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理论
老年人社会工作的常用理论一、活动理论活动理论针对社会撤离理论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动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而愿意自动地脱离社会的观点,认为:1、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动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满意和更能够适应社会;2、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不过,对于活动理论也有人提出一些质疑:第一,怎样界定活动?退休以后在家并不参加社区工作而只是在家种花养鸟或者习字绘画,这是不是活动?第二,晚年生活的满意与否除了活动因素外,是否还和经济收入、生活方式、家庭关糸、机体健康等多个因素有关?第三,一味强调活动是否忽视了老年人个性因素的存在?正因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视个性因素在衰老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连续性理论。
二、社会损害理论和社会重建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有时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损的老人,询问子女自己是否应该搬过去与其同住。
这种询问就很可能被子女视为老人无能力再作处任何决定的表现,从此凡事处处为老人作决定。
这种关心久而久之就会对老人产生一种消极暗示,让老人觉得自己的确缺乏能力而把一切决定权都交给子女。
也就是说,接受消极标志的老人随后会进入消极和依赖的地位,丧失原先的独立自主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认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这一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它至少告诉我们,有些所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年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地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一)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人际需要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存在六种基本的人际取向:主动包容型、被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被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感情型。
舒茨发现,相同需要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常常能够互补。
在开展项目中,只有认识到老人的真正需要,并且据此制项目的目标,把握项目的方向,才能和老人达到相容,促进项目的发展和老人的成长。
而此项目正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大多数的老人在明确自己的定位、角色,适应福利院“大家庭”生活方面存在困惑,才制定出这个项目。
掌握舒茨理论中人际交往的规律有助于我们观察老人在项目活动中的互动情况,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提高老人群体的凝聚力,借助活动中的人际互动来实现增强老年群体归属感的目标。
(二)柴斯门的社会损害理论社会损害理论着重讨论的是:第一,老人的晚年生活的不适应或者出现生活崩溃征候,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给他们加上不良的标签,这是经过一连串过程的结果。
老人接受了这个标签,把自己看作不行,于是自暴自弃的改变其行为以符合这种不良标签。
结果他们不再振作而变得无能为力,比较依赖且经常说觉得自己不适当。
第二,又是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绪反应会被他人视为病兆而作出过分的反应,从而对老人的自我认知带来损害。
对老年人的过分关心导致老年人人为自己无用的错误认知,从而对老年人的身心带来损害。
也有许多经验表明,如果给老人加上许多不良的标签将会对老人产生巨大的危害。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有些称谓的老人问题大多是被标定的结果,也是老人自己受消极暗示所产生的连锁反应,因此,在帮助老人的过程中,不仅要切实的帮助老人解决实际问题,去除所谓“不中用”、“老不死”等标签,同时也需要协助老人增强信心和提升能力。
(三)社会重建理论社会重建理论认为老人的环境及其自我概念之间的消极互动,形成了社会上许多老人问题,因此必须打破不良标签的恶性循环,改变老人生存的客观环境以帮助老人重建信心。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完整ppt
4
一、角色理论
人们在一生中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这些角色把一 个人确定为一种社会存在,是自我概念的基础。这些 角色相继进入生命的过程;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与一定 的年龄或生命阶段相联系。个人在任何特定年龄都有 自身的行为是否合适的标准。
完整ppt
7
二、活动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1、老年是中年期的延长,老年人仍与中年时代一样可以
从事社会上的工作,参与社会活动; 2、活动水平高的老年人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
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来取代因丧偶或退休而失去角 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完整ppt
1
理论:何谓与何为?
我国《现代汉语词典》: “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
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
完整ppt
2
美国《哈珀柯林斯社会学词典》:
理论:
(1)由逻辑的或数学的陈述所连接的一组假设或命题,它 对经验现实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类现象提出解释。
“理论是一组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一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林南)
(2)在不太严格的意义上,有关现实某一领域的任何抽象 的、一般性的陈述都可称为理论,它通常包括对一般性 概念的详细阐述。
“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巴比)
完整ppt
3
理论:何谓与何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 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老年社会工作》课件
促进交流合作
建立老年社会工作的专业标准,规范服务流程和操作规范,提高服务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
加强老年社会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提高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
03
02
01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总结词
03
CHAPTER
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
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以老年群体为对象,通过组织各种小组活动,促进老年人的互动、交流和成长的社会工作方法。
定义
群体性、互动性、分享与支持。
特点
确定目标、招募成员、组织活动、引导讨论和分享、总结与反馈。
实施步骤
适用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交互动、支持群体的发展和解决群体面临的问题。
VS
符号互动论关注个体之间的互动和沟通,认为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需要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详细描述
符号互动论认为,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沟通障碍、社交孤立等。社会工作者需要关注老年人的社交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关注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给予他们更多的情感支持和关爱。
详细描述
总结词
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和行为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详细描述
社会建构理论认为,老年人的认知和行为是受到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的。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了解老年人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
02
CHAPTER
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
总结词
生命历程理论强调个人生命周期和历史时间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认为老年阶段是人生历程的最后一个阶段,需要关注老年人在不同生命阶段所面临的挑战和机会。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生死观的一般观点
积极型:生死是人的生 命周期中的必然阶段, 个人无法选择的生命过 程。主要认真、科学对 待生命,生命过程可以 延长,生命质量可以提 高。
消 极 型 : 生 死 不可避免,个 人无法左右, 放弃个人的主 观努力,听之 认之。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结构带来的,而不是个 人因素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老年人日常生 活中的各种问题,只能改变社会结构。
老年亚文化理论 年龄分层理论 现代化理论 政治经济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
3.2.1 老年亚文化理论
老年群体内部的频繁交往形成了特定的老年 亚文化,使得老年群体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特征, 老年亚文化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
老年社会工作
老年社会工作
3.2.2 年龄分层理论
人的一生可分为多个年龄层,每一个人都从 属于一个特定的年龄层,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 断从一个年龄层进入另一个年龄层,并伴随着生 理特征和社会特征的双重变化,因此个体的行为 也意义:
一定程度反映了老年期社会老龄化的事实,总结了老年人 口与社会互动关系的特征。
消极意义:
忽视个性差异; 忽视地位差异; 忽视脱离造成的弊端; 忽视脱离的文化特征; 忽视了老年人口现象的复杂性。
相互作用理论
相互作用理论
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个体的衰老具有 重要影响。
▲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可资交换 的资源和价值,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
如何保持现有的资源资本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
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应当是力 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 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
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成熟型(Mature Type)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
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第10讲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度来思考自己。如果把老年人划入到某种类型,老年人就会不由自主地根据这种划分作出反应,从而形成自我概念。因此,社会对个人的标定相当重要。如果整个社会对老人采取歧视的态度,必然会对老人的自我认知产生影响。如果老年人每天听到的广播、看到的电视、外出购物所目睹到的一切,都把老年人描绘成昏庸、老朽、无用,各种各样的信息的积累自然会对老年人的自我观念产生否定性的认识,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再有能力,对家人和社会都是负担,从而使他们与社会产生隔离感。
客观背景:法定的退休制度;老年公寓、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活动场所的兴建;老年人数量的迅速增加。主观方面:相同的背景、问题和利益。
(二)提出
老年亚文化群理论,也叫做次文化理论,属于互动派的观点,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由美国学者罗斯提出。
(三)主要观点
旨在揭示老年群体的共同特征,认为老年群体内部的频繁交往形成了特定的老年亚文化,使得老年群体显示出某些共同的特征,并认为老年亚文化群是老年人重新融入社会的最好方式。只要同一领域成员之间的交往超出和其他领域成员的交往。就会形成一个亚文化群。老年人口群体正是符合这个特征的一种亚文化群体。
五、社会交换理论
(一)提出
是由埃默逊和布劳提出,用以说明存在于年龄层次中的结构性不平等,从而揭示出老年人地位下降的原因。它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济学为其理论依据。多德首次将社会交换理论用于分析老年人,认为应该从权力和资源不平等的角度去理解老年人所处的地位。
(二)主要观点
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方交换的行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自我需求和资源资本,社会互动就是通过资源交换以满足自我需求的行为。资源交换不是随意的,是个人与个人之间在交换过程中对利润和成本、取与给的计算与运用。跟年轻人比起来,老年人掌握的权力资源较少,贡献越来越少,收入也越来越少,因此地位越来越低。缺少可供交换的资源和价值就是老年人地位之所以下降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社会中只能扮演屈从和依赖的角色。如何保持并提高所拥有的可用于交换的社会资源是提高老年人地位的根本途径。因此,发展与老年人有关的政策和社会服务的原则就是力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老年人的权力资源,以保持老年人在社会互动中的互惠性、活动性和独立性。也就是说,应该让老年人拥有可供交换的资源,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仍能给下一代提供帮助和支持。还应帮助他们意识到自己曾经被尊敬、被需要以及对社会做出过巨大贡献。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政策支持的具体内容
政策支持的完善与创新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 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老年社会工作的 政策支持,以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 求。
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保障、 社会救助等方面的政策,为老年人提 供经济和物质支持。
详细描述
在社会建构理论的指导下,老年社会工作需要关注老年人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了 解老年人的社会地位、权利和需求,促进社会对老年人的认同和尊重,提高老年 人的社会参与度。
02
老年社会工作的实践理 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
强调个体内在认知过程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人的认知和自我概念是行为改变的关键。在老年社会工作 中,认知理论关注老年人对自我和环境的认知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 响。
角色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这些角色对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产生影响。
详细描述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角色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丧偶等 生活事件带来的角色变化,协助他们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寻找新的生活意义 和目标。
社会建构理论
总结词
该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是社会互 动的结果。
VS
系统理论的应用
在老年社会工作中,系统理论的应用主要 体现在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的支持系统和社 会参与网络。例如,通过社区组织和志愿 者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照料和 精神慰藉;通过政策倡导和社会倡导,促 进老年人福利和权益的改善。
03
老年社会工作的支持理 论
老年社会工作的政策支持
第九章:老年社会工作
(三)老年社会工作的根本目标: “六个老有”——“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 有所为、老有所乐”。
❖ (四)老年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 ——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权和知情同意;保密;不批判。 ❖ 1、接纳——即对所有的服务对象都应当保持宽容、尊重的态度,提
供相应的服务; ❖ 接纳不等于认同。 ❖ 2、尊重 ❖ 对服务对象文化习俗的尊重; ❖ 服务对象生命存在的价值; ❖ 获得个人发展以及改善生活水平的权利和机会; ❖ 提供适当的资源和优质的专业服务,满足其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人身尊重与权利尊重 ❖ 3、个别化 ❖ 每个人的需要是独特的,不应采取统一的方法给予统一的服务内容; ❖ 不要以标准化的要求去评价和衡量服务对象。
❖ 四、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 1、社会价值观可能影响社会工作者的态度和行为
❖ 在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要认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学 习有关老年学的知识,以便消除社会中认为做老年人的工作没有太大 价值、对老人厌恶、歧视的错误理解和认识。
❖ 2、反移情是老年社会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 做老年社会工作时,社会工作者可能会出现反移情,不仅会表现为 对老人特别不好,缺乏耐心和关怀,还会表现为对老人过度保护,想 要“拯救”老人。因此,社会工作者要注意反移情问题,时常反思自 己对老人的反应。
❖ 尽管连续性理论看到了个性在人们适应衰老时所起的重要作用,但 过分强调连续性又难免对老年人产生误导。比如,当老人因健康状况 不佳或财力受限而不能保持早年的生活方式时,一味对连续性的追求 可能会减少老年人在晚年时的自尊,也可能妨碍老年人根据个人的愿 望而改变其生活方式。
老年社会工作基础知识—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提出: •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哈维格斯特、艾玉白的著
作《老年人》。
• 活动理论的含义: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会,只有 参与,才能使老年人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 活力。
• 其要点可以归纳为:“进入老年时期老年人所扮 演的非强制性角色的来源越多,就越不会因为失 去了强制性的角色而情绪低落。在成年期,这些 强制性角色通常置于首位。”
活动理论观点基于四个假设之上:
老年人的角色丧失越多,参与的活动越少。 老年人的自我认识需要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和证 明。 自我认识的稳定性源于角色的稳定性。 自我认识越清楚,生活满意度越高。 这四个假设阐明了—种逻辑关系,即生活满意 源于清晰的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源于新的角色, 新的角色源于参与社会的程度。
活动理论的评价
积极意义 : • 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社会的价值体系相一致的,
它强调参与、活动、与社会的认同。 • 基本观点受到大多数老年社会工作者的认同。 消极意义 : • 活动理论没有回答个性在老年人参与过程中的作
用。 • 未能有效地解释个人经历与老年人晚年活动需求
的关系。
二、 摇椅型老年人
特点:消极依赖,安于现装, 不拘小节,规避社会公益事 务。
三、防卫型老年人
特点:性格刚强,有独立 见解,防卫心强,追求完 美,以频繁的活动回避衰 老。
四、愤怒型老年人
特点:不承认衰老的事实,怨 恨自己,有较强的攻击性, 偏见较深,常常感到焦虑、 忧郁,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
五、自怨自艾型老年人
(1)生命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具有相同的生理特征
(2)历史历程:相同年龄层的人经历相似、置身的环境 相同,扮演着大致相似的角色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连续性理论
• 美国学者赖卡德、利夫森和彼德 森 调试正常 • 连续性理论认为,中年期的生活 方式将会延续到老年期。老年期 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 中年期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年期 摇椅型 装甲型 成熟型 开朗活跃者,老年期也会积极投 入社会活动;中年期沉稳内向者, 老年期一般不会热衷参与社会活 调试不正常 动。 • 连续性理论是以对个性的研究为 基础的。 自我怨恨型 愤怒型、 • 曾对87位年龄在55岁至84岁之间 的老年人的调适情况进行分析, 列出五种主要性格结构。
对生死观理论的评价
• 生死观的形成具有 明显的时代特征和 个体特征。 当代人对生死观的显著 特点: •坦然面对生死问题。 •死亡日益成为一种权利。
相互作用理论
• 主要内容:又被称为符号互动理论,主要 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老龄化的 影响。这个理论包括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标志理论和社会损害理论等部分。
活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 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 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 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 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 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 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活动理论
• 活动理论的要点 • A 老年人角色与成年期不同,老年期的角 色属非强制性的,更加符合个人意愿。 • B 非强制性角色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精神 状态。 • C 非强制性角色的数量与老年人精神状态 呈正相关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哈维格斯特指出人一生有六个阶段特征其中老年期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最后一个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要适应体力与健康的衰退适应退休生活和收入的减少适应配偶的死亡承担市民的社会义务与年龄相近的人建立快活而密切的关系降低对物质生活满足的要求
第三章 老年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则是指一个已经有心理问题的 人会产生一种消极的反馈,这种消极反馈的 循环一旦开始,就会强化个人的无能、无力 感,从而进一步引发更多的生理、心理问题。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核心 实务原则
一、老年人增权的原因 (一)老年人的无力感 老年人的无力感包括:无用的感觉、自责的 心态、生活拮据的经验、普遍的不信任感、 无助感、被歧视和与社会被迫疏离的感觉等。
(二)增权
增权定义: 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意指 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三)老年社会工作引入增权模式的 意义
首先、社会工作者是老年人的合作伙伴; 其次、对问题的界定方面,老年人有充分的 发言权,案主自决; 再次、在对问题的界定中,会考虑多方因素; 最后、在工作过程中给予老年人依照自己的 意志和方案行事的机会。
二、什么是增权
(一)权利、无权 权力:不外乎就是指人们所拥有的能力。但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能力不但表现为一种客 观的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主观感受, 亦即权力感。
无权:无权和权力是相对的。和权力不仅表 现为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表现为人们的一种 主观感受一样: 无权也不单是指人们缺乏能力或资源,同时 亦是指人们会通过一种内化过程,形成一种 无权感。
五、相互作用理论的主要观点 该理论主要探讨环境、个体及其相互作用对 老龄化的影响,它包括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 标志理论 社会损害理论等
象征性相互作用理论认为 在老龄化过程中,环境、个体以及个体与环 境结合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标志理论认为人们在其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其 他人的交往来认识自我,即人们是根据他人 对自己的评判和态度来认识、思考自我的。 所以社会对老人的认识、看待很重要。
三、增权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模式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
老年社会工作常用的九种的理论(上)在老年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中,曾经产生了不少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也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领域借用了许多有关的理论,这些理论包括人生回顾理论、人格类型理论、社会撤离理论、活动理论、连续性理论、社会环境理论、老年次文化理论、符号互动理论、交换理论、方形生存曲线理论,等等。
一、人生回顾理论布特勒(Butler)在1963年提出这个理论。
它认为有许多老年人在老年期的一个基本的人格特征就是喜欢回顾往事。
这种特征的产生主要缘于老年人的一种观念,认为自己已经日渐暮年,余日无多,因此在心理上产生“人生回顾过程”。
老人们回顾往事的方式包括:(1)与亲朋好友或晚辈谈论往事;(2)怀念家乡,尤其回顾自己孩童时期家乡的生活情景;(3)对镜凝视追忆自己从前的容颜,与目前的鸡皮鹤发相比较,并且发出由衷的感慨;(4)一些有较高文化的老人还喜欢撰写有关怀旧的文章。
人生回顾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启发在于:在对老年人开展辅导或个案工作时,恰当地引导老人怀旧和回顾往事,对老人的自信心和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帮助。
二、老年人格类型理论美国有心理学家按照人格与调适情况,将老人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成熟型(Mature Type)具有这种人格特性的老人从幼年至中年,环境顺遂事业成就,从而能够平稳地进入老年,对于退休和老化能够理智地表示接受,不悲观、不退缩、既不过于进取也不过于自我防卫。
(2)摇椅型(Rocking Chair Type)这类老人属于依赖型的人,不拘小节,也无大志,把退休看成是解除责任的一个有利时机,正好安享晚年而不用在工作单位里忙忙碌碌。
他们对于老迈并不恐惧。
(3)防卫型(Armored Type)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Angry Type)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人发生冲突。
老年学概论第十三章 老年社会工作和服务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意义和目标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
1.综合性 2.科学性 3.服务性 4.专业性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
1.有利于解决老龄社会问题 2.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 3.有助于老龄政策的实施 4.有助于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5.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6.有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二)群体社会工作
群体社会工作是指老年社会工作者利 用群体的方式为老人提供服务,增加其参 与社会活动的机会,通过老人参加群体活 动,建立老人的户主网络,以帮助他们排 解孤独、寂寞,使其晚年生活充满乐趣。
第四节 老年社区服务
一、老年社区服务的内容
(一)老年人包户服务 (二)社区养老、托老服务 (三) 老年人互助服务 (四)老年人文化生活服务 (五)老年人教育服务 (六)老年人权益保护服务 (七)老年人生活综合性服务
复习思考题
1.老年社会工作的含义是什么? 2.老年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3.老年社会工作的途径和具体方法有哪些? 4.我国老年社区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如何发展我国的老年社区服务工作?
合作愉快
(一)老年社会工作理论
首先,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可以被划 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二)老年社会工作方法
目前,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方法上的 研究主要集中在个案、群体和社区三个方 面,在这三个方面综合运用各种具体的技 巧与方法,综合解决老年人在晚年生活中 的生理、心理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三)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二)老年社区服务的资金支持系统
1.政府对社区的财政投入 2.社会慈善捐助 3.发放福利彩票 4.老年社区服务收缴费用的再投入
三、老年社区服务的人力资源系统
老年社会工作的基本理论
3、防卫型——这类老人防卫心很强,固执刻板,通常在年轻 时工作勤奋负责,遵守规范,重视事业方面的成就及贡献。 退休后比较不能适应晚年生活,依然想寻找工作,期望通过 忙碌的工作来保持活力和消除对衰老的恐惧。 4.愤怒型——这种人格类型的老人通常在年轻的时候碌碌无 为,甚至有失败和遭受重大挫折的经历,因而到了晚年就非 常伤悲,但这类老人常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或者 埋怨环境太差使其无法发展,或者指责他人从中作梗致使自 己不能作为,等等,故而常常牢骚满腹,愤世嫉俗,常和别 人发生冲突。情绪方面的失衡,又会导致这类老人在生理方 面的病症,最终影响健康和寿命。
“理论是对与生活某一方面有关的事实与规律的系统性解释。”(巴比)
理论:何谓与何为?
理论是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 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理论讨论的是事件怎样发生和为什么发生。社会学理论 讨论的就是人类的行为、互动和组织。科学理论发端于 这样一个假设: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具有某些基本 和基础的属性和过程,并可以用来解释具体环境下事件 的消长。(特纳)
二、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对老年社会工作的意义在于,无论从医学 和生物学的角度,还是从日常生活观察表明,“用 进废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个规律,因此,社会工 作者不仅要在态度和价值取向上鼓励老年人积极参 与他们力所能及的一切社会活动,而且更需要为老 年人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活动理论的质疑
四、连续理论
无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 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 在退休后成为活动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社会的 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坐在家里。 主要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加突出。 如果一个人在逐渐变老时保持一种成熟和完整的个性,那么, 她或他便会有一个结果良好的老年。 这种理论认为,个人为满意的衰老过程规定自己的标准,而 不是试图适应共同的规范。
老年人社会工作基本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Disengagement Theory)社会撤离理论是在老年社会工作中引起争论最多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能力会不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力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
在社会撤离理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
而且,老年人主动的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因此,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老年人从社会主流生活中的撤离,无论这一过程是因老年人自愿还是由社会起动,对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尽管社会撤离理论不乏其合理之处,但其理论前提(假设所有老年人都愿脱离社会)是不成立的,理由如下:(1)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普遍改善,老年人预期寿命延长,他们在离开工作岗位后还可生活20-30年,因此,如何保持他们退休后的活动已成为各国老年社会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
(2)无法证明老年人退出有用的社会角色必定对社会有利。
事实上,由于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每个人脱离社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
一些人80岁仍担任国家要职,而一些人55岁就只能提前退休.在文、教、科、卫行业,许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3)社会撤离理论忽视了个性在一个人适应衰老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许多老年夫一生中都愿意保持一种活动水平较高的生活方式,这与他们的生活满意度直接相关。
世界范围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老年志愿工作者,对这一情形作了最好的诠释。
实际的社会工作也已证明,那些与人交往频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老年人比那些独处的老人更倾向于身心健康。
二、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ty)符号互动理论有时又称作相互作用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老年社会工作实务
一、机构照顾 (一)何为机构照顾 机构照顾是指在专门为老人提供护理、食宿、 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对老人实施的 照顾。老人一旦入院,老人的一切生活都在 院内进行。
(五)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社会交换理论以行为心理学和功利主义经 济学为其理论依据,认为社会互动是一种双 方交换的行为,在交换过程中双方都考虑各 自的利益,企图根据他们在某些方面的利益 来选择相互作用,当互动双方都达不到自我 目的时,社会互动就会趋向停止。在社会交 换理论看来,人们是通过掌握物质财富、能 力、成就、健康、美丽等社会认可的权力资 源来确认自己的社会地位的。
第二节 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理论 (一)社会撤离理论 社会撤离理论认为,超过一定年龄,人的能力会不 可避免地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老年人因活动能力 的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丧失,希望摆脱要求他们具 有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的社会期待,愿意扮演比较 次要的社会角色,自愿地脱离社会。在社会撤离理 论看来,老年人减少他们的活动水平、减少与人交 往、关注内心的生命体验,这会使老年人过上一种 平静而令人满意的晚年生活。而且,老年人主动地 撤离社会,能使社会权力井然有序地实现交接,社 会也不会因老年人的死亡而功能受损。
(二)老年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一个突出的社会 问题。随着老年群体的日益庞大,老人问题 已成为各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面对的一个 重要问题。
(三)社会变迁对老年人地位和作用的影响 工业社会冲击着人们随年龄增长和生产经验的积累 而产生的老龄权威。这是因为: 第一,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 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被淘汰的周期愈来愈短,人 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新知识和新技能愈来愈多;而 在对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接受和掌握方面,对新的社 会环境的适应方面,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优势。 第二,在现代社会,教育得到普及,人们的生产经 验和生产知识能够高效率地通过学校教育直接获得, 不必非得经由上一代人的言传身教,这样,老年人 在农耕时代所获得的权威地位自然遭到冲击。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方法与技 (一)老年个案工作 1.老年个案工作的本原则 (1)从价值观上尊敬并接受老人。 (2)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 (3)有耐心、多鼓励。 (4)让老年案主自我选择、自我决定 (5)个别化的原则。
2.老年个案工作的辅导技巧 (1)怀旧。 (2)生命回顾。
(二)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 活动理论主张老年人应该尽可能长久地保持中年人 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色取代因 丧偶或退休而失去的角色,从而把自身与社会的距 离缩小到最低限度。 (三)连续性理论(continuity theory) 连续性理论认为,不论是年轻还是年老,人们都 有着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 起着重要的作用。总是消极或退缩的人不可能在退 休后成为积极分子;同样,一贯活跃、自信和参与 社会的人在老年时不可能安静地呆在家里。
(四)符号互动理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theory) 符号互动理论又被称作象征互动理论。此 理论认为,人们是在他们的社会环境中、在 与他人的交往中获得他们的自我概念的。换 句话说,人们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判、态 度来思考自身的。这一理论强调人们赋予符 号的那些意义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
第十二章 老年社会工作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老年问题
一、老年问题的由来 (一)何为老人 一般来说,年满60岁的人被称作老人,世界 卫生组织把60岁作为老年的起始年龄。国际 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标准, 也是以60岁(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 口的10%(7%)作为其指标的。
三、影响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促进或限制社会工作 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之一。对于老年社会工 作来说,尤其如此。 (二)社会政策 社会政策是国家实行社会行政管理、推行社 会福利和社会服务的基本手段,是社会工作 行政的活动依据 (三)文化因素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与发展 (一)老年社会工作的源起 社会工作从它的诞生之日起,无论是开初的慈善 服务还是当今的专业社会工作,始终对老人这一特 殊群体给予帮助和提供服务。 可以说,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的历史进 程几乎是同步的。 (二)老年社会工作的发展 老年社会工作已从过去那种旨在改善老年人生活待 遇和服务水平,转变到挖掘老年人潜能、提倡老年 人互助、为老年人争取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来。鼓励 老年人不再以单纯受惠于社会的角色出现在社会上, 而是以业已为社会创造了价值、有权重新参与分配 社会新资源的形象生活在社会中。
(二)老年小组工作 1.老年小组工作的基本原则 (1)不要先行假设有些老人爱参加小组活动,有 些老人不爱参加小组活动。 (2)社会工作者一定要有耐心、细致、周到的工 作态度,尽可能考虑到每个老人的特殊需要。 (3)小组组员的选择要恰当、合适。 (4)不强求的原则。
2.老年小组工作的具体技巧 (1)工作员在小组活动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2)所组织的活动或游戏一定要简单易学,使老人一听 一看就懂,要使游戏具有趣味性,切忌太难,否则老 人会因做不到而感到自己无能 (3)工作员要不失时机地赞赏组员的能力,通过赞赏 去增加组员之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积极参与。 (4)工作员要关心每个组员对活动的感受,发现一些组 员对活动反应冷淡时,要适当调整活动程序,以避免 冷场。 (5)在小组活动行程过半时,工作员应协助组员真实表 述对小组活动的感受,从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以 使下一阶段的活动更符合组员的兴趣爱好。 (6)小组行将结束时,工作员应评价小组活动的成败及 每个组员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