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濒死体验研究

合集下载

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

濒死体验,也就是濒临死亡的体验,是指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罹患重疾但意外获得恢复的人所叙述的死亡正在来临时深刻的主观体验。

科学界许多人认为:人意识的研究是科学最后的难题,而意识是如何消失的,特别是“濒死体验”,则是谜中之谜。

于是,死亡的发生,也即“濒死体验”成了生物学、医学、心理学和哲学单独相对或协同研究的热点。

中国也开展了“濒死体验”研究。

来自医学界的最新消息称:天津安定医院从科学的角度,在我国首次进行了“濒死体验”的研究。

他们认为,濒死体验是一种全人类的现象,但又受到社会心理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民族间的不同。

中国“濒死体验”者所经历的主要体验阶段是:生活回顾、意识与躯体分离、躯体异常、世界毁灭感、死亡矛盾、时间停止感以及情感丧失等等。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落后国外好多年,国外早已把其列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份“死亡试验”报告据国外资料披露:在德国,曾进行过一次“死亡试验”,参加试验的有42名年轻力壮的男女志愿者。

“死亡试验”的办法很简单:利用药物,使42名志愿者处于与死亡相似的完全失去知觉的境地。

在22秒的短暂时间内,志愿者各有所获——有的看见彩光;有的看见了亲友;有的看见了自己发着蓝光的“灵魂”从自己的肉体中“逸出”;有的看见了一条发光的“隧道”。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死亡试验”并非首次,美国心脏病专家迈克尔·萨博也曾组织过一次“地狱考察”的活动,方法是:用药物使一些人重度昏迷,又以高水平的抢救使他们复活,这些人的经历与上述试验结果相似。

如果您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相信你会对PSYTOPIC同样感兴趣,网址是 ,这次点击不会浪费您的时间。

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v,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搜索到我们的网站。

“濒死体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濒死体验”在各民族间普遍存在,中国古代史料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记载,而西方经有意识的记录后,例证也很多。

濒死体验是幻觉吗?专家解释了这一令人费解现象背后的科学

濒死体验是幻觉吗?专家解释了这一令人费解现象背后的科学

濒死体验是幻觉吗?专家解释了这一令人费解现象背后的科学我们死后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濒死体验这种罕见的现象,好像为这些探索提供了一些线索。

与死亡擦肩而过的人经常报告说,他们在“另一边”看到并经历了改变人生的事件,比如隧道尽头亮起的白光,或者与失去的亲人或心爱的宠物团聚。

尽管这些经历具有超自然的性质,但专家们表示,科学可以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以及真正发生了什么。

什么是濒死体验?濒死体验是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深刻的心理活动。

它通常发生在接近死亡的人身上,或者在剧烈的身体或情绪痛苦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在心脏病发作或创伤性脑损伤之后,甚至是在冥想和晕厥(血压下降导致意识丧失)期间。

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有三分之一的濒死患者报告说自己曾经历过濒死体验。

人们报告的共同特征是感到满足,精神脱离身体(如体外体验),快速移动通过一个长长的黑暗隧道,并进入一个明亮的强光区域。

文化和年龄也会影响人们的濒死体验。

例如,许多印度人报告说见到了印度教的亡灵之王Yamraj,而美国人经常声称见到过耶稣。

孩子们通常描述在“阳光下”遇到朋友和老师。

大多数报道的濒死体验都是积极的,甚至有助于减少死亡焦虑,肯定生命,提高幸福感。

然而,一些濒死体验是消极的,包括诸如缺乏控制、意识到不存在、地狱般的意象或来自更高层的感知判断之类的感觉。

为什么会发生濒死体验?神经科学家Olaf Blanke和SebastianDieguez提出了两种濒死体验。

第一种与大脑左半球有关,其特征是时间感和飞行印象的改变。

第二种类型涉及右半球,其特征是看到或与灵魂交流,并听到声音和音乐。

虽然还不清楚为什么会有不同类型的濒死体验,但大脑区域之间不同的互动产生了这些不同的体验。

颞叶在濒死体验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大脑的这个区域负责处理感觉信息和记忆,所以这些脑叶的异常活动会产生奇怪的感觉和知觉。

尽管有几种理论被用来解释濒死体验,但要弄清造成濒死体验的原因却很困难。

濒死体验案例

濒死体验案例

濒死体验案例在一个晴朗的午后,我来到著名的濒死体验馆,决定亲身体验一下濒死的感觉。

进入体验馆后,首先来到了一间黑暗的房间,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床和一盏昏暗的灯。

在四周安静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无所掌控的恐惧感。

接着,房间的灯光突然熄灭,黑暗中只剩下一丝微弱的光线,我仿佛陷入了无尽的黑洞之中。

接下来,我被带到了一个高楼大厦的顶层,脚下只有薄薄的一根钢索。

而我则害怕地躺在一个斜坡上,全身无力,仿佛随时都会掉下去一样。

身体被恐惧充斥,肌肉不由自主地紧绷,心跳声在胸腔中跳跃着,仿佛快要从胸腔中冲出来。

随后,我发现自己置身于一个狭窄的黑暗洞穴中,洞穴中的墙壁光滑而湿润。

我试图寻找出口,但是黑暗中没有一丝线索。

我不断地摸索着,感觉自己的空间越来越狭小,呼吸也变得困难。

我开始惊慌,头脑一片混乱,仿佛无助地陷入了绝望。

最后,我被带到了一间模拟医院的房间,房间里摆满了各种医疗设备。

我被绑在一个手术台上,身体完全无法移动。

我看到一名医生拿着一把手术刀走过来,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冰冷的目光。

我的心跳声不断加速,汗水不断流淌,我感到自己快要窒息的感觉。

整个濒死体验过程让我亲身感受到了濒死的恐惧和无助。

在这些场景中,我完全失去了对自己的掌控和干涉,身体和心灵都陷入了恐惧和绝望之中。

这种感受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宝贵,也更加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通过这次濒死体验,我认识到每一天都应该珍惜,并且要活在当下。

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和挑战,我们都要坚持下去,对生活保持积极的态度。

因为只有在经历过死亡的威胁和恐惧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体会到生命的珍贵和宝贵。

濒死体验与意识研究:濒死体验对意识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启示

濒死体验与意识研究:濒死体验对意识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启示

濒死体验与意识研究:濒死体验对意识本质与生命意义的启示摘要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s)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现象,为我们探索意识的本质、生命意义以及生死界限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濒死体验的研究现状,分析濒死体验对意识本质的启示,并探讨其对生命意义的深远影响。

通过对濒死体验的科学研究和哲学思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意识的奥秘,重新审视生命的价值,并为人类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濒死体验,意识,意识本质,生命意义,生死界限引言濒死体验是一种发生在濒临死亡或临床死亡状态下的特殊主观体验,其特征包括灵魂出窍、隧道体验、与已故亲友重逢、生命回顾等。

尽管濒死体验在不同文化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其普遍性和一致性引起了科学界和哲学界的广泛关注。

濒死体验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意识的本质和运作机制,也为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濒死体验的研究现状目前,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现象学研究:通过对濒死体验者的访谈和描述,收集和分析濒死体验的特征、内容和发生频率等信息,为濒死体验的分类和定义提供基础。

2. 神经科学研究:通过脑电图、脑成像等技术手段,研究濒死体验发生时大脑的活动状态,探讨濒死体验与大脑功能之间的关系。

3. 心理学研究:研究濒死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探讨濒死体验与人格、信仰、价值观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 文化人类学研究: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濒死体验的差异,探讨文化因素对濒死体验的影响。

濒死体验对意识本质的启示濒死体验的研究为我们理解意识的本质提供了以下启示:1. 意识的独立性:濒死体验发生在临床死亡状态下,此时大脑功能已经停止,但濒死体验者仍然能够保持清醒的意识,这表明意识可能独立于大脑而存在。

2. 意识的连续性:濒死体验中的生命回顾和与已故亲友重逢等现象,暗示着意识可能具有连续性,超越了个体的生死界限。

3. 意识的多维度性:濒死体验中的灵魂出窍和隧道体验等现象,表明意识可能具有多维度性,超越了我们日常感知的时空限制。

中国首次濒死调

中国首次濒死调

中国首次濒死调查:唐山大地震还阳者看到地下宫殿对于每个人来说,最终都逃脱不了死亡。

“死亡”究竟是怎样一种感觉呢?中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的研究,已初步解开了谜底。

“天空清澈碧蓝,阳光灿烂夺目,周围的一切都那么美。

这时,只见一个庞然大物在眼前飞驰而过,放出耀眼的光芒。

我只觉得自己的身体腾空而起,有一种腾云驾雾的失重感,飘飘荡荡地在空中摇晃。

就这样在空中大约飘荡了一个多小时。

这时,天色腾胧,残阳如血,四周的景物扑朔迷离,像处在梦境中一般,身体却在瓦砾中挣扎着一动也不能动……”看了上面这段文字,你可能以为正在读着一本科幻小说。

其实不然,这是一个劫后余生者真实的濒死体验。

近日,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向新闻界披露了我国首次对濒死体验进行实际调查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兴趣和广泛关注。

新华社在播发这一消息时,称赞这项成果“为中国填补了这个领域研究的空白。

”形形色色的濒死体验对于人类来说,生、老、病、死是不容改变的客观现实,也是一个无法扭转的自然规律。

尽管人们对“濒死体验”一词很陌生,但在面临即将到来的“死亡”时,一般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产生某种体验。

这种体验在医学上被称“濒死体验”,它是由某些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获得恢复和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的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濒死体验,可以分为预期性和非预期性两类。

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人由于长期患病,对死亡有一定思想准备情况下的濒死体验。

非预期性濒死体验是指由于突发事故造成的濒死体验,如车祸、地震、失足落崖等。

让我们先来看看我国在开展濒死体验研究时,几位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是怎样回忆自己当时的濒死体验的?地震那年,23岁的刘某是一位初中文化程度的工人。

这位面容清秀的姑娘在那场劫难之后,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她的后半生了。

她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下半身不能动了。

她回忆说:“被砸伤时,我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反而觉得思路特别地清晰,思维的速度也明显地加快了。

唐山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

唐山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

唐山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到鬼门关走了一圈又回来的人,究竟看到了什麽?透过对唐山大地震灾民的研究,中国大陆专家取得全世界同类研究最多的研究样本,其中半数“濒死者”感觉到意识与躯体脱离,三分之一有过隧道的感受,还有很多人看到了亮光,感觉“光明即将来临”。

据中国《新华社》报道,大陆精神病医学教授冯志颖研究濒死体验近二十年,已经系统地完成了非预期性死亡濒死体验的研究,目前他和同事正积极地将已经获得的“濒死体验”研究成果应用于医学临床治疗。

现年六十五岁的冯志颖,从事精神医学临床工作已有四十年。

他说,濒死体验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或处于潜在的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在死亡威胁下的深刻主观体验。

据指出,唐山大地震十年后,冯志颖和同事对大地震中的一百位幸存者, 进行了濒死体验调查,收回有效调查数据八十一例,其中男性四十三例,女性三十八例。

这八十一例中,五例的躯体损伤者完全恢复,七十六例成了终身截瘫患者。

冯志颖说,由于唐山大地震的灾难特殊性,他们的研究目前是世界上同类濒死体验研究集中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据指出,并不是有宗教信仰的人,才有濒死体验。

尽管东西方在宗教和文化传统上有很大差异,但有濒死经历的人体验内容,大部分都是相同的。

在调查中,近半数的人产生意识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象脱离了躯体,游离到空中。

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

约四分之一的调查者称,当时, 身体好像已经不属於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四周一片黑暗。

冯志颖教授说,在八十一例研究对象中,有四十七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

此外个人社会心理、文化程度、职业、婚姻、性格倾向等对濒死体验的内容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当下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理解

当下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理解

当下有关「濒死体验」的科学理解你是否相信人死后还有另一个世界呢?那些关于鬼神的民间说法、什么鬼故事之类咱都不算,咱们来考虑一种现在被科学家严肃讨论的现象,叫「濒死体验(near death experience, NDE)」。

濒死体验是人在濒临死亡的那短短的时间内,产生的一种超自然体验。

是人在生死分界线上走了一遭,回来报告的关于“那边”的事情。

有些人发生心脏骤停、或者在手术中大出血导致休克、或者脑外伤导致昏迷、或者溺水导致呼吸暂停,几乎已经死去了,又被抢救回来,说自己在被抢救过程中不但没感到痛苦,而且还有一番离奇的经历。

这些人的濒死体验都极为相似。

就好像人死的时候有个固定的流程一般 [1]。

首先是意识和身体的分离,濒死体验者觉得自己悬浮在手术室上方,俯视医生们在自己的身体上忙活。

这叫做「离体体验(out-of-body experience, OBE)」。

离开了身体,他发现感官能力不是比以前更弱,而是比以前强了。

他能看见平时看不见的颜色,周围一切都变成高清的了。

他甚至可以漂浮到病房之外,看见周围的事情。

随后,他产生了深沉的平静感——没有恐慌,只是平静。

时间变慢了。

实际抢救时间可能只有15分钟,但是濒死体验者总是感到经历了很久。

接下来他通常会看见一个很长的隧道,隧道的尽头有光。

他沿着隧道走了出去。

这时候会有一个「人生回放(life review)」项目。

一生之中经历的各种事情都会像放电影一样,回放一遍。

而这不是一般的电影。

有人说回放过程中不但能感受到当时他自己的感受,还能感受到在场其他人的感受。

比如回放到这个人跟父母的一次争吵,他能感觉到当时父母的心碎感!他觉得太对不起父母了,想要不惜一切代价回去纠正那个错误。

还有人报告说回放时旁边有个声音点评,说你看看你这个事儿做的如何如何。

很多人会见到死去的亲人和朋友,他们是来接他的。

在一个案例中,有人见到了自己去世多年的奶奶。

奶奶并不是去世前的苍老样子,看上去也就四五十岁。

“濒死体验”报告

“濒死体验”报告

科学家发现1740年的“濒死体验”报告核心提示:科学家近日发现了1740年的濒死体验报告,描述了病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些生动感受,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所引发的幻觉科学家近日发现了1740年的濒死体验报告,描述了病人在濒临死亡时的一些生动感受,研究人员认为这是由于流向大脑的血液减少所引发的幻觉,这本书由当时的法国军医皮埃尔-让·杜蒙肖所创作,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濒死体验研究,现代医学认为濒死体验所感知到的幻境由缺氧引起。

发现这本报告的是人类学家菲利普·查理尔博士,他在一个古董店里花大约1美元的价格淘到了这本书,书中描述的濒死感觉为意识的迷失,然后看到明亮的光,由此认为这是天堂的入口。

查理尔博士在调查中提出濒死体验已被科学家描述成一个伴随着超自然和神秘元素的心理活动,在接近死亡时体验者会有一种穿过隧道的感觉,沿着明亮光照的方向前进,甚至可以看到天空的景象,回顾过去所经历的事件。

这些元素在皮埃尔-让·杜蒙肖的报告中得到了体现,但这位军医英年早逝,出生于1733年,死于1766年,年仅33岁。

在皮埃尔的报告中提到了一次濒死体验,这位是来自巴黎的药剂师,报告中写道:在昏迷一段时间后所有的外部感觉开始消失,看到了非常纯白的光芒,于是这里就被认为是进入了天堂。

研究人员认为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上都会出现类似的现象,比如溺水、体温过低、失血等,血液流出大脑后可造成大脑缺血,一些回流创造了令人生动而强烈的感觉。

时至今日,关于濒死体验的真正原因看法不一,但有一些共同点,比如濒死病人向着光芒的方向前进,摆脱躯体后愉悦的感觉更加明显。

一些专家认为大脑缺血会造成我们感到与周围事物存在竞争关系,而来自南安普顿大学的研究认为缺氧与濒死体验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

研究团队研究了63名出现心脏骤停导致的临床死亡案例,没有脉搏、没有呼吸、瞳孔放大,但这些死者的血液氧含量却比较高,无法进一步解释是否是缺氧导致的濒死病人看到各种各样的幻觉。

濒死体验研究进展及其对“善终”的启示

濒死体验研究进展及其对“善终”的启示
验” 研究 的成果 也 十分丰 富[。但笔 者在 广泛 查 阅国 2 】 内外 有关 文献后 发 现 ,濒 死体 验 ”的研究 存 在几 大 “ 不足 : 一是 护 理人 员 涉足 “ 死 体 验 ” 濒 研究 的基 本 没 有; 二是 以往 的任何 研 究 成果 中涉 及对 “ 濒死 体 验 ”
者 护理 措施 的调查 稀 缺 : 是对 “ 三 濒死 体 验 ” 识 的 知
21 濒死 体验 的研 究 背景 .
早在 几千 年前 ,lt 就 Pao
在他 著 写 的《 想 国》 T eR p bi) 理 (h e u l 中记 载 过 濒 死 c 体验 现象 。 由于受 到 科技 条 件 的限制 , 在早 期 , 人 们对 濒死体 验无 法进 行科 学 的解 释 ,所 以许 多宗 教 信徒 把 濒死 体验 解 释 成 为神 的存 在 [ , 渊 也有 许 多人
濒死 体 验是 指 由某些 遭 受 严重 疾 病或 创 伤 , 但 意外 获救后 的人 所叙 述 的他们在 面 临死亡威 胁 时 的
体 验 ; 4类 , 亲友欢 聚 ; 5类 , 第 与 第 与宇宙 合一 。虽 然 这 5类感 觉 内容并不 是缺 一不 可 ,但濒 死体 验者 至少 可 以经 历其 中 12种感: 。 — 觉
曾在 一次登 山的过程 中发 生意外 ,摔落后 产 生 了奇
妙 的濒死 体验 。 康复后 , 对垂死 境况 与濒 死体验 产 他
身 心极 度恐 惧或 全 然安详 , 觉无 比安 全或 温 暖[, 感 5 ]
感 到灵 魄从 躯体 超 脱 [, 意 识 全无 的状 态 下 看 见 6在 】 已故 亲人 或耀 眼 的 亮 光或 天 上 的神灵 ]甚至看 4 , 见危 急时 刻 医护人 员对 自己实 施 的抢 救 等 。为了 系统地 呈现 濒死 体验 的感 觉 内容 .9 0年 心理 学 家 18

国内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方向及现状

国内外濒死体验的研究方向及现状

学术论坛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229人生往何来,死往何处?对于生死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并且被学术界所关注。

早在2000多年前,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著作的《理想国》中,便记载了濒死体验现象。

关于死亡的秘密,曾属于神学家与神秘主义者所关注的范围,现在日渐被视作科学所研究,成为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意义的科学谜题。

1 濒死体验的定义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R a y m o n d A.M o o dy首先提出“濒死体验”一词。

现在较为公认的定义是: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的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在面临死亡威胁时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2 国外濒死体验研究国外对濒死体验的研究开展较早,研究涉及多个学科。

美国濒死研究学会会长Ke n neth Rin g在1984年Ke n neth Rin g 将濒死体验的主要体验分为西方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五个阶段:安详和轻松、离体体验、穿过黑洞或隧道、看到明亮的光线、进入光亮世界。

1975年M o o dy分析了150位濒死体验实例,从中归纳出14类核心体验:明知死讯、体验愉悦、异常声响、吸入黑洞、灵魂出体、语言受限、时间错觉、感官灵敏、孤独无助、他人陪伴、看到光亮、人生回顾、边界阻隔、生命归来。

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精神科教授B r u c e G r e y s o n 提出濒死体验可分为下列四种分类:认知的成分、情感的成分、超常的成分、超越的成分。

B r u c e G r e y s o n 研究濒死体验25年,发明了《葛雷森量表》以评估濒死体验的真实度。

日本N H K电台“濒死体验”节目制作人立花隆利用一年时间,分别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意大利、印度等地取材,制作了大型系列报道节目“濒死体验”。

临死的感觉

临死的感觉
,

197
6
却是 目前世界濒 死体验研究史 上 采集样本 最 据统 计 分析 这 些 幸存者中 半数 以 上 的 人
, , ,
诸 的一次
,
濒死时在对 生 活 历程 进 行 回 顾 从 自身分离 出去 的感受
。 ,
近 半数的人产 生 意识
, ,
觉 得 自身形象脱离 了 自己 躯
, ,
体 游 离 到 空 中 自己 的身体分为两 个 一 个 躺在床 上 那 只 是空 壳
。 ,
英国前保守党议
员 唐 宁 一 听说 是 可 以测 出谎 言的 电话 就 一句话 不 说 地
电话 进 行 一 次实 验
.
第 一 个实验 对象 是 一 向植长 炮 制
克 利福 德 这

挂 了 电话 不 过 通 讯 系 统公 司的老板倒 是 对 这种新 型 电话 的前 景 表 示 乐 观

桃色 新闻 的保 守 党时事评 论 员 马 克斯

处 于 潜在 毁灭 性境遇中预 感 即将死 亡而 又 侥幸脱 险的人 所 叙 述的 他 们 在 死亡 威 胁 时 刻 的主 观 体验 人 们 临终 过 程 心理 一 样
, 。 。
它和
是 人类 走
,
向死 亡 时的精神 活 动 时间较 长
,
然 而 临终过
程 是 面 临 死亡 过 程 中的 心 理变化
, .
辆 二手 车 后能 否 保 值 时
当 然了

车 商一

口坚

决 的 回 答道
:


囊 谬 润
的 数字 不超过 2 5 说 的是实话 0 或 5
;
说明打 电话 人

医院濒死实验报告总结(3篇)

医院濒死实验报告总结(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抢救濒死患者的成功率逐渐提高。

然而,对于濒死状态的定义、救治方法以及患者预后等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

为了探讨濒死状态下的救治效果,本研究选取了四例濒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进行了一系列救治实验,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二、实验对象与方法1. 实验对象四例濒死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25岁、45岁、55岁、65岁。

患者病因分别为: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多发伤、前置胎盘大出血、高空坠落。

2. 实验方法(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立即进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同时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等治疗。

(2)严重多发伤患者:迅速进行手术,控制出血,修复损伤脏器,同时给予输血、抗感染等治疗。

(3)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急诊剖宫产,同时给予输血、抗感染、止血等治疗。

(4)高空坠落患者:急诊手术,修复损伤脏器,同时给予输血、抗感染、止血等治疗。

三、实验结果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心肌梗死后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良好。

2. 严重多发伤患者: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脏器功能恢复良好,预后良好。

3. 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经过抢救,母婴安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预后良好。

4. 高空坠落患者:经过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脏器功能恢复良好,预后良好。

四、讨论与分析1. 濒死状态下的救治效果与患者病因、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研究中的四例濒死患者,通过积极的救治措施,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抢救过程中,冠脉介入治疗具有关键作用,可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发生率。

3. 严重多发伤患者抢救过程中,快速手术、控制出血、修复损伤脏器是关键环节,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

4. 前置胎盘大出血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剖宫产是关键措施,可保障母婴安全。

5. 高空坠落患者抢救过程中,急诊手术、修复损伤脏器、抗感染、止血等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

濒死体验最新研究报告

濒死体验最新研究报告

濒死体验最新研究报告一、引言濒死体验,作为一种神秘而引人入胜的现象,一直备受学术界和公众关注。

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和医学发展,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逐渐增多,但仍存在许多争议和未解之谜。

本报告立足于濒死体验的最新研究,旨在探讨其发生的心理、生理机制,以及濒死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认知的影响。

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濒死体验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体验,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丰富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内容;其次,了解濒死体验的发生机制,有助于为临床医学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最后,濒死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认知的影响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心理辅导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濒死体验的发生是否存在普遍规律?濒死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和认知具有何种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濒死体验的发生与个体的心理、生理状态密切相关,且具有普遍性;濒死体验对个体的心理和认知具有显著影响。

研究范围与限制方面,本报告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濒死体验的案例收集与分析;濒死体验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濒死体验对个体心理和认知的影响。

由于研究资源有限,本报告未涉及濒死体验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和跨文化比较研究。

本报告简要概述如下:首先,对濒死体验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其次,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探讨濒死体验的发生规律;接着,通过实证研究,分析濒死体验与个体心理、生理因素的关系;最后,总结研究成果,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希望通过本报告的研究,能为濒死体验领域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文献综述关于濒死体验的研究,前人已进行了大量探讨,形成了多个理论框架和研究成果。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濒死体验的现象描述和分类,如Ring提出的“典型濒死体验”模型,包括离体体验、隧道体验、光明体验等。

随后,研究者们从心理、生理、文化等多个角度对濒死体验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理论框架方面,心理学领域的认知解离理论、神经生物学领域的神经递质假说等,为解释濒死体验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揭秘濒死体验

揭秘濒死体验

揭秘濒死体验“濒死体验”在我们的日常用语当中已是司空见惯了。

而诸如“我的一生在眼前闪过”以及“见到天堂的灵光”等说法,是人们对于一些人在弥留之际所经历的那些奇异的、看似超自然的体验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后得出的。

然而,濒死体验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它们是幻觉吗?是精神体验?是存在来世的证据?亦或仅仅是临终前发生在大脑和感觉器官中的化学反应?本期让我们来揭密濒死体验。

中国实验证明“濒死体验”存在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西安市的卤先生正冒雨骑车往家赶。

就在一个路口转弯处,一辆雨刮器失灵的金杯车迎面向卤先生驶来。

随后便出现了大家都不愿看到的一幕:卤先生被车撞飞10多米,当即昏迷不醒。

昏迷之中感觉异样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卤先生已经没有了任何意识。

就在人们紧张抢救的过程中,他渐渐地恢复了一丝知觉,然而这时他看到的却是自己漂浮在大街上空,俯视着下面的一切。

经过几天的抢救,卤先生终于苏醒过来。

但苏醒对于卤先生来说真不如漂浮时舒服,他感到身体多处疼痛,特别是头部。

看到他醒过来,医生和家属都松了一口气,而卤先生却对自己那段奇特的体验感到奇怪。

这一切到底是自己大脑中的幻觉,还是自己在濒临死亡时进入了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呢?奇特体验无人关注然而,卤先生的这种奇特现象并没有引起其他人太多的关注。

在人们看来,他是几经抢救才保住性命,那是他在生命垂危时刻的意识混乱导致的幻觉,或者是他脑部受损,导致了这些“胡思乱想”。

医生对卤先生为何有这种体验也不能给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解释。

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患者身体的康复情况,对这种现象并没有太大的兴趣。

卤先生以前也听到过许多关于灵魂、冥界的说法,只是那些都是道听途说,谁也没有亲眼见过,自己也是半信半疑。

然而这次自己的亲身经历,不禁让人怀疑,难道那些传说都是真的?人死后的确会到达另一个世界?无独有偶情境再现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湖南的万女士身上。

万女士是湖南湘潭一家剧院的服装管理员,平时生活十分规律,且不相信鬼神。

暂时性死亡后的自述

暂时性死亡后的自述

暂时性死亡后的自述
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也已起步。

据率先将国外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的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介绍,濒死体验是指由某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获得恢复的人,和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的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它和人们临终过程心理一样,是人类走向死亡时的精神活动。

然而临终过程是面临死亡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时间较长,濒死体验却发生在死亡突降的紧急关头,持续短暂。

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濒死体验现象约有40种。

“我感到自己飞在天花板上,飘飘荡荡,有一个躯体躺在病床上。

我清楚地感受到了它的脉搏和呼吸。

”这是一位精神病学专家对他的同行讲述的一次亲历离体体验。

“我对此确实感到特别吃惊。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镜头画面似地一一从头脑中迅速闪过。

有小时候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像生活的全景回忆。


“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像情感丧失了一般。

”这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临终前的生命体验如何分析

临终前的生命体验如何分析

临终前的生命体验如何分析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旅程。

而临终前的那段时光,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都是极为特殊且深刻的生命体验。

要深入分析这一体验,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探究,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层面的种种变化与意义。

从生理层面来看,临终前身体机能的逐渐衰退是显而易见的。

器官功能的衰竭、免疫系统的崩溃、疼痛的加剧以及各种生理不适,都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例如,癌症晚期患者可能会经历难以忍受的癌痛,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能会面临心跳的不稳定。

这些生理上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患者的身体感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理状态。

在心理层面,临终前的人往往会经历复杂的情绪波动。

恐惧、焦虑、绝望、孤独和对未知的不安是常见的情绪。

他们可能会害怕死亡带来的痛苦,担心未完成的心愿,对离开亲人朋友感到不舍。

同时,也有一些患者会经历接受与平静的阶段,他们开始放下执念,回顾自己的一生,试图在有限的时间里找到内心的安宁。

这种心理状态的转变并非线性的,而是充满了起伏和反复。

社会层面的因素在临终前的生命体验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陪伴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一个充满关爱和理解的环境能够给予患者精神上的慰藉,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

然而,有时候社会的误解和偏见,比如对死亡的避讳,可能会导致患者在临终前感到被孤立和忽视。

此外,医疗团队的态度和关怀方式也会对患者的临终体验产生影响。

一个专业且富有同情心的医疗团队能够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心理支持和尊重患者的意愿,让患者在最后的时光里感受到尊严和关爱。

精神层面的探索在临终前的生命体验中往往变得更加突出。

许多人在面对死亡时会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灵魂的归宿以及死后的世界。

宗教信仰在这个时候可能会成为患者的精神支柱,给予他们希望和安慰。

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也可能会通过对人生的回顾和反思,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对生命的敬畏。

为了更好地分析临终前的生命体验,我们还需要关注个体的差异。

【课外阅读】探索濒死体验实验病人经历灵魂出窍

【课外阅读】探索濒死体验实验病人经历灵魂出窍

探索濒死体验实验病人经历灵魂出窍濒死体验者有很多能记起自己穿过一个长长的隧道濒死体验者显然意识到死亡的到来因心脏停止跳动而小死一会儿的病人经历“灵魂出窍”的比例非常高———“濒死体验”这个词对于本报的读者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本报曾经多次对国内外有关“濒死体验”的研究进行过相关的报道,那些曾经在“鬼门关”前走一遭的人们有关“灵魂出窍”的经历实在令人感到惊奇而神秘。

为此,也有很多的科学家致力于濒死体验的研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一些曾经因心脏停止跳动而小死一会儿的病人身上,这些病人经历“灵魂出窍”的比例非常高。

纵然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对这些现象有过解释,但是没有人找到真正的原因……没有人通过科学实验找到灵魂出窍的真正原因皮姆·范·拉曼尔博士是荷兰著名的研究濒死体验的学者,他在1988年到1992年间对334位被成功抢救的突发性心脏病患者进行了跟踪研究。

拉曼尔博士在电子邮件中向记者讲述他研究濒死体验的过程和这一领域的现状。

拉曼尔博士说,从对濒死体验研究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很多科学家作出了一些解释:一些科学家认为,这种体验是死亡过程中大脑缺氧导致大脑细胞死亡产生的生理变化引起的;还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内啡肽(大脑中可缓解痛感并影响情绪的一种物质)释放的结果;还有一些理论认为这是人们在接近死亡时的一种心理反应。

但拉曼尔认为,尽管有这些学说,但是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学说能解释清楚濒死体验产生的原因。

拉曼尔说:“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当一个人陷入昏迷被宣布脑死亡或者是接受器官移植在器官重新获得生命的时候,意识可能会经历什么。

近年来荷兰出版了几本关于濒死体验研究的书籍。

”这些书中描述了一些因交通事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或者是脑部肿瘤切除术后陷入昏迷状态的病人,在此期间所经历的意识飘出体外、光芒、隧道等现象。

而一些人在恢复意识后,还清楚地知道他们在昏迷时发生的事,比如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护士、医生、家人在他们昏迷时做的事,说的话。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

中国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研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的临终生活质量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与医学、社会工作、伦理道德等各个领域相关,因此需要跨学科综合研究。

本文主要从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

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是指老年人在生命接近终点的过程中所拥有的身体、心理、社会等多维度的感受和体验。

临终期一般指患者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医学上已经做出了放弃抢救的决定,而患者的生命也即将结束。

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概念相较于普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为特殊和重要,因为这不仅关乎着老年人最后时光的幸福和尊严,也关乎着社会的团结和人性的价值。

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包括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家庭支持、医疗服务以及文化背景等。

1.身体状况身体状况是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首要因素,也是直接的原因。

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能涉及到慢性疾病、终末期癌症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会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

2.心理状况心理状况也是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年人在临终前面临着生命的离别,面对着自己的未来和人生,心理上的压力不可避免。

许多老年人会感到孤独、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对临终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

3.家庭支持家庭支持是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保障,尤其是在社会福利还没有完全覆盖的情况下。

家庭成员的陪伴和关心、尊重老年人的意愿、提供家庭舒适的环境等都是家庭支持的重要内容。

4.医疗服务在老年人临终的关键时刻,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敏锐的感知能力、细致的关爱服务等都会对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产生积极的影响。

5.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对老年人临终生活质量的影响不同。

一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注重安宁和平静,提倡“善终”,更加注重老年人的精神状态;而有些文化背景下,则重视功德积累,希望通过抢救延长生命来累积功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濒死体验研究
在国外的科学家对濒死体验展开研究几十年后,在中国也终于出现了介绍濒死体验的书籍。

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科研工作者开始了对濒死体验的研究。

下面的内容摘抄自天津安定医院院长、精神医学专家冯志颖等人发表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大众医学》1993年第5期上的论文。

1976年7 月28日,在中国唐山市,一场大地震使24万余人死亡,16万余人重伤。

中国的医务工作者曾对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遇难脱险的一些人作过调查,他们多是被房屋倒塌砸伤埋在废墟下的幸存者。

幸存者当中的半数以上的人回忆说,遇险时不但不害怕,反而思维特别清晰,心情格外平静和宽慰,无任何恐慌感;甚至有的人在这危难之际,还有某种欢乐或愉快的感觉,并觉得思维过程异常迅速,浮想联翩。

此时,生活往事有如播放影视,一幕一幕快速地翻转浮现于脑际,飞逝而过,且内容多是令人愉快的情节,如童年嬉逗趣事、婚恋场面、工作佳绩、获奖喜悦等。

这种现象被称为生活回顾或“全景回忆”。

一位唐山大地震时只有23岁的刘姓姑娘,被倒塌的房屋砸伤了腰椎,再也不能站起来。

她在描述自己得救前的濒死体验时说:我思路特别清晰,思维明显加快,一些愉快的生活情节如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飞驰而过,童年时与小伙伴一起嬉笑打逗,谈恋爱时的欢乐,受厂里表彰时的喜悦......其中大都是令人愉快的生活情节。

”她说,在得救前的短短几十分钟濒死过程中,她体验到了一种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一辈子里第一次那么深刻地感受到人生的可贵。

因而,尽管她腰部致残,得在轮椅上了却一生,但每当她回忆起当时的这种感受,便增强了活下去、好好活的信心。

更有趣的是,近半数人有意识或灵魂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自身形像脱离了自己躯体,有人将之比喻为“灵魂出壳”。

他们强调自身功能的感觉是在身体之外的某处空间,而不是在大脑,并认为其生理的身躯是无活力和无思维的。

甚至有的报告者还称,在自己生理身体之外的半空中或天花板上,“看到”自身的形像。

这种躯体外的自身形像也具有某些生命指征,如脉搏、呼吸等,有时还可返回到自己生理的身体中去,或同其以某种方式相连接,与自己生理的身体相比重量轻,但身高和年龄相同。

也有称当时自己生理的身体并非健全,如丧失听力或缺少某个肢体等,而非真实的身体却不存在这种缺陷。

一被调查者这样描述:“当时觉得自己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那只是个空壳,而另一个是自己的身形,它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


约1/3 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有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称为“隧道体验”。

有人还感到在这黑暗的坑道内行进已快到了尽头,看见了光亮,“光明即将来临”。

某被调查者称,当时“似狂风大作,飞沙走石,杳无人烟,走向哪里?慌不择路时出现一个大黑洞,走进去不觉得害怕,洞里还溅起层层水花,走啊,走啊,在仿佛见到光亮时,我急速跑出了洞,又见到了天日”。

还有约1/4 的被调查者体验到,“遇见”非真实存在的人或灵魂形像。

这种非真实存在的人多为过世的亲人,有如同他们一起进入非尘世领域继续生存;或者是在世的熟人或陌生人,貌似同他们团聚。

其“灵魂”形像常被某些人描述为是一种“光辉”,另一些人则将其看作是宗教的“化身”。

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李某这样回忆自己的濒死体验:“身体好象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下肢似乎不翼而飞,身体的各个部位散落在空间里,接着好象沉在万丈深渊里,四周一片黑暗,听到一声声难以描述的莫名其妙的声音,这种感觉大约持续了半个小时。

这时开始回顾自己短暂的一生,但这些回忆纯粹是一种意识流,根本不受大脑支配。


同一次地震中的幸存者王某陈述说:“朦胧之中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只见眼前出现了一个穿长袍马褂的男人。

他一瘸一拐地走到我面前,虽然离得很近,但相貌却怎么也看不清楚,面部模糊一片。

他带我走进一个深不可测的黑洞,我眼前一片漆黑,只觉得身体在不由自主
地跟着他走。

行至黑洞的尽头,我才发现眼前是一个金壁辉煌的地下宫殿。

那个男人进里面报告,片刻功夫,我听见里面好像有人在说,让他先回去吧!此时,我一睁眼,发现自已早已躺在病床上,医生、护士们正在紧张地给我进行抢救呢。


“做调查的研究人员从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中得到81例有效的调查资料,他们将其归纳为40种类型:回顾一生、意识与躯体分离、失重感、身体陌生感、身体异常感、世界毁灭感、同宇宙融为一体感、时间停止感,等等。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都能体验到两种或两种以上感觉的并存。

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濒死体验调查中,虽只获得81例有效的调查资料,确是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

81例受研究者中,有47例在濒死体验前后性格有改变。

濒死体验具有思维特别清晰感的人,性格多变得温顺;而“遇见”非尘世的人或灵魂、思维或行为不受意识控制而被审判感等体验的人,性格多变得盲目乐观或急噪。

在“死而复生”之后,绝大多数人对当时得濒死体验记忆犹新,时隔一二十年仍刻骨铭心。

显然,这些来自中国的调查结果与世界其他国家学者的调查惊人地相似。

死亡:两个世界的中转站?
几乎每人都会问自己,我们除了身体之外,还有灵魂吗?人咽下最后一口气,灵魂还会继续活着吗?
古俄罗斯人透过观察人的生与死,认为人身体的某种东西和呼吸相联系,因而在俄语里,“灵魂”一词和“呼吸”有相同的词根。

澳大利亚土著也相信灵魂的存在。

他们认为妇女经过树、岩石或动物时,灵魂会进入她的胎儿中。

在亚洲、欧洲、美洲,人们也都相信灵魂的存在。

古埃及人也认为灵魂是身体的组成部分。

几乎每个宗教都有身体的某个器官和灵魂对应的说法。

古巴比伦人认为灵魂在耳朵上,古犹太人认为在血上,当然也有人认为灵魂占据人的整个身体。

最近,关于灵魂在心脏的说法得到了一些证实。

俄罗斯《真理报》报导,美国底特律西奈医院的神经心理学家保罗.皮斯奥(Paul Pearsall)调查140个心脏移植的病人,根据结果写成了《心脏密码》一书。

皮斯奥得出的结论是,心脏是人的性格特点存在的地方;是心脏控制人脑,而不是人脑控制心脏。

感情、害怕、梦、思想都来自心脏。

而“灵魂”的记忆又在心脏移植后,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人。

书中给出很多这方面的例证。

譬如:一位41岁的男子在移植了一位19岁死于车祸女孩的心脏后,他原来的冷静和严肃的性格,一下子变得情绪化和粗心大意了。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位纽约的舞蹈教师西尔维亚.克来尔(Silvia Clair)在50岁那年接受心脏移植手术,手术后想喝第一种饮料竟然是啤酒。

晚上,她又开始作一些奇怪的梦,梦到一个名叫T.L的人。

她调查后,发现她的心脏是从一个18岁名叫T.L的男人那儿移植过来的,而他的亲属说他最喜欢喝的就是啤酒。

1990年末,轰动一时的新闻——美国科学家称重人的灵魂,他们发现人死后比死前的体重减轻2.5~6.5克。

当然,早在1915年就有人做了这样的实验,当时科学家得出人的灵魂是22.4克。

2001年更有让人激动的研究。

英国科学家山姆.帕尼亚(Sam Parnia)和彼得.芬威克(Peter Fenwick)提出,就算大脑停止其功能后,人的思想可能会继续活动。

这项研究包括63个病人,他们都有在临床上经历过生与死;但56个人当时对死亡没有任何感觉,而其他7个人则有清晰的回忆。

谈到当时的感觉,其中4个人说,他们觉得时间快多了,但都有难以置信的喜悦和宁静。

他们也看到了亮光,还有神话中的天使和圣人,说到了在另外一个世界停留一会儿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人里没有人信仰宗教,其中三人说从没去过教堂。

因此,这些人的经历
难以用宗教想像来解释。

英国科学家批驳了传统的观念,认为大脑停止活动是因为缺氧,因为没有一个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显示出明显的氧含量减少。

2001年以拉曼尔(Pim van Lommel)为首的三位荷兰学者也开展了临床死亡的研究,并把结果发表在《柳叶刀》(Lancet)上,他们的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的类似。

他们认为,人们看到那些东西的那一刻,也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停止功能的一刹那,这时人的思想和大脑活动分离了。

拉曼尔提供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濒临死亡体验。

一个昏迷状态的病人被送到病房。

医生用尽了办法也没有唤醒他:他的大脑已停止活动,脑电波是一条直线。

但医生还是决定用插管在喉部和气管帮助换气。

过程中,这个病人的牙托被取出。

一小时后,病人的心脏终于跳动了,血压也恢复正常。

一周后,他居然对护士说:“你应该知道我的牙托在哪里!是你把它放在了推车的抽屉里!”他说在死的那一刻,他一直在上面观察,甚至能详细地描述当时医生的动作。

但他非常害怕医生会停止抢救他,因此尽量地显示他还活着。

荷兰科学家的研究发现,女人的濒死感觉比男人强一些,大多数有很强烈临床死亡经验的病人,尽管当时抢救过来了,但一个月后仍然死了;另外,盲人看到的和正常人看到的没有差别。

科学家们总是可以不断找到灵魂不灭的例子。

对于一般人而言,容易接受的也许是,死亡至少是通向人另一个世界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