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点招”何时休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教师队伍的扩大,高校公开招聘工作成为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包括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不公平、不透明、不规范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1. 不公平现象:在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公平现象时有发生。
有的招聘岗位存在“内定”现象,有的岗位存在“明示”或“暗示”招收某位候选人的情况,有的岗位存在招聘条件设置过高、过于苛刻的情况。
2. 不透明现象:在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中,很多时候缺乏公开透明的流程和标准。
虽然有的高校会发布招聘公告,但是在面试过程、评审标准等方面缺乏公开透明,导致了很多争议和猜疑。
3. 不规范现象:在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操作。
有的高校在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违规操作,例如在面试中违规操作、在评审过程中利用关系等。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公平性、透明度和规范性,加之教育领域的特殊性,更容易引发舆论的关注和争议。
二、对策分析: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监督和管理: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对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监督力度,严格规范招聘程序和标准,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2. 完善制度和规范操作:高校应完善公开招聘的制度和流程,明确招聘程序和标准,规范面试评审流程,确保公正公平的招聘结果。
建立健全违规行为的举报和处理机制,让违规行为无处遁形,做到严惩不贷。
3. 提高招聘标准和规范设置:高校在招聘条件的设定上,应该充分考虑到实际需求和公平公正原则,避免过高、过于苛刻的条件设置,使更多符合条件的人有机会参与竞争。
4. 增加公开透明度:高校在招聘工作中应该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包括面试评审标准的公布、评审结果的公示等,让参与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更清楚地了解整个招聘过程,增加公信力。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高校公开招聘工作是高校人才引进和选拔的重要渠道,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招聘程序不规范、信息发布不透明、招聘标准不科学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加强规范管理、公开透明招聘、加强招聘标准等措施来提高招聘工作的效果和公平性。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着程序不规范的问题。
一些高校在招聘过程中可能存在违反程序、不严格执行规定的情况,例如没有制定明确的招聘流程和连接,甚至可能出现内定等不公平现象。
对此,高校需要加强规范管理,制定明确的招聘程序和流程,并对招聘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招聘程序的规范性和公平性。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信息发布存在不透明的问题。
信息发布不透明会导致信息的不对称,从而使某些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建立健全招聘信息发布制度,统一发布招聘信息,并及时公开具体的招聘岗位和职位要求等信息,确保信息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中存在招聘标准不科学的问题。
有些高校在制定招聘标准时可能存在主观偏向,或者招聘标准过于宽松或过于严苛,导致选拔结果不尽如人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可以通过与其他高校和专家进行交流和研讨,制定科学、公正的招聘标准,充分考虑到应聘人员的专业背景和工作能力,确保选拔结果公平合理。
高校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进一步改进招聘工作。
可以建立高校招聘工作的评估机制,对招聘结果进行定期评估和反馈,及时修正和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还可以加强对招聘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招聘技能和专业素质,提高招聘工作的专业水平和质量。
高校还可以加大对招聘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大家对高校招聘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进一步推进招聘工作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也逐渐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实际操作中,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到高校的招聘效果,也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和声誉。
对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招聘程序不透明、招聘标准不清晰、招聘程序复杂繁琐等方面。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和选拔效果。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根本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力求解决这些问题,提高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在本文中,将重点对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通过深入探讨问题的本质和原因,结合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旨在为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改善和进步,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2. 正文2.1 高校公开招聘工作存在的问题问题一:招聘程序不透明在一些高校公开招聘工作中,招聘程序并不透明。
招聘过程中的具体环节、评选标准以及评审流程缺乏公开透明,导致招聘结果容易引发争议,影响招聘公平性和公正性。
问题二:招聘标准不清晰部分高校在公开招聘中未能明确招聘标准和要求,导致应聘者不清楚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能力,容易出现应届应聘者过于理论化,而缺乏实践经验的现象。
问题三:招聘程序复杂繁琐一些高校公开招聘工作流程繁复,招聘条件、材料要求等过于繁琐,既增加了应聘者的负担,也降低了招聘效率。
一些冗长的流程还容易导致信息泄露和漏洞。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高校公开招聘工作的效率和公平性,亟需采取相应对策进行解决。
2.2 问题一:招聘程序不透明招聘程序缺乏公开透明性。
在一些高校的招聘过程中,往往缺乏对整个招聘流程的公开披露,包括招聘计划的制定、岗位的发布、应聘者的资格审核、面试评定等环节。
什么是点招
什么是点招一、什么是点招:点招是学校的机动指标,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如能获得点招指标,考生也可被正常统招录取,一般为学校教授和省市部分子女预留的指标。
由于这部分对象每年都有指标,而他们不可能每年都有子女高考,所以部分指标就流向了市场,点招指标是统招计划内的,和正常考上的没有任何区别。
其实就是通过关系渠道,拿到机动指标,在考生符合点录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出面要求考试院放档。
正常点招的名额一般控制在院校招生总计划数的5%内。
若某高校今年招生1000人,那么就存在50个点招名额。
点招的学生好比高中择校的学生,就是分数差点去学校交钱。
点招进来的学生与正常录取的学生是没有任何差别,录取通知书也是相同时间寄到,学籍都是一样。
点招只能点你志愿里所填的学校,专业只要填了服从基本上可以任选。
比如2008年南京大学,江苏省的一本线是330分,南京大学的校线也就是学校分数线是403分,江苏某考生的分数是332分,只过330的分数线2分,如果不找关系点招的话,学生在南京大学是没有一本可以读的,但是通过找关系花钱,我们就可以把332的学生点招到南京大学,网上录取以后,江苏某考生可以在江苏考试院的网站查询到自己被南京大学网上录取了,查询到以后,就成功了,这个就属于统招生的点招。
对于“点招”的解释,江苏省教育厅监察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身份的人士这样认为:“招生中是没有绝对公平的行为”,该负责人首先提出,“点招”是“民间说法”,事实上叫“选择性计划”,这类招生只要控制在计划招生的5%以内,是容许存在的!这类学生使用选择性计划,大部分是以“捐资助学”形式存在的,这对一些落榜生而言是幸运的,相反,一些没有“出资”者就没有这个机会,所以这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公平的。
然而对于各高校追加的机动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属于“点招”范围内的考生,是按照分数的高低进行“点招”,还是依照“贡献”多少而定?这位人士称,这需要学校根据相关规定自己定。
起底大学招生办:点招补录成权钱交易重灾区
起底大学招生办:点招补录成权钱交易重灾区起底大学招生办:点招补录成权钱交易重灾区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汤瑜有这样的一个部门,每年到高考结束直到大学招生季,家长都对它趋之若鹜,它掌握着考生的生杀大权,每个读过大学的人都和它打过交道。
它就是招生办。
人大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日前涉案数亿被调查,搅乱了大学招生的一池春水,引发了公众的腐败猜想,舆论矛头纷纷指向自主招生,认定这是高校腐败的又一个大漏斗。
其实无论是高校还是地方,招生办的腐败空间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自主招生之外的招生腐败也一直都在上演。
河南省某高校负责招生工作的陈有国指出,考生录取过程中,点招、补录、调换专业同样是招生腐败的易发点,而这些环节都与招生办有着千丝万缕的。
交2万点招费拿到录取通知书点招,是指由高校点名招收、未上学校分数线的考生,但其分数一般过了省控线,如果能拿到高校的点招指标,依然可以被正常录取,点招进来的学生与正常录取的学生没有任何差别,录取通知书也是相同时间寄到,学籍都是一样。
张怡就是一名典型的点招生。
张怡现在是武汉某学院的大一学生,她去年高考成绩是395分,而湖北省专科录取线是360分,学校的专科分数线是420分,结果她没有被直接录取。
最后,交2万元点招费就拿到了录取通知书。
她回忆,当时家人上省招生办一名工作人员,对方询问愿不愿意交钱上点招,就会将其档案入该校。
对这种做法,张怡和家人虽说心里不踏实,但又不想放弃这个上大学的机会,最后家里把钱凑齐交了。
用张怡的话说,如果家人没有招生办这层关系,她就不可能有点招的机会,只能再复习一年。
曾负责过点招工作的陈有国告诉记者,各高校确定的录取分数线一般都高于本地区的最低录取线,这样就有一些上了最低线却被高校自定的分数线挡在门外的考生,也有少数因为报考时没有填好志愿而落榜的考生(但分数却达到了该校的录取线甚至高出很多)。
这些考生若想上大学,就得交一笔点招费。
点招费去向:招生办学校小金库河南省某师范院校负责招生工作的林某向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透露,点招其实就是学校的机动指标,一般为学校教授和省市部分领导干部子女预留的指标。
高招诈骗年年都是老套路为何还有家长屡屡上当受骗
高招诈骗年年都是老套路为何还有家长屡屡上当受骗作者:来源:《中国防伪报道》2017年第07期每年高考季都有一些不法分子设圈套和布骗局,故伎重演引考生家长上当。
有些不法分子谎称自己是某校招办内部人员或自己有“特殊关系”,暗示可以帮助考生拿到内部指标或计划外指标,索取指标费。
还有些骗子故意混淆自考、成人高考、网络教育与普通高校招生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家长。
针对每年高考招生诈骗案件高发的情况,各级教育和公安部门都会提醒考生家长谨防招生诈骗。
高招骗子年年抓,招生预警年年发,为什么有些考生家长还会上当呢?除了新一届考生家长不熟悉高招录取政策和存在侥幸心理外,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不清楚哪些学校具备招生资格截至2017年5月31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正规大学名单,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914所。
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631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等学校283所。
除此之外,其他任何机构均不具备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
对于违规招生的单位,其所招学生的学籍、发放的毕业证书国家均不予承认。
北京工业大学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具备招生资格的高校都会通过各省招生考试机构印发的资料或省级招办的官方网站向社会公布,家长都能查到。
比如,在北京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其院校名称、招生计划可通过《北京考试报·北京招生通讯》查询。
不在此列的,考生和家长一定要警惕。
遇到有疑问的,可打电话向招办咨询。
另外,考生家长可登录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查询当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学校名单,切勿轻信虚假高校的招生宣传,以免蒙受不必要的精神和经济损失。
已被录取考生在收到高校录取通知书后,可通过生源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渠道核实录取信息。
不清楚招生程序每年新一届考生家长由于对招生计划、录取流程等高招政策的不熟悉,容易掉入不法分子设下的“内部指标”“点招计划”“补录”等陷阱。
实际上,国家严格控制各省招生计划,省级招办和高校也严格按规定公布招生计划,所有录取均按程序进行,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
高校“点招”潜规则?明码标价减轻学校压力
高校“点招”潜规则明码标价减轻学校压力高校“点招”潜规则明码标价减轻学校压力何谓点招?点招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
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如果能获得点招指标,考生也可能被录取,而且进校后与其他学生在学习、生活、毕业等方面毫无区别。
尽管该帖是两年前的“旧料”,但是被翻新贴出来后,还是在网上引起了极大关注。
一位网友“暗箱操作不如明码标价”的建议更是引发无穷议论。
其实,虽然高校“点招”目前还没有“明码标价”、没有做到完全公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有规可循”。
现状:点招规则“半透明” 点招有“底线”“尽管各个高校没有张榜公布‘什么样的学生高校可以点’,但是,其实高校在‘点招’时是要遵守既定的规则的。
”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介绍,近年来,各高校点招的底线就是“相应批次省控线”。
比如,一个考生想考本一的A院校,但是他的高考分数与A院校的录取线差了30多分,如果他的高考分数达到了本一省控线,他就可以被A院校点招,如果达不到本一省控线,就不能被A院校点招。
“达不到相应批次的省控线,再有能耐的人也没有办法,所有的人都无能为力。
”这位人士说,因为近几年的坚持,“相应批次的省控线”几乎成了众所周知的硬杠杠。
“游戏规则”内部公布不过据透露,高校点招录取学生的“底线”相同,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不同高校“点招”的方法却不一样。
每所高校在点招录取前,都会内部公布“游戏规则”。
一所重点高校的老师介绍,他们学校每年在招生前都会吸纳一定数量的“当年校董”,校董缴纳一笔不菲的股金后,当年可以推荐一名直系亲属进该校读书。
“这个规则比较苛刻。
”这位老师说,首先,这位校董推荐的学生必须是直系亲属,其次还必须达到“点招底线”。
“这个股金必须是高考招生前缴纳,考生究竟能考多少分谁也不知道。
一旦达不到学校所属批次的省控线,他所投的'股金就‘白费’了,等于是给学校做了贡献。
”据介绍,越来越多的高校近年来在“点招”时“引进”了“校董”这一模式。
“点招”是高考公平绕不过的坎
招” 是不是还 是一律严 禁? 此外 , 了 , 除 “ 予电子注册 , 能获得学籍” 类事 不 不 这
后处 理 的 方 法 , 们 也 没有 看 到 事前 规 我 制 的 措 施 。 对 于 数 量 不 少 的“ 点招 ” 学
尽 快建 立公开透 明的计划外录取机制 , 使每一位在高考 系统之 外获得入学资格的考生的详 细信 息尤其是破格录取的信息都 能 向社 会公开 , 以社会力 量的监督促 使 高校 严谨 审慎地 对待“ 点
招 ” 既 不 要 放 过 才 子 才 女 不 能让 那 些 妄 图 以权 力 和 金 钱 交 , 更 换 入 学名 额 的人 成 为 漏 网之 鱼 。 ( 辑 编 王宏 志 )
是落榜考生 的家长将“ 点招” 为救命 视
的 稻 草 , 使 是 尚未 参 加 高 考 学 生 的 即
家长 , 是 多方打 听, 也 四处 求人 , 图 试
将 “ 招 ” 为 自 己孩 子 上 大 学 的 一条 点 作
生, 要完全查 出来肯定要花费不少的力 气, 估计等 到查 清他们 都要毕业 了, 况 且“ 点招” 也是不得 已而为之 的办法, 事后被查处 总比没书读好, 因此 ,不予 电子注册, “ 不能获得学籍” 的威慑力并不像 我们想象
厉 之 外 , 乎也 给 “ 招 ” 似 点 留下 了一 点 回
旋的 空间 , 因为政策严 禁 的是 高校 “ 私
自突破 招 生计 划 、 用 调 整 录取 计 划 为 利 借 口” “ 招 ” 对 于 其 他 形 式 的 “ 的 点 , 点
但据笔者 了解 , 在不少地 方, 点招” “ 之
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亮点与经验总结
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亮点与经验总结年高校招生工作的亮点与经验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才的不断需求,高校招生工作在2023年迎来了一系列亮点和经验总结。
本文将从政策创新、考试改革、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宣传等方面总结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亮点。
一、政策创新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亮点之一是政策创新。
政府部门通过大力改革高校招生政策,力求实现公平公正的选拔机制。
在招生政策中增加了对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不再仅仅以高考分数作为唯一的选拔标准。
同时,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面试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赋予考生更多的选择权和发展空间。
另外,政府针对贫困地区的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招生优惠政策,确保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二、考试改革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另一个亮点是考试改革。
高考作为当前国内高校招生的主要手段,经过长期反思与实践,也迎来了一系列改革。
考试科目设置更加灵活多样,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科和理科。
新的高考科目设置涵盖了文科、理科、艺术和体育等多个领域,使得考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
高考难度不再过分侧重记忆和应试能力,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高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综合素质评价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另一个亮点是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全面评价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学生的品德、学习成绩、社会实践、艺术特长等方面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潜力。
高校招生工作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选拔标准之中,使得招生更加公平公正。
学生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可以展现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有助于实现多样化的招生录取。
四、招生宣传2023年高校招生工作的最后一个亮点是招生宣传。
高校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活动,吸引更多的考生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而增加招生的竞争力。
一方面,高校通过开设宣讲会、校园开放日、网上招生咨询等形式,为考生和家长提供详细的招生政策和录取信息。
年度招生问题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招生工作作为高校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各高校招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对年度招生问题进行总结,以期为进一步优化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一、招生政策问题1.招生政策不透明。
部分高校招生政策不够公开,导致考生和家长对招生录取规则、专业设置、收费标准等关键信息了解不足,影响招生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2.招生政策与市场需求脱节。
部分高校招生政策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导致部分热门专业招生竞争激烈,而一些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却招生困难。
3.招生政策缺乏灵活性。
在招生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招生政策,导致招生计划与实际需求不匹配,影响招生工作的效率。
二、招生宣传问题1.招生宣传方式单一。
部分高校招生宣传手段过于陈旧,缺乏创新,难以吸引考生关注。
2.招生宣传内容不够全面。
部分高校在招生宣传中未能全面展示学校特色、师资力量、学科优势等关键信息,影响考生对学校的了解。
3.招生宣传缺乏针对性。
部分高校招生宣传对象不够精准,未能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层次考生进行差异化宣传。
三、招生录取问题1.招生录取规则不完善。
部分高校招生录取规则存在漏洞,导致录取过程中出现不公平现象。
2.招生录取数据不准确。
部分高校招生录取数据统计不准确,影响招生录取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3.招生录取结果反馈不及时。
部分高校招生录取结果反馈不及时,导致考生和家长对录取结果产生疑虑。
四、招生资源分配问题1.招生资源分配不均。
部分高校招生资源分配不均,导致部分高校招生竞争激烈,而一些高校招生困难。
2.招生资源利用率低。
部分高校招生资源利用率低,未能充分发挥招生资源的作用。
3.招生资源缺乏动态调整。
部分高校招生资源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未能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资源配置。
五、招生服务质量问题1.招生服务意识不强。
部分高校招生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导致考生和家长在招生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得不到及时解决。
花钱买分数损害高考公平
论见“花钱买分数”损害高考公平晨雾 /转帖■熊丙奇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深入开展以防止“点招”为重点的招生专项治理 (2013)年,教育部有关通知严令禁止“点招”。
眼下正值各地高招如火如荼,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严令之下“点招”不但没有禁行,反而潜行得更加隐蔽,且收费更高。
另一方面,我国大学的决策,以行政为主导,普通教师、社会公众没有参与决策、监督的权利。
像“点招”这样的重大决策,本应该由代表广泛的大学理事会决策,可实际却由高校行政部门拍板;即使实行“点招”,其具体操作、经费收支等,也都应该接受社会监督,可实际多为暗箱操作。
这导致“点招”成为招生腐败的温床。
再就是,对于高校违规的问责,大多只是行政问责。
这种上级对下级的问责,往往不了了之,甚至可能出现把“点招”收来的费用由上级收缴,而不是退还给学生的“问责”。
而从“点招”问题的性质看,这已经涉及滥用职权、权钱交易、侵占国家资源,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调查,根据调查事实追究责任。
所以,要治理“点招”乱象,除了严格执行教育部禁令,对违规学校严肃查处之外,还应该解决这背后的机制问题。
首先,必须扩宽办学经费渠道,改变高校办学经费过度依赖政府投入和学生学费收入的情况;其次,要建立学校民主决策机制,从发达国家私立大学的选择性招生看,由于招生规模、招生标准由学校招生委员会确定,招生结果、学生收费以及收费的用处都全部公开,因此,这一政策并没有败坏学校的风气。
但就是如此,近年来,这些学校也承担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学校的招生委员会也在对此进行调整。
由此可见,办学的民主决策,是遏制办学乱象的根本举措,这比行政问责更管用。
2013年7月22日中国青年报:渠道更隐蔽且收费更高禁令下“点招”潜行招“才”还是招“财”?不得出台涉及“点招”录取及收费办法,深入开展以防止“点招”为重点的招生专项治理 (2013)年,教育部有关通知严令禁止“点招”。
所谓“点招”,也称选择性招生,是对一些分数达到最低控制线而又上不了学校投档线的考生点名录取,享受普招学生的待遇。
江苏高校今年取消“点招”
江苏高校今年取消“点招”仍将预留1%计划,但不与收费挂钩扬子晚报网讯(记者谈洁)江苏高校今年取消“点招”。
江苏省教育厅昨天公布的《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为规范招生录取行为,更好地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2013年我省取消选择性招生。
“点招”是高校“选择性招生”的俗称,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分没有达到相应高校录取线。
江苏高校往年“点招”比例一般在院校招生总计划的5%左右。
尽管“点招”也有一系列的规定,如考生必须达到录取高校相应批次省控线、必须填报相应高校等,但由于其名额分配、与其挂钩的收费不透明,挤占了正常的录取名额,一直以来颇受争议。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和要求,依据高校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择优的原则,规范招生录取行为,我省决定,2013年取消选择性招生。
《意见》明确,高校可以在国家核定的年度招生规模内,预留1%招生计划。
该计划可用于调节生源地线上生源不平衡问题,或用于招收少量有学科特长的考生,以及用于缓解我省现行高考方案中分数与等级不匹配的矛盾。
“高校预留的1%招生计划与原来的选择性计划完全不同,这个1%是全国高校都有的,是不能与收费挂钩的。
”南京一高校招办主任解释。
据悉,《意见》还明确,高校使用预留计划录取的考生须填报该校志愿,学业水平测试必测科目等级达到考生填报志愿的基本要求。
同时,文理类考生文化总分超过院校投档线,但两门选测科目中的一门比院校规定的等级要求低一个等级;或文化总分达到同批省最低控制分数线,但两门选测科目等级均达到且至少有一门超过院校规定的等级要求,且具有其他学科特长等;体艺类考生在文化分和专业分均达到省控线的前提下,文化总分较高但专业成绩略低,或专业成绩较高但文化总分略低,且具有其他学科特长等。
据悉,“具有其他学科特长”、“文化总分较高但专业成绩略低”、“专业成绩较高但文化总分略低”等如何界定,高校将在招生章程中予以明示,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大学点招是什么意思
大学点招是什么意思
大学点招是指高校点名录取某一考生,即使考生的分数没有达到该高校的分数线,也会对考生进行录取。
大学点招是一种选择性招生政策。
点招名额一般低于总招生名额的5%,若是考生获得了点招的名额,考生就可以被统招录取。
大学点招的注意事项1、大学点招的等级要求,要以高校公布的选择性计划里的等级要求为准,若是不清楚,可以去学校咨询具体条件。
2、考生要提前准备好准考证的数码照片或是扫描件、身份证等资料,志愿填报好后,志愿表也需要扫描件或是数码照片,这样方便以后将这些资料以邮件或是传真的方式发送给学校。
3、要将考生的姓名、身份证号、准考证号、考生号、文理科、分数、学校专业等详细信息发送给学校。
4、考生家长不要盲目相信非正规渠道的点招政策,以防被骗。
5、由于教育厅的审批流程偶尔会出现延迟,所以本一批次的点招有时会在录取结束后的1、2天内才转为正式录取,这是正常现象,考生和家长不要担心。
什么是高考点招
什么是高考点招?点招是学校利用预留计划点招招生。
每一个学校都会有1%的预留计划,留这个计划是为了那些达线又撞车的学生。
比如所有大学在安徽招生10万本科,但报考达线的有30万人,那么学校为了照顾这个省份的考生,就可以利用预留计划了。
点招有什么好处,和统招生是否一样的待遇?点招就是统招。
它的好处就是只要你达到相应批次的省最低线就可以走相应批次的好学校!点招操作简介:点招生必须符合以下几个条件:考生必须是超过省线,例如北京三本分数线是450,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的录取分数线是600分,假如你的成绩在450分以上----500分之间,就可以进行点招。
考生的档案在学校开始录取之前必须停留在省招办没有被其他学校调走。
点招程序:出成绩,交各项资料(1考生身份证复印件2考生准考证复印件);学校录取;在校网和大网上查询自己的录取信息;注意事项:如果学生档案还在省招办一切都可顺利进行,如果学生已经被填报的其他学校录取,学生必须自己与提档学校沟通,将其档案撤回到省招办,否则点招则无法办理,请考生及考生家长谨记!提醒家长办理点招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要被社会上的招生骗子骗了,请大家记住下面的几条,以免上当受骗:分数线必须相应批次线,如果没有过,对不起,办理不了,如果有人说能办理,一定是假的,不要有侥幸心理,去上那个当,因为没有批次线,省招生办是绝对不可能放档案的,不能提档的学校就不可能录取。
过批次线后在这边学校提档时必须保证自己的档案在省招办,如果被其他学校提走,学生想报的院校是不可能出面去与已经录取的院校要回档案的,学生可以自己联系提档学校,要求退档。
有没有点进去的主要证据就是看在学校的网站上和教育招生考试网上查不查得到自己的信息,如果查不到,假的!1、什么是高考点招点招是学校利用预留计划点名录取。
每一个学校都会有1%的预留计划,留这个计划是为了那些达线又撞车的学生。
点招也有两种形式。
一是填报志愿的学生,因为我们知道很多学校都是按照1:1.2投挡的,也就是说,学校招生10个计划,省招办会投12个档案给学校,一般情况下学校可以在12个里面选10个录取,然后退掉两个。
关于点招的说明
关于点招的说明关于点招的说明(中国大学网)1.关于点招的说明其实教育部根本没有“点招”的说法,纯粹是中国招生体制下滋生的潜规则,而且近两年越来越呈泛滥趋势,可叹中国教育制度的悲哀,本来网上录取是公平公正的,但有了点招潜规则,就给那些有钱、有权、有关系的人开了绿灯,而把分数较高的考生挤了下去,所以我们尽量不做点招,还望各位代理谅解,我们只是在此向各位代理说明点招的含义和详细规则,让大家有所了解。
点招就是指那些高考分数过了一本线,但是达不到学校投档线的学生,就可以操作点招,比如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的一本线是502分,北京工业大学的校线也就是学校分数线是550分,北京某考生的分数是505分,只过502的分数线3分,如果不找关系点招的话,学生在北京是没有一本可以读的,但是通过找关系花钱,我们就可以把505的学生点招到北京工业大学,网上录取以后,北京某考生可以在北京市考试院的网站查询到自己被北京工业大学网上录取了,查询到以后,就成功了,这个就属于统招生的点招。
点招的原则是:过了各省一本线的操作一本的点招,过了各省二本线的操作二本的点招,过了各省三本线的操作三本的点招,过了各省专科线的操作专科的点招,必须严格按照各省统一划定的分数批次线来操作,北京地区的考生点招北京市的大学,湖北省的考生点招湖北省的大学,成功率都是比较高的,因为不存在跨省投档的问题,外省的学生点招北京地区的大学,涉及到一个跨省投档的问题,能够跨省投档就可以点招,不能够跨省投档是点招不了的,比如浙江省考生点招北京工业大学,浙江省考试院如果把学生的电子档案投到北京来,我们也可以实现成功的网上录取,如果浙江省考试院不能够把学生的电子档案投到北京来,那么我们北京地区的大学是不可能录取浙江省的考生的,必须要先实现投档成功,然后才是网上录取也就是点招的成功。
2.关于高考点招体育艺术招生的说明艺术招生:艺术考前操作:一般一本二本和独立艺术高校的艺术生都是要求参加校考的,录取是按照专业排名录取的(在文化过省线)。
“点招”计划取消可让我们的高考更公平
“点招”计划取消可让我们的高考更公平2013年05月15日10时感谢您阅读由高考频道(https://www./gaokao/)编辑、收集、整理的《“点招”计划取消可让我们的高考更公平》资讯,高考吧资讯来源于![导读]江苏省教育厅昨天公布《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要求取消选择性招生。
点招计划取消,在学校和家长中间引起热烈反响。
点招计划取消可让我们的高考更公平,家长们如是说。
江苏省教育厅昨天公布《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意见》,明确要求取消选择性招生。
“点招”计划取消,立即在学校和家长中间引起热烈反响。
“早就该取消了,"点招"滋生了腐败和不公,以后考生全凭成绩说话,这样才公平。
” 南京一位高三学生家长吴先生说。
唐女士的女儿今年也要高考,女儿的成绩离目标学校还差点,本来她还想着给女儿找个“指标”,让她没想到的是,今年江苏取消“点招”这么“爽快”:“此前听到的消息是今年"点招"计划保留3%,以后逐年减少,后年才是1%。
这么一来没"想头"了。
”对于取消“点招”计划,南京某高校招办主任表示,其实他们是欢迎的。
每年为了解决条子、关系大费脑筋,还要得罪不少人,这下子取消也就清静了。
不过,他坦言,少了“点招”这一块,学校的确要损失不少收入。
高校人士认为,省里规定1%的预留计划,除了明确招收少量有学科特长的考生,还可用于缓解分数与等级不匹配的矛盾,实际上也是为了给有学科特长的考生开绿色通道。
比如等级高分数低,或者分数高等级低的考生,都有可能通过这个通道进入大学。
在这样的政策下,一些因某门考砸而错失本科高校的特长生,就不会被埋没了。
不过,对于1%的预留计划,一些家长表示,如果运用不当,仍然会带来不公平。
家长于先生说,虽说省里明确这1%是用于学科特长生的,但是这里面可操控的空间还是挺大的,究竟是哪门学科特长,特长到什么程度,如果高校给出的录取原则不够细化,还是会给利益寻租者留下空间,使得预留计划成为“变相点招”。
陕西:“点招”违规录取学生 不予注册学籍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陕西省教育厅发布了2014年加强招生考试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提出对于通过“点招”等途径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教育纪检监察部门要会同招生主管部门,组织专家对录取结果尤其是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录取结果进行抽查,抽查高校比例原则上不低于10%。
高校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对体育艺术类专业或体育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考生录取结果监督,开展入学专业测试复核。
对于在抽查和复核中不达标或通过“点招”等途径违规录取的学生,一律不予学籍注册;已经注册学籍的,要坚决予以取消,对相关责任人,实行倒查追责。
加强对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各高校在所有省(区、市)录取考生的最低成绩公示情况。
未经公示的,不得上报录取数据,一律不予学籍注册。
严肃查处招生考试领域利用职权徇私舞弊的案件、公职人员失职渎职案件和其他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等案件,特别是对泄露高考(微博)试题等泄露国家秘密案件、“点招”违规录取案件及通过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钱权交易”违规录取的案件,对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不但要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要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相关规定,追究相关领导责任。
点招,最明显的高校腐败
点招,最明显的高校腐败
陈吉德
【期刊名称】《科学中国人》
【年(卷),期】2008(000)009
【摘要】“点招”,顾名思义是指高校在招生时点名录取某一考生。
比如你虽然
达到了建档线,却没有达到录取线(通常情况下,录取线要比建档线高出几十分),如果能获得点招名额,就可以名正言顺地被录取.而且进校后与其他学生在学习、生活、毕业等任何方面毫无区别。
说白了.点招其实就是一个进校的“门槛“或者说“跳板”而已。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陈吉德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9
【相关文献】
1.以『四招』制『四变』——翔安区努力把握主动权安全临管成效明显
2.行情反
弹两融升医药流入最明显3.可粘贴的招透明显市屏问世4.突破点·支撑点·立足点─—上海冷气机厂快速发展有三招5.微信是手机时代最明显的标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一些高校的自主招生沦为“点招”通道。
尽管教育部已经明令禁止“点招”,但一些高校仍然会留出少量机动招生名额,对教职工子女、“校董”子女等实行特殊录取。
在一些高校,每人每年给高校捐资便可成为“校董”,获得相应的“点招”指标。
这个名额可以给自己的孩子、亲属用,也可以送给生意合作伙伴或有所求的官员。
有评论认为,留出机动招生名额,分给教职工子女或“校董”。
作为社会资源的大学招生名额,就这样沦为高校管理者的私产,乃至可以自用,可以兜售!当高校放弃了对于道德清誉的追求,转而去攫取世俗化的经济收益,注定会失去自我净化的自觉,久而久之,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点招”交易,招生权的露骨套利花样繁多的“里应外合”,正在蚕食着高招的公平正义。
围绕大学的入学资格,各方势力暗地巧取豪夺,几乎无所不用其极。
就这样,原本“标准唯一”高校招生,在权力、金钱的合围夹击下,悄然发生了沉沦。
直至“校董捐钱换指标”的丑闻曝出,公众方才见识到,其间露骨交易堕落之深……当以“高考”为核心的学位竞争体系,支撑起多数人进取的希望,“特招”、“点招”等无可救药的游戏后门,势必动摇那些最普遍的脆弱人心。
早被严禁的“点招”,现实层面却顽固存活。
刚性规则在自上而下的传递过程中,似乎发生了显而易见的效力递减。
就这样,校方依旧我行我素,点招几乎未有任何顾忌。
灰暗而坚固的利益同盟,消解了“一纸禁令”所要伸张的正义。
于是,一面是三令五申所允诺的虚幻图景,一面是真实世界上演的一切如旧,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选择,自此分道扬镳、越走越远。
前者用来应付“多数人”的悠悠之口,后者则迎合“少数人”的隐匿需求。
教育部门虽明令“禁止点招”,却没有必要的查处力度和频度来支撑,注定会陷入言行相悖的尴尬。
执法时的宽松尺度,无异于纵容了高校将“点招”继续到底……而除此以外,此事的另一症结在于,“招生权”在校方与职能部门间分配失衡。
招录过程中,高校在一些关键环节握有太多自主变通的权力。
久而久之,难免将之变现、用以谋利。
这其中,“校董捐钱换指标”,便是大学变卖招生权捞金最极端、最直白的套路。
留出机动招生名额,分给教职工子女或“校董”。
某些大学简直就像理性经济人一般,充斥着极端的利己精神,以及追逐利益的满满欲望。
作为社会资源的大学学位,就这样沦为高校管理者的私产,乃至可以自用,可以兜售!当高校放弃了对于道德清誉的追求,转而去攫取世俗化的经济收益,注定会失去自我净化的自觉,久而久之做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经年累月,极度扭曲的校园治理结构,或许已经摧毁了不少从业者最后的耻感。
大学管理者,丢失了对正确价值的追求,而是千方百计地逐利、分利。
这一切,掩藏在“财政投入不足、教职员工待遇过低”等说辞下,曾经一度获得了相当多道德同情。
只是,任何群体的利益诉求,都不能凌驾于全社会的公义之上。
大学的生存困境,从不应以迎合权贵、伤及平民的方式获得补偿。
堵住“点招”后门,固然要强化执法监督的强度,然而更重要的,显然在于恢复大学从业者的自我认同以及职业信仰,而不再是一副贪婪的市侩模样。
节操碎了一地,如何一一捡起,注定任重道远。
警惕高校“点招”沦为集体腐败高考本该是一场公平竞争,高招本该“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然而“点招”却是赤裸裸的“拼爹”和“拼钱”游戏。
一些高校对教职工子女实行特殊录取,这是“拼爹”;一些校董花钱为子女“购买”招生名额,这是“拼钱”。
虽然“点招”比例较小,涉及面不大,但它犹如一颗毒瘤,不断侵蚀着公平正义的肌体。
这种丑恶的招生方式是对高考公平的公然羞辱,是对社会正义的粗暴践踏,是对世道人心的残忍伤害。
蔡荣生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受贿似乎是一种个人行为,“点招”似乎是一种个人腐败。
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不是高校留出机动招生名额,如果不是高校无视教育部禁令暗地里搞“点招”,负责招生的“蔡荣生们”就没有那么多机会受贿。
实际情况是,“点招”的最大获利方恰恰是高校,根据此前媒体报道,某重点高校的“点招”收费,每个名额高达100万元,“每年收费都在1000万元以上”并不算稀奇,这些钱都落入了高校的腰包。
对此,学校领导不可能不知情,甚至就是集体决策。
正是这种集体腐败,给“蔡荣生们”个人腐败留下机会。
在这个意义上,高校“点招”集体腐败甚于个人腐败。
这种集体腐败不仅是个人腐败的源头,而且可能成为个人腐败的“保护伞”。
有例为证:两年多以前,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可云就在网上撰文断言该校的自主招生“肯定会出问题”;早在2010年,网上就出现了大量举报蔡荣生的材料,指其利用自主招生收受贿赂。
但是,腐败案件至今才被清算,这是为什么?高校“点招”集体腐败甚于个人腐败,因此,仅仅打击和惩处个人腐败是不够的。
唯有拔出“萝卜”带出“泥”,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和杜绝这种丑恶的招生腐败。
(晏扬)“校董”为何成为高校特权阶层“校董”的异化,是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的表现之一,简单地说,这不是按教育规律办学,而是做教育的生意。
本来具有民主管理意味的“校董”就这样成了“特权”阶层。
此前,教育部已明文禁止“点招”等违规做法,但一些高校依然我行我素,所以,有必要对高校招生进行清查,看看还有哪些学校在用“点招”、“预留机动名额”等办法,进行权钱交易。
此外,捐钱成为“校董”,同时学校回报招生名额这种高校和社会资源“共享”的畸形模式,也需要反思。
这种模式在很多高校还被认为是改革创新,可见一些高校的改革被各种利益因素严重异化。
我国高校在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时,纷纷把成立校董会作为亮点,包括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也谈到要成立校董会。
学校成立董事会,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管理、监督,本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方式,但中国大学的董事会和国外具有学校管理、决策功能的董事会完全不同,只是一个“联谊会”或者说“资源共享平台”,社会人士成为校董,为的是为自己贴金,以及获得享有学校教育资源、学术资源的某些特权,并不是代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决策,监督学校办学,学校也并非真想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管理、监督,而只是以“校董”头衔,吸引社会捐资。
真正有价值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董事会中来自社会人士的“校董”,应该由社会人士选举产生,代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办学。
校董必须对选举其的社会力量负责、述职,这不能由捐钱而得来。
捐钱买来的校董,从一开始就背离“校董”职责。
我国高校近年来腐败不断,就因缺乏外部力量参与、监督所致,现在参与监督的外部力量,反而成为腐败的一部分。
“校董”的异化,是教育行政化和功利化的表现之一,简单地说,这不是按教育规律办学,而是做教育的生意。
本来具有民主管理意味的“校董”就这样成了“特权”阶层。
我国高校在改革中存在很多类似的异化,比如招生委员会,国外大学的招生委员会是独立运行,不受行政制约的,而我国大学的招生委员会,则由校长牵头,这意味着赋予校长直接干预招生结果的权力,包括南科大成立的理事会,最后也是由地方政府委派理事,官员理事占了半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改革就由行政部门主导,行政力量为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就对改革进行“自定义”,结果是,在国外学校办学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治理机制,被“引进”之后全部只有概念、形式,有的甚至成为贪腐的帮凶,利益输送的管道。
要避免教育改革异化,必须重建改革机制。
改革的方案,应该由全体教师、学生参与讨论、制定,而不只是由行政拍板,像成立校董会这么重大的事件,绝不能由行政主导,要避免行政官员与校董结成利益同盟,如此,校董会才能为学校办学注入正能量,而不是变成败坏学校风气的利益场。
根治“点招”腐败,尤须信息公开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时,“点招”却另辟奇径,成为部分权贵子女就读高校的“另一扇窗”。
毋庸置疑,“点招”的本质是权力寻租式的腐败,高校、校董各需所取,共同获益,皆大欢喜。
却违反教育公平精神,加剧社会公众对教育公平的焦虑。
一些知名高校每年在人口大省的招生名额也不到100人,如果再向特殊利益集团大开方便之门,让挑灯夜战却无权无势的广大学子情何以堪。
治理点招腐败不是没有相关法律,刑法中的行贿罪、滥用职权罪等均可以规制“点招”腐败。
监管部门也在加大监督惩处力度,如蔡荣生已因涉嫌受贿被批捕。
如2010年,吉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省政府教育督导团总督学于兴昌在学生择校、考试录取、调换专业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多次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共计953万元,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
于兴昌获刑不可谓不重,但仍未挡住蔡荣生前腐后继的步伐。
重刑没有威吓住权力寻租者的关键在于监管的阳光未照进自主招生领域,造成操作空间太大,最终变异成“特招”、“点招”,成了高校的自留地,招生名额任由其处置分配。
再加上高校的趋利本性和行政权力的不当干涉,“特招”想不腐败都难。
由此,要想根治“点招”腐败,必须将招生信息全部公开。
高校招生本身涉及全社会公共利益,也没有涉及到国家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方面,实现公开没有法律上的障碍。
现有技术条件下,将招生名额及考生个人信息通过网络或媒体公之于众并不是难事。
教育部门及监管部门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全程监控也不是不能实现。
重点是对于特殊招生领域,有必要将拟录取考生身份证件等详细信息甚至是考生父母及职业等关乎录取公平的信息全部公开,全部曝晒在阳光下,为社会公众特别是其他考生监督举报提供便利。
譬如公务员招录考试领域,社会公众或利益攸关方通过举报将不符合条件者“拉下马”的事例不在少数。
在信息公开方面,应有监管部门实时监控。
如应通过学籍、学位证授予、资金拨付等方面进行监控。
对于不在信息公开名录的考生不给予学籍注册,不授予相关学位,不授予毕业证书,不拨付学校相应资金。
如此,没有谁会傻到去念四年没有学位证、毕业证的学校。
“点招”腐败不是新鲜事,根治点招腐败也不是难题,就看相关部门能否真正做到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严格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