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

合集下载

围棋文化论文

围棋文化论文

围棋文化及发展浅谈摘要围棋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最璀璨的明珠,随着中国历史的兴衰而沉浮,具有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艺术魅力,并日渐成为中日韩喜闻乐道的文化体育活动。

关键字围棋文化儒家道家发展“琴棋书画”中的“棋”就是指围棋。

至于围棋起源于何时,起源于何地,在中日韩三国的围棋界至今仍然是个谜。

我国最早记载围棋的古代文献是《世本·作篇》。

此书中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然而这则记述围棋的文字并没有提及围棋起源的缘由和确切时间,更何况尧只是古代的传说人物,因此只能当做围棋起源的传说而已[1]。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此处的“博弈”就是指下围棋,《论语》是春秋时期的书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围棋在春秋时期就有一定的发展,起源于春秋时期之前。

由此可见围棋历史悠久,随着古老的中国文明发展而来,围棋本身必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高度智慧,必然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必然成为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宋书《棋经十三篇》中有:“夫万物之数从一而起。

局之路三百六十有一。

一者生数之主,据其极而运四方也。

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数;分为四,以象四时;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侯;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阴阳。

局之线道谓秤,线道之间谓之卦。

局方而静,棋圆而动。

白古及今弈者无同局。

”此段主要是关于棋盘的描写,可以看到围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深受道家、儒家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

其实,围棋最初是11×11道的形制,后来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演变成19×19道的形制直至今日。

19×19道的围棋形制是根据太极图的思想设计。

宋人周敦颐研究《易学》之后取道家学说,画太极图,并作《太极图说》。

周敦颐在他的书中指出万物统一于五行,而五行又由阴阳两气流行所幻化,因此五行皆统一于阴阳,而阴阳统一于太极。

所以万物乃以无形的太极为本;这无形的太极并不是空无一物,而是肉眼看不到的浑然一元气。

围棋的发展历史介绍

围棋的发展历史介绍

围棋的发展历史介绍1:围棋的起源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

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

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

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

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

仍然称弈的。

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

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

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注一《路史后记》注二《潜确类书》注三《原弈》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关于中国象棋的起源,在中国古文献中也有几种有趣的传说:一、起源于传说时代的神农氏,如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说:"神农以日用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孺用车、马、士、卒加代之为机矣"。

二、起源于传说时代的黄帝,如北宋晃补之《广象戏格·序》说:象戏兵戏也,黄帝之战驱猛兽以为阵;象,兽之雄也,故戏兵以象戏名之。

围棋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围棋的历史发展和文化

围棋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早在晋代张华所著的《博物志》中,就有“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与“舜以子商均愚,故伯围棋以教之”的记载。

这说明,早在四千年以前,就有关于围棋的传说了。

当然,当时围棋是什么模样,有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围棋最早的、最可靠的记载,见于《左传》。

“…大叔文子闻之曰:‘呜呼…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讲的是某重权大臣,立君而又欲废。

可见,围棋至少在春秋时代已经流行在我国中原一带了。

对围棋产生的解释,众说纷纭。

或如上所说:是帝王为教化愚子而作;或认为起于战急,古代部落战争,必有出谋划策者,以黑白两色表示敌我双方兵将,移行、投置,摸拟战斗,故有“略观围棋兮,法于用兵”的诗句;或认为起源于娱乐之戏…较早的棋盘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魏]邯郸淳《艺经》)。

至今,这种十七道的围棋还在我国西藏及尼泊尔等国流行,称为藏棋。

藏棋的比赛规划和围棋也有些不同,以后,十九道棋盘逐渐取代十七道棋盘。

这很可能是棋艺逐步提高,棋手们以求棋局复杂多变的缘故,而不象有些古书记载的那样,“以求一周年三百六十一又四分之一之数”,与太阳历硬挂上构。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围棋就逐渐传播开来,并已相当普及了。

三国两晋时期,围棋发展兴盛。

梁朝的沈约在《棋品序》中说:”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争流”。

可见当时围棋兴盛,高手辈出。

那时已出现了关于围棋的著作。

唐代国力强盛,建立了棋诗诏制度,王积薪是唐玄宗的"棋待诏","安史之乱"时,他跟随皇帝逃往四川。

途中的一天夜晚,王积薪借宿在一位老妇人家,晚上听得老妇人和她的媳妇躺在床上对话:“夜很长,一时也睡不着,咱们来下盘围棋吧!”老妇人说。

“好的”媳妇回答。

王积薪好不奇怪,心想;“屋里没有灯,躺在床上怎样下围棋呢?”便侧耳谛听着。

“起东南九放一子”媳妇说“东五南十二放一子”老妇人回答。

“起西八南十放一子”“西九南十放一子”。

浅谈围棋文化。

浅谈围棋文化。

浅谈围棋文化2009旅游管理一班蒋轩鹏摘要: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

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

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围棋在东晋被称作“坐稳”、“手谈”,道出了围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至北宋,又有徽宗所言“忘忧清乐在枰棋”,围棋又称“忘忧”;烂柯传说流传,围棋又有“烂柯”之名。

坐隐、手谈、忘忧、烂柯,这四个词,正是围棋文化和中国文化精神暗合的地方。

当你在自己的本行中已经寻遍天涯路了,那么,你在面前放下一个棋盘吧。

围棋不能代替你对于专业知识的认识和了解。

但是,围棋作为特有的思维方式,可以为你在错综复杂的形势面前找到一条或者几条思路。

围棋其实是一个时间和空间的构架,下棋是一个过程。

围棋的存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我们的前人已经认识到围棋中蕴含着深奥的“道”,而且很早就有“棋道即人道”的说法,认为在围棋中已经包涵着生活中很多事物的道理。

关键词:围棋文化与中国文化一,围棋与中国文化的联系(一)围棋的发展史围棋的起源尧舜以棋教子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

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

”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

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

围棋文化论文

围棋文化论文

围棋文化论文围棋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文化活动,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自东汉时期开始,围棋已逐渐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现如今,围棋文化已经风靡全球,成为了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围棋作为一种文化,其本身的特点与风格就具有了文化内涵。

围棋的谦卑、沉稳、缜密不但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可贵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让这种文化更有价值。

这种智慧文化不仅是一项竞技体育,更是一种精神层次的表达和传承,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思维深度。

此外,从围棋的文化内涵出发,可以追究其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和相互溶合的历史。

围棋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文化演变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即围棋的形成、发展以及普及和国际化。

在早期,围棋是一种贵族文化的象征,往往只有富裕阶层才有机会接触和玩围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围棋逐渐成为了一种娱乐、培训智力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游戏。

而随着中国开放的步伐,围棋走向了世界,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现如今,围棋的普及与国际发展已经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到围棋这个大家庭中,学习和发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当然,围棋文化既然是一种文化现象,其背后也包含着浓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围棋的执子之道,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的最佳体现。

其实,不难凭借一些围棋的规则来感受这些价值观念:比如说,围棋要求玩家有仁心,即不要有杀伐戮丑的心理,强调的是人性的善良和仁爱精神;其次,围棋重视礼仪和规矩,对玩家的行为和语言要求非常严格,强调的是人的修养和文明素质;像棋盘布局和对手步法的预估等,又要求玩家有较高的智慧和提高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围棋的文化内涵非常深刻,与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此外,围棋作为一项文化的传承者和发展者,其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普及者,更是一个推动者和探索者。

现如今,在科技的飞速发展下,虚拟围棋已经成为了人们的主要活动之一,它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当今科技的发展水平,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探求。

围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与中国文化

围棋与中国文化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佛、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南朝《述异记》有载,“晋樵夫王质,入石室山,观二童子下棋,不觉斧烂柯矣。

质归故里,已及百岁,无复当时之人”。

这个烂柯的故事,是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棋事,古人有很多关于烂柯的诗句,传颂着其中的围棋精神。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中包涵着中国文化内涵与围棋文化内涵相通的地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大行其道,道教开始创立,佛教逐渐兴盛。

与此同时,这个时期的围棋已经在理论上、地位上、棋艺上均有质的提高,并在那些名士中广为流传,这不能说是巧合!而是在那样哲学背景的影响下,围棋、围棋的别名、围棋的传说正是这些思想文化表现的必然产物,并且与道家的关系极其密切。

并且以此为发端,在三者的影响下,向后一直传延并发扬着其文化精神。

围棋被称之为坐隐,正是道家所崇尚隐者风范。

道家的代表人物杨朱,逃离人世,遁迹山林,正是一位隐者。

玄学包含着道家“道可道,非常道”的精神,实际上就是道不可道,只可暗示。

庄子曾说,“道不可闻,闻非闻也;道不可见,见非见也;道不可言,言非言也。

”不闻之闻,不见之见,不言之言,这就是道家哲学的表现方式,他们不给你精密的推理,只给你比喻、隐语,让你自己去悟。

围棋,在魏晋名士的心目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了,而是一种哲学活动,悟道活动,对弈折射出他们的生命哲学。

佛家讲顿悟,围棋讲感觉,棋理佛理相通,围棋也是佛门弟子的爱好。

手谈二字,就是高僧支道林命名的。

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也是此道高手,下棋讲究美感,是个求道派,如同日本唯美的大竹英雄,与人下棋,“拾敌死子,空处如龙凤形”。

唐朝的高僧一行本不会下棋,有一次看当时第一高手王积薪与人对弈,看罢一局后,竟然能和王积薪匹敌,并说,“此但争先耳,若年贫道四句乘除语,则人人为国手”。

这说明棋理禅理相通,境界达到高妙之时,二者是互通的。

浅谈中国围棋文化word版本

浅谈中国围棋文化word版本

浅谈中国围棋文化闲看数招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

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

--明.徐渭琴、棋、书、画是中国四大古老的文化艺术,其中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们伴随着儒、释、道思想和其它文化艺术,融贯于绵绵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

一、围棋的起源关于围棋的起源,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

作为古代四大艺术(琴棋书画)之一的围棋,跟所有具备某些神秘特征的艺术一样,关于她的起源自然从神话版本开始。

目前比较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是“尧造围棋”。

关于“尧造围棋”的记载,能考证到的文字有战国时的文献《世本》:“尧造围棋丹朱善之。

”,西晋张华《博物志》:“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

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从这里的文字记载来看围棋一开始便作为“教”的工具、具备开智功能为大家所接受。

但这毕竟存在着众多需要考证的因素在内,实在无从确定其可信度。

另据春秋时期的《左传》记载:“卫献公自夷仪使与宁喜言,宁喜许之。

大叔文子闻之,曰:‘……今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隅,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

……’”这里包含了众所周知的一个成语“举棋不定”。

且由此看出,围棋已经为大家所相互熟悉的事物了。

”。

《左传》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48年,这里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59年。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有关围棋的文字记载。

二、我国古代围棋的发展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围棋就逐渐传播开来,并已相当普及了。

三国两晋时期,围棋发展兴盛。

梁朝的沈约在《棋品序》中说:”汉魏名贤,高品间出,晋宋盛土,逸思争流”。

可见当时围棋兴盛,高手辈出。

那时已出现了关于围棋的著作。

唐代国力强盛,统治者为粉饰太平,也为自我欢娱,建立了棋诗诏制度,设有棋待诏和棋博士。

这种官方设置的专业棋手,有时受皇帝的召见,弈棋为娱,有时教官人等下棋。

约在隋唐棋间,围棋开始传入朝鲜和日本,后来,日本、朝鲜棋手还多次访问我国,交流棋艺。

宋代张拟撰写的《棋经十三篇》,是一部流传很广的系统论述棋艺的著作。

06中国围棋历史和文化

06中国围棋历史和文化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 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 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 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 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湖南省湘 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 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 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 过程看,围棋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 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 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
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 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讥 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他回答说: ‚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子之不 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 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刘邦下围棋。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 风俗。 【戚夫人歌】 《汉书· 外戚传》曰:‚高祖得定陶戚姬,爱幸, 生赵隐王如意。惠帝立,吕后为皇太后,乃令永巷 囚戚夫人,髡钳,衣赭衣,令舂。戚夫人舂且歌。 太后闻之大怒,曰:‘乃欲倚子邪!’召赵王杀之。 戚夫人遂有人彘之祸。‛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 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赋
略观围棋,法於用兵,怯者无 工,贪者先亡。(《文选· 博奕论》注。)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 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 棋为‚坐隐‛和‚手谈‛。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 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围棋掩饰的政治阴谋

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 曹操的第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 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 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是有用之材啊!‛ 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 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彰 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 儿,兄弟情义融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
特的文化氛 围, 它直接影响和推动 了围棋 活动 向前发展 。
关键词 : 魏 晋 南 北 朝 ;围棋 ; 文 化 ;影 响
中圈分类号 :K 2 3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i 1 0 0 9— 7 8 2 1 ( 2 0 1 3 ) O 1— 0 0 8 9— 0 6 司马炎 喜欢 下 围 棋 , 张 华 就是 在 与其 下 棋 时 进 谏 攻 吴成 功 的。《 晋 书 》载 : “时 帝 与 中 书 令 张 华 围 棋 , 而 预表适 至 。华 推 枰 敛 手 日: ‘ 陛 下 圣 明 神武 , 朝 野 清
很多 爱好 下 围棋 的官 吏 中引起 对 围棋 的争辩 。这在

Vo 1 . 3 4 No . 1
J a n .2 0 1 3
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围棋 文 化 刍议
吴伟珍
( 福 建师范大学社会历 史学院 , 福建 福 州 3 5 0 0 0 7 )
摘要 I围棋是 魏晋 南北朝 时期最 为盛行 的娱 乐活动. Z . - 。 由于众 多帝王将相 、 高人雅 士的推动 , 品评 围棋 活动 迅速 发展 , 如 围棋 州 邑的设立 , 大量 围棋 专著的 出现 , 十九道棋盘的 问世等等 , 魏晋 南北朝时期的 围棋呈现 出一 种独
围棋作 为 一种 高 雅 的体 育 活动 , 具 有 较 强 的 竞 技性 , 棋 局 变化 无穷 , 成 为 很 多 人 的 嗜 好 。魏 晋 南 北 朝 时期 , 围 棋 就 成 为 众 多 帝 王 将 相 们 的 重 要 娱 乐 活 动 之 一 。从 帝 王 到 地 方 官 员 都 出 现 众 多 围 棋 爱 好 者,  ̄ - , j - 围 棋 活 动 的 开 展 起 了非 常 重 要 的 推 动 作 用 。 众 多帝 王 喜 爱 围 棋 。曹 操 极 爱 围棋 , 而 且 水 平

魏晋棋文化探寻--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考察

魏晋棋文化探寻--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考察

《 左传》 : “ 卫 献公 自夷 仪 使 与 宁喜 言 , 宁喜 许 之 。大 叔 文子问之 日: 今 宁子视 君不如 弈棋 , 其 何 以免 乎 ? 奕
者举棋不定 , 不胜 其耦 , 而 况 置 君 而 弗 定 乎 ?必 不 免
智 力 游 戏 的 刺 激 性 和 挑 战性 。王 粲 《 围棋 赋 》 所 存 序 文云 : “ 清灵体道 , 稽谟玄神 , 围棋是 也。 . [ z 3 9 6 o 班 固《 弈
不得也 。 ” “ 世俗所 谓不 孝者 五 : 惰 其 四肢 , 不 顾 父 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之养 , 一不孝也 ; 博弈好饮酒 , 不 顾 父 母 之 养 。二 不 孝
也。 ” ( 《 孟 子 ・离 娄 》 下 )这 些 记 载 大 体 反 映 了 早 期 围 棋文化概况 , 仅 是 对 围棋 的 消极 认 识 。 这种 状 况一 直 延 续 到 两 汉 。西 汉 著 名 政 论 家 贾 谊认 为 , “ 失离迷 风 , 围棋 是 也 。 , , [ L ] 刘 安在《 淮 南 子》 中称 , “ 行一棋 , 不 足 以见 智 ; 弹一 弦 , 不 足 以见 悲 。 ” 指 出下 围棋 过 于 浪 费 时 间 , 如 果 用 下 围棋 的 时 间读 书 求
[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 2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 o o 3 — 6 1 2 1 ( 2 0 1 4 ) 0 5 — 0 0 5 6 — 0 3
围棋 也 称 “ 弈” , 相 传 尧 舜 时 期 便 有 围棋 了 。西 晋 张华 所 著 《 博物志 》 云: “ 尧 造 围棋 以教 子 丹 朱 , 或 曰舜 以子 商 均 愚 , 故 做 围棋 以教 之。 ” 此 传 说 虽 无 可 靠 根 据, 却看 出 棋 的教 育 功 能 。

中国古代的棋艺与棋类文化

中国古代的棋艺与棋类文化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棋艺传承与保护的发展,如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场地等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棋艺与书法:古代书法家以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精美的书法作品
棋艺与音乐:古代音乐家以棋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优美的音乐作品
棋艺与社会风俗
棋艺与儒家思想:棋艺体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
棋艺与道家思想:棋艺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自然、和谐等哲学思想
棋艺与佛教思想:棋艺体现了佛教的慈悲、智慧、平等等宗教观念
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传承中华文化:棋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培养智慧:棋艺可以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策略能力和应变能力。
陶冶情操:棋艺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促进文化交流:棋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AI技术,辅助棋艺传承与保护
政府支持: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棋艺传承与保护
教育推广:将棋艺纳入学校课程,普及棋艺知识
棋艺传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传统棋艺的传承面临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人对传统棋艺的兴趣减弱
挑战:传统棋艺的传承面临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专业的棋艺教师
机遇: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棋艺的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如网络教学、虚拟现实等
章节副标题
05
对世界棋艺的影响
围棋: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日本、韩国等国家,成为世界性的棋类运动
象棋:起源于中国,后传入欧洲、美洲等地区,成为世界性的棋类运动
国际象棋: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成为世界性的棋类运动
围棋、象棋、国际象棋等棋类运动,对世界棋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各国棋类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典围棋史学的“五赋三论”

中国古典围棋史学的“五赋三论”

中国古典围棋史学的“五赋三论”中国古典围棋史学的“五赋三论”作者王泽生【五赋三论的概念与起源】五赋三论,是关于中国古代围棋文献的一个集合概念,该词汇出于宋代·高似孙的《纬略》一书,高似孙曰:「棋有赋五,一曰汉马融《围棋赋》,二曰晋曹摅《围棋赋》,三曰晋蔡洪《围棋赋》,四曰梁武帝《围棋赋》,五曰梁宣帝《围棋赋》。

棋有论三,一曰汉班固《弈旨》,二曰魏应玚《弈势》,三曰梁沈约《棋品序》。

有能悟其一,当所向无敌,况尽得其理乎?」高似孙(1158-1231年),生活于南宋(1127-1279年),字续古,号疏寮,鄞县人(今浙江宁波,一说为馀姚人),1184年中了进士,做过地方官,也做过京官,他是个诗人,诗赋造诣精湛,加之他毕生治学颇丰,而且勤于治学,能用文学的思维审视围棋学术,便在其所著《纬略》一书提出了围棋的“五赋三论”,实际上这是对宋代以前中国围棋理论的客观的高度总结。

棋之赋五、棋之论三,五赋三论,这说明宋代专业棋手理论修养较以前大为提高,而且前人对围棋的总结已深入棋手之中,诸如:班固《弈旨》、应玚《弈势》、沈约《棋品序》,以及马融、蔡洪、曹摅、梁武帝、梁宣帝的《围棋赋》,已成为经典,这样就有了“五赋三论”之说。

【三论之首:班固·《弈旨》】东汉·班固·《弈旨》:『大冠言博既终,或进而问之曰:「孔子称有博弈,今博独行于世,而弈独绝。

博义既弘,弈义不述,闻之论家,师不能说,其声可闻乎?」曰:「学不广博,无以应客。

北方之人,谓棋为弈。

弘而说之,举其大略,厥义深矣。

局必方正,象地则也;道必正直,神明德也,棋有白黑,阴阳分也;骈罗列布,效天文也。

四象既陈,行之在人,盖王政也。

成败臧否,为仁由己,危之正也。

」「夫博悬于投(掷骰子),不专在行(着法),优者有不遇,劣者有侥倖,踦拿相凌,气势力争,踵有雄雌,未足以为平也。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及其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及其原因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兴盛及其原因
闫小平;侯介华
【期刊名称】《体育研究与教育》
【年(卷),期】2005(020)004
【摘要】在魏晋南北朝这一动荡的时期,围棋却发展较快,棋手已分成九个等级,而且出现了十九线棋局,还多次举行大规模的比赛并进行品棋活动等,使围棋胜极一时.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社会政局多变,高门世族追求人生享受成为社会主流,帝王的提倡以及围棋价值观的提升和围棋九品制的颁布,这些都为围棋的兴盛创造了条件.【总页数】3页(P55-57)
【作者】闫小平;侯介华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山西,临汾,0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91.3
【相关文献】
1.魏晋南北朝围棋的兴盛及其原因 [J], 史海燕;
2.魏晋南北朝时期谱牒档案兴盛的原因——从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J], 庞铭辉
3.清代徽派围棋兴盛原因探析 [J], 刘良政
4.明清徽派围棋兴盛原因探析 [J], 刘良政
5.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的兴盛及其特征和原因 [J], 高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

收稿日期:2009-06-08作者简介:张承宗(1943—),男,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历史系教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围棋活动张承宗(苏州大学 历史系,江苏 苏州 215006)摘要:围棋活动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最主要的棋类活动之一。

三国时,魏、蜀、吴都有著名的棋手。

围棋活动已在宫廷内、文武官吏中及乡间田野开展。

魏晋之际的名士,也常相聚饮酒围棋。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围棋兴盛的时期。

皇帝、太子、亲王、外戚、大臣、将军,管理机要的寒人以及名士、隐士、道人、高僧,都喜欢下围棋。

南朝与北朝之间,曾进行过围棋比赛。

北朝时期,围棋活动还传到了我国的近邻朝鲜半岛和日本。

在围棋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南朝时期开始对棋手分级定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关键词:三国;两晋;南北朝;围棋中图分类号:K 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9)06-0014-06棋类活动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它可以训练人的思维,提高人的智力,自古以来就深受人们喜爱。

围棋又称弈棋,历史悠久。

先秦典籍《论语》、《孟子》及《左传》、《世本》中已有关于“围棋”或“弈”的记载。

经过两汉时期的代代相传,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爱好者日益增多,围棋活动得到普及,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棋类活动之一。

三国时,魏、蜀、吴都有著名的棋手。

围棋活动已在宫廷内、文武官吏中及乡间田野开展。

魏晋之际的名士,也常相聚饮酒围棋。

东晋南北朝时期,是围棋兴盛的时期。

皇帝、太子、亲王、外戚、大臣、将军,管理机要的寒人以及名士、隐士、道人、高僧,都喜欢下围棋。

南朝与北朝之间,曾进行过围棋比赛。

北朝时期,围棋活动还传到了我国的近邻朝鲜半岛和日本。

在围棋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南朝时期开始对棋手分级定品,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一、三国西晋时期的围棋活动1.三国的围棋活动三国时,魏、蜀、吴都有著名的棋手,围棋活动在社会上层人物中极为盛行。

曹操本人对围棋很感兴趣,《三国志》卷一《魏书·太祖纪》注引张华《博物志》载:“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棋,太祖皆与埒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4卷第1期2013年1月闽江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NJIANG UNIVERSITYVol.34No.1Jan.2013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吴伟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围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为盛行的娱乐活动之一。

由于众多帝王将相、高人雅士的推动,品评围棋活动迅速发展,如围棋州邑的设立,大量围棋专著的出现,十九道棋盘的问世等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围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它直接影响和推动了围棋活动向前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围棋;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K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7821(2013)01-0089-06中国的围棋文化源远流传。

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载:“尧造围棋而丹朱善围棋。

”[1]两晋以来,北方各族人民大量南迁,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给围棋的兴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再加上当时清谈之风和遁世思想盛行,作为“雅戏”的围棋也就受到了更大的欢迎。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具体表现在统治阶级热衷于围棋、围棋州邑的建立、品评围棋制度的形成、围棋高手层出不穷、围棋著作众多、南北方围棋同时兴盛等方面。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的流行盛况(一)统治阶级热衷围棋围棋作为一种高雅的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竞技性,棋局变化无穷,成为很多人的嗜好。

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就成为众多帝王将相们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

从帝王到地方官员都出现众多围棋爱好者,对围棋活动的开展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众多帝王喜爱围棋。

曹操极爱围棋,而且水平很高。

“冯翊、山子道、王九真、郭凯等善围釭,太祖皆与埒能”[2],说明曹操与当时的围棋高手山子道、王九真等人不相上下。

孙策曾与属下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军国大事。

《三国志》载:太子孙和曾经因为围棋成风而让韦曜论围棋之害,认为围棋“妨事费日而无益於用,劳精损思而终无所成”,还指出当时的人“好玩博弈,废事弃业”[3],于国家不利,这在当时很多爱好下围棋的官吏中引起对围棋的争辩。

这在一方面反映了当时围棋在吴国盛行的情况。

晋武帝司马炎喜欢下围棋,张华就是在与其下棋时进谏攻吴成功的。

《晋书》载:“时帝与中书令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

华推枰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朝野清晏,国富兵强,号令如一,吴主荒淫骄虐,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

’帝乃许之。

”[4]宋太祖刘义隆喜爱下棋,《宋书》记载:“(羊玄保)善弈棋,棋品第三,太祖与睹郡戏。

胜,以补宣城太守。

”[5]宋太祖用自己的一个郡作为下棋的赌注,可见其对围棋着迷到何等地步。

太祖不仅在宫内下棋入迷,而且还派著名的棋手褚思庄到外郡下棋,制成棋谱,回到帝前复局。

梁武帝的围棋水平最高,《武帝纪下》说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6];“高祖性好棋,每从夜达旦不辍,等辈皆倦寐,惟庆之不寝,闻呼即至,甚见亲赏。

”[7]梁武帝下围棋到了“从夜达旦不辍”的地步,而陈庆之因为能配他下围棋而得到亲赏,可见他对围棋的痴迷程度。

《魏书·古弼传》记载,一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和给事中刘树下围棋入了迷,连古弼前来奏事也不理会,气得古弼动手打刘树,太武帝才认真听取了古弼奏事。

上有所好,下必盛焉。

史书中有关于王公大臣、各级官吏爱好围棋的记载随处可见,如《三国志》载:“(孔)桂性便辟,晓博弈、墁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出入随从。

”[8]《晋书》载:“(裴绰)又尝在平东将军周馥坐,与人围棋。

馥司马行酒,遐未即饮,司马醉怒,因曳遐堕地。

遐徐起还坐,颜色不变,复棋如故。

”[9]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前秦主苻坚率领收稿日期:2012-09-30作者简介:吴伟珍(1979-),男,福建长汀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闽江学院学报第34卷30万大军南伐,京师一片慌乱,谢安授命为征讨大都督,主持御敌大事。

谢玄多次前来询问战事,谢安寂而不语,只是会集亲朋,与谢玄围棋赌别墅,并赢了向来棋术高于自己的谢玄。

而破敌捷报传来后,谢安却了无喜色,下棋如故。

围棋州邑的设立。

《南齐书》载:“(宋)明帝好围棋,置围棋州邑,以建安王休仁为围棋州都大中正,谌与太子右率沈勃、尚书水部郎庾珪之、彭城丞王抗四人为小中正,朝请褚思庄、傅楚之为清定访问。

”[10]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围棋州邑”,是一种围棋的专业机构,这一机构职掌有关棋手的评品、选举、推荐,棋谱的收集、整理等职责,这是中国最早的设立的围棋机构。

建安王刘休仁是宋文帝刘义隆的第十二子,宋明帝的弟弟,曾辅佐明帝平叛。

明帝任命功勋卓著的宗室亲王为“围棋州都大中正”,可见“围棋州邑”的规模和待遇之高。

围棋州邑的建立,客观上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把围棋当作一种学问和技艺加以研究。

品评围棋工作的大规模开展。

所谓品棋就是评定棋艺的高低。

曹魏时期邯郸淳的《艺经》对围棋的每一品都有一个明确的专名:“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

”在九品之外,还有不可胜计的、没有等级的“未入格”棋手。

魏晋南北朝时期,曾先后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品棋工作。

第一次是齐武帝萧颐永明年间(483-494)进行的,《萧惠基传》载:“惠基善隶书及弈棋,太祖与之情好相得,早相器遇。

”又载:“永明中,敕抗品棋,竟陵王子良使惠基掌其事。

”[11]这是关于品棋最早的记载。

第二次品棋是在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进行的,《梁书·柳恽传》载:“恽善奕棋,帝每敕侍坐,仍令定棋谱,第其优劣。

”[12]又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棋,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三卷。

恽为第二焉。

”[13]第三次是在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进行的,《南史·陆云公传》载:“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

”[14]这次品棋是对过去定的棋品进行的修正工作。

(二)围棋与百姓下围棋的人数激增。

在史籍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皇帝、太子、亲王、外戚、大臣、将军喜欢下围棋。

围棋也在众多的名士和普通的百姓之中盛行。

《三国志·诸葛融传》载:“疆外无事,秋冬则射猎讲武,春夏则延宾高会,休吏假卒,或不远千里而造焉。

每会辄历问宾客,各言其能,乃合榻促席,量敌选对,或有博弈,或有摴蒱,投壶弓弹,部别类分,於是甘果继进,清酒徐行,融周流观览,终日不倦。

”[15]这就是讲诸葛融在军中举行的围棋等娱乐活动比赛。

为了参加比赛,那些休假的将卒甚至不远千里赶来,其中就有很多人是来参加围棋比赛的。

由此不难看出,围棋在很多的中下级军官、士卒中流行。

围棋在士人中流行的史料更是比比皆是,如《三国志·赵达传》载:“严武字子卿,卫尉畯再从子也,围棋莫与为辈。

”[16]这说明严武的棋技高超,在当时是无敌的。

西晋著名的“竹林七贤”,喜好清淡,行为不羁,但他们都很喜欢下围棋,《晋书·阮籍传》:“(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

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

”[17]连母亲去世也不停止下棋,可见对围棋痴迷的程度。

《魏书·甄琛传》载:“(甄琛)颇以弈棋弃日,至乃通夜不止。

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

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

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而赐加杖罚,不亦非理!’琛惕然惭感,遂从许叡、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18]在《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南史》、《北史》等史学著述中诸如此类围棋的记载比比皆是。

少年棋手层出不穷。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少年儿童下围棋蔚然成风。

《三国志》卷12《孔融传》记载,孔融被曹操抓时,他的两个孩子“时方弈棋,融被收,端坐不起。

左右曰:‘而父见执,不起何也?’二子曰:‘安有巢毁而卵不破者乎!’遂俱见杀”。

《宋书·羊玄保传》载:“吴郡褚胤,年七岁,入高品。

及长,冠绝当时。

胤父荣期与臧质同逆,胤应从诛,何尚之请曰:‘胤弈棋之妙,超古冠今。

魏犨犯令,以才获免。

父戮子宥,其例甚多。

特乞与其微命,使异术不绝。

’不许。

时人痛惜之。

”[19]《陈书·司马申传》载:“申早有风概,十四便善弈棋,尝随父候吏尚书到溉,时梁州刺史阴子春、领军硃异在焉。

子春素知申,即于坐所呼与为对,申每有妙思,异观而奇之,因引申游处。

”[20]《陈书·陆琼传》载:“大同末,云公受梁武帝诏校定《棋品》,到溉、朱异以下并集。

琼时年八岁,于客前覆局,由是京师号曰神童。

异言之武帝,有敕召见,琼风神警亮,进退详审,帝甚异之。

”[21]褚胤、司马申、陆琼等人在年少时精通棋艺,倍受时人的关注,得到当时高手朱异等人的赞赏,确实不易。

围棋如此兴盛,以至于呆在闺阁里的女子也对09第1期吴伟珍:魏晋南北朝时期围棋文化刍议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晋书·石季龙下》载,石闵等人密谋反石遵时,“(遵)时方与妇人弹棋,问成等曰:‘反者谁也?’成曰:‘义阳王鉴当立。

’遵曰:‘我尚如是,汝等立鉴,复能几时!’”[22]这里就讲到了与石遵和妇人下棋。

《南史·崔慧景传》载:“东阳女子娄逞,变服诈为丈夫,粗知围棋,解文义,佋游公卿,仕至扬州议曹从事。

事发,明帝驱令还东。

逞始作妇人服而去。

”[23]娄逞就是当时一位有影响的女棋手。

高品棋手已形成了独特鲜明的个性与风格。

如王抗的棋风被人评论为“速思取势”。

棋风与王抗相近的还有夏赤松。

《南齐书·萧惠基传》载:“赤松思速,善于大行;思庄思迟,巧于斗棋。

宋文帝世,羊玄保为会稽太守,帝遣思庄入东与玄保戏,因制局图,还于帝前覆之。

太祖使思庄与王抗交赌,自食时至日暮,一局始竟。

上倦,遣还省,至五更方决。

抗睡于局后,思庄达晓不寐。

”[24]这些文字除了表明夏赤松思路敏捷,棋风迅猛外,还描绘了禇思庄考虑时间比较长,下棋速度比较慢的特点。

所以时人评价禇思庄:“思庄所以品第致高,缘其用思深久,人不能对也。

”(三)围棋著述众多围棋专著的问世在数量上超过前代。

围棋棋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两汉。

在敦煌写本《棋经》中有“汉图一十三势”的说法就是明证。

三国时期又有了“吴图”一类的棋谱。

宋李逸民的《忘忧清乐集》记有《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对局谱,说明当时有围棋图势。

到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统治者重视围棋,围棋州邑的设立和品评围棋活动的开展,更多的人投入到围棋研究中来,因而围棋著作大量增加。

据统计在《隋书·经籍志》载有:《棋势》四卷。

梁有《术艺略序》五卷,孙暢之撰。

《围棋势》七卷,湘东太守徐泓撰。

《齐高棋图》二卷。

《围棋九品序录》五卷,范汪等撰。

《围棋势》二十九卷,晋赵王伦舍人马朗等撰。

《棋品叙略》三卷。

建元永明《棋品》二卷,宋员外殿中将军褚思庄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