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劝学》教学教案-文档资料
《劝学》教案(优秀3篇)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关于《劝学》教案四篇
《劝学》教案关于《劝学》教案四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劝学》教案(优秀9篇)
《劝学》教案(优秀9篇)《劝学》教案篇一1、知识目标:⑴ 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⑵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⑶ 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德育目标:⑴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⑵ 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1、提纲式教学法。
2、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多媒体、CAT课件、录音机、教学磁带。
2课时。
一、导语设计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
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三、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劝学教案(精选6篇)
劝学教案(精选6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劝学》教案(优秀4篇)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教案篇一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一、导语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答:(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答: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三)朗读第三段。
(老师正音)1、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2.概括本段的内容:(四)读第四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四、略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六、总结、作业劝学教案篇二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关于《劝学》教案10篇
关于《劝学》教案10篇关于《劝学》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ǐ(2)qì(3)lu(4)zhng(5)y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劝学教案(优秀5篇)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热门】《劝学》教案3篇
【热门】《劝学》教案3篇【热门】《劝学》教案3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了解《荀子》写作特点与编写体例二、掌握文本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三、掌握几个文言句式四、把握全文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之间的关系五、学习荀子以大量比喻说理的艺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文本语言,掌握文言词汇及句式是本课的重点二、体会荀子有关学习方法与道德品质之间的关系是本文学习的难点【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家作品简介荀子(约前298一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苟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宜帝刘洵讳,称为孙卿。
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游学,任过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令。
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苟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
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一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
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
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他很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一教育功能的重要。
苟于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
《劝学》教案(15篇)
《劝学》教案《劝学》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1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认识“孟、推、剪”等10个字,会写“母、泪、孩”等7个字及本课的词语。
2、能力目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演一演。
3、情感目标: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都要持之以恒,否则将一事无成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表演课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收集关于孟子的资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一篇和我们平时不大一样的课文,它就是24课。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学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1、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画出生字并读准字音。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再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启发学生认识与以前学过的课文的不同之处,初步感知剧本的特点。
)三、识记生字1、学生自主识字。
2、形近字比较:党——堂稚——推继——断桃——逃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4、强调易错字:念(不要少写一点)四、写字教学1、自主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师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第二课时一、故事导入以“孟母三迁”的故事导入。
孟母是一位对孩子要求很严格而又讲究教育方法的母亲。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孟母教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二、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由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小组讨论:孟母听了孟子的话,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孟子听了孟母的话,心里想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他以后会怎么做?3、全班汇报三、指导分角色朗读1、指导学生进行对话练习重点指导学生准确地读出语气。
【最新】《劝学》教案3篇
《劝学》教案3篇《劝学》教案篇1一、教学要求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劝学》教案。
2. 了解__比喻论证的写法。
3. 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学习、复习课文中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 学习荀子用辨证的方法使__的道理说得透彻浅显却又有气势充沛有说服力。
二、教学重点探究词义,学习比喻等论证的方法三、教学难点第1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总纲,其起句“学不可以已”似易而难,因为全篇论述皆发源于此;其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地表示了作者反对儒家“生而知之”这一先验论的立场,要联系荀子的基本哲学思想才能获得比较透彻的理解。
本段中的设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层递关系,也要善于区分。
四、课型新授课五、教学方法诵读教法六、教学设想第一教时教学要点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_教学目的;介绍作者、解题;正字正音;理解__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__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__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劝学教案-专业文档!
劝学教案【精华】劝学教案3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教案-专业文档!
劝学教案范文3篇劝学教案范文1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
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文章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⑤不复挺者(直)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明确: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会犯错误了。
⑦指名翻译:顺风而(表修饰,连接状语和动词的“而”往往表修饰。
)呼,声非加疾也,而(表转折)闻者彰(明显,显著。
同“欲盖弥彰”的“彰”)。
劝学教案-专业文档!
劝学教案关于劝学教案五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多种方式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难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语文学习重在积累和运用,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
而智出学海,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地丰富我们的语言宝库,攀登学习的高峰,畅游知识的海洋。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告诉我们学习需“勤奋”的真理。
其实“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有关“学习”这个话题的文言文。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1)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世之得失。
”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二、整体感知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听完范读后,全班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
2、对着课文注释和工具书来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自读理清课文情节。
◆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不要求字字句句直译,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来完成,即:翻译出文章的大意就可以了。
本文主要讲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后其才略突飞猛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以“提问”形式,落实文言实词、虚词和重点语句的大意。
(板书重要字词,疏导理解)请位同学复述故事大概内容(板书)孙权劝学吕蒙辞学――就学鲁肃大惊――结友3、全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再一次理清课文。
4、把本文改编为课本剧,请四位同学上台表演。
(课前已做好准备)三、课文研析※根据“自学导题”,以讨论方式自学课文。
关于劝学教案三篇
关于劝学教案三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掌握_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学习_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
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
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__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关于劝学教案模板五篇
关于劝学教案模板五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__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过程和方法学习__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感1、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的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让学生熟读课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本节为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知识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解决了《劝学》这篇课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翻译全文,理解文意。
1、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1) 劝学中“劝”为何意?(2) 荀子“人性恶”主张明确: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别强调教育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劝学》就阐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3)教师提问几个重、难点的语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齐读课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写错读错的字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1、(1)读课文,根据标题,找出__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__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停止.(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词应怎样理解?“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2、研习第2段(1)学生齐读第2段(2)把握观点:这一节主要谈了学习的哪个方面?用什么方法来论述的?明确:学习的意义;比喻.(3)要求学生找出本段论述的事物及特点,在已归纳的段落提纲的基础上扩展增附词语提纲。
明确: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以青青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变化会进一步提高、发展。
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说明客观事物可以后天改造,改变“木受绳”“金就砺”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实用的《劝学》教案(10篇)
实用的《劝学》教案(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中隐喻演示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并欣赏文中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提问:这段主要论证的内容是?明确: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关于劝学教案四篇
关于劝学教案四篇关于劝学教案四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3、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3、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重点】1、通过多次朗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揣摩体会任务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1、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领悟到读书有意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2、掌握并学习应用“吴下阿蒙”“刮目相看”等成语。
教学方法:诵读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司马光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吴下阿蒙”的意思?“吴下阿蒙”即当年在吴县时的阿蒙,或说是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
后泛指缺少学识和文才的人。
那么还有一个成语“刮目相待”,谁又知道它的意思呢?它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这两个成语来源于同一个故事,主人公都为三国时的吕蒙,吕蒙从不好读书的“吴下阿蒙”到让人“刮目相看”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了他的这种变化,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言文《孙权劝学》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二、出示活动任务1、了解作者司马光和《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2、准确朗读课文,把握文中常用文言词语、故事内容和文中出现的成语;3、揣摩文章的对话描写,认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树立学无止境、开卷有益的观点。
劝学教案9篇
劝学教案9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控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育同学利用课文说明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技能,培育同学独立思索、大胆质疑、擅长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方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同学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预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同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开展。
同时,《劝学》也是同学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同学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纳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同学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同学主体,老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说明,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猎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育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日,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同学读说明。
2、老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同学。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末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课文赏析: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老师范读,提示同学留意老师发音、重读、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教学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背诵全文。
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掌握全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
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掌握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导语设计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比如: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吕氏春秋》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应有的方法、态度,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佳作。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板书文题)二、荀子简介学生读注释①,教师补充(多媒体显示):荀子,名况,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到齐国、秦国、楚国游学,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
他对儒家的复古保守倾向有所扬弃,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注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这些都比前人的想法合理、进步。
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三、解题《劝学》中的“劝”起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是“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
而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四、熟读课文,把握文意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读。
学/不可以已輮/使之然也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蚓/无爪牙之利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3.师生一起处理课文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学生可以先自学,后提问。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容易写错读错的字。
讨论分析下列词语的一词多义。
(闻,绝,假,强,望)词类活用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特殊句式四.布置作业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一.检查背诵二.检查字词及翻译。
三.课文分析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四.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五.小结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六.课后作业1.背诵全文2.摘录或创作有关劝学的格言。
《劝学》练习下列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跬(kuǐ)步参省(xǐng) 骐骥(jì)B.槁暴(bào) 须臾(yú) 驽(nú)马C.靛(diàn)青舟楫(jí) 跂(zhī)而望D.舆(yú)马中(zhōng)规闻者彰(zhāng)二、写出下列句中通假字的本字并解释1.知明而行无过2君子生非异也 3.輮使之然4.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三、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 B.声非加疾也(洪亮)C.而闻者彰(清楚) D.假舆马者(假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