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劝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

《劝学》

胡玲

学习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解题

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取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而我们要如何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态度。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劝,劝勉,鼓励。学,学习。(本堂课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屏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1、知识检测

2、课文分析

3、课堂小结

4、练习指导

(昨天,我们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疏通,今天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

三、知识检测

1、找出通假字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暴——曝;輮——煣)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知——智)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

2、“而”在文中的用法

表并列关系。一般可不译,有时可以为“又”等

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可不译。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1)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

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表承接)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承接)

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承接)

7)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8)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

9)顺风而呼(表修饰)

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因果)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

1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

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

1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

1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转折)

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

(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另外,在文言文中,“而”一般除了做连词外,还可以做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即“罢了”之意。),而字用法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了。

3、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

过渡:从刚才答题的情况看,同学们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是:古人议论说理的艺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请同学们翻到单元提示P45页(念单元提示重要语段)。课文标题是《劝学》,意思就是鼓励人们学习,而文章的论证部分却很少提到“学”这个字,那么荀子是怎样劝学的呢,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鼓励人们学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四、分析课文: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几个问题:(屏示)

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

2、从哪几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

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

一)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

论点:学不可以已。“已”是什么意思?——停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生都不能停止学习,并暗示了学习的方法态度:持之以恒。

中心论点提出来了,议论文写作经典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板书到黑板)。问题提出来啦: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让我们明白他的观点是什么(板书“是什么”),然后就应该论证什么问题呢——“为什么”“怎么做”(板书)。荀子的思路和同学们的思路不谋而合——为什么学?怎么学?

为什么学?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看荀子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劝人们学习。

二)分析第二段(为什么要学?)

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法

用了几个比喻?——五个。哪五个?(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屏示五个比喻)

问:青,取之于蓝,为何会比蓝颜色更深?——经过了提取。

冰,水为之,为何会寒于水?——经过了降温凝结

直木又怎能为轮?——用火烤

弯木又怎能变成直的木板?——经墨线量过加工

刀具怎么变锋利的?——经过磨砺

由此可见客观事物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必须经过外物加工。同样的道理推出:君子要变得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也要经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本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青”和“冰”的比喻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述了改造人的品性。由此可见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使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屏示: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

(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一第二段)

三)分析第三段(为什么要学?)

第二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学习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

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

登高招见者远

顺风呼闻者彰

假舆马致千里

假舟辑绝江河

第一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接下来的四个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的力量。这就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通性),也就是说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