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质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中国实际”包含中国传统文化,因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特征是重要原因。

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世界性又具有民族性,世界性的实现需要借助民族形式。

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人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并最终实现中国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包容性;民族形式〔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017-04卢忠帅(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日照276826)2020年2月第43卷第1期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Shanxi Provincial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C.P.CFeb.2020Vol.43 No.1〔收稿日期〕2019-12-24〔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9CDJJ02)。

〔作者简介〕卢忠帅(1982-),男,山东莒南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中国共产党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宣传热潮高涨,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文化上的一种表现。

研究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必然涉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层次问题。

本文拟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开放包容性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等三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动力问题,以期为正确处理民族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供借鉴。

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要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就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结合起来。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的历史阶段 , 就逐步转 向主要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执政文化 导 向 即儒 家 思 想 相 融 合 。州 还有学者指出, 在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过
看 , q -者相似性却比它们各 自与资本主义现代文化 的相 他 ] 似性要 多很多 I这些表面 上的相通相近 是建立在本质性 2 】
受传统文化影响的 中国人容易误读马克思主义, 在理解马克 思主义过程中 , 很可 能会 附加给 马克思主义一些源于这种表
面上相似性 的似是而非 的东西,使马克思主义丧 失本真或 出 现某种程度的变形、失真 。只注意到它们的相近之处,无视二 者的本质差别,就会混淆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 3 1 还有学者认为,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似相通具有 正反两方 面的效应 。刘力波 、马启 民指 出,中华 民族精 神作 为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文 化基础的积极效应 , 体现它与马克思 主义在社 会理想观 、 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观等方面 的内在契 合 。同时,也要警 惕这一文化基础可 能产生 的负效应 。【 4 】 第二 , 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或融合来研 究 有 学者 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 载体 ,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其 获得 中国形态 和 内容 、 赋予中国作风 和气派、从实现和生成中国化 马克 被 思主义 的重要途径 。 李建勇探讨 了中国传统文 化在 马克 思主 义中 国化 中的三种价值 :一是符 号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
面 , 国 传 统 文 化 具 有 实 践和 理 想 的双 重 品格 ,社 会 主 义 作 中
第 一,从传 统文化与 马克思主义 的相似相通之 处来研 究。 有学者认为 , 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相似 相通 之处 , 这 些相 似 相 通 之 处 为 中 国 人 传 播 和 接 受 马 克 思 主 义 积 淀 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和制度体系,涵盖了诗、书、画、礼、乐、易、春秋、战国、官学等众多方面,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思想,如仁爱、诚信、孝道、禅宗、道教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本质的论断和社会公正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和哲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制度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古代的官学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招聘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向更加公正、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借鉴、补充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推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新,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10篇(3)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范文五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首先,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儒家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主要倡导政治统一、社会安定、道德规范,仁政以治、发展教育和生产等,这些思想对于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不仅如此,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的论调不仅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倡导,同时也是对创建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倡导,这些思想都能过在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继承下来。

另一方面,由于儒家思想形成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条件低下,因而儒家思想所携带的小农意识、官僚意识以及宗法意识都极为浓厚。

例如,儒家思想对于传统及内倾心理过于注重,从这一点来说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却有不利影响,极容易造成教条主义以及独断论调的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思想“重实践,轻理论”“多证悟,缺逻辑”的特点也极易造成经验主义的产生。

这些必然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阻碍。

不仅如此,在依据两点论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剖析的过程中,同样要坚持重点论,否则就无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萃,使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背景下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例如,儒家倡导“以和为贵”,提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提倡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保持道德与功利的和谐统一;法家倡导在统一的格局内实现社会和睦;兵家有“先和而造大势”“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之说;不仅如此,由此可见,坚持和谐思想自古以来都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发展走向。

为此,在实现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保证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方向的正确性。

其次,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受文化现代化发展要求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进行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明确传统文化向现代化转变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方法论探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传统文化现代化方法论探究

原则 和基本精神上 , 马克思 、 用 恩格斯所 奠定 了 的、 辩证法唯物论 的和政治经济学 的科学方法 , 来
具 体 地 客观地 研 究 中 国社 会 经 济关 系 , 决 定 中 来
国无产阶极在 中国民族革命斗争中具体任务及战 略策 略 。问题 是在 于要 能 正确地 研 究 和把握 中国 社会的客观现实 , 并正确的决定革命 的任务和战
21 年 8 0 1 月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A g2 1 u 01

鲞 篁 塑

曼 ! 曼 Q曼e Q 望: !g
V1 7 o o2 N. . 4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视 域 下 的传 统 文化 现 代 化 方 法 论 探 究
段世敏
(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系, 云南 普洱 650 ) 600
马 克思 主义 中国化 的科 学 内涵 即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的实质 , 就是 马克 思 主义 的普 遍 原 理 同 中 国具 体实 际 相 结 合 。其 基 本 涵 义 是 : 中 国 的实 从 际 出发 、 造性 地 运用 马 克思 主义 , 创 并用 中国 的经 验 丰 富和 发展 马 克 思 主 义 , 成 中 国化 的 马 克思 形
论 ’其实真正能 ‘ , 理解精通 ……’ 马克思主义 , 也
就 是 真 正 能 使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正 是 有 着 也 ‘ 造’ 创 的作 用 了 , 因为 马 克思 主 义原 是 和 实践 分 不 开 的 , 克思 主 义 者 所谓 的精 通 马 克 思 主义 不 马 仅是 指 马克 思 主义 的理 论 研究 , 同时是 指 要 能 而 在 一定 的具 体环 境 之 下 实 践 马克 思 主义 , 一 定 在 国家 的特 殊 条件之 下来 进行 创 造马 克思 主义 的事 业 。这里 就一 定有 ‘ ’ 化 的意思 , 也就 有 ‘ 造 ’ 创 的 意思 。所 以 , 国化 决 不 是 丢 开 马克 思 主 义 的 立 中 场 的意 思 , 反地 , 相 愈更 要 能 够 中 国化 , 是 指 愈 就 更 能够 开展 真正 的马克思 主 义 的意思 。 J 他 ”l ( 主张要 依据 中国 的特点使 马 克思 主义在 中国 民族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革命理论。

中国在20世纪初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并在革命斗争中逐渐将其中国化,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遗产,包括儒家、道家、佛家思想、文学艺术以及礼仪习俗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历史、哲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历史视角下的关系探究我们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的关系。

中国在近代以前一直是封建专制社会,传统文化对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则在辛亥革命后逐渐在中国传播开来。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一系列理论,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观念和制度提出了挑战,形成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的尊严和平等的思想,并把它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化的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互补和融合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资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在现实中积极吸纳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

在当代中国,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也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结合。

相信在这一融合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浅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浅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名: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题目:浅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学号:xxxxxxxxxxxx姓名:xxx浅析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下的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产生的客观社会历条件决定了其反应的内容。

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优劣两面性,对于社会历史环境的更替,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解构的危机。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分析方法的指导下,解析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定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应是指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历代祖先们为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根据现实的条件, 所创建、改造、享受、传承的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称。

①它是我们民族成员长期共同生活的结果, 是集体和个人的创造力与智慧的体现, 也是中华民族存在的重要标志。

正由于一个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 共同的观念, 共同的信仰, 才能长久地聚集在一起, 因此, 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 其中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支柱,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 儒学本身也在演变, 但它两千多年来一直起着支配我们民族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及文学艺术的作用。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系统研究方法的层次分析方法,研究历史就应当把整体过程首先分别为若干不同的层次,进行逐层次的探访,通过考察不同层次的特点以及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以揭示社会历史整体系统的全过程,并实现认识整体社会历史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目的。

因而全面理解民族传统文化, 不仅要看到它全面统一的一面, 同时又有分明的层次区分。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上、中、下三大层次: 上层是指过去的正统文化, 即士大夫阶层的文化; 中层是指城市市民文化 ( 如戏曲小说等通俗文学) ; 下层是指农民及手艺人的文化 ( 如口头流传的故事, 小戏等)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2 5
风气 ,要求对 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价值评估和价 国传统文化 的深入理解 , 这个推论很难符合中 国的思 难 97年北 值批判 的思想 占据 了主流 。中国传统文化又一次被 想史 的发展 史 实 , 以令 国 内学 术界 接受 。15 抛 入了文化 虚无 主义 的深渊 。而这一次对 中国传统 京 大学 哲 学 系 召开 “ 国哲 学 史座谈 会 ”与 会 的专 家 中 , 文 化 的 否定 相 较 于 五 四新 文 化 运 动 时期 和文 化 大革 学者提 出了马克思 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关 系上的新 命 时期 , 过 之 而 无 不 及 , 有 因为 这 一 次 的 否定 是 在 正 认 识 : 即用 中 国传统 文 化 中的优秀 思想 丰 富 和 发 展 马 视和研究 中国传 统文化之后 的否定 ,是一种 反思之 克思主义 ; 同年 , 冯友兰先生提出了对待 中国传 统文 化 的新方法一 抽象继承法。 后 的 自觉 否 定 。 但 是 在这 一 阶段 ,除 了文 化 虚 无 主义 的泛 滥 之 217 —9 9年 。这 一时期 , .98 18 学术界 的 自由化倾 向 外 ,中国政坛上还有拂面而来 的春风带来的科学气 严重。8 年代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 的 0 () 息。 即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 研 究重点 主要 集 中在 以下几 个方 面 :1应 不应 该继 承 合 之 后对 “ 实事 求是 ” 的科 学诠 释 和解 读 , 这种 对 待 马 中 国传 统文 化—— 继 承 的必要 性 、 能性 、 然 性 ;2 可 必 () 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 , 成为以后 中国 在 自由化思 想影 响下 ,对 民族传 统文 化重 新进 行反 思 共 产 党 领 导 集 体 正 确 认 识 和 处 理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和价值 批判 的情绪 在 极度 地宣 泄 ;3 研究 流于 空泛 的 () 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关 系的理 论基 础 与行 动指 南 。 形 而上 的讨 论 , 对 文化本 身进行反 思 。 仅仅 第五 阶段 :9 9 20 18— 02年。以江泽 民为代表 的中 32 . 0世 纪 9 0年 代 , 中央 党 校 先后 于 19 95年 和 国共 产 党 领 导 集 体 , 出 了党 的 “ 提 三个 代 表 ” 要 思 19 年 举 行 了两 次论 坛 , 门讨 论 马克 思 主义 与 中 国 重 98 专 想 。 表 中国先进 文 化 的前 进 方 向 、 化 软实 力 、 国 传统 文 化 的关 系 。在 这 两 次论 坛 中 , 些 有影 响 的专 代 文 中 一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这些概念的提出和使用 , 中国 家 和 学 者 提 出 了 新 的思 路 和方 法 。讨 论 的议 题 集 中 使 共产 党 开始 了真正 意义 上 的理 性 的 文化 自觉 。 马克 在 :1 在 (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过程 中对 中 国传 统 文 化继 思 主义 中 国化与 中国传统 文 化 的关 系 问题 上 , 显 了 承 什么 ? 凸 如何继 承? 在这 个 问题 的研究 和讨 论 中 , 三个 对 中 国传统 文 化 的继承 与发 展 。 代 表 人 物 以及 他 们 的 思想 是 : 岱 年 , 认 为 马克 思 张 他 第 六个 阶段 :02年 以来 。随着 马克 思 主义 中国 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 , 20 体现在唯物论、 辩证法 、 化 的 不 断深 入 和发 展 , 关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化 的许 多 唯 物 史 观 、 会 理 想 等 方 面 有 相 似 、 通 之 处 ; 汉 有 社 相 邵 问题 开始 清 晰 与 明朗化 、 理化 。马 克 思 主义 中国化 明, 条 他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之处在 理 实 整 张允 熠 , 认 为 在 他 的涵 义 、 径 、 途 方法 、 义等 一 系列 的基 本 范 畴 的清 晰 于人本 性 、 想 性 、 践性 、 体性 ; 意 与作 为 主流 思想 的确立 ,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化 与 中 国 宇 宙 观 、 是 致思 、 的本 质 、 人 社会 学说 等 方 面 马克 思 主义 传统文化 的结合成为马克思主义 中 国化本身题 中应 与 中国传统文化有契合。 尽管三方各有不同的角度和 有之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树立 、 中国特色 侧重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 相

课题研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课题研究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70358 马克思主义论文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导性及推动性作用,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也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与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具有相关性,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思辨性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内涵的延展的意识之源,也是实现马克思中国化的重要推动因子。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教学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最为有效的途径,也是两者融合的最显著的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将政党执政的根本理论观点界定为群众观,也就是政党、社会执政集团在对待群众时所存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从本质上讲一种价值思想原则和施政理念。

没有群众观点的共产党是没有灵魂的政党,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本质的表现特征,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及施政的最终归宿,也是其历史起点。

中国共产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以群众为主体,通过巨大的群众理念精神动能,形成强大的社会认同与凝聚力,实现党的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化。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坚持人民群众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时历史的创造者与推动者。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千年的意识锤炼积累下来的人文精神之源,其内容包罗万象,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辨性、哲理性等特征,和谐、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旋律,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历史唯物辩证观不谋而合。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是以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为出发点,寻找出了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历史动力和动因。

人民群众作为生产力的主体以及担当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是精神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

而中国传统文化便是我国广大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因此,其必定蕴含着能够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智慧之源。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实现传统文化转型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双向需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底蕴,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一、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重要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不可或缺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开花和结果,要中国化,就不仅要与中国的现实实际相结合,而且要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要向中国文化学习,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汲取智慧。

早在1938年召开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总结了中国革命运动的经验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经验,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提出全党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现状,继承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数千年来的珍贵历史遗产。

1941年,他在题为《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整风报告中,再次号召全党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研究理论。

他尖锐地指出:“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

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于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独立自主地领导中国革命并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实事求是、独立自强的民族精神。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一再提倡继承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等概念和思想,无不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应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的总结和概括,而且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总结和概括。

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需要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框架及其丰富内容进行系统而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在这个过程中,应把握好三项要义:(一)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思 主 义 中 国化相 结合 的 原 因在 于 符 合 客 观 规律 性 、 有 包容 性 、 放 性 和 契 合 点 , 后 指 出要 辩 证 的 看 待 中 国传 统 具 开 最 文 化 和 马 克思 主 义 中国 化 的 关 系。 传 统 文 化取 其 精 华 , 其 糟 粕 ,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健 康 发 展 。 对 去 推 关键 词 : 中国 传 统 文化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 马 结合 ; 系 关
于 马克 思 主 义 的 这 种 开放 性 才使 得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成 为可
这里说 的主要是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与马克思 主义 中 国化相结合是符合客观规律 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具有思想 资源 的意义 。而且它本身就构成 了中国国情和实际的一个重
要 方 面 , 果 忽 略 这个 方 面 , 克思 主义 的 中 国化 就 不 可能 真 如 马
蓄 整 合而 来 的 。 同样 。 克 思 主义 在 本 质 上 也 是 具 有 包 容 性和 开 放 性 的 。 马 马 克 思 主 义是 在 吸 收 黑 格 尔 辩 证 法 的合 理 内核 和 费 尔 巴哈 唯
运用马克思主义 的立场、观点 和看法来解决 中国革命 和建设 问题 的过程。在这_ 过程中不 断将 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的实 际 二 和实践相结合 。 深入浅 出地 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 使诞
物主义的基本 内核 的基础上形源自的新世界 观,马克思主义依 靠它的包容性 实现 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实践已经证
明, 马克 思 主 义 是 放 之 四 海 而 皆准 的真 理 , 的这 种 普适 性 是 它
由它的开放性所决定 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得马克思主 义能在俄国得 到传播 。指导俄 国十月革命 的胜利和社会 主义 国家的建立 , 进而引起中国思想的伟大变革 。 全世界掀起一场 无产阶级革命 风暴 。 充分证明了马克思 主义 的开放性。 正是由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塑造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增添了独特的元素。

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价值观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启示和未来发展方向,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中国传统价值观、启示、发展方向、重要作用。

1. 引言1.1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这一主题下,我们不得不提及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思想体系、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交融与碰撞。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内涵,贯穿其中的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等,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社会价值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完善。

两者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新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

通过不断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引领中国社会向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2 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特殊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传统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哲学视域下的融合摘要在中华民族短暂而又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始终能看到马克思主义的身影。

马克思主义以其开放兼容的特质,与富含民族底蕴和历史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东方的土壤中相遇融合、日渐茁壮,结出饱含中国特色的果实。

二者的融合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更多可能,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实现现代化的更多适配性选择。

而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或随意的糅合拼接,反而深刻体现了二者内在共通,特别是在理论之下哲学内核的相连相通。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共性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独有的民族智慧与坚韧的民族品格,在悠远的历史进程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赋予了中华儿女不朽的民族精神。

而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土壤中生根,旨在万千无产阶级、以致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

虽然来自不同的土地,但二者追求皆为“人”。

二者的融合不是偶然,而是其哲学特性中注定的内在链接。

一、辩证共性下的融合提及辩证法,哲学史上闪现过众多各异的思想火花。

就其突出代表而言,很难跳过马克思创造性地将唯物论与辩证法结合,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唯物辩证法。

而中国传统文化中,辨证的思想也早有显现。

道家“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对应一致;辩证法中揭示的普遍联系于永恒发展,也不难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发现——老子在《道德经》中用顶真的文法道出了万物的联系:“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中矛盾的观点正与老子提及的“福祸相依”一致;“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则是量变质变规律的清晰体现。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与中国朴素辩证法以本体论这一共同哲学基础,在探索世界解释世界的道路中,以不尽相同的方法、呈现形式,最终实现了辩证的殊途同归。

二、“人民性”的融合人民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不仅体现在人民至上的鲜明政治立场中;也体现在高喊“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中形成了群众史观。

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思考
马 完怒 重 义 中 国 化
传统文化视域下对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 几点思考
于 歌
1 0 0 0 9 0 ) ( 北京航 空航天大学 , 北京
摘要 : 马克思主 义与 中国传统文化 的融合 不仅 决定着 中国文化 的性质和发展 方向 , 也 决定着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命运 。
在 传统文化视域 下, 从理论和 实践 两大层 面研 究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的内容 , 阐述 马克 思主 义与中 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点。马克 思主义的 中国化既是 马克思主义在 东方社会的重 大发展 , 也促进 了传统 文化 的现 代化提升 , 但 是在结合过程 中还有一些现 实 性的 问题 需要我们 注意, 对 于传统文化和 马克思主义我们都要进行客观 的评价 和辩证的继承 , 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与 中国传


( 一) 融合体现在理论层 面 的主要是 唯物主义思想 和辩证法 思想 , 这 两种思想 对从 中 国古代一 直延续 至今 都有着 重要 的作 用 , 推进 了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 。
1 . 唯物主义思想
中国古 典哲学 具有唯物 主义传统 , 唯物史 观是 中 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 主义最 突出的共 同特征之一 。商 周形 成 了具有 唯物 主义 萌芽 的天 命观 。春 秋 战国时 代, 唯物主义 思想 得到 了发展和深化 。中国最早 的具
有唯物主义思想萌芽的哲学家老子把“ 道” 作为万物的 起源 。同周人所讲 的天一样 , “ 道” 不 是某种精神性 的 东西 , 而是事物存在 、 变化 的最根本的法则和规律。苟 子在继 承老子朴素 唯物 主义 思想的基础 上 , 认为人 定 胜天 , 对 于 自然界 的客观规律 , 人类能 够通过探索 、 认 知而 掌握 , 并且 在不 违 背 自然 规律 的前 提下 , 改造 自 然, 使之为我所 用 , 为人类造福 。 恩格斯认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就在 于, 马克思 认识 到 了物质 的第 一性 , 物质 基础 的重 要 性 。中国早期唯物 主义萌芽把 “ 道” 作 为万物 的起 源 , 把 事实存 在作为万 物的起 源 , 而不是精神 性 的东西 作 为起 源。并且 , 这里的“ 道” 是指事物存在 、 变化的最 根 本 的法则和规律 , 并且这种法则和规律具有客观性 , 不 随某个人 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历史唯物主义也认 为社 会 发展是有规律 的 , 而且“ 历史进程 是受内在 一般规律 支 配 的” 。 中国传 统文化 中的唯物思想 强调社会历史 发 展具有 不可抗拒 的必然规律 和趋势 , 而且认为社会 历 史 的发 展与人们 的物质条件 有着密切 的联系 , 这 与 历史 唯物主义具 有一致性。 2 . 辩证法 : 对立统一与天下一气 中 国传统 文化 集 中体现 在 中 国古 代 的思想 家从 “ 天下一气 ” 的唯物 主义世界观 出发 , 力求 用阴 阳二气 来说 明事物 的运动变化 发展 。 “ 阴” “ 阳” 本 义是指 同一 山阜的背 日面和 向 日面 , 因此就用 “ 阴” “ 阳” 来指两种 气, 以此来 表明这两种 气有着对立 统一 的关 系 。后来 就用 阴爻 和阳爻来表示 宇宙间事物普遍具有 的相反 的 两个方 面。中国传统 文化 中的阴阳学说不仅发现矛盾 的两个方 面之间是对 立统一 的关 系 , 而且指 出正是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传统文化关系论文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土壤和民族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

因此,分析和总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化传统文化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实现,离开中国的国情来谈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是要用马克思主义替代中国传统文化,而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引导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面性”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作为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必然包含精华与糟粕,其精华与糟粕是对立统一的。

唯物辩证法指出,”所有的两极对立,都以对立的两极的相互作用为条件;这两极的分离和对立,是存在于它们的相互依存和联结之中,反过来说,它们的联结,只存在于它们的分离之中,它们的相互依存,只存在于它们的对立之中。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劣两面性之间既相互冲突,又紧密关联,两者不可能完全分离。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土化、民族化。

所以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意义重大。

认真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 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合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于激发人民群众奋发向上、勇于进取具有积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因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与科学发展观丨M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孙 奥(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4)【摘 要】 文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积极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传统文化的转型与变革,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传统文化质的飞跃,升华了传统文化的精神蕴意。

提出以辩证统一的观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积极影响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讨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时,笔者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大部分学者在论述时通常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障,其二是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

1、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保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过程当中,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都要和传统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才会发挥出其在历史进程当中的价值,从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中国化能否发挥其价值的一个前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传统文化之间能否找到互通性并且在互通性上继续发展壮大。

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强的互通性的特征,在历史上传统文化与中亚各国文化相互融合并发扬光大,从明朝开始中国传统文化以广纳百川的态势吸纳西方文化当中的积极成分。

2、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内容上契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实现与传统文化的相互契合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之间有互通的成分,有契合的成分存在。

首先,在传统文化当中历朝历代政治家无不推崇“天下为公”的思想,马克思在揭示时代进步的时代性规律的条件之上指出人类理想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在上个世纪马克思主义刚刚传入中国还未形成正规化的价值体系思想时,文人学子利用“大同社会”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 更包含 了内容上的联系 : 内 容 方 面 就 是 用 马克 思 主 义 的立 场 、 观 点 和 方 法 来 分 析 和 解 决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的 实 际 问 题 ,形 成 适 合 中 国 革 命 和 建 设 实 际 情 况 的 路 线 、 方 针 和 政策 , 并 在 这 一 过 程 中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发 展 ; 形 式 方 面 就 是 使 源 于 西 方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形 成 为 中 国形 式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赋 予 它 以 中华 民 族 的 风 格 和 特 点 口 ] 。 二、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国 传 统 文化 切 合 点 研 究表明 ,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与 中 华 民 族 文 化 之 间 存 在 着很多共 同点 , 很 多地 方 甚 至 可 以说 不 谋 而合 , 主 要 体 现 在 下 面四个方面 : 第一, 中华 传 统 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分 配 方 式 与 马 克 思 强 调 的按 劳 分 配 制 度 有 共 通 之 处 。 马克思严厉抨击 了资本 主义 的社会 资源分 配制度 , 并 且 提 出按 劳 分 配 的 社 会 资 源 分 配 制 度 。在 中 国 的传 统 文 化 中理 想 分 配 方 式 是 平 均 主 义 的思 想 , 如 老 子讲 “ 损 有 余 而 补 不足” , 儒 家正统思想 家孔 子也说 : “ 不患 寒而 患不均 ” 。在 很 多 农 民起 义 中 也 体 现 了这 方 面 的 一 些 思 想 。 比 如 , 中 国 近代史上 比较出名的太平 天 国运动 , 领 导 集 体 在 发 动 起 义 初期就 提出 了《 天朝 田亩制 度 》 , 北宋 王小 波 、 李 顺 提 出 的 “ 吾 疾贫富不均 , 今为 汝均之 ” 的 口号 。 这 些 都 和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中社 会 资 源 按 劳 分 配 有 相 通 之 处 。这 也 是 社 会 主 义 发 展 初 期 按 劳 分 配 变 成 了 吃 大 锅 饭 的 平 均 主 义 的 理 论 根

第三 , 中华 传 统 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的 知 行 合 一 与 马 克 思
主义倡导的实践观 。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 主义理论 中的基本 特征 , 马 克 思 的新 唯 物 主 义 突 出 一 个 “ 新” 字, 新 就 新 在 于 马 克 思 将 对 社 会 和 世 界 发 展 的 理 解 都 建 立 在 实 践 的 基 础 上 。实 践 得 真 知 也 是 古 代 哲 学 家 所 倡 导 的学 习 方 法 , 明朝王守仁 提 出: “ 知 是行 的 主 意 , 行 是 知 的工 夫 ; 知是 行 之 始 , 行是知之成” 。 中 华 传 统 哲 学 发 展 过 程 中更 加 注 重 道 德 素 质 的 培 养 , 这 与 马
疾者 , 皆有 所 养 。 ”
马克 思 主 义 中国 化 的缘 起 党 的 第 六 届 三 中全 会 上 , 毛泽东 提出了“ 马 克思 主 义 中 国化 ” 的理论 , 从此之后 , 关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学 术 理 论 如 雨 后 春 笋 般 涌 现 出 来 。 关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理 念, 大 多 数 专 家 学 者认 为 这 是 一 个 将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现 状 同 马克思 主义理论联系 的过程 , 这 种 联 系 既 包 含 了形 式 上 的
2 0 1 5年 第 0 7 期 ( 总第1 6 1 期)
牡 丹 江教 育学 院学 报
J 0URNAL 0F M UDANJ I ANG C OLLE GE OF E DUC AT1 0N
N o.07,2 01 5
Se r i化 视 域 下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源。
克思主义强调的哲学实践存 在一定 的出入 , 如 果 仅 仅 是 从 实践 理论 方 面 人 手 , 其 中还 是 有 很 多 的共 同点 。 第四 , 中华 传 统 文 化 发 展 过 程 中强 调 的 民本 与 马 克 思
主义的人文思想 。 马克思、 恩格斯等人在《 共产 党 宣 言 》 中倡 导 的“ 全 世 界 无产阶级 , 联合起来” 更 是 对 于 人 民 群 众 积 极 参 与 革 命 的 强 烈愿 望 。 强调 “ 个人利益应该给集体利益让位 , 只 有 保 障 集
徐 家 宁
( 黔 南 民族 师范 学 院 ,贵 州 都匀 5 5 8 0 0 0 )
[ 摘 要] 中 国 近代 史 的 发 展 , 一定程度上受到 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 , 这种影响是积极 性的 , 国 内众 多 专 家学 者 始 终 致 力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中 国化 的 理 论 研 究 中。 对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这 样 一 种 西 方 的 思 想 文 化 能 够 被 中 国人 民接 受 的原 因 , 除 了 马 克 恩 主 义 理 论 的 真 理 性 之 外 ,一 个 十 分 重要 的 方 面是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存 在 很 多 共 同 之 处 。文 章 试 图 通 过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与 中 国传 统 文化 的 关 系研 究 , 使 大 家 充 分认 识 如
何 用 马 克 思 主 义 对 中 国的 传 统 文化 进 行 改 造 。
[ 关键词 ] 马克思主义 ; 中国化 ;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中 图 分 类 号 ] G1 2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0 9 — 2 3 2 3 ( 2 0 1 5 ) 0 7 — 0 1 2 9 — 0 2 不独子其子 , 使 老有 所 终 , 壮有所用 , 少有所长 , 鳏 寡 孤 独 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