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学习体会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学习体会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学习体会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胆的生发之气

这段时间,老师让我们大家思考《黄帝内经》上“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这句话。有的学生说,胆是枢纽,为少阳。有的学生说,胆经居人体之侧,为阴阳之枢。老师说,胆是少阳之气,代表春天这股生发之气。五脏六腑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刚开始我们还不太重视这句话,后来看老师治疗小儿感冒发烧咳嗽常用到小柴胡汤,甚至治到妇人经期头痛、酸痛、感冒之类的也是小柴胡汤。

有个女病人问老师,为何月经一来,我就容易感冒、头痛?老师说,人禀的是一股生发之气,你月经来时,气血往下行,上面气血生发不够,就容易受邪风侵袭,或感冒或头痛,喝点小柴胡汤就好了。确实,《伤寒论》中的小柴胡汤是治疗妇人经期感冒的良方。

每个脏腑都有这股春生之气

在我们人体而言,肝的生发之气能疏泄条达,胃的生发之气能收纳下降,脾的生发之气能运化,每个脏腑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我们用小柴胡不单是调肝胆枢机,调的是五脏六腑的生发之机。我在想,很多病人他就缺这股朝气,它生病就是这股生发之气不够,小孩子生发之气够,像少阳一样,有病很快就好了。人体的所有脏腑它都需要这股生发之气,这就是小柴胡汤从调胆到少阳到春天生发之气的意义。

这样我们再来谈“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用起药来就不一样了。我们用的就是调生发之气的办法,把少阳这股生机发出来,所以我说“凡十一脏取决于少阳”。后来我们再看李东垣论到这点时提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要看到五脏六腑的升降

今天经老师提点说,人一个非独肝要有生发之气,五脏六腑皆得生发之气才能健全,胃得生发之气才能降下,肠得生发之气才能泌别清浊,膀胱得生发之气才能气化,肾得生发之气才能藏精,肺得生发之气才能宣发肃降。所以五脏都是先得生发之气,才按照自己脏腑特定规律去运行。

老师说,比如胃本身不降了,你先给他一股生发之气,肝胆一升,胃它就能降。我们要把升降理论提到一个高度。不能只看到一个脏腑本身的升降,要看到周身上下五脏六腑的升降。所以从各个脏腑来谈升降,那只是小升降,从整个天地自然来谈升降那就不同。好比冬天你去谈一个种子药怎么浇水让它发芽生长,这都是人为的,人为的都是在瞎折腾。如果我们在春天来看,你即使放在楼上的天南星,不去管它它也会发芽,这就是得到春生之气的缘故啊!

老师用小柴胡汤已经不只是在调肝升胃降,更不是在调少阳枢机,而是在调动人体的春生之气,使五脏六腑如沐春风,然后自己按自己的本性去发展,该升的升,该降的降,

不用我们强行去用代赭石来降来压,也不用我们强行去用黄芪、升麻来提来托,就好比枯木逢春一样,它能冒出芽,并不是我们给它施多少肥浇水多少水,而是它感受到了春天少阳这股生机。

温胆汤与胆的生理特点

老师问,为什么叫温胆汤呢?为什么我们要叫病人戒水果、凉饮、雪糕、冰棍呢?学生回答说,胆为中正之官,不宜过热不宜过凉,故曰温胆。叫病人少吃这些生冷之物,就是因为生冷会伤阳气,寒主收引,百脉会闭塞,气血会不通畅。肠胃也会吃坏。老师说,你们说到了一部分,我们可以从更大的角度来理解,不要局限于一脏一腑,这个温胆汤,胆为甲木,少阳之气,春生之气也。它要温如春,如果用夏天的炎热,或者用冬天的寒凉来对付这春天就麻烦了。

好比本来春天很温暖的,突然你来了一场雪,这个是种庄稼最忌讳的,叫做倒春寒,一旦倒春寒农作物就没收成了,你再怎么管理都白搭。所以我们给病人调身体,就是要把他脏腑的整个生机都调动起来,进入春天富有生发之气的状态。如果病人不戒口,往嘴里灌冷饮、冰棍、雪糕、水果,这就相当于让自己温暖的身体下起冰雪来,不就是在倒春寒吗?我看现在很多疾病,特别是不孕不育,妇科炎症越来越多,不是医生治疗的手段不行,而是病人倒春寒的行为习惯太频繁了。一边给他升发阳气,那一边就来来扑灭这股升发

之气。医生的用药跟病人的不良行为习惯就称为了拉锯战。所以即便是胆囊炎的病人,我也不建议他用大量清热泻火的药。如果这个凉利之药太过分了,病没有祛除,反把正气打伤了,就好像倒春寒一样,春天下雪是最麻烦的事,过用凉利的药来治胆,就是倒春寒,胆者春生之气也,此气不生发好,身体的病就容易加重,此气若生发好,即便病重了些,它也会慢慢恢复过来。

寒凉伤的是春生之气

以前我们看祝味菊先生的《伤寒质难》,对里面提到的这段话理解得不深,祝老说,久服寒凉,如饮鸩蜜,只知其甘,不知其害,亘古以来,死者如麻,茫茫浩劫,良可痛也。以前我们仅从字面上来理解,认为扶阳派就是要远寒凉,寒凉吃多了,脾胃受不了。这样的理解就偏于表浅,今天听老师讲少阳时,才明白寒凉不是表面的伤阳气,而是深层次地伤了人的生发之气。

所谓扶阳也不是简单地扶心肾的阳气,而是让脏腑进入春天,让大地回春一样。这时,就要按春天温升的特点来调,而过用寒凉的,没有不伤到这少阳之气的,没有不因此而倒春寒的。

以前经常抄方,习惯了老师的通肠六药跟温胆汤,认为降浊对人体而言是最重要的,我们常看到老师用温胆汤、通肠六药,还有小柴胡汤,其实就是老师已经把升清降浊的**,

用到常规方中去了。只是经常抄方的时候,没能够上升到这个高度而已。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脏六腑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教学提纲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 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腑的关系 奇恒之腑,包括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为中空器官,与六腑相似,但在生理功能方面主藏精气,与五脏相同。 胆既是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这因为胆排泄的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所以为六腑之一;但胆本身并没有受盛和传化水谷的功能,且藏“精汁”,有“藏”的作用,故有别于六腑。所以胆又属奇恒之腑。奇恒之腑中除胆外,其余与五脏都无表里配合关系,但有的与奇经八脉有关。 胆已在六腑中论及,故在此从略。 (1)骨 骨的功能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贮藏骨髓。由于骨为髓之府,髓对骨有滋养作用,所以,骨的生长、发育和骨质的坚脆等都与髓的盈亏有关。 二是支持形体,保护内脏。骨具有坚刚之性,能支持形体,为人体之支架,使人保持一定的体态。如骨有病变,将影响到人体的活动和体态,可见不能久立、行走振掉等症。骨骼有坚韧性,能防止外力对脏腑的伤害,对内脏有保护作用。 (2)脉 脉,即血脉、脉管。它密布全身,无处不在。脉与心、肺两脏的关系较为密切。心与血脉相通,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肺主气,朝百脉,助心行血,故心肺两脏的生理、病理都和血脉的功能有密切关系。 脉的生理功能主要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气血运行的道路。气血在体内循环贯注,运行不息,是在血脉内流行的。血脉对气血有一定的约束力,使之循着一定的方向,按着一定的轨道而运行。 二是运载水谷精微,以布散全身。水谷精微物质,只有通过血脉才能营运周身,滋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血脉之所以能输送营养、运行气血,是和心、肝、脾及肺等脏腑功能活动有关的。所以,血脉的病变,实际上是上述脏腑病变的具体反映。若这些脏腑功能失常,则血脉的功能将受到影响,临床上可见到出血、瘀血和脉管变硬或弯曲等病变。 另外,自然界的寒邪侵犯到血脉,可使血脉挛急,因而产生四末不温,肢体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结核。 胃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斜,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脏与腑

脏与腑 (一)心与小肠的关系 心为脏,故属阴,小肠为腑,故属阴。两者在五行都属火。心居胸中,小肠居腹,两者相居甚远,但由于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受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 心主血脉,为血液循行的动力和枢纽;小肠为受盛之府,承受由胃腑下移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分清别浊。心火下移于小肠,则小肠受盛化物,分别清浊的功能得以正常地进行。小肠在分别清浊的过程中,降清者吸收,通过脾气升清而上输心肺,化赤为血,使心血不断地得到补充。病理上,心与小肠相互影响,心火可下移于小肠,“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小肠实热亦可上熏于心。 (二)肺与大肠的关系 肺为脏,属阴,大肠属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但由于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女肠经属大肠络肺,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脏腑表里关系。因此二者在生理病理上有密切关系。 肺主气,主行水,大肠主传导,主津,故肺与大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传导和呼吸方面。 1.传导方面:大肠的传导功能,有赖于肺气的清肃下降。肺气清肃 下降,大肠之气亦随之而降,以发挥气传导功能,使大便排出通畅。所以说:大肠中物至此,精汁尽化,变为糟粕而出,其所能

出之故,则大肠为之传导,而大肠之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是以理大便必须调肺气。此外,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同肺主行水、大肠主津的作用也有关系。肺主行水、通调水道,与大肠主津、重新吸收剩余水分的作用相互协作,参与了水液代谢的调节,使大肠既无水湿停留之患,又无津枯液竭之害,聪儿保证了大便的正常排泄。 2.呼吸方面:肺司呼吸,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大肠为六腑之一, 六腑以通为用,其气以通降为贵。肺与大肠之气化相通,故肺气降则大肠之气亦降,大肠通畅则肺气亦宣通。肺气和利,呼吸均匀,则大肠腑气畅通。反之,大肠之气通降,肺气才能维持气宣降之性。肺与大肠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主要表现在肺失宣降和大肠传导功能失调方面。 (三)脾与胃的关系 脾与胃在五行属土,位居中焦,以膜相连,经络互相联络而构成脏腑表里配合关系。脾胃为后天之本,在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输布的生理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脾与胃之间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纳和运、升和降、燥与湿几个方面。 1.纳运相得:胃的受纳和腐熟,是为脾之运化奠定基础;脾主运化, 消化水谷,转输精微,是为胃继续纳食提供能源。两者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消化饮食、输布精微、发挥供养全身之用。所以说:“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受谷而脾磨之,二气平调则谷化而能食”。“为司受纳,脾主运化一运一纳,化生精气”

脏与脏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人体的五大循环系统:中医讲的脏器和西医讲的不一样,是指广义上的脏器。例如:把人体的肝比作财政系统,那么财政就包含了以中央财政部是无法运转的。中医讲的肝包括肝脏、肝的经络、血管的管壁、全身的筋等。 人的五大循环系统适肝和胆,心和小肠,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喝膀胱。五大循环系统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仔细想一下,社会组织结构也是对人体的仿生学。例如:大脑相当于中央,五脏六腑相当于中央各部委,身体的各部分相当于地方,神经,血管相当于中央各部和地方政府各部的联络渠道。 为了使大家全面了解人体的五大循环系统,分别介绍如下。(一)心与小肠 中医讲的心是个大循环系统,其中包括了大脑。如我们常说心里想,这不是指心脏想而是大脑在想。心主要有四个功能:1.主神智。人心气虚弱时会产生消极情绪,严重时会产生厌 世心理。许多自杀的人无论起因是什么,最后都是因为心气虚极所致,也就是由于心气虚而产生慢感状态,适物质失衡到精神崩溃时产生的最终结果。日本人的工作压力大,许多人都心气虚,到极限时便产生自杀,日本政府把这种情况叫作“疲劳死”,定位工伤。 2.主血脉。心气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不够,人极易乏 力,也难以推动肠蠕动,会形成气虚便秘。

3.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人的脸和舌,血脉分布的比较丰富, 故心的功能是否正常能直接反应出来。面色白或青紫无光泽,舌色紫暗无华或白时心气循环不畅或气虚;舌尖红是心火过旺;舌头僵硬难以转弯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前兆。有些人气血不足,面色无华。靠美容和营养霜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 心与汗的关系。“汗为心之液,在内为血,在外为汗。”病人用药发汗过度,或因其他原因导致大汗,可损坏心阳,重者会出现大汗亡阳的危险现象。所以平时发现心阳虚或心阴虚出汗,就应急时补气或滋阴,绝不可匆匆忙忙地去输液,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心包是保护心脏的外围器官。外邪侵入时心包先受到侵害。如果患温热病,人神昏乱语,在戌时(19:00)心包经旺时,及时清泻心热的效果很好。 4.小肠。主要功能是接受胃输送来的食,分别清浊,吸收营 养运输于脾,余下之物转入大肠和膀胱。心和小肠为表里,心火旺,可以转移到小肠,有的人会小便短赤,重则尿血; 有的人会咳,咳时肛门排气。此种情况,可在未时(13:00)小肠经旺的时候,清除小肠热。内热消失,小肠即恢复正常。 (二)肝与胆 1.主疏泄和升发两个作用,以主管全身的舒畅条达。

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脏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 脏腑之间的关系 本文引用自柒乐海风《你五脏六腑关系与症状》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

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五脏六腑相互表里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内脏器官之间功能上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五脏六腑的功能五脏六腑是什么》。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肮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相表里:芳心经有热循经移于小肠,在临床上可见舌赤糜烂或口舌生疮,心中烦热、小便黄赤、尿道涩痛等症状。 2.肿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胆汁而下注于胆,胆能储藏胆汁排泄于小肠以助消化。若湿热内蕴,影响肝或胆,都可引起胁部胀痛,胸闷,食减,黄应等症。 3.脾与胃相表里:脾主运输而胃主受纳消化。脾胃是生命的根本。因此,脾病及胃影响运输消化功能,就会出现院腹胀满、消化不良。 4.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主气能输布津液,大肠主吸收水液而排泄糟粕。如果肺热,肃降失常,往往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气滞郁热,亦能影响肺气肃降,而引起胸闷喘满等症。在治疗上肺有实热,可泄大肠,使热从大肠下泻;大肠气闭,亦可宣通肺气以通大肠。 5.肾与膀腕相表里:肾主水液,膀肮主排泄尿液。但尿液的排出则有赖于肾阳。如肾阳虚,气化失常,可导致膀肮虚寒而失约,就会出现小便淋漓不禁或遗尿等症。 6.心包与三焦相表里:心包是心的外围组织,三焦是脏腑的外围组织,其经脉互相联络而相表里。临床上热性病湿热合邪,稽留三焦阶段,表示病邪仍在气分,如果向里传变,内陷心包,出现神志昏迷等就是邪热转入营分丁。 脏腑相表里的理论,在针刺治疗上也具有实践意义:例如手太阴肺经的哮喘病,常配用手阳明经的合谷穴,足阳明胃经的胃皖南,常配用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久等进行治疗,都收到满意的效果。这些都是根据脏腑表里经气相通的理论来运用的。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一身血液循环的中心,肝是贮藏血液的—…个重要肥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也就贮藏充盈,就可以营养筋脉,促进人体及四肢屈仲的五批活功。如果血液不足,损耗过度,以致血.亏肝虚,血不养筋,则出现筋‘绎痉浦,手足痔孪、抽搐等症状,这说明心血过耗,肝失所养造成的病理变化。 3.心与脾:脾的运化功能,需要心阳的推动,而心血的生成,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相转输的水谷精微。另一方面,心主血而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很好的统摄血液;若脾阳虑衰,就要导致血不循经等疾病。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五脏六腑的关系

五脏六腑的关系 解释五脏:心、肺、脾、肝、肾;六腑:大肠、小肠、胃、胆、膀胱、三焦。人体内的各种器官。比喻事物的内部情况 中医学把人体内在的重要脏器分为脏和腑两大类,有关脏腑的理论称为“藏象”学说。藏,通“脏”,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征象或形象。这是说,内脏虽存于体内,但其生理、病理方面的变化,都有征象表现在外。所以中医学的脏腑学说,是通过观察人体外部征象来研究内脏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脏和腑是根据内脏器官的功能不同而加以区分的。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因此虽然与现代医学里的脏器名称大多相同,但其概念、功能却不完全一致,所以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 中医学认为,人的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它以五脏为主,配合六腑,以经络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形成五大系统。这是中医学系统论的一部分。 人体内脏器官之间,不但有结构上的某种联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联系、相互协调的。某一生理活动的完成,往往有多脏器的参与,而一个脏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内脏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是人体内脏生理活动的整体性的表现。因此内脏发生病变后也可以相互影响。 目前,我们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脏与脏的关系,和脏与腑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吕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

五脏六腑的功能关系与病症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关系与病症 肝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臂前廉痛。 肾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心包)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三焦,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