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解放”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科 黑江 技信总 — 龙— — —
课 堂教学 焕发 生命 活力
汪 青
( 州 职 业技 术 学 院 , 江 湖 州 3 30 ) 湖 浙 10 0
摘 要: 堂教 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 中的一段 重要 的生命 经历 , 课 是他们生命意义构成部 分。因此 , 让课 堂焕发生命活力是 时代对我们每位教育 工作者提 出的要 求。 师应在课 堂上营造 良好的氛围, 教 使课 堂富有 美感性。让学生在充满灵性 的感悟 中体验 学习的快 乐, 在充满激情 的创造 中享受 教 育 的 幸福 。 关键词: 堂教 学; 课 美感 ; 活力
相距甚远。
综上所述 , 作为新 时期 的教育工作者 , 在课 堂上不应“ 带着知识走向学生 ” ——“ 授之以鱼 ” 而应该 “ 带着学生走 向知识 ” ——“ 授之 以渔” 。 使学生本人成为成 长的主人 , 发展的主体。 让学 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去,获得 自我表现 的机会 和 发 展 的 主 动 权 ,形成 良好 的个 性 和 健 全 的人 格。 叶圣 陶教授说 :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 “ 生 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 历,是他们生命意义 构成部分 。 并提 出“ ” 让课堂焕发生命 活力” 创 。 新 的课 堂 教 学 要 以 塑 造 学 生 的心 灵 ,焕 发 学 生 的生命活力为前提 , 以丰富学生 的智慧 、 铸造学 生 的人格为归宿 ,让学生在充满灵性 的感悟 中 体验学习 的快乐 ,在充满激情 的创造 中享受教 的学习动机。促使他 们产生对知识 的追求和渴 育 的幸福 。 参考 文 献 望, 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 习, 逐步使学生达 1熊川武.教 育心理学【 . M】 北京: 高等教 育出版 到爱学 、 会学 、 学会 学习的 目的。真正成为课堂 『】 的主人 ,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 2课堂教学要 体现美感性 美无处不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 智慧 、 心的 身 发展 。 学生 的心灵需要美 的滋润 , 学生的智慧需 要美 的激活 , 教学的高效益需要美 的推动。 一句 话, 教育 的发展不能没有美。因此 , 我们的 要使
陶行知的五大解放
陶行知的五大解放
陶行知的五大解放
毛泽东在《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指出当时的学校“用一种划一的机械的教授法
和管理法去戕贼人性。
钟点过多,课程繁多。
终日埋头于上课,然不知上课以外还有天地,学生往往神昏意怠,全不能用他们的心思为自动自发的研究”。
我国目前的教育难道不也
类似吗?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学生管理上首倡五大解放,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他认为,由于受几千年旧的传统的影响,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被束缚着,因此
他大声疾呼:要解放儿童的大脑,让他们敢想;要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要解放
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要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要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去消化知识、增长知识。
实质上五大解放就是给学
生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
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丁凤霞来源:《学园》2013年第27期【摘要】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还”学生以关爱、信任,让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评价,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关爱质疑评价生命的活力【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7-0083-0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是叶澜教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部分和精华内容,也是现阶段素质教育中课堂改革的方向。
如何才能很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呢?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把关爱还给学生,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由于初一的新生来自各个小学,还有个别从外地小学转入的学生,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甚至连键盘、鼠标的基本操作规范都搞不清,这些同学从一开始就对信息技术课有一种畏惧情绪,如果老师不对他们多一些关爱,他们很快就会失去信心,从而放弃这门课。
因此从新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开始,我就留心观察哪些同学学习上有困难,适时地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通过细微的、及时的关爱,唤醒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二把信任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在教学中,用尊重和信任对学生传递出的期望和要求,远比居高临下的命令式的要求更有成效。
在讲“旋转的风车”动画制作时,我先简单示范了用“椭圆工具”绘制“纯色”叶片的风车的制作过程,然后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多样的风车,开拓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想象,并给以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位同学都能制作出个性化的风车。
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创作:有同学用“矩形工具”结合“部分选取工具”,制作出了三角形叶片、梯形叶片、菱形叶片等多种形状的风车;有同学用“椭圆工具”结合“线性”“放射状”颜色效果的运用,制作出花一样美丽的风车,旋转起来若隐若现……学生们的作品让老师眼前一亮。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论文
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据观察,有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就需要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课堂的生命活力需要我们饱含深情地去创造,那么如何让课堂活起来呢?在我看来,最要紧的有三点:给孩子创设精彩的学习现场学习现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如是情境含有学习目的、学习空间、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
1、学习现场的创生可以从多维度入手。
学习现场的创生维度是很多的,可以从目标中开拓,从教材中再创,从生活中延伸,从学生中聚集。
如《浅水洼的小鱼》一文,故事情节和爱护小动物的道理很容易读懂,但从情感上真切体会却不容易,教学是可以变换角度,创设新的学习现场,比如,让孩子们扮演浅水洼的小鱼,从鱼的角度来读课文,每读一段,说说自己作为小鱼的感受,其体会就会很深刻。
概言之,只要我们用激情和智能去开拓,就一定能创造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现场。
.2、学习现场的价值在于给孩子们学习的空间。
当课堂被琐碎的语言、细小的问题、机械的练习填满时,孩子们不但会感到窒息、不安,乃至于丧失自我,丧失思考力和想象力,连情感的阀门也将关闭,更不用说有多少诗意了。
例如,课文《小露珠》中有这样几个句子:”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有位教师教学时,提了很多小问题:小露珠像什么?你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怎样来读这几句话?你还想对小露珠说什么?这样太烦琐,不如简洁一点,这样问:读了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请说出来。
你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吗?精彩的课堂就像一首诗,教学的问题、教师的描述、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就好象凸现在诗歌表面的语言,越简洁,越有表现力,所呈现给孩子们的空间就越大,越能启迪孩子们思考。
3、孩子们学习的现场是随着学习的展开而不断变化的,其变化的轨迹就是孩子们的学习路径。
一般来说,学习路径的设计要做到“三要”:一要有意脉贯通,例如教《再见了亲人》,可以围绕“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是不是亲人”这个问题来展开;二要尽可能快捷,例如,教学《军神》,当学生说“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一位军人”时,如果教师问:谁说他是军人?为什么说他是军人?为什么沃克医生一眼就认出他是军人?就不快捷,不如直接问:你从哪儿读出来的?三要注重多元化,同一目标,达成的路径有多种,例如,教学《军神》,教师提问:这位军人有什么与众不同?学生从文章的任何情节展开,这都是可以的。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1今天聆听了李广生老师的讲座——《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李广生教授深入浅出,结合实际教学的例子提出了具体的教育建议,个人收益颇深。
李老师先讲了学习的三大要义,三个基石和三大趋势,接着讲了教学的意义,最后还传授教师的五项修炼,都很有实践意义!特别是三大基石,学习动机、原有知识和元认知策略等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真的影响很大,教学中关注学习过程,那学习结果自然也差不到哪里去了!作为教师,要努力创建适合元认知发展的环境。
现代教育注重得更多是学的方法。
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注重自己内在的提高,让课堂焕发活力,让课堂成为孩子感兴趣、乐于参与的课堂,让孩子乐在其中,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最有价值。
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是有效率的呢?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的活动。
教学促进学习并学会学习的活动。
学习的本质是变化,学习是学习者经验引起的变化。
教学应该追求学生学习的深度而不是知识的深度,学生学习分析、评价和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要慢慢来,创设更加丰富的环境,教师也应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任务。
作为教师要努力创造元认知发展的环境。
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吸引学生自觉地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智慧应体现学生有探索精神和意识,创造环境让学生对想学习感兴趣,在学习中获得快乐,获得幸福感。
新课改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不断地要求教师把教学转换为一种艺术,提高自身的素养,多问学生一个为什么,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
在幼儿园教学中指南明确指出特别是科学领域一定是注重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来进行知识的获得。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心得体会2感谢杜春贞老师,把叶澜教授带到我们面前。
叶澜教授在《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中提到了四个“还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换发出生命的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
优质课评比的误区●王祥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
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着教学质量能否提高,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优质课评比是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模式,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评价标准,对一节课中教与学的活动和效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其目的是激励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帮助教师成长。
优质课评比活动在中小学的广泛开展,对于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对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新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应首先关注学生的学,应体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使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我们发现在优质课评比工作的实践中存在着如下一些误区:一、“中评不中用”,只注重形式对于部分教师来说,优质课主要是为了评优、获奖。
因此,课堂教学往往带有较强的功利主义。
教师根据常规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为了迎合评课者的口味而设计、安排课堂教学环节;评课者往往也是按照评课指标,从“教学目标”、“程序安排”、“课堂提问”、“多媒体运用”、“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板书设计”、“教态”等方面评估整堂课,似乎很好。
但我们如果换个角度审视这些课,按照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来评价这些课,仔细想想学生在这些课中究竟学到了什么,就不难发现,这些课整个课堂教学并不是围绕学生而进行的,并没有使学生真正参与进去;这些课往往只有教师和教案,缺少学生和学案,师生的活动情况仍然属于教师中心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服务于教师的“教在优质课评比活动中,不少授课教师为了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是教师唱“主角”,学生是“配角”。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把学生看成是为了配合好教师的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中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陶行知先生提出“儿童应该是快乐的,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教育思想,正是针对当前和以前教育在学校实践中存在的忽视青少年多方面成长,忽视生命存在,忽视甚至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等弊端的情况下提出的。
教育对生命的漠视,对人文关怀的旁落,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身的一种扭曲。
以往的教育漠视了人的体验,忽略了生命的需求,太看重生命以外的东西了,没有把“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在某种程度上说,淡漠了对生命激情的需要,淡漠了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对人的情感和人格的陶冶,对人的批评和民主精神的培养,对人的生命和环境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师少讲、不讲并不能说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
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在课上少讲、不讲,任由学生发表见解,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如果一味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忽视教师的主导,就会使学生的合作探究性学习迷失方向。
因此,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千万不可淡化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必须会讲、精讲。
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统筹安排下,才能有目标、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给以明晰,对学生产生的错误予以纠正。
在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教师要密切注意他们的表情变化和思想动态,该肯定就肯定,该讲解就讲解,特别是学生不懂的地方就绝不能不讲。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为了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开创了诸如表演法、讨论法、合作法、演讲法、竞赛法等花样繁多的教学方法。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具体目标之一。
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已被广泛认可,取得了一定实效。
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提高了沟通速度,培养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通过“生生沟通”解决了一些师生之间不易解决的问题。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开展合作学习?一、转变理念,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中,老师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学生合作的成效。
在教学中,老师是一名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同时也是一名参与者、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习者及反思者,做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一种“轻松感”“解放感”,才能有利于课堂中集思广益,为进行合作学习创造条件。
合作学习中老师的角色不仅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向导,更是他们学习的伙伴,把课堂学习的舞台空间留给学生,并不是说老师可以袖手旁观、置之不理了,相反,老师要负担更大的管理、协调和控制的职责。
在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他们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
因此,老师要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首先,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价值。
教育实践表明,平铺式的说教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的渴望,老师要让学生亲身体会合作学习的好处。
由我们的生活经验可以知道,情感因素往往是推动转变的重要力量,所以要让学生接受“合作学习”,首先要让学生认同这种学习方式的价值。
其次,老师要让学生建立起合作学习的群体关系。
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群体关系以促进学生的合作,对各个小组中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判断小组的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将结果反馈给小组的每一个成员。
其中关键在于让学生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达成一致。
二、把握时机。
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看上去学生讨论热烈,场面红火,仔细研究并不是这样,小组内尽管有分工,但工作基本都是个人独立完成,相互之间没有讨论、帮助和支持,这样对合作学习、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效果都不显著。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是开放的,教学是生成的”这一观点已成为教师的共识。
但许多教师对“课堂需要怎样的生成”缺乏深刻而理性的认识。
把生成与预设完全对立起来,片面夸大生成的作用,视动态生成为衡量课堂精彩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只会走向“极端”。
传统的“过于强调预设”将课堂禁锢在死的教案上,课堂缺乏生命的活力;而现在的“过分追求生成”容易信马由缰,教学目标的达成往往会大打折扣,甚至遭到严重阻碍。
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然是预设与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
因此,“预设”与“生成”应互相融和,课堂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才会精彩不断、异彩纷呈。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它需要教师课前做出周密的策划,这就是对教学的预设。
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
1.准确把握教材。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不打无备之仗,成功只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因此,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
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充分预设,既能使自己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全面了解学生。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但同时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
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这是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
因此,教师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在预设时,加强科学性、计划性,为动态生成预留“弹性时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特别是在实施过程的设计上要“大气”,不求老师一厢情愿、滴水不漏式的预设,重在全程大环节的关联式策划。
自主探究: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自 主 探 究 :让 课 堂 焕 发 生 命 活 力
孙 秀 丽
( 龙 县 第 一 实 验 小 学 , 北 卢龙 卢 河 0 60 ) 6 4 0
苏 霍 姆林 斯 基 说 过 :在 人 心 灵深 处都 有 一 种 根 深 蒂 固的 “ 需 要 , 就 是 希 望 自已 是 一 个发 现 者 、 这 研究 者 、 索 者 。 儿 童 探 在 的精 神世 界 中 , 种需 要特 别 强 。 新 课 改 也 强 调 指 出 : 改 革 这 ” 要 课 程 目标 过 分 注 重 传 授 知 识 的倾 向 ,强 调 课 程 要 促 进 每 个 学 生 身 心健 康 发 展 , 培养 良好 品德 , 养 其 终 身 学 习 的愿 望 和 能 培 力; 改革 教 学 过 程 中过 分 注 重 接 受 学 习 、 械 记 忆 、 动 模 仿 机 被 的倾 向 , 导 学 生 主 动 参 与 、 流 合 作 、 究 发 现 等 多 种 学 习 倡 交 探 活 动 , 进学 习方 式 , 改 使学 生真 正 成 为 学 习 的 主 人 。因此 。 教师 要采用多种创新方式 。 学生学会 能动地 、 造 性地学 习 . 使 创 能 够 主动 地 、 自觉 地 学 习 。学 生 具 备 了 自主学 习 能 力 , 能 运 用 就 科 学 的 方 法 自主 探 究 , 于 创 新 , 于 探 索 , 而 成 为 个 性 得 敢 勇 从 到充 分 发 展 的 学 习 的 主人 。 面 。 结 合 自己 的 教学 实 践 谈 几 下 我 点体会。 优 化 问题 情 境 。 学 生 学 有 兴 趣 让 “ 源 于 思 , 源 于疑 ” 学 生 的 积 极思 维 往 往 是 由问 题 开 学 思 。 始, 又在 解 决 问题 的 过 程 中 得到 发 展 。 因此 , 教 学 时 , 师 只 在 教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紧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历史与社会课题也一改以往的老面貌,开始焕发新颜。
尤其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新)》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运用,为历史与社会课改创造了条件,也为历史与社会教师指明了课改的方向。
课堂的改革,能否一步到位呢?其实,对我们广大农村教师来讲,并非那么容易做到。
正如《中国教育报》的记者报道中所说的“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涛声依旧”。
这其实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如学校设施的配备陈旧,学生自身的素质,新课程理念接受程度与教师行为的转化等等。
其中新课程理念的接受程度与教师行为的转化是关键所在。
一种理念的转变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更何况旧的教学理念早已根深蒂固。
如果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不先转变,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只会流于形式。
在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限制,课堂上更多的是“一言堂” “满堂灌”,师生间、学生间相互交流的时间很少,评判的标准往往也比较单一死板。
这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抑制,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被剥夺了。
新课程最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这种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那么,何为自主学习呢?《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解读》解释是: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
它要求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
鲁迅说,读书要“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郭沫若说,要“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些读书箴言,都强调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那种教师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而只是有条理地把问题阐述给学生的做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因此要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重要的是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和足够的时间。
探究——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能 引起 学 生 探 究 欲 望 的 问题 ,这 样 学 生才 会 积 极 主 动 地 参 与 其 中; 时, 只有合适 学生认 知水平 的、 赋予 一定挑 战性的 问 同 也 并
题 , 能更 有 效 地 激 发 学 生 的好 奇 心 和 探 究 欲 望 。如 教 学 《 才 空气 占据 空 间》 一课 时 , 端 上 一 盆 水 , 出一 只 玻 璃 杯 , 杯 底 垫上 我 拿 在
提 高 了课 堂探 究 的 效 率 。
、
精 心 设 疑 , 发 探 究 欲 望 激
“ 疑 问开 始 , 近 科 学 ” 是 《 近 科 学 》 目 的 一 句 标 语 。 从 走 这 走 栏 疑 问是 激 发 学 生 探 究 欲 望 的原 始 动 力 。 只有 引 导 学 生 在 具 体 情 境中发现感兴 趣的问题 , 有可能真正激发 学生的探究欲望 。 才 因
呢 ?请 同 学 们 用 实验 的 方 法 来 验 证 你 自 己 的猜 测 。教 师 放 手 让 学 生 自助 餐 式 地 选 择 各 种 各 样 的 材 料 , 励 学 生 用 独 特 的 实 验 鼓
方 法 使 蜗 牛 爬 得 更 快 , 盲 目效 仿 书 本 和 别 人 。 这 样 学 生 自主 不 决定实验 的材料 , 自主 选 择 实 验 的 方 法 , 自 己 的 思 路 独 立 进 按 行 实验 探究 , 而展 开实验 探究 过程 , 分 发挥 他们 探究 学 习 从 充 的 积 极 性 、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 探 究 活 动 中 , 的学 生 把 蜗 牛 放 主 在 有
一
三 、 化 实 验 , 养 探 究 能 力 优 培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叶谰【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
近年来。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
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
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
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
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
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
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
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
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
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古希腊哲学家说:“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与此同理,一个教师即使是执教同一内容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
课堂永远处于千变万化的动态中,它要求教师运用教学机智,针对偶然事件,巧妙出奇地处理,实现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当前在许多地区,普遍实行集体备课,教师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共同研究教材,商定教学程序,因此,基本能形成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
但是,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执教,也存在高低文野之分,教学效果大相径庭。
这就涉及课堂教学的艺术问题。
所谓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技能技巧达到运用自如、出神入化的境界。
这种境界的产生,依赖于教师高度的教学机智。
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做法和体会。
一、捕捉契机,催化生成新课程要求教师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师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真情互动,相互启发,相互感染,相互促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情感的闸门,点燃思维的火花。
如在讲下列试题:玻璃生产线上,宽8/m的成型玻璃板以3m/s的速度连续不断向前行进,金刚切割刀的速度为5m/s,为了使切割下的玻璃板成规定尺寸的矩形,切割的轨迹如何控制,切割一次时间多长?本来我认为通过多媒体已介绍了小船过河模型,学生已经深切地感悟了怎样使小船过河等相关问题,解决这一题还不是轻车熟路吗?但是在讲解习题时,学生表示对这一题情境想不通,怎么办呢?看到一位学生桌面上使用过的一条透明胶带,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
于是,我组织学生两两一组,一个学生基本匀速拉纸带,另一个学生负责切割,将纸带切割成相同尺寸的矩形,学生经过多次操作后,最终体会了切割刀的两个分速度方向,切出了矩形。
经过这样的实践,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物理过程对物理问题有了深切感受,培养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正是这些偶然才使得课堂有意料之外的精彩。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随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了课堂生命活力的重要性。
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那么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首先,教师要成为生命的主人。
教师是课堂的主人,是学生的引路人和伴侣。
只有当教师真正认识和了解学生,发挥教师的生命力,才能够引领学生进入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尽可能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热情和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次,课堂内容要具有生命活力。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物理、化学等知识学科,教师都应该把知识内容结合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影响。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感受和价值认同,把学科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相结合,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再次,教学方式要富有生命活力。
教师应该注重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例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案例分析、互动游戏等,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建立良好的沟通管道,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活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感。
最后,课堂评价要具有生命活力。
评价是课堂教育中的重要环节,评价方式和评价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
教师应该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尊重和关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成长的成就感。
综上所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只有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和生命力,才能够建立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环境,让学生能够享受到学习的美好和成长的喜悦。
小学科学教学中“六大解放”思想的有效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六大解放”思想的有效渗透摘要:小学科学课程中,是以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为主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能够树立积极开放的教学观念,采取科学的策略,那么如何才能够做到真正的开放课堂呢?实际上陶行知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中提出了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这也给小学科学教学课程的开展提出了指导。
关键词: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小学科学;解放头脑;强化实践;鼓励观察;鼓励思考一、解放学生头脑虽然说在现如今的学科教学课程中,新课程已经实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仍然采取较为传统的模式,也就是让学生单纯的读去背知识。
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也在教学中使得学生过于依赖教师,而缺失了自我思考的能力。
在陶行知先生主张的解放儿童头脑,使之能思。
主张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解放学生的头脑,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堂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课堂教学条件,使之能够引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例如在进行“金属”这一节内容中,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这节课内容的讲解之中,可以积极结合金属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思考金属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的现象,以及金属可能包含哪些特点。
在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思考中,教师也可以借助于多媒体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的活跃度,让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投入到学习状态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二、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由于小学科学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且在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该课程内容,主要以学生的科学学习为探究的核心,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学习效果。
实际上根据小学科学的学科特点,也可以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够只是重视给学生进行基础学科知识内容的讲解,更重要的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那么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还应该给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材料,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实践环节去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
也让学生能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提高了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这种教学形式是站在了学生的角度,更加具备科学观点。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力作者:靳改兰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7年第5期新课程课堂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呢?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所谓活力,即师生生命的创造力。
新课程改革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建构焕发生命活力的有效课堂教学;倡导有效课堂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其特点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最终目标是指向学生自身内在的个体世界,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怎样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放课堂,师生互动课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
这样的教学过程,师生之间不再是你教我学,而是相互探讨、平等交流的关系。
教师由导师、传播者转化为课堂中的普通一员,是学生学习中的合作伙伴,与学生一道参与活动,一同成为问题的发现者、研究者和解决者。
在作文教学“观察秋天的一处景物”时,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作文课定位在教室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源除了例文中精彩的段落之外,秋天的景物将会同时呈现在学生记忆屏幕上———枯草、黄叶、野菊花。
对秋天的描写是重复前人的话语,因为他们缺少对秋天的体验和更深一层的感知,所以,任凭你描述如何生动形象,指导如何得体,学生的写作激情也不会高涨。
但若教者把作文课堂移到野外,田间庄稼绿意浓浓、葱茏苍翠,孩子们一到野外,就在草地上摸爬滚打,甚是开心。
玩累了,他们才去留心周围的景物。
这个说“玉米棒真大”,那个说“枣子压弯了枝头”。
有心的教师还可以扛着摄像机,追随同学们的足迹,将学生所见之物都射入摄像机内。
隔日作文课上,重放前一天的录像,教室里自然沸腾了,一篇篇富有个性的文章应运而生。
如果不是教师给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使学生的多元思维得到发展,多种能力得到展示,学生怎能做到以我手写我心、抒我情呢?二、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课标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还要“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实验创新来自“五个解放”
作者: 高建英
作者机构: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中学,214174
出版物刊名: 实验教学与仪器
页码: 3-4页
主题词: 解放;实验创新;动手操作;创设条件;研究成果;孩子;陶行知;心理学;先生;学习
摘要: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
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陶先生说的“解放”就是要为孩子创设条件,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孩子解放了,由过去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而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么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么牢固,。
让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活力
让课堂教学彰显生命活力发布时间:2021-10-26T14:37:10.607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11月作者:陈钢泽[导读] 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反思陈钢泽乐清市建设路小学 325600【摘要】课堂生活的重建问题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根本落脚点。
课堂生活重建在课堂教学理念上应该注重生活性课堂教学、发展性课堂教学和生命性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行为上应强调体验、重视情感、突出对话、注重生成,做到从教与学两方面认真反思课堂教学。
这些都为更好的实施课堂教学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进一步推动了新课程改革前进的步伐。
【关键词】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反思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11-021-01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固定、沉闷、枯燥乏味,学生学起来也很费力且作用不大,而“尊重生命,彰显人性”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只有充满知识生机、洋溢生命活力的课堂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彰显生命活力这一问题,从课堂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反思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阐述。
1 课堂教学理念1.1 生活性课堂教学。
生活不等同于教育,但教育若是离开了生活,那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
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受这美味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
生活之于教育,犹如汤之于盐。
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教育需要融入生活中,才能具有生命活力。
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陶行知也称:“生活即教育”。
回归生活,是新课程及其教学改革的一大基本走向,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只有根植于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程和教学才具有深厚的生命力。
使课堂教学富有生活化,教师首先应该做到了解学生、关怀学生,掌握每个学生现实中的生活状况,将课堂内容多与学生的生活相关联,这样既可以容易掌握课堂知识,又能引领他们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两者达到相互促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个解放”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摘要】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而在很多课堂中,我们往往用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代替了学生的解决问题,偏离了科学探究的本质。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已对孩子们的教育提出了“五个解放理论”,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学生对自然、大社会进行观察和分析;解放儿童的头脑,把学生从迷信、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研究事物、认识真理;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学生在头脑指挥下从事实践和创造;解放儿童的嘴,让儿童言论自由,言语无忌讳;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向自然、向社会、向各行各业学习。
”“五个解放理论”既阐明了教育的本质,也是科学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坚守“五个解放理论”,科学课堂必将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五个解放;课堂;科学探究;活力 1解放儿童的眼睛,让孩子们自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一】课堂伊始,教师出示电磁起重机吊运集装箱的视频。
师:同学们看了视频之后有什么感想?
生:电磁起重机威力巨大。
师:电磁起重机运用了电磁铁怎样的性质进行工作?
生:电磁起重机运用了电磁铁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性质进行工作。
师:想比赛一下哪一个组制作的电磁铁威力大吗?
生:想。
师:现在我们开始电磁铁制作比赛。
【教师为各组准备的材料各不相同: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
学生分组制作电磁铁。
师:请每组的记录员汇报一下你们组实验的结果。
生汇报。
【一组25个、二组13个、三组18个……】
师:为什么每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个数不同?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
师:为什么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请同学们自己到各组去观察。
……
生汇报。
【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而“探究不是从观察开始的,而是从问题开始的”(奥地利科学家卡尔?波普尔语),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可见,问题是探究的起点,是探索发现的根源,处于探究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科学教育的宗旨是以问题为纽带进行科学教育,从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开始,到产生新的问题终止。
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巧妙地运用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等因素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启发创造思维,提高观察能力,培养发现精神。
实践也证明,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有利于突破知识学习中的重难点,自求诠释;有利于学生体会实践意义,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科学的情感和态度。
2解放儿童的嘴,让孩子们主动提出问题。
【教学片段二】
师:为什么电池新旧不同、导线长短不同、铁芯粗细不同,电磁铁磁力大小不同?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电流的强弱有关。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新电池电流强,旧电池电流弱。
师:你的猜测是什么?
生:电流强电磁铁磁力大,电流弱电磁铁磁力小。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导线长短有关。
师:你的理由是什么?
生:导线长,绕的圈数多电磁铁磁力大;导线短,绕的圈数少电磁铁磁力小。
师:也就是说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圈数有关。
教学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犹如在学生脑海中投入一颗石子,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波浪。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疑,通过设计悬念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随着老师设置的疑点,不断地思索。
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利用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孩子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主动质疑:电磁铁磁力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科学的探究学习中来。
3解放儿童的大脑,让孩子们积极的思考问题。
【教学片段三】
师:刚才同学们都提出了自己的猜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可能与线圈的圈数、铁芯的粗细、电流的强弱、铁芯的形状等因素有关。
但这仅仅只是猜想,科学真理是要经过实践的检验的,同学们有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想吗?
生:有。
师:下面我们就八仙过海,沿着自己小组的猜想,开动脑筋,各显神通。
师:友情提示,这是一个典型的对比试验,在这个实验当中我们需要思考两个问题:①我们需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改变这个条件?②为了实验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出示课件】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并完成研究计划。
附: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研究计划
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完成研究计划。
师:巡视指导。
有效实验探究活动不仅是学生动手操作上的探究活动,还应包括思维上的探究活动。
一堂课只有40分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很多事情,如计划制定、小组讨论、动手实践、汇报交流等,经常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
所以教师要有所侧重,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有效的研究计划是有效探究活动的保证,所以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
它既是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也是儿童智慧火花的闪现,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更是儿童思维碰撞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儿童思维的交流实现实验探究能力强的孩子对实验探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的一对一帮助,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实验探究能力。
让孩子们都能体验科学学习的乐
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领悟科学的真谛。
4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孩子们探究科学的真谛。
【教学片段四】
师:各组的研究计划已经制定好了,请各组的材料员到讲台上取你们组需要的实验材料。
咱们比比看哪一组的实验完成得又快又好。
【材料员自行取器材】
师:友情提示:不要长时间接通电磁铁,以免耗电太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附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师:各组已经完成实验,请记录员汇报组上的研究计划和实验发现。
学生汇报,投影展示,师生点评完善研究计划,梳理小结实验发现。
在科学实验探究课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往往在分组实验前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矫正研究计划,束缚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按照走向成功的步伐迈向实验,结果实验成功了,但时间不充分,实验只是蜻蜓点水。
在这一堂课中,实验前老师没有先完善学生的研究计划,而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预设,放开双手去开展探究。
有的组取器材
跑了几趟,有的组实验成功了,有的组失败了。
教师只是默默地记录着这一切,在点评的过程中教师才和学生一起寻找失败的原因。
我们常说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将课堂还给学生,那么我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就要允许学生走弯路,犯错误。
解放他们的双手,让孩子们放手去做。
成功了是科学,失败了,教训也是科学。
5解放儿童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遨游科学的海洋。
【教学片段五】
师:今天,我们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展示电磁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的图片和视频,教师介绍】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认识了电磁起重机,你还能使它吸铁的能力更强一些吗?下来以后请各科技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设计你们的改进方案,撰写自己的科学小论文。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这样的活动“可能需要课外活动的配合”,要“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身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
教师要架起科学课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有学习走向生活的桥
梁,让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探究,通过展示(课余展示、课前展示、办板报展示、在学校网站上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得到发布,还可以指导学生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写成科学小报告或小论文,在报刊杂志上予以发表,激发孩子们进一步探究的热情,使探究的动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生动地发展、主动地发展。
作为教育引导着的教师只有牢记叶老的教诲,以“五个解放”作为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还课堂于学生,才能实现人的生动发展、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2]喻伯军主编.《小学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教学出版社 2005年6月
[3] 胡志林、屈春丽主编.《走进科学课――小学科学课例及教学建议》,2006年6月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