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3)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创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对《渔父》深层含义的解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渔父》的文言特点和主题思想。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3.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及其注释、翻译。

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及其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感受作品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式。

3. 案例分析:(1)对《渔父》中的典型文言句式进行讲解和演练。

(2)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渔父》中的意象和情感。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5. 创作练习:(1)让学生以《渔父》为素材,进行创意写作。

(2)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2)针对学生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7. 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渔父》。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渔父(一课时)第一课时Ⅰ、教材简析《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Ⅱ、学情分析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的在教学活动中,《渔父》一文的语言疏通工作将交给学生完成,但是由于本文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还是需要教师详细点明,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人生选择的问题。

Ⅲ、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注意分析文中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

Ⅳ、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大意,掌握《楚辞》一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渔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Ⅴ、教学难点:体会在《渔父》一文所展示的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大致了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对立。

Ⅵ、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那飘着凄风楚雨的江畔,有一个诗者踽踽独行,他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成了汩罗江的滔滔江水,随着江水滔滔流淌千年,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屈原。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常语则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但历史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在生死关头毅然选择了死,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屈原的风采。

二、背景介绍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渔父》课程设计与教案构思

《渔父》课程设计与教案构思

《渔父》课程设计与教案构思课程设计与教案构思一、教学目的和要求《渔父》是一篇描写渔民生活和渔民精神的现代散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渔民的生活、渔民的成长过程以及他们所具备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1、了解散文《渔父》的背景2、理解渔民的生活状况3、述说渔民成长的过程4、探究渔民所具备的精神品质三、教学方法本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散文《渔父》。

1、讲授法教师首先介绍散文《渔父》的背景及写作意图,然后通过朗读和解说其中的文章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2、角色扮演法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渔民的生活,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拟定渔民生活日程,模拟渔民捕鱼、晾渔网、收获等场景。

3、小组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渔民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表现出的追求、坚韧、顽强、团结等精神品质。

4、教材互动法利用多媒体资源、互联网,将教师授课的内容和情节与丰富多彩的画面与声音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动感体验和视听体验。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渔民的日常生活和其所具备的精神品质2、难点:渔民的成长过程渔父成长过程包含了大量的体力劳动、技术技能的学习和生活的感悟,为了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和理解渔民的成长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散文、理解文章背景、反复阅读难点段落、尝试背诵和模仿。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分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其在讲述内容、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教材互动和其他环节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文本理解测评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考试等方式,检测学生对散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精神品质的领悟和理解。

六、设计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启发对农村生活习惯的感悟及对渔民生活的印象2、艺术鉴赏点拨学生,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课文的创意和艺术特点。

3、情感拓展引导学生理解和领悟渔民所追求的奋斗精神、顽强拼搏、不畏困难和团结协作等精神品质4、知识梳理通过教师的辅导和学生的自我学习,整理出散文《渔父》的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4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4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高二语文《渔父》教案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3、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点、难点:1、合作探究,互相解读,积累文言知识2、探讨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二、作者简介三、检查预习,积累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圣人不凝滞于物(二)特殊句式1、行吟泽畔。

(省略“于”状后)2、自令放为?(宾前意念被动)3、是以见放。

(宾前被动“见”)4、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于”)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后“之”)6、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之”)(三)翻译1、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四、问题探讨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五、比较阅读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你的认识。

教师小结六、布置作业1 、背诵全文;2 、整理本文的文言知识(古今词、活用字、特殊句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2一、背景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20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渔父》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领会作者通过渔父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一文。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品中渔父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不畏强权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一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领会作者通过渔父形象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实词、虚词的理解运用。

(2)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尤其是渔父形象的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渔父》的作者屈原及其生平事迹。

(2)概述《渔父》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品氛围。

(2)鼓励学生提问,共同探讨解决。

3.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实词、虚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2)分析渔父的言行举止,评价渔父形象。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渔父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五、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渔父的形象为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

3. 利用比较法,让学生将渔父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拓展思维。

4.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渔父》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解析文章中的难句和长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渔父》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者电脑,以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介绍《渔父》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渔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渔父》这篇文章,让学生先尝试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回过头来读。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解析难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渔父》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表达能力。

4. 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重点解析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并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渔父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勤奋努力,像渔父一样坚持不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渔父》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渔父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的品质。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中的主要故事情节。

2.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

3.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辨认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理解故事的内涵。

2.通过角色分析,理解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打造自己独立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材料:-课文《渔父》-课文讲解课件-黑板、白板、彩色粉笔、书写工具-学生阅读练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了解他们对渔父的故事以及渔父这个词的理解。

二、教学展示(10分钟)1.放映图片或导入一个小视频,打开学生的阅读欲望。

2.通过幻灯片或白板呈现故事的主要情节,并用简洁的语言给出每个情节的概括。

三、故事阅读(15分钟)1.分发《渔父》的阅读文本给学生。

2.组织学生独立阅读故事,引导他们注意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细节描述。

3.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在阅读完毕后提出,由教师解答。

四、口头回答问题(15分钟)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的重要性。

2.通过提问,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培养他们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五、角色分析(20分钟)1.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角色分析,讨论渔父和其他角色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教师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并整理出一个角色分析的总结表格。

六、阅读练习(15分钟)1.教师分发阅读练习材料给学生,让他们进一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阅读理解。

2.学生用彩色笔在文本上标记关键信息,然后回答问题。

七、课堂总结(10分钟)1.教师通过课堂讨论总结本堂课的重点要点,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重要性和培养阅读习惯的重要性。

2.教师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并提供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和资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得以全面了解《渔父》这个故事,以及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打造阅读的习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
课时安排:本节课安排为一节 45 分钟的课时。

教学目标:
1. 通过学习《渔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帮助学生锻炼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 理解《渔父》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章的核心内容和细节。

3. 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1. 分析文章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2. 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向学生介绍《渔父》的背景故事,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二、整体阅读(15 分钟)
让学生轻松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重点解读(15 分钟)
1. 分析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喻,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解释生僻词汇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细节。

四、讨论互动(10 分钟)
组织学生就文章的主题、人物性格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深层
含义。

五、归纳总结(5 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渔父》的理解和记忆。

六、作业布置(5 分钟)
布置相关阅读任务或写作练习,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渔父》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阅读水
平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所提高。

后续可以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进一步巩
固学生的知识,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习重点)2.理解渔父这个人物形象的涵义(学习难点)3.学习一些塑造人物的方法。

(拓展学习)二.熟悉课文1.男女生分角色朗读2.正音:闾(lǘ)淈(gǔ)餔(bū)歠(chuò)醨(lí)汶(mén)莞(wǎn)枻(yì)濯(zhuó)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吗)(2)古今异义:颜色..憔悴(脸色)形容..枯槁(形体容貌)可以..濯吾缨/足(可以用来)(3)特殊句式:是以见.放(被动句)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自令放为(被动句)身之.察察(定语后置)附译文屈原被流放之后,在湘江边徘徊,在江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到问他道:“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什么缘故来到这里?”屈原说:“全世界都是污浊的唯独我清白,大家都喝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流放。

”渔父说:“圣人不被外物束缚,并且能够随着世事变化。

世人都污浊,为什么不搅浑那泥水,推扬那浊波?大家都喝醉,为什么不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什么缘故深深地思索使行为出众,让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好头的人一定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抖落衣服上的尘埃。

怎么能够用干净的身子接受外物玷污呢?宁愿投入湘江,葬身在江鱼的腹中。

怎么能让耀眼的白,蒙受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微微笑着,敲打着船桨离开,边唱道:“沧浪的水真清澈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混浊呢,可以用来洗我的双足。

”(唱完)就离开了,不再与(屈原)说话。

四.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以一问一答,“问答体”的写法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屈原与渔父1.屈原历史上的屈原:战国时诗人,政治家。

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自投汨罗而死。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这首古诗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倾听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手机、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2.《渔父》的诗歌原文和注释。

3.课堂活动设计。

4.与学生分享相关的图片或音频。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相关音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一下问题:1.你们对渔父这个词有什么样的印象吗?2.你们听过或看过哪些与渔父相关的故事?3.你们对古代的渔父生活有什么了解?第二步:背景介绍(10分钟)第三步:诗歌欣赏(15分钟)教师播放诗歌朗诵或朗读诗歌,让学生聆听诗歌的美妙之处。

然后,带领学生阅读诗歌原文,解释生字和生词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步:诗歌分析(2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渔父》这首诗的结构、节奏、意象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第五步:诗歌表达(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对《渔父》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进行个人或小组的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画作或其他形式的表达。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展现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第六步:分享展示(1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对《渔父》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在分享和交流中,可以相互学习、启发,共同提高对这首古诗的认识和欣赏。

第七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包括对《渔父》这首诗的写作、理解和表达,以及对诗歌朗诵的准备等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诗歌欣赏的能力。

教学反思:。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渔父》课时:1节课(45分钟)教材:课本《渔父》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课文的内容。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教学准备:1. 课本《渔父》2. 教学PPT或者黑板、白板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图片或者问题导入话题,引发学生对渔父的兴趣。

2. 提问:你知道渔父是什么样的人吗?你认为渔父的生活是怎样的?Step 2:阅读理解(25分钟)1. 学生分组阅读课文《渔父》。

2.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课文,学生可以跟读。

3.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内容。

- 渔父是怎样发现宝藏的?- 渔父为什么不带走宝藏?- 渔父最后对宝藏做了什么?Step 3:词汇与短语学习(10分钟)1. 教师呈现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

- 宝藏:treasure- 船桨:oar- 沉默:silence- 船篷:sail- 船底:bottom of the boat- 扔掉:throw away2.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词汇和短语的朗读练习。

Step 4:口头表达(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 你认为渔父为什么不带走宝藏?- 如果你是渔父,你会怎样处理宝藏?2. 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Step 5: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复习。

2. 提问:你觉得渔父的做法对吗?为什么?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渔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表达,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核心内容,并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训练。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做法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思考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一、引言1.1渔父的文学地位1.1.1《渔父》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1.1.2柳宗元以《渔父》展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1.1.3作品体现了柳宗元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哲学思想。

1.2教学背景1.2.1《渔父》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学生通过学习《渔父》,深入理解唐代文学特色。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教学意义1.3.1帮助学生领悟古典文学之美。

1.3.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3.3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和自由的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柳宗元的生平与创作2.1.1柳宗元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1.2柳宗元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1.3《渔父》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

2.2《渔父》的艺术特色2.2.1诗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2.2诗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2.3柳宗元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修辞手法。

2.3《渔父》的文化内涵2.3.1作品反映的唐代社会背景。

2.3.2诗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观。

2.3.3《渔父》在后世的影响和评价。

三、教学内容3.1诗歌欣赏与分析3.1.1引导学生朗读《渔父》,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1.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象征,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3.1.3讨论诗中的哲学思想和人生价值观。

3.2文学背景与文化解读3.2.1讲解唐代社会背景,理解《渔父》的创作环境。

3.2.2探讨柳宗元的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

3.2.3分析《渔父》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意义。

3.3批判性思维与写作实践3.3.1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对《渔父》进行深入解读。

3.3.2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修辞进行写作练习。

3.3.3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个人情感和思考。

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理解4.1.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4.1.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1.3掌握诗歌欣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4.2技能与方法4.2.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渔父》教案19公开课教案

《渔父》教案19公开课教案

《渔父》教案19(公开课教案)内容预览:《渔父》教学目标: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分析屈原和渔父人物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⒊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⒈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⒉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一个人被生活困境逼到了死角的时候,是选择生还是选择死,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让很多人为难。

而在选择的同时,可见一个人的秉性和操守。

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在自己的祖国走向衰亡的时候,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后者--以身殉国。

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的探讨,一同走进屈原当时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查(有疑问困惑者提问)1、读音填写(齐诵)2、解释下列词语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注意句式)(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3)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4)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关于主人公屈原简介(略),两点强调(1。

本文作者不是屈原;2。

楚辞加《》与“”区别)三、分析文本---归纳人物形象1、本文主要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要了解人物,就要从刻画人物的方法入手。

刻画人物的方法通常有:(师概括)主要有以下几种: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分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其他还有类比、对比等手法……2、本文在刻画渔父与屈原上主要采用了什么方法?肖像、(神态)、动作、语言。

(肖像描写就是外貌描写,一个人长成什么样子:神态描写是写人的情绪、表情等)3、下面我们就结合原文,来看一下本文如何来刻画两人形象的。

-------(过渡):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你还没。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doc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doc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难点:1.探讨屈原和渔父的人生态度,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互助解读,积累重点文言知识的能力。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里面有一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记得诗中描写的人物是谁吗?(屈原)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渔父》一文{渔父(fǔ),渔翁。

父,同“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到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去寻觅诗人的足迹,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渔父楚辞)二、文本分析(一)《楚辞》与“楚辞”辨析师:请大家看黑板,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楚辞》与“楚辞”)师:那么,《楚辞》与“楚辞”有何不同呢?明确:《楚辞》是一本书,是我国第二部诗歌总集,其中最主要的作品是屈原写的。

“楚辞”是屈原吸取楚地民歌营养而创立的一种新诗体,叫“骚体”,因《离骚》而得名。

“楚辞”,开创了中国诗歌史上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二)校正读音句读,齐读课文师:下面,请同学们一齐把以上的字每个读两边。

枯槁(gǎo)餔(bū)其糟鼓枻(yì)凝滞(zhì)凝滞(zhì)濯(zhuï)吾足莞(wǎn)尔而笑歠(chuî)其醨(lí)皓(hào)皓之白弹冠(tán guān)物之汶(mén)汶(三)分析课文师:我们分角色把课文来朗读一遍,之前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这篇课文提到的人物是——:渔父、屈原;事件:屈原被流放,朗读时注意字词读音,思考关于屈原被流放这件事,屈原的自述和渔父的表述是各不相同的,他们是怎么表述的,请找出文中原话?明确:屈原:是以见放渔父:自令放为(因此被放逐,使自己被放逐呢)师:屈原认为他是被流放的,他的理由是什么?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他为何会有如此感受呢?背景介绍:屈原是一位正直、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一个很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且为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一直在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时Ⅰ、教材简析《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渔父》采用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Ⅱ、学情分析经过上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的在教学活动中,《渔父》一文的语言疏通工作将交给学生完成,但是由于本文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还是需要教师详细点明,并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人生选择的问题。

Ⅲ、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注意分析文中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

Ⅳ、教学重点:理清文章大意,掌握《楚辞》一文中的文言词语和句式,了解《渔父》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Ⅴ、教学难点:体会在《渔父》一文所展示的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大致了解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文章中的对立。

Ⅵ、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在那飘着凄风楚雨的江畔,有一个诗者踽踽独行,他那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和无奈,他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他的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成了汩罗江的滔滔江水,随着江水滔滔流淌千年,滋润着一个民族的灵魂。

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屈原。

《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作家臧克家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常语则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但历史上就有这么一群人,在生死关头毅然选择了死,屈原就是其中的一位,这堂课让我们一起领略屈原的风采。

二、背景介绍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出生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深受楚怀王的信任,屈原主张对内明修法度,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到了腐朽贵族集团的攻击,后因遭馋而去职,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晚年,不听屈原的劝阻,在子兰等人的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端愤怒绝望,后投身汩罗江。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

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

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

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的《楚辞》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具有楚辞特色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在语言形式上,屈原的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三、初读课文,指导翻译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行走。

他沿着水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渔父看见屈原就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个地步?”屈原说:“整个世界(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人人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圣人不被任何事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界上的人都肮脏,您为什么不也把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人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高出世俗,使自己遭到放逐的下场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

哪里能用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呢?我宁愿投身湘江,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

怎能让玉一般的高洁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而去,唱道:“沧浪的水清又清啊,可用来洗我系帽的带子;沧浪的水浊又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脚。

”(渔父)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1、找出描写屈原和渔父的句子:a、肖像、动作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游于江潭,行吟泽畔”,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渔父:“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b、语言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

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明确: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渔父: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

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2、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分析: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明确: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明确: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事态度。

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突出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在屈原的身上我们看见的是儒家的积极用世思想,屈原的一生都是在为着其政治理想而奋斗,他从社会着眼,坚持入世,希望能通过君主的明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故屈原的作品中多以直言劝君,但是结果却是惨遭流放,行吟江畔,痛苦万分。

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

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

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

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

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

5、屈原和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是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负重,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死,一个择生;一个以死明志,一个以生践志,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五、课堂小结:《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

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

六、板书设计1、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3、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儒家道家入世出世七、分层作业C层(一)熟读文本,掌握字音憔()槁()父()闾()浊()滞()淈()餔()歠()汶()皓()莞()枻()濯()B层(二)屈原名句填写----------------,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A层(三)、词类活用1、通假字渔父:“父”通---------含义:-------------。

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 ,今指 )(2)形容枯槁(形容: ,今指 )(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 ,今指 )(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 ,今指 )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 )于:圣人不凝滞于物 ( )何故至于斯 ( )葬于江鱼之腹中 ( )以是以见放 ( )安能以身之察察 ( )可以濯吾缨 ( )A层(四)、阅读思考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