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3)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文本解读 之名句赏析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 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 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 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
因此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 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 之根本。
• 人生哲学 • • 说理方法 •
屈原——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 明哲保身 比喻—— 形象化 具体化 反问—— 强调坚定的决心
•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 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 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 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 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 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文本解读 之重要字词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 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是以见放!”
渔 屈父

------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 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 创作的诗歌总集。
屈原代表作有:
《离骚》《天问》
《九歌》《九章》
《远游》《卜居》。
骚体诗:
• 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 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 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 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 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 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边行走,在江边上 边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渔父 看到屈原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 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人都肮脏只 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 逐。”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 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 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 举,自令放为?”
3、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 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 化和生动化
• 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比较阅读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 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 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 样的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 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 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 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 答。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 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 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 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 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楚狂接舆
楚狂接舆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接舆是 他的名字,平时“躬耕以食”,佯狂不仕,所 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在《论语·微子 》记载他以《凤兮歌》讽刺孔子,谓:“往者 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并拒绝和孔子交谈 。唐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 句。接舆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 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 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 象有何意义?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 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 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 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 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 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 “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出 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 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 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渔父说:“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能 随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 搅浑泥水推波助澜?如果世间个个都醉了,为 何不吃酒糟喝那薄酒?为什么遇事沉思,行为 高于世俗,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 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微微一笑,敲打着船桨离开,边走边 唱:“沧浪江的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系帽的 带子;沧浪江的水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双 脚。”于是就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形容:形体容貌, •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古今词
(2)圣人不凝滞于物
ຫໍສະໝຸດ Baidu
•(凝滞:拘泥,执著。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过头的 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 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怎么能让洁白的身体, 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让自己 葬身在江中鱼腹,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 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 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