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升同理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渔父》是唐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渔父在江上捕鱼、观赏美景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渔父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诗意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渔父》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
任务:概括诗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提问:诗中的渔父代表了什么?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渔父生活的向往?3.4 课堂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构建出美丽的意境?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分析其他作品。
提问:你们认为《渔父》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练习,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个人写作:评估学生写的关于《渔父》的感悟,了解他们对作品情感、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策略5.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渔父》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渔父》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 培养学生感受和体验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本中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描写手法。
三、教学准备:1. 《渔父》原文。
2. 课堂活动所需的教具和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让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教学活动(40分钟)(1)阅读理解将《渔父》的部分内容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自行阅读,然后进行以下问题的讨论:- 故事背景是什么?故事发生在哪里?- 渔父的生活状态如何描述?- 渔父在故事中表现出了哪些品质和特点?- 故事的结局如何?渔父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故事的情节和主题。
(2)角色扮演根据故事中的人物,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扮演一个角色,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要求学生适应角色的语言和表情来表演,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情感。
(3)细节分析从文本中选取几个关键的描述和描写,与学生一起探讨作者使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增强情境的张力和表达人物的情感。
例如:作者是如何描写渔父的勤劳和坚韧的?作者是如何通过渔父的遭遇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向上的态度?3. 总结与延伸(5分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让学生回答教学目标中的问题。
为学生提供一些扩展阅读的材料,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拓宽他们的阅读视野。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表现;2. 学生在角色扮演活动中的扮演和表演能力;3. 学生对文本中描写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后反思:根据教学评估的结果,及时反思本节课教学的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可以鼓励学生写下对《渔父》的个人感受和理解,以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诗歌;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 能够解读并运用《渔父》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2. 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地位;介绍《渔父》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2.2 分段解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2.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讨论《渔父》的主题思想,如归隐田园、顺其自然等;2.3.2 思考《渔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渔父》诗歌的理解与欣赏;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渔父》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3.2 教学难点1. 《渔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渔父》思想内涵的深刻领会。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修辞手法;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4.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资料;2.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相关阅读材料;3. 运用板书、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 诗歌朗读、解析的准确性与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教案《渔父》教案
一、课题:渔父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 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请学生介绍屈原的相关情况,然后导入新课。
2. 预习反馈: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五、备课札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观,并思考人生的重大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渔父形象的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渔父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以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准备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渔父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如智慧、勇敢、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品深层次含义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在故事情节理解、渔父形象分析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理解方面的表现。
2.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渔父为什么要离开国家?(2)渔父在离开国家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渔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结合渔父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应对?七、课后作业(10分钟)1. 熟读课文,加深对渔父形象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渔父教学设计(精选8篇)_渔夫教学设计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干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宏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学问(古今词、活用字、特别句式)。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板书设计】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重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许多人面临生死的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躲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敬重,对自己崇高志向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喊的庄重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肯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肯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雪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
渔父 《渔父》教案优秀4篇
渔父《渔父》教案优秀4篇《渔父》教案优秀4篇由作者为您收集整理,希望可以在渔父方面对您有所帮助。
《渔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有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渔父》教案(大全5篇)
《渔父》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渔父》教案长治市教学能手参赛教案《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2012年12月30日《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4.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但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
他们的生存选择为何如此迥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自习时要求学生读通全文并给生字注音)。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阅读,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新沐者必弹冠(古义:洗头;今义:一般与“浴”连用,指洗澡。
)新浴者必振衣(古义:洗身;今义:与“沐”连用,指洗澡。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翻译:屈原被放逐,在湘江的岸边漫游,他在岸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销骨立,一副枯瘦模样。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句式:被动句翻译:圣人不会被外物所拘泥,而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渔父公开课教案
渔父公开课教案《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
积累和掌握关键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型;2。
探讨和分析屈原和渔夫在乱世的生死抉择,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
3.思考生活中的主要选择,培养对生活负责任的态度。
教学要点:了解屈原和他的渔父的不同态度,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及其对后世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了解以屈原和渔夫为代表的不同人生态度的教学方法:学习案例指导、多媒体辅助、讨论式教学1节课教学过程:1。
引入来面对选择,尤其是生与死的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2000多年前,在汨罗江边,一个憔悴的诗人跳进了一个永久的风景。
他就是屈原今天,我们将学习文本《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2.检查和预览(1)了解作者。
畅所欲言:说说屈知道的补充材料]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平明,原字,并自称是常规名,字灵是出身于一个楚国贵族新任左图博士三闾主张实施“美国政府”和政治改革。
屈原作品有《离骚》、《田文》、《九歌》、《九章》和《赵魂》。
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源于人们对屈原的记忆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②屈原的名句:1。
卢曼琪的修远很近,我会上下寻找。
(坚信并不懈努力。
)2。
长长的呼吸隐藏着泪水,哀悼着人民的艰辛。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3。
我心里也有一些美好的东西,虽然我死了九次,但我仍然不后悔。
(坚持真理,把我的一生献给我的理想)4。
我喝木兰的露水,晚上吃秋菊。
(喝露水,吃英国人。
只有高尚和纯洁的爱。
正直和干净就是死得笔直。
这是为了巩固以前的圣地。
(完整性、完整性)(3)基础堆积1。
笔名渔父:“父”指“父”,古代尊称为老人2、古今不同的含义(请指出以下古今不同含义的句子现象)(1)憔悴的颜色(颜色:脸这是指肤色超过(2)憔悴(描述:外貌这是指描述事物的形象和本质。
(3)圣贤不会在事物中停滞不前(停滞:粘性和持久性)⑧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2)凝聚力(4)为什么要高瞻远瞩(高:行为高于世俗)这是指高举关键词(1)可随世界而变(2)圣人不在事物中停滞不前(表达被动性)(3)自我控制被付诸文字(在句末表达疑问)(4)微笑着微笑(看起来像微笑)(5)鼓出(名词作动词,敲打)4、请指出下列句子类型(1)行阴泽银行(2)在江潭游泳(状语后置句)(3)是看放(被动句)(4)圣贤不会停滞在事物中(被动句)(5)安能给别人树立一个观察和观察的好榜样吗?是那些从缅甸接收东西的人吗?(定语后置句)(6)然后去,不再用词请翻译下列句子1,整个世界都是泥泞的,只有我一个人清楚,每个人都喝醉了,只有我一个人清醒,是看不到的-我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肮脏的人。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的主题思想;2.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3.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1. 渔父的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文中的寓意和哲理;3. 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重点、难点1. 渔父形象的分析;2. 文中寓意和哲理的解读;3. 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渔父形象;2.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 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渔父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 精讲渔父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 解析文中寓意和哲理,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3. 鉴赏文本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5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渔父形象的特点;2. 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3.6 小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背诵《渔父》全文;4.2 分析并总结渔父形象的特点;4.3 谈谈你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5.3 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程度;5.4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中的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
(3)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追求高洁的人格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渔父》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
(2)《渔父》的主题分析和艺术特色鉴赏。
2. 教学难点:(1)《渔父》中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领悟作者通过《渔父》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屈原及其作品《渔父》。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渔父》的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体会作品的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小组讨论,解决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渔父》的主题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点评、总结。
4. 艺术鉴赏(1)分析《渔父》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比兴等。
(2)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高洁品质和坚定信念。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分享屈原式的坚定信仰和高洁品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渔父》。
2. 写一篇关于《渔父》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渔父》的理解、主题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2)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艺术特色;(3)能够概括并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析并欣赏《渔父》的艺术特色;(3)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2)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5. 课堂练习:(1)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或解读练习。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渔父》及相关知识的长久记忆和运用能力。
渔父公开课教案.(优选)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讨论分析屈原和渔父在乱世中的生死选择,理解两人不同的处世态度教学重点:理解屈原和渔父不同的处世态度,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屈原、渔父所代表的不同的处世态度教学方法:学案引导、多媒体辅助、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面对选择,尤其是生死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
两千多年前的汨罗江畔,一位憔悴枯瘦的诗人纵身一跃,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就是屈原。
今天我们来学习《渔父》这篇课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看看他的人生选择。
注意读音:《渔父》:“甫”,古代对年老男子的尊称二、进入文本1.齐读课文,正音。
(ppt展示读音)初读课文,本文写了一场什么?(生:屈原和渔父江边的对话)。
(ppt展示:江边的对话。
)(1)这场对话是如何开始的?(2)在对话中两人各持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有哪些表现?(注意: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找出代表屈原和渔父观点的句子,并让学生自己翻译,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他翻译句子的几个关键点,带领大家一起点出特殊句式和应重点注意的字词。
)渔父:“与世推移”具体表现:淈其泥而扬其波餔其糟而歠其醨引导学生注意动词淈、扬、哺、歠四个动词,理解这几个动词体现出的渔父所推崇的处世态度:随波逐流、明哲保身。
屈原:“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屈原用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态度。
具体表现: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两个反问句表明自己的坚定,而“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更体现出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这场对话的结果如何?两人谁也未说服对方。
此处重点引导学生把握最后一段,理解渔父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屈原并没有接受渔父的建议,渔父的态度是怎样的?(生: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放歌离开)明确:渔父并没有生气,反而“莞尔而笑”,也没有强人所难,而是拍打着船桨、放歌离开,体现出渔父豁达的胸怀和隐者的超然姿态。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渔父》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能够背诵并默写《渔父》。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中的描写,想象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渔父》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对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渔父》的教学文本,包括诗歌和相关注释。
4.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进行诗歌的朗读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朗读《渔父》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5.2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描写和感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5.3 讨论与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5.4 总结与拓展:对《渔父》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渔父》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默写《渔父》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渔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渔父》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渔父》中难懂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欣赏品鉴: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渔父》默写和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渔父》原文及相关注释。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1.1.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意义。
1.1.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1.2.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1.3.2 领悟作品中的人生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渔父》全文。
2.2 教学重点2.2.1 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2.2 掌握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意义。
2.3 教学难点2.3.1 文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和翻译。
2.3.2 对作品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渔父》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3.1.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本内容。
3.4 课堂练习3.4.1 学生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3.4.2 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教师点评并指导。
3.5 课堂小结3.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4.3 预习下节课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
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5.3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4 学生审美情趣和人生观的培养。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6.1.1 教师通过提问、设疑,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6.1.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2 情境教学6.2.1 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色,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段重点字词
渔父莞尔而笑: 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 敲打(名作动) 离开 可以濯我缨 洗
第4段翻译:
渔翁听了微笑起来, 敲着他的船桨离开,一边 走一边唱:“沧浪的水啊 清又清,可以洗一洗啊我 的头巾。沧浪的水啊浊又 浊啊,可以洗一洗啊我的 双脚。”(他)离开了, 不再与(屈原)说话。
课堂问题探讨
(3) 朗读指导:揣摩人物心理,注意语气、语调、语速 例(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 迈之感。
例(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 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 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著、决绝,他
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
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
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
不移,至死不渝。
•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 性但不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 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 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 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 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潮是我们生 活的准则。
•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 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 物外。
写作训练 《志须高洁行须端》
•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
、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
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
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
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渔父是
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
• 【应用角度】 “坚守自我的信念”、“识时 务者为俊杰”、“坚守自我”、“人格与追求” 等。
细读文本,比较分析
•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 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 •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 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
• 要求同学们掌握三个重点。
• ①积累文言知识。
• ②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 态度。
•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 人生负责的态度。
一、文本初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文中生字词。 憔悴()( ) 枯槁( )凝滞( )皓皓( ) 汶汶( ) 鼓枻( ) 濯( ) 淈其泥 ( )莞尔( ) 三闾()
屈原被放逐以后,在 湘江一带徘徊,在江边边 走边吟唱,他脸色憔悴, 形体容貌枯瘦。渔翁看到 屈原问道:“你不是三闾 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地 步?”屈原回答说:“全 世界的人都浑浊惟独我干 净,大家都醉了惟独我清 醒,因此被放逐。”
第2段重点字词: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
何故沉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自令放为?
(二)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末期楚国人,屈原是中国 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 《离骚》《天问》 《九歌》、 《九章》《招魂》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 作。屈原的政治生活虽然失败了,但作 为伟大爱国主义者和伟大诗人却赢得了 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 日端午节,划龙船, 吃粽子,就是用来纪 念屈原的。
第3段重点字词:
吾闻之
代词代下面内容
新浴者、新沐者
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 汶汶者乎?――
安:怎么 哪里 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第3段翻译:
屈原回答说:“我听说刚 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 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 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埃,怎么 能让干干净净的身子,去蒙 受外物的玷辱呢?我宁可投 入那湘江水中,葬身在江中 鱼腹中。怎么能让洁白纯净 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沾 染呢?”
1、本文通过哪些描写手 法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 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 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 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 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 处世态度?为何要塑造 这一形象?
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 的语言,还行为、外貌,
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 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 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 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 铺垫。
渔 父
------
文学常识
(一)、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 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 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 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 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 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 集。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 作,故楚辞又称为骚体。 《楚辞》也是我国 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古今异义)
自令-令自,宾语前置,让自己、使 自己。
放-(被)放逐。
为:句末疑问语气助词。
第3段翻译:
渔翁劝他说:“圣人 不被外物拘泥,并能够随 着世道而变化。如果世界 上的人都浑浊,为什么不 搅浑那泥水推波助澜呢? 大家都醉了,为什么不吃 那酒糟饮那薄酒呢?为什 么遇事深思,行为高出于 世俗,以至使自己被放逐 呢?”
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 屈原怎样的人格?
•屈原是一个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 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 特立独行的 形象。
•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 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 显示了屈原宁 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 位形象,他是谁?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 一种激愤之情。
•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第1段重点字词:
屈原既放
“已经”,或“以后”
行 吟 ( 于 ) 泽 畔 。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颜色憔悴
脸色(古今异义)
形容枯槁
形体、容貌(古今异义)
何故至于斯
到(古今异义)
举世
பைடு நூலகம்全,整个
是以见放
被
第1段翻译
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 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 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具有对比、 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手法,表现了两种对立的 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返回首页
• 小结:
• 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 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 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