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理解《渔父》的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
2. 诗中修辞手法和意象的鉴赏。
3. 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深入分析。
3. 诗文背景知识的拓展。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文的美。
2. 互动教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陶渊明及其作品《渔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体验: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背诵《渔父》,了解诗人的其他作品。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流畅地朗读和背诵《渔父》。
2. 学生能准确地描述诗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学生能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并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学生能够通过讨论和写作,展示对《渔父》的理解和感悟。
《渔父》课堂教学设计
《渔父》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渔父》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2.能够分析《渔父》中的象征意义与谐悦风格。
3.能够进行文学创作,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重点1.《渔父》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渔父》中的象征意义与谐悦风格。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和诠释《渔父》中的象征意义。
2.如何理解《渔父》中的生态思想,如何与现代社会进行联系。
四、教学过程设计1.了解《渔父》的背景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元朝文学和高启,《渔父》等作家和作品的背景,学生将更好地了解《渔父》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
2.教师板书与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注重关键词的板书以及向学生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渔父》的主旨与象征意义,并对主要情节进行整体梳理。
3.分组讨论和讲解根据分组,让学生分析渔父渔庄中的渔港、渔夫、鱼船、鱼网、鱼等元素的象征意义并讨论高启的深刻见解和富有哲理的思考。
让学生探讨思想内涵,理解文学作品的蕴意。
4.创作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角度,通过写作画笔来表达《渔父》的意思、生态思想等等,让学生带着这个意识,从文学作品到文学创作,从受教到自教的转变。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创造力,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
五、教学资源1.材料:介绍元朝文学和高启,《渔父》等作家和作品的背景2.多媒体教室: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渔父》中元素的理解,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六、教学评估与反思1.评估方式:作业评估,小组讨论评估,参与度评估等。
2.评估标准:准确理解《渔父》的主旨和象征意义,能够做出深刻的文学分析和创作。
3.反思与修改:根据评估结果,教师应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总结通过以上的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渔父》的文化背景和创作背景,理解文学作品的蕴意和象征意义。
学生从中受到启示,从而对生态人文义的思考能力得到提高。
教师也应注重设计教学反思环节,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以更好地提高教学。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渔父》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运用写作技巧,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体会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提升同理心。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渔父》是唐代诗人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渔父在江上捕鱼、观赏美景的情景。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渔父生活的向往。
2.2 教学重点:诗意的描绘和生动的形象。
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3 教学难点:诗中隐含的哲理和情感。
对作品进行深入解读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渔父》的世界。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诗文内容。
任务:概括诗中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
提问:诗中的渔父代表了什么?诗人如何表达自己对渔父生活的向往?3.4 课堂讲解:解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提问: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如何构建出美丽的意境?3.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诗歌鉴赏练习,运用所学技巧分析其他作品。
提问:你们认为《渔父》表达了什么样的哲理?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度。
4.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诗歌鉴赏练习,评估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3 个人写作:评估学生写的关于《渔父》的感悟,了解他们对作品情感、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策略5.1 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最新《渔父》教学设计
最新《渔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本教学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小说《渔父》来认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感受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引导学生关爱环境、热爱生活、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本教学活动的内容是阅读《渔父》一书,其中教学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了解黄河流域的自然灾害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2.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3.学习小说的文学技巧和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可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黄河流域的特点和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引导学生关注黄河流域现状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第二步:朗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渔父》,老师可以适当加入背景知识介绍,便于理解小说情节。
第三步: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分享各自的阅读体会和小说情节理解,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带着问题去阅读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意义。
第四步:整体讨论老师引导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总结小说中最重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特点。
第五步:个人写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并对小说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六步:汇报与分享选择部分学生进行读后感分享和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故事主题和文化意义。
四、教学评估通过讨论、写作、汇报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效果,即学生对黄河流域的认识和对小说的理解掌握。
2.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意识,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中的表现和贡献程度。
3.语言表达能力,即学生在写作和汇报中使用语言是否准确、清晰、有感染力。
五、教学反思通过教学活动,可以发现学生们对阅读和写作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活动也提高了学生们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中主要需要注意的是,要尽可能让学生自主思考、表达,注重任务导向,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同时,批判性思考也是教学的重要方面,通过带着问题的阅读才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小组和整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人物或主题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渔父》教案(精选5篇)
《渔父》教案(精选5篇)《渔父》篇1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渔父》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渔父》课堂实录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本堂课主要面向高一年级的学生,教学时间为90分钟。
根据课程要求,本课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二是对于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理解。
通过对于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历史、社会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渔父》这篇文学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蓝海” “鬼针草” 表示了什么?“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问题。
3.学会运用文学分析方法,对于文学作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4.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对于文学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5.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能力。
三、教学内容1.文学作品基本情况让学生了解作品的作者、发表时间、刊物等基本情况。
2.文学作品分析让学生自行阅读并理解《渔父》文章,并就一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1)“蓝海”、“鬼针草”分别代表了什么?2)“鲍鱼”与“长江水”两者所象征的意义分别是什么?3)作品的中心思想是什么?3.历史背景分析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渔父》作品发表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提出“蓝海”、“鬼针草”、“鲍鱼”、“长江水”等词汇,并探究他们在作品中的意义。
2.阅读课文及讨论分析(30分钟)让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并根据三个问题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
3.历史背景分析(30分钟)让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并对于作品中的历史表述进行分析。
4.学生发言及总结(20分钟)让学生就课堂上的讨论和分析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发言。
五、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导入环节中采用。
2.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减轻教师负担,增加学生参与度。
3.教师示范和学生跟随——对于文学分析方法进行示范,并让学生进行模仿和跟随。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设计
《渔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渔父》的文学背景和作者屈原的情感寄托。
2.掌握《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理解《渔父》的诗歌主题。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屈原的情感寄托。
2.分析《渔父》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渔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渔父的形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渔父这个形象有什么看法?渔父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通常代表什么?第二环节:诗歌解析1.让学生齐读《渔父》,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a.开头:“渔父辞海”;b.过渡:“海之广,难以测也”;c.高潮:“愿为西南风,长逝入蜀门”;d.结尾:“何时拟归舟?”3.分析《渔父》的表现手法:a.比喻:以“渔父”比喻屈原自己;b.象征:以“海”象征世俗,以“风”象征理想;c.对比:渔父与屈原的对比,渔父的逍遥与屈原的执着。
第三环节:情感解读1.讲解屈原的情感寄托:a.屈原在《渔父》中,以渔父自喻,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b.渔父的逍遥,反衬出屈原的执着和孤独。
2.让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理解《渔父》的情感内涵。
第四环节: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屈原在《渔父》中想要表达什么思想?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
第五环节:作业布置1.背诵《渔父》。
2.写一篇短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渔父》的诗歌结构、表现手法和情感内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屈原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讲解屈原情感寄托时,可能由于时间关系,未能充分展开,今后教学中需注意这一点。
六、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其他作品,如《离骚》、《天问》等,了解屈原的文学成就。
2.组织学生进行屈原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
教案一:《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渔父》的主题、结构、人物
特点和意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分析,理解文章意义,把握作者
思想感情,并形成自己的认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懂得感恩
与劳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及寓意。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通过图片、视频或歌曲等形式引入课文《渔父》,激发学生对于渔
父职业的兴趣与好奇心。
2.阅读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重点关注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理解文章背后的深层内涵。
3.讨论
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题和寓意,交流不同看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与独立分析。
4.梳理
整理课文重点内容,探讨文章结构,深入挖掘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用意。
5.思考
反思渔父的形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的梦想与奋斗目标,激励学生积极面对生活。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深入理解了《渔父》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教师应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2)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渔父》;(2)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分析诗中的哲理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中字词的含义和句子结构;(2)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3)哲理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的世界;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3.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渔父》原文、注释、译文等教学资源;2. 学生准备:预习《渔父》,了解作者背景及诗的背景;3. 教学设施: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江水、渔父、垂钓等;(2)播放音乐:悠扬的古风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3)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渔父》。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探究诗中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决难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举例说明诗中的意象与情感的相互关系。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阐述,分享讨论成果;(3)全班交流,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5. 课堂拓展:(1)让学生举例说明其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2)对比分析,《渔父》与其他诗的异同;(3)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美好,珍惜当下。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诗歌;2. 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风格;3. 能够解读并运用《渔父》中的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2. 通过分析、比较,掌握《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3. 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活年代、生平事迹及其文学地位;介绍《渔父》的创作背景及历史意义。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2.2.1 全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2.2 分段解析,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2.3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
2.3 课文讨论与思考2.3.1 讨论《渔父》的主题思想,如归隐田园、顺其自然等;2.3.2 思考《渔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渔父》诗歌的理解与欣赏;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3. 《渔父》主题思想的深入剖析。
3.2 教学难点1. 《渔父》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手法的解读;3. 《渔父》思想内涵的深刻领会。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直观展示修辞手法;3. 运用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4.2 教学手段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图片、视频等资料;2. 利用网络平台,分享相关阅读材料;3. 运用板书、黑板等传统教学工具。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1. 课堂发言、讨论的积极性与参与度;2. 诗歌朗读、解析的准确性与表达能力;3. 课后作业、实践活动完成情况。
《渔父》优秀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渔父》全文;(2)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提高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渔父》;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3. 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翻译古文中的难点句子;2. 深入剖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3. 联系现实生活,体会作品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3. 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4. 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渔父》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2.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分析讨论作品中的关键词语、句式和人物形象;4. 教师讲解难点句子,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意;5. 合作探讨,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6. 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7.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学习目标和课后作业;8.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渔父》。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检查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对课文主题思想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3. 评估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方面的能力,以及他们运用古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掌握文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悟到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培养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1. 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渔父形象的分析。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学习和掌握。
教学难点:1. 对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和领悟。
2. 渔父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以及其时代背景。
2. 引发学生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词汇和句式,准备进行讨论。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四、渔父形象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如智慧、勇敢、坚韧等。
2. 学生分享自己对渔父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五、作品深层次含义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如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态度等。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进行讨论。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在故事情节理解、渔父形象分析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理解方面的表现。
2.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对教学进行改进。
六、课堂练习(10分钟)(1)渔父为什么要离开国家?(2)渔父在离开国家后遇到了哪些困难?(3)渔父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结合渔父的形象特点,谈谈你在面对困难时会怎样应对?七、课后作业(10分钟)1. 熟读课文,加深对渔父形象和作品深层次含义的理解。
渔父教学设计(精选8篇)_渔夫教学设计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干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宏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学问(古今词、活用字、特别句式)。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板书设计】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重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许多人面临生死的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躲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敬重,对自己崇高志向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喊的庄重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肯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肯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雪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
《渔父》教案
《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渔父》这篇文章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渔父》,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解析文章中的难句和长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教师准备《渔父》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或者电脑,以便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在教师介绍《渔父》这篇文章之前,可以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渔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阅读让学生阅读《渔父》这篇文章,让学生先尝试自己阅读一遍,然后带着问题再回过头来读。
教师在一旁指导学生如何解析难句,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渔父》这篇文章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增强表达能力。
4. 分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重点解析一些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5.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思路,写一篇短文表达对渔父这个职业的看法,并能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渔父这个职业的意义和价值,鼓励学生勤奋努力,像渔父一样坚持不懈。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对《渔父》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渔父这个职业也有了新的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勤奋和坚持的品质。
《渔父》教案(大全5篇)
《渔父》教案(大全5篇)第一篇:《渔父》教案长治市教学能手参赛教案《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2012年12月30日《渔父》教学设计常平中学李仁娜【教学目标】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4.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2.讨论探究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性格。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教法学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但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
他们的生存选择为何如此迥异?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这个问题吧。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自习时要求学生读通全文并给生字注音)。
2.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自主阅读,找出文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古今异义:颜色憔悴(古义:脸色;今义:色彩)形容枯槁(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新沐者必弹冠(古义:洗头;今义:一般与“浴”连用,指洗澡。
)新浴者必振衣(古义:洗身;今义:与“沐”连用,指洗澡。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3.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句式:被动句、状语后置句翻译:屈原被放逐,在湘江的岸边漫游,他在岸边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形销骨立,一副枯瘦模样。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句式:被动句翻译:圣人不会被外物所拘泥,而能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渔父》全文;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3. 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隐含的哲理和道德观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渔父》的主题思想;2.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来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3.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中优美的语言表达和独特的表达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3. 培养学生勤奋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文本内容1. 渔父的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文中的寓意和哲理;3. 文本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2.2 教学重点、难点1. 渔父形象的分析;2. 文中寓意和哲理的解读;3. 文本语言特色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渔父形象;2. 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为学生学习文本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1.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本魅力;2. 让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3.3 合作探讨1. 分组讨论,分析渔父形象特点及其与渔夫的对比;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 精讲渔父形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 解析文中寓意和哲理,让学生领悟作品内涵;3. 鉴赏文本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5 课堂练习1. 让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渔父形象的特点;2. 让学生谈谈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3.6 小结与拓展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加深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视野。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背诵《渔父》全文;4.2 分析并总结渔父形象的特点;4.3 谈谈你对文中寓意和哲理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5.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5.3 学生对渔父形象、寓意和哲理的理解程度;5.4 学生对古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
高中语文《渔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2)能够分析并欣赏《渔父》的艺术特色;(3)能够概括并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体会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2)分析并欣赏《渔父》的艺术特色;(3)理解并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结构;(2)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介绍作者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打下基础。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2)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
5. 课堂练习:(1)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创作或解读练习。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点;(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学习范围。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2. 分析并总结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章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长期效果: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渔父》及相关知识的长久记忆和运用能力。
渔父教案范文
渔父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渔父》这篇课文,了解文章的背景,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学习渔父的智慧与品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分析渔父的形象特点,学习渔父的智慧与品质。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子。
2. 联系课文内容,分析渔父的劝说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屈原及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父的形象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渔父的劝说技巧,学习渔父的智慧与品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答疑。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渔父智慧与品质的认识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基础知识。
3. 思考如何将渔父的智慧应用到生活中,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进行检查。
2. 评价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评价学生对渔父形象的认识和体会,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发言进行了解。
七、教学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3. 教学难点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4.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5.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屈原的作品,进一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代文学,学习其他经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渔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渔父》这首诗的基本内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能够背诵并默写《渔父》。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通过诗中的描写,想象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渔父》的诗意和意象的理解。
诗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和应用。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把握。
对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3.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
3.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准备《渔父》的教学文本,包括诗歌和相关注释。
4.2 教学工具:准备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辅助工具,以便进行诗歌的朗读和展示。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简单的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朗读《渔父》全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
5.2 文本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等,理解诗人对自然的描写和感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
5.3 讨论与思考: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对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观点。
5.4 总结与拓展:对《渔父》进行总结,强调诗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渔父》教案
《渔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能够默写《渔父》的名句名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渔父》的主题思想。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渔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3)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渔父》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
3. 《渔父》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渔父》中难懂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2. 《渔父》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学习《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4. 欣赏法: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渔父》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渔父》,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讲解《渔父》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修辞手法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渔父》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5. 欣赏品鉴:引导学生欣赏《渔父》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渔父》默写和相关的练习题,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析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渔父》原文及相关注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综合探究古诗词中“渔父”意象。
【课前准备】 利用下课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屈原》歌曲。
带领学生进入情境。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在那飘着秦风楚雨的泽畔,歌者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了愤怒、孤独。
雨无情地抽打着他枯瘦的身躯,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接受了雨的最后洗礼--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汨罗滔滔的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拨开历史的烟云,我寻寻觅觅,在千年的雨阵中踟蹰,穿行于龙舟粽子锣鼓之间。
我听到了他的歌吟在风中作响,那里有他的宏愿与梦想,他的热情和忧患。
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研习新课: 1.首先,让我们回顾印象中的屈原,了解他走过的人生之路,分享他的文学成就,品味后人对他的评价。
学生齐读:(1)屈原,名平,字原。
战国时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
著有《离骚》、《九歌》、《天问》等不巧作品,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首创“骚体诗”,亦称“楚辞体”。
政治上,提倡“美政”,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后遭谗去职,屡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满腔悲愤,怀着珍爱一生的理想自投汨罗江而死。
(2)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
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
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
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3)“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
”(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
(汨罗屈子祠)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请大家把书翻到《渔父》,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
2.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新浴者、新沐者:刚。
安能以身之察察,爱物之汶汶者乎?――以:用、让。
身之察察:定语后置,皎洁的身体。
译文: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
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4段:渔父莞尔而笑:微笑的样子。
鼓枻而去:敲打船桨。
译文: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
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
”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3.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1)前面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掌握文言知识点的情况。
本文一共有几个通假字? 明确:共有两个通假字。
渔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2)请同学指出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
明确:①颜色憔悴: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拘泥(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 (3)请同学指出下列句式的类型。
明确:①行吟泽畔。
(省略句) ②游于江潭。
(状语后置句) ③是以见放。
(被动句) ④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 ⑤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⑥遂去,不复与言。
(省略句)) 小结:掌握文言知识是为了更好地解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在进入文本之前,先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别请两位同学扮演屈原和渔父的角色,其他部分全班齐读。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提示: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归纳: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
“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5.本文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人生态度。
讨论、明确:(1)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而对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
(2)其实屈原和渔父的动作描写跟肖像描写一样传神,寥寥几个字,写出了两人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游于江潭,行吟泽畔”,一个是“鼓木世而去”,一个忧国忧民,一个潇洒豁达。
(3)文中描写屈原的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表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态度,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
(4)渔父的语言描写“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
(5)文中还有一处关于屈原的语言描写也很重要“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体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教师小结: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
6.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
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现屈原崇高的人格。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很多同学都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么?我们在学习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以后看了一篇文章《择生与择死》,同学们也写下了自己关于生死的考虑,就有同学为屈原设计了几条其他的人生道路,今天,就请同学们共同来探讨一下,屈原是否可以选择--像司马迁那样隐忍苟活,在自己的后半身实现他的理想;像渔父那样超然物外,放浪行骸,享受山水田园之乐;或者选择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楚国,另谋高就,另栖高枝,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1)他能选择苟活么?为什么?明确:①不能选择苟活,我们大家可以假设一下,假如屈原没有选择自杀,他活下来了,那么,他就会眼睁睁地看着他钟爱的楚国被彻底灭亡,他就要成为一个亡国奴,作为把高洁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屈原怎么会甘心让自己忍受这样的屈辱?他怎么会忍心看着楚国灭亡而自己却苟活于世呢?他选择自杀,就是要表明他既然无法挽救楚国,就会跟楚国共亡,决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②还有一点要补充,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与楚国共存亡的立场之外,我觉得他还想用死来警示当时楚国的腐朽统治者,既然自己无法用语言说服他们抗争,就只能用行动来唤醒他们,至少可以发挥哪怕是一点点的作用。
(2)补充得很及时,很到位,看来屈原是非选择死亡不可了,那么或者就一定会受辱么?他完全可以像渔父那样远离世俗保持自身的清白啊。
明确:选择隐居的话,需要一颗完全抛开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许缺少渔父那样的心态,楚国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记楚国灭亡的事实而沉浸于山水之乐中,他放不下,所以他也做不到渔父那样豁达潇洒。
(3)心不自由,形岂能隐呢? 明确:去国这条路,屈原也走不通,因为离开了楚国,就等于离开了自己的根,如果到别国去,他或许还要亲手毁灭掉钟爱的楚国?这在屈原身上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自己钟爱的国家没了,他还有什么动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抱负就是要复兴楚国,统一天下啊,到别的国家建功立业,岂不更是对他的侮辱,对楚国的侮辱呢? 教师: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选择的,我们与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终结,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与楚国腐朽的贵族集团彻底的决裂,他以死来捍卫自己崇高的爱国理想,坚守自己的高洁情怀,以死来保持自己生命永恒的纯洁,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轻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严的选择! 7.悠悠中华五千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人生难题,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选择。
屈原,司马迁,渔父面临困顿,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赏谁的做法呢?请同学们各自将你的想法写在纸上,并写出你的理由。
明确:(1)我比较欣赏司马迁,因为他选择的生,需要比选择死更大的勇气,在一般人看来,与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样的话,他的人生将毫无意义,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要让有限的生命实现它应有的价值,司马迁做到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这是多么伟大的选择啊! (2)司马迁固然可敬,但屈原的伟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来推崇宁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屈原便是如此,而且他的爱国热情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比的,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