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1、专题教学目标

本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掌握质疑辩论、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批判性阅读的基本方法。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②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和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③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第一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二、三点侧重德育目标。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定为教学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②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分析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主要采用问题探讨法。

三、学法分析

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我更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的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强化学生的文本意识。如对屈原与渔父不同的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一问题,在回答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紧扣文本本身,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 fǔ)淈( gǔ)餔( bū)歠( chuò)

醨( lí)汶( mén)枻( yì)濯( zhuó)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于:

圣人不凝滞于物 (介词,表被动关系,被)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到)

葬于江鱼之腹中 (介词,在)

以:

是以见放(介词,因为)

安能以身之察察(介词,拿、用)

可以濯吾缨(介词,表目的,用来)

(4)、文言句式

①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 (省略介词)

不复与(之)言 (省略介词宾语)

②被动句

是以见放

③倒装句式:

身之察察(察察之身)皓皓之白(白之皓皓)物之汶汶(汶汶之物)

(四)疏通文意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1、本文写到了几个人?

明确:屈原、渔父

2、找出他们的对话,分角色朗读,翻译

(1)屈原

①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

逐。”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

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

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

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洁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重点字词:与,“欤”。至于,到。斯,这,这种地步。

②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重点字词:凝滞,拘泥,执着。于,对。推移,推移改变。淈,搅浑。激扬,激荡。餔,吃。歠,饮。深思,认识清醒。高举:志行高洁。为:呢。

③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翻译: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重点字词:莞尔:微笑的样子。鼓:名作动,敲打。濯:洗。去:离开。复:再。

3、文章中从哪些方面对屈原进行描绘的,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屈原形象

A.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

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

C.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

4、渔父他具有怎样的处世态度?

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

他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

5、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衬托的作用。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六)交流展示

1、在我们阅读的范围内有关“渔父”的形象我们还知道那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