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渔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过程与方法: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教学重难点:掌握“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词和文中出现的被动句及倒装句教学难点:通过品读课文领悟渔父和屈原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洁品格教学方法及教:多媒体教师、揣摩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教学时数: 1课时教学过程:人物的语言艺术(课件展示1) :今日赠言:我们不能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态度;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变心情;我们不能选择容貌,但我们可以展示笑容;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与君共勉一、导语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和悲愤心被忧虑撕裂的时刻,他纵身一跃的姿势,定格成永远的风景他的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那么今天,就让我们拨开历史的烟云,去寻觅诗人的足迹,让我们一起聆听屈原处在生死边缘的心灵抉择二、明确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检查预习课件展示3)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会生字,翻译课文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习__节奏、停顿和字词读音;点拨重点词语:颜色憔悴——颜色,古今异义,“脸色”形容枯槁——形容,古今异义,“形体容貌”;何故至于斯——至于,意为“到”;至,动词“到”;于,介词“到”3、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模仿教师读法 (课件展示4)四、分析文本———探究人物形象1、俗话说:“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心灵世界,要把握屈原和渔父的形象,就必须先熟悉们的语言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感受人物形象(屈原——失意,声音沉稳渔父——淡然,声音悠长)2、__通过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描绘,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请同学们结合原文分析两者不同的形象特点【板书设计:】(课件展示5)类别屈原渔父肖像颜色憔悴,形容枯稿莞尔而笑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鼓枻而去语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3.讨论问题:屈原—深思高举行到水穷处渔父—与世推移坐看云起时(课件展示6)屈原的形象:A.肖像文中对屈原的肖像描写“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刻画出了屈原心里交瘁的状态,体现他当时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人生态度用柳永的话就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这个“伊”指的是自己的眷恋国家和颠沛流离的百姓B.动作“游于江潭,行吟泽畔”表现心事重重、忧国忧民C.语言举世/ 皆浊/ 我独清,众人/ 皆醉/ 我独醒在是非不分、颠倒黑白的世界,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不苟合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显示了他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同时也说明他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包含着一种执着无怨无悔的决绝安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 赴湘流,葬于/ 江鱼之腹中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 蒙世俗之尘埃乎?这一段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更加表明了屈原坚定的立场,为了坚持理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现他刚正不阿的性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生态度总结:他是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渔父的形象:A、肖像动作“莞尔而笑”,唱起《沧浪歌》,“鼓枻而去”渔父的肖像描写“莞尔而笑”则写出了他豁达的人生态度,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把一切都看透了的感觉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B、语言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歠其醨?弦外音:世道既如此黑暗,又有什么清浊、曲直可分? 还不如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作个知天达命的明哲“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体现了他随遇而安,潇洒大度的人生态度,似乎有些超然物外总结:他是一位远离尘嚣的隐者形象具有与世推移、随遇而安、明哲保身、知天达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如果给渔父画一幅肖像,那他是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他撑着渔船远远地离我们而去学生分角色朗读:(课件展示7)教师出示结论:(课件展示8)屈原:坚持理想,洁身自好;忧国忧民,坚贞不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渔父:自由旷达,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乐天知命,无拘无束,超然物外4.课堂练习:阅读与写作 (课件展示9)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张? (课件展示10)儒家:道家:入世出世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课件展示11)【小结】如果说屈原是一位行到水穷处的儒生,那么渔父就是一位坐看云起时的隐者文中两个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来凸显屈原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的品质崇高的人格《渔父》教学设计2一、教材分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存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夫》教案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夫》教案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并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句式,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屈原和渔父的人物形象,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把握文中的文言现象;认识屈原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三学一教”四步教学法【教具】多媒体【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文化常识:1、关于屈原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

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

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

据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关于“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首的楚国人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

它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

《楚辞》是汉人刘向将楚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代东方朔、淮南小山和他自己的诗歌编成的一个集子。

它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有诗歌17篇,其中屈原的作品占绝大多数。

三、自学指导1.预习全文,完成以下习题。

(1)标好字词读音,读准句读。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高二必修五第三专题第1课《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学习目标.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读完后纠正字音.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老师点评与纠正.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①: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屈原:清醒众人:浊醉〔2〕分析对话②请学生概述内容.分析渔父的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的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的“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和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实.分析屈原的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的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的伟大人格.“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的思想交锋.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屈原:高洁众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3〕分析对话③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讨论〕解读渔父的“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的“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的清明与黑暗.缨:系帽的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的冠饰,这里指“做官”.深入指出“沧浪歌”是解读渔父的心灵密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渔父在世道的“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的自由.请学生小结渔父的形象:隐去.〔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请学生小结屈原的形象:殉道〔献身〕.“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引屈原《离骚》中的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教师指出渔父形象的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的对比和衬托作用.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理想高于一切、高洁品行高于一切的屈原勇敢而决绝地走向汨罗,他或许没有想到,他在走向死亡的同时,也走向了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辉煌的背影,影响了无数后来的志士仁人.屈原投身汨罗,千载之后仍有知音.后人评价:资料投影①“屈原自杀,不是为了个人的失败,而是为了他不忍看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施蛰存〕明确后人对他的理解.资料投影②:“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明确后人为之敬仰.聆听歌曲《屈原》〔蔡琴演唱〕片段,资料投影③歌词: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 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 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上的阳光.明确后人对他赞叹不已,也感怀不已.二读课文,带着对屈原的崇敬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深入思考,品评人物《渔父》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一字每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细部进行体味,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深刻的见解.讨论1. 对屈原被放逐的原因,文中屈原和渔父的表述各不相同.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你怎么看?明确:屈原从理想实现的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的“美政”理想不能实现和个人的不幸遭遇是时代的悲剧,将自己的不幸和国家的衰亡、世人的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的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的生存智慧.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和处世态度的差异,正是这差异使他们的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讨论2. 虽然渔父和屈原对“生存还是死亡”这个重大命题的抉择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相似之处?明确:屈原和渔父同样面临浊与醉的客观现实世界,同样都对社会有清醒的认识而无能为力,同样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与众人共同混世.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表现不屈的气节、殉道的精神;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表现自由的灵魂.他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的抉择,以此提升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这两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的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他们的选择都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人,各有各的追随者.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追随屈原的足迹,可以说都为了国家而放弃了个人的幸福,为了理想大义而献身;渔父的隐者思想中体现的道家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苏轼、柳宗元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他们或渴望“侣鱼虾而友麋鹿”,或渴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当然,这两个人物虽然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渔父令人亲近,屈原令人敬仰.渔父的选择虽然明智,却有时代局限性.在国家或民族危亡之际,如果大家都学渔父隐于山水之间,那么未免有些冷漠、自私.而屈原的选择所代表的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却永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主旋律,释放着正能量.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资料投影:“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屈原正是“中国的脊梁”的代表.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今天的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确的抉择呢?最近热映的电影《星际穿越》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影片中布伦特博士吟出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诗句“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无畏死亡,坦然面对生命的“良夜”,又要珍爱生命,不“温和地”、勇敢地与生命抗争,享受生活的每一天.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情饱满酣畅.课后习题写一篇随笔,谈谈你学完这篇课文的感受.。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

《渔父》营造氛围:屈原(蔡琴演唱)他们说你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们说你有一个忧郁的灵魂你过的岁月是否像我所想像的那般寂寥是否水中你的心思,像一尾鱼款款徘徊人世的轻吟掩覆在你身上总有多少无奈都托流水寄怀究竟你愿长久躺在今世的江底还是期盼着握桨的手解开你深邃的面容笑傲人世是一份何等的情怀众醉独醒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悠悠的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的萧条凄凉取代水中你的惆怅,是岸上我独自徘徊龙舟的喧哗划出波波水纹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也许你将年年享受五月的粽香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看一看江山的阳光……经典回顾: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巩固识记)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导入新课:莎士比亚说:“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生死选择”这个板块中,我们通过学习《报任安书》已经认识到了司马迁“生的伟大”,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渔父》,走进屈原的精神世界。

苏教版必修五第三板块——直面人生《楚辞》渔父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疏通文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分析,能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并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读课文: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当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他义无返顾地投入了汨罗江,那声巨响仿佛还响彻在我们的耳边,究竟是怎样的信念使他坚定地一跃呢?下面就请我们同学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gǔ) 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mén)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苏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渔父》教案

教案:《渔父》课程目标1.知识与理解:o学生能够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及屈原的生平。

o学生能够掌握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2.技能与方法:o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解读《渔父》的内容。

o学生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深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引导学生学习屈原坚持理想、不屈不挠的精神。

o培养学生尊重不同人生哲学的态度,鼓励他们思考自己的人生选择。

教学准备•教学材料:o《渔父》原文及注释。

o屈原及《楚辞》相关背景资料。

o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

•教师准备:o设计文言文阅读指导,帮助学生理解《渔父》内容。

o准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的素材,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艺术及人生哲学。

o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以便学生了解《渔父》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教师活动:o展示屈原的画像或雕塑,介绍其生平及《楚辞》的创作背景。

o提问:“屈原为何被称为‘楚辞之祖’?他的《离骚》等作品是如何反映他的理想与追求的?”•学生活动:o观察图片,聆听教师介绍,初步了解屈原及《楚辞》的背景。

o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二、文言文阅读指导与初步理解(约15分钟)•教师活动:o分发《渔父》原文及注释,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提问:“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中有哪些关键语句?”•学生活动:o仔细阅读原文及注释,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解读。

o标注关键语句,初步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内容。

三、深入解读与对话艺术分析(约20分钟)•教师活动:o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渔父》中的对话艺术,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o提问:“屈原和渔父在对话中分别表达了哪些观点?他们的观点有何异同?”o播放相关历史文献、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背景。

•学生活动:o小组讨论,深入分析对话内容,理解屈原与渔父的不同人生哲学。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3专题《渔父》教学案(学生版)

高二语文苏教版必修5第3专题《渔父》教学案(学生版)

渔父一、作家作品《渔父》是战国秦汉间人记叙屈原事迹的文字,又见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刘向《新序》等文献。

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的一次相遇,以简短而凝练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和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楚辞,其本义是指楚地的歌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体裁,二是诗歌总集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楚国文学)。

从诗歌体裁来说,它是战国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诗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开创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创作手法是浪漫主义的,它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且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

与《诗经》古朴的四言体诗相比,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严忌、东方朔、王褒、刘向诸人的仿骚作品。

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屈原,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名平,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首都郢都。

忧国忧民的屈原在长沙附近汩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

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诗歌体裁楚辞。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渔父--渔父教学案.doc

苏教版高中必修五――渔父--渔父教学案.doc

《渔父》教学案【学习目标】1.说文解字,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研习文本,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3.问题探究,分别领会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随遇而安,与世推移”人生哲学。

【重点】1.说文解字,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研习文本,学习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难点】分别领会、灵活运用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和渔父“随遇而安,与世推移” 人生哲学。

【教法学法】品读、文本分析、问题探究【教学流程】——* ,情导/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踽独行的歌者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末落的楚王朝已不是他那枯瘦的双肩所能支撑的。

当楚国随历史化作一缕云烟时,他纵身一跃定格为汨罗江的一道风景。

在他纵身一跃前的一刹那他那伟大的灵魂又在思索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他沉江前灵魂的对话一《渔父》.初读文本——说文解字1.给加点字注音枯槁"凝滞湿其泥自甫其糟欷其醺物之汶汶皓皓之白莞尔而笑鼓槌濯吾足2.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局举(局举:行为局出世俗。

今指局局举起)3.一词多义而: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何不湿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于:游于江潭(介词,在)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表被动关系,被)何故至于斯(介词,引进动作对象,至U)葬于江鱼之腹中(介词,在)4.文言句式:(1)省略句行吟(于)泽畔(省略介词)不复与(之)言(省略介词宾语)(2)被动句屈原既放是以见放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再读文本一听言观行1.分角色朗读诵读要旨(标出需要重读的字)⑴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苏教版《渔父》教课方案《渔父》教课方案一、教材剖析1、文本在本教材所处的地点及专题教课目的《渔父》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第一板块“生计选择”中,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

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是既对峙又一致的,它们是“生计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主要教课目的是:经过阅读作品,学生能对重要人生问题有思虑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睁开商讨,学会辨证地思虑,周祥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经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虑“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累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概括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2、文本的教课目的和要点难点确实立依据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完美自我人品,提高人生境地”、“与文本睁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联合本专题教课目的和文本自己特色,我把本课教课目的定为: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正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②经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剖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死不屈,不为瓦全”的伟大人品;③领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利处;④经过对照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一样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论,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虑和追求。

前三点重视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重视德育目标。

对于文言文的教课,文言知识的累积应当是第一要解决的,别的,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品是商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计与毁坏”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将教课目的①②④定为教课要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表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表现的,对学生来说,有必定难度,因此将教课目的③定为教课难点。

二、教法剖析——问题商讨相对而言,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易,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所以要点在问题商讨上。

一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育学生“独立思虑、怀疑研究的习惯”,“问题商讨”着眼于培育发现问题,商讨问题的意识,指引学生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在商讨中发展理性思想和批评意识。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4.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一定难度的的文言文,积累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资源1.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本文作者。

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渔父教学设计(精选8篇)_渔夫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精选8篇)_渔夫教学设计
2 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重点字词:沐,洗头。振,抖衣服。安,哪里。以,用。察察,干净的样子。汶汶,肮脏的样子。 (2)渔父
①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 翻译: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
(七)师生齐读,再次感受屈原的宏大人格。
(八)作业布置
1 、背诵全文;
2 、整理本文的文言学问(古今词、活用字、特别句式)。
3、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 附:【板书设计】
屈原 渔父
举世皆浊我独清 宁 不 随 与 不凝滞於物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为 为 遇 世 能与世推移 安能以身之察察 玉 瓦 而 推 水清濯吾缨 受物之汶汶者乎 碎 全 安 移 水浊濯吾足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在他们影响下,后世涌现出一批在生存还是毁灭面前做出自己庄重选择的人, 文革的时候就有同样许多人面临生死的选择。 每一种选择都是有其存在的意义的。正如屈原选择了投江而死,他们的这种选择不是轻生,不是苟活,不是怯懦,不是躲避,恰恰相反,这种选择里折射出的是对生命的敬重,对自己崇高志向的扞卫。每一份选择都是顺应他们心灵呼喊的庄重承诺,他们也因此而提升了他们的生命价值。
重点字词:举,全。是以,因此。见,被。 ②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翻译: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肯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肯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雪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课时数:1节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引:“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

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二、关于本文:见教材P75注释①。

补充:《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

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

”(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1段:既:“已经”,或“以后”。

行吟(于)泽畔。

举世:全世,整个人间。

古今异义――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是以见放:被。

译文: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

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2段:圣人不凝滞于物:被。

何故沉思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古今异义)自令放为?自令-令自,让自己、使自己。

放-被流放。

为-句末疑问语助。

译文: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

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3段:吾闻之:音节助词。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父》教案.

语文必修ⅴ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父》教案.

《渔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To be or not to be,this is a question.这是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哈姆雷特在面临困境时发出的感慨。

是生存,还是毁灭,在困境面前,是该进还是该退,这得却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渔父》,相信大家在学过本文之后,就会对这一人生哲理问题有所感悟了。

(二)检查预习解决预习中出现的一些疑问。

1. 字音淈.其泥歠.其醨.鼓枻.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 通假字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通称。

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3. 古今异义词颜色,形容,至于,凝滞,高举,沐浴,可以4. 省略句游于江潭。

遂去,不复与言。

5. 状语后置(辨析)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圣人不凝滞于物。

(被动句)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不是特殊句式)6. 定语后置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不是定语后置句)(三)文学常识1.选自《楚辞》。

代表作家是屈原。

2.屈原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物?爱国忧民的诗人、臣子,最终自投汨罗江而死。

3.你能否想到屈原的一些诗句来印证这?“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四)整体感知分角色朗读文章。

其他同学思考:屈原和渔父是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讨论的?明确:围绕如何在乱世中自处。

(五)文本研习第一节1. 他们的讨论时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展开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生境遇?心力交瘁,形容枯槁,一副英雄末路的形象。

3. 这一切,被渔父看在眼里,且他一眼就看出了眼前是何许人也:“子非三闾大夫与!”但是,三闾大夫不是应该处庙堂之高吗?为何会在这儿,且是这幅模样?渔父发出了疑问:“何故至于斯?”4. 此时屈原到了什么样的地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 屈原为何会落到如此地步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渔父》word教案

2016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3专题《渔父》word教案

《渔父》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的文言字、词、句;
2、理解屈原和渔父的对话内容;
3、探讨屈原和渔父不同的人生态度,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互助解读,积累重点文言知识的能力;
2、感悟屈原、渔父不同的抉择,培养学生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探讨、感悟、辩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课前创设情境,利用课前时间播放蔡琴演唱的歌曲《屈原》,带领学生进入情境,然后以集体温习已学课文《离骚》中的名句导入新课。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三、深入文本,问题探究
1、辩论的时间、地点、辩论的双方
2、辩论的原因
【颜色/形容——古今异义】
3、双方辩论的观点和依据
(先推荐两位同学来演绎一下这场跨越千年的辩论)
问:双方辩论的观点各是什么?请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4、分别用原文中的四个字来概括两人的处世态度
(屈原——“深思高举”渔父——“与世推移”)
四、全班齐读,体味感悟
五、直面人生,自由交锋
【步骤:A举手表决,自由组合:甲方——屈原队,乙方——渔父队B前后探讨,相互交流C分派代表,各抒己见】
教师小结:
屈原——壮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气节
渔父——超然的活:以隐守志--自由的灵魂
司马迁——勇敢的生:以生践志--坚韧的意志
六、教师赠语,与你共勉
让我们珍爱生命,用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气节提升生命的价值。

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拥有一份超然豁达,享受生命的魅力!。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精选3篇

高二语文《渔父》教案6教材分析:《渔父》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专题的教学建议是:“在阅读中学会质疑与探讨,辨析评价文中作者对人生的看法,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悟出更多人生的真谛。

”本专题以问题探讨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挖掘文本思想、培养探究意识。

”《渔父》篇幅不长,共有四小节,是一篇文质兼美、体新理深的文章,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在预习充分的条件下,通过探究式学习,挖掘出文本丰盈的知识和思想,即如何实现“浅文深教”,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前提和归宿。

《渔父》一文采用对比手法,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在“清”与“浊”的抉择中三种对立的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千百年来,屈原的精神、他“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光辉人格一直烛照着华夏民族的脊梁,他身上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理想主义、忧患思想、执著刚强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学习本文要进一步地认识屈原所代表着的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而渔父这一人物形象的存在极大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他代表着一种遗世独立、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他的“与世推移”与屈原的“深思高举”让我们窥见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这两个对立面,为同学们深入文本,了解以儒、释、道三教为支柱支撑起的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路径。

《渔父》一文的结尾,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二人坚持己见,未有妥协,留给同学们极大的思考探究空间。

课堂上,我将以“诱思探究”为主导教学方式,诱导学生在不断的合作探究中,激活情感和思维,生成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形成热烈而又沉思的氛围,最终抵达文本深处。

学情分析:本文是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虽文言字词上难度不大,但因其思想探究空间极大,如何在教学中兼顾“文”和“言”两方面,颇具难度。

学生在学习此文之前,已经学习了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对屈原的身世、经历有一定了解,除此之外,在日常教学讲解中,对于中国古代传统中的儒道两家主张也有一定了解。

渔父 教学设计_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 教学设计_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

《渔父教学设计_苏教版《渔父》教学设计》摘要:、教材分析、教材所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苏教版高语必修五三专题“直面人生”板块“生存选择”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心世界探他人生价值瞻仰伟人“身察察”、“皓皓白”……(板课题)(二)整体感知、生朗教师正音,渔父(ǔ)淈(gǔ)餔(bū)歠(ò)醨(lí)汶(é)枻(ì)濯(zó)、齐全准音《渔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所处位置及专题教学目标《渔父》苏教版高语必修五三专题“直面人生”板块“生存选择”板块还选了《报任安》这两容上是既对立又统它们是“生存与毁灭”选择问题有较强补性专题主要教学目标是通作品学生能对重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学习思考“直面人生”丰富容和表达上多样方法;积累名句归纳整理言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和重难确立根据普通高语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完善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结合专题教学目标和身特我把课教学目标定①学生能够掌握重要言现象较准确地将翻译现代汉语;②通对屈原和渔父对话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玉碎不瓦全”伟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表达各人生哲学所运用方法及其处;④通对比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不人生选择作出己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思考和追前三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四侧重德育目标关言教学言知识积累应该是首先要外认识与渔夫对话而表现出屈原人格是探讨板块核心涵“生存与毁灭”矛盾前提和基础因而将教学目标①②④定教学重;屈原和渔父对话体现是抽象人生哲学是如何体现对学生说有定难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教学难二、教法分析——问题探讨相对而言这言上较浅显翻译理难不是很因重问题探讨上普通高语课程标准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习惯”“问题探讨”着眼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问题进而能提出有价值问题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探讨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识三、学法分析普通高语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因整教学程独立思考基础上我更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相学习根据系统论“整体部分和”原理以四人组明确发言人组成员讨论其他组成员别人发言基础上可以补充阐释从而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外强化学生识如对屈原与司马迁不人生选择如何评价这问题回答程学生必须紧扣这两身不能凭着己主观想法任作评价不能架空四、教学程()导入面对人生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生死抉择有人忍辱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样了完成传世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什么这些人生存选择是如迥异?对他们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认识?今天就让我们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心世界探他人生价值瞻仰伟人“身察察”、“皓皓白”……(板课题)(二)整体感知、生朗教师正音;渔父(ǔ)淈(gǔ)餔(bū)歠(ò)醨(lí)汶(é)枻(ì)濯(zó)、齐全准音(三)结合释学生由出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并指出下列句式特【明确】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到)、可以(可以用)词类活用鼓枻而(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特殊句式安能以身察察受物汶汶者乎(定语置)屈原既放(被动句)游江潭(状语置)是以见放(被动句)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置)圣人不凝滞物(被动句)令放(被动句)(四)疏通、学生翻译其他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进步理和感悟(五)问题探讨【要】以四人组明确发言人组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组成员别人回答基础上可以补充、塑造了屈原怎样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人格?试结合相关语句回答【明确】屈原不愿“以身察察受物汶汶”也不愿“以皓皓白蒙世俗尘埃”他是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江鱼腹”还刻画了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形象;表现了屈原“宁玉碎不瓦全”伟人格、塑造屈原还塑造了渔父这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位形象?塑造这形象有何义?试结合相关语句回答【明确】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处世态他是位高蹈遁世隐者形象;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处世态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不复与言”也刻画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超然姿态塑造这形象对屈原讲具有衬托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高尚品格3、屈原和渔父表达各人生哲学运用了怎样方法?有什么处?【明确】比喻(使哲理性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坚定心)(六)比较屈原与司马迁都是华民族历史上杰出人物毅然赴死忍辱而生他们什么会有如不人生选择?结合相关语句谈谈你认识【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具有高洁人生品格和远政治理想他不愿随波逐流“宁赴湘流葬江鱼腹”也不愿“蒙世俗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选择死亡以死体现生命志和尊严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采不表”他己规定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事业实现人生价值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择生择死以生践志以死明志对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影响(七)师生齐再次感受屈原伟人格(八)作业布置、背诵全;、整理言知识(古今词、活用、特殊句式)附【板设计】屈原——宁玉碎不瓦全人生哲学渔父——明哲保身比喻——形象化具体化说理方法反问——强调坚定心。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父》最新同步教案9

语文必修5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父》最新同步教案9

语文必修V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渔父》最新同步教案《鱼父》教案9●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研习文本,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 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教学重难点前三点侧重知识和能力目标,第四点侧重德育目标。

关于文言文的教学,文言知识的积累应该是首先要解决的,此外,认识与渔夫的对话而表现出来的屈原的人格是探讨本板块核心内涵“生存与毁灭”的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因而将学习目标①②④定为学习重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体现的是抽象的人生哲学,文本是如何体现的,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而将教学目标③定为学习难点。

●教学方法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在飘着秦风楚雨的历史天空下,一位踽踽独行的歌者高唱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末落的楚王朝已不是他那枯瘦的双肩所能支撑的。

当楚国随历史化作一缕云烟时,他纵身一跃定格为汨罗江的一道风景。

在他纵身一跃前的一刹那他那伟大的灵魂又在思索着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他沉江前灵魂的对话——《渔父》二、文题点击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三、预习抽查1.给加点字注音枯槁(gǎo)餔(bū)其糟鼓枻(yì)濯(zhuó)吾足凝滞(zhì)淈(gǔ)其泥莞(wǎn)尔而笑皓(hào)皓之白歠(chuò)其醨(lí)物之汶(mén)汶2.解释下列词语(1)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2)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3)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

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4)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今指高高举起)3.翻译下列句子(1)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 世人皆浊,何不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bū其糟而chuò其lí?(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4)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渔父》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分析二人的人物形象特征。

2、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思考生与死的价值。

【教学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由屈原的悲剧命运思考生与死的选择,【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步骤及内容】课前预习:自主解决字词,翻译课文,划出疑难。

一、导入:“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面对人生困境的发问。

生与死的确是一个让人难以选择的问题。

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

而我们的先辈孟子却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来解读生与死的内涵。

(屏显题目)二、朗读课文:1、范读(播放任志宏的朗读)2、生自由读(要求:准确、洪亮)三、检查预习:(生回答,师生共同明确)1、屈原既放:已经或……之后2、行吟泽畔:边走边唱3、颜色憔悴:脸色4、形容枯槁:形体容貌5、是以见放:被6、圣人不凝滞于物:被7、何故深思高举:思考深刻,行为高出于世8、吾闻之:音节助词9、安能以身之察察:结构助词,的四、分析课文: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屏显屈原和渔父的生平资料):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渔父向屈原询问了几个问题?屈原是如何回答的?师生共同明确:两个问题,“何故至于斯?”“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分析中落实翻译)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渔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
2、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得思想情感;
3、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得评价,树立正确得生死观与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对渔父与屈原得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介绍关于屈原得文化常识,导入新课。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
1、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请翻译较好得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
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得就是谁?就是通过什么来写她们得形象得?
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得就是屈原与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得就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与屈原得对话来写人物。

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
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就是生死抉择得行动“对话”。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对话①: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得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
三闾大夫就是战国时楚国特设得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得宗族事务。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得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得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得屈原。

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得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就是以见放”。

潜台词:不必至于斯
分析屈原得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

这里得“众人”就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就是泛指楚国所有得人,而就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得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得人,此处应就是屈原得愤激之词。

关键词概括:渔父:惊问屈原:清醒众人:浊醉
(2)分析对话②
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得话:指出三层含义:第一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圣人(通达事理得人)那样不滞于物、随遇而安,第二层,渔父劝屈原应该像众人那样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表现中国得“染缸文化”;第三层,渔父责备屈原“深思高举”,思考与行为举止都异于常人,如同另类,结果使自己被放逐,可以说指责非常犀利也很现
实。

分析屈原得话,两个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得态度;两个反问,表明自己不惜牺牲生命也要坚持高洁得理想,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持察察之身、守皓皓之志得伟大人格。

“染”与“不染”,表现出激烈得思想交锋。

关键词概括:渔父:劝责屈原:高洁众人:随波逐流同流合污
(3)分析对话③
如何理解“沧浪歌”?(学生齐读、讨论)
解读渔父得“沧浪歌”,指出沧浪之水得“清”与“浊”分别喻指世道得清明与黑暗。

缨:系帽得带子,联系“簪缨”一词,古代达官贵人得冠饰,这里指“做官”。

深入指出“沧浪歌”就是解读渔父得心灵密码,也就是中国儒家文化为人处世精髓所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渔父在世道得“清浊”之间追求一种心灵得自由。

请学生小结渔父得形象:隐去。

(道不同不相为谋)形象特点:随遇而安,豁达超然,高蹈遁世。

请学生小结屈原得形象:殉道(献身)。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引屈原《离骚》中得名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作赞。

教师指出渔父形象得作用:线索作用,对屈原形象得对比与衬托作用。

当这个视祖国命运高于一切、美政理想高于一切、高洁品行高于一切得屈原勇敢而决绝地走向汨罗,她或许没有想到,她在走向死亡得同时,也走向了永恒,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辉煌得背影,影响了无数后来得志士仁人。

屈原投身汨罗,千载之后仍有知音。

后人评价:资料投影①“屈原自杀,不就是为了个人得失败,而就是为了她不忍瞧见楚国之日趋覆亡之途。

”(施蛰存)明确后人对她得理解。

资料投影②:“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得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得一弯汨
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得骄傲。

”(余光中)明确后人为之敬仰。

聆听歌曲《屈原》(蔡琴演唱)片段,资料投影③歌词:笑傲人世就是一份何等得情怀\ 众醉独醒就是一种怎样得悲哀\ 悠悠得江水诠释着亘古以来得萧条凄凉\ 取代水中您得惆怅,就是岸上我独自徘徊\ 龙舟得喧哗划出波波水纹\ 追思掠过江面片刻又将遗忘\ 也许您将年年享受五月得粽香\ 也许能带着另一次际遇,瞧一瞧江上得阳光。

明确后人对她赞叹不已,也感怀不已。

二读课文,带着对屈原得崇敬有感情、分角色朗读课文。

三、深入思考,品评人物
《渔父》文章虽然不长,但每一字每一句意味深长,耐人寻味,需要我们深入细部进行体味,并通过合作讨论得出深刻得见解。

讨论1、对屈原被放逐得原因,文中屈原与渔父得表述各不相同。

屈原认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渔父认为“自令放为”,您怎么瞧?
明确:屈原从理想实现得角度去思考,认为自己得“美政”理想不能实现与个人得不幸遭遇就是时代得悲剧,将自己得不幸与国家得衰亡、世人得麻木紧密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忧国忧民得情怀。

渔父则更多从生存遭遇得角度去思考,认为屈原不必自寻烦恼,完全可以做出更明智得选择,表现了明哲保身得生存智慧。

这体现了两人理想观与处世态度得差异,正就是这差异使她们得生死抉择如此不同,一个向死,一个向生。

讨论2、虽然渔父与屈原对“生存还就是死亡”这个重大命题得抉择不同,但这两个人物形象有没有相似之处?
明确:屈原与渔父同样面临浊与醉得客观现实世界,同样都对社会有清醒得认识而无能为力,同样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与众人共同混世。

屈原,壮烈得死,以死明志,表现不屈得气节、殉道得精神;渔父,超然得活,以隐守志,表现自由得灵魂。

她们都从内心深处作出了对人生极度负责得抉择,以此提升了她们生命得价值,这两种情怀构成了中华民族深沉饱满得精神财富,源远流长,至今不息。

她们得选择都影响了许许多多后来人,各有各得追随者。

文天祥,史可法,谭嗣同等等追随屈原得足迹,可以说都为了国家而放弃了个人得幸福,为了理想大义而献身;渔父得隐者思想中体现得道家思想也影响了许许多多得中国人,苏轼、柳宗元等人也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她们或渴望“侣鱼虾而友麋鹿”,或渴望“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当然,这两个人物虽然有很多得相似之处,但渔父令人亲近,屈原令人敬仰。

渔父得选择虽然明智,却有时代局限性。

在国家或民族危亡之际,如果大家都学渔父隐于山水之间,那么未免有些冷漠、自私。

而屈原得选择所代表得舍生取义得爱国主义精神与洁身自好得美好品格却永远代表着中华文化得主旋律,释放着正能量。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资料投影:“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得人,有拼命硬干得人,有为民请命得人,有舍身求法得人——这就就是中国得脊梁。

《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屈原正就是“中国得脊梁”得代表。

结束语:作为中华民族得炎黄子孙,今天得我们应该怎样在人生得十字路口做出正确得抉择呢?最近热映得电影《星际穿越》或许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影片中布伦特博士吟出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得诗句“不要温与地走进那个良夜(死亡)”。

这句话告诉我们,既要无畏死亡,坦然面对生命得“良夜”,又要珍爱生命,不“温与地”、勇敢地与生命抗争,享受生活得每一天。

三读课文,要求读得感情饱满酣畅。

课后习题
写一篇随笔,谈谈您学完这篇课文得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