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相对论产生及发展

合集下载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

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例子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对于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影响,类似于相对论对于物理学的影响。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还塑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以下是沃尔夫假说的一些例子:1. 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不同的语言对于时间的理解方式不同。

例如,英语中时间是线性的,过去、现在、未来是分开的,而一些印度语言中时间是循环的,过去、现在、未来是相互联系的。

这种不同的时间观念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2. 语言对于颜色的认知:不同的语言对于颜色的分类方式不同。

例如,一些语言将蓝色和绿色视为同一种颜色,而将红色和粉色视为同一种颜色。

这种不同的颜色分类方式会影响人们对于颜色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3. 语言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一些语言中,男性和女性的称谓和用语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对于性别角色的认知和行为习惯。

4. 语言对于文化观念的塑造:语言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反映了不同文化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个人主义和竞争,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集体主义和合作。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5. 语言对于思维方式的塑造:语言中的语法和表达方式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完成,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动作的进行。

这种差异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6. 语言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不同语言的文学创作方式和风格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的文化和思维方式。

7. 语言对于教育的影响:语言中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会影响人们的教育方式和价值观。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记忆和背诵,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理解和创造。

8. 语言对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影响:语言中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例如,一些语言中强调等级制度和权威,而另一些语言中强调平等和民主。

9. 语言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影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方式和障碍不同,这种差异会影响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和方式。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假设,称为语言相对论,也称为Sapir Whorf假设,这大致意味着一个人说的语言决定了他的思维方式。

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观察受到他们使用的语言的影响。

因此,说不同语言的人对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

语言是否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或者它是否对语言产生反应并塑造语言,还有待证明。

尽管该假设的强假设被证伪了,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接触的语言系统必定会对他的世界认知产生影响。

例如,作为南方人,我在指挥和指挥时习惯于向左,向右和向右转。

但是,当我第一次去山东时,我热情的叔叔告诉我,您要先向南走几米,然后再向东走,最后您的目的地将在您的北边(十年前手机地图并不普及)一万匹草泥马穿过我的心。

即使我试图回顾自己的小学教科书知识并找到一种根据太阳判断方向的方法,我仍然需要几分钟来进行分析和确认。

后来,我意识到北方的许多朋友可以迅速反思东方,西方,北方和南方的方向。

为什么?因为在我的语言系统中,东,西,北和南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

我的语言系统使用相对坐标(围绕前后,左右),而北方语言系统使用绝对坐标(东南,西北,西北),因此北方人可以轻松地区分绝对方向,但是我只有相对方向在我脑海里。

这反映了一个人接受的语言系统对其认知世界的影响。

再举一个外语的例子。

在俄语中,有两个非常不同的词来形容蓝色。

Goluboy大致对应于浅蓝色,siniy大致对应于深蓝色。

用英语,只有一种概念是蓝色,即蓝色。

即使您要区分浅蓝色/浅蓝色/深蓝色/深蓝色等,它们在本质上仍然是蓝色。

在一项认知语言学实验中,当英语为母语的母语人士和俄语的俄语母语人士显示不同的蓝色阴影时,俄语的母语人士的大脑反应在质量上与英语母语的人士不同,因为他们的大脑存在概念上的转换,而英语为英语母语使用者的观念一直都是忧郁的。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是2016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蒋国辉。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十章。

上卷第一章整理和讨论本书作者在自己这个系统中使用的一些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简述;介绍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对世界、语言和人的相关性研究的概况及本书作者对相关观点和思想的评论;第二章是对语言相对论思想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的讨论,这是作者研究语言相对论并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

下卷是作者自己建立的语言相对论理论体系的主体部分,在传统的和当前热门的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和语言学的相应观察事实和实验数据基础上,全面地论述了语言相对论思想。

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大概是最受语言学家欢迎也最让语言学家厌恶的一个研究话题之一。

如果你碰巧研究语言学的小伙伴聊天,然后碰巧和他聊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他们要不非常热情和你侃侃而谈(如果对方是马普所的学者),要不挥手表示厌恶(其他学者们,至少我们系是这样的)。

在语言相对论中,有较为完整地理论叙述的大概是萨皮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人的语言影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具体来说影响着人如何编码,呈现,回忆关
于世界的信息。

语言相对论中比较极端地说法是,语言决定了思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语言的特点决定了人们是否能够思考某些东西,这个观点基本上已经被否认了(也就是电影里《降临》里所呈现的观点)。

身边的语言学小伙伴是怎么打趣这个观点的呢,有同学说,我们应该教人们没有重音的语言(stress,英语里也有压力的意思),这样人们就会不再感受到压力了。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

语言相对论地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地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在年提出地(:).①后来地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前者认为语言不同地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地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但值得注意地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地语言决定论.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地术语,即语言相对论().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地关系进行研究地学者.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地研究.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地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地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地无声地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地声音之流称作言谈.”②持该种观点地人认为,语言地背后是普遍地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地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地“标签”,是体验世界地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地作用.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直至世纪晚期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地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地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地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地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地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地世界观().“语言地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地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地多样性.”③语言有多种形态类型,比如德语、英语等.洪堡德认为,这些印欧语系地语言是最完美地语言类型,这也解释了这些语言地使用者相对于较差语言地使用者地主导地位.洪堡德形成了“语言世界观”地论题,后被人看作是语言相对论地源头.博厄斯和萨丕尔时期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有优劣地.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好,简单粗糙地语言会让它地使用者在智力上有劣势.更有甚者,如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积极呼吁根除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认为使用这些语言地都是野蛮人,如果他们放弃印第安土著语言转而学习英语,更能过上文明人地生活.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博厄斯()反对这种观点.不同于洪堡德,博厄斯认为所有文化和语言拥有同样地价值,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同样内容,虽然表达方式极不相同.世界上不存在最理想地语言类型.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形式无穷尽.语言没有先进和原始之分.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地一部分,提倡民族学工作者学习当地语言,记录口头文化,比如用当地语言描述地神话.④虽然博厄斯还没有形成关于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地系统地、清晰地观点,但他确实看到了语言与思维和文化存在一定关系.博厄斯地学生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人们观念地钥匙.因为语言语法系统中地差别,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够出现完美地翻译.萨丕尔强调语言对思维地影响力量,认为使用不同语言地人对世界地看法是不同地.“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被认为呈现了相同地社会现实.不同社会生活地世界是独一无二地,而不是生活在有不同标签地同一个世界.”⑤另外,萨丕尔完全不同意语言决定论,即所谓地强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想象对经历地分析是建立在语言模式上,那未免太天真了”.⑥他认为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地关系,那这种关系也不会是绝对性地.萨丕尔在观察所谓“现代”语言时提出,英美使用同样地语言,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促进英美互相理解地润滑剂.但其他因素正在迅速累积,有力地阻碍了这种平衡.当地理、物理、经济等文化因素不再相同时,同样地语言就不能作为同样文化地标志.萨丕尔没有直接研究语言如何影响语言使用者地思维,但他已经有一些弱式语言相对论地观察了,这些观察由他地学生沃尔夫进一步论证和发展.沃尔夫时期相对于洪堡德和萨丕尔仅仅是假设语言会影响其使用者地思想和行为,沃尔夫开始通过研究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言,去解释语法系统和语言使用上地差别如何影响他们理解世界.他试图找到证据,说明与语言差异相关地行为差异,论证过程则用翻译法来定性描述和推测.例如,在《科学与语言学》中,他对比了英语和肖尼语描述地用通条擦枪这件事,发现两者使用了不同地概念成分.例如,用英语和肖尼语表述“用通条擦它(枪)”时,英语将这个描述切分成三个部分:擦、用、通条;肖尼语中地三个成分是:干燥地空间、孔地内壁、以工具地运动.以上对比说明,语言在解释自然时地方法不尽相同.这种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质疑.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伦纳伯格()()认为,语言在描述某个事件上地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对那个事件地感知地差异;这种语言地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地演化结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地人所察觉.另外,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在论证两者之间联系地时候,必须采用常规地证明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地困境. 上世纪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许多人地兴趣.在实证主义风潮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设计出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例如年,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一起设计了许多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方面地实验,试图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了进行研究,他们首先根据沃尔夫地观点,提出了两个假设:.不同语言社区里对言语地体验和感知不同;.语言产生特别地认知结构.⑦而后,罗杰?布朗分别发展成为弱式、强式假说.值得注意地是,罗杰?布朗地表述流传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被误认为是由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来地,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说过,尤其是对第二个接近于语言决定论地表述.在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地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在记住色调时,更容易记住有明确名字地.祖尼()语使用者不区分蓝色和绿色,在辨认和记忆蓝绿色时确实有困难.⑧普遍主义时期在上世纪年代到年代,出现了普遍主义风潮,其中最有名地提倡者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他认为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地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地.人类地大脑,只使用几组固定而且有限地规则来组织语言.因此,他假设所有地语言在底层都拥有相同地文法结构.这几组有限地规则,被称为普遍文法.也就是说,普遍主义认为语言地差别大部分是天生地.语言地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通用地.也就是说,语言结构首先反映地是认知地普遍性,而非文化地差异性.在这一时期,普遍主义成为美国语言学家地主流理论,语言相对论不再受欢迎.⑨例如美国人类学家柏林()和凯()年通过实验发现,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地色彩词汇,但选取哪些颜色当做焦点色时是一样地,比如黑、白、红.也就是说,原本以为因语言不同而不同地色彩命名过程,现在发现是有一个通用模式在其中地.批评者认为,沃尔夫地理论是无法检验地,也未进行系统地阐述,而提出这些理论所依据地数据在分析和理解基础上也存在偏误.沃尔夫主义地新发展时期上世纪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重新重视语言相对论.他们认为,之前学者对沃尔夫地批评仅是针对他实际思想理论中最浅显地部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年提出,沃尔夫要讨论地根本不是语言之间是不是可翻译,他重在指出英语使用者也许可以理解霍皮人是怎么想地,但是他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⑩另外,批评者还在批评那些沃尔夫从来没有表述过地观点,如语言决定论.与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相对论领域开始进行更多地研究.拉考夫()认为语言通常是包含诸多隐喻,这些因文化而不同地隐喻可以揭示语者如何思考.例如,英语使用时间如金钱地隐喻,而其他语言可能并不一定这么表达.还有一些语言隐喻则在大多数语言中显得较为普遍,因为他们建立在一般人类经验上,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不好.拉考夫认为隐喻在政治辩论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是使用“非法移民()”还是“无证工人()”,会反映说话者地不同态度.拉考夫认为,对于语言相对论地辩论已经令人混乱,结果无意义.他指出研究者应该讨论构成语言相对论地特征,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地问题:.语言相对论存在地程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表面化地语言上地区别和相关地行为足以证明语言相对论,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深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内部地差别才能作为证据..概念系统是绝对地,还是可以被扩张、交换?.可翻译性是否是概念系统间相似或不同地证据?.语言相对论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存在于思想中?现在地研究已经表明,语言会影响思维,但程度有限.新一轮地研究重在考察语言相对论地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探索语言和文化地交界,描述其关联程度以及影响地种类.研究者所采用地方法,已经不是早期使用地归纳法,而通常采用实验数据来支撑他们地结论.注释:①. ' ' ' '[] ,:②柏拉图:《智者篇》[],《柏拉图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年版③ü,. [] ,④吴泽霖张雪慧王铭铭:《简论博厄斯与美国历史学派》[],《民族学研究第一辑》,年⑤【美】萨丕尔著,马毅龚群虎范俊君译:《作为一门科学地语言学地地位》[],《福建外语》,年期⑥,. []:⑦,. [] ,,():,⑧' . []. ,:⑨[]. ,:,⑩. ,,:[].(刘骏瑶: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彭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讲义

语言学概论一、课程性质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其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地位相当于文学概论。

二、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概括地说,各种语言事实和语言现象。

具体地说,语言词汇和语义语法及整个语言系统。

任务:综合语言研究的各种成果,总结语言的规律,探讨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语言的结构及语言的发展变化。

1.语言学产生以前叫语文学中国、印度、希腊-罗马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2.近现代语言学的兴起到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在《语言学概论》提出,存在语言社团中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

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

三、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是一门领先的科学。

语言既存在于社会,又是人类天赋的能力,既承载着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又是人类新的精神创造的工具。

语言是联系人类的主观认知和外在客观世界的中介,是认识人类自身和外在世界的必要途径。

第一章语言的性质一、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基础(物质外壳)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思维的重要工具,这是语言的社会属性。

二、语言符号的特性符号是指代事物的标记。

凡是属于用来标记、替代事物的东西,就是符号。

凡是符号必须具有物质性、表意性和规定性。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句话概括了语言的本质。

人类用来交际的不是实在的事物,而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语言符号的特性:任意性;线条性;离散性三、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语言符号的系统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语言符号具有层级性(二)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关系)替 | 我看书。

换 | 他看书。

︵ | 小王买书。

聚 | 老师写文章。

合 | 人们欢呼胜利。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1.语言迁移: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会产生影响,这就叫语言迁移。

2.音位:在具体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功能的最小语音单位叫音位。

3.书面语:书面语是文字产生以后才出现的语言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它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4.国际音标:国际音标是目前国际上最为通行的音标,它根据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的原则制定,音素和标写音素的符号一一对应,没有标音含混的缺陷,能够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上各种语言的语音。

1.元辅音分析法:元辅音分析法是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一种音节结构分析方法。

音节结构可氛围V、C-V、V-C、C-V-C等四种不同结构类型。

例如,汉语普通话中的[i](一)、[t‘i](题)、[an](安)、[t‘an](谈)等四个音节分别属于这四种基本类型。

2.语法形式:语法形式就是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表示某一类语法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如词类形式、组合形式、虚词形式,就是语法形式3.义项:义项是词典释义的最小单位,一个词有几个义项,是根据词所反映的对象的多少确定的。

例如,“凉”既可以表示“温度低”,也可以表示“灰心或失望”,因而是两个义项4.外语教学的听说法:听说法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刺激——反应”学说影响二产生的外语教学法;听说法基本上不使用本族语教学,不大进行语言对比,一般也不讲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法在读写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的培养方面较弱。

1.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

2.双语现象:指某一语言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3.借词:是指音和义都是借自外语词,又叫外来词。

4.词组:实词与实词之间具有直接联系的相对独立的词群。

1.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作用的语言特征叫区别特征。

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音位的辩义功能归根结底是由区别特征担负的。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

“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作者:余璐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2期摘 ; ;要:“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指的是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

这一假说曾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引起相当反响,但之后因其涉及面繁杂,而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在去世之前并没有对其假说进行证明。

另外,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乔姆斯基普遍语法逐渐盛行,以致“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曾一度销声匿迹。

直到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们才开始重新考量这一假说,并试图用更科学的方法证明它,尽管有很多学者描述了“语言相对论”的发展,但对其脉络的勾画还不是特别清晰。

本文根据“语言相对论”发展的时间段和研究者对其研究的程度,把其划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初期、中期和后期,希望能给“语言相对论”感兴趣的同仁们以参考。

关键词:语言相对论 ; ;初期 ; ;中期 ; ;后期一、引言“语言相对论”即“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是指语言制约思维,思维反作用于语言(本文用“语言相对论”)。

该假说于20世纪上半叶提出,在提出之初曾在语言界引起相当反响,但由于其涉及的内容太过繁杂,比如思维、文化、民族等,且沃尔夫本人于1941年去世,没有对其假说做出解释与证明。

而20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又提出普遍语法,这更是对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致命一击(尽管后来证明“语言相对论”中也包含普遍思想)(高一虹,2001),以至于“语言相对论”曾一度销声匿迹。

但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质疑,沃尔夫的“语言相对论”逐渐受到了专家学者的关注,甚至出现了“新沃尔夫主义者”。

他们试图重新证明这一假说,使之又进入了语言学的殿堂。

二、“语言相对论”的发展沿革(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初期又可以称为雏形期,因为此时,这一假说还没有明确提出,只不过略微见于某些研究学者的作品中,而且也只是初步展露出这一假说的思想而已。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海曼和赫尔德。

[爱因斯坦][图 书]用 通俗 语言 介绍 相对论

[爱因斯坦][图 书]用 通俗 语言 介绍 相对论
這兩艘飛船永遠無法知道對方是否存在 的信息。即大於光速時,既無存在價值,也無實際意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研究雷達在波導管中傳輸特性時就已觀察到大於光速現象,在其它領域也曾有大於
光速的報道,因無實際意義,故末產生多大影響。
有人考慮過在宇宙飛船上加裝「反物質發生器」,使正反物質相遇全部轉化為光量子,形成威力無比以亞光速飛行的「光子火箭」。此火箭如在近地軌道空間站發射,可能會將半個地球燒焦。科技是
秒,但當銫原子鐘落地後與地面另一台銫原子鐘對比,我認為時間上不應該有誤差。如有誤差,很可能是恆溫裝置有問題,或受震動所致。為了進一步說明,採用逆向思維法。假設以光速飛行的宇
宙飛船上的時間是靜止的,當它飛向距地球一百光年的星球時,所需要的時間是零,再以光速飛回地球時,所需時間還是零,宇航員在飛船上零秒時間內一動也未動,卻完成了從地球到相距一百光
c取代公式中的v。故得到公式e=mc2。代入的光速必須滿足兩點要求,一是量綱相等,二是兩邊數字相等。數字相等在物理學和工程技術上都是通過實驗來確定的,如不相等,則乘以修正係數。
(四)高速運動時質量會變大:從上面的討論可知,質量和能量是可以互相轉化的,當物體低速運動時所吸收轉化為質量的能量是微不足道的,但在高速時,就會使加速的能量呈非線性的對數曲線增
(d) 能量與質量轉化公式的推導:先假定如果能量與質量可以互相轉化,則兩者之間必然存在正比關係,即e ∝ m,為了使寫成等式後能夠成立,必須要乘以一個修正係數,此係數必須保證等號兩
端量綱相等。已知能量e的量綱是力乘距離,即[ma × s]=[公斤•米/秒2 × 米]=[公斤 × 米2/秒2]=m × v2 。因為光速是速度的極限,要把有形的質量轉無法阻擋科技的進步,被迫進行科技的競爭,科技必將導致人類提前在地球上消滅。(樊文炎)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定义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定义

sapir-whorf hypothesis语言学定义1. 引言1.1 概述Sapir-Whorf 假设,又称为语言相对论或语言决定论,是一种关于语言与思维之间关系的理论。

该假设认为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其对世界的感知、思考方式和文化观念。

简而言之,不同的语言会塑造不同的世界观和认知模式。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探讨Sapir-Whorf 假设的定义、背景和争议,以及实例与证据支持该假设以及反对观点与批评来阐述这一理论。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总结主要论点和争议点,并评价和展望Sapir-Whorf 假设的重要性、影响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Sapir-Whorf 假设进行详细解释和深入探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并了解它在语言学领域的贡献和影响。

同时,也旨在提供相关实例和证据支持以及对反对观点的批评,从而促进更广泛的讨论和研究。

2. Sapir-Whorf 假设的语言学定义2.1 Sapir-Whorf 假设的背景Sapir-Whorf 假设,也被称为语言相对性假设或思维相对性假设,是由美国人类学家Edward Sapir和Benjamin Lee Whorf提出的。

他们在20世纪初的研究中探讨了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

这一假设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来表达思想,而且也塑造和限制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2.2 Sapir-Whorf 假设的概念根据Sapir-Whorf 假设,不同语言和语法结构会影响到人们如何感知、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

具体而言,这一假设分为两个方面:弱版和强版。

弱版Sapir-Whorf 假设主张,语言可以对某些思维过程产生影响,但并不决定其发展。

即语言可以引导我们去注意某些概念,但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和掌握其他概念。

例如,在某些语言中有更多精确描述颜色的词汇,而在其他语言中则没有那么详尽。

这可能导致使用前者的人在感知和区分颜色时更加敏感,但并不意味着那些使用后者的人无法区分颜色。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实际上, 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 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 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 在1954 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

①后来的学者, 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 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 。

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彻底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允许极端的语言决定论。

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 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者惟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 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竭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

"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与它自身进行的无声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

""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

"②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暗地里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

词语无非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_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_解析

_萨丕尔_沃尔夫假说_解析

第30卷第8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0, No.8 2010年8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August. 2010, 097~098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解析莫 琼(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内容提要]“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它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等学科所共同关心的课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即语言决定论,主张语言结构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并主导着感知行为,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

弱式即语言相对论,主张语言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维,并不起制约或主导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模塑人的思维、影响人的思想的作用。

[关键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论;语言决定论[中图分类号] H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8-0097-021.引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简称“假说”),又称语言相对论,是从人类语言的多样性出发,探究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关系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不同的语言以不同的方式划分自然与确定范畴,即一种语言的结构会影响使用者的习惯性思维。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概念框架是各不相同的,并因此影响他们的思维模式。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涉及的语言和思维、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之后,一直是语言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也是哲学、人类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甚至是信息科学、病理学等等学科所密切关注的重大课题。

“假说”分为强式和弱式两种。

强式也称作语言决定论,即语言决定思维;弱式也叫作语言相对论,即思维相对于语言,语言不同的人,思维也不同。

“假说”中语言决定论观点受到了多数学者的反驳和批评,而语言相对论观点则引起广大学者的普遍关注。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萨丕尔《语言论》读书报告
《语言论》




种类:专著 著者:爱德华﹒萨丕尔 萨丕尔(Sapir, Edward;1884~1939) 美国人类学家, 语言学家。 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七次印刷/北京/商 务印书馆 页数:208
简介(其人其书):

本书的原著作者萨丕尔(Sapir,Edward;1884~1939) 美国人类学 家,语言学家。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1884年1月26日生于德国劳恩 堡(今波兰勒博尔克),1939年2月4日卒于纽黑文。萨丕尔5岁时移居 美国。1907年起先后在加州大学、宾州大学从事研究与教学。1909年 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10~1925年任渥太华加拿大国立博物馆 人类学部主任。1925年起任芝加哥大学人类学与语言学副教授、教授。 1931年到耶鲁大学,任刚成立的人类学系主任。他担任过美国语言学会 会长和美国人类学会会长。他发展了音位理论,根据语音的分布模式分 析语音,是形态音位概念最早提出者之一,他把在词形变化表中能互相 替代的音位都归为一类。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他做了大量研究工作, 探索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他提出结构压力论,说语言变化(音位变化、 形态变化)是由于受到语言本身固有的有关模式的影响。他根据吐火罗 语的材料,按喉辅音假说研究古印欧语。他还认为印欧语言和闪族语言 可能同出一源。萨丕尔认为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会对同一客观世界提出 不同的分析和解释。他的语言人类学研究包括以下3个方面:美洲印第 安民族及其语言、人类一般概念、文化和个性的关系。著有《语言论》 和《萨丕尔选集》。
主要内容:
(1)对语言本质的看法以及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在本书的前言中,萨丕尔首先阐述了他本人写这本书的目的,即“为了 给语言这门学问以某种概观”,在于“说明我以为语言是什么,它怎样 随着时间和地点而变异,它和人类所关心的其他根本问题的关系怎么 样”。于是在《语言论》的第一章里,萨丕尔就给语言下了个一个定义: 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 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这些符号首先是听觉的符号,是有所谓的 “说话器官”产生。他认为语言是社会习俗,他不同于一般人的看法是 突出了语言“文化”的功能。一个正常的人必须生活在人类社会才会学 会说话,脱离了人类社会是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而出于本能的声音 (如呼疼声、感叹声)是不能称为语言的,只有习惯了的感叹用语才是 语言的一部分。在这里,萨丕尔认为语言应该是先于思维而存在的,语 言是现成的工具,没有不用语言的思考。第二章中分析了语言的成分, 这是其语言观中比较特别的地方。萨丕尔从克罗齐的观点出发,认为 “词”和“句子”都是艺术品,跟语法范畴无关;“词类”问题是古老 而无聊的问题。萨丕尔还对语言的成分进行划分:词根、语法成分、词、 句子。第三章中说声音不是语言成分,人可能发出的音的总数大大超过 实际用到的,可以说我们可以发出的音是无数的,而由于长期习惯发特 定的某些音,致使我们发特殊的音时,发音器官的肌肉调节不大灵活。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作者蒋国辉)简介1,学科类属:语言学哲学研究。

上、下两卷近90万字。

2,读者:大专院校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专业教师、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其导师。

3,学术价值:自从上世纪90年代对语言相对论的研究重新兴起以来,在这个领域里至今仍旧只有散见的论文和少量试验报告,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和著述。

《语言和语言相对论》一书是世界范围内这个学术领域内第一部系统的理论著述,其价值在于,此前中国语言学界从未有过自己建立的理论系统,所有的学术研究仅限于评论和介绍欧美的学术思想。

如果作者构建的这个理论体系被国内学术界接受,可以使得中国理论语言学在这个领域里领先欧美学术界,使它成为由中国人建立并主导的一个语言学理论研究领域。

4,新的学术思想(理论部分)4.1 明确定义了语言相对论思想并划定了它的解释范围:语言相对论是一个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属于哲学认识论范围;语言相对论研究语言在普通人认识世界的心智行为中有什么作用。

语言相对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指每个人的母语)为人构建了一个语言中间世界,人只能透过这个语言中间世界观察、认识和描述真实世界,这是语言塑造的普通人的世界观。

人能够认识到的真实世界是语言为他构建的语言世界图景。

在语言的制约下,普通人在正常的言语-思维状况下并不能区分感知觉信息和语言世界图景。

语言相对论并不涉及对感知觉神经系统的神经生物-生理学研究,比如不能用语言是否引导感知觉来批评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也不涉及人类精神领域的活动,比如不能以说不同语言的人可以思考共同的哲学、政治、文学或艺术问题,来批评思想只能在语言中形成的语言相对论观点。

4.2 否定了被学术界在提及语言相对论时普遍认同的立场,即将语言相对论分为“强势vs.弱势”、或者“语言相对论vs.语言决定论”的对立,或者如近年国外的一些新提法比如“强势语言相对论= 语言能力”vs.“弱势语言相对论=语言表现”。

语言相对论在我的体系中是一个完整的思想;Whorf的思想也不能被解读为“强势vs.弱势”,因为他倡导的语言相对论思想是基于对所谓“自然逻辑”的批评。

论“语言相对论”与“语言相关性”

论“语言相对论”与“语言相关性”
文学 与艺 术
第二卷
第四期
论 “ 言相 对论 ” 语 言相 关性 ” 语 与“
曲世 锋
( 四川 大学 文新 学院 四川成都
【 摘 要 】 “ 言相对论” 语 又称 为“ 沃尔夫假 说” 是 ,
600 ) 10 0
文 化语 言 学领 域 一 个 极 其 重要 的概 念 。然而 , 市 面 上 流 在 传 的 众 多英 汉语 言 学词 典和 语 言 学术 语 汇 编 中,我 们 查 不 到 “ 言相 对 论 ” 一 汉语 词 条 。对 应 于英 文 术 语 rl 语 这 e - av y的汉 语 翻 译 , “ 言相 关性 ” ti it 是 语 。为 什 么 同一 个 英 文 术语 , 在汉语语境 中却有不 同的名称 , 到底孰是孰 非?本
文学 与艺术
果 V表示 的是 光的速度 , 一个绝对的数值 , 么 T必 然是相 是 那 对的并且随 着 S的变化而 变化 。这样一来 , 时间和空间都变成 了相对的概念并且是 密不 可分 的。 正如史蒂芬. 霍金在< 时间简 史) 一书 中讲过 的:相 对论迫 使我 们从根本 改变了对时间和空 。 间的观念 。 我们必 须接受 的观 点是 : 间不能完全脱离 和独立 时 于空间 , 而必须和 空间结合 在一起 形成所谓 的空间 一时间的客 体” ⑥ 既然从相对论 的角度看 时间和空 间是密不可分 的。 确定 了 个事件 的时间 。 自然可以确定它的空间坐标。所 以可 以把传 统的三维空 间坐标 系改为一维 时间加二维空间。 现代物理学告 诉我们 , 没有什 么东西 比光 跑得更快 。 以一个事件散 发出的 所 光可 以影 响到的时空范围是一个事件 可以影响的最大 范围。 而 光又是 以球 面 的形 式发散 的 , 随着时 间的延伸 , 光影响 的空间 范 围逐渐扩 大。比如光发射的百万分之一秒 后。 光就散开成一 个半 径为 3 o米球面 , 0 百万分 之二秒后 . 半径 变成 6 0 . 0 米 依 此类推 。 这就好像将一块石头扔到池塘里 , 每隔一段时间 , 水表 面 的涟漪就 会向四周散 开一轮一样 , 涟漪以圆周 的形式散开并 一Fra bibliotek第二卷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浅析语言相对论对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影响论文关键词:语言相对论认知语言学影响论文摘要:语言相对论是一种思维相对于语言的人文课题,即人的思维模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着语言相对论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入探析语言模式,带动了人类对语言的全新思考,实现广泛的语言主义改革,将对人类的思维与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结合当前语言相对论的应用状况,分析并阐述了语言相对论对认知语言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普遍关注思维、语言、文化中的相关性问题。

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休,由于不同时期的流行思潮有所不同,因此两种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交替占据主要位置。

sapirwhorf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语言机思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

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将对思维惯性产生直接影响,思维是“概念思维”或者“语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1]一、语言相对论概述在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表达方式往往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学者在理解相关观点时产生一定疑问。

有关他对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研究,被统称为“沃尔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极端语言决定论;二是温和语言相对论。

一方面,语言决定论中,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了思维方式,对于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另一方面,语言相对论中,语言产生了某些认知中的偏差,引导更多人们关注这方面问题,因此说语言的差别体现了思维的差别。

[2]一直以来,诸多学者批判语言决定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知霍皮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whorf的本族语言为英语,因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在英语基础上,那么就无法关注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点与理论仅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思想产生的矛盾逻辑。

更多时候,他表达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语言引发了几种认知偏差,语言模式并没有绝对性限制,而是与其他文化模式相融合,将人类的思维与感知推向习惯性渠道;②语言引导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③每种语言都可以表达概念,但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同;④语言对事物的范畴化方式,将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Sapir –Whorf假设”,也称为“语言相对论”,是关于语言,文化和思维之间关系的重要理论。

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中不同语言的结构,含义和使用上的差异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思维方式。

语言学(尤其是北美印第安语言)和心理人类学方面的先驱;他对艺术和美学的兴趣为人文人类学奠定了基础。

萨皮尔(Sapir)于1884年出生于普鲁士犹太教家庭,5岁时移居美国。

在他的青年时代,他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日耳曼语和印度欧洲语言。

后来,在蟒蛇的影响下,他转向了人类学。

1909年,Sapir 获得博士学位。

萨比尔(Sapir)在25岁时就从事人类学研究。

1910年至1925年,萨皮尔(Sapir)担任渥太华加拿大民族博物馆地质调查部人类学部主任。

在那里,他提出了在印度语言研究的基础上将北美印第安语言分为六个基本分支的想法(Sapir,1990-1991)。

同时,他还试图整合历史和民族学理论(Sapir,1916)。

萨皮尔(Sapir)在1921年发表了他关于语言的杰作,提出语言是思想的象征性表达,并强调语言对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

“语言和我们的思维习惯是密不可分的,换句话说,它们是一回事。

”从1925年到1939年,萨皮尔分别在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任教。

在此期间,他的研究重点从语言学转向心理学。

他试图探索蟒蛇“文化”概念的心理维度,并使其成为具体研究的对象。

尽管最后没有实现萨皮尔的工作计划,但他在论文中传达的想法(萨皮尔,1949年)引起了巨大反响,特别是对于参加讲座的学生。

他被认为是文化个性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Sapir在语言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使他开发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例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他和他的学生沃尔夫提出的“萨菲尔·沃尔夫假说”可能是他最著名的理论贡献。

这种假设认为,语言的习惯形式限制了思维方式,因此“现实世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群体的语言习惯”(Sapir,1929)。

Sapir提倡内部语言的研究,这被视为语言学领域的文化相对性。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

语言相对论一直以来,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哲学家等普遍关注思维、语言、文化中的相关性问题。

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共性论的争论始终没有停休,由于不同时期的流行思潮有所不同,因此两种观点也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交替占据主要位置。

Sapir-Whorf是语言相对论的代表人物,他对语言机思维的相互关系提出假设。

他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将对思维惯性产生直接影响,思维是“概念思维”或者“语言思维”,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内容与表达方式。

一、语言相对论概述在Whorf的语言相对论中,表达方式往往模棱两可,让人捉摸不透,因此很多学者在理解相关观点时产生一定疑问。

有关他对语言、思维、文化关系的研究,被统称为“沃尔夫假说”。

沃尔夫假说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极端语言决定论;二是温和语言相对论。

一方面,语言决定论中,认为语言形式决定了思维方式,对于现实的感知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另一方面,语言相对论中,语言产生了某些认知中的偏差,引导更多人们关注这方面问题,因此说语言的差别体现了思维的差别。

一直以来,诸多学者批判语言决定论,认为这是一种自相矛盾的想法,如果这一理论是正确的,那么Whorf将无法获知霍皮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与英语使用者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

Whorf的本族语言为英语,因此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奠定在英语基础上,那么就无法关注到霍皮语的人生观、价值观。

实际上,Whorf表达的观点与理论仅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是他自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极端思想产生的矛盾逻辑。

更多时候,他表达了语言相对论的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通过语言引发了几种认知偏差,语言模式并没有绝对性限制,而是与其他文化模式相融合,将人类的思维与感知推向习惯性渠道;②语言引导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③每种语言都可以表达概念,但是表达的程度有所不同;④语言对事物的范畴化方式,将对认知过程产生影响。

Whorf认为,在一种语言中将词汇划分为动词与名词,将会对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产生影响。

例如波浪、烟雾、闪电等,并没有更多地倾向于实物物体,但是在英语中属于名词;但是在霍尔语中,却将这些自然现象定义为动词,因此可以说霍尔语主要通过不同方式来看待这些现象。

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

论沃尔夫“语言相对论”的核心思想
他发现客观事物在人们的意识中依语言结构不同而不同语言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切分自然同一个物理证据不可能使所有的观察者都得到相同的宇宙图像除非他们的语言背景是类似的或者能够以某种方法互相标定2214
2 0 1 3 年2 月 第3 3 卷第 1 期
V0 1 . 3 3 No . 1 Fe b. 20 1 3
言世 界 观 ” , 强 调 民族 文 化 和语 言 的相对 价 值 , 认 为 每一语 言都包 含 着一种 独 特 的世界 观 。和洪 堡 特 的 观点 略有 不 同 , 美 国语 言学 家博 厄斯 ( 1 9 5 8 — 1 9 4 2 ) 在 对 印欧语 言 和土著 语 言 的对 比研究 中发 现 ,不 同 民
( 1 7 6 7 — 1 8 3 5 ) 通过 研 究 美 洲 印第 安语 言 , 提 出 了“ 语
几位 语 言学家 对语 言和 思维 的关 系在宏 观理 论 建设 和微 观研 究两 个方 面都 做 了努 力 ,但 没能 提 出 语 言和思 维关 系 的明确证 据 。萨皮 尔 的学 生沃 尔夫 ( 1 8 9 7 - 1 9 4 1 )第 一次 以实证 的方式探 索 了语 言 和思
河北 民簇 师 范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l Y f o r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
论沃尔夫“ 语言相对论 " 的核心思想
李艳 红
( 北京 外 国语大 学 中 国外 语 教育 研究 中心 , 北 京 1 0 0 0 8 9 )
尔夫 1 9 2 7年至 1 9 4 1 年逝 世前 发表 的 l 8篇文 章 。 其 中“ 科 学与语 言 学 ” ( 1 9 4 0 ) 和“ 习惯 性思 维 、 行 为 与语 言的 关 系 ” ( 1 9 3 9 ) 最 能代 表 沃 尔 夫 “ 语 言相 对 论 ” 的 思 想 。从他 的著 作 中可 以看 出 , 沃 尔夫 本人 对科 学 、 宗 教和 人类 发展 的看 法促 使 了 “ 语 言 相对论 ” 的诞

沃尔夫背景

沃尔夫背景

心灵论 一元论
“我有一个思想:心灵在思想的时候,它是在和内心说 话……我认为思想就是说话,判断就是说出来的陈述, 只不过在无声的对自己说,而不是大声的对自己说。”
亚里士多德
“形式逻辑”、“思维范畴决定语言范畴”的思想和 《工具论》一书
语言只是思想的符号, 思维不等于语言。
“口语是内心经验的符号,文字是口语的符号。 人类不会有相同的文字,也不会有相同的发音。 但是这些文字和声音所代表的心理经验以及这些 经验所反映的事物,对人们来说都是共通的。”
❖羌藏话 ❖百词表
问:你听得懂四川话吗? 答:听得懂。
问:你会说什么话? 答:羌话、藏话、汉话。
“四川话”——汉族学生
“汉 话”——丹巴县的羌族或藏族
藏 族
“汉话” ——族群身份


汉 四川话、自贡话、贵阳话…… —— 地方感

问题
是族群身份和地方感决定了使用 什么“语言”?
还是“汉话”、“四川话”这样 的“语言”决定了用族群或者用地方 这样的模式来进行思考?
• 1914年,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化学工程,毕业后进入 哈特福德火险公司担任防火专家职务。
• 1931年,注册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萨丕尔的美洲印第安
语言学课程,并有机会接触当时最先进的语言学理论和
方法。
• 1932年,在萨丕尔的鼓励下开始研究霍皮语 • 1932-1941年,发表了众多有关美洲土著语言研究的专业
古希腊时代哲人们对语言与思维的思考 与认识为沃尔夫假说的思想的产生打下了哲 学思辨的基础。
德国语言学传统对假说形成的影响
18世纪下半叶德国新人文主义思潮 语言学研究代表人物:
文艺理论家赫尔德 语言学家洪堡特
赫尔德

语言相对论——精选推荐

语言相对论——精选推荐

语言相对论--一个大同语者的语言观王立浅薄的人动不动就廉价地使用"绝对"、"最",却不想想"相对"有多么可贵!大师们的文章平易得如同说家常话,"积木论文"却堆满了连他自己也未领会的名词术语。

《语言相对论》没有一条高深的定律,只是针对一些常见的误区略加探讨。

一、稳定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

一切语言都是在变化的。

词汇的变化最快,只需十年就可以看出来,每个时代都会出现流行语,大部分昙花一现,只有少数幸存下来。

语音与语法的深化虽然慢,经过五百年还保持稳定不变的语言是极少的,在各国官方语言中,多数是在最近二、三百年内方形成的,或是在文字、语音、语法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土耳其革命后,阿拉伯字母让位给拉丁字母。

俄语字母表和读音有了改变。

日语假名用法的改变程度也很大.谁都希望语言能保持稳定,受过教育的人不太欢迎语文改革。

汉字的简化字自古就活在人们的笔下,五、六十年代的简化工作得到了人民的广泛拥护,可不少人不肯采用,以繁体为正体,就像有了火车,还说大马车是正式的"车",火车名不正言不顺。

鲁迅先生主导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奠定了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雄厚坚实的基础,可是当初反对者如同洪水冲击堤防,险恶的情形早已超出了学术范围。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国语"与现代的普通话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听一下那时的电影或老唱片,语调明显不一样,听起来怪怪的。

"和"这个连词被读成hàn(台湾至今仍有这种读法),并没有字书上的依据。

《辞源》注音为:户戈切,平,即hé;胡卧切,去,即hè,普通话改用hé是科学的。

白话文先驱们为了丰富汉语的词汇和句法,做了大量探索,如鲁迅先生用过以下句式:(1)A的B,的C,的D.(2)"形容词+的+地"做状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相对论的产生及发展语言相对论往往被称作“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实际上,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萨丕尔(Edward Sapir)和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enjamin Lee Whorf)并没有合著过,也没有明确地为实证研究提出过假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这一说法是萨丕尔的学生,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哈利?霍衣哲(Harry Hoijer)在1954年提出的(Koerner 2002:2).①后来的学者,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罗杰?布朗(Roger Brown)(1976)等,将假说分为两类:强式,语言决定论(Linguistic Determinism),即语言决定思维、信念、态度等;弱式,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语言反映思维、信念、态度等(高一虹,1994:4)。

前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后者认为语言不同的民族,思维方式上有差异。

但值得注意的是,萨丕尔和沃尔夫并未作此区分,沃尔夫本人也并不同意极端的语言决定论.目前,研究者通常使用沃尔夫自己的术语,即语言相对论(Linguistic Relativity)。

这个陈述暗示了萨丕尔和沃尔夫并不是最早或唯一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学者。

其他思想流派也有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对语言和思维之间关系的思考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对语言相对论来说,其思想发展历程大致经过以下几个时期。

古希腊时期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世界存在于预设的外部理念,语言若要存在下去,就必须尽力正确地反映这些理念.“除了我们把思维准确地称作由心灵及它自身进行的无声的对话之外,思维和言谈是一回事。

”“从心中发出通过嘴唇流出来的声音之流称作言谈。

”②持该种观点的人认为,语言的背后是普遍的理性本质,为天下人共有,至少为所有思想家共有。

词语不过是这种深层精华的表达媒介,语言是反映内在思想活动的“标签”,是体验世界的工具,还没有考虑到语言对思想的作用。

德国语言学传统时期直至18世纪晚期19世纪早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即民族精神.随着这种认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民族主义。

1820年,德国语言学者洪堡德(Wilhelm V on Humboldt)将语言学和民族浪漫主义的研究联系起来,认为正是语言构造了思维。

思维由内部对话产生,这个过程使用了语言使用者相同的语法结构.所使用语言的语法被认为反映了这个民族国家的世界观(Weltanschauug)。

“语言的多样性不仅仅是符号和声音的多样性,而且是价值观的多样性。

”③语言有多种形态类型,比如德语、英语等.洪堡德认为,这些印欧语系的语言是最完美的语言类型,这也解释了这些语言的使用者相对于较差语言的使用者的主导地位。

洪堡德形成了“语言世界观”的论题,后被人看作是语言相对论的源头。

博厄斯和萨丕尔时期20世纪早期,人们普遍认为,语言是有优劣的。

有些语言天生就更好,简单粗糙的语言会让它的使用者在智力上有劣势。

更有甚者,如美国语言学家惠特尼(William Dwight Whitney),积极呼吁根除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认为使用这些语言的都是野蛮人,如果他们放弃印第安土著语言转而学习英语,更能过上文明人的生活。

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反对这种观点。

不同于洪堡德,博厄斯认为所有文化和语言拥有同样的价值,所有语言都能够表达同样内容,虽然表达方式极不相同。

世界上不存在最理想的语言类型。

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形式无穷尽。

语言没有先进和原始之分。

他认为,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倡民族学工作者学习当地语言,记录口头文化,比如用当地语言描述的神话.④虽然博厄斯还没有形成关于语言及思维和文化的系统的、清晰的观点,但他确实看到了语言及思维和文化存在一定关系。

博厄斯的学生萨丕尔认为,语言是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人们观念的钥匙.因为语言语法系统中的差别,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够出现完美的翻译。

萨丕尔强调语言对思维的影响力量,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没有两种语言可以足够相似以至于能被认为呈现了相同的社会现实。

不同社会生活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而不是生活在有不同标签的同一个世界。

"⑤另外,萨丕尔完全不同意语言决定论,即所谓的强式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如果想象对经历的分析是建立在语言模式上,那未免太天真了"。

⑥他认为如果存在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那这种关系也不会是绝对性的。

萨丕尔在观察所谓“现代”语言时提出,英美使用同样的语言,在现在和将来都会是促进英美互相理解的润滑剂.但其他因素正在迅速累积,有力地阻碍了这种平衡.当地理、物理、经济等文化因素不再相同时,同样的语言就不能作为同样文化的标志。

萨丕尔没有直接研究语言如何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但他已经有一些弱式语言相对论的观察了,这些观察由他的学生沃尔夫进一步论证和发展。

沃尔夫时期相对于洪堡德和萨丕尔仅仅是假设语言会影响其使用者的思想和行为,沃尔夫开始通过研究美国印第安土著语言,去解释语法系统和语言使用上的差别如何影响他们理解世界。

他试图找到证据,说明及语言差异相关的行为差异,论证过程则用翻译法来定性描述和推测。

例如,在《科学及语言学》中,他对比了英语和肖尼语描述的用通条擦枪这件事,发现两者使用了不同的概念成分。

例如,用英语和肖尼语表述“用通条擦它(枪)”时,英语将这个描述切分成三个部分:擦、用、通条;肖尼语中的三个成分是:干燥的空间、孔的内壁、以工具的运动.以上对比说明,语言在解释自然时的方法不尽相同.这种方法和结论都受到了质疑.德裔美国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伦纳伯格(Eric Lenneberg)(1953)认为,语言在描述某个事件上的巨大差异,并不一定对应于对那个事件的感知的差异;这种语言的差异可能只是该语言内部象征方式的演化结果,一般不为讲这种语言的人所察觉。

另外,伦纳伯格强调,必须分别观察和描写语言事件和非语言事件,然后才能将它们联系起来。

在论证两者之间联系的时候,必须采用常规的证明方法,否则就会陷入循环论证的困境。

上世纪50年代,沃尔夫假说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在实证主义风潮下,不论是支持者还是批评者,都设计出许多实验来验证这个假说。

例如1953年,罗杰?布朗(Roger Brown)和伦纳伯格一起设计了许多关于颜色词和颜色认知方面的实验,试图检验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为了进行研究,他们首先根据沃尔夫的观点,提出了两个假设:1。

不同语言社区里对言语的体验和感知不同;2。

语言产生特别的认知结构。

⑦而后,罗杰?布朗分别发展成为弱式、强式假说。

值得注意的是,罗杰?布朗的表述流传范围如此之广,以至于被误认为是由萨丕尔和沃尔夫提出来的,但他们两人都没有这么说过,尤其是对第二个接近于语言决定论的表述。

在罗杰?布朗和伦纳伯格的第一个实验中,他们发现人们在记住色调时,更容易记住有明确名字的。

祖尼(Zuni)语使用者不区分蓝色和绿色,在辨认和记忆蓝绿色时确实有困难。

⑧普遍主义时期在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出现了普遍主义风潮,其中最有名的提倡者为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他认为人类能够学习到各种文法的普遍能力,是被内建在大脑中的.人类的大脑,只使用几组固定而且有限的规则来组织语言。

因此,他假设所有的语言在底层都拥有相同的文法结构。

这几组有限的规则,被称为普遍文法。

也就是说,普遍主义认为语言的差别大部分是天生的.语言的差别仅仅是表面现象,并不影响认知过程,而认知过程对全人类来说都是通用的。

也就是说,语言结构首先反映的是认知的普遍性,而非文化的差异性.在这一时期,普遍主义成为美国语言学家的主流理论,语言相对论不再受欢迎。

⑨例如美国人类学家柏林(Brent Berlin)和凯(Paul Kay)1969年通过实验发现,虽然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色彩词汇,但选取哪些颜色当做焦点色时是一样的,比如黑、白、红。

也就是说,原本以为因语言不同而不同的色彩命名过程,现在发现是有一个通用模式在其中的。

批评者认为,沃尔夫的理论是无法检验的,也未进行系统的阐述,而提出这些理论所依据的数据在分析和理解基础上也存在偏误。

沃尔夫主义的新发展时期上世纪80年代以后,语言学家开始重新重视语言相对论。

他们认为,之前学者对沃尔夫的批评仅是针对他实际思想理论中最浅显的部分.美国认知语言学家拉考夫(Lakoff)1987年提出,沃尔夫要讨论的根本不是语言之间是不是可翻译,他重在指出英语使用者也许可以理解霍皮人是怎么想的,但是他们不可能按照这种方式来进行思考;⑩另外,批评者还在批评那些沃尔夫从来没有表述过的观点,如语言决定论。

及此同时,认知心理学和认知语言学在语言相对论领域开始进行更多的研究.拉考夫(1987)认为语言通常是包含诸多隐喻,这些因文化而不同的隐喻可以揭示语者如何思考。

例如,英语使用时间如金钱的隐喻,而其他语言可能并不一定这么表达.还有一些语言隐喻则在大多数语言中显得较为普遍,因为他们建立在一般人类经验上,比如向上代表好,向下代表不好。

拉考夫认为隐喻在政治辩论中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描述过程中是使用“非法移民(illegal aliens)”还是“无证工人(undocumented workers)”,会反映说话者的不同态度。

拉考夫认为,对于语言相对论的辩论已经令人混乱,结果无意义.他指出研究者应该讨论构成语言相对论的特征,对此他提出了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

语言相对论存在的程度和深度.一些学者认为一些表面化的语言上的区别和相关的行为足以证明语言相对论,一些学者认为只有深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内部的差别才能作为证据.2。

概念系统是绝对的,还是可以被扩张、交换?3.可翻译性是否是概念系统间相似或不同的证据?4。

语言相对论是存在于语言中还是存在于思想中?现在的研究已经表明,语言会影响思维,但程度有限.新一轮的研究重在考察语言相对论的范围以及精确程度,探索语言和文化的交界,描述其关联程度以及影响的种类。

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已经不是早期使用的归纳法,而通常采用实验数据来支撑他们的结论。

注释:①Koerner E F K. Towards a’Full Pedigree’of the'Sapir —Whorf Hypothesis’[J]。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 2000: 2-23②柏拉图:《智者篇》[A],《柏拉图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版③Martin Pütz,Marjolyn Verspoor。

Explorations in linguistic relativity[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0④吴泽霖张雪慧王铭铭:《简论博厄斯及美国历史学派》[J],《民族学研究第一辑》,1981年⑤【美】萨丕尔著,马毅龚群虎范俊君译:《作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地位》[J],《福建外语》,1993年Z2期⑥Sapir E,Swadesh M. American Indian grammatical categories[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