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教案范文第【1】篇〗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读题解题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通古诗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板书:读通)2.闯关游戏:聚焦“萧萧”、“促织”、“篱落”的意思。

(板书:借助注释、借助插图)3. 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4.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谁带着想象美美地读一读。

读完前四个字稍稍停顿了一下,这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谁再来试一试。

三、读懂课文我们很快地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诗句,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走进叶绍翁的内心世界,读懂课文。

(板书:读懂)(一)锁定画面,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1.这首古诗中,有一个字是有温度的,你能找到吗?(寒)指导书写“寒”。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书所见》,使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理解古诗的含义,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初步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首古诗,作者为宋代诗人叶绍翁。

本课教学内容包括学习古诗的字词、理解古诗的含义、欣赏古诗的意境以及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古诗的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入古诗《夜书所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圈画出诗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共同理解古诗的含义,交流学习心得。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朗读与背诵: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古诗。

6. 知识拓展:介绍诗人叶绍翁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8.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书所见》2. 诗人:叶绍翁3. 字词: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等。

4. 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七、作业设计1. 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 抄写诗中的生字、新词,并理解其意思。

3. 搜集其他叶绍翁的诗作,进行阅读与欣赏。

八、课后反思1. 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是否掌握了古诗《夜书所见》的相关知识。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书所见》,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等多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夜书所见》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之一,作者为南宋诗人叶绍翁。

诗中描绘了夜晚读书时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2. 教学难点:把握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夜晚读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夜书所见》,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并尝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创作。

4. 朗读感悟: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典诗词的表现手法和审美价值。

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夜书所见》2. 作者:叶绍翁3. 诗意概括:夜晚读书所见所感4. 表现手法:比喻、拟人、对仗等5. 课后作业: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七、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一首以夜晚读书为主题的诗歌。

2. 作业要求:运用比喻、拟人、对仗等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1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4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1教案

9、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夜书所见总课时课时预习作业:1、圈生字,勾生词,并给课后生字注音并组一个词语。

2、看课文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读《字词句天天练》。

4、读课文至少三遍。

一、板书课题, 《古诗两首》,齐读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

2、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1、听录音画出停顿线。

2、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顺。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1、请生读生词:萧萧、梧叶、促织。

2、请几名学生读古诗,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词、句。

3、分组、分男女等形式读古诗。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自由读古诗。

1、理解“夜书所见”。

2、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二)学生自学(三)后教重点理解“书”、“客”的意思。

五、第三次先学后教(一)自学指导:反复读这首诗。

1、江上一灯明让作者想到了什么?2、理解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3、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二)学生自学(三)后教: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六、当堂训练。

1、展开想象诗人童年时,与家乡的小伙伴在什么地方?干什么?童年时,在草地上,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小河边,诗人和小伙伴在童年时,在书房里,诗人和小伙伴在2、读背古诗。

板书:梧叶秋风(动客情)一灯明教学反思:三年级上册语文必背内容4、古诗三首(必背)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晩,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7、古诗三首(必背)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版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 部编版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认识“绍、萧”等生字,读准多音字“挑”,理解诗中“萧萧”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难点:感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初分享话秋天1、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来,现在开启我们今天的“课初5分钟,经典大家享”。

看,今天我们要分享的话题是——秋天(配乐)。

谁想来分享?生1:我为大家分享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师:你真厉害,一下子说出了这么多描写秋天的词语。

谁还想分享?生2:我想为大家朗诵一段关于秋天的文章。

师:谢谢你,用你声情并茂的朗诵,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具特色的秋天。

2、感谢两位同学带来的经典分享。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对秋天的描绘,除了精炼的四字词语,唯美的现代散文,还有那渊远流传,经久不衰的古代诗词。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夜书所见》。

拿出手来,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来,齐读课题。

(二)理解题意——拆字串意来总结1、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生:夜——夜晚,所见——所看见的和听见的。

)2、“书”是什么意思?在这里,哪种意思更贴切呢?3、理解了“书”字的意思,相信题目的意思就难不倒大家了?说想来试一试?(生:把自己在夜里看到的听见到的写下来。

)4、带着这样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诗题。

(三)朗读古诗——字正腔圆有韵律正确读——字正腔圆正音调1、自由朗读古诗题目读懂了,诗句会读吗?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读正确谁想第一个来读这首诗。

(生读)你真了不起,把难读的字都读对了。

谁来说一说在这首诗中哪个字最容易读错?(生:“挑”)怎样读?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从注释里找到的。

他关注到了古诗旁边的注释,真是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夜书所见》,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是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括《夜书所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和《秋夜寄邱员外》。

本节课主要教学《夜书所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句中的意象,感受古诗的韵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古诗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夜书所见》,注意语音、语调、停顿和重音。

3. 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句的含义,解释生词和难句。

4. 感受: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味,理解诗句中的意象。

5. 背诵: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夜书所见》,要求准确无误。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背诵《夜书所见》,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夜书所见》2. 诗句:《夜书所见》3. 诗句解释:教师将诗句的解释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

2. 用自己的话解释诗句的含义。

3. 写一篇关于《夜书所见》的感想。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理解、感受和背诵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夜书所见》,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古诗的韵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教案)

教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梧叶”、“送寒声”等。

(3)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媒体展示、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2)运用对比分析法,比较《夜书所见》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和真挚感受。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1)古诗《夜书所见》的朗读与背诵。

(2)古诗《夜书所见》的理解与分析。

(3)古诗《夜书所见》的意境描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古诗《夜书所见》。

(2)理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

(3)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象。

2. 教学难点:(1)古诗《夜书所见》的意境理解。

(2)古诗《夜书所见》与其他古诗的对比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古诗文的学习氛围。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示范朗读古诗《夜书所见》。

(2)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

(3)学生自读,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4)学生齐读,整体感知古诗的意境。

(5)学生尝试背诵古诗。

3. 理解与分析(1)学生自主阅读古诗,圈画出不懂的词语。

(2)教师讲解古诗中的重点词语,如“梧叶”、“送寒声”等。

(3)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古诗描绘的景象。

(4)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境。

4. 对比分析(1)教师出示其他古诗,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学生对比分析《夜书所见》与其他古诗的异同。

(3)教师总结古诗的特点和魅力。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感受诗中的意境。

3、能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1、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诗中字词,诗句的含义。

2、诵读诗句能感受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和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一)导入新课:1、复习背诵学过的古诗,让学生看课件感受新诗。

2、介绍诗人。

3、读题、解题。

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为了突出“夜”和“见”字)(二)初知诗意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读正确。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4、学生掌握朗诵古诗的节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三)合作学习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分小组交流,借助课文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3、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心情。

5、感情诵读全诗。

6、请学生跟着课件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学会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五)拓展活动请学生说出当你有家人或亲人离开你一段时间,你会有什么感觉?板书设计夜书所见见:梧叶挑促织一灯明听:寒声感:动客情第二课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复习背诵《夜书所见》二、揭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三、初读感知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通顺。

2、教师指名读。

再听录音,读准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案1

部编版《夜书所见》优秀教案1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课前准备:1.教师:搜集古诗的相关的音频、图片资料等,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与生对话,导入古诗。

1.与学生对话,体会如果自己在外孤单心情。

2.板书课文题目,理解课文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3.理解整个诗名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相关的谈话的交流,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古诗的情感基调,也有利于学生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字典等读准字音,把这首诗正确、流利地读出来。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在读准字音的情况下,注意读准节奏。

5.教师范读,指导停顿。

节奏应该是二二三拍。

6.学生熟读。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来读准、读通古诗,再通过适时的全班交流学习来达到巩固自主学习的效果,实现对古诗的初步感知。

三、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给古诗加注释,这是我们第一次见到,注释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那些非常难的词语,但是不要生硬的往里面套,只要明白诗人所写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感情即可。

现在以小组为单位,借助字典和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

2.不理解的地方,交流讨论,尝试解决。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夜书所见》,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培养朗读和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夜书所见》的作者、时代背景。

2. 诗意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朗读与鉴赏: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感受诗的韵律美。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夜书所见》,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

2. 难点: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的背景资料和朗读示范。

2. 学具:学生自备《夜书所见》的文本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古诗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感受诗的韵律美。

3. 诗意理解: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词语解析:讲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

5. 朗读与鉴赏:学生分组进行朗读,互相评价,感受诗的意境。

6.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作者:杨万里- 背景:宋代- 关键词语:如“夜深”、“静”、“书香”等- 诗意理解:诗人的夜晚读书体验- 课后作业:背诵《夜书所见》,写一篇关于自己夜晚读书体验的短文。

作业设计1. 背诵:《夜书所见》。

2. 写作:写一篇关于自己夜晚读书体验的短文,要求用到诗中的关键词语。

课后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的意境。

2. 学生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高,能够积极地进行朗读和讨论。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案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详案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师:再过几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了。

在这个美好的日子里,同学们会想到哪些事情?生1:月饼。

师:好吃吗?生1:好吃。

生2:圆圆的月亮。

师:说得好,“圆圆的月亮”。

月到中秋分外明,多好的月色呀!生3:全家人在一起团聚。

师:对呀,中秋节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明月,多么幸福温馨的时刻呀!师:可是,总有一些身处异乡的人,他们不能回家,不能回到家人身边,不能与亲人团聚。

千百年来,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写下了许许多多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呢?(大屏幕出示):(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有一年,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

秋天的一天晚上,他住在乡村的一间小旅馆里,晚间的所见,让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夜书所见》。

)师:有人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

读懂了题目,能更好地理解内容。

我们再读一读诗的题目(齐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师:“夜”是什么意思?生:是夜晚的意思。

(板书:夜)师:“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生:书,在这里是写的意思。

师:说得好。

这里的书,不是指我们读的书,而是写的意思。

师:“所见”是什么意思?生:所见,是所看到的意思。

师:那么,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生:在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师:诗人在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了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听老师读课文。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1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说课稿1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说课稿一、说教材《夜书所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九组课中的古诗。

作者叶绍翁,表达了他目睹秋风落叶和篱笆灯火而勾起的思乡之情。

根据我对教材、课标的理解,把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1、会认两个生字萧、梧,会写两个生字促、深,读准一个多音字挑(tiao )。

2、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品诗赏画,品味思乡情。

二、说学情和学法由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浅,可能对古诗所表达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不容易理解,需要他们通过画面,以及多次诵读,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因此古诗采用了诵读法和想象法: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的情感;想象法: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想象画面。

三、说教学流程及设计理念一、引入文本,读准古诗。

1、出示诗题,读题,说题目的意思。

题目中的书是什么意思?(古代用书解释为写)2、出示诗歌,自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二人小组内完成自学导读单生字词部分后,交流汇报。

二、深入文本,理解诗意。

1、诗人夜晚所看见了什么?(快速找出来)2、你从哪句看出儿童在捉蟋蟀?(知有儿童挑促织)你怎么知道促织是蟋蟀?因为诗歌的左下角多了一项注释。

我们要善于利用注释学习古诗。

并学习这种利用注释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四从大组合作学习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带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次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的朗读,使学生能够背诵。

三、背诵古诗,加强积累1.通过游戏的方式加强记忆。

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

(课件出示:萧、客、促、深)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背、或全班齐背古诗。

四、拓展延伸,质疑问难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

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例如:李白的《静夜思》)2、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五、布置作业,课外延伸1.背诵《夜书所见》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1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1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

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熟读成诵。

五、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曲,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附: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

字嗣宗。

号靖逸。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叶氏。

生卒年不详。

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其他如《夜书所见》写儿童夜挑促织,景象鲜明,反衬出客中的孤寂;《嘉兴界》写江南水乡景色,颇饶风味;《田家三咏》写田家的生活片断,平易含蓄,词淡意远,耐人寻味。

另外,周密《齐东野语》载其咏史诗《汉武帝》一首,颇尽讽刺揶揄之能事。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郁闷孤独,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儿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代替。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

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求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的名句。

教学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夜书所见》教学目标:1、认识“促”等。

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板书所见2、背《所见》这是袁枚夏日的所见3、板书完整课题。

叶绍翁写的4、解题:(1)说说夜书所见的理解。

(出示选择书的意思:一指书本,二指写。

)这里的见不仅指看到,还包括听到想到甚至感觉到的.5、再读课题。

二、初读诗歌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自读。

要求:(1)读准字音(2)对照注释思考诗人写的是什么?2、交流:(1)读诗正音:相机学习生字促读准音扩词理解:促织范写深挑上声,用细枝在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写:深促(2)讨论:诗人写了什么?(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儿童挑促织)并相机指导理解:萧萧梧叶江上秋风篱落一灯以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意句子的倒装。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2018年三年级语文上册4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公开课教案

(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读一读,背一背。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 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 33)出示生字: sònɡ tiǎ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ǎo” ,还有一个读音是“tiāo” ,组词 为“挑担、挑粮” 。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 : “扌”表意, “兆”表音。 加一加: “关+辶=送” 。 (3) (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
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 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 8.读诗。 谈话过渡: 了解了这些, 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 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 情再读一读。 (四)指导全文朗读。 1.齐读。 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 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 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 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 。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 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 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 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 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 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 4.小组比赛。 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 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 首试试! 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 (课件出示 41) 泊船瓜洲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夜书所见优秀教案第【1】篇〗1、学会本课8个生字。

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一)观察课文配图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干什么的。

(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

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一)初读课文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

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

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樾——树荫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径、斜、赠”等11个生字,学会“寒、径、斜”等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够进行背诵积累,同时默写《山行》。

3.理解诗歌大意,能够融人诗歌的意境中,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秋色,体会诗人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激发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准备多媒体课件;搜集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第三课时夜书所见课时目标:1.认识“挑”这个生字,学会“送、挑”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一、观图激趣,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教材《夜书所见》插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图并说说对图画内容的感知(有人家、有孩子提着灯笼在篱笆旁边玩耍……)。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夜晚),同时引入: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宋代诗人叶绍翁即兴写下了一首古诗《夜书所见》,板书诗题,引导学生简单释题(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明确“书”(写)、“所见”(所看见的)。

2.简介诗歌作者叶绍翁(南宋诗人,最有名的诗是《游园不值》,其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利用直观的画面引入教学,让学生在认真观图、说图的过程中初步感知了诗歌的画面,为更好地理解诗意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诗歌,夯实基础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主朗读情况,教师适时正音,并强调:“挑”是个多音字,在诗中读第三声,词语“挑促织”是指“捉蟋蟀”。

同时引导学生读好诗句的停顿写节奏(课件出示“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3.出示课文中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及结构,看看应该如何写好这两个生字。

教师适时范写指导,强调:“送”的笔顺是先内后外,“关”最后一笔是点画,“辶”的平捺要写得舒展;“挑”左窄右宽,右边“兆”的正确笔顺应该是撇、点、提、竖弯钩、撇、点。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教育部审定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4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教材分析:《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其中一首。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理解诗意也根据学生的年段特点,不要求学生一一对译,使学生产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今后的学习。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所以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会认、会写“寒、送、挑”三个生字。

2. 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意思,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出示词语:瑟瑟秋风秋雨绵绵群雁南飞寒蝉凄切秋月寒江秋菊摇曳梧桐落叶秋风红叶秋风萧瑟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这些词语读好了,我们的眼前会出现一幅幅秋天的画面,相信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来读。

一、教学引入师:神奇的汉字声韵美,形象美,她还有灵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由28个汉字组成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七言绝句。

拿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读题解题。

理解“书”、“所见”。

看着这个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二、读准字音(5分钟)1.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出示自读提示: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每个字音读准。

(板书:读准)2.请一生读。

教师教师重点指导“挑”读音。

3.全班一起读,力争读准每个生字。

三、读通课文(5分钟)1. 读准了字音,我们还要读通句子,现在请四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词、句的意思,并试着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1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夜书所见课时:一课时课型:古诗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板书学生的回答。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一)、通读古诗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3、介绍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差别。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谁?(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出示课件——这是本课给出的注释,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来填一下下面的空,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心情又如何呢?(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夜书所见
课时:一课时
课型:古诗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重点难点:1.会认、会写生字。

2. 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感情。

教法:感情吟诵,读中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秋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也是个迷人的季节,人们
常常仰望南归的大雁,生发出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两首诗都是写诗人在秋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

2、本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一首诗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1、本诗作者叶绍翁,作者简介。

2、《夜书所见》“夜”指的是?“书”呢?“见”呢?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3、在夜晚叶绍翁都见到了什么?——出示课件,板书学生的回答。

三、初读古诗,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要求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小老师领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齐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促”。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2、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深”。

(1)、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

学生生字组词,练习说话。

(3)、学生练写。

五、学习古诗,体会感悟
(一)、通读古诗
1、生字这些小的拦路虎解决了,把他们送回到古诗中,要求把古诗读通顺。

2、请同学再读一遍,要读流利。

3、介绍七言绝句与七言律诗的差别。

(二)、学习第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第一、二句。

(1)、萧萧指的是什么?什么时候的风声?梧呢?梧叶?送?寒声?动?客情?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2)、看到眼前的情景作者的心里有什么感受?带着这种感受读一下。

(3)、出示课件——这是本课给出的注释,结合注释和自己的理解谁来填一下下面的空,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意?
(4)、前两行是说秋风引起了思乡之情,同学们看看这幅画面,你觉得秋天是个什么样子的呢?眼前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落,面对此情此景,客游在外的诗人会想些什么呢?心情又如何呢?
(5)、是啊,瑟瑟秋风带给人丝丝寒意,片片落叶给人以无限的飘零,秋风落叶
凋零之感,诗人孤独郁闷,思念起了家乡。

(6)、让我们齐读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7)、这两句诗情感真挚深沉,所以在读的时候语速上可舒缓一些,指名读,齐读。

2、总结前两句的学习,介绍学习古诗的方法。

(三)、学习第三、四句
1、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后两句古诗。

2、出示学习要求。

3、小组合作学习。

4、学习汇报。

(1)、说一说这些字、词的意思:知?挑?促织?篱落?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把两句诗结合起来理解,注意逻辑顺序。

(3)、想象夜深人静时,篱笆下灯光中闪烁儿童的身影,儿童正在捉蟋蟀的画面,又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有事怎样的?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4)、孩子们捉蟋蟀的情景让人倍感亲切,也许是他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回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生活,诗人此时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带着这种亲切之感让我们齐读度体会。

(5)指导朗读。

六、指导全诗朗读的方法与技巧,如何掌握节奏。

七、课件范读,配乐学生练习朗读。

八、练习背诵。

九、本课小结:作者以诗的形态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作业设计: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
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9、夜书所见
梧叶
郁闷、孤独
秋风
儿童
亲切之感
篱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