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常识知识误区剖析: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学案旧人教版

高三政治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学案旧人教版

第一框:实践的特征【学法指导】1、准确把握知识脉络;实践的特征:(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1)主体:人;2)对象:自然界社会关系;3)手段:工具和其它设备;4)树立科学实践观,培养在实践中创新意识。

(2)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3)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正确理解实践的含义;3、正确理解理解实践的客观性与能动性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4、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导学检测】一、考点清单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①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②的活动;实践是③的能动性的活动;实践是④的活动。

3、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第一, 实践的⑤是客观的。

人作为实践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是一种客观存在; 同时, 人的体力和智力是在社会发展中客观地形成的。

第二, 实践有意识有目的的⑥活动。

【达标检测】一、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 认为实践是( )A. 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B. 人们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C. 人们现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 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2、只有人的意识符合客观性的要求; 人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实践的创造性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是说( )A.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B. 实践是客观性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C. 实践的客观性服从于实践的目的性D.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是统一的3、马克思说: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 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 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这一论述的含义是( )A 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B.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C. 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D.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依据是()A.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 实践是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C. 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D.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5、以下所列各项活动中, 属于实践活动的是①老师给学生讲课②种地、炼钢③体制改革④宇航员上月球采集资料A. ①②B. ①②③C. ①③D. ①②③④6、“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涉及到1100 多个科研单位,3000 多个协作单位, 成千上万名科技工作者参与才铸就了这项航天史上的创举。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第一课时导入新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什么是实践?为什么要投身社会实践?怎样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八课。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第一节实践及其作用(板书)一、实践的特征(板书)引言中河北农大的师生们为什么要开展走“太行山道路”的活动,这个活动从哲学的角度概括地说叫什么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知识分子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能有所作为。

这个活动从哲学角度概括地说叫实践。

(紧接着提问并板书)1.什么是实践?(板书)对实践的观点历史上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什么不同?(1)历史上唯物主义者关于实践含义的观点(板书)小资料,如何理解?(学生回答)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还提出了实践或与实践相近的概念。

如行、行动、行为、力行、活动、生活、践履等。

但始终没有对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板书)(学生回答,教师归纳)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对实践作出了科学的说明,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既然是这样,那么,哪些活动是实践活动呢?(阅读103页楷体,学生自己归纳)根据上述的概括,你们曾参加过哪些实践活动?(学生回答)(教师接着提问)这些实践有哪些特征呢?(学生阅读课文)2.实践的基本特征(板书)(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板书)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

(阅读104页第二段)(联系自己的实践活动、理解主体、对象、手段)(议一议)104页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民群众,人有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这就使人能够有目的的从事社会实践。

高三政治课件-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精品

高三政治课件-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精品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考点剖析
一、实践及其作用
1.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略) 2.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实践不仅对社会发展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而且对人的认识具有决定作 用。
首先,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 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其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发展 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 认识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 的发展。再次,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 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认识的最终目 的则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最后,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惟一标准。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将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及 其规律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只有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它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 革着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这样,实践过程就成为主观认识同客 观事物相联系的桥梁,人们就能够把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加以比较,可 以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2.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略)
3.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 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在改造主观世界中,世界观、人生观、价 值观的改造处于核心地位。所谓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人的其他精神要素都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 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 主义才能形成。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是主观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08.第八单元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08.第八单元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单元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考纲要求说明本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有:实践的含义和特征,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根本作用和认识中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知识青年必须与群众实践相结合,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

这部分是实践论的内容,近5年高考涉及的知识有:实践的意义、特点和基本形式,实践对社会发展和认识的决定作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知识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主要采用选择题、辨析题、论述题,重在对有关知识的再认再现和高考有关能力的考查。

实践论既是全书的总结,又是哲学常识教学的归宿,无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人生价值的实现都以实践为基础,不能离开实践。

实践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它与认识论密切相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动力和惟一标准,实践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范围,实践不仅对认识起决定作用,而且对社会发展也起决定作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突出体现了主客观的统一,无论是在对客观的反映,还是主观对客观的反作用,都是在实践中进行的,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完成。

二、考点概要分析(一)实践1 实践的定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区别;二是指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2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说实践能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并且能把主观的东西"显现"为客观的东西,实践是主观和客观之间的桥梁。

正是实践的这一特征,才使它能充当起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惟一标准。

3 实践的三个特征:第一,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物质的。

第二,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这是因为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活动,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创造出新的东西,从而显示出它的能动性。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单项选择题 1、艺术创作需要坚实的生活积累 A. 认识事物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 .认识来源于实践,正如王夫之所说 : “身之所历 ,目之所见 ,是铁门坎 . ”这表明B.认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D .认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2、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① 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 ②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 ③ 根据实践的发展 ,在坚持中发展④ 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论述为标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3、爱迪生试制白炽灯泡 ,失败了 1200 次.有人讥讽他一事无成 .爱迪生则说 :“我已经有了很大 的成就 ,证明了 1200 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 ”从爱迪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①人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③认识的真理性要靠实践来证明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②认识决定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④实践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D. ①③④ 4.“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的变化, 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力发展的。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B. 实践是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C. 人类认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的智力 D. 思维与存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 ”这一观点主要指出了 5.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A.多种多样的 B.生产实践 c.改革 D.科学实验 6.经典遗传理论认为,水稻、小麦等白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

这与袁隆平在实践中观 察到的现象不相符合。

于是他冲破传统理论的束缚, 稻。

从哲学上说,这表明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大胆创新, 反复试验,终于培育成功杂交水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7.毛泽东说: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 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下册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高考考点1、实践: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社会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二、知识结构三、重点、难点剖析1、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而认识的最终目的则是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

当然两者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只有抓住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才能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且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

因此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2、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认识的途径(1)人类的认识只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2)一个人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个是直接经验(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经验),一个间接经验(从他人那里主要是书本上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在我为间接经验,在别人仍为直接经验。

二者最终都源于实践。

3、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1)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

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

因为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避免盲目性,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因为理论所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事物的共性,而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各有其特性,一定要运用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统一。

还因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理论,一定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的统一。

(4)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首先,必须重视理论学习,重视书本知识,不掌握一定的科学理论,就无法指导实践。

最新-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下册 第5—8课素材 人教版高二 精品

最新-高中政治 《哲学常识》下册 第5—8课素材 人教版高二 精品

《哲学常识》下册:第5——8课【教学内容与目的要求】教学内容:《哲学常识》下册:第5——8课五、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六、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七、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八、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学习指导】目的要求:通过下册的复习,明确马克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统一,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能够面对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和道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做到主观与客观、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知识重点】第五课的中心观点: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人们应当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重点讲述要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学会“想”。

第六课的中心观点是:无论是“想”还是“做”都受到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发挥集体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第七课的中心观点是:人们在“想”和“做”中要取得成果,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由此提出怎样实现人生价值,要把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结合起来。

第八课的中心观点是:讲“做”,讲社会实践的作用和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我们应当与实践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知识体系简表】⎪⎪⎪⎪⎪⎪⎪⎪⎪⎪⎪⎪⎪⎩⎪⎪⎪⎪⎪⎪⎪⎪⎪⎪⎪⎪⎪⎨⎧⎪⎪⎪⎪⎪⎪⎪⎪⎪⎩⎪⎪⎪⎪⎪⎪⎪⎪⎪⎨⎧⎪⎪⎪⎩⎪⎪⎪⎨⎧⎪⎩⎪⎨⎧⎩⎨⎧⎪⎪⎩⎪⎪⎨⎧⎪⎩⎪⎨⎧---⎩⎨⎧法注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认识要不断向前推移认识要不断扩展认识要不断深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反复的过程艰苦两次飞跃对具体事物认识深化认识发展认识两个条件认识事物本质创造必要条件从认识的作用来说水平来说从认识的程度说从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来为什么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什么认识的根本任务学会分析事物的本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能动性要重视发挥主观能动性本质认识现象透过,:,⎪⎪⎪⎪⎪⎪⎪⎪⎪⎩⎪⎪⎪⎪⎪⎪⎪⎪⎪⎨⎧⎪⎩⎪⎨⎧⎪⎪⎩⎪⎪⎨⎧⎩⎨⎧节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社会主义市场产生的矛调节作用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建目的要求坚持集体主义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泉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正确解决了个人利益本利益它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在奋斗中实现理想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理想的作用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关系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的贡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践中改造主观世界同群众实践相结合在实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锻炼成才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有力杠杆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进步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生产活动对社会存在和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历史性活动社会性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有意识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征实践及其作用实践社会投身自觉,,,,:学习本册的基本结论:人们在实践中才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社会做出贡献,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哲学基础——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哲学基础——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节实践及其特征[考点展示]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一、实践的基本特征[考点讲解]1.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因为构成实践的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⑵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性的活动。

人在行动之前会有明确的目的和方案,然后改造客观世界,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们在实践中变革客观事物,创造出新的东西。

这种有目的的创造充分显示了实践的能动性。

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所进行的活动。

3.实践的基本形式及其作用:⑴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

⑶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和改造社会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前车之鉴]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

A是A,A非B。

这在数理逻辑中是常见的,也是正确的。

但世界是复杂的,A非A,A即B,也不是不可能的。

就像光的波粒二像性,实践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的特征,是二者的统一。

这就是辩证的思维方式。

二、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考点讲解]1.实践决定认识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①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

②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①实践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第八课_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_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1、实践及其特征原理○1世界观: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是实践性历史性的活动。

○2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坚持实践的客观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坚持实践的有意识性、有目的性的能动性、社会性历史性,也就是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辩证法。

2、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原理:○1世界观: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及科学实验。

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者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其作用集中表现在提高物质生产和改造社会生活的水平上,使人类能够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生活资料,使社会获得全面进步。

○2方法论:生产实践要求:发展是硬道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应该树立劳动观点,珍惜劳动成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求:在我国,政治和经济改革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1世界观: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依赖于实践。

实践的观点是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方法论:我们应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得并丰富和发展我们的认识;要吧已有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反作用原理:○1世界观: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认识、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第八课 哲学常识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人教版

第八课 哲学常识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人教版

第八课哲学常识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 本周教学内容: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二. 重点和难点:1. 重点:(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对青年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只有在实践中认识才能获得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与否的唯一标准。

此外没有别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不过是手段,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实践观点的树立对学生终生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2)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知识青年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这是本课书教育的中心点,也是全书教育的落脚点。

世界观知识不是纯理论知识,不投身社会实践,不进行改变现实的活动,世界观理论就毫无意义。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才是行之有效的。

2. 难点:(1)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问题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但由于人们容易受到传统思想、条条框框的束缚,因而很难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很难坚持实践标准,另外,有些认识还暂时不能被实践所检验,例如未来的共产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把它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远景和趋势,至今未曾被实践所证明,所以这成为了一个难题。

实践作为“唯一”标准,就是说,除实践外,没有其它标准,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否成为检验认识的标准,结论显然是否定的,可是人们常常用此来验证,因而,“唯一”也就难以被一些人接受。

(2)正确理解“人民群众”这一概念这个问题之所以成为难点,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含义中,不仅包含“劳动群众”这个主体,而且还包括劳动群众以外的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使得这一概念变得极为复杂,通常,学生们易把“人民群众”混同于“劳动群众”。

三. 具体分析:(一)知识点1. 基本概念:实践、人民群众、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2. 基本原理:(1)实践的基本特征。

(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总体设计(一)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1.本课是全书的落脚点《前言》第一句首先指出:“人类诞生数百万年来,一代又一代地从事着两项基本的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一是改造世界。

”有关认识世界的理论即:人对外部世界现象、本质与规律的认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包括:个人与他人关系的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等,都已通过教材一至七课的分析,做出了较系统、较全面的阐述。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而“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所以,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恰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阐述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应该怎样去实践,意在说明:如何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世界,又如何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去能动地改造世界,以便达到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机统一。

这样,前言与结束课首尾呼应,衔接一致,体现了全书结构的完整性,是全书的落脚点。

2.本课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归宿点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

“实际”包括个人的思想实际、行为实际、社会实际、客观一切实际。

“联系实际”包括对实际的分析、理解、运用、解决、改造等等。

“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如果有了理论,只是把它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因此,第八课有关实践的论述都充分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是这一教学原则的最终归宿点。

总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是自发地形成的,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中才能逐步形成与完善。

所以说第八课是“三观”统一的基础点。

3.本课是理论归属的结合点关于第八课的理论归属问题,是师生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实践的问题,既属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范畴,又属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

因为,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高二政治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高二政治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知识脉络整合】含义特征实践基本形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实践的作用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群众的观点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础知识导学]⒈实践及其特征(1)实践的含义及基本形式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是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而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实践的三个特征①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等三个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人的能动性的活动。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实践和认识(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对象由实践的需要确定,认识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

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的课题在实践中不断解决又不断产生,认识的工具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的根本目的那么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毫无意义。

④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人的认识是否同客观实践相符合,只能由实践的客观效果来检验。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人的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实践活动顺利开展,错误的认识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如果把真理性的认识系统化,按其内在的逻辑组成一定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的理论。

真理、科学理论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才能提高人的自觉性,使实践活动沿正确的方向发展。

(3)要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学习书本知识与在实践中成才的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由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构成。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实践及其 作严峻的考验
第八课 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第一节 实践及其作用
一、实践的特征
1、什么是实践
试一试: 围绕实践的含义出一辨析题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人们”——实践的主体——实践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马克思说:“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 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 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 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 在他用蜂蜡建筑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 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段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①实践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本质的区别 ②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的有目的活动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答案:B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是人的观念活动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D.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2.(不定项选择题)下面的各项活动中, 属于实践活动的有
A.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 改革
B.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了长达 13年艰苦的谈判
C.兴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
回忆:为什么说人类社会也是客观的?
这是因为,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 然结果;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是客观的;支配社会发展的 规律是客观的
实践的物质手段是工具和其他设备——客观的
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 制造实践手段不能随心所欲; 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 他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②实践随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课堂总结
含义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
客观的物质性 特征 有意识有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哲学常识》第八课自觉投身社会实践一、实践及其作用误区一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剖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 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同时,单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误区二"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剖析】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我们讲盲目的实践是指这种实践没有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导致失败。

误区三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剖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只有人的活动,才谈得上实践,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这要具体分析。

首先,对人要具体分析,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 如婴幼儿、精神病人的某些活动不一定是实践活动。

其次,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误区四将实践的基本形式等同于所有形式。

【剖析】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实践的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复杂。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即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和科学实验活动。

此外,教育活动、艺术活动等也是人的实践活动,是实践的重要形式。

因此,不可把实践的基本形式看做实践的所有形式。

误区五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

【剖析】这两种看法都是错误的。

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客观事物及其变化作为认识反映的内容和对象必然反映到认识中来,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积极能动地捕捉到这些变化。

但一定要注意,没有客观事物本身的变化,决不会有认识的变化,人的认识工具和设备的变化发展也会推动认识的变化和发展,借助新的设备和工具,人们的认识会从一个已知的领域扩展到未知的领域; 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实践的结果。

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 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误区六理论只要来自实践,就能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能永远指导实践取得成功。

【剖析】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来自实践的理论不一定都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科学的理论才能对实践起巨大的指导作用,谬误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实践成功,除了需要科学理论指导,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

任何正确理论都不是认识的终结,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因此,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还必须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这样才能指导实践不断取得成功。

误区七把认识的来源等同于个人获取认识的途径。

【剖析】实践是认识的惟一来源, 因为无论是从书本中学到的知识, 还是亲身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 追本溯源,都是来自于实践。

而个人获取认识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亲身实践而获得的经验,二是从他人那里或通过学习书本知识而获得的经验。

我们既要强调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又要看到读书很重要。

人类知识总体来说只能产生于实践,而人获得知识则可以通过学习。

前者是认识的产生问题, 是" 源";后者是知识的传授问题, 是“流”。

误区八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剖析】作为个人来说, 由于种种原因, 其认识能力的确是有限的, 但就人类这一整体来说, 具有发展的无限性, 因而其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而且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人类认识的东西将会越来越多,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误区九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活动【剖析】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性, 又看到了实践的主观性, 其实, 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因而是错误的。

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诸要素是客观的, 因而由实践诸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实践活动, 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但实践是人的活动,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而实践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 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客观性割裂开来。

误区十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不是存在的【剖析】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 实践具有社会性, 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 但孤立的活动并不等于单个人的活动。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既可以采取集体行动的方式, 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 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 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 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

同时, 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

误区使一以单个的一次实践作为真理标准【剖析】社会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是反复、复杂的过程。

某一次具体实践的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与指导实践的认识不一定具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 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次实践的成功(或失败)来判断指导该实践的认识是正确(或错误)的。

否则, 就是对实践标准的简单化理解, 就可能犯片面性错误。

附:一、学科内知识渗透1.本单元知识点与哲学常识其他单元的渗透(1)主观能动性中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就是做、行动、实践。

一个人的主观因素是在学习与实践中积累起来的, 这种不断积累起来的主观因素越正确,越有深度和广度, 就越有利于进一步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获取知识的两种途径, 在实践中改造客观世界的道理。

(2)在实践的基础上, 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使认识不断发展, 说明实践决定认识; 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过程, 是发挥认识对实践指导作用的过程。

(3)理想来源于现实,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4)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坚持了这一观点, 也就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5)实践的两个基本特征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论思想。

、(6)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都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有机统一的。

2.与经济常识的渗透(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竞争意识、法律意识、效率观念不断提高, 这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首先从农村开始,为农民首创,说明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3)入世后, 农民积极调整产品结构,面向市场,按标准化组织生产,体现或渗透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4)用实践决定认识原理, 分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分析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 分析" 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的分配制度的确立。

(5)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的有关知识, 分析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国企改革等。

(6)用实践第一性的观点, 说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的重要性。

3.与政治常识的渗透(1)" 一国两制" 的产生、发展和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硕果,体现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2)对人民负责原则, 渗透了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的观点。

(3)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体现或渗透了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世界的关系。

(4)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的产生及作用。

(5)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党的基本路线的形成与作用。

(6)用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 分析" 依法治国" 方略的提出和作用及"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和作用。

(7)用科学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反对封建迷信和反对邪教。

二、跨学科知识渗透1.与历史学科的渗透(1)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人民群众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包括物质财富的创造, 精神财富的创造, 社会变革的推动。

(2)延安整风时期对思想的改造, 属于改造主观世界。

2.与地理学科的渗透(1)地理学科中, 人们对宇宙的认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空间探测手段的进步, 而不断扩大和深入,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地理学科中, 随着人口的剧增, 以及由于环境污染,合理利用和保护世界上的水资,已成为人类普遍关心的问题, 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

(3)地理学科中,人们由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到保护生态环境, 体现了实践是(4)地理学科中,我国采取的保护森林、绿化祖国的措施体现了实践活动的能动性。

三、重点·难点·能力点[ 重点]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4.如何改造主观世界[ 难点]1.如何理解"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与"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是统一的2.如何改造主观世界[ 能力点]1.记忆、理解能力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考纲》要求1.实践的基本特征2.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4.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群众利益高于一切5.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6.在社会实践中, 实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