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文化 白族姑娘的头饰有啥特点

合集下载

民族服饰

民族服饰
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的自治州。 长期以来,形成了“民族小聚居,兄弟民族大杂居”的格局,其 传统服饰看起来大同小异,实则不然,不论它们多么雷同,白族 仍可从服饰上的特殊标记“族标”来识别其族属。
不同地区的白族服装
服饰内涵
白族人民爱花、善养花卉,同时也爱花花哨哨,不论男女都喜各种花形纹饰装点
白族儿童服饰
白族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 鼠帽、青 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 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 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鞋子有绣花狮子 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 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 鞋等。
服饰图案
白族服饰上的织绣图案。绚丽多姿,精美 异常,是穿在身上的艺术,白族服饰是文明的 窗口、民族精神的外化、社会制度的表征。同 时也是一部感化了的白族文化发展史。
白族服饰的刺绣图案大致可分三大类:有 树木花草等植物,有鸟兽鱼虫等动物,有日月 星云石山水等自然物。白族人民常把鱼、螺绣 到衣襟或袖口上,给人以祥瑞之感。老虎代表 着旺盛、勇武;龙则是人类祖先和护卫人类生 存的神灵。
“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 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白族男子一 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 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俗称“三滴 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 裤。
白族头饰
白族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幼 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 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 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 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而且是吉祥物。佩戴荷包可以防病、治病,祛毒 疗疾。同时,荷包还是“袖珍贮物袋”——既可 装药物、香料,还可装烟丝、火镰和针钱等小杂 物。 也是人们表情示爱和相互祝福的工艺品。 常系荷包为人们平时佩系的荷包。有南瓜造型系 以编绞成稻、麦、苞谷、蚕豆、高粱荞麦缨绦的 “五谷丰登”荷包;人们借赠送荷包,送去各自 美好的祝愿。喜庆荷包为人们办喜庆大事拴系在 客堂中的装饰性荷包。这类荷包比一般荷包大, 造型多为祥花瑞草和珍禽奇兽。表心荷包,多为 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缔情信物,造型多为“心” 型的葫芦,皮面绣有表示爱情的鸳鸯、喜鹊、比 目鱼、并蒂莲花等花鸟图案。当青年男女双方确 定爱情关系后,女方就把荷包的一半送给男方, 另一半自己保存。两半荷包合在一起,方成为一 个完整的荷包,故人们又把这种荷包称作“对子 同心”荷包。

白族人服饰

白族人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

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

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

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

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

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

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

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

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

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白族服饰文化 白族姑娘的头饰有啥特点

白族服饰文化 白族姑娘的头饰有啥特点

[键入文字]白族服饰文化白族姑娘的头饰有啥特点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

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1。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

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都有哪些特点云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 25 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而绚丽的服饰文化。

这些服饰不仅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更是民族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生动体现。

彝族的服饰可谓丰富多彩。

彝族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还会缠包头。

而彝族女子的服饰则更加多样,她们大多戴鸡冠帽,上衣有领口袖口绣花的大襟右衽长衫,外套坎肩,下身着长裤,并系围腰。

在图案方面,多以虎纹、火焰纹等为主要元素,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展现出彝族人民的热情奔放。

白族的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处理。

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穿黑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

白族女子的服装则以白色、粉色为主色调,上衣多为右衽大襟衣,外罩坎肩,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宽裤,脚穿绣花鞋。

其服饰上的刺绣图案精美,常常以花卉、蝴蝶等为主题,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哈尼族的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男子一般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

哈尼族女子的服饰则更为复杂,上衣通常是无领右襟衫,下着长裤或裙子,腰间系彩色的腰带。

她们的头饰也非常独特,有的会佩戴银饰,有的则用彩色的布巾包裹头发。

哈尼族服饰的图案多反映了其农耕生活,如梯田、稻穗等。

傣族的服饰轻盈秀丽。

男子多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长管裤,多用白布、水红布或蓝布包头。

傣族女子则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统裙,把她们的身材衬托得更加婀娜多姿。

傣族服饰色彩明快,多以金色、银色为装饰,展现出傣族人民的优雅气质。

傈僳族的服饰简洁实用。

男子通常穿长衫,腰间系腰带,头戴包头。

女子的上衣为右衽短衣,下身着长裙或长裤,佩戴彩色的珠串和耳环。

傈僳族服饰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简洁认知和独特审美。

佤族的服饰以黑色为基调。

男子多穿无领短衣,下着宽裤脚长裤,用黑布或红布包头。

佤族女子的服装则相对较为鲜艳,上身穿短衣,下着筒裙,佩戴银项圈和手镯。

佤族服饰上的图案常常与宗教信仰和神话传说有关。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服饰特征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飘带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白族首饰白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船型绣花鞋:妇女穿用。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表示新娘勤劳、能干。

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衣饰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由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组成。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边的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大理白族服饰发展与服饰特征

大理白族服饰发展与服饰特征

大理白族服饰发展与服饰特征【摘要】:大理白族是一个积极进取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白族服饰最能体现其文化底蕴。

文章从白族服饰入手,分析了白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以及白族服饰的特点,并从服饰内涵入手,诠释并弘扬了大理白族文化。

【关键词】:白族、典雅和谐、凝聚力、白族文化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的标志之一,人们从白族服饰的变革和分化的来龙去脉去看这种民族文化现象,就能从中了解到它所包含的民族历史文化、服饰艺术信息。

一、白族服饰的发展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人口159万,主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地带,少数分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少数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现出绚丽多姿的独特风姿。

远古时代,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活。

以打猎、捕鱼为生。

以树叶来避寒,遮羞。

经考古发现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民已经掌握纺织技术。

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别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明纺织物开始在当时问世。

与此同时白族先民也开始有简单的服饰,当然服饰由于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主要功能无疑是保暖、避寒。

到了南诏时期,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出现。

“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

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调查,在塔中发现了大理国时期的丝织品,且保存情况良好,经鉴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究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实是一份难得实物资料。

南诏时期,大凡华贵的衣服,都要用精丝织成的丝、锦、绢缝制而成。

南诏王、清平宫的服饰皆用锦绣,外缀虎皮,异常绚丽。

在唐代的《南诏中兴二年画卷》中,对所描绘的王族和官员的服饰,作了详细的描述。

《南诏德化碑》碑阴载用“二色绫袍”做功臣赏赐品。

《释名·采帛》:“绫,凌也,其纹望之如冰凌之,理也。

”轻且薄,以精丝纺之。

为了使服饰更加美丽,人们还在衣服上制作刺绣图案,达到美化服饰的目的。

白族服饰介绍50字

白族服饰介绍50字

白族服饰介绍50字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积淀深厚,其服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就用50字来介绍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主,男性服饰为大襟式的衬衫,下面搭配黑色的短裤,外面有一件白色的长大衣,传统服饰上面还有有针织的花边,或一排小领带,伴随着羽状披肩。

女性服饰以裙装为主,上身为大襟式长袍,下身搭配一条白色的短裙,头饰有特殊的发髻,鞋子通常是一双黑色的布鞋。

白族服饰让人想起古老、优雅、天然的民族文化,但也有不同的变化,从传统的服装中增添了更加时尚的元素,例如各种花纹的衣服,或者编制的腰带,衣服的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此外,还有各种配饰,不仅仅是服装,还有珠宝、鞋子、头巾、饰品和手袋等。

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服饰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而是一种文化传承,时间的变迁,他们的服饰也有不少改变,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古老传统,以白色为主色调,让服饰表达出他们的文化认同。

- 1 -。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丽江、怒江等地。

白族的服饰特点是独特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白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鲜艳
白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主要以红、黄、绿、蓝、紫等为主色调,这些颜色在白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热情,黄色代表土地和收成,绿色代表生命和自然,蓝色代表清新和宁静,紫色代表尊贵和神秘。

二、图案繁复
白族服饰的图案非常繁复,主要以花卉、鸟兽、虫鱼等为主题,这些图案在白族文化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花卉代表美好和幸福,鸟兽代表自由和勇气,虫鱼代表生命和繁衍。

三、细节精致
白族服饰的细节非常精致,主要表现在衣领、袖口、腰带等部位。

例如,衣领和袖口常常用绣花、镶边等方式进行装饰,腰带则常常用银饰、珠子等进行点缀。

四、多样性
白族服饰的多样性非常突出,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服饰风格各异。

例如,大理地区的白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细节精致为主要特点,而怒江地区的白族服饰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图案简洁、线条流畅为主要特点。

白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白族服饰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现代时尚的一部分。

白族 少数民族简介

白族 少数民族简介

白族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饮食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

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三道茶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浅析白族民族服饰的形式美

浅析白族民族服饰的形式美

浅析白族民族服饰的形式美内容摘要:服饰,是一个民族最为显著和直接的外在标志。

白族服饰不久直观地反映出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工艺技术水平,而且也浓缩积淀着白族历史的、社会的、习俗的、宗教的诸多文化意蕴,体现出白族的审美理想,体现出特定的白族文化心理和礼仪制度。

白族勇于创新,与时俱进,俯拾皆是的白族建筑、服饰、饮食、文学艺术、既有其他民族的精华再现,又具有浓郁的白族风格。

所有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丰厚文化遗产。

身为白族,能拯救白族服饰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使之适应现代社会,得以延续,继承和发展,为民族文化大州建设服务,这不仅是一种义务,也是一种责任。

继承、弘扬白族的这些“独、特、优”文化,也是我的骄傲和自豪。

关键词:白族服饰形式美扎染刺绣一大理白族服饰的历史渊源人类最早制作服装的目的首先是为了抵御风寒,防止虫蚁的侵袭以保护肌肤。

根据考古和对文物的推断,白族先民在几千年前就学会织布,缝制衣服,并且还用蚌壳等物作为装饰。

因为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它与每个时期的历史、风俗习惯和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青铜时期。

根据记载,白族先民的服饰是不分男女的,都是穿对襟无领外衣,长到膝盖;袖子很宽而且短,长到肘部。

男女就像不穿裤子似的。

发式和头饰,男的要把头发弄得越高越好,女的一般把头发打散或者中间扎起,披在背后。

这中服饰和头饰不久与《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相吻合,而且也被唐代的白族祖先所继承。

唐代时期。

根据最早《西洱河风土记》书中记载,男女都用毡毯披在肩上;女子是穿裙衫,头发长的还要把它盘起;而妇女穿的是用粗绸子做的裙子,头发也要挽起。

南昭时期。

男的还是披毡毯,穿与汉族差不多的对襟衣,系高级的金腰带,但一般的人只能系皮革腰带。

把发盘在头顶,在戴一个有双翅的高翘的头饰,光着脚。

女的是穿短裙子,还是盘头发披毡毯。

发上和耳朵上戴的多是金、贝、和琥珀等东西作装饰。

这时期,白族服饰方面还有两个特点:一是视虎皮为他们的最尊贵,还作为一种立功人的奖赏。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白族服饰的特点和演变历程。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主要色调,因此得名“白族”。

传统的白族服饰一般由长衫、褂子、裙子和裤子组成,男女之间在款式上有一些差异。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褂子、白色头巾等,而女性则穿着白色长衫、蓝色的裙子和配有精美刺绣的褂子。

此外,还有一些头饰、腰带和鞋子等配饰品。

白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白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服饰上常见的刺绣和织锦工艺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其次,白族服饰注重对称和对比。

在服饰颜色和花纹的选择上,通过对称和对比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再次,白族服饰注重舒适和实用。

白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农业,因此服饰需要符合工作和生活的特点,也要保证舒适性与实用性。

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

在唐代前期,白族服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主要以长袍和头巾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服饰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到了宋代,白族服饰更加突出了细节和装饰,加入了更多的刺绣和织锦。

在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白族服饰经历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风格和特点并未改变太多。

现如今,白族服饰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

白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时尚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白族服饰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支持,通过收集、保护和展示白族服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白族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白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白族服饰。

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将白族服饰和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来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中国大理的白族服饰体现了什么艺术特点

中国大理的白族服饰体现了什么艺术特点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大理的白族服饰体现了什么艺术特点导语: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

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

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

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

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

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

脚穿绣花鞋。

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云龙山地白族的服饰,具有白族服饰式样上的统一性,但由于居住的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颜色上和装饰上与洱海地区的白族有着明显的区别,具有别样的艺术美和实用美。

白族妇女的服饰,大理一带多穿白色上衣,外套或红或蓝或黑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纽丝银镯,指戴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生活常识分享。

论白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论白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

14艺术大观Art Panorama论白族服饰文化的演变与传承李梅芳(大理州鹤庆县文化馆,云南 鹤庆 671500)摘要:在本文中,笔者对不同时期外来文化与白族文化融合对白族服饰的影响进行概述,在表现白族服饰文化包容开放特性的同时,指出不同服饰类型下的文化内涵,深入分析白族服饰所处环境、从事产业、宗教信仰、图腾崇拜、审美观念等之间的关系,了解其具象化内涵。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白族服饰;演变;白族文化;民族服饰一、白族服饰的历史演变白族文化发展与白族服饰演进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白族独特的信仰、文化、崇拜、风俗、审美等促使白族服饰呈现独特性特征;远古之时,白族先民多群居,以渔猎为生,服饰特色难以言明,多以树叶、兽皮等为衣;据考古资料来看,白族先民掌握纺织技术的时间约为3000多年以前;秦汉以来,南北朝止,“头饰羽翎”为主要特征,这和滇池文化息息相关。

随时代更替,白族服饰也在变更;南召时,鹤庆甸南已有规模纺织业;洱源县1974出土纺织品中,存在大量鹤庆甸南国工艺品;白族服饰于南召鹤庆甸南国时期趋于定型,刺绣和绢料虽不贵重却也华美。

纵观中国发展史,白族服饰也随时代变化而变化;根据各个时期白族服饰的特征来看,其民族文化精髓一直存在于其服饰中;在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男性上身多以黑色或白色对襟衣为主,下身通常是白色或蓝色长裤;同时,腰间所系为绣花包,头上缠绕包头(或白色或蓝色)在碧江四区一带,白族( 勒墨人) 男性,项上多戴白色珠子,上身以麻布坎肩、白色对襟衣为主,肩上挂有花布袋、护身刀。

在鹤庆甸南海东地区,白族男性上身以麂皮领褂、短襟衣为主,头戴瓜皮帽,褂上还有绸质、布质领褂,绿丝裤带缠于腰间,上挂绣花肚兜,“云头”红鞋或白布鞋穿在脚上。

鹤庆甸南周边,白族父母服饰特色鲜明,上身着白色长衣,套上黑(蓝)色领褂,下身以蓝色宽裤为主,绣花“百节鞋”穿在脚上;当然,未婚女性需盘头,以绣花布(白色毛布)包头;从5岁开始,白族女孩就用硬板制成腰带以系围,以保持身形窈窕;腰带绣有飘带,脚穿船形绣花鞋,象征未来一帆风顺,这是白族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现。

白族女子服饰成长礼

白族女子服饰成长礼

巍巍苍山揽云梢,逾逾洱海碧怀抱,更胜人间虞美色,白族姑娘捧酒邀。

下关风抚上关花,百色交艳耳边恰,巧手针得绣球落,茉莉羞下倚人家。

山光水色,亮丽风致萃于一身的白族女子服饰,以风花雪月装扮的美丽服饰,在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的百花群中独树一帜,并以它声色俱佳的语言,向人们诉说着白族服饰文化的故事。

本文将详细介绍白族女子在成长各个时期具有特点的服饰。

1孩童时期的白族女子服饰在大理洱海地区,白族人民谁家有新的孩子出生,就会在自家门口根据是男孩还是女孩做出相应符号标示:“如果是男孩子就会在门口的左边挂笊篱,女孩儿就会在大门的右边挂筲箕。

”大理地区生活的白族人一般都会给刚出生的孩子举办一个仪式,无论男孩女孩,在穿衣仪式的环节中都需穿上“狗皮衣”。

“狗皮衣”是白族民俗的体现,,通常把衣服在狗的身上象征意义地穿一下,之后再给自己的孩子穿上,所以称为“狗皮衣”。

这类衣服通常分为上下装,上装通常为白色,下装一般情况下会使用白色的布、蓝色的布或者包被包起来,有的时候下装会是背带裤,衣服的领子有很多种形式,一般有交领的活着襟鸡心领的、斜襟等等的款式,一般还会用三根绳子系上结,人们喜欢用红色的款布条去装饰领子或者衣身,有的家庭还会多准备出一套绿色的衣服。

为什么叫“狗皮衣”呢,是因为狗是白族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的一种动物,在他们的认识中,狗是人们忠诚、能够相信的朋友,而且狗的生命力很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也可以坚强地生存。

所以白族人给新生儿穿“狗皮衣”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吸取狗身上的精神气儿,这种服装是有人民的希望寄托的。

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狗的生命力一样顽强,且能够相对容易地生存并成长,继而能除鬼除邪,从而起到对小孩保护、祈福的作用。

白族人认为,还是穿上这样的衣服体质会更健康,不会受到疾病的侵扰,更容易长大。

白族人还会给孩子准备一些服饰配件,比如鞋帽、长命锁、手镯、腰撑、绣花裹被等等,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帽饰了,女幼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等多种形式。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

大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初探——以洱海地区白族为例文/王柯,冯玲玲【摘要】摘要:诞生礼、成人礼、婚礼和葬礼是大理洱海地区白族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四个阶段的礼仪服饰构成了白族人生礼仪服饰的主体,同时又各有侧重,诞生礼服饰注重对生命本源的尊重及种族繁衍的渴望,成年礼服饰具有较强的性别暗示寓意,婚礼服饰色彩鲜艳,象征着更为强烈的责任意识,丧礼服饰作为对逝者最后的礼敬,深含着后人的哀思与心灵寄托。

【期刊名称】服饰导刊【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5【关键词】白族;人生礼仪;服饰洱海地区地处苍山北麓、洱海之滨,是云南地区的交通要塞,处于云南省大理州中心区域。

它也是“茶马古道”与“蜀身毒道”的十字交叉路口,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白族的主要生活聚居地区。

“白族先民,史称‘滇僰’、‘僰人’,……是先秦时期分布于中国西南的氐羌族群的一支。

”[1]大理白族在中国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历史上南诏、大理国都是以白族先民为核心或者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政权,而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也深受内地汉文化的影响,再加上明清时期的“军屯”政策,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流官体制,也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政策,使得内地汉文化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影响。

汉族儒学之“礼”包括人生礼仪等在内深刻地影响着大理白族,但其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所谓人生礼仪,主要是指处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个体生命,在其从生到死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地位、扮演角色而形成的一系列规范性制度及仪式,主要有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四种最主要的阶段性礼仪组成。

白族传统人生礼仪是白族文化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传统习俗。

1 “诞生礼”中的白族婴儿服饰由于洱海地区在中国西南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上这一地区都是兵家必争之地。

洱海地区各族人民也都经历了数不清的战乱,直接和间接死于战争的人数众多,族群延续也受到很大挑战,因此,新生命的诞生与族群的繁衍是本族人民极为重视的民族发展问题。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研究大理洱源凤羽是白族的传统服饰,是中国白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羽是指白族妇女头饰的一种,具有独特的造型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刺绣工艺,象征着白族女性的婚姻和家庭幸福,也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不仅关注其造型和工艺,还涉及到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凤羽的制作和佩戴传统,可以追溯到古代白族文化的源头。

据传,白族始祖神蓝朐西在传说中曾佩戴着凤羽来到大地上。

凤羽在白族文化中具有神圣的意义,也是祭祀和庆祝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凤羽的造型主要由稻秧的形状构成,象征着丰收和富饶。

稻秧用鸟羽打造,颜色多为红色和白色,形似凤凰的羽毛,寓意着美好和幸福。

凤羽臂章用鸟羽和金属配饰做成,固定在袖口上,起到增加服饰的装饰效果。

凤羽的刺绣工艺是其特点之一,也是白族女性手工艺的重要展示。

凤羽的刺绣技艺继承自古代的绣花技艺,注重线条的流畅和图案的细致。

刺绣的图案多是花草、鸟兽和纹饰等,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刺绣采用彩线和金线相结合的方式,使得凤羽更加华丽和精致。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服饰文化的多样化,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逐渐趋于消失。

近年来,随着对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工作的加强,凤羽再次受到关注和重视。

有人开始重新学习制作凤羽,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对于了解白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凤羽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白族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挖掘凤羽的商业价值,可以为当地的旅游和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机遇。

大理洱源凤羽白族女性服饰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加强对凤羽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这一民族文化的瑰宝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白族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白族服饰特点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简介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的服饰特点

白族的服饰特点

白族的服饰特点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色彩鲜艳:白族服饰通常采用红、蓝、黄等鲜艳的颜色,展现了他们的生活乐观和积极向上的态度。

2.采用传统图案:白族服饰上常常采用传统的图案,如花卉、动物、天体等,这些图案对白族人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3.头饰华丽:白族妇女通常戴着华丽的头饰,这些头饰通常由绸带、花结和珠子等制成,展现了她们的传统美学。

4.长袍优雅:白族男女都喜欢穿长袍,这种服装简约大方,体现了白族人的优雅和文化气质。

这些都是白族服饰的主要特点,它们不仅是白族人的身份象征,也是他们的文化遗产。

1 / 1。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

白族、傣族等五个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服饰特点傣族傣族有人口162万多人,其中云南有101.4万,主要聚居在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

临兴的耿马、孟定,思茅的孟连,玉溪的新平等30多个县也都有分布。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汉代称“滇越”、“掸”。

魏晋以后,有“金齿”、“白衣”、“摆夷”等多种他称,但自称是“傣”,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

傣族有水傣、旱傣和花腰傣之分。

傣族习俗傣族在思茅全区均有分布,以景谷、孟连、澜沧、江城、普洱、墨江、思茅居多。

景谷、孟连的为傣那支系,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江城土卡河的为傣社毫支系。

景谷傣族多住平房,土木结构,以茅草或瓦覆盖,进门为中厅,设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支有铁三脚架,厅中铺床,供待客用,中厅左右两厢小房为主人寝室。

房屋结构有落地式和干栏式两种,干栏式的掌楼,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堆放柴禾和生产工具。

干栏式房屋冬暖夏凉,以竹木为建筑材料,以杂木为主,多用红毛树、锥栗树、黑荆树当柱,以竹片或木片做椽.房顶盖草排或板瓦不等,房屋分上下两层,上层用木板或竹笆围墙,楼后搭有晒台,孟连、澜沧、江城整董等地傣族居住干栏式屋。

江城土卡河傣社毫支系人居住落地式鸡罩笼房。

服饰持点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

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他们不仅长得美,而且还善于打扮,用独具特色的服饰把自己装扮得一个个如花似玉。

傣族妇女一般喜欢穿着窄袖短衣和统裙,把他们那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

上面穿一件百色或绯色内衣,外面是紧身短上衣,圆颈窄袖,有大襟,也有对襟,有水红、淡黄、浅绿、雪白、天蓝等多种色彩。

现在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的确凉等料子缝制。

窄袖短衫紧紧地套着胳膊,几科没有一点空隙。

有不少人还喜欢用肉色就料缝制,若不仔细看,还看不出袖管,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银腰圈和一串响铃式银链子,耳朵上戴一对很长的银耳环,手上戴着粗大且刻有花纹的银手镯作为装饰。

白族 少数民族简介

白族 少数民族简介

白族民族服饰白族服饰,各地略有不同。

大理等中心地区男子头缠白色或蓝色的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肩挂绣着美丽图案的挂包。

大理一带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蓝色宽裤,腰系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腰,足穿绣花的“百节鞋”,臂环扭丝银镯,指带珐琅银戒指,耳坠银饰上衣右衽佩着银质的“三须”、“五须”;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辫于后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

白族人民偏爱白色,他们建房的总体色调是白色,白族传统服装的色调也是偏白色,男子通常穿白色的对襟上衣,外面套一件黑领褂;妇女是白上衣,再套一件蓝色、红色或黑色的坎肩、腰上系着绣花的小围裙。

已婚妇女的头饰一般是蓝色。

姑娘是把辫子和一根红绳结在一起,然后把一块五颜六色的手贴缠在头上,雷白的缨穗在头右边飘飘洒洒,很能显出姑娘的妩媚。

在白族姑娘的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它就是:风花雪月。

解释:白族少女的帽子,垂下的惠子是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饮食白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水稻、小麦、玉米、养麦、蚕豆、薯类。

雪梨、柑橘和论茶是著名特产。

居住在湖、河地区的白族以稻麦为主粮;居住在山区者,以玉米、养麦、马铃薯为主粮。

吃大米饭、包谷(玉米)饭及各种米面制品后于脑制牛、羊、猪肉及各种咸菜。

洱海盛产鱼类,弓鱼最著名。

喜食砂锅菜、酸菜等。

口味以酸、冷、辣为主。

饮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天清晨和中午两次茶。

晨茶称"早茶"或"清醒茶",一起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内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三道茶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饮茶方式,属茶文化范畴。

驰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以其独特的“头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明代时就已成了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种礼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服饰文化白族姑娘的头饰有啥特点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
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

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内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