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的风俗简介

白族的风俗简介1. 引言白族是中国数百个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作为中国56个民族之一,白族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和风俗。
本文将对白族的风俗进行简要介绍,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独特的民族。
2. 服饰白族的传统服饰非常华丽而独特。
男性白族人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长袍,腰间束一条色彩鲜艳的布带,戴着百花帽。
女性则穿着绣满花纹的长袍,而且头戴花冠和银饰,非常华美。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3. 婚嫁习俗白族的婚嫁习俗很独特,尤其是婚礼。
在传统的白族婚礼中,新郎要提前穿越一段“灶门”,意为离开父母的家庭,迎接新的生活。
婚礼上,新娘要穿上传统的婚纱,并戴上百花冠,由新郎亲自为新娘戴上。
在白族的传统观念中,婚姻是神圣而重要的,所以他们十分重视婚姻仪式。
4. 舞蹈白族的舞蹈也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白族舞蹈通常是一种高度舞蹈与音乐结合的表演形式。
白族舞蹈动作流畅,优美而富有力量感。
舞蹈中大量运用了手臂的动作,并强调身姿的协调与舞者对舞蹈音乐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白族的舞蹈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也是他们艺术才能的体现。
5. 民间音乐白族的民间音乐非常丰富多样,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他们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如竹琴、芦笙、弦子等等。
白族人民通过音乐表达感情,传递信息和交流,民间音乐深受人们的喜爱。
同时,白族的音乐也被用于庆典、祭祀等重要仪式,是白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6. 节日庆典白族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节日庆典,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三月街”节和“火把节”。
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庆祝时间通常在农历三月。
在节日期间,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举行游街游艺和各种民俗表演。
火把节则是在每年的农历十月举行,人们手持火把绕行街道,祈求好运和祝福。
这些节日庆典不仅丰富了白族人民的生活,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7. 饮食文化白族人喜好辛辣的食物,他们的饮食文化也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服饰
一、男性服饰
1、古袍:古袍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为黑色长袍,前开襟,袖穗多为白色条纹织锦。
2、明月装:明月装是男子节日服饰,袍子布料偏厚,围绕一条裙边一部分围巾。
领口前披绣缎带,袖口镶宝石带子。
3、袈裟:袈裟又称礼绅,是白族男子婚事服饰,橙色长袍,胸口有一宝珠作饰,前襟多饰有龙凤绣纹,袖口到腰间绣着一条腰带。
4、披肩:披肩也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用棕色或灰色毛料制成,穿披肩时左右各披一小巾,前面用宝石钮扣。
二、女性服饰
1、瓜子绒:瓜子绒是白族妇女的得意服装,一般用蓝色布料,特点是弦绣纹格,分为上裳(西洋长袍)和小短袄,穿搭时将上裳裹腰。
2、泰迈:泰迈是白族妇女节日服装,一般用黑色或蓝色布料,分为上衣(宽版会髻)和下裳(格子裤),有绣凤针线装饰,穿搭时头戴彩色绣面布巾。
3、洒绒:洒绒是白族妇女的休闲服装,一般用灰色、暗青色等布料,小巾用白色丝绒,有细条纹和绣花装饰,穿搭时头戴红色披肩。
4、香包:香包是白族妇女的婚事服装,布料一般用绿色、浅紫色等,有绣兰色装饰,上衣配紧身大褂,手缝用青色线衔接。
白族的服饰名称

白族的服饰名称
作为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其服装也是独树一帜。
白族的服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让我们来看看白族的服饰名称,它们分别是哪些?
白族服装以红、黑、蓝、白四色为主,但每种颜色都有着它独特的设计理念,传承了白族人民的天赋和生活经验。
白族男子多穿黑色长袍,称为“黑线绸”,袖子用白针绣设计,上衣多穿黑色或蓝色棉衣,后背上挂有金银绣花。
女子多穿戴红色衣裳,可分为“红线绸”、“红裙”和“红披风”。
红裙圆裙外形,边沿上饰以金丝和壮丽的绣花,红披风多长袍的形状,袖子上分布有钩心、银边珍珠等装饰。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红色服装外,还有白色棉衣和红绸大褂、单马褂、二马褂以及绣饰许多大褂,白族男女均可穿着。
此外,白族服装还有一种特殊的佩饰,即以竹子和藤蔓编制的“蒙眼带”,男子带蒙眼缠腰,女子则佩戴蒙眼缠头。
这是白族民族定制的服饰,俗称“魂系”,佩戴蒙眼带的人除了在神圣的仪式或重要场合外,有时也被当做普通服装的一部分研究和穿着。
在白族的服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也就是“腰铃”。
白族男子多佩戴白色的“腰铃”,而白族女子则佩戴彩色的“腰铃”,以表示年龄等社会地位。
“腰铃”通常由珠串、银或金饰品组成,每次穿着都会使人十分醒目,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白族的服饰名称,从黑色长袍、红色衣裳、白色棉衣到腰铃,细节丰富多彩,完美反映出白族民间传统服装的魅力所在。
服
装的每一部分,都让人们看到白族民族的独特文化。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

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服饰特点有什么特征白族是中国西南边疆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崇尚白色,服饰以白色为主色。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白族服饰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白族服饰特点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 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简介白族服饰既是适应于白族人生产劳动、文化以及气候特点的产物,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观念陶冶的结果,具有独特的`风格。
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同。
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白族服饰

25
六 头巾
白族头巾流行于云南大理、洱
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 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 分为四类:1、挑花头巾。蓝布底 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 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 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 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ppt课件
1
服饰特点
历史起源
服饰介绍
ppt课件
2
服装
布料
颜色
刺绣
ppt课件
3
一 服装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 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 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 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 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 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 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 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 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 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 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二布 料
过去白族人民所穿用的衣料质地大多为布 机织的棉布(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 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 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 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丝绸、绸缎等衣 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到白族人民的穿着上。剑 川、洱源、鹤庆等地的妇女普遍背披一张洁 白的绵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劳与纯洁的象 征。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白族人服饰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
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
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
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
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
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
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
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
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
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白族服饰

起源
演变
一 起源
据考古资料证明, 早在四千多 年前, 白族先民就开始在洱海区 域繁衍生息。从大理苍山、剑川 海门口、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遗 址出土的石质和陶制纺轮和骨质、 角质的针具, 骨锥、穿孔蚌壳等 文物, 证实纺织物已经出现, 人们 已经懂得纺线织布, 缝制衣服, 并 用蚌壳等物作为装饰。但此时的 服饰非常简单、粗糙。
五 女装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 有头帕、上衣、领褂、围 腰(围裙)、宽筒长裤、飘带、 花头巾、白缨穗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 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 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 “三须”、“五须”银饰,腰系 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 蓝色或白色长裤
六 头巾
白族头巾流行于云南大理、洱 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 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 分为四类:1、挑花头巾。蓝布底 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 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 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 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
飘带
头饰
绣鞋
男装
女装
头巾
一 飘带
流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 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 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 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青 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 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 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二 头饰 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 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 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 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 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 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 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 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 飘摇,银珠闪闪发
三 颜色
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男女的包头, 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裤子都喜用白色和 接近白色的减绿、减蓝等色。浅色为主,深色 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 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将其地域 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 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 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 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寄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鲜艳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雪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是以,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如今所呈现的模样.白族服饰2白族简介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平易近,在生涯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白族服饰直保持着本平易近族光鲜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广泛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须眉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衣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俏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须眉,则比较爱好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衣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朴漂亮,潇洒大方.一向以来享有“金花”佳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光彩鲜美,壮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围绕纠缠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度.剑川一带的年青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合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均匀协折衷姣美美不雅.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别,但色彩明快.映衬调和.挑绣精巧.高古稳重等,则又是共有的特点.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合而略有差别,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点是:用色大胆,淡色为主,深色白族服饰相衬,比较强烈,明快而又调和;挑绣精巧,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潢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点接洽考核大致可寻出如许的变更趋向: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鲜艳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3服饰介绍白族现有130万生齿,重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成长程度.地理情形和平易近族之间的来往有着亲密接洽.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平易近族中经济较为蓬勃,文化程度较高的白族服饰平易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平易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临盆对象,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不雅和平易近族风情,凸起表如今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比较明快而映衬调和.挑绣精巧的披挂,充分反应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聪明.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平易近族的服饰百花圃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说话,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将来.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平易近崇尚白色有关,不管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风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依据不合性别.年纪.身体.边幅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造出精巧.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不雅大方.色彩分明.线条凸起的感触感染,很富有地方平易近族特点,常给人过目成诵的印象和美感.大理地区的白族须眉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讲究又适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平易近族栖身的白族须眉,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须眉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炬节等平易近族节日才干看到一些具有平易近族特点的服饰.白族服饰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别,但都风行以白色为尊贵,是以白族妇女不管老小,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造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细,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管老小,不但显得十分调和,并且还给人以美不雅.大方的感到.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雷同之处,也有很多本身光鲜的特点.看过片子《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入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衣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潢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漂亮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克不及不爱好”,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根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寻求明快大方,比较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黑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搪瓷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白族服饰.这一身打扮,构造映衬调和,色彩潇洒,比较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慨:“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特别娇.流苏俏向朱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白族飘带白族服饰白族挑花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经常应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广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潢,以白线为主,罕用红线.年青人的飘带挑花图丰硕,有花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汗青悠长.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四周白.汉.彝.苗等平易近族妇白族服饰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饰.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宝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类戒指.耳饰.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掉,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宝贵手表.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小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化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情势.均以彩绣装潢.经常应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头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类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风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类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鲜艳.繁多.随年纪增加,斑纹图案不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白族服饰出的特点.刺绣头巾.风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央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凸起.扎染头巾.重要风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实.明快.多层头巾.风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略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差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造.创新与成长.据史乘画记录,古代的白族先平易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如今这种打扮服装已不消失,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月的白族服饰也与如今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曩昔白族服饰崇尚简练明快的作风,如今为顺应审美的须要,不竭向五彩壮丽.色调丰硕的方面成长.最凸起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幽美风景.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如同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时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长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稀疏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示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必的皑皑白雪;俏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烈文化内在和美妙寄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平易近极具聪明的审美情趣和对故乡.对大天然的无比酷爱.须眉头饰简略.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庞杂,经常应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纪变更而变更.小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围绕纠缠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重要有三类:其一为船型绣花鞋.风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化出鸡冠鞋.鱼型鞋等.配合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体刺绣.经常应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能干.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风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草,阁下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穷年累月,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部队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奋.能干.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取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外形,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持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平日只在节日嘉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4服饰白族妇女的服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佳构.青年女性的服饰,重要有头帕.上衣.白族服饰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衣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高低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比较中求调和.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色彩的长裤,装点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淡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稳重,能干大方,毫无细碎之感.5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美,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合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白族服饰饰有不合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颔首”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外形新鲜,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带耳坠,戴手钧镯.“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须眉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原料讲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6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顺应于白族人临盆劳动.生涯文化以及气象特点的产品,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不雅念陶冶的成果,具有奇特的作风.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须眉多穿白色对襟衣,外衣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须眉则外衣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合.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衣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颔首”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捷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月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跟着社会风尚的进化,已慢慢放弃.解放后,白族人平易近的经济文化生涯不竭进步,平易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临盆,更美不雅大方的方面成长.须眉头饰白族须眉曩昔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优等.包头双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服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通俗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通俗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平易近族特点.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须眉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炬节等平易近族节日才干看到一些具有平易近族特点的服饰.妇女头饰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求,最有平易近族特点,爱好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央,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凸起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异常满酒自如地衬着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度.曩昔海东少女娶亲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持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衔接,套在独辫上面,了望去似一只鲜艳能干标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衣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稳重之感.妇女的服饰也因年纪不合而略有变更,主如果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应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差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彩因年纪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阁下,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利益地显示芳华死气和女性幽美的身形.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头是两片双面绣花.7裤子曩昔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转变,几乎与汉族雷同.曩昔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放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平易近族特点的雨鞋.8成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生齿159万,重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间的地带,少数散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白族白族是我国西南方疆汗青悠长,文化残暴的少数平易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示出壮丽多姿的奇特风度.远古时代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涯.以打猎.打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明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平易近已经控制纺织技巧.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离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实纺织物开端问世.白族先平易近也开端有简略的服饰,当然服饰因为受社会汗青前提的限制,一开端的重要功效无疑是保暖.避寒.到了南诏时代,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消失.“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查询拜访,在塔中发明了大理国时代的丝织品,且保管情形优越,经判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讨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切是一份可贵什物原料.南诏时代。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服饰特征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飘带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白族首饰白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船型绣花鞋:妇女穿用。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表示新娘勤劳、能干。
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衣饰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由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组成。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边的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白族服饰有啥特色?服饰的图案有啥意义

白族服饰有啥特色?服饰的图案有啥意义>服饰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粹和外在呈现,它所代表的,除了衣服的概念之外,更多的还是这个民族千百年来在文明进程中的历史文化积淀、民族特性和人文气息。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没有自我服饰文化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民族。
白族的服饰文化深受南诏、大理国等文化的滋养,兼顾了实用和美观,给人以得体、大方、端庄、个性、华丽等等舒服的感受,进而在历史的积淀和发展中形成深厚的民族服饰文化,成为代表白族的显着特征之一,也成为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
白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体现在服饰的基本色素之中。
白族尚白,在服饰中,素以白色主基调的服饰为美。
而白色,在色素中,所代表的主涵义为“尊敬、纯净、简洁、和平、谦卑、精密”,由此给人的色感是“明快、纯真、清洁、高雅”。
白族与“白”有天缘,民族的命名用“白”,民族服饰的主要色彩基调也用“白”,这绝是一种巧合之中的必然。
而当我们将白族的历史文化与服饰文化相结合起来的时候,我们更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无论是在审美方式上的唯美、思维方式上的简洁、性格体现上的谦和、日常工作中的精密都是其“白”主色素下的生动呈现。
透过深厚的白族服饰文化,我们可以看到白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对白色的选择,是一种对色彩的崇拜,更是一种对民族特性的规定,白族服饰呈现的既是一种历史文化,更是一种民族本质和特性。
大理白族服饰文化的精髓体现在和谐元素浓郁的精美图案中。
白族手工技艺精湛,在服饰文化中,素以手法细腻、图案精美的头巾、飘带等搭配服饰为美。
在如今的大理地区,只要你走进,金花们便会自豪而娴熟向你讲白族头巾“风花雪月”的故事,让你觉得头巾已不是服饰,而就是大理金花自己,就是大理“风花雪月”,就是大理本身。
回过来讲,在白族服饰中用于搭配的飘带、头巾、束腰上所绣的图案以及金花们脚下所穿的绣鞋,图案都以花草、飞鸟、蝴蝶等为主。
这些图案进入视线的时候,首先感觉到的是精细做工之下的图案美,然后就会使人不禁往图案背后去联想大理的“风花雪月”、“文献名邦”、“万蝶齐飞”、“洱海映月”等等。
白族服饰介绍50字

白族服饰介绍50字
白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的文化积淀深厚,其服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就用50字来介绍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主,男性服饰为大襟式的衬衫,下面搭配黑色的短裤,外面有一件白色的长大衣,传统服饰上面还有有针织的花边,或一排小领带,伴随着羽状披肩。
女性服饰以裙装为主,上身为大襟式长袍,下身搭配一条白色的短裙,头饰有特殊的发髻,鞋子通常是一双黑色的布鞋。
白族服饰让人想起古老、优雅、天然的民族文化,但也有不同的变化,从传统的服装中增添了更加时尚的元素,例如各种花纹的衣服,或者编制的腰带,衣服的材料也变得更加多样,此外,还有各种配饰,不仅仅是服装,还有珠宝、鞋子、头巾、饰品和手袋等。
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们的服饰不仅仅是表面的装饰,而是一种文化传承,时间的变迁,他们的服饰也有不少改变,但是他们仍然保持古老传统,以白色为主色调,让服饰表达出他们的文化认同。
- 1 -。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丽江、怒江等地。
白族的服饰特点是独特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白族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色彩鲜艳
白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主要以红、黄、绿、蓝、紫等为主色调,这些颜色在白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例如,红色代表喜庆和热情,黄色代表土地和收成,绿色代表生命和自然,蓝色代表清新和宁静,紫色代表尊贵和神秘。
二、图案繁复
白族服饰的图案非常繁复,主要以花卉、鸟兽、虫鱼等为主题,这些图案在白族文化中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例如,花卉代表美好和幸福,鸟兽代表自由和勇气,虫鱼代表生命和繁衍。
三、细节精致
白族服饰的细节非常精致,主要表现在衣领、袖口、腰带等部位。
例如,衣领和袖口常常用绣花、镶边等方式进行装饰,腰带则常常用银饰、珠子等进行点缀。
四、多样性
白族服饰的多样性非常突出,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服饰风格各异。
例如,大理地区的白族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复、细节精致为主要特点,而怒江地区的白族服饰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图案简洁、线条流畅为主要特点。
白族服饰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白族服饰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成为了现代时尚的一部分。
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

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白族自治县和附近的地区。
他们的服饰特点鲜明,独具风格,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的详细介绍。
白族的服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鲜艳:白族服饰的色彩通常都非常鲜艳,以红、绿、黄为主要色调,并融入了蓝、紫等鲜艳的颜色。
这些色彩代表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是其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灵感。
2.精细刺绣:白族服饰以精细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刺绣在白族服饰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衣领、袖口、裤腿等,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
刺绣的图案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
3.唐装式样:白族的服饰风格受到了唐朝时期的影响,它的衣服和裤子主要采用直筒式的设计,与汉族传统的宽袍大袖有所不同。
同时,白族的衣服也更加合身,突显出身材的曲线美。
4.多种细节装饰:白族服饰在细节上也注重装饰,如银饰、挂带、钮扣、手绣花边等。
这些装饰既可以用作装饰品,也可以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
此外,白族的头巾也是他们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带有细密的花纹。
白族服饰的风格也具有其独特性:1.保留白族传统元素:白族的服饰风格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致力于保留和传承自己的传统元素。
无论是在服饰图案和细节上还是在刺绣工艺上,白族人民始终坚持保留并传承下去,以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
2.兼收并蓄:尽管白族服饰保留了其传统元素,但它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色。
例如,白族服饰中的颜色和花纹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彝族、哈尼族等邻近民族的影响。
这种兼收并蓄的特色使白族的服饰更加多样化,充满了变化。
3.高雅与华丽并存:白族的服饰风格有时显示出高雅与华丽并存的特点。
无论是在服饰的颜色搭配上,还是在细节装饰上,白族服饰都充满了艺术感和华丽感。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白族对美的追求,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白族的服饰特点突出,风格独特。
白族服饰简介

白族服饰简介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地。
白族的服饰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白族的男子传统服饰为“白袍”,由白衫、白裤和白带组成。
白衫和白裤都是宽松的,方便行动和舒适。
白袍的款式有多种不同的样式,但基本上都是以白色为主色调,绣有不同的图案和花纹,寓意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白族女子的传统服饰则为“白衣裙”,由白衫、白裙和绣花鞋组成。
白衫和白裙也都是松软舒适的款式,而绣花鞋则是白族女子的标志性鞋履,通常鞋上都精细地绣着美丽的花朵和图案。
除了传统服饰外,现代的白族人也穿着现代化的服装,但白族传统元素仍然深深地融入到了现代服装的设计中。
例如,现代化的白族服装会在款式和细节上加入传统的刺绣、图案和花纹,以此来彰显白族独特的文化与艺术价值。
总的来说,白族的服饰充满了独特的特色和文化魅力,不仅代表了白族人的传统文化,也在现代化的设计中展现出了白族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创造力。
- 1 -。
白族服饰特点简介

白族服饰特点简介白族服饰特点简介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丽江、文山、怒江等地。
白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白族的风貌和特色。
以下是对白族服饰的分类和特点简介。
男装白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鞋子等。
其中,白族男子的长袍为一整条布料制成,多用的是丝绸、棉布等物料。
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蕾丝边的装饰。
在服饰上的装饰主要是以蝴蝶结、银圈等为主。
男子腰间的腰带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悬挂于腰间,另一条系于腰带外围。
男子鞋子则是由皮质或绸缎鞋身和木底组成。
鞋身主要由浅黄、白色、黑色等颜色组成,鞋尖会比普通鞋子的鞋尖稍微上挑一些。
女装白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由长袍和腰带组成。
白族女子的长袍与男子不同,它分为上下两部分,穿在身上又上衣和裙子衔接成一体,通常袖口和衣端部会用金丝绣或香水花挂带绣边装饰,衣裙上一般还有各种颜色的蕾丝花边。
女子腰带一般是由银钩、银盘等银饰组成,有的腰带还有铃铛等小饰物挂在上头。
白族女性所穿的鞋则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穿着十分舒适。
头饰白族的头饰制作也非常精美,能够很好地体现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白族男子的头饰一般是窄窄的弯带,上面挂着一些花朵和饰品。
而白族女性的头饰则充满了各种色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花环头饰。
花环头饰以花卉和绿叶为基调,以银丝和水晶为装饰,经过雕刻和细致的制作,让人们在穿着上尽情体现出白族女性的清新、纯洁和美好。
结语白族服饰继承了中原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优点,充分体现了白族民族的特点和风貌。
穿上白族服饰,就像穿上一件文化的盔甲,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高雅情操。
白族服饰虽然众多,但它们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今天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白族服饰的特点和演变历程。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主要色调,因此得名“白族”。
传统的白族服饰一般由长衫、褂子、裙子和裤子组成,男女之间在款式上有一些差异。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褂子、白色头巾等,而女性则穿着白色长衫、蓝色的裙子和配有精美刺绣的褂子。
此外,还有一些头饰、腰带和鞋子等配饰品。
白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白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服饰上常见的刺绣和织锦工艺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其次,白族服饰注重对称和对比。
在服饰颜色和花纹的选择上,通过对称和对比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再次,白族服饰注重舒适和实用。
白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农业,因此服饰需要符合工作和生活的特点,也要保证舒适性与实用性。
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
在唐代前期,白族服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主要以长袍和头巾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服饰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到了宋代,白族服饰更加突出了细节和装饰,加入了更多的刺绣和织锦。
在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白族服饰经历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风格和特点并未改变太多。
现如今,白族服饰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
白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时尚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白族服饰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支持,通过收集、保护和展示白族服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白族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白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白族服饰。
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将白族服饰和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来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服饰特点
白族有着尚白的传统,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筒裤,系拖须裤带,脚穿剪刀口布鞋,有的还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如今,只有在节庆等场合才能一睹阿鹏的传统着装风采。
金花的穿戴则沿袭得比较完整。
基本款式由包头、小领或无领搭襟旁扣内衣、领褂、有飘带的围腰、直筒吊裆裤、绣花布鞋组成,还常佩有精美的手帕、荷包、口弦包等饰件。
金花服饰多绣有蝴蝶、蜜蜂等图案,色泽鲜美,绚丽多彩,手戴金、银手镯、戒指,耳垂金、银耳坠。
已婚妇女挽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头,都缠以绣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头,体现出特有的风韵。
在白族女子的包头头饰上,蕴含着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词语:风花雪月。
垂下的缨穗象征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象征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足见白族群众的精巧灵思。
白族服饰按照生活环境的不同,主要分为坝区和山区两大类。
坝区白族服饰分别以大理市郊和洱源、鹤庆一带白族服饰为主要代表,色彩搭配对比鲜明,简洁明快,挑花精美,装饰繁而不俗。
大理市郊白族服饰以白、蓝两色为主。
洱源、鹤庆一带以冷色调为主,服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袖口、裤腿边的装饰,其中,鹤庆甸南白族新娘装最为瑰丽华美,具有宫廷之韵,被称为“民间的格格装”。
山区白族服饰以云龙县、剑川县、洱源县山区白族服饰为主要代表。
色彩以红、蓝、绿为主色调,服饰布料厚实,艳丽鲜明,以大块面的单色显出古朴大方,又以头饰、腰带等局部的精巧展露出生动活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含义。
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艳丽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洁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
因此,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现在所呈现的模样。
白族服饰2白族简介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民,在生活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白族服饰直保持着本民族鲜明的传统特点。
白族男女普遍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
地区的白族男子喜缠白色或蓝色,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套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美丽图案的挂包。
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男子,则比较喜欢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套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厚英俊,洒脱大方。
一直以来享有“金花”美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色泽鲜美,绚丽多彩。
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
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
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
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
洱源西山及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
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所体现出的总体特征是: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白族服饰相衬,对比强烈,明快而又协调;挑绣精美,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饰繁而不杂。
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色联系考察大致可寻出这样的变化趋势: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
3服饰介绍白族现有130万人口,主要聚居在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的、和的桑植县。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
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民族中经济较为发达,文化水平较高的白族服饰民族。
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生产工具,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
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观和民族风情,突出体现在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民族的服饰百花园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语言,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未来。
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地区的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肩挎工艺考究又实用的绣花挎包。
而在山区或与其他民族居住的白族男子,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白族服饰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异,但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因此白族妇女不论老少,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作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致,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
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论老少,不仅显得十分协调,而且还给人以美观、大方的感觉。
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相同之处,也有许多自己鲜明的特色。
看过电影《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刻的印象。
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套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饰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英俊潇洒。
“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得不喜欢”,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
这一服饰的基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追求明快大方,对比强烈。
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彩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
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
手上喜戴银质、珐琅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白族服饰。
这一身打扮,结构映衬协调,色彩飘逸,对比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叹:“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分外娇。
流俏向红颜窥,鬓云暗把海招。
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
”白族飘带白族服饰白族挑花工艺品。
流行于。
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
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
流行于等白族地区。
历史悠久。
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周围白、汉、彝、苗等民族妇白族服饰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
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
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
流行于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
男女幼童头饰。
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变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形式。
均以彩绣装饰。
常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
帽两端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种造型的银饰品。
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洱源、剑川、鹤庆、云龙、、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
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图案。
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多。
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简化。
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白族服饰出的特色。
刺绣头巾。
流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
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间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突出。
扎染头巾。
主要流行于周城地区。
用白布以靛蓝扎染。
朴素、明快。
多层头巾。
流行于剑川三河、九河等地。
除有较简单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区别长幼。
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
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
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
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革、创新与发展。
据史书画记载,古代的白族先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
“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现在这种装束已不存在,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白族服饰也与现在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区别。
过去白族服饰崇尚简洁明快的风格,现在为适应审美的需要,不断向五彩缤纷、色调丰富的方面发展。
最突出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优美景致。
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犹如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四季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终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茂密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现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消的皑皑白雪;美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
从这充满浓郁文化涵和美好寓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民极具智慧的审美情趣和对家乡、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
男子头饰简单。
、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
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
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
妇女头饰复杂,常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
、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龄变化而变化。
幼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缠绕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
主要有三类:其一为船型绣花鞋。
盛行于、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其二为圆口绣花鞋。
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盛行。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劳、能干。
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4衣饰白族妇女的衣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杰作。
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有头帕、上衣、白族服饰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颜色的长裤,点缀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浅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端庄,醒目大方,毫无细碎之感。
5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白族服饰饰有不同特点。
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
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
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形状别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