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人服饰
白族服饰的名称
白族服饰的名称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服饰独具特色。
白族服饰以亮丽的色彩和纯朴的质感为主要特征,其中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锦缎襟洛
锦缎襟洛是表现白族文化的代表性服装之一,其主要特点是精美的绣花,集陈旧、花绿、抽花、刺绣等多种工艺于一身。
锦缎襟洛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需要许多工匠参与,被誉为“白族绣花艺术的杰作。
”
2.花绸麻条裙
花绸麻条裙是白族妇女日常着装的一种传统服饰。
它的特点在于材质轻盈,颜色鲜艳,花纹多样,能够展现出女性的雅致和娇美。
花绸麻条裙的制作采用手工织造和印花的工艺,让其更显得凝重和华美。
3.洛川墨色长袍
洛川墨色长袍是白族男性传统服饰之一,其色泽深沉、亲肤柔软、通风透气,能保护人体免受寒冷侵袭。
洛川墨色长袍多数使用麻棉、羊绒、兔毛等天然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温度适应性和舒适性。
4.撮糯婆
撮糯婆是白族女性结婚时穿的传统礼服。
它的特点在于以底布上的绣花装饰为主,色彩绚丽,形状美观,让女性看起来更显妩媚和高贵。
撮糯婆的制作需要细致的手工绣花和缝合,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技艺。
5.丝织腰巾
丝织腰巾是白族男性和女性日常着装中的重要部分。
它以丝质为主要材料,具有柔软、触感舒适的特点,不仅实用还透露出民族文化的韵味。
丝织腰巾的色彩以青、黄、白、黑等颜色为主,是白族男女的必备之物。
以上就是白族传统服饰的一些代表性名称和特点,不同的服饰有不同的材质和工艺,但其共同之处在于体现了白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的服饰的名字
白族服饰
一、男性服饰
1、古袍:古袍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为黑色长袍,前开襟,袖穗多为白色条纹织锦。
2、明月装:明月装是男子节日服饰,袍子布料偏厚,围绕一条裙边一部分围巾。
领口前披绣缎带,袖口镶宝石带子。
3、袈裟:袈裟又称礼绅,是白族男子婚事服饰,橙色长袍,胸口有一宝珠作饰,前襟多饰有龙凤绣纹,袖口到腰间绣着一条腰带。
4、披肩:披肩也是白族男子礼节服装,一般用棕色或灰色毛料制成,穿披肩时左右各披一小巾,前面用宝石钮扣。
二、女性服饰
1、瓜子绒:瓜子绒是白族妇女的得意服装,一般用蓝色布料,特点是弦绣纹格,分为上裳(西洋长袍)和小短袄,穿搭时将上裳裹腰。
2、泰迈:泰迈是白族妇女节日服装,一般用黑色或蓝色布料,分为上衣(宽版会髻)和下裳(格子裤),有绣凤针线装饰,穿搭时头戴彩色绣面布巾。
3、洒绒:洒绒是白族妇女的休闲服装,一般用灰色、暗青色等布料,小巾用白色丝绒,有细条纹和绣花装饰,穿搭时头戴红色披肩。
4、香包:香包是白族妇女的婚事服装,布料一般用绿色、浅紫色等,有绣兰色装饰,上衣配紧身大褂,手缝用青色线衔接。
白族的服饰名称
白族的服饰名称
作为中国六大少数民族之一的白族,其服装也是独树一帜。
白族的服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特点。
让我们来看看白族的服饰名称,它们分别是哪些?
白族服装以红、黑、蓝、白四色为主,但每种颜色都有着它独特的设计理念,传承了白族人民的天赋和生活经验。
白族男子多穿黑色长袍,称为“黑线绸”,袖子用白针绣设计,上衣多穿黑色或蓝色棉衣,后背上挂有金银绣花。
女子多穿戴红色衣裳,可分为“红线绸”、“红裙”和“红披风”。
红裙圆裙外形,边沿上饰以金丝和壮丽的绣花,红披风多长袍的形状,袖子上分布有钩心、银边珍珠等装饰。
除了上述几种典型红色服装外,还有白色棉衣和红绸大褂、单马褂、二马褂以及绣饰许多大褂,白族男女均可穿着。
此外,白族服装还有一种特殊的佩饰,即以竹子和藤蔓编制的“蒙眼带”,男子带蒙眼缠腰,女子则佩戴蒙眼缠头。
这是白族民族定制的服饰,俗称“魂系”,佩戴蒙眼带的人除了在神圣的仪式或重要场合外,有时也被当做普通服装的一部分研究和穿着。
在白族的服装中,还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品,也就是“腰铃”。
白族男子多佩戴白色的“腰铃”,而白族女子则佩戴彩色的“腰铃”,以表示年龄等社会地位。
“腰铃”通常由珠串、银或金饰品组成,每次穿着都会使人十分醒目,令人印象深刻。
以上就是白族的服饰名称,从黑色长袍、红色衣裳、白色棉衣到腰铃,细节丰富多彩,完美反映出白族民间传统服装的魅力所在。
服
装的每一部分,都让人们看到白族民族的独特文化。
白族服饰
25
六 头巾
白族头巾流行于云南大理、洱
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 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 分为四类:1、挑花头巾。蓝布底 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种 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艳丽、繁 多。随年龄增长,花纹图案不断 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
ppt课件
26
ppt课件
27
ppt课件
28
ppt课件
1
服饰特点
历史起源
服饰介绍
ppt课件
2
服装
布料
颜色
刺绣
ppt课件
3
一 服装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
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 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 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 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 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 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 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 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 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 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 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ppt课件
4
ppt课件
5
二布 料
过去白族人民所穿用的衣料质地大多为布 机织的棉布(白族的服饰历史悠久,在一千 八百年前,白族人就织出了著名的“桐华 布”。早在“南诏”、“大理”时期,白族 服饰就已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随着社会 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活跃,丝绸、绸缎等衣 料越来越多地被用到白族人民的穿着上。剑 川、洱源、鹤庆等地的妇女普遍背披一张洁 白的绵羊皮,被看成是姑娘勤劳与纯洁的象 征。
ppt课件
8
ppt课件
9
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
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白族的风俗服饰有什么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及四川凉山州。
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下面是编为你搜集到的白族的风俗服饰的内容,欢迎阅读。
白族的风俗服饰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为尊贵。
大理地区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皮带或绣花兜肚,下着蓝色或黑色长裤。
在云南洱源县西山区,每个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个小巧玲珑的绣花荷包,荷包上绣着“双雀登枝”、“鸳鸯戏水”等字样。
绣荷包是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聪明智慧的结晶。
女子服饰则各地不一,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浅色蓝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
未婚妇女梳独辫子盘于头顶,并以鲜艳的红头绳绕在白色的头巾上,红白相衬,相得益彰。
腰系绣花短围腰,更显得色彩鲜明,美观大方。
已婚妇女改为挽髻。
洱海东岸妇女则梳“凤点头”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以簪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
白族妇女有佩带耳环、手镯的习俗。
居住在大理洱源县的白族妇女喜欢的一种头饰叫“登机”,它是姑娘手巧的标志。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善种水稻。
大理雪梨、宾川桔柑都是驰名中外的特产。
白族的礼仪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
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
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
白族的节庆白族三月街民族节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另外还有“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闻名遐尔的物资交流大会和白族人民的.传统盛大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举行。
白族服饰名字
白族服饰名字白族服饰名字有:乌头、兰婴、紫鹃、腾箭、汉英、乌椒、大肚红、戒坛巾、腰带结、野鸡短裙、细布遮蓑、剪发披红、花果香囊、满山挂繐、千层报喜。
部分介绍:乌头:乌头又称“乌婆头”,是白族一种传统头饰,多用于装饰头部,它是编织而成。
一般由棉线或麻线编织而成,白色为主,可以刺绣装饰,佩戴时需要用红带把乌头压扁在头上保持住,美观大方。
兰婴:兰婴是白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新娘头饰,是一种头盖,它的外形是圆的,中间有一个罗圈,四周用藤条编织的的,而里面装满各种色彩鲜艳的花朵,使头盖变得十分漂亮。
紫鹃:紫鹃是白族传统服饰的一种帽子,也叫紫鹃口帽、椒棱帽。
它一般是用棉线或簑线编织,有时还需要用荔枝枝条和柘枝等漂亮的装饰品来装饰,包围头部,可以遮蔽脸部,使人们看不到。
腾箭:腾箭也称“腾箭帽”,是白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服饰,它是一种头盖状的发式,由编成腾箭状的棉线编织而成,可以编织成各种图案,掩饰整个头部,体现出白族特有的艺术美感。
汉英:汉英是白族传统服饰的一种口罩,也叫“喜布帽”。
它是由丝绸或棉线编织而成,再用花缎、蕾丝等装饰品装饰而成。
它不仅把嘴巴和下巴遮掩住,还可以遮蔽整个面部。
乌椒:乌椒是白族服饰中一种头饰,是由棉线编织而成,呈球状。
乌椒头饰可以编成各种图案,装饰着各种追风鸟 ~砂锅、花朵等图案,表现出白族的艺术特色。
大肚红:大肚红是白族服装中的一种特有服饰,也叫“肚兜”。
它是一种用棉线编织的圆形小口袋,呈球状,装饰着花朵、纹饰等图案,一般遮住肚子,也可以把它放在腰带或腰间,修饰外形。
戒坛巾:戒坛巾是白族传统服饰中的一种头巾,也称“抵住”。
它是一种用棉线、麻线编织的方形头巾,可以编织出各种精美图案,是白族的传统服饰的一部分。
白族服饰特征
白族姑娘头上戴的头饰上也有着“风花雪月”的寄义.因为在白族少女的头饰上,垂下的穗子代表下关的风;鲜艳的花饰是上关的花,帽顶的雪白是苍山雪,弯弯的造型是洱海月.是以,也就形成了她们的头饰如今所呈现的模样.白族服饰2白族简介这些聚居于点苍山下.洱海之滨的白族人平易近,在生涯习俗和服饰等方面,一白族服饰直保持着本平易近族光鲜的传统特点.白族男女广泛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重.大理地区的白族须眉喜缠白色或蓝色包头,多穿白色对襟上衣,外衣黑领褂,下身穿宽桶裤,系拖须裤带,有的还喜佩带绣有俏丽图案的挂包.其他一些地区的白族须眉,则比较爱好头戴瓜皮帽,穿大襟短上衣,外衣羊皮领褂或数件皮质和绸质的领褂,谓之“三滴水”,显得敦朴漂亮,潇洒大方.一向以来享有“金花”佳誉的白族妇女的服饰,更是光彩鲜美,壮丽多彩.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围绕纠缠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度.剑川一带的年青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合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均匀协折衷姣美美不雅.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别,但色彩明快.映衬调和.挑绣精巧.高古稳重等,则又是共有的特点.白族服饰因聚居地不合而略有差别,但所表现出的总体特点是:用色大胆,淡色为主,深色白族服饰相衬,比较强烈,明快而又调和;挑绣精巧,一般都有镶边花饰,装潢繁而不杂.将其地域特点与白族服饰特点接洽考核大致可寻出如许的变更趋向:白族服装越往南显得越鲜艳饰繁,越往北越见素雅饰简;就山区与坝区比较,山区白族穿着较艳,坝区白族相对较素.3服饰介绍白族现有130万生齿,重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间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散布在贵州的毕节.安顺和湖南的桑植县.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成长程度.地理情形和平易近族之间的来往有着亲密接洽.大理白族是中国西南地区各平易近族中经济较为蓬勃,文化程度较高的白族服饰平易近族.早在3千多年前,白族先平易近就以磨制的石斧.石刀.骨角器作为临盆对象,生息和劳动在洱海地区.长期劳动形成的审美不雅和平易近族风情,凸起表如今白族服饰中,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比较明快而映衬调和.挑绣精巧的披挂,充分反应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聪明.山光水色,亮丽风流萃于一身的白族服饰,以风花雪月的精心搭配,在中华平易近族的服饰百花圃中独树一帜,并以其形色俱佳的说话,向世人诉说着白族文化的古今和将来.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平易近崇尚白色有关,不管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风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依据不合性别.年纪.身体.边幅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造出精巧.鲜艳的外装.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不雅大方.色彩分明.线条凸起的感触感染,很富有地方平易近族特点,常给人过目成诵的印象和美感.大理地区的白族须眉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工艺讲究又适用的绣花挎包.而在山区或与其他平易近族栖身的白族须眉,在白色对襟衣外面穿一件羊皮褂或腰系蓝色土布腰带.须眉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炬节等平易近族节日才干看到一些具有平易近族特点的服饰.白族服饰白族妇女服饰,虽各地有所差别,但都风行以白色为尊贵,是以白族妇女不管老小,都爱穿白衬衣,着加工制造精细.鲜美的艳红色.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边裤角的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工精细,上面镶边处绣有花.鸟等图案的绣花短围裙.白族妇女一身的服饰,不管老小,不但显得十分调和,并且还给人以美不雅.大方的感到.各地白族的服饰,既有某些雷同之处,也有很多本身光鲜的特点.看过片子《五朵金花》的人,都对白族的服饰有着深入的印象.阿鹏的服饰,上身着白色对襟衣,外衣坎肩,下穿白色或蓝色宽裤,头缠白包头,肩挂绣花挂包,这种装潢色调明快大方,彰显白族男性的漂亮潇洒.“大红领褂白衬衫,艳蓝围腰花飘带,叫人不克不及不爱好”,说的是白族金花的服饰.这一服饰的根本构件为白色右衽大襟衣,外加领褂(又称坎肩,无领)和围腰,下穿花边裤,式样多为紧身和束腰,色调上也寻求明快大方,比较强烈.发式为辫子盘头顶,缠以鲜红头绳,然后用绣花或黑色头巾包裹,左侧垂下雪白的缨穗.戴银质耳坠,领褂右衽佩有银制“三须”.“五须”.手上喜戴银质.搪瓷或玉石的手镯和戒指,脚穿绣花鞋白族服饰.这一身打扮,构造映衬调和,色彩潇洒,比较明快,线条婀娜多姿,难怪有一位诗人曾吟诗感慨:“独辫明灭系红绦,满头云锦特别娇.流苏俏向朱颜窥,鬓云暗把刘海招.紧袖白衫洱海怜,绛红领褂苍山绕.”白族飘带白族服饰白族挑花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系围腰头的带子.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中老年妇女经常应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广大.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均用挑花装潢,以白线为主,罕用红线.年青人的飘带挑花图丰硕,有花草.飞禽等上百种.图案千变万化,带端部位皆挑绣蝴蝶.白族首饰白族金属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等白族地区.汗青悠长.早在清光绪年间,仅大理就有“三宝”.“三元”.“恒丰”.“福美”等铺号十六家,能打制四周白.汉.彝.苗等平易近族妇白族服饰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饰.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以玉器手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宝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类戒指.耳饰.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渐消掉,取而代之的是各类宝贵手表.白族童帽服饰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南.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区.男女小童头饰.以鱼尾帽为母体,演化出虎头帽.猫头帽.狮子头帽.兔子头帽.青蛙帽.老鼠帽等多种情势.均以彩绣装潢.经常应用图案有梅花.菊花等.帽两头缀以圆形银饰,正前上方饰琥珀.玛瑙制成的青蛙.佛像或各类造型的银饰品.有的在头顶两侧装弹簧绣球,在帽尾缀银铃.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方形.女用.风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按工艺可分为四类:挑花头巾.蓝布底白线挑花,用几何针法挑制各类图案.青年人头巾挑花鲜艳.繁多.随年纪增加,斑纹图案不竭简化.蓝底白线挑花这一反彩线挑花的色调,是白族妇女头巾最突白族服饰出的特点.刺绣头巾.风行于洱源西山.乔后等山区.以天蓝或浅绿色布为底,边为锯齿形彩线挑花,中央绣有山花野草,色彩以大红大绿凸起.扎染头巾.重要风行于大理周城地区.用白布以靛蓝扎染.朴实.明快.多层头巾.风行于剑川三河.丽江九河等地.除有较简略的蓝底挑花外,多用头巾包扎造型与层数差别长幼.少幼女童的头巾为单层,用红线扎成兔耳形;青少年女子用红线将双层头巾在头上环扎一周,翻披在后;婚后妇女则戴多层头巾,少则八层,多则十余层.无论层数多寡,最上边一层定为蓝色,挑制白花.老年人头巾层数减至三五层,以黑线挑花.白族头饰白族服饰与时俱进,有了较大的改造.创新与成长.据史乘画记录,古代的白族先平易近身着“绛裙襦.黑头囊.金珐苴.画皮靴.首饰抹额.冠金宝化鬓.襦上复画半臂”.“霓裳彩斗.云鬓花垂.清歌互举.玉步徐移”,如今这种打扮服装已不消失,就是上个世纪二.三十年月的白族服饰也与如今的白族服饰有着较大的差别.曩昔白族服饰崇尚简练明快的作风,如今为顺应审美的须要,不竭向五彩壮丽.色调丰硕的方面成长.最凸起的是金花头饰的创新,这一顶漂亮的头饰囊括了大理“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的幽美风景.那发辫下盘着的绣花头巾,如同盛开在山顶的山茶.杜鹃,代表大理四时盛开的鲜花;头巾一侧垂下雪白的缨穗飘飘洒洒,象征着长年吹拂的下关风;而绣花头帕上精心梳理出稀疏雪白的绒毛,形象地表示了苍山顶上那冰清玉洁.经夏不必的皑皑白雪;俏丽的发辫似一轮弯弯的月儿挂在花海之中,象征洱海上空升起的一轮明月.从这充满浓烈文化内在和美妙寄意的头饰,我们不难看出白族人平易近极具聪明的审美情趣和对故乡.对大天然的无比酷爱.须眉头饰简略.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等地,都用蓝.黑色头.古时曾用八角巾作头饰.保山阿石寨则用7米多的长白布或黑布作包头.妇女头饰庞杂,经常应用的有鱼尾帽.花头巾.白缨穗.银簪.冠针等.大理.洱源等地妇女头饰.发型随年纪变更而变更.小童(含男童)以戴帽为饰,少女以花头巾.白缨穗.独辫发围绕纠缠为饰,少妇以蓝布挑花头巾为饰,老年妇女则以黑布头巾为饰.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风行于云南大理.重要有三类:其一为船型绣花鞋.风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以鞋体象木船得名.以船形为母体,演化出鸡冠鞋.鱼型鞋等.配合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体刺绣.经常应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鲜艳能干.其二为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各地均风行.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草,阁下对称.上述两类为妇女穿用.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穷年累月,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接新娘的部队中有专人挑鞋,示新娘勤奋.能干.其三为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采取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外形,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持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平日只在节日嘉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4服饰白族妇女的服饰堪称造型与色彩调配的艺术佳构.青年女性的服饰,重要有头帕.上衣.白族服饰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衣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衽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高低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比较中求调和.有的以嫩黄色上衣,配同样色彩的长裤,装点大红丝绒的领褂,有的以湖蓝色或绿色上衣,配上黑色丝绒领褂,再以镶深色边.缀深色带的淡色围腰抬色,明快之中显素朴,秀艳之中见稳重,能干大方,毫无细碎之感.5头饰白族妇女的头饰比较华美,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不合地区的白族妇女所戴头白族服饰饰有不合特点.大理的妇女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大理市白族中年妇女蜡染镶边服饰.染或扎染花布为头帕.洱海东部地区妇女爱梳“凤颔首”的发式,用丝网罩住,或绾上簪子,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的青年女子则喜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鱼属帽”之类;鹤庆一带的白族妇女所戴帽子像个大圆盘,外形新鲜,给人留下深入的印象.各地妇女都爱佩带耳坠,戴手钧镯.“要得俏,一身孝”.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白族须眉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原料讲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6服饰白族服饰既是顺应于白族人临盆劳动.生涯文化以及气象特点的产品,又是秀丽的湖光山色潜移默化地对白族人审美不雅念陶冶的成果,具有奇特的作风.在服饰方面,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大理一带的须眉多穿白色对襟衣,外衣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须眉则外衣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女子服饰则各地不合.大理地区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衣黑丝绒领褂,右掖结纽处接“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着蓝色宽裤,足穿绣花“百节鞋”.未婚妇女编独辫盘于顶,已婚者改为挽昌.海东则梳“凤颔首”的发式,用丝网罩佐,或缩以管子,均用绣花巾或黑布包头.剑川未婚女子则戴小帽或布满玉兔银泡的“鼓钉帽”或“鱼尾帽”.大人小孩均捷报羊皮.约在本世纪三十年月以前,内地城镇妇女,多有缠足者.后来,跟着社会风尚的进化,已慢慢放弃.解放后,白族人平易近的经济文化生涯不竭进步,平易近族服装也向着更有利于临盆,更美不雅大方的方面成长.须眉头饰白族须眉曩昔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优等.包头双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服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多件三包多钮通俗衣.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通俗裤.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平易近族特点.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须眉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炬节等平易近族节日才干看到一些具有平易近族特点的服饰.妇女头饰妇女头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求,最有平易近族特点,爱好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央,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凸起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异常满酒自如地衬着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度.曩昔海东少女娶亲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持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衔接,套在独辫上面,了望去似一只鲜艳能干标金凤凰.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 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衣凤凰帽或绕头巾.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稳重之感.妇女的服饰也因年纪不合而略有变更,主如果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应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差别.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色彩因年纪而定.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用一条宽五寸阁下,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利益地显示芳华死气和女性幽美的身形.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色,花色由繁变简.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头是两片双面绣花.7裤子曩昔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现裤子均转变,几乎与汉族雷同.曩昔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放弃.下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平易近族特点的雨鞋.8成长白族自称“白子”.“白尼”等,生齿159万,重要聚居于云南西部,以洱海为中间的地带,少数散布在云南保山.丽江.泸水.姚安.昆明.元江等县和四川.贵州.湖南等省.白族白族是我国西南方疆汗青悠长,文化残暴的少数平易近族之一,服饰文化表示出壮丽多姿的奇特风度.远古时代想必白族的祖先过着群居生涯.以打猎.打鱼为生.以树叶来避寒,遮羞.经考古发明距今三千年前,白彝先平易近已经控制纺织技巧.剑川海门口.大理挖色鹿鹅山.大理苍山.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曾分离出土了石质纺轮,骨质或角质针具,证实纺织物开端问世.白族先平易近也开端有简略的服饰,当然服饰因为受社会汗青前提的限制,一开端的重要功效无疑是保暖.避寒.到了南诏时代,大理地区的丝纺织业已大量消失.“工文织”,含纹纳花的丝织品大增.1974年云省.大理州有关单位到大理州洱源县三营火焰山塔进行查询拜访,在塔中发明了大理国时代的丝织品,且保管情形优越,经判定为白绢一幅,丝绸三块,这对于研讨当时的丝织工艺确切是一份可贵什物原料.南诏时代。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所处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周围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关系, 它像穿在身上的史书, 绣在身上的表情, 成为民族的标志, 传统文化的象征。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物化形式, 是一种文化符号, 是白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族服饰是白族人民长期积累的劳动成果, 它随着白族历史的发展, 历经演变形成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 它凝聚着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审美情趣、宗教观念等种种文化心态。
其中的每一绣件、每一纹样都反映出白族人民质朴的审美思想与深层的生活哲理。
白族的服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在其中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据考古资料证明, 早在四千多年前, 白族先民就开始在洱海区域繁衍生息。
从大理苍山、剑川海门口、宾川白羊村等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质和陶制纺轮和骨质、角质的针具, 骨锥、穿孔蚌壳等文物, 证实纺织物已经出现, 人们已经懂得纺线织布, 缝制衣服, 并用蚌壳等物作为装饰。
但此时的服饰非常简单、粗糙。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白族先民只着上衣,均不着裤。
男女皆有发髻, 并有一定的装饰。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舞蹈图像中,舞者全戴羽冠,顶插长翎。
唐初时期,洱海地区的丝织业并不发达,此时的服饰还只是蔽体遮羞、防寒保暖而已。
白族先民之一的西洱蛮,以兽皮为衣,部分着粗布衣,但都不穿鞋。
《云南志》卷五云:“东有白蛮,丈夫妇人以白缯为衣,下不过膝。
”“妇人,一切不施粉黛,以酥泽发。
贵者以绫锦为裙襦”。
“若子弟及四军罗苴以下,则当额络为髻,不得戴角;当顶撮髽髻,并披毡皮。
俗皆跣足,唯头囊特异耳。
南诏以红绫,其余向下皆以皂绫绢。
”“曹长以下得系金佉苴(即腰带)”。
“有超等殊功者,则得全披波罗皮(即虎皮)”。
而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丝纺手工业发达, 织料精细的产品增加,刺绣也十分出色,此时的衣物有织、有染、有绘、有绣,是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地区纺织业和工艺美术蓬勃向前发展的显著标志。
白族服饰
白族服饰服饰特征白族服饰也许与白族人民崇尚白色有关,不论男女服饰,在坝区或山区,都盛行以白色为尊贵,并且能根据不同性别、年龄、身材、相貌配以其他色彩布料加工制作出精美、鲜艳的外装。
一眼望去便给人们美观大方、色彩分明、线条突出的感受,很富有地方民族的特色,常给人过目不忘的印象和美感。
白族飘带系围腰头的带子。
带端呈扁矛形,带面由宽而窄,与腰头加接处最窄。
中老年妇女常用黑、蓝色布料,少数用彩绸,较长且宽大。
青少年女子喜用白、蓝色,一般用布料较短且窄。
均用挑花装饰,以白线为主,少用红线。
年轻人的飘带挑花图丰富,有花卉、飞禽等上百种。
白族首饰白族妇女、儿童佩带的金银首饰。
有扭丝镯、扁桃镯、剪链、八仙、帽花、戒指、耳环、三须、五须、针筒、耳勺、牙签、冠针、围腰牌、蝴蝶、龙凤等数十种。
白族头巾白族头饰工艺品。
方形。
女用。
流行于云南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云龙、丽江、兰坪等地白族聚居区。
白族绣鞋刺绣工艺品。
流行于云南大理。
主要有三类:船型绣花鞋:妇女穿用。
盛行于大理海东、下关山区、洱源等地。
以鞋体象木船得名。
以船形为母体,演变出鸡冠鞋、鱼型鞋等。
共同特点是:鞋头高翅,鞋尾留有尾扣,鞋帮全部刺绣。
常用图案有佛手、石榴、梅、菊、桃等花果及蝴蝶、青蛙、公鸡、蟹等动物。
鲜艳夺目。
圆口绣花鞋:即系带圆口布鞋。
仅在鞋头绣一组图案,如梅、桃、山茶等花卉,左右对称。
妇女穿用。
姑娘从小即学,一双接一双,日积月累,到婚嫁时已数十双,甚至上百双。
接新娘的队伍中有专人挑鞋,表示新娘勤劳、能干。
绣花凉鞋:男女青年穿用。
采用雪白布面与布壳粘合,剪成所需鞋帮形状,滚上边,绣以几何图案或二方连续图案,以上革底,最后在鞋头钉上绣球。
通常只在节日盛会或赶集约会时穿用。
衣饰青年女性的衣饰,主要由头帕、上衣、领褂、围、长裤几个部分组成。
上衣多用白色、嫩黄、湖蓝或浅绿色,外套黑色或红色领褂,右边的结钮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或深色短围腰,下着蓝色或白色长裤,或上下一体,色调一致,或衣、褂、裤、围腰各为一色,于多色块对比中求和谐。
白族服饰
一、本主故事:原籍莉村人。
因群臣内讧,其父外逃。
其母弥禄下阳人,怀干贞后到处流浪。
生前其母至孟郡城神祠(今大成沙漠庙)为干贞父子祈祷,八月初十日(农历)晚生干贞于庙前大刺蓬中(此地在沙漠庙青龙过江桥南,昔为干贞天子庙址),取乳名为“起黑”(白语——刺生),后被神祠庙祝救于祠后岩洞中养育长大,该洞白语称为“捣括朵”(大官洞),庙后之山亦名大官山,(明碑日王屋山)汉译“天子洞”。
长大后继与挖色村渔人杨氏夫妇为养子,取名杨干贞。
早年干贞与养父在洱海中捕鱼,养父见干贞身影在洱海中皇袍衣冠,前有双龙护卫,后有百鸟尾随。
干贞是捉鱼能手,幼年在大成七星水塘(今大成水库前身有七个小水塘)和洱海中每天捕很多鱼,常常请小伙伴们做客,做出蒸、酥、拌等八碗鱼菜,白族中称为“务骠”(鱼魁)。
也能吃鱼,说他的食鱼量可达一筏(约十五市斤)。
尤以喜食弓鱼拌。
如今其后裔八月初十日到沙漠庙做干贞生日时,仍用弓鱼拌这道白族名鱼饮食供祭,并还宴客哩。
杨干贞还能背住日月,让太阳和月亮不落,白语谓之“武尼武洼”(背日背月)。
杨干贞在沙漠庙的塑像,白语称为“弓务信”(弓鱼星),连同他在挖色村的后裔人们都称“弓鱼星”,这是因为他当政时洱海弓鱼纷纷窜出山林间,逃避捕捉。
渔人上书,干贞下旨命弓鱼回归洱海,规定弓鱼的活动范围,西岸至烧香路止,东岸至本川石马桥(凤尾箐口)止。
其中本川有一对弓鱼(一公一母)不听旨教,违抗命令逃人山林,被干贞用弓箭射落在地,叫他们永远不得回归洱海,变成竹鼠,就地繁衍。
如今本川凤尾箐间有一地名叫竹箐,竹鼠较多,相传便是这对弓鱼繁衍的子孙。
如今杨干贞的塑像在大成沙漠庙系为皇袍衣冠,一手执大印,一手执弓鱼。
杨干贞幼年习武,后入孟郡神祠(今沙漠庙)学经书,后来从军,步步高升为剑川、东川等地节度使。
他后来找到父亲,干贞有两个弟弟即杨名、杨诏,莉村留妹招婿赵姓,后裔多姓赵,仅有一户姓杨。
杨干贞在莉村的后裔,白语称“括简”(官宅)在宾川大营、瓦溪等地有皇庄至民国时收归国有。
白族的服饰名字
白族的服饰名字
白族中国少数名族之一,它以服饰风格独树一帜,服风十分精美,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其服饰命名也具有丰富的内涵。
白族服饰以纯棉质地为主,通常以白色为主,即使用到其他色调,也会结合白色以保证原有的白色统治。
其次,它们采用了大量螺旋状的织锦纹,以及花纹、蕾丝、流苏等装饰元素,让衣服更加有趣可爱。
白族服饰傲骨柔翠,被称之为“白族文化的外表”。
许多服饰上也会有特殊的名字,如白族传统服饰“半斤结”,它是白族传统服装上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两端绑扎成半斤结形状,表达着白族人的传统仪式意义。
一般由八面结组成,最中间的一面结更大,叫“马头”,表达着白族的精神文化,也象征着白族人的美好祝福。
此外,另一种白族传统服饰“绫罗腰带”,也是白族服装的一大特色。
它的设计精致,非常时尚,而且它的织法特殊,由两排精细的花纹组成,象征着有双重寓意,一个寓意爱,一个寓意膝盖变好。
最后,白族还有“金缕红锦”,它是白族服饰上的另一个非常精美的装饰,也是白族服饰上最大的特色。
它以鲜艳的红色搭配金缕线,以其象征吉祥、瑞气东来的符号,被称为“缕金红锦,大福气”。
白族的服饰在装饰元素上均含有厚重的文化内涵,每一件服饰的命名,无不含有厚厚的文化积淀,犹如一座宝库,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
白族人民借助服装,将文化传承记载在上面,以保护并宣扬着他们的民族特色,以满足他们的审美情趣。
- 1 -。
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
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白族自治县和附近的地区。
他们的服饰特点鲜明,独具风格,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关于白族服饰特点及风格的详细介绍。
白族的服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鲜艳:白族服饰的色彩通常都非常鲜艳,以红、绿、黄为主要色调,并融入了蓝、紫等鲜艳的颜色。
这些色彩代表着白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也是其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灵感。
2.精细刺绣:白族服饰以精细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刺绣在白族服饰的各个部位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衣领、袖口、裤腿等,充分展现了白族人民对于美的追求。
刺绣的图案多样,有花鸟、山水、人物等。
3.唐装式样:白族的服饰风格受到了唐朝时期的影响,它的衣服和裤子主要采用直筒式的设计,与汉族传统的宽袍大袖有所不同。
同时,白族的衣服也更加合身,突显出身材的曲线美。
4.多种细节装饰:白族服饰在细节上也注重装饰,如银饰、挂带、钮扣、手绣花边等。
这些装饰既可以用作装饰品,也可以展示个人的身份地位。
此外,白族的头巾也是他们服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绸制成,色彩鲜艳,带有细密的花纹。
白族服饰的风格也具有其独特性:1.保留白族传统元素:白族的服饰风格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致力于保留和传承自己的传统元素。
无论是在服饰图案和细节上还是在刺绣工艺上,白族人民始终坚持保留并传承下去,以展现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
2.兼收并蓄:尽管白族服饰保留了其传统元素,但它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的特色。
例如,白族服饰中的颜色和花纹多样化,从中可以看到一些彝族、哈尼族等邻近民族的影响。
这种兼收并蓄的特色使白族的服饰更加多样化,充满了变化。
3.高雅与华丽并存:白族的服饰风格有时显示出高雅与华丽并存的特点。
无论是在服饰的颜色搭配上,还是在细节装饰上,白族服饰都充满了艺术感和华丽感。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白族对美的追求,也展现出他们独特的审美观念。
总体而言,白族的服饰特点突出,风格独特。
白族服饰特点简介
白族服饰特点简介白族服饰特点简介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丽江、文山、怒江等地。
白族服饰是其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白族的风貌和特色。
以下是对白族服饰的分类和特点简介。
男装白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鞋子等。
其中,白族男子的长袍为一整条布料制成,多用的是丝绸、棉布等物料。
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蕾丝边的装饰。
在服饰上的装饰主要是以蝴蝶结、银圈等为主。
男子腰间的腰带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悬挂于腰间,另一条系于腰带外围。
男子鞋子则是由皮质或绸缎鞋身和木底组成。
鞋身主要由浅黄、白色、黑色等颜色组成,鞋尖会比普通鞋子的鞋尖稍微上挑一些。
女装白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也是由长袍和腰带组成。
白族女子的长袍与男子不同,它分为上下两部分,穿在身上又上衣和裙子衔接成一体,通常袖口和衣端部会用金丝绣或香水花挂带绣边装饰,衣裙上一般还有各种颜色的蕾丝花边。
女子腰带一般是由银钩、银盘等银饰组成,有的腰带还有铃铛等小饰物挂在上头。
白族女性所穿的鞋则是以红色为主色调,穿着十分舒适。
头饰白族的头饰制作也非常精美,能够很好地体现白族人民的智慧和美感。
白族男子的头饰一般是窄窄的弯带,上面挂着一些花朵和饰品。
而白族女性的头饰则充满了各种色彩,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花环头饰。
花环头饰以花卉和绿叶为基调,以银丝和水晶为装饰,经过雕刻和细致的制作,让人们在穿着上尽情体现出白族女性的清新、纯洁和美好。
结语白族服饰继承了中原汉族、蒙古族等民族的优点,充分体现了白族民族的特点和风貌。
穿上白族服饰,就像穿上一件文化的盔甲,展现出了白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和高雅情操。
白族服饰虽然众多,但它们都透着一股浓浓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在今天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
白族男子服饰
白族男子服饰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和滇西边境地区。
白族男子在传统上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地位。
白族男子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上衣、下衣、头巾、鞋子等。
在正式场合,白族男子会穿着一件长袍式的上衣,通常用丝绸或棉布制成,色彩鲜艳且图案独特。
这种上衣有宽松的袖子和中腰的设计,能够展现男子的身体线条,同时也给人一种庄重和端庄的感觉。
白族男子的下衣一般是长裤,多为黑色或深蓝色,材质也多为丝绸或棉布。
裤腿宽松,舒适度较高,适合他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
有时候,在特殊场合,他们会穿着一种白色的长裙,这是他们的传统礼服,象征着纯洁和庄重。
头巾是白族男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用来固定头发,同时也是他们的象征之一。
白族男子的头巾通常是用细绳编织而成,颜色多为红色或蓝色,上面还会镶嵌一些装饰品,如珠子、金属片等。
头巾的样式和颜色不同,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地位。
除了上述的服饰,白族男子还会搭配一双特殊的鞋子。
这种鞋子叫做“木底布鞋”,鞋底是用木头制成的,鞋面则是用布料缝制而成。
木底布鞋不仅舒适,而且耐磨,适合他们在山区的行走和劳动。
总的来说,白族男子的服饰以简洁、舒适为主,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
这种服饰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展示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白族男子的服饰也在不断变化和演进,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始终是他们服饰中重要的一部分。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了解白族的服饰文化。
白族男子的服饰不仅是一种服装,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它代表着一种民族的骄傲和传统的力量。
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白族男子的服饰能够更好地得到保护和传承,为我们的多元文化增添独特的魅力。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
白族服饰调研报告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次调研报告将重点介绍白族服饰的特点和演变历程。
白族服饰以白色为主要色调,因此得名“白族”。
传统的白族服饰一般由长衫、褂子、裙子和裤子组成,男女之间在款式上有一些差异。
男性的传统服饰包括长袍、褂子、白色头巾等,而女性则穿着白色长衫、蓝色的裙子和配有精美刺绣的褂子。
此外,还有一些头饰、腰带和鞋子等配饰品。
白族服饰的特点体现在很多方面。
首先,白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
服饰上常见的刺绣和织锦工艺表达了白族人民对美的追求。
其次,白族服饰注重对称和对比。
在服饰颜色和花纹的选择上,通过对称和对比的设计,使得服饰更具艺术感和美感。
再次,白族服饰注重舒适和实用。
白族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是农业,因此服饰需要符合工作和生活的特点,也要保证舒适性与实用性。
白族服饰的演变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
在唐代前期,白族服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主要以长袍和头巾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服饰逐渐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到了宋代,白族服饰更加突出了细节和装饰,加入了更多的刺绣和织锦。
在明代、清代以及现代,白族服饰经历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但整体风格和特点并未改变太多。
现如今,白族服饰在保持传统风格的同时,也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和时尚元素。
白族服饰的保护和传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服饰逐渐被现代时尚所取代。
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传承白族服饰的重要性变得更加重要。
一方面,需要博物馆和文化机构的支持,通过收集、保护和展示白族服饰,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白族文化。
另一方面,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鼓励白族人民继续传承和发展白族服饰。
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将白族服饰和文化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中,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总结来说,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白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念。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_个人礼仪_
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白族服饰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环境和民族之间的交往有着密切联系,那么白族男子的服饰有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白族男子服饰有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
白族男子服饰之头饰白族男子的头饰比较华丽,往往与其上身穿着相映成趣。
不同地区的白族男子所戴头饰有不同特点。
大理的男子皆戴头帕,未婚者编独辫盘于顶,辫上多缠红白绒线,左侧垂有红白绒线流苏;已婚者多挽发髻,用腊大理市白族姑娘绣花服饰。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
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
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
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
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
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
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
“要得俏,一身孝”。
尚白的白族,以白色作为服饰的基色(大理)。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衫、长裤、裹腿、草鞋、外罩黑领褂,或皮质或绸缎,质料考究,俗称“三滴水”,腰系兜肚,下著黑色或蓝色长裤。
白族男子服饰之族标白族男服饰主要以无或小领襟旁扣内衣及胯或及膝;年青者多以白、浅蓝、雅布色。
随着年龄的偏高、色调逐渐加深;偏于蓝色、黑色等色调。
外罩为灯芯绒领褂,年少者及腹;年长者稍长点。
腰上系有绣花腰带,围腰重下摆和飘带,下着浅色扭裆宽脚裤,脚穿牛皮底的绣花鞋或绣花凉布鞋。
包头多以挑花印染的方巾或色彩艳丽的毛巾制成。
发辫盘于其上,年老者则夹于头后。
成年者耳、手上多有饰物,胸前常挂银质三须、五须。
而新娘服较为特别,头戴由上百个五颜六色的小绒球制成的帽子,身穿以大红大绿为主色调的衣服,想必人是借用吉大利之意吧。
白族男服饰:多为白色对襟上衣,钮扣大多九至十个,外罩是黑领褂或羊皮领褂,下身也是扭档宽管裤,脚穿剪子口的牛皮底鞋;头戴白色或浅蓝色的圆形大包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族人崇尚白色,以白色衣服为尊贵。
男子一般缠白色或蓝色包头,上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下穿白色、蓝色长裤。
洱海东部白族男子则外套麂皮领褂,或皮质、绸缎领褂,腰系绣花兜肚,下穿蓝色或黑色长裤。
出门时,常背挂包,有的还佩挂长刀。
女子服饰各地有所不同。
大理一带多用绣花布或彩色毛巾缠头,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外套黑丝绒领褂,右衬结纽处挂“三须”、“五须”银饰,腰系绣花短围腰,下穿蓝色宽裤,足蹬绣花鞋。
妇女头饰更是异彩纷呈:大理一带未婚女子梳独辫且盘在花头帕外面,再缠上花丝带等,左侧垂着一束白绦穗;婚后发辫改为挽髻,盘在头顶,外包扎染或蜡染的蓝布帕,缠素色布条。
凤羽、邓川、洱源的姑娘喜戴“凤凰帕”;有的地方则头包花毛巾或只将辫子盘头上,再缠一束红头绳;有的地方头饰为“一块瓦”;有的地方头上用多块头布相叠覆盖,最外面的一块布上绣白族人民喜欢的图案。
再外缠多种颜色的头绳,格外美观。
妇女们都喜戴玉或银手镯、坠耳环。
城镇居民多穿汉族服装,青年人爱着时装。
寿鞋: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
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
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
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
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
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
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
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
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苍山绿,洱海清,月亮白,山茶红,风摆杨柳枝,白雪映霞红”,这正是婀娜多姿、飘然若舞的大理白族服饰的真实写照。
白族服饰最明显的特征,是色彩对比明快而映
衬协调,挑绣精美,有镶边花饰,朴实大方,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在艺术上的高度才能。
白族男子服饰差别较小,简洁朴实;妇女服饰悬殊较大,既鲜艳,又素雅华美,往往是上身和头饰比较花俏,而下身又较朴素;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中老年服饰比较淡雅。
小孩服饰中的帽子,有绣花的狮子帽、虎头帽,兔子帽、老鼠帽、青蛙帽、鸡冠帽、鱼尾帽、姑娘帽等,一般都钉上银饰物。
一顶帽子往往要几十个工才做成。
衣裤有僧衣,绣花口水兜,绣花撑腰,绣花围腰,绣花被风,连袜裤,绣花裹背。
鞋子有绣花狮子头鞋、虎头鞋、猫头鞋、兔子鞋、老鼠鞋、翅头鞋、船形鞋、蝴蝶鞋等。
白族男子过去常戴八角帽、八角巾、布里子飘带麦杆草帽以及白色包头、黑包头等。
包头两边绣花,吊有玻璃圆珠缨穗。
衣饰有“三滴水”、“五滴水”、对襟褂子。
多件三包多钮普通衣。
钮子多为银或,黑领褂。
还有多层多包的麂皮褂。
一丈多长的白布腰带,短宽裤脚普通裤。
中老年腰系的装草烟的麂、羊皮兜,很有民族特色。
鞋子有“象鼻鞋”、布制凉草鞋,鞋尖鞋帮往往缀上缨花。
老年人穿的有红缎万寿鞋,翅头鞋等。
男子服饰,现多已改变成汉族服装,只有在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才能看到一些具有
民族特色的服饰。
妇女服饰中少女头饰极为讲究,最有民族特色,喜欢梳独辫,用一块挑花头巾,把它叠成长条形加在上面。
再用红头绳绕着长长的独发辫,把辫子挽上,发辫成龙,挤在中间,上成龙马角,下成龙凤尾。
头巾上的缨穗系到左耳下,风吹飘摇,银珠闪闪发光。
额上缨花发垒成串,既显示了少女长发美,又突出了发辫下色彩鲜艳的头巾,非常满
酒自如地渲染了白族少女发型和头饰所特有的风韵。
过去海东少女结婚前要戴一顶绣花的凤尾勒,前有两对细弹簧支撑的彩球,两侧为绣花的翅膀,后用银链连接,套在独辫上面,远望去似一只鲜艳夺目的金凤凰。
婚后女子一般不再缠独辫裹头巾,把头发梳成三辫盘在后脑上成为挽髻,梳成皇后头,上罩黑丝网,网着一椭圆型的发套,插上管子,外套凤凰帽或绕头巾。
比起姑娘来,色彩渐趋淡雅。
中老年妇女为高髻,裹以腊染,扎染黑色头巾,给人以庄重之感。
妇女的衣饰也因年龄不同而略有变化,主要是在色彩的选择和花边的运用及围腰的长短上的区别。
少女穿白色、水红、粉蓝的无领大襟衣或衬衣,外罩红色、浅蓝色领褂;领褂有金绒的,灯芯绒、毛呢或化纤的。
色彩因年龄而定。
少女、少妇喜水红色,老年妇女喜黑、蓝色。
用一条宽五寸左右,长几尺的绿色腰带,将腰部紧紧束起,再系上围腰。
妇女从老到少都系四方围腰。
一般少女喜短围腰,单层,白、绿色,镶花边,绣福寿花、万字花、石榴花、蝴蝶花等图案,连以绣花“鸭舌”和飘带。
把围腰盖在膝盖以上,恰到好处地显示青春朝气和女性柔美的体态。
中老年妇女围腰过膝,双层,色彩由暖色转向冷
色,花色由繁变简。
妇女围腰上还有一条绣花飘带,两端是两片双面绣花。
过去中青年妇女要穿绲边红、绿衣裤,绲衣、绲裤均为宽袖宽裤管。
现裤子均改变,几乎与汉族相同。
过去妇女还常穿各式绣花鞋,红缨花碎布麻草鞋,现多已废弃。
下
雨时老年人穿的厚板底市制雨鞋,是一种很有民族特色的雨鞋。
白族姑娘出嫁时要制一套首饰,有蛇骨链,三须、五须、银质挂链,悬上针筒、金鱼等饰物;还有金、银,玉、藤手镯,纽丝锡,扁桃镯,串珠镯,小腿镯等。
以玉器手
镯和银质技链最为名贵,戴此二物者是已婚妇女的象征;还有各种戒指、耳环、管子、帽花、八仙、冠针、龙凤、蝴蝶、头排锁、围腰牌,顶圈等。
现金、银、玉器首饰已逐
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名贵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