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是德育的起点

合集下载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资料讲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1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1

《德育与班级管理》答案一一、填空题。

1、提出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并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和教育问题的教育家是科尔伯格。

2、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

3、皮亚杰通过“对偶故事法”的观察实验,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4、初中生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5、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有机构成。

6、说服教育法是学校德育的基本方法。

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8、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9、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思想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

10、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11、教师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11、儿童道德发展是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

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皮亚杰。

1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非常注重人们的道德认识。

13、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是道德行为。

14、学校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了德育的导向性原则。

1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这句话体现的德育方法是个人修养法16、通过执行规章制度来培养学生的品德运用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17 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18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称为德育目的。

19“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出自马卡连柯。

20某学生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说明该生的品德处于依从阶段。

21、奖励和惩罚属于德育方法中的品德评价法。

22、小明认为服从、听话就是好孩子,对权威应绝对尊敬和顺从。

依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明的道德发展处于服从与惩罚取向阶段。

23、德育内容的最高层次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24、在德育中“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贯彻了德育的因材施教原则。

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

道德需要:德育的逻辑起点与策略理路

道 德 需 要 :德 育 的逻辑 起 点 与策 略理 路
蒋 丽君
( 武警 广 州 指 挥 学 院 政教 室 ,广 东广 州 50 4 ) 14 0
摘要 :道德通过“ 以可为 、 以勿行” 何 何 的教化发挥 着规 约“ 心灵秩序” 构 筑精神 寓所” 和“ 的功能。现 实社会 中, 道德链条 中以道德 需要 为首 因的德育环节本真 的遮 蔽, 直接 导致教育人 文意义的失落 , 成为制约社会层 面 也 公共道德 水准 的重要成 因。本 文立足 当代德育“ 吊诡” 困局 , 在重梳道德需要 内涵、 征和功能 的基 础上 , 究 了 特 探 开掘道德 需要介入道德准备律 、 凸出情感常数及融浸“ 注错 习俗” 的策略路径 。

现实生活 中 ,道德焦 虑集 中表 现 为生存竞 争 焦虑 、 社会身份焦虑和人生价值焦虑 ,“ 社会环境 的变化导 致社会个性 的变化 ,即新 的需 要和新 的焦虑 ” 皿 。
面对这种道德 焦虑 ,当个 体采取退 避或拒斥 的态 度

当代德育的“ 应为” 难为” 与“ 困局
时 ,就会在道德心理 上 以彷徨 、苦 闷、冷 漠等病态 性的 自我防御方式 表现 出来 ,最终导致 价值选择上
2 .实践领域 的强度弱化
念相符合 。第 二 ,工具 化突 出。道德情 感对 于个 体
不会有个体对道德 情感 的认 同和理 解 ,道 德对 他而 言只是权 宜之计 。第 三 ,虚 泛化 张扬 。如果 个体 在 道德情感上失去理 智 ,就会 导致 盲 目的道德 狂 热和 冲动 ,即缺失理智规约 的 “ 情感虚假主义” ,这同样
感或情感化 了的理性 。实践 中,过分强调 理性作 用 或一 味偏重情感作用 ,都会导致道德情感 发生扭 曲 ,

教育学——德育 部分总结

教育学——德育 部分总结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品德是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

(构成要素)定义:培养学生品德的德育过程,就是培养四种品德心理因素并使之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和评价。

包括道德知识的道德判断两方面。

道德认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

是实现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辨析:品德发展的多端性)1.培养品德心里因素的过程或顺序,一般来说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2.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知情意行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表现为“知行脱节”或出现“情通理不通”的现象因此品德的发展可以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德育过程还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1.德育是把道德内化为品德,又把品德外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

实现这种转化必须通过内部的思想矛盾斗争。

2.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3.教育是外因,思想斗争是内因。

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过程就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

4.坚持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总之,在德育中,要处理好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通过活动和交往表现出来。

2.德育过程就是对各种影响进行干预、协调的过程,是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和反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简:为什么长期?1,2)1.首先,这是由人类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人类认识需要不断加以调整,补充。

2.其次,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需要通过长期的训练、积累才能实现。

德育的起点

德育的起点

德育的起点作者:马国新来源:《新班主任》2020年第01期德育没有那么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一个孩子走进校园,学校和老师告诉他一些规范和要求,孩子在老师的示范和同学的帮助下,和集体的行为保持一致。

这一改变的过程就是学校中的德育。

当一个孩子走出学校大门,他依然按照老师的要求行事。

如,回家后积极完成作业,帮助父母做家务,按时起床、叠好被子,洗漱完毕后穿上校服,回到校园。

这就是德育的结果。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是让一个人讲道德,有品德。

道德是一种规范,它来源于社会。

品德是規范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状态,是道德内化后的结果,它属于个人。

道德内化成一个人的品德的过程就是德育。

规则是德育的起点。

道德规则是德育中的最低要求。

所以,规则是不可违反、必须遵守的。

如果我们把德育的起点定得太高,孩子们无论如何都登不上第一节台阶,那教育者就是自寻烦恼。

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随着孩子们的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的提升来抬高德育的台阶,这就需要教育者把握好火候。

起点不明的德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瞎折腾,它会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惶恐不安。

“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会学习”是光谷实验中学德育的起点,但仅仅有这12个字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具体标准是什么。

所以,学校还得进一步解释。

我们对这12个字是这样细化:不往地上扔垃圾就是讲卫生,不妨碍他人就是守纪律,主动与人打招呼就是懂礼貌,能够安静地坐下来就是会学习。

我们做这么低起点的要求和说明,孩子们一听就明白,而且容易做到,方便执行。

事实上,如果校园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上述“12字”的要求,这所学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可以想象一下,当一所学校没有一个人往地上扔垃圾时的状态。

所以,德育的起点其实就是德育的重点,也是学校德育的难点。

前面我们回答的是德育的层次问题,但教育者不仅要研究德育的内容和层次,更要研究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德育除了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当重视实践锻炼和品德评价。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班华主编)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班华主编)

现代德育论复习题(班华主编)绪论1、(1)德育即育德(名词解释):P92、现代德育(名词解释):3、()是现代德育的本质规定。

P124、现代德育的本质属性是:()。

P125、()是现代德育的精髓。

P136、()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分水岭。

P147、现代德育由片面的主知的、或主情的、或主行的德育,转向()发展的德育。

P158、现代德育是民族性与()的统一。

P179、培养()是各国德育的核心问题。

()是德育的灵魂,是一种激发人向上的动力。

P1710、德育是一定民族文化的产物,是因民族文化发展的需要而存在、发展,也在参与民族文化实践中实现,因而具有浓烈的()。

P1711、现代德育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也就是()的统一。

P1812、中国德育的现代化要坚持民族精神与()统一,坚持民族性与()统一。

P19第一章1、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人性观、德性观:P262、()是现代德育性质研究的起点P243、人性不是抽象的,人在本质上是()。

人性是社会赋予的。

P254、人性和德性(名词解释):P305、德育本质(名词解释):P326、原始社会的道德生活就表现为()。

()构成了原始社会的道德规范,当教育、生产和生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等就成为德育的基本形式。

P377、知识经济的特征是什么?P408、现代化(名词解释):P439、现代化社会的德育的基本特征是:()。

10、现代人(名词解释):P4611、德育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

P4912、现代德育既有社会性功能,也有();既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也有()。

P5213、德育现代化(名词解释):P5614、简述学校德育制度体系的内容。

P5715、只有()才能最终把人从动物中提炼出来成为文明的人。

制度从本质上讲是一套行为规范体系。

制度的核心是体现一定德育思想的德育活动的规范体系。

P5716、现代德育体系包括:()。

P5817、()是人的主体性发展所达到的新的水平,也是人进一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个性的重要的条件。

招教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招教考试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识、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2)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意义和理解和认识,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的观念;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为实现一定的道德目的和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自然作出的反应。

3)在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既是相对独立的,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品德一般可以按照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为习惯的顺序进行。

这四个要素缺一不可,必须是统一和谐地发展。

应当指出,学生的品德的知、情、意、行几个方面,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又具有不平衡性,表现为通情不达理、达理不通情、言行不一、口是心非等5)由于知、情、意、行的辩证统一性和不平衡性,因而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培养道德行为开始,或从陶冶道德情感开始,或从锻炼道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学生道德的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首先,从哲学观点看,人的思想品德如何不是先天遗传的,也是不人脑固有的,而后天环境、学校教育影响作用的结果。

其次,从心理学观点看,知、情、意、行作为思想品德的心理构成要素,它的形成与发展和人的其他一切心理现象一样,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

最后,从教育学观点看,受教育者作为社会的人,有活动和交往的需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活动和交往的范围也必然随着扩大,教育的责任在于创设活动情境,正确指导交往,没有活动就没有交往。

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起点和归宿

生命关怀:高校德育的起点和归宿
选择、 自我教育 、 自我激励 , 给予他人生命应有 的尊重 ,
努 力适 应 社 会 的规 范 要 求 ,学 会 认 知 , 会 做 事 , 会 “ 学 学
所谓生命关怀教育 .主要是指对人生命 的一 种敬 畏, 对人 的生命成长 、 发展 、 完善和意义 的关注 , 由此 并 所拓展 到一 切与之密切相关 的生命 的热爱 我国 自 2 0
美好 、 欢乐 , 唤醒他们 的愉悦 的生命情感 。
二、 加强大学生生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
课 题 项 目 :0 9年 山东 省 艺术 厅 重 点 课 题 项 目“ 学 精 神 文 化 建设 中对 贫 困大 学生 的 生命 关 怀教 育” 阶 段 性 成果 。 号 : 20 大 的 编
2 0 07 01 01 4
效地转化为受教育者 的主体效应 。 ( ) 二 培养学生美好情 感 加强 大学 生人文关怀教育 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 提
下 .人在追求生命存在意义的历程中越米越迷失 了生
命本 身 .对 大学 生 进行 生 命 关 教 育 也 就显 得 尤 为 重 i
教育 , 培养学生求 真务实 的创新 品格 . 学生以美好 的 让 心灵和爱 去直 面生 活和人生 , 学会关怀 和宽容 . 赏和 欣 善待他人 , 绽放 出属于 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光芒
收 稿 日期 :01 — 9 2 2 0 0— 5
受 , 其能经由 自己的身体感受而感受到生命 的关 爱 、 使
陈 磊
( 曲阜 师 范 大 学 学 生工 作 部 ,山东 曲阜 2 3 6 ) 7 15
摘 要 : 视 和 加 强 大 学 生 的 生命 关 怀教 育 是 当前 高 校 德 育 工 作 的 一 个 新 的 课题 。 文 主要 探 讨 了大 学 生 生命 关 重 本

教师资格考试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考试必背辨析题

教师资格考试必背辨析题1、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目的就只能是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1)说法错误(2)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目的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如果只参考人的发展需求确定属于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是错误观点。

指定教育目的时需要同时考虑以下因素: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据②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而重要依据③教育目的指定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3)综上,说法错误,教育目的的制定需要同时参考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2、课程就是学科。

(1)说法错误。

(2)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进程安排,它包括各门学科和课外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3)因此题干说法错误。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1)说法错误(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说明学生的品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一般来说,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我们不必恪守一种开端或一般教育程序,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综上,说法错误。

德育过程可以根据情况有多种开端。

4、学习所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1)说法错误。

(2)学习是指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经验而产生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这一定义有三层含义: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学习是由练习或反复经验引起的。

药物、疲劳、疾病等因素也能引起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比较短暂的。

疲劳会影响人的行为,降低工作效率,但这是短时间的,一旦解除疲劳,行为便表现如初。

因此,疲劳引起的行为变化不是学习的特征。

《德育是人生的熔炉,学校是理想的起点》——2023年学期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标题衍生系列

《德育是人生的熔炉,学校是理想的起点》——2023年学期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标题衍生系列

《德育是人生的熔炉,学校是理想的起点》——2023年学期德育工作总结范文标题衍生系列年学期德育工作总结德育是人生的熔炉,学校是理想的起点。

在2023年的学期里,我们充分发挥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成功地落实了德育工作计划,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们聚焦问题,精准施策。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浮躁、浮夸、依赖心理”等问题,采取了开展“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关爱心理,预防抑郁”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不良风气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我们通过推行“志愿者服务日”、“红丝带爱心行动”等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并促进了学校与社会的互动与交流。

此外,我们还重视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

通过开展“爱唱歌、爱跳舞、爱美术、爱书法”等文化艺术活动,选拔和培养了若干文艺、体育、美育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对于学校管理的完善与提升,我们注重日常管理和制度建设。

学校设立了联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和学生工作主任等职务,全面加强了班级、学生和家长沟通和关系的管理,以及学校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各类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撑。

总之,2023年学期德育工作的开展,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即要不断加强问题导向,注重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强化管理制度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地实施学校的各项德育工作,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坚实的保障和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德育是人生的熔炉,学校是理想的起点”的理念,以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不断推进学校德育事业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育人环境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模板

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模板

试论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一德育是现代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基本任务之一,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

我国对德育的地位和价值一直极为重视,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德育处于首要位置。

在德育的实际工作中,我们也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辛勤的劳动。

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与其应有的地位和付出的劳动很不相称,对此人们都有体会。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其中一个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好,这就是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问题。

德育实践的逻辑起点是指德育实践应从何处出发的问题,它要解决德育的内容、德育的方法、德育的途径等的出发点问题。

这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的德育实效不佳与这一问题在理论认识上不清不够有重要关系。

翻开已有文献,极少见到类似的专门研究和探讨,似乎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

时代处于世纪之交,21世纪是竞争更加激烈的时代。

它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知识丰富、能力超群,它还要求人才具有丰富的情感、健康的个性和良好的品德,应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世界各国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无不重视德育的地位和价值。

众多国际教育专家通过20世纪百年来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回顾和检讨,以及对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和伦理要求的展望,认为在未来的21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

(注:张志义:《现代化与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教育研究》1994年第6期。

)1 989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国际研讨会”提出了《学会关心》宣言,明确提出了“ 关心自己的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利益,关心人权,关心其他物种,关心地球的生活条件,关心真理、知识和学习。

”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关于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

在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专门讨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问题,提出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即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才观、价值观。

德育原理历年真题集打印稿

德育原理历年真题集打印稿

一、单项选择题(1.德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德育是培养人的( A )A.品德的活动B.意志的活动C.情感的活动D.美感的活动2.在本质上区别于唯心主义“闭门思过”式品德修养的是( D )A.自我品德认识B.自我品德评价C.自我品德体验D.自我品德锻炼3.品德属于( B )A.集体现象B.个体现象C.社会现象D.民族现象4.我国《中学德育大纲》正式颁布的时间是( D )A.1990年B.1993年C.1994年D.1995年5.人们能够发现、认识、掌握、运用,但不能改变、废除的是( B )A.德育原则B.德育规律C.德育方法D.德育规则6.制约德育方法的个体因素是( C )A.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B.政治经济制度C.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D.社会意识形态7.德育对象的千差万别、德育条件的千变万化要求德育工作者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这突出体现了德育工作的( B )A.广延性B.创造性C.长期性D.连续性8.学校德育及其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B )A.确定德育目标B.组织开展德育活动C.制订德育计划D.检查和总结9.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A )A.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B.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D.决策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10.不符合品德测评指标体系设计科学性要求的是( D )A.品德测评各指标必须与德育目标相一致B.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容C.品德测评各指标相对独立D.品德测评各指标具有不完备性11.协调性是( B )A.幼儿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B.童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C.少年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D.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主要特征12.在品德行为中,能够表现个体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把决定贯彻始终的意志品质是( B )A.自觉性B.坚定性C.果断性D.自制力13.在学校德育中,学生个体品德形成和发展最佳最基本的舞台是( B )A.校内非正式群体B.班集体C.学生兴趣小组D.学生群体14.校外活动是指( A )A.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和领导的学生课余教育活动B.由学校在校外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教育活动C.由学生在教育者指导下所组织的课余教育活动D.学生在课外自主选择、自由参加的活动15.一般而言,开始能够主动进行自我品德修养的时期是( C )A.学前期B.学龄初期C.青少年期D.壮年期16.提出社会学习论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C )A. 杜德海姆B. 杜威C. 班杜拉D. 柯尔伯格17.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是( B )A.品德认识B.活动与交往C.学生品德内部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18.现代德育最初产生于( C )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19.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性质和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初级性质的现代德育B.坚持全民性,反对阶段性C.德育内容要坚持统一性,反对多样性D.对于个体的身心而言,要坚持全面性,反对整体性20.一个人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是( B )A.品德情感B.品德行为C.品德认识D.品德意志1.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是( )A.德育特殊问题B.德育一般问题C.德育特殊规律D.德育一般规律2.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共产主义教育B.社会主义教育C.国际主义教育D.集体主义教育3.广义的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处于基础性层次的是( )A.思想教育B.政治教育C.法纪教育D.道德教育4.学校德育是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从原始形态的德育中分化出来的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它产生于(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5.人的品德发展的内因即动力是人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引起的( )A.环境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B.教育影响与个体接受之间的矛盾C.生物因素与社会因素之间的矛盾D.品德发展需要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6.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是( )A.语言说理法B.实际训练法C.形象感染法D.品德评价法7.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首先表现为( )A.传递社会意识的作用B.优化、升华社会意识的作用C.控制社会意识的作用D.创造、发展社会意识的作用8.按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在逻辑和层次结构,将德育基本内容作系统连贯的安排,是指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 )A.程式化B.制度化C.序列化D.固定化9.在德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发生相互影响和作用的手段或中介物是( )A.德育目标和德育对象B.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C.德育主体和德育客体D.德育评价和德育效果10.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 )A.激发品德发展动机B.提高品德认识C.培养品德行为习惯D.锻炼品德意志11.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

德育方法基本特征分析摘要:德育方法问题成为影响德育实效的重要因素,必须重新审视德育方法,了解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即德育方法具有整体性、多样性和实践性。

关键词:德育方法;整体性;多样性;实践性当前,我国德育实效性比较差,严重偏离现代德育的宗旨——“根本上是要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和自觉主动的精神”[1],不能不说与德育方法不当有很大关系。

当前的德育方法存在明显的缺陷。

可以说,传统的德育方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实强烈呼唤德育方法体系的新构建。

构建新的德育方法体系,必须了解德育方法的特征。

下面就德育方法的基本特征作些探讨。

一、德育方法的整体性德育方法的整体性问题是指为了充分发挥德育方法的综合、整体效果,而应科学、合理地处理好德育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及各德育方法之间的关系(德育方法内部关系)。

1.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德育方法与其他德育要素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外部关系,即德育方法分系统要与德育要素系统所包括的其他五个分系统——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横向贯通,互相联系,互相依存,构成整体。

德育方法不应游离于德育整体系统之外,而是发挥它在整体中、系统中的应有作用。

例如,从德育方法与德育途径的关系看,二者“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根本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途径和方法是互相影响、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

途径决定方法,德育方法的选择依赖于德育途径。

如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决定了讲授法和说明法是基本方法;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锻炼法、考察参观法则是基本方法。

另一方面,方法的改进也会影响途径的发展。

例如,多媒体信息技术,开辟了网络德育途径”[2]。

同样,德育方法与其他分系统的关系也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整个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各自的独特作用,而独特作用的发挥又与它们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德育方法体系的整体性问题,主要涉及德育方法本身系统内部的关系,即各种方法的关系问题。

美好的德行:德育逻辑起点的新探讨

美好的德行:德育逻辑起点的新探讨

美好的德行:德育逻辑起点的新探讨刘淑敏摘要德育逻辑起点问题的论述,有利于德育学科体系的合理构建和进一步完善。

本文首先明确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是“起始性”、“抽象性”和“唯一性”;并概括和评述了德育的逻辑起点研究现状;最后论述美好的德行符合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是德育的逻辑起点。

关键词:德育;逻辑起点;德行;逻辑起点问题是关于一门学科理论范畴体系的根本问题,它直接影响着学科范畴体系及其科学性。

德育逻辑起点的论述是德育目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等工作的前提。

所以对德育问题的研究,需要明确其逻辑起点,以更趋实证的方式促进德育逻辑框架的创新,以此为大众辩明更为可信和稳定的道德信念,使其更多地趋向道德自觉。

一、逻辑起点的界定逻辑起点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黑格尔《逻辑学》中关于逻辑起点的规定性。

黑格尔认为:一门科学就是一个概念的体系,一个体系就必须由一个概念作为开端即体系的逻辑起点。

[1]并提出三条规定性:第一,它“不以任何东西为前提”,理论体系的推演过程,就是不断地丰富开端的过程。

第二,逻辑起点应该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体系赖以建立起来的根据和基础,而科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括在这个萌芽中”。

第三,逻辑的起点与对象历史上的最初的东西相符合。

学界对逻辑起点的成立条件和基本特征已经达成了普遍共识。

笔者提炼出从三个层面去把握逻辑起点质的规定性。

一是“起始性”。

逻辑起点是起点学科结构的起始范畴,在科学理论上作为开端的东西,其在历史上也是最初的东西,“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

”[2]二是“抽象性”。

他是最抽象,最本质的,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贯穿于学科体系的始终。

而且因为抽象,因此可以包含着一切具体的东西。

三是“唯一性”。

这个逻辑起点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只有唯一的一个,不存在多个。

[3]而且这里含有与别的学科相比的特殊性。

概括来说,逻辑起点是一个学科结构的基本支点,而后从这一概念,推演开来,出实体范畴、属性范畴、关系范畴等不同的分类。

德育过程的特点333

德育过程的特点333

德育过程的特点333【摘要】学校可以根据德育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思想道德实际等具体条件,选择思想道德知识、情感、意向、信念、行为等要素中的任意一个作为德育的开端,从而达到最佳的德育效果。

他们越感受不到教育者的用心,教育效果就会越好。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与特点(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使其形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简而言之,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道德的过程。

从德育过程的内涵来看,德育过程的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环境。

其中,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

教师和校队组织、学生会、社会文化团体都是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群体教育对象。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但受教育者作为教育客体,不应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应被视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

外部影响必然通过受教育者内心的心理矛盾发挥作用。

德育目标是受教育者应达到的德育质量的预期结果和基本要求。

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为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服务的,是为培养年轻一代而采取的一种社会政治观、世界观和相应的道德标准。

德育方法是根据目标和内容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各种方式的总和,包括说服教育、实践锻炼、熏陶教育和自我指导。

德育环境是指对学生的成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德育产生影响和制约的一切内外因素的总和,包括社会环境和学校内部小环境。

德育环境对德育目标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1.社会性德育过程的社会性意味着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社会影响是广泛的。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实现的,包括内在的、外在的、正式的、非正式的、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各种影响因素相互抵消、相互补充的互动现象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这必然导致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局面。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

德育原则及其贯彻要求【摘要】: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标志,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和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

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方向。

二、德育的基本原则及其贯彻要求随着德育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德育过程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对德育原则的探讨也日益深入。

人们在各自的德育实践中,从不同的角度对德育过程中的成功经验进行概括,并在德育实践中反复地验证,从而形成了大量对德育原则的科学认识。

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德育原则,不仅要大胆吸收、继承古今中外德育实践的宝贵经验,更要重视总结我国德育的现实经验,尤其要重视总结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的宝贵经验,把它们上升到科学德育原则的高度,以充实、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德育原则体系。

(一)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学生,又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出发,实事求是,讲究实效,把思想教育的方向性与现实可能性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根据德育的社会制约性这一基本规律制定的。

德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明显地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要求。

历史上所有思想品德教育都是符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

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是社会主义德育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德育原则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德育的根本标志,集中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阶级性和培养新人的根本要求。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德育的内容、形式、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动都必须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思想方向。

这是坚持共产主义方向性的根本保证。

(2)把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性结合起来。

品德启蒙教育方针

品德启蒙教育方针

品德启蒙教育方针品德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社会,品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制定科学合理的品德启蒙教育方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首先,品德启蒙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内在动力,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公正感等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他人,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善良之心。

其次,品德启蒙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意识是人对道德规范的认识和理解,是人对自己行为的道德评价和选择的内在依据。

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诱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再次,品德启蒙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道德规范而表现出来的行为。

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遵守道德规范,做到言行一致。

最后,品德启蒙教育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道德判断能力是指人们在面对道德问题时,能够正确分辨是非曲直,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决策的能力。

在品德启蒙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思考和判断,培养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使学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总之,品德启蒙教育方针的制定,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品德启蒙教育方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良好品德,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希望各位教育工作者能够重视品德启蒙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则是德育的起点
作者:马国新
来源:《湖北教育·综合资讯》2015年第07期
德育是什么?
当一个孩子走进校园,学校告诉他一些规范和要求,然后在老师的示范引导和同学的帮助与影响下,他将自己的言行举止调整到与集体保持一致,促使这一变化发生的正是德育。

当这个孩子走出校园,他依然按照学校的要求行动。

比如回家后积极完成作业,帮助父母做家务,早晨按时起床并叠好被子,洗漱完毕后整齐地穿上校服,让父母放心地安全回到校园。

这就是德育的结果。

我们知道,道德是一种来源于社会的规范,是规范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的状态,是道德内化后的结果。

德育就是道德内化成一个人的品德的过程,它发生在学校,是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

万丈高楼平地起,德育不宜“高大上”,可望不可及,而应接地气,可感可触。

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提出了“四自”育人标准,即“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需要尽力去达到的道德标准。

但就算实现不了,我们也不会责备学生。

比起结果,我们更看重学生努力去接近目标的这一过程。

但规则有不同。

规则是德育的起点,道德规则是德育中的最低要求,所以规则是不可违反、必须执行的。

否则,学生将受到批评或惩罚。

德育是一门艺术。

如果我们把德育的起点抬得太高,孩子们就会登不上那第一级台阶,孩子们为难,教育者也自寻烦恼。

同样,起点不明的德育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瞎折腾,它会让孩子们无所适从,甚至惶恐不安。

德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随着孩子们德知、德识、德行和德性的提高,来逐渐抬高德育的台阶,这需要教育者把握好德育的火候。

“讲卫生、守纪律、懂礼貌、会学习”是光谷实验中学德育的起点,但只有这十二个字是不够的,因为孩子们并不知道“讲卫生”的标准是什么,也不知道何为“守纪律”。

所以,学校还得对这十二个字作进一步的解释。

我们是这样明确的:不向地上扔垃圾就是讲卫生,不妨碍他人就是守纪律,主动与人打招呼就是懂礼貌,安静地坐下来就是会学习。

我们作如此低起点的要求和说明,孩子们一听就明白,而且能做到,操作性也强。

事实上,如果每一个孩子都能达到上述“十二字”要求,学校就很了不起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所学校没有一个人向地上扔垃圾,这所学校还需要那么多清洁工吗?所以说,德育的起点是德育的重点,也是德育的难点。

教育者不仅要研究德育的内容和层次,更要研究德育的路径和方法。

德育除了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和自我教育四种方法之外,还应当重视实践锻炼和品德评价等方法。

在研究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德育是互助的,是一个相互感染、互相撼动的过程。

在学校,不仅需要在孩子们中间寻找榜样,老师的示范也很重要。

因此,我们说:校园无小事,事事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楷模。

德育更是一个自省的过程,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自省”是孔子提出的一种自我修德的方法,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战国时荀子则表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可见,德育需要人的自省。

“自省”是一种自我评价、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控,更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自我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但“自省”不是盲目自责,它应当是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是往好的方面引导人的一言一行。

当我们有了“互助德育”的理念作为指导,并寻找到“自省+互助”的路径和方法,且确定了孩子们易于接受的德育起点,德育的目标就不再难以企及。

(责任编辑鄢志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