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季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学期第1单元、长度单位单元复习教案20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一)基础知识: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3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课时认识米1课时认识线段1课时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教学内容:教材2-3页例1-例3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课前准备: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妈妈和小明都用了自己的手去测量,同学们来看看结果呢!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妈妈和小明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优秀打印版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全单元教学设计》精品优秀打印版整单元每课教案

最新精品最新部编版人教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优秀教学设计(全单元完整版)前言:该教学设计(教案)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教学设计)“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材分析一、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2.认识线段二、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特点1.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以前的教材在出现某个数学概念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抽象的形式展现出来。

小学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根据课标的精神,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如本单元的长度单位,以往都是直接告诉学生“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量”,现在要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重视长度观念的建立。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3)培养估测意识。

3.改变了线段的单元。

线段与直线有着密切的联系,过去把直线和线段单元在一起,并利用“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来引出线段。

但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其“无限长”的特点学生不容易理解,也无法借助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因此教材在这里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复习课年级:二年级学科: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活动,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观察、分析、归纳等数学思维。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

2. 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请学生们用语言描述这些物品的长度。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准确地表示这些物品的长度?从而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

二、新课内容1. 复习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米、分米、厘米。

2. 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等。

3. 演示如何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三、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共同提高。

四、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强调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用尺子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准备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复习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这一知识点。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尺子进行测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但在练习环节,发现部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们的学习效果较好。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2.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针对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帮助他们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和使用;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探索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促进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如共同测量物体长度、讨论换算方法等。在合作中,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提高学习效果。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3.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教室的长、宽、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使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给出解决方案。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一些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实践,学以致用: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边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8.及时反馈,调整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确保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一根长度为1米的绳子,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的长度。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如何准确地测量这根绳子的长度?从而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探究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0厘米,1千米=1000米等。
3.教师示范使用尺子、卷尺等测量工具,并讲解使用方法。强调测量时要准确、细心,避免误差。
4.学生跟随教师一起练习使用测量工具,如测量课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加深对长度单位及其使用的理解。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整理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整理课教师:XXX【教学内容】本课内容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页至第10页的教学内容。

【教材分析】本单元在之前的学习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设计意图】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方式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觉动作思维。

本节课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借助动手操作这一直观手段,来建立1厘米长度的表象,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测量和练习,到最后的开放练习,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本节课,注重学生在脑中建立1厘米和一米的表象,而建立这一表象的过程是让学生不断的感知、思考、测量、判断、验证的活动过程。

通过先估计再测量,强化练习、加深表象逐步形成空间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复习,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比划、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利用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重点:1.通过复习,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比划、判断、交流,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利用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解决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数学估计能力,求异的思想。

【复习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软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我们的身高可以用米来表示,还可以用厘米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复习《长度单位》。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复习基础1.同桌之间用手势比划1厘米和1米的长度。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人教新课标我教的是二年级上册数学,单元复习第一单元,主题是长度单位,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千米、米和厘米。

我会先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内容,比如千米和米的换算,以及厘米和米的换算。

然后,我会通过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我的教学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千米、米和厘米的换算,能够运用这些长度单位来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先用一个实践情景来引入新课程,比如我会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要测量一段路的长度,我们会选择哪种长度单位?为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然后,我会通过讲解和示范来讲解千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方法。

我会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比如1千米等于1000米,1米等于100厘米。

我还会通过板书设计来直观地展示这些换算关系。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会穿插一些随堂练习,让学生实时练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

比如,我会让学生计算一下,如果一段路长2千米,那么它等于多少米?等于多少厘米?我会设计一些作业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掌握。

比如,我会让学生用千米、米和厘米来衡量不同的物体和空间,然后把结果记录下来。

课后,我会进行反思和拓展延伸。

我会思考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反应和理解程度,以及是否需要再次强调某些知识点。

同时,我也会尝试拓展学生的思维,比如让学生思考除了千米、米和厘米,还有没有其他的长度单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这就是我对于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单元复习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教学计划。

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千米、米和厘米的换算,以及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计划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千米、米和厘米的换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它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在这个环节,我会花时间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理解这些换算关系,比如我会让学生亲自测量一段路的长度,然后用不同的长度单位来表示,这样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换算的关系。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的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本单元共有4个课时,分别是厘米、毫米、米和千米。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但是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物演示、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了解厘米、毫米、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2.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长度单位。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尺子、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等。

2.学具:学生尺子、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知道要学习新的长度单位。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实物演示,向学生介绍厘米、毫米、米和千米这四种长度单位,并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点。

同时,教师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3. 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具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然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4. 巩固(10分钟)教师发放长度单位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组游戏,通过卡片找出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在游戏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1《长度的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长度的单位》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为后续学习面积、体积等概念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

但他们对于长度单位换算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来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学会进行简单的长度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的应用和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换算。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卡片、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公园里的花坛,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测量花坛的长度。

引导学生意识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长度单位卡片,引导学生认识米、厘米、毫米。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

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个测量活动,如测量教室的长度。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使用测量工具记录数据,并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并给予鼓励。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长度单位换算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本单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游戏教学法:通过趣味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长度单位卡片。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尺子、长度单位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动物赛跑”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如厘米、分米、米,并向学生介绍这些长度单位的大小及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尺子和长度单位模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一些测量结果,让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运用。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教室的长度是多少米?”,“你的桌子是多少厘米宽?”等,让学生运用所学长度单位进行计算和解答。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含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一单元——认识厘米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实践活动,比较、量度等方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明白:每个人使用不同的标准进行测量,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因此,需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刻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让学生用尺子量度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建立起对长度单位厘米的认识。

三、练巩固让学生完成P2~3及P4做一做、练一第1、2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比较、量度等方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研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相关推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一)说一说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二)比一比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用手比划实际长度,为后面估测物体的长度作铺垫。

】二、探究新课(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课件出示旗杆。

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1单元《长度单位》教学设计(共4课时)一. 教材分析《长度单位》是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简单的测量。

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比如知道一些物体的长度,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长度单位概念。

学生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较强,对于新事物充满好奇,愿意尝试。

但是,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培养学生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学会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的情境和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测量工具、实物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长度单位练习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小熊过生日”的故事,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长度单位,如厘米、米,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长度单位的大小。

让学生用自己的身体作为参照物,体验长度单位的长度。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测量工具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数学二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米、分米、厘米和毫米的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换算。

3.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二、教学重点1.米、分米、厘米、毫米的换算关系。

2.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计算。

三、教学难点1.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灵活运用不同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材。

2.教具:尺子、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黑板、彩色粉笔。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入:通过展示米、分米、厘米、毫米的实物,让学生感受到不同长度单位的大小差异。

2.导入:让学生回忆一下长度单位的名称,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讲解:通过示范示例,解释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转换关系,并让学生跟随练习。

4.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的掌握。

第二课时1.复习: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他们对长度单位转换的掌握情况。

2.讲解:介绍使用长度单位进行计算的方法和技巧,并进行示范。

3.操练: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强化他们的计算能力。

4.综合练习:设计几道综合应用题,让学生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六、教学总结在本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的转换关系,以及如何运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计算。

通过课堂教学和练习,相信大家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掌握。

七、作业完成课堂上未完成的练习题,以及设计的作业题目。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复习和掌握,如有疑问请随时向老师提问。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与整合(一)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是学生学习测量和几何知识的基础。

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和“米”这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展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将首先学习厘米和米的概念,了解它们是如何用来表示物体长度的。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实例,学生将能够感受到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从而加深对这两个单位的理解。

学生还将学习如何使用刻度尺进行简单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何对准刻度、如何读数等。

除了理论知识的学习,本单元还注重实践应用。

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活动和练习,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

比如,他们可以测量课桌的长度、书本的宽度,甚至自己的身高,从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物体的实际大小进行大致的估测,这对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快速判断物体长度非常有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长度单位的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估测意识。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为后续的数学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是他们掌握测量和几何知识的重要一步。

(二)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内容设计紧贴学生生活实际,旨在通过一系列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基本认识和测量技能。

首先,单元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入手,引入长度的概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测量长度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兴趣基础。

在“认识厘米”这一部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是强调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厘米尺的使用,熟悉其结构特点,掌握如何用厘米尺准确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案(详案)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精品教案(详案)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教学内容:教材P2~3例1、例2、例3,完成教材P4上面“做一做”和P8“练习一”中第1、2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出示主题图。

选出身高不同的两名同学来到讲台前,让同学们观察谁高、谁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画一下。

你们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预设】有的学生可能用手比画高多少或矮多少,也有的学生能说出具体高几厘米或矮几厘米,只要学生说的在合理范围内就行。

师:“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的身高,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1.认识古代人们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师:在古时候,想知道物体的长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们来看看古代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

(课件出示教材P2例1的情境图)师:观察情境图,同学们能说一说图中的人们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吗?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量石头的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用脚长量竹竿的长度。

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1拃、1脚长等都能用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2.用身体上的“尺子”测量。

师:现在我们就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师:课桌的长是几拃?【预设】学生可能量出有4拃、5拃。

师:老师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预设】让学生自由表达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1拃的长度不同,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结果也就不同了。

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1长度单位整理和复习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整理与复习(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知识有系统性的认识,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目标解析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操作中回顾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认识时间的知识,并在不同的操作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牢固掌握长度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设问中揭示课题1.情境中设问测量物体的长度应用到什么单位名称?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2.揭示课题板书:长度单位【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及教师的设问,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操作中梳理知识复习长度单位(1)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测量铅笔的长度应选()作单位,测量一棵树的高度应选()作单位。

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长度单位。

②思考:测量物体的长度应选谁作单位?③指定学生汇报想法,并举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加以说明。

④学生汇报: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2)及时练习。

①填一填: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全班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②量一量:量出下面指定线段的长度,并指定学生说说测量的方法。

③画一画:(课件出示下面的题目。

)a.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

b.画一条比5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c.画一条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设计意图】在复习长度单位时,没有单纯地进行知识点的复习,而是让学生在“量一量、画一画”等操作活动中,经历复习知识的全过程,避免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同时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单元教材分析: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教学内容:课本P1、2,例1教学目标: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1单元 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 长度单位-第1单元 归纳总结

人教版数学二上教案:第1单元长度单位-第1单元归纳总结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二上第1单元“长度单位”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丰富的情景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100以内的加减法和简单的几何图形知识。

但长度单位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还不够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学会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长度单位的概念和运用。

2.难点:长度单位在实际情境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长度单位的规律。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长度单位模型、实物道具、测量工具等。

2.学具:学生测量工具、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情境,如购物时测量商品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用到长度单位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长度单位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度单位的名字,如米、厘米、毫米等。

通过实物道具,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大小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用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里的物品长度,如桌子、黑板等。

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长度单位的运用。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长度单位
(数学)学科(二)年级(数学)组备课时间第一周星期:上课时间课题长度单位主备人
参备人
课时安排总( 4 )课时本节第( 1 )课时
本节教
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自学为主,学生为本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议课及二次备课
要点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景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上数学课,数学课上我们都经常用到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课本、练习本、铅笔等。

2.我们每天都用它,可以说是在熟悉不过了,可是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咱们来量一量好吗?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出示教学目标:
教学流程
(1)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估测意识和能力,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2.测量统一长度
我们先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短边(宽)。

(出示数学课本)你们认为该怎样量呢?(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身边的物品来量。

同学们,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你们任选一种来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宽。

学生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注意提示学生测量方法)
全班交流、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
为什么大家量的都是数学课本的宽,而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组讨论汇报
再次让选用统一物品测量的学生展示测量结果。

小组讨论看能得到什么启发。

小结: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物品做标准进行量。

3.测量不同的长度
(1)用你喜欢的方法量你喜欢的物品的长度。

小组操作,教师巡视。

(2)全班汇报交流,提出质疑。

启发学生根据汇报结果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课本的长是5个曲别针长、铅笔盒是5把小刀长,都是5但它们并不一样长呢?小组讨论。

总结:因为选用不同的物体做标准去量,他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和实际不服,应该选用统一物品计量单位去量。

4.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1)数,按顺序读一读。

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2)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3)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

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5.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6.用厘米量。

举起蓝纸条,估计一下他大约是几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

填在书上。

量松紧带的长。

三、拓展运用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手脚)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长度。

四、全课小结:
五、作业:
6页 1、3
当堂训练题卡
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没对准0刻度线的。

(2)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长度。

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食指的宽度约为()厘米;一支粉笔长约8()。

量物体的长度时,一般把尺子的()刻度与物体左端对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