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度单位》单元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度单位》单元教学分析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二)内容安排及其特点

1.教学内容和作用

测量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需求,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量化把握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对长度的量化把握离不开长度单位。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在认识厘米和米的前提下,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从而对物体的长度进行量化把握,在此基础上认识线段。厘米和米是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认识它们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还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线段的认识,对后续知识的学习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单元具体的教材内容安排如下页的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4个层次。

一是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由于本单元是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体会长度单位的作用,教材以浓缩的、学生可理解的方式,简要介绍了长度单位产生的过程,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例1)。

二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用厘米和米进行测量(例2、例5)。教材引领学生结合尺子认识厘米和米,并通过比画、比较、实际测量等多种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积累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

三是认识线段(例6、例7)。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让学生从“直的”“可测量”的角度来感知、认识线段。

四是解决问题(例8)。教材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由此体会建立长度单位表象的重要性,以避免产生类似“一张床长2厘米”的错误。同时,在选择不同长度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中,体会测量的本质,为利用已有长度表象估测物体的长度积累经验。

2.教材编排特点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很久以前,人们认识到测量长度必须要有长度单位;而为了方便,人们往往选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测量长度;随着交往、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人们又认识到长度单位必须统一,从而建立了统一的长度单位。这个过程漫长、曲折。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呈现出用庹(tuǒ)量巨石宽度、用拃量布的长度和用脚长量竹竿长度的情境,让学生知道庹、拃、脚长等也曾经是“长度单位”;再让学生尝试用拃测量课桌的长度,并交流测量结果。,由于人的手有大小之分,即使都用“拃”作单位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不同的人量得的结果也会不同,由此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并初步体会测量的基本思想。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学生最容易感知、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长度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或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

的进率。例如,学生形成了1厘米、1米实际长度的表象,就不至于产生“1米=10厘米”的错误,才有可能利用表象进行一些简单的估测,如估计窗的宽和高约是几米。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有关长度单位的观念。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教材采取了如下这样一些措施。一是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一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例如,教学1厘米时,借助手指、田字格、图钉的宽度帮助学生建立以1厘米的表象;教学1米时,让学生伸开两臂比画1米有多长,用米尺比一比自己的身高等,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二是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如测量铅笔、绳子等各种常见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认识尺子并了解一些不同的尺子,实际练习读取厘米尺与米尺等尺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长度观念。三是培养估测意识。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教材中安排了一些估测的内容。如练习一中先估测再实测、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选择正确的说法等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3)更加尊重知识形成的本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材删减了一些较复杂的探究性活动。如,在教学统一长度单位时,教材不再安排用硬币、曲别针、小刀、方木块等作长度标准进行测量的活动,而是简要介绍丁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长度标准进行测量的情形,并让学生用拃量同样长度的课桌长,由测量结果的差异,引发对于统一长度单位必要性的思考。这样的编排,删减了刻意安排的探究性操作活动,尊重知识本源,显得更真实、不刻板,也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另外,线段这部分内容,为了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教材在说明线段的可度量性之前,增加了对线段“直”的特点的感受。通过让学生观察拉紧的一段线突出线段“直”的特点,并借助一些实物的边,如黑板边、桌子边、书边等来体会线段。这样从具体到抽象的编排方式,既使学生不感到突兀,又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教学建议

(1)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材介绍了用庹、拃和脚长作为测量长度单位的情况,由于用人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其单位的实际长度并不统一,测量结果很可能不一致。教学时,应让学生充分体会,以引发其认知冲突,从而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其他长度单位,这件事儿不仅很有趣味,更有深刻的数学、社会学价值(当然这不要求学生了解);并通过尝试用这些作单位进行实际测量,让学生切身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结合尺子认识长度单值“厘米”和“米”。

厘米尺很常见,用起来很方便。同时,厘米尺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厘米”表象,体会测量含义的最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