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理笔记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世界观,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是否可以认识的问题,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二元论:认为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本原:物质和精神。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3、唯物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物主义经历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政治-马原-自整理笔记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世界是一个整体,用整体、全局的观点看待世界。
2、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部分和整体是相互依赖的。
部分依赖整体,整体依赖部分。
3、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考试点:1、正确处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相互依赖关系,部分依赖与整体,整体依赖与部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辩证整体观,机械整体观辩证整体观: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就会产生整体具有的而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的东西(1+1>2),即:系统论。
特性:整体性(当一个事物被称为系统的时候是强调事物作为整体而存在)结构性(之所以被称为系统是因为事物是相互结合的,即:结构性)层次性(系统和系统之间相互是有层次的,即:层次性)开放性(系统和外部之间是相互交流的,即:开放性)机械整体观:相互孤立的,整体就是各个部分的总和(1+1=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联系的普遍性原理)世界是一个整体,要用整体观点看待世界,看待事物,在国内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各层面的关系,人和人之间,人和自然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做到统筹兼顾。
在世界外围,要处理好各国家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站在世界的高度上把握各种机遇。
联系的多样性原理(1)联系的多样性是指在普遍联系中,联系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2)任何一种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联系。
条件是指某一事物相关联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影响的诸要素的总和。
一切以条件、时间地点为转移。
人们的一切活动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条件、具体分析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做好工作。
任何事物都存在普遍联系中,在普遍联系中决定事物本质的是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即事物规律。
联系的条件下原理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得存在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发展、消亡,因此任何具体的联系都是依赖于一定的条件的,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性质和方式也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联系的条件性唯物辩证法——“联系”的总结:联系的特性: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事物具有客观性,反对主观编造(乌鸦不吉利,喜鹊吉利),事物具有普遍联系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要区分辩证整体观和机械整体观,在事物的多样性中我们要把握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即把握事物的规律性。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
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唯物辨证法基本原理实践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二、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2.辩证法的基本观点3.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斗争规律矛盾的转化规律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1.实践的概念和特点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3.实践的辩证法实践的物质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实践的决定性作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四、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1.唯物史观的起源和形成2.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3.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发展五、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1.历史发展的基本特点2.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六、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革命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意义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七、复习要点总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4.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5.历史发展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6.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7.复习方法和技巧以上是《大学马原理知识点笔记大纲》的详细内容。
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知识点,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这些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绪论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方面,是及其深刻和丰富的。
「哲学理论: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组成€政治经济学理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L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古代朴素「唯物: 形而上学;辩证法严谁是第一性" I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L思维存在性< '唯心{主观客观.同一性r可知论:康德马克思.不可知论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1)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 2) : 一个人带着乡愁去寻找自己的家园。
两大现象: 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类两大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I 、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 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 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问题; II 、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唯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 主张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于精神, 主张一是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 坚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世界,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⑴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⑵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⑶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⑷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
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起源•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2.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区别•社会形态理论3. 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目标•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2. 中国革命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革命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实践3.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具体运用三、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1.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当代发展理论热点问题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践路径3. 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发展问题•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主义应对全球化挑战的理论思考四、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1.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和思想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哲学发展的影响2. 马克思主义与经济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和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现代经济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对经济学发展的影响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学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观点和研究内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对比与融合•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对当代社会学发展的启示五、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的现实应用2. 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实践探索的路径和成果•马克思主义实践对社会变革的引领作用结语以上是《马原知识点笔记大纲》的内容概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与实践探索等不同方面的阐述,希望能够对读者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马原课堂笔记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3大规律:质变量变律、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律4对范畴:现象与本质、必然与偶然、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三、认识论(3个核心、3大规律)3个核心:实践、认识、真理3大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四、历史观(2个核心、2大规律)2个核心:社会、人2大规律:社会发展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律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2个核心:物质、意识物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反映性)1、(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2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具体3表现①认识世界;②指导实践、改变世界;③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二、辩证法(2个核心、3大规律、4对范畴)2个核心:联系、发展联系(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1、(内部要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马原课堂记录及问题讨论
马原课堂记录及问题讨论一、马原课堂记录在马原课堂中,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过程。
以下是我对课堂内容的记录和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看法。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对社会存在的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而不是凭空臆断和主观设想。
2.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源于19世纪的欧洲社会运动和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是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的理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运动的和矛盾的,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问题讨论在马原课堂中,我们也就一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以下是一些我认为比较有趣和值得思考的问题: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存在是指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社会存在的认识和看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总是能够准确地认识社会的本质和问题?又是否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讨。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对于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有何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强调通过辩证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法,从全面和系统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例如,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对矛盾进行把握,找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并通过改革和创新来解决这些矛盾。
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有何启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随着时代的变迁,我们需要不断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进行创新和发展。
马原笔记整理
马原笔记整理导论1、马克思主义的创立(1)社会根源: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的解放斗争。
(政治条件)(2)思想渊源:①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马、恩对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和继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3)阶级基础: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1)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人发展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1、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1)第一方面:存在和思维何为世界本原。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
(2)第二方面:存在和思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观点:把“物质”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等。
②缺陷:直观性、猜测性、缺乏科学依据。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①观点: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②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定义(1)恩格斯对物质的初步概括: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2,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笔记
以下是关于“马原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的笔记: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错误的认识误导实践。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
1.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发展。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人们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三、真理与价值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
3. 真理与价值的统一:真理具有客观性,价值具有主体性,二者在实践中实现统一。
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 认识世界:通过实践和理论学习,不断提高对世界的认识水平。
2. 改造世界:以正确的认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3.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同时通过实践改造世界。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笔记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果你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进一步的解释,请参考相关的教材、学术著作或请教专业教师。
马原理笔记整理
马原理笔记整理马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思想理论课程,是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整理马原课程的核心概念和要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课程。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
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人的意志无关。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上层建筑,包括法律、政治、哲学等。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表现。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技术和劳动力等物质要素。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
3.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动力:社会存在不同阶级的存在与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历史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社会形态经历历史的发展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生产关系和阶级结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宇宙和人类社会的根本问题进行探索的哲学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辩证的、唯物的。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斗争。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指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思维方法。
它包括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等基本概念。
3.实践论: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的认识和实践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4.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项基本原理,指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
三、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
它代替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科学社会主义强调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地位,这是实现社会主义转型的关键。
马原章节笔记
马原章节笔记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旨在帮助读者建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1.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本节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指出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于推动社会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1.2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节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否定了唯心主义的观点。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重要性。
1.3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本节详细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
这些原理和方法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原理,包括社会形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以及阶级斗争理论。
2.1 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本节详细介绍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等不同的社会形态。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形态的变化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2.2 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本节围绕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理论展开,详细说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剩余价值产生和分配问题,强调了剩余价值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起到的重要作用。
2.3 阶级斗争理论及其实践意义本节阐述了马克思关于阶级斗争的理论,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才能夺取自己的利益,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包括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
3.1 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本节详细介绍了列宁主义的创立和发展,阐述了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时代的继续发展和丰富。
3.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节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强调了毛泽东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 笔记
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笔记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
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2. 马克思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方面构成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文学等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3.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于阶级斗争。
社会分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他们之间产生矛盾与斗争。
历史上的社会变革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4. 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阶级对立尖锐、利润追求无限、社会分工高度发展的社会形态。
5.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觉醒和组织对社会变革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先锋队,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6.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共同富裕。
它主张取消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生产方式的社会化,消除阶级对立和剥削,使人们可以自由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7.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斗争和革命来推动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8.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科学而不是教条,因此需要与实际相结合,以社会变革的实践为基础,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9. 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10.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它不仅是对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的深刻认识,也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和分析框架,可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指导实践。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
马原重点(必背)按章节整理绪论1.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 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基本原理与基精神实质第二、理论联系实际第三、坚持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与其现代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在批判继承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合理因素并对现代科学成果进行科学总结基础上形成的的科学理论成果,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不但为以往的实践检验所证实, 且随着未来的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而深化。
第二,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列宁的物质概念与其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它被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发展所证实和丰富, 并提供了理论思维的方向原则和基本方法。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 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第二、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 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客观规律性是指物质运动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世界是相互联系的,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制约作用的关系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事物的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5.矛盾的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第一、任何事物的矛盾既具有普遍性, 又具有特殊性, 普遍寓于特殊性之中。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以下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些学习笔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唯物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辩证法1、联系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避免孤立地看待事物。
2、发展的观点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创新,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3、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既要看到事物的矛盾,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认识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推动认识的发展。
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追求真理,不断完善和发展真理。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
货币的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二)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
(三)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
马原背诵笔记
马原背诵笔记一、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简称马原,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它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各国主要国家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化,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指导自己行动的科学的理论。
同时,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不满足于工人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革命意识,开始产生创立理论的迫切要求。
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个组成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不是简单地把它们结合起来,而是以实践的观点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批判地吸取了它们合理的内核,在总结当时工人运动经验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和革命的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根本标志。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哲学的批判不能停留在纯思辨的领域,而必须深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中去。
他们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并强调哲学家们“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科学的观点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创立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3.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
它以人类社会的解放为己任,代表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它通过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使每一个社会成员获得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4.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和理论武器。
马原(课堂笔记)
马原(课堂笔记)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社会历史观+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马原重点知识笔记.
重要知识梳理
绪论部分(考纲第一章)
一、总复习理论框架:
二、主要考点
1、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及关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渊源。
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三、主要考点精述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1)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3)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选择。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14、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人的自觉活动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关系)。
(1)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同时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进程是无数交错的力量形成的历史“合力”。
从真理的相对性看,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范围和条件,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离开具体条件,无法确定认识的真理性。
12、大综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就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
(2)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在坚持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的前提下,去解决主要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6、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关系,二者关系表现在:
(1)部分依赖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当代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思潮1•过时论2•变形论(既不是马思著作,也不是列宁著作,而是联共布党史简明教材)3•学派论4•分裂论二•回应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否定1•将马克思的价值与其他产生的时期混为一谈“时间长短并非真理的标准”2•,..是与时俱进的,变形论不能用发展辩证的眼光看待马克思3•学派论认为“真理多元” “真理平权”否定一一实质是资本主义学说4•用早期否定晚期的成熟著作、断章取义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关于资、社、共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①范围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即包括马克思、恩格斯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②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③科学性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四•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⑴社会历史条件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无、资对立)B •科技发展(邮电、交通、通讯)对世界认识更深、整体的把握⑵科学条件A •自然条件科学发展B •社会科学取得长足发展⑶阶级条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⑷理论来源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⑸个人原因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理论2•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主义的产生一一毛泽东思想一一邓小平理论一一“三个代表”注:后三者是马克思在中国的趋势五•马克思主义的特征:严密的科学性和彻底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是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政治立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3•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4•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六•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1•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1 •什么是哲学?⑴哲学史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⑵哲学是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和各门具体学科的关系①科学是哲学的基础②哲学指导科学⑶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①什么是方法?(关于方法的理论称之为方法论)是人们视线某种特定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是主体接近或达到客观体的工具和桥梁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1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2•方法论需要和支持一定的世界观2•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思维——精神、意识存在——物质⑴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人和周围世界关系来看:人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从世界总体角度:世界只存在两种东西,主观精神和客观物质从哲学理论本身来看:对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答决定了哲学的基本性质⑵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一思维与存在时第一性的(本体论)①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主张讯在是世界本源,是第一性,思维是由存在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思维,则是唯物主义,反之则为唯心主义②一元论、二元论和折衷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源(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认为思维与存在彼此分离,把两者同时作为世界的本源折衷主义:认为某种中立的东西是世界的本源⑶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思维能否反映存在)可知论:①只世界能够被认识,我们有能力认识世界②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世界的表象,也可以认识世界的内在本质③整个世界对于我们而言只存在已经认识和尚未被认识的区别不可知论:反之(思维不能反映存在)所有的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可知论怀疑论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哲学的流派与基本概念1 •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某一种或几种思维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构成事物的某一层次结构作为世界的本源③辩证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看做先于物质世界并且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质,认为物质世界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在表现,客观精神是本源的(第一性),物质世界是派生的第二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哲学与具体的科学(物理、化学、生物。
)哲学上的A 与具体科学上的A 的关系 哲学上的A 与生活中/社会中的A 关系 物质与物体的关系 ①看的到 物质 存在 客观 人类社会+自然界唯物主义②想到 意识 思维 主观 精神 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一种或几种具体实物例:张三、李四、王五、 一人/几人 个体 现实 具体近代形而上学: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例:少年人/中年人/老年人 部分 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实在性例:人 全部 抽象总结: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个体、现实、具体 近代形而上学:部分、抽象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全部、抽象现代:部分古代:个体(考试指) 科学结论都是形而上学可知论:认识、百分百认识 不可知论:不认识、没有彻底认识 ①一致性(相同、共性) ②不可分性 A:矛盾的同一性:事物的质与事物具有之间同一性辩证法:形容世界怎么样 / 状态怎么样 / How形而上学:6种情况→其他都是辩证法①孤立②片面③静止④否认矛盾⑤夸大外因⑥贬低人的主观能力动性A: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与人无关、无人也会有人的大脑不能决定它有和无B表现形式:①宏观物质②粒子和磁场③所有的客观关系例:XX关系、XX规律=都是物质④客观属性⑤剧中人、国家、大学→意识⑥现实中的人、国家、大学→属于物质C:创造从无到有→意识制造从有到无→物质例:①文学、艺术、科学结论、公式、报告、方针、定理、定律、规则、用语言、文字概括的就是意识 ②物质: 生产力 阶级 生产关系 阶级关系 生产方式 阶级斗争 经济基础①只要表示“ 变”通通都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每一个事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 运动的特点: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不变的(人的特点) ②运动与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与运动关系的两种错误观点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犯什么错误 → 唯心 设想无运动的物质犯什么错误 → 形而上学①位置没有发生转移,性质没有发生变化②静止特点: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可变的(毛的特点) ③运动=绝对运动 静止=相对运动例:①物质是绝对运动的A ×改为物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②物质运动是绝对的B √因为运动特点绝对的例:①承认运动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左”、相对、关门、冒险、怀疑、经验、诡辩论②承认静止否认静止: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绝对、教条、本本、保守、无政府主义形而上学、不可知论的错误(共性)①把.....看的太死了夸大:稳定性、不定性、确定性事物的静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绝对、形而上学、不可知、右) ②在马原中:夸大 = 承认 = 看的;贬低 = 否认 = 看不到 ③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绝对主义 = 教条主义 = 本本主义 = 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 =右=太活了①把....看的太活了夸大:变动、可变、不确定事物的动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犯不可知、“左”、诡辩论)②在毛中特和史纲中:相对主义 = 怀疑主义= 经验主义=关门主义 = 冒险主义 = “左”= 太活了静止之中有运动运动之中有静止例:静止是运动的参照物(物理)衡量尺度或衡量标准静止是过去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开始①时间的特点:具有一维性,具有不可逆性(导致时间宝贵,强调时间重要)②每一个现实的事物它们都有时间和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资本主义时代对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日趋激化,强烈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4、马克思参加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并进行了理论创造。
二、马克思是科学与革命性的统一(基本内容、特点)1、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
3、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特点是科学性和革命性。
4、马克思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世界万物的两大现象:物质现象、精神现象人类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第一章一、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内容:1、思维与存在谁是世界本质,谁决定谁,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是世界本源,思维决定存在的标准是唯心的;反之是唯物的。
2、思维能否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否认识事物,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认为思维能够反映存在或人类能够认识事物的观点是可知论,反之是不可知论。
一、哲学公式1、哲学=自然观(本质论、世界论)+ 社会历史观+ 认识论2、马哲=唯物论+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论3、唯物论=物质论+意识论+运动论+时空论4、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n对范畴=(联系+ 发展)+(对立论+质变量变+肯定否定)+ (原因结果+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现实可能+必然偶然)5、唯物史论=唯物主义社会历史论=物主义的解释社会本质+ 结构+原因……唯物论(世界的本质、结构)一、世界的本质: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不是精神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二、判断存在即是被感知1、这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的观点,他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产物,主观感觉是客观存在的根源。
2、它完全颠倒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颠倒了根源和派生物的关系。
3、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存在是主观感觉的根源,主观感觉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原命题错误时的说明理由模式1、解释原命题的含义。
2、说明原命题错在哪里。
3、说明本问题的正确观点。
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客观实在性)1、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依赖于自然界a、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b、离开自然界,人类社会无法存在,人类社会实践无法进行。
2、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四、世界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吧世间万物划分为物质和意识两大类a、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b、意识是人脑的技能或属性c、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和意识的关系:①物质决定意识02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a、意识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 b、意识可以通过实践能动的改造世界 c、意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控人的生理机能五、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管能动性的前提a、只有在尊重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b、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正确,才能越有效的发挥相互关能动性c、违背客观规律不可能实现主观目的2、要尊重客观规律就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深藏于事物内部,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认识它辩证法(世界的原因、规律)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辩证法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处理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和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
2、发展和静止3、矛盾和非矛盾4、全面和片面二、辩证法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使用的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和方法三、联系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是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四、发展的观点和方法是认识和处理问题时的注意到事物的相关方面的观点和方法五、世界的原因1、神学认为是神2、牛顿认为是上帝3、爱因斯坦认为是质和能的相互转换构成的万事万物4、黑格尔和马克思认为是矛盾六、世界的规律1、牛顿强调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强调质和能转化规律,还有人强调能量守恒定律,马克思强调以下三大规律:O对立与统一规律O2质变和量变规律O3肯定否定规律七、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矛盾的两个方面既斗争又统一,是世界万物变化发展的原因八、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 a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居主要地位,起支配作用的矛盾b、次要马顿是矛盾体系中居次要地位,被支配的矛盾2、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a 主要矛盾规定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完全发展起决定作用b、次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九、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并加以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1、二者相互区别a、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有共性b、矛盾的特殊性指每个事物都有其特点,有其个性2、二者相互联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a、共性存在个性中,绝对存在于相对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b、个性和特殊性也离不开共性和普遍性3、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身就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它是矛盾普遍性特殊性原理的具体适用a、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都将最终走向社会主义b、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各国又要根据自己的特殊性来选择适合自己国情之物十、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并以此说明自理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意义1、内因和外因二者的相互区别a、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部根据b、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2、二者相互联系a、内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决定作用b、外因是万物发展的根据,对万物变化发展起影响作用3、二者相互转化4、内外因关系原理是我们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哲学根据a、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要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而不能主要依靠外部条件b、因为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影响作用,所以我们的事业必须对外开放,而不能闭关自守十、质变量变问题的基本内容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先从量变开始,当量变突破了事物的度时就发生质变b、质变是量变的结果c、事物发生质变后又开始新的量变十二量变和质变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b、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要素排列组合的变化2、二者相互联系a、任何质变都以量变为基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二者相互转化十三、可定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方面2、事物的发展总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的否定3、不断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道路表现出波浪式而非直线式十四、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的否定是万物的自我否定,不是万物的外在否定2、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a、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否定是由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通过否定实现事物的发展 b、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东西,是既克服又保留,既发扬又抛弃第二章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正因为实践的需要和推动,认识才得以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其他都不能作为认识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是为实践服务的二、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三、认识的结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a、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二者相互联系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不能停留在现象阶段,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到理性认识四、认识的规律认识过程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五、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质和实践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是主管同客观相符合,要判明是否符合,单在主观或客观范围内部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实践才能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2、实践的特点是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这决定了实践能满足真理本性的要求,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六、判断“有用即真理”原命题错误模式:1、解释原命题含义2、指出错在哪里3、指明正确观点答:①本观点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其基本观点是因为 a、是否是真理决定于是否对人有用 b、是否有用是真理的标准②它混淆了真假的是非判断,有用与无用的价值判断③正确的观点是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b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七、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二者相互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指任何真理都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b真理的相对性指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正确性是有限度的,认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2、二者相互联系:a相对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b绝对之中有相对,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4、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所以既要坚持又要发展a、因其具有真理的绝对性,所以要坚持b、因其具有真理的相对性,所以要发展第三章一、人类社会的本质二、人类社会的结构1、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2、人类社会=社会存在+社会意识3、人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三、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a、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产生存在的基础,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是人类交往的产物,社会意识因社会交往而产生,发展和灭亡c、社会都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社会存在发展到新的阶段,社会意识早晚也要跟着变化2、社会意识有性对独立性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平衡性,社会意识有时超前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b社会意识各种形式间相互影响c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对存在有能动性的反作用,先进的意识促进社会发展,落后阻碍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a当生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便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五、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由:经济基础的需要、性质和变更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和变更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总是以各种方式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包括服务的方向、方式和成果。
六、人类社会的原因、动力生产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基本矛盾科学技术七、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1、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 a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成 c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2、推动了生活方式的进步 a知识爆炸使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内容b科技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c生产率的提高使休闲时间升高,推动了人自由的全面发展3、推动了思维方式的变化时间决定思绪,生产生活的变化必然引起思维的变化八、人类社会的规律1、人类社会总是从原始-> 奴隶-> 封建-> 资本->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和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上层建筑一定要是和经济基础的规律九、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们群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创造了社会得以存在发展的物质基础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他们既创造精神财富的源泉,有参与了精神财富的创造3、人民群众是边个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他们是每次社会革命的主力军九、判断:时势造英雄所谓时势造英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种社会条件的组合所造成的社会发展的具体态势1、时势呼唤英雄2、时势断粮英雄3、时势筛选英雄4、不管英雄多么卓越,他们都只能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作用第四章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看法1、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维护有产者对无产者剥削,政治压迫,文化奴役的社会制度2、资本主义结构=经济+政治+文化=无产阶级+资产阶级3、资本主义原因、动力:a追求剩余价值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私有制二、资本主义的产生1、工商业、资本家的来源:a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的条件为:作坊主 b商人和高利贷者c封建社会末期的地主、贵族d各种渠道富起来的人2、雇佣工人的来源:a手工作坊里的帮工和学徒 b破产的作坊主c城乡的家人三、劳动价值论1、本质: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来源:价值是劳动创造出来的3、衡量标准:看商品中包含多少劳动4、结构:商品的价值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5、原因:因为商品中有劳动,劳动会创造价值6、规律:a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b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追寻等价交换原则四、剩余价值1、本质: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那部分价值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绝对拖延工作日或增加劳动强度从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工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性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的剩余价值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本质和特征:是生产相对过剩2、结构(表现)a大量产品积压b大批生产企业减产停工 c许多金融企业倒闭d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3、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和人占有之间的矛盾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b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支付能力需求的相对缩小4、经济危机的周期性: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5、怎么办? a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 b用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第五章一、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1早期自由竞争阶段:基本上没有垄断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是指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和联合,操纵和控制商品价格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在一起4经济全球化阶段二、经济全球化1、本质(含义):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一地区的范围2、表现或结构:a生产全球化:各国生产活动不再孤立进行,而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组成部分,整个地球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