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高三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模拟试题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哪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世袭制D. 禅让制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C. 阻碍了经济的发展D. 限制了文化的发展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贸易往来B. 宣扬国威C. 寻找宝物D. 军事征服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哪些后果?A. 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B. 促进了与西方国家的交流C. 阻碍了中国与外界的交流D. 增强了中国的国力5. 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其主要意义是什么?A. 推翻了清朝统治B. 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C. 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D. 标志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开始6.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A. 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终结B. 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完成C. 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胜利D.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7. 以下哪一项不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A. 造纸术B. 火药C. 指南针D. 望远镜8. 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A. 商朝的建立B. 周朝的建立C. 秦朝的建立D. 汉朝的建立9.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最早开始于哪个朝代?A. 汉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10.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唐朝的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答案:1-5 B,B,B,C,C;6-10 C,D,B,A,D。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是_________。
2. 唐朝的首都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当时__________的中心。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庞大,其中最大的船只被称为__________。
4. 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在__________上的差距逐渐拉大。
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梁启超认为()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C.家方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D.族比国家更重要2.(4分)汉代继承了秦朝抽取人头税的做法,规定:年龄在15到30岁之间的未婚女性需缴纳5倍于常人的人头税。
这主要反映了汉代()A.鼓励人口生育B.女性社会地位低C.社会矛盾尖锐D.政府管理能力差3.(4分)《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画,如图所示。
图中城门不设任何城防工事,没有驻兵,而是在城门内侧设了一间税务所。
这反映了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被摒弃B.民众的税收负担沉重C.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D.财政困难和军备废弛4.(4分)明代继承了元朝的行省制,行省之下有府、州、县,县是中央政府任命官员的最基层单位。
每个县有一个县官,根据省籍回避制度,必须由非本省出身者担任。
明代推行“省籍回避制’’()A.激化了社会矛盾B.有利于中央集权C.净化了官场风气D.推动了地区交流5.(4分)如图是1840﹣1894年间洋(机)纱(此时国内也逐渐开始自己生产机纱)与土纱使用量情况表。
这表明当时()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B.消费仍以土布为主C.近代化因素在增加D.国内市场不断扩大6.(4分)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郑超麟在回忆录中写到:“中华民国八年,写成世界公历是最容易记忆的……当代中国的集体意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觉醒的;我个人的小小意识则确实是在这一年觉醒的o“这一年()A.新民主主义理论正式提出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一步传播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知识分子群体发起白话文革命7.(4分)1955年,一本面向农村的宣传读物上说:“(有些人)看到食糖、食油供应不够充分,就埋怨政府重工业发展多了,要求多发展轻工业,这是不对的。
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解析)
高考模拟测试历史试卷(附带答案解析)一、单选题1.位于浙江杭州市的良渚遗址,历经四代人87年的考古发掘。
其中,依靠洛阳铲和手铲挖出的良渚地下宝藏,虽符合人们心里对考古的传统意象,却远非当代考古的全部。
如今,考古人员往往在实地勘探之前,就已经能利用卫星、无人机等工具确定落铲的地点。
动植物、矿物鉴定等手段,让我们比以前更了解古环境和当时的植物种类、矿物来源等。
卫星、无人机等工具改变了测绘方式,可以更大范围、更精准地理解大地貌。
这些变化说明()A.鉴定手段、测绘方式以及科技的进步,提高了考古工作的效率B.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才能够使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走上正轨C.考古测绘的进步,促使人们对植物种类、矿物的认识更加清晰D.现代科技的进步,考古方式的变革,必将使历史事实更加精准2.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枚战国晚期木觚(gù),觚上以秦隶书写约700字。
专家认为,该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也最长,是目前所见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重大。
觚文是一篇全新策问类文献,未见于传世文献,属于佚篇,为今人探讨《战国策》一类文献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新材料,为研究战国后期政治史、社会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
上述材料表明()A.历史研究必须以考古发据为基础B.文献研究弥补了考古发掘的缺陷C.考古发掘可以不断丰富文献研究D.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保持一致3.“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汉高祖为“矫秦县之失策”采取的具体措施是()A.任用酷吏打击地方豪强B.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C.完善三公九卿制强化皇权D.改革币制中央收回铸币权4.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
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
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5.古史辨派是中圆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顾领刚作为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最初只想“毕生研究与世无关的学问”,其研究则聚焦于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等中国古史神话,但在“九二一”事变后,顺颉刚目睹“强邻狂施压迫”,认识到侵略者借民族、宗教问题分裂中国的企图,便开始“为挽数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中华民族是一个”理论。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总统______ 提出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威尔逊B.罗斯福C.特朗普D.奥巴马2.1921年7月至1922年1月,英美日法德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代表在瑞士洛桑举行的经济会议是______ 会议。
A.华盛顿B.维也纳C.巴黎D.洛桑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下列关于相互轰炸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1940年7月德国空军轰炸了英国的港口和机场,英国空军对柏林进行了报复性轰炸。
B.1941年6月德国发动猛烈轰炸,试图摧毁苏联的重要城市列宁格勒,但未能如愿。
C.1942年4月日本大举对达尔文、布里斯班等地进行轰炸并大胆试图在澳大利亚登陆。
D.1945年2月美军空军对东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实施的是恶性破坏性轰炸。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中苏两国曾在1969年恶性冲突,发生中苏边界战争。
B.1969年印巴爆发冲突后,中印两国全面破裂。
C.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航天器成功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艾德林登月并返回。
D.1969年3月14日,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依靠欧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欧洲独立方案”。
5.抗日战争时期,联合舰队取得的有关我军主力舰艇的最重要战果是______。
A.击沉了“长江号”B.击伤了“太原号”C.击伤了“山东号”D.击沉了“平海号”6.在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曾呼吁的法律主张是______。
A.“驱逐鞑虏,恢复中华”B.“宁可草野跑生,不愿官府生熟”C.“废除科举,推行选举”D.“改天换地易主席,恢复中华立统席”7.中国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抗击美国这类先进国家的原因是______。
A.伟大领袖的指引下B.领袖和指挥部的英明决策C.广大人民的英勇斗争D.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手段8.湖南出现的早期资本主义农民起义______。
A.白莲教起义B.太平天国前期起义C.张献忠大西南起义D.崇祯年间李闯起义9.洛阳起义爆发时间是______。
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考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强中央集权?A. 推行郡县制B. 焚书坑儒C. 统一度量衡D. 所有以上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善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A. 促进了文化繁荣B. 增强了社会流动性C. 强化了皇权D. 所有以上3. 以下哪项不是明朝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A. 海禁政策B. 郑和下西洋C. 丝绸之路贸易D. 朝贡体系4. 清朝末期,哪次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中法战争D. 甲午战争5. 五四运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A. 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B. 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C. 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基础D. 所有以上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6.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______。
7. 宋朝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______的兴起。
8.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了______。
9. 清朝乾隆年间,中国与欧洲的贸易中,中国主要出口的商品是______。
10.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1. 简述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措施及其影响。
12. 简述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13.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4. 论述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5. 论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五、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10分)16.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材料: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运动。
它不仅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而且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更新。
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C4. A5. D二、填空题6. 李渊7. 纸币8. 锦衣卫9. 瓷器、茶叶 10. 中华民国三、简答题11. 汉武帝时期对外扩张的主要措施包括:开辟丝绸之路、设置西域都护府、征服匈奴等。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历史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英《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主要反映了列强的哪一侵略要求?A.掠夺黄金B.勒索赔款C.商品输出D.资本输出2.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创举”是指A.辛亥革命爆发B.清朝统治覆灭C.中华民国成立D.颁布首部宪法3.学者认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性影响到社会开放的程度”。
能证实这一观点的是A.九品中正制B.三省六部制C.科举制D.内阁制4.通常认为,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继续。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培养了大量人才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清政府推行“新政”5.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是A.“万能蒸汽机”的研制B.电机的发明和运用C.钢铁冶炼技术的重大进展D.交通运输的新面貌6.康熙帝一生重视农耕,雍亲王为投其所好,特命宫廷画师以他自己为形象画了二十三幅耕图,以王妃们为原型画了二十三幅织图,亲笔题诗,组成《耕织图》进献。
下面是《耕织图》其中的两幅绘图。
由此可知,我国农业的特点是A.精耕细作技术发达B.男耕女织的基本模式C.农业技术领先世界D.农民生活的富足安康7.有学者指出,在西方多党选举制度下,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1. 欧洲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是()。
A.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B. 促进了人口迁移和文化交流C. 引发了殖民主义的兴起D. 以上都是答案:D2. 近代以来,中国崛起的历史重要标志是()。
A.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B. 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C. 参与了联合国的工作D.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答案:A3. 以下哪个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的胜利()。
A. 五四运动B. 十月革命C. 五卅运动D. 辛亥革命答案:D4.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太平洋战场的重要转折点是()。
A. 珍珠港事件B. 中途岛海战C. 斯大林格勒战役D. 诺曼底登陆答案:B5.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主要起到了以下哪些作用()。
A. 选拔官员B. 促进社会稳定C. 维护封建统治D. 培养士人文化答案:A、B、D第二部分:主观题1. 试述你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评价。
参考答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作为历史上一种特殊的选拔官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科举制度可以公正客观地评价考生的才能和能力,从而选拔出适合担任官职的人才,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和能力水平。
其次,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社会的稳定,防止了贵族世袭权力的出现,使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官职,从而增强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但是,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可能导致官僚主义的产生,考试内容对应试者的知识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等。
综上所述,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特殊的选拔官员的方式,既有积极的作用,也存在一些问题。
2. 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崛起的原因和意义。
参考答案:近代以来,中国崛起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中国崛起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条件。
改革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吸引了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次,中国政府的稳定治国战略和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中国崛起的重要原因。
高三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
高三模拟历史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火药B. 指南针C. 造纸术D. 印刷术答案:ABCD2. 唐朝盛世时期,哪位皇帝开创了“开元盛世”?A. 唐太宗B. 唐高宗C. 唐玄宗D. 唐德宗答案:C3.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不是明朝的皇帝?A. 朱元璋B. 朱棣C. 朱由校D. 朱由检答案:C4. 清朝末年,哪场战争导致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提倡白话文B. 反对封建礼教C. 提倡文言文D. 倡导科学和民主答案:C6. 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A. 巴黎和会的不公正决议B. 国内经济危机C. 国内政治腐败D. 国内文化运动答案:A7. 抗日战争时期,以下哪个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A. 平型关大捷B. 台儿庄战役C. 百团大战D. 淞沪会战答案:B8.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A. 没收地主土地B. 分配给农民土地C. 地主保留土地D. 土地公有化答案:C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时间是?A. 1949年10月1日B. 1949年9月1日C. 1950年10月1日D. 1950年9月1日答案:A10.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A. 毛泽东B. 邓小平C. 江泽民D. 胡锦涛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答案: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描述一下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答案:辛亥革命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民主共和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3. 阐述一下长征的历史意义。
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带答案
2023高考历史模拟卷带答案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哪个朝代在中原统一后最先确立皇度?A. 秦朝B. 汉朝C. 魏晋南北朝D. 隋朝答案:B2.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期鲜卑人领袖拓跋珪所建的政权时期是A. 北魏B. 西魏C. 北周D. 北齐答案:D3.下列有关上古历史学家和其著作的匹配,错误的是A. 司马迁《史记》B. 左丘明《春秋》C. 班固《汉书》D. 佚名《竹书纪年》答案:B……(以下省略)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50分)一、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1.南渡后,刘宋帝国建立,其都城在哪个地方?答案:建康(今南京)2.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有哪些方面?答案:(答案不唯一)推崇出家、因果转世、唯心主义、提倡超脱凡尘,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
3.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答案:(答案不唯一)推行摊丁入亩、均田制,加强地方管理,通过文化整合推行九品中正制改革,提升地方行政自治能力。
……二、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5分)1.简述明朝新吏制度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中华历史上的地位。
答案:(答案不唯一)明朝时期,实行选举制度,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选拔官员。
新吏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地方行政自治和贡举分离;官职与实绩挂钩,实行领钱斋房制度;限制家族,降低百姓上访和清查成本,有利于中央统治。
在中国历史上,明代新吏制度是推进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标志性制度,不仅完善了官员甄选制度,而且对后世中国选拔官员、推行改革都产生了影响。
2.从南北朝时期经济的发展变化角度,分析农民起义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答案不唯一)南北朝时期,黄河中下游经济十分发达,加上长期战争和地方分裂,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农民生产劳动难度大,经济残酷剥削使农民生活极度贫困。
因此,在这个时期,农民各种反抗运动大量出现,成为南北朝时期社会矛盾的一种集中爆发。
一些农民起义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如刘秀的隆农起义,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 高三历史模拟考试试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XXX曾教训自己的太子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XXX,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受,何足委任!”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儒学不能顺应汉朝政治需求。
2.北宋名臣XXX曾当着使者的面把真宗皇帝的手诏烧掉,并让使者回话“但道臣沆以为不可”;另一名臣XXX曾对XXX 皇帝说:“先帝,臣所立;陛下,先帝儿子,做得好,臣便面阔;做得不好,臣亦负惭愧。
”上述现象说明宋代士大夫参与政治决策。
3.下列宋元时期三部重要的农业典籍在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记述上带有各自鲜明的特色,这客观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农业科技最为发达。
4.明代以每纳粮一万石的地区为一粮区,选派当地大户担任“粮长”,负责催征税粮,参与编制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有的还包揽地方事物。
政府还以“税户人才”的名义,选拨优秀粮长为基层官吏。
由此可知“粮长制”的推行适应了强化君权的需要。
5.据不完全统计,1850年的中国总人口量约为4.1亿,1873年下降至约3.5亿,锐减6000余万。
导致这一数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持续不断的海外移民。
6.下图是刊登在1910年《神州日报》上的一幅风俗画,画中男子正在张贴的布告上写有“奉旨不缠足”字样。
此画旨在说明清末新政有利于女性摆脱封建桎梏。
B。
自由平等观念逐渐为大众普遍接受。
在中国,自由平等观念的普及与推广与维新变法运动密不可分。
在这一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提倡自由平等的观念,呼吁废除科举制度、平等课税等措施。
这些观念逐渐渗透到广大民众中,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C。
维新变法推动了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在维新变法时期,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女性平等,提倡女子教育、女子解放等措施。
这些措施的推行,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高,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D。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历史试卷(附带答案)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历史试卷(附带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图1为二里头三期南方地区遗址分布及扩张路线,图2为其中的遗址点7与遗址点11的对比,综合两图可反映当时A.南北文化的相互影响B.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C.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D.早期文明的交流融合2、质日是秦至汉初间要记录公私事务的一类文献。
睡虎地汉简《质日》记录了越人(人名)担任安陆县官佐期间县内官蜀及乡亭吏员的任职情况,记录还多有与“田”相关的事务,还有较多关系到国家对民众赋役的掌握和管理的“算”与“定算”的记载。
这些发现可用于研究亲汉时期A.官员选拔与管理机制B.民族关系与边疆治理C.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户籍制度与赋役征收3. “比古死刑,殆除其半”是唐人对贞观立法活动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誉,唐太宗贞观年间死刑减免总数为163条,大效接近汉武帝朝大辟409条的一半。
这体现出唐律A.礼法并用、高度融合B.科条简要、宽简适中C.酌量古今、用刑持平D.语言精练、技术高超4. 宋初“儒将”泛指出身儒生的文士统兵者与“惋侚若儒生”的武将。
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强调科举出身和文资身份,渐为文士所专有。
南宋时期“谒将”的标准悄然放宽,“崇诗悦礼”成为评判儒将的重要依据。
宋代“儒将”含义的演变折射出A.政治形势的变迁B.崇文抑武的贯彻C.科举制度的发展D.中央集权的强化5. 在中国古代社会,湛运起到过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漕运始终是京城安定和政权机关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
下表为清代不同时期政府对每只漕船除运载漕粮外准许附带“土宜”(货物)的数量规定,据此可知C.中央集权体制面临挑战D.工商皆本观念逐渐流行6. 下表为晚清时期山西、河南、陕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七省各州县农A.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民族资本主义缓慢发展C.农民农业收入持续减少D.列强加紧对华商品输出7. 孙中山曾说:“前清专制⋯⋯屡牺牲我民族之权利,与各国立不平等条的⋯⋯歌战以还,民族自决之义,日愈昌明,吾人当仍木此精神,内以促全国民族之进化,外以谋世界民族平等。
2025届浙江省宁波市高三上学期高考与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宁波市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考与选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须用2B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净。
非选择题的答案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中国考古学家曾在湖北郧县发掘出3个头骨化石和300多件石制品,距今约100万年。
其中,2022年发掘的“郧县人”3号头骨是迄今欧亚内陆发现的同时代最为完好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由此可知,“郧县人”()A.头骨最为完好,最早迈进文明时代B.从事渔猎和采集,成为食物生产者C.过着群居生活,进入氏族公社阶段D.使用打制石器,处于旧石器时代2.“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这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茂陵》中的诗句,描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景象。
该景象的出现缘于()A.汉武帝设中朝B.张骞出使西域C.汉设西域都护府D.甘英出使大秦3.据《北京历史地图集》记载,金中都城从南门——丰宜门向北,过龙津桥、宣阳门(丹凤门)、千步廊御道,直抵宫城南门——应天门;过应天门,便进入宫殿群,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大安门、大安殿、宣明门、仁政门、仁政殿、昭明宫、昭明门,一直到宫城北门——拱辰门;出拱辰门外又是一条笔直的大街,一直通向中都城北门——通玄门。
由此推断,金中都城的“轴线”()A.体现女真族吸收中原王朝文化B.具有行政、防御、商业的功能C.适应女真族草原迁徙生活习俗D.成为元、明两朝北京的中轴线4.有史家认为,及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省级正式的行政长官,几经调整后定型为18行省,8总督、15巡抚的格局。
2024年青岛市高三一模高考历史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2024年高三年级第一次适应性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孟子提出“人之有德也,劳焉如仁”;墨子主张“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他们两者都()A.提倡仁德B.重视劳动C.崇尚安民D.追求公平2.董仲舒认为,人性分三品,大多数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茧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为雏,茧待缫以涫汤而后能为丝,性待渐于教训而后能为善”。
其主张()A.宣扬了孟子人性善学说B.强调了社会教化的重要性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D.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理性3.唐代散官番上制度是指获得文武散官者,需按固定分组和时间,到吏部、兵部为国家服役,服役期满后可参加吏部、兵部考试,合格后才有资格参加铨选,从而正式迈入仕途。
这一制度()A.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B.改变了选拔人才的标准C.缘于科举制度的僵化D.有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4.下表为宋神宗时期商税数与户数统计。
对其理解合理的是()地区商税数户数户均北方3633392贯5676606640文南方4114751贯10893868377文全国7748143贯16570474467文(注:商税数为熙宁十年额,户数为元丰初年额,两者统计时间接近。
)A.北方商人的社会地位更低B.南北方经济差距继续扩大C.北方商业活动依然较为活跃D.全国商业重心已转移到南方5.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
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
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6.甲午战争之后,张之洞在“奏议”中提出九条自强措施(内容见下图)。
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
高三高考历史模拟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1.亚里士多德在评价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似乎把治权寄托于少数好人(贤良),毋宁交给多数平民……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真理,看来这是比较可取的制度。
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
”据此,亚里士多德()A. 认为多数人民主也存在着弊端B. 认为雅典民主政治有借鉴意义C. 主张贤良政治与民主政治结合D. 认为贤良政治是最可取的制度2.“奴隶是根据万民法的制度,一人违反自然的权利沦为他人财产的一部分……一切奴隶地位没有任何差别”“对于一切被释放的自由人(原奴隶),不问被释放者的年龄、释放者的权益或释放的方式,一律给予罗马公民资格”。
由此可见()A. 万民法已取代公民法B. 奴隶作为法律客体受到保护C. 法律赋予奴隶人格平等D. 罗马人均为社会的权利主体3.《关于美国援助西欧的政策》一文中指出:美国援助欧洲的目的不在于应付共产主义的威胁,而在于恢复欧洲社会的生气和健全经济。
换句话说,其目的不是同共产主义作斗争,而是同经济失调作斗争,因为经济失调很容易使一切极权主义运动在欧洲社会浑水摸鱼,现在俄国共产主义正要钻这个空子。
本文反映援助西欧政策的实质是()A. 防御共产主义的威胁B. 缓和欧洲的经济失调C. 稳定资本主义自由制度D. 打击一切极权主义运动4.近代普鲁士容克贵族实行长子继承制,即爵位土地全部由长子继承,而其佘子嗣则需要自谋出路。
为了消化这些多余的贵族,国家鼓励参军,让他们凭借军功获得爵位。
这导致的结果是近代()A. 德意志统一后军事快速发展B. 德国政治有很强的保守性C. 普鲁士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D. 普鲁士操纵德国联邦议会5.“打个比方,商品经济发展是一个能量巨大的蓄水池,东西方贸易逆差是一块巨石,巨石砸向水池,激起欧洲货币短缺的阵阵波浪,这种波浪通过地区间各种贸易关系传播,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找到泄洪口。
高三历史高考模拟检测试题及答案
高三第一次模拟测试历史第一卷一、选择题(本大题有25小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A.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最终形成2.下图为陕西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对该“画像石”说法不正确的是A.表明东汉开始出现二牛一人的犁耕方式B.是研究中国古代农业的第一手材料C.还可以用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发展情况D.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水平3.右图为宋代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印记。
其上部文字为:“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中部文字为“认门前白兔儿为记”;下部文字为“收买上等钢条,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转买兴贩,别有加饶,请记白”。
作为直接证据,它可用以研究宋代的①商业广告②印刷技术③商标意识④专利技术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4.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时说:“主荒臣专,威服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遂至天下大乱。
”。
朱元璋认为元亡的主要原因是A.皇权旁落,丞相专权B.干弱枝强,地方割据C.法度不行,人心涣散D.元行暴政,农民暴动5.京剧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艺术。
下列关于京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早形成于北京地区 B.是中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C.清朝时期成为广泛流行的新剧种 D.有许多南方戏曲的特点6.据统计,19世纪40代下半期,广州对外贸易的绝对值出现下降的趋势,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100万元下降到1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广东人民抵制洋货 B.《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C.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D.清政府限制广州对外贸易7.“天兵来杀妖,全为穷乡亲。
打下南京城,就把田地分。
”这首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歌谣中,对其隐含的信息表述不正确的是A.反对专制腐朽的旧制度 B.有宗教化的宣传领导组织C.革命的目标是占领南京 D.有平均分配土地的倾向8.从1895年开始,在短短的lO多年时间里,张謇的企业从一个扩大到20多个,形成了一个以纺织为主跨行业的资本企业集团。
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
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卷(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晚商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考古遗址中出现家马,主要被用于牺牲、战争和交通;至迟在战国秦汉时期,马已经成为六畜之首。
有学者对成书于这一时代的《尔雅·释畜》中“六畜”类汉字进行量化统计:共109个汉字,马的各种专名51个,牛18个,猪13个,羊11个,犬10个,鸡6个。
马的不同颜色就有16个专名。
这反映出当时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B.战争样式出现根本变革C.驰道网络基本形成D.马在中原获得文化接纳2.表1为汉代传译活动的史料记载,这表明传译活动表1A.致力制度变革B.促进民族交流C.推动疆域扩展D.完成文字统一3.《大唐开元礼》是唐代五礼制度中各种仪式的仪注,《唐六典》是唐代各官府机构设置、人员构成及其执掌的规定。
这两部书都是唐玄宗营造盛世的产物。
唐玄宗组织编纂《大唐开元礼》与《唐六典》的目的是A.提高官员文化素质B.彰显统治合法性C.树立本朝典制权威D.完善三省六部制4.宋朝的工商业收入能与以两税为主的传统农业税收并驾齐驱,有时还超过农业税收;金朝田赋岁人约1000万石,商税、物力钱等岁人总约2000万贯。
这反映了宋金A.经济联系密切B.财政结构趋同C.农耕经济衰退D.社会流动增强5.明清时期,湖州府的南浔镇成为丝织业中心。
《南浔丝市行》中写道:“乡农卖丝争赴市一沿门挨户相连接……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繁华富丽压苏杭。
”当地也流行一句谚语:“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
这些现象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A.城市化进程加速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C.工商业市镇兴起D.商人群体实力雄厚6.如表2,咸丰皇帝与曾国藩的主要分歧在于表2A.镇压太平天国的决心B.对待地方武装的态度C.应对西方列强的策略D.推进洋务新政的途径7.直系军阀首领曹锟是天津静海一带有名的大地主,同时还创办了恒源纱厂;民国总统黎元洪不仅是大地主,而且投资创办了一批企业,如中兴煤矿、中原煤矿等12家厂矿和中华汇业银行,成为工商地主。
精品解析:辽宁省辽南协作校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解析版)
A.改变中国产业结构不平衡现状B.促进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
C.顺应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需要D.保存长期抗战的物质基础
【答案】D
6.面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明清时期( )
A.朝廷海洋意识不足B.民间贸易已被禁绝
C.有效抵制列强侵犯D.政府缺乏守疆意识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防意识不足,A项正确;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这种措施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犯,排除C项;明清两朝缺乏海防意识,不是守疆意识,排除D项。故选A项。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影响题。时空是罗马共和国和帝国时期(罗马)。据材料“罗马共和国时期规定任何女性都要受一个男性亲属或伴侣的监护……且丈夫死后,即可免除监护”,可以看出罗马共和国时期对任何女性都要进行监护,但到帝国时期,满足条件,即可免除监护,这样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升,B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罗马法对于习惯法的继承和保留,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主权在民的思想,排除C项;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并不是全体妇女,排除D项。故选B项。
历史-高考模拟卷(课标全国卷)(解析版)_1
2021年高考OK打靶卷(课标全国卷)历史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周朝历代君主都很重视乐舞修养,并制定了礼乐制度。
周王室及贵族子弟从13岁开始,要逐渐学习掌握各种礼仪乐舞,20岁左右要全面掌握《六代舞》和《六小舞》。
其根本目的是A.加强贵族阶层的文化内涵B.强化社会的道德修养C.培养贵族阶层的行为习惯D.维护周朝的社会秩序【答案】D【解析】礼乐制度是周朝维护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的工具,《六代舞》的实施,是要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通过乐舞促使人们完善内在修养,并自觉遵守社会秩序,进而达到整个社会安定。
周王室从小便加强贵族子弟这方面的教育,故选D项。
A、C的叙述只是一种表象,不是根本目的;周王室只是对贵族子弟进行培养,不涉及全社会,排除B项。
25.“节”从秦发展而来,持节,手持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临时授予特权的标志物,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
如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
由此可推断当时A.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变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D.中枢行政机构发生变化【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持节吏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大权,图为出土的汉代持节吏的画像砖,体现汉代中央对地方的管理,B项正确;持节吏具有地方行政大权,并不是监察,排除A;材料体现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地方的行政权力扩大,排除C;材料体现中央与地方关系,与中枢行政机构无关,排除D。
26.宋元时期出现诸如美食店的“桥西贾家瓠羹”“曹婆肉饼”、“郑家油饼”、日用百货店的“傅官人刷牙铺”、“张古老胭脂铺”、“汪家金纸铺"等商业店铺,其产品颇受青睐。
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解析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一、材料分析题1.信息技术的演进。
人类不断追求更快更好地传递信息,信息技术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有学生开展了以“信息技术的演进”为主题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寻找人类文明早期信息传递方式(1)将下列古代信息传递故事与示意图所示文明区域相匹配。
(填字母)活动二:了解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2)①下列各项中,助力“地球村”形成的信息技术有(双选)A.高速铁路B.计算机C.互联网D.有线电报②按技术发明或应用出现的先后顺序,将下列材料排序。
A.贝尔通过送话机喊道:“沃森先生,请过来!我有事找你!”助手沃森跃出实验室,奔向贝尔喊话的寝室去,一路大叫“我听到了贝尔在叫我!”B.国内第一笔电子商务交易成功:中央电视台的王轲平通过网上银行服务,从世纪互联公司购买了10小时的上网机时。
C.高能物理所的吴为民,从北京向瑞士日内瓦发送了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
(3)活动三:感悟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影响下列关于信息技术对文化的影响,选项正确的有:(三选)A.信息科技产品有助于突破信息交流传播的时空限制B.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多样文化的交融与共享C.信息技术进步既拉近社交距离也削弱人口流动意愿D.诸多信息科技产品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呈现传播方式E.信息技术虚拟化的特征使人不受限制表达个人情绪2.国际秩序的演变。
近代以来,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共同推动了国际格局的演变。
(1)根据提示,将下列时间轴补充完整。
(2)《战争与和平法》确定了国际法主体是主权国家,奠定了国际法基础。
该书作者是(单选)A.莎士比亚B.格劳秀斯C.孟德斯鸠D.亚当·斯密(3)图片反映了20世纪国际秩序演变过程中的部分重大历史事件,按照发生时间先后进行排序。
(填写序号)。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国际秩序演变的因素。
3.对“秦的暴政”的认识。
“秦的速亡与秦的暴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是史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本卷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
材料主要反映了A.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B.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C.传统的保守思想是先进技术传播的阻碍D.牛耕技术还不普遍2.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A.经济结构的变化B.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C.政府财税政策的变化D.社会结构的变化3. 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C.建立法治社会D.实行君主立宪制4. 《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9条规定,“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
”该法令说明古罗马A.利用法律调解公民之间纠纷B.通过法律维护公民私有财产C.用法律的形式维护市容市貌D.法律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5. 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
普罗泰戈拉A.把无为作为统治阶级的对立面B.强调理性且反对统治阶级有为C.重视道德教育,思想朴素辩证D.把人作为社会和自然的中心6. 下图是甲骨文的“高””和“宫字。
“高”字反映的是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房子,其下部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
“宫”字反映的是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
从这两个文字的结构状况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有A .从商朝开始建筑房屋定居B .当时社会各阶层比较平等均衡C .当时已实现居者有其屋且宽敞D .当时社会分化和特权观念明显7.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
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
上述现象反映了19世纪的英国A .改革是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唯一方式B .全体人民的普选权得以实现C .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D .民主进程滞后于经济发展8.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
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
这一“对外体制”A .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B .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C .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D .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9. 《纽约时报》是一家以报道重大事件为主、具有全球性影响的报纸。
该报在近代某一时段共5个月的时间内,对中国某一事件的报道文章达500余篇;以事件相关城市为标题检索,武汉三镇、北京、南京的报道数量分别为38、50和25篇。
判断该事件是A .第二次鸦片战争B .太平天国运动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 .辛亥革命10. 右图反映的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对图中曲线的变化解读正确的是A .第①段进行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英国、荷兰B .第②段加紧殖民扩张的主要是西班牙C .第③段中成为最大殖民帝国的是英国D .第④段说明一战地把殖民扩张推向顶峰11.到了18世纪,在亚欧人的饮食中,玉米和马铃薯的比重大大提高。
从西欧到中国的土地上,美洲的豆类提供了蛋白质,番茄和辣椒提供了维生素,并使饮食有滋有味。
花生和蕃薯在东南亚热带的土地上疯长,以丰厚的产出支撑着众多的人口。
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A .世界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B .世界市场已经形成C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方兴未艾D .经济交流改变了亚欧的社会生活12.下图反映的是美国1899年与1937年的工业生产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A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B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C .1929年经济危机的影响D .拥有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很少13A .人口增长过快影响近代化发展B .晚清和民国政府忽视近代化建设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进一步发展D .当时中国的民生状况未根本改变14. 下表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消费情况。
实质上反映了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不平衡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15. 彼特拉克说:“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人的幸福。
”又说“我的心灵的最深处是与基督在一起的",“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
”这反映了A.“人文主义之父”名不副实B.彼特拉克捍卫宗教自由C.人文主义者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实幸福D.其人生哲学既有中世纪的特征又具有近代的气息16. 18至19世纪,欧洲、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写下了大批反映和描写“自然”的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
他们擅长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宣传其主张,如“地球(或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动物都是人类的朋友”,“自然发怒”等。
当时这些作品主要是基于人们A. 对科学发展的期盼B. 对自然风光的向往C. 对社会的理性认识D. 对工业文明的担忧17. 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固然成绩突出,但“这些成果在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份,”这主要表明中国古代科技A.缺乏理性精神B.求善而不在存真C.具有很强的封闭性D.落后于西方国家18.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还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个美术字。
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埃”的广告语,并绘有三包“美丽牌”卷烟。
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A.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C.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D.中华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19. 《中国大趋势》作者多丽丝·斯比特认为,中国政府非常稳定,政策非常持续,没有被竞选左右的思维模式。
西方的问题就是由于竞选导致各个党派互相竞争,他们只能通过达成共识来实施政策,而中国一直在进行长期的战略计划、规划。
这表明丽丝·斯比特A.肯定中国共产党一党执政的优势B.认为中国中央集权制度具有积极作用C.称赞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认为西方制度不适合中国的国情20.中国在1958~1965年间加大对外援助力度的历史背景是A.中国出现了边境安全危机B.冷战背景下局部热战的加剧C.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呈现低潮D.两极格局动荡下世界政治力量出现重组21.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
”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D.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22. 有学者指出,新中国成立60年来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前30年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或者控制的人口流动,后30年多是相对自由的流动。
这从侧面反映了A.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丧失B.经济体制的巨大转变C.城乡差别的消失D.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23. 右图所呈现出的问题是自近代以来世界经济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从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构建更公正的制度框架B.寻求更先进的技术支撑C.利用更广泛的资源条件D.创造更民主的政治环境24. 近代前期某文件写到:“各科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洲朝廷及旧时管制、军制等课,并避讳抬头字样,应由各该书局自行修改。
……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该规定的目的是A.为推翻清王朝做舆论准备B.建立近代教育制度C.塑造民国民主精神D.彻底废除科举制度25.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一些图书馆的纸质历史文献已经以电子文本的形式提供利用。
我们应如何历史地看待这一现象A.现代发明比古代发明更为重要B.造纸术的发明已经失去历史意义C.历史文献不应该采用时髦的电子文本D.不论是纸质文本还是电子文本,《论语》终究还是《论语》第Ⅱ卷26.(13分)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据唐朝张途记载:“(祁门县)山多而田少,水清而地沃。
山且植茗,高下无遗土,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矣。
”——据郭亮《从茶产地的分布看唐代区域经济的开发》材料三据史载,明清时期,在我国南方各地农村土地租赁中出现了永佃的现象,如浙江临海县,“地方乡例,租人田种,原有佃价与田主的,佃户无钱,把佃田转佃别人,不拘年月,原许原佃赎回耕种的,若田主把田卖与别人,仍旧是旧佃户耕种还租,叫做卖田不卖佃。
”永佃契中一般都有“其田租如不欠租,听其永远耕作”“自安之后,务要用力耕作,不得抛荒丘角,亦不得欠少租粒,听佃永远耕种,黄家(指业主)不得另召”等内容。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
(4分)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材料二中祁门县农作物种植发生变化的原因。
(2分)(2)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永佃制的主要内容。
(3分)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佃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4分)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美国创建之初,华盛顿们并没有照抄当时英国的民主模式,而是经过费城制宪奠定了美国的新体制。
……美国的开国者们因为长久的自治传统,……使他们对一个坐拥大权的政治领袖患有极大的忧虑,……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约束总统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