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16 赤壁赋——部编版上册语文课件 (共22张PPT)
合集下载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第16课《赤壁赋》PPT课件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 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 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能画竹,学文同,也喜 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 画以形似,见与 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 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 《 祭黄几道文》、《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画 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客
态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赤壁夜游图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可分两层:
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萧声
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 间萧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 界。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 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
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 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 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 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
③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 情况。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读第一段,思考: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描绘的景 月
水
物:
风
色 彩特点:淡雅朦 胧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 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 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
舟
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
苏子 刻画的人物:
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刻画的方法:外貌、神
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
部编版必修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 课件(共25张PPT)
, 简 单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 处 说
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
登仙。
①②③:状语后置 ④定语后置
夜游赤壁之乐
景:月下赤壁 ——开阔、朦胧、清幽、空灵
事:泛舟赤壁 ——良友相伴、古诗佐酒
第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二 于 体 , 处
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繁琐
内 容
不 必
添 加
,,过具
段 空明兮溯流光;①渺渺兮予注意版
文 字 尽
于 繁 琐
体 内 容
面量,,
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客 美 言 观简 度意
注 意 版
文 字 尽
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
说。赅 明请, 即在简
可此单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 , 处 说
——《定风波》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并没变成尖酸刻薄。今天我们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 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
——林语堂《苏东坡传》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岁月逝,忽若飞。何为自苦,使我心悲。 ——曹丕《大墙上蒿行》
人生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志》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第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不 添 明 请 必加即在 过具可此
四 于 体 , 处
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繁琐
赅 , 简
面 美 观
量 言 简
单度意
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赤壁赋》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词类活用 ①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 向:向西望,向东望) ②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③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 ⑥下江陵,顺流而东也(方位名词作动词:攻占;向东进军)) ⑦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
赤
壁
赋
苏轼
学习目标
1. 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 学习把握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景、情、理
三者融合的写作特点; 3. 正确理解作者纵情山水的情感和文章寄寓
的旨趣; 4. 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热情,培养积
极向上的人生观。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 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 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 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 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2.《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 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 和谐地融为一体!
16.1 《赤壁赋》 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新课导入: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这是一副名联,刻在湖北省黄冈市东 坡赤壁山门两侧。要注意此赤壁非古战场 赤壁之战中的赤壁。“客”指遭贬谪的迁 客苏轼,夏口、武昌句既说黄州位置,也 说苏轼从都城东京到此的贬谪路线;下联 写赤壁天然红色,因三国周瑜火烧赤壁之 战和苏轼的前后《赤壁赋》而扬名天下。
第四段
思考1: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 以宽解对方。
感情变为喜悦。
思考2:第四段作者是如何阐述自己的 人生感悟的?概括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子以明月和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 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 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 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 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 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 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 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句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状语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四)内容梳理:
月夜泛舟赤壁之下 饮酒和歌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叹人生苦短
议论说理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怨、慕、泣、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美酒,有美景,就缺一位美人来助兴,此情此景,将 辞作品中被广泛使用。香草象征着诗人高
“美人”直接理解成美女也是可以的。
赤壁赋 -ppt精品课件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翻译课文第三段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方:当。 破:占领。 下:攻下。 东(名作动) 舳(zhú)舻(lú):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 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赤壁赋》PPT优质课件—高中语文统 编版必 修上册 (完美 课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
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循、依。 袅袅(niǎo):指洞箫声婉转悠扬。 和(hè):伴奏。 幽壑(hè):深谷,这里指深渊。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少焉:一会儿。
16. 1《赤壁赋 》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壹
文体常识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演变
过程,积累一定的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 始成特定的体制。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 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但它 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规格,如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 都有短篇故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本文亦具有此特征。
疏通文意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循,依。
和:应和。
其:代词,那。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缕,细丝。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幽壑:深谷。
16、无尽藏(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乐——悲——乐
“客喜而笑”
叁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勾画重点字词、判断特
疏通文意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句
于是:在这时候。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流光:指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参考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 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眺望思慕的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壹
文体常识
了解“赋”这一文体的概念,掌握其特点及演变
过程,积累一定的文体常识。
文体常识
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赋篇》,到汉代 始成特定的体制。在当时是一种新文体,“是古典散文从 骈文的桎梏中冲杀出来取得胜利后的一个新成果”,但它 并未完全脱离传统的规格,如汉魏的赋一般在开头、结尾 都有短篇故事,中间有主客问答,本文亦具有此特征。
疏通文意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倚:循,依。
和:应和。
其:代词,那。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缕,细丝。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幽壑:深谷。
16、无尽藏(zàng ) 17、狼籍( jí )
18、枕藉( jiè )
整体感知
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夜游赤壁,触景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
“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乐——悲——乐
“客喜而笑”
叁
疏通文意
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勾画重点字词、判断特
疏通文意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 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句
于是:在这时候。
扣舷: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
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 流光:指江面浮动的月光。
渺渺:悠远的样子。
美人:指所思慕的人。
参考译文: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道:“桂木船棹啊 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 眺望思慕的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十六课《赤壁赋》课件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知识分子精神。可苏 轼面临的现状却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仕途受阻。
第 三 段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作动,整理
宾语前置—为何其然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端正【危言危行】
代箫声;这样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n-状,向西,向东
—悲 哀吾生之须臾
感慨 羡长江之无穷
第一段
过了望日
驾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状语后置
缓慢
起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同“嘱”,劝请
名作动,歌唱
一会儿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古今异义,斗宿和牛宿
状语后置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 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 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和 牛宿之间徘徊。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课文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 意的境界,正面突出一个“乐”字。 第二部分(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第三部分(3、4)段:主客问答。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作者反驳客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 第四部分(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忘怀得失, 超然物外。
第 三 段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作动,整理
宾语前置—为何其然也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
端正【危言危行】
代箫声;这样
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
n-状,向西,向东
—悲 哀吾生之须臾
感慨 羡长江之无穷
第一段
过了望日
驾舟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
状语后置
缓慢
起
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同“嘱”,劝请
名作动,歌唱
一会儿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
古今异义,斗宿和牛宿
状语后置 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 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 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和 牛宿之间徘徊。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 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 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 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情感
(乐)
(转悲) (悲)
(转喜) (乐)
课文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 意的境界,正面突出一个“乐”字。 第二部分(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箫声的悲凉。 第三部分(3、4)段:主客问答。客人感叹人生短促无常, 作者反驳客人的观点,陈述自己的见解。 第四部分(5段):客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忘怀得失, 超然物外。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优秀课件(30张PPT)
写作原因:
有趣的是,这两首诗使苏轼逢凶化吉, 死里逃生。此诗传到宋神宗手里,神宗 看后大为感动,对他从轻发落,贬到黄 州。这就有了苏子泛舟赤壁,忆古抚今, 千古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及前后 《赤壁赋》也得以诞生。
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
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
背景 经两年了。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
苏轼绝命诗
《狱中寄弟子由》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千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藏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狱中寄弟子由》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释 二、人生观 道 儒家:积极进取、展现才华、拼搏奋斗、建功立业。
道家:顺其自然、淡泊名利、清静无为、自我完善。
思 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先人后己、无私奉献。 三:哲学倾向
想 儒家文化:入世哲学。 精 道家文化:出世哲学。
佛家文化: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
髓
海顺水清 阔流波风 天而不徐 空上兴来 。,。,
2 、融画意,诗情,哲理于一体. 3、划出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思考本文的线索. 4、找出本文的通假字,以及重点的一词多义词语。 (找出本文的特殊句式,用数字标序最少18句)
被贬黄州,夜游赤壁之作
理清线索:
外在时间线索
(内在情感线索: 乐——悲——喜 三部分)
齐读第一段,思考写了哪些景色?试着用五个 字加以概括
与其父苏洵、弟苏辙皆为文学名家,世称“三苏”。 突破了传统赋(体物铺陈,讲究辞采)的表现手法,注入更多的散文的因素,如第一段的叙事写景 另一方面又用了传统的对话手法、韵文、和对偶句,整散结合,使文章富有节奏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共29张ppt).ppt
第三部分:因悲生悟
4.苏子作答,妙语解颐 (转喜)
5.主客尽欢,忘情尘世 (乐)
回答问题
1.作者开始游览赤壁时,景色的特点如何(用原文回 答)?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原文:“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 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景色特点:空明澄澈 意境:安谧、宁静、朦胧、空阔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 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 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 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 双关尤妙。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 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 (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 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 《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 壁赋》。
回答问题
2.这样的景致使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原文:“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 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苏轼在黄州时的处境十分困 难但他有如此雅兴夜游赤壁。反映了他乐观旷达的情怀及超 然物外、洒脱不羁的道家思想。
释后作“出“
喜 然 获 者 喜 客 喜
,得经”人而 超的过,由笑 脱一充也“” 。种分体悲既
真思现”体 正考出转现
肆
赤 壁 赋
开篇时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 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 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
友诵诗唱答,实乃人生乐事。
乐 现实中的水月——融入自然,尽享游赏之
情
悲 历史中的水月——感慨万千,体味人生之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6.1《赤壁赋》(共50张ppt).ppt
创作背景
拘捕 七月二十八日,台吏皇甫遵携吏卒急驰湖州拘捕苏轼。
下狱 八月十八日,苏轼下御史台狱。
审问
八月二十日,李定会合谏官张操等台谏轮番审讯,逼迫苏轼对语 涉讥讽的诗文作出交代。
搭救
在此期间,苏辙、王安石、太皇太后曹氏等人劝谏搭救。
王安石:“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太皇太后萧氏:“尝忆仁宗以制科得轼兄弟,喜曰:‘吾为子 孙得两宰相。’”
第
状后句
五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
部 分
表修饰 酒杯 再
已经
通藉,凌乱
介词,在
中,不知东方之 既 白。
取独 已经 adj-v,天色发白,天亮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于是洗净杯子再次斟酒。菜肴果品都 已吃完了,杯盘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 知不觉东方已经天明。
文章解读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四赋心境:心胸舒畅,无拘无束
第
二 部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
分
在这时
心中的情思
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逆流而上
主谓倒装—予怀渺渺兮
定语后置—有吹洞箫者客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依,循
字词正音
1、壬戌( rénxū )
2、桂棹( zhào )
3、余音袅袅( niǎo )
4、幽壑( hè
)
5、嫠妇( lí
)
6、愀然( qiǎo
)
7、山川相缪( liáo )
8、舳舻千里( zhúlú )
9、旌旗( jīng
)
10、酾酒( shī ) 11、横槊( shuò )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PPT)
金 武元直 赤壁图
此处指湖北黄州的赤鼻矶,俗称赤壁。作为三国古战场的赤壁到底 在哪里,说法不一。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 (PPT)
文本解析—第一段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 (PPT)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 ,月出于东 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 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 独立,羽化而登仙。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 (PPT)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作背景
宋神宗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 (PPT)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 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长江绕廓知鱼美,好 竹连山觉笋香”,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 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 慰藉。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 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他还 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 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襄,合称“苏黄米蔡”。
部编版必修上册《赤壁赋》优秀课件 (PPT)
作者简介
哲思的一生--作者的复杂思想
儒 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 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 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 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 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 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林语堂曾这样评价过一位古人:
“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 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 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教育家,一个 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专唱反调的人, 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苏轼提倡看问题不能绝对化,注意事物相反相成的 辩证关系。但也有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 事物的客观标准。 他含有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应的消极因素,也 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提倡 的人生哲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是积极的。
11
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 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 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如此, 就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了。
第16课 赤壁赋
作者:苏轼
1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欧阳修)。他的诗、文、词、书
作者从江水、明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 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表现了作者超然独 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6
苏轼的思想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佛老,他把儒、佛、老结合 起来,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具 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对待人生又有超 旷达观的襟怀,能够“游于物之外”(《超然台记》),佛 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 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 面,齐生死、等是非等虚无主义又有严重逃避现实的消极作 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反映。
才 ”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
书法,善行书、楷书,“宋四家”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4
赋的发展 1、汉代赋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 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被称为大赋、汉赋、 古赋或辞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 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 赋。
旌旗( jīng )
枕藉( jiè )
7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8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 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 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 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 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13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 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14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 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 面。 ①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 变,即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同江水和月亮一样,江水 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
15
②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不 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他认为作为个体 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 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 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6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壬戌(rénxū)
酾酒( shī )
桂棹(zhào)
横槊( shuò )
余音袅袅(niǎo) 渔樵(qiáo )
幽壑( hè )
扁舟( piān )
嫠妇( lí )
匏樽( páo )
愀然( qiǎo )
蜉蝣(Fú yóu)
山川相缪(liáo) 无尽藏( zàng)
舳舻千里(Zhú lú) 狼籍( jí )
5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 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 律谐和。叫律赋。 4、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 破了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 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 著名的文赋有: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 赋》,苏轼《赤壁赋》。
12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景和豁达开 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部分,以明月江 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不变的, 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 生的短暂,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法均有很大成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集大成者。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
心做他的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文
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3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文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艺 全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突出游人之乐。
9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 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 潜龙舞,寡妇泣,四个比喻、两个夸张,渲染箫 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 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10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 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 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 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如何看待作者的观点?
苏轼提倡看问题不能绝对化,注意事物相反相成的 辩证关系。但也有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 事物的客观标准。 他含有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应的消极因素,也 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在当时的背景下,他提倡 的人生哲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是积极的。
11
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 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 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 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 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如此, 就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了。
第16课 赤壁赋
作者:苏轼
1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2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22岁和苏辙同中进士。与其父
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
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
曾巩、欧阳修)。他的诗、文、词、书
作者从江水、明月中悟出了变与不变的道理,苦闷的 心情得到了慰藉,精神上得到了解脱 。表现了作者超然独 立、不计得失、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16
苏轼的思想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融入佛老,他把儒、佛、老结合 起来,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
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具 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他对待人生又有超 旷达观的襟怀,能够“游于物之外”(《超然台记》),佛 老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 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对人生、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 面,齐生死、等是非等虚无主义又有严重逃避现实的消极作 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度在他的作品中有明显反映。
才 ”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
书法,善行书、楷书,“宋四家”
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4
赋的发展 1、汉代赋以铺张渲染为能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 的词汇,鸿篇巨制,繁缛富丽。被称为大赋、汉赋、 古赋或辞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赋。 2、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法,接 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整,字句整饬,叫骈 赋。
旌旗( jīng )
枕藉( jiè )
7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8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 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 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 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 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13
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主要写苏子批评客人的观点,阐发自己的 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
14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 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 面。 ①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 变,即天地宇宙是瞬息万变的,就如同江水和月亮一样,江水 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
15
②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存在的,用不 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 的短暂。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 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他认为作为个体 的人,生命是短暂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 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这种“物 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6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壬戌(rénxū)
酾酒( shī )
桂棹(zhào)
横槊( shuò )
余音袅袅(niǎo) 渔樵(qiáo )
幽壑( hè )
扁舟( piān )
嫠妇( lí )
匏樽( páo )
愀然( qiǎo )
蜉蝣(Fú yóu)
山川相缪(liáo) 无尽藏( zàng)
舳舻千里(Zhú lú) 狼籍( jí )
5
3、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按照诗歌声律, 除句式对偶外,还限制用韵,规定要平仄配合,音 律谐和。叫律赋。 4、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有意打 破了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样富于伸 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 著名的文赋有: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 赋》,苏轼《赤壁赋》。
12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景和豁达开 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部分,以明月江 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 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恒不变的, 用不着羡慕江水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 生的短暂,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法均有很大成就,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集大成者。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人甘
心做他的学生,形成“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文
学理论上提出写文章要如“行云流水”
的文艺观。
3
散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 文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艺 全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突出游人之乐。
9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 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 潜龙舞,寡妇泣,四个比喻、两个夸张,渲染箫 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 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10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 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 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 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 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