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考研笔记】中国通史(免费)

合集下载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60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60集

第60集东京梦华主要内容:讲述宋朝时期经济发展由盛转衰的过程及对后世的影响。

南海一号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

1987年,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洋探测公司在阳江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时,意外地发现一艘已经沉睡在海底800多年的宋代商船。

在当时,宋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造船技术,可以造出用于远洋航行的木兰舟。

宋朝的海商将他们的商船开至南洋群岛,穿过马六甲海峡,驶入孟加拉湾,经印度洋进入阿拉伯海和波斯湾,再沿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原来由阿拉伯商人控制航线的印度洋在11至13世纪时,已成了大宋商船的天下,“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是宋朝时海外贸易兴盛繁荣的真实写照。

繁盛宋朝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宋朝时期,在这里来来往往的外国客商络绎不绝,以至于今天泉州仍有回半城、蒲半街的民谚,外国人被叫做蕃客,他们在这里经商、生活、安家落户甚至养育子孙直至终老,如今广州、泉州、杭州等地所保留下来的大量蕃客墓是他们存在过的证明。

然而就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军队和辽、金、蒙古等国的战事却此起彼伏,从未停止,军事上的溃败使得宋朝的政权中心一再南移,直到崖山海战最终灭亡。

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普遍认为宋代中国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繁盛期,然而中国人自己却始终认为宋朝摆脱不了积贫积弱的历史印象。

迁都未果提议迁都位于河南巩义市的永安陵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和母亲杜氏的陵墓。

公元976年是宋太祖赵匡胤成为皇帝后的第十七个年头。

三月初九,宋太祖赵匡胤从东京开封启程前往西京洛阳祭拜永安陵,随后又到西京洛阳南郊举行了祭天的仪式,一切事宜处理完毕,按照常理皇帝应该返回都城,但是赵匡胤在洛阳一住就是一个月。

事实上,赵匡胤巡幸西京的真正目的并不在祭祀,而是有着更为现实和急切的打算,那就是为迁都洛阳做实地考察。

此时宋朝定都开封已经十七年,赵匡胤为什么想起了迁都的念头呢?在五代以前,中原王朝的首都主要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摆动,长安和洛阳以山为塞、以河为池,形势险固、易守难攻,具有作为都城的地理优势,而开封则地处平原、地势坦荡、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了保卫都城的安全,朝廷不得不在都城驻守大批军队以防御敌人进攻。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5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近期阅读了一本名为《中国通史》的书籍,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中国的发展。

作者以客观、深入、通俗易懂的方式,让读者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以及近代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重要历史事件。

我对书中对各个历史时期的描述和理解印象深刻。

例如,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儒家思想等,以及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抗日战争、国共内战等。

此外,书中还对中国的地理、人口、民族、宗教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这些内容让我对中国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的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对中国现代社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书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以及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书籍。

它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的过去,也可以为我们理解中国的现在和未来提供有益的参考。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在阅读《中国通史》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民族之伟大。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写到近代中国,详细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让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在书中,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多样性。

从古代的封建社会到近代的民主社会,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中国历史不断地在变革中发展进步。

而这种发展进步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无数的曲折和磨难,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我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从儒释道三家出发,讲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从诗词书画中,看到了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从科举制度到现代教育,看到了中国人的知识获取途径;从饮食服饰到建筑艺术,看到了中国人的生活风貌。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32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32集

第32集西晋统一主要内容:讲述司马氏灭蜀吴,建立西晋的历程及西晋的灭亡。

司马氏掌权背景公元239年正月,病卧塌中的魏明帝曹叡急召司马懿赶回洛阳,他决定在自己临死之前,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

一位是皇室宗亲,一位是三朝重臣,魏明帝坚信有了他们的辅佐,曹氏政权就能稳如泰山,但魏明帝没有料到一场足以使曹魏政权崩塌的危机就此开始,而主导这次危机的就是司马懿。

在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之下,幼主曹芳顺利登基,然而一场权力的争夺也随之展开。

曹爽主政,司马懿则掌控军权,这样的局面逐渐让曹爽开始担忧,于是在幼主登基后不久,曹爽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实则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另一方面则让自己的三个弟弟和一批亲信担任要职,处处限制和监视司马懿。

自此以后,司马懿干脆称病回家,曹爽也自以为掌控了局面,实际上却是大大低估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

高平陵之变公元249年正月,大将军曹爽连同他的三个弟弟陪同小皇帝曹芳一起出京,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

这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机会,就在曹爽离京之时,司马懿奇迹般地康复,在他的指挥下,一场政变迅速展开。

司马氏悄悄豢养了十年之久的3000死士成为政变的奇兵,朝廷武库及一切要害部门迅速被司马懿控制,他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状,切断了曹爽的退路。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曹爽阵营乱作一团,要么交出军权,要么起兵对抗,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曹爽却迟疑不决,司马懿不失时机地派来说客,劝曹爽放弃反抗的打算,说他最坏的结果不过就是免掉官职。

曹爽选择了认罪投降,幻想着继续保有富贵,然而他过高地估计了对手的仁慈。

很快曹爽兄弟和他的亲信都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灭三族,斩草除根。

魏国的大权落在司马氏手中,这次事件被史学家称为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以后,朝政大权掌握在了司马氏手中。

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继任大将军,曹魏政权继续向司马氏倾斜。

公元254年十二月,司马师废掉曹芳的帝位,改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新皇帝。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读完《中国通史》,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有力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不仅关注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他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处理每一个历史细节,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

此外,我对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深感敬佩。

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文化现象,也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

这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尽管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书中对近代中国的描述,尤其是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历史的启示和教训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是回忆,更是指导和启示未来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物,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提供了深入的历史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2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吕思勉,原名吕麟炳,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顾颉刚、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读完《中国通史》,我最大的感触是,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非常科学,注重史料实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十分中肯。

在书中,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中国通史100笔记

中国通史100笔记

中国通史100笔记
《中国通史100》是一部介绍中国历史的重要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通史100》的笔记:
1.中国历史的起源和发展:介绍了中国历史的起源和早期文明,包括夏、商、周等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情况。

2.古代政治制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包括皇帝制度、官僚制度、法律制度等,以及这些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经济和社会变革: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原因和影响,包括土地制度、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人口迁移等。

4.文化和科技发展: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和科技发展,包括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和影响。

5.近代化和现代化:探讨了中国近代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和特点,包括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民族独立和民主运动等。

6.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介绍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包括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名人等,
以及他们对历史的影响。

总之,《中国通史100》是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的著作,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展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和特点。

阅读《中国通史100》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54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54集

第54集澶渊之盟主要内容:讲述宋辽两国订立澶渊之盟的前后历程及后世影响。

宋辽交战背景位于今北京市和河北、山西两省北部地区的幽云十六州本为中原王朝的固有领土,但在五代十国的政治乱局下,后晋高祖石敬瑭为得到契丹支持夺取帝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从此,契丹的疆域扩展到长城沿线,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以后,契丹据有燕山山脉,控扼长城关隘,中原王朝失去了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天然防线,华北平原无险可守,暴露在北方少数民族骑兵的铁蹄下。

对于契丹来说,幽云十六州同样重要。

作为游牧民族,他们得到了一大块原本属于农耕民族的土地,而且土地上原本就都是耕作者,等于他们得到了发展农业基础的机会,这对他们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在战略上讲,长城一带均归契丹,让他们进可攻、退可守。

中原王朝与辽国都认为自己是该地区的合法拥有者,因此无论是后周、北宋与辽的战争都在所难免。

前期交战后周世宗在位时期大举北伐,一举收复了瀛洲、莫州、宁州以及益津关、瓦桥关、淤口关等关南之地,周世宗对关南地区的收复为辽宋之间的争夺埋下了伏笔。

宋太祖对辽采取防御性的牵制策略,来则掩杀、去则勿追,避免与辽发生大规模的直接交锋。

不过,宋太祖并未放弃最终收复幽云地区的目标,他设置封桩库,将收缴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帛存放于此,积蓄金帛,从赎买到北伐两方面做准备。

宋太宗继承了太祖的遗志,分别进行了两次北伐,但是这两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

太平兴国四年的高梁河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宋太宗更是狼狈不堪,只身逃往涿州得以幸免。

雍熙三年,宋太宗欲一雪高梁河之辱,再次派三路大军北伐,同样大败而归。

老将杨令公陷入了辽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全军覆没,自己也中箭被俘,在辽营中,杨业坚贞不屈,绝粮三日,精忠殉国。

两次北伐的失利使北宋统治集团放弃了积极主动的国防战略,开始实施全面的防御部署。

此时,契丹民族在辽圣宗和他的母后萧太后的治理下走向鼎盛。

与北宋转攻为守相对应的辽朝一方却开始转守为攻,辽人不能坐视宋人在边境屯结大军、虎视幽云,辽朝开始采取进攻的策略。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7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7集

第47集世界都会长安主要内容:讲述长安城从隋朝开始建造到唐末毁坏的过程以及作为世界都城的种种传奇。

公元8世纪初,一支由日本官员、留学生、学问僧等组成的访华使团乘风破浪,开始了远航到千里之外的唐朝长安的生命之旅,这种使团叫做遣唐使。

如同前几次一样,他们这次访华是为了吸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的文化。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流光溢彩的黄金年代,唐王朝的都城长安是各国使者不畏生命危险都想到达的地方。

长安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长安是世界精神和国际精神的滋养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数量最多的外国人、品尝到花样最多的异域食物、接触到种类最多的宗教信仰,这背后是唐朝统治者推行的开放政策,也因此长安才能成为亚洲乃至全世界最先进的城市。

都城长安背景陕西西安,古称长安,自西周在此建都以后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定都于此,号称十三朝古都。

尤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辉煌强盛的两个朝代——汉、唐均在此建都,汉长安城遗址是目前在中国保存的最古老、也是最完整的都城遗址。

隋文帝迁都公元581年,位高权重的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

当时的长安城饱受战争破坏、凋敝残败、官民杂处再加上渭水南侵,城市排水系统毁坏,而且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水皆咸卤,不甚宜人,杨坚决定迁建新城。

隋文帝先跟宰相高颎和大臣苏威在夜晚进行讨论,讨论的结果本是秘密,但是第二天负责观察天象的官员庾季才却来报告说,他夜查天象,又俯察图记,吻合占卜,又说长安城的水质受到污染,不宜居住,劝说隋文帝赶紧迁都。

这正符合隋文帝的心意,所以隋文帝立即颁诏说汉长安城已经不是王者之居,要在汉长安城东南的龙首原上重建帝都。

营造新都营建新城的具体工程由著名的建筑大师宇文恺主持,此时宇文恺只有27岁,就被封为营建新都的副监,相当于今天的工程副总指挥,他全面负责了新都城的设计及营造。

他实地考察了汉以前的首都布局特点,吸纳以往都城的规划布局特色,又走遍长安四周,实地踏勘,根据风水学的原理精心选址,他最终选定了汉长安城东南、龙首原南这一片开阔的风水宝地。

中国通史(全)

中国通史(全)

第一讲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国早期文明的出现1、中国人的起源(1)世界范围内关于人的起源之传说与神话:亚当和夏娃南方古猿阶段:330万年-440万年——能人阶段:160万-250万年——直立人阶段:160万-180万年——智人阶段:距今20万年以前(2)女娲造人说。

(3)北京猿人说(4)非洲夏娃说2、炎帝与黄帝——中华民族的共同先祖,三皇五帝三皇: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五帝:黄帝轩辕,帝高阳,帝喾高帝,帝尧放勋,虞舜重华为什么炎黄二帝是最早的代表黄帝:(1)开始驯养使用牛马(2)发明了车船(3)学会打井,养蚕缫丝(4)发明了原始文字(5)制定了历法和甲子(6)发明了冠冕衣裳说明了中国文明发端于黄帝时代或至少以黄帝为代表炎帝:(1)原始农业(2)发明了医药1、今世史家对炎黄传说的认识(1)“古史辨”派的观点:(2)当代学者对“古史辨”派的修正二、多源的文明和多元的文明1、多源的文明(1)仰韶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陕西中部-西安的半坡文明山西南部河南西部因此,可以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2)马家窑文化——黄河上游地区(发现了彩陶)主要集中在甘肃省,也叫甘肃仰韶文化最后出现齐家文化齐家文化是青铜器时代的最早发现(1)河姆渡文化——长江下游地区(浙江河姆渡村。

发现已碳化的籼稻,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工水稻(2)昙石山文化——闽江流域(3)红山文化——辽河流域2、多元的文明“满天星斗”论陕豫晋,山东,湖北,长江下游,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南方地区,以长城地带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一、原始农耕经济与文明进步(1)不同的观点A、铜器的制造B、文字的出现C、域邑的形成(2)进入文明的标志:农耕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思考题:1、谈谈对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认识2、举例陈述炎黄传说与中国新石器时代后期考古发现的关系第二讲夏至秦朝的中国古代社会与朝代更替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一、夏、商、周三代更替与华夏族的形成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唐中国历史上的朝代:1、夏商周三代之更替①夏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存在470年。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共13篇)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共13篇)

关于《中国通史》读书笔记(共13篇)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

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篇2:《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我今天看了《中国通史》一书,描写的是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我最喜欢周朝前期和唐朝前期,因为周朝开国皇帝周文王是个人才,而且还有一帮忠诚辅佐,而且周朝前期力量还很雄厚,周朝后期很腐败,所以我不喜欢周朝后期,还有唐朝前期,李世民把国家治理的繁荣富强。

可是到了唐朝晚期,皇帝只知道贪图享乐,大兴土木,搜刮人民的钱财。

所以我也不喜欢唐朝后期。

我们中国每个朝代的后期都很腐败,就说纣王吧,他叫人建“朝歌”花了数万银两。

杀了几百人。

而且荒唐无道,最后果然被周武王灭了。

最强大的就是元代,元代的开国皇帝是成吉思汗,他先统治了蒙古,然后竞把我们的中原占领了。

占领了中原后,又把俄罗斯的首都占领了,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蒙古帝国。

我最不喜欢的是秦朝,秦朝的秦始皇虽然建了万里长城。

而且还统一了钱币。

但是他把古时候记载的书全烧了,而且还杀了一些读书人,这叫“焚书坑儒”。

到了秦二世的时候,秦二世把秦始皇坏的一面他继承,好的一面他没继承,而且还派了一些人为秦始皇殉葬。

是他的作风使秦朝走向灭亡。

我感受到了古时候皇帝英明的时候,国家就发达,皇帝无能的时候国家就腐败。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

中国通史1一40集笔记

第一集中华道路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1. 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2. 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3.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第二集中华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祖先进化过程,中心思想是中华民族是自中华大地产生并延绵不断发展起来的民族。

知识点:1. 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第三集农业起源主要讲述中华民族如何开始种植及生产粮食的过程,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

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第四集文明起源主要讲述各个文化作用圈的形成及互通过程,为讲述邦国的形成奠定基础,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红山文化、牛河梁文化等(史前五千年左右)第五集邦城时代主要讲述各邦国即初始国家的兴衰过程,为讲述第一个广域王权国家夏朝奠定基础,纯叙述无思想。

知识点:1. 史前四千年左右三大集团有华夏、三苗、武夷,发现的遗址有陶寺(文尧的遗址)、陶寺因外族入侵与内斗而衰。

万邦万国呈繁星点点直至夏朝出现而向月明星稀转变;中国一词源于陶寺,表示中城之都、中土之国;上古时代的龙山时代,又称三皇五帝时代,五帝一般认为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六集夏朝觅踪主要讲述考古学界寻找夏朝存在的过程,中心思想夏朝客观存在而非神话。

知识点:1. 夏朝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大约在公元前2020年至1600年,存续约四百八十年,十七名帝皇更替;2. 大禹是夏朝第一位帝王,大禹之子启取代益成王,改尧舜禹的禅让制变世袭制,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后羿,少康中兴复兴夏朝,暴君夏桀是最后一位夏朝帝皇,商汤取代夏桀建立商;3. 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夏朝中晚期),河南嵩山新砦遗址(启至太康),河南郑州王城岗遗址(疑是大禹阳都待证);4. 商朝甲骨文是最早文字,夏出土的陶器上刻符疑是文字待证,可能是更古老的文字,最古老的文献资料商朝《尚书》、司马迁《史记.夏本纪》均有夏朝记载,证实夏朝存在,但因当时未出现文字,夏朝史料少之又少,考古是探源的主要途径。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78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78集

第78集郑和下西洋主要内容:讲述明朝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历程。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海洋的探索从未停止,一次次出海远航,一次次遭遇惊涛骇浪,甚至折戬沉沙、沉睡海底,但是天与海的尽头传来一声声召唤,一代又一代先民继续吟唱着壮美的海之歌。

来自六百多年前的中国的又一只船队正在远航,它即将书写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这只庞大船队的领导者名叫郑和。

郑和生平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位传给了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长达四年的皇权争夺战自此爆发,史称靖难之役。

在靖难之役中,一名太监为朱棣出入战阵、屡建奇功,他就是郑和。

郑和,本姓马,出生在云南,明朝初年,明朝军队平定云南,将十一岁的郑和带到都城南京,成为宦官,后来他被分配到燕王朱棣府中服役。

公元1402年,朱棣登基,改年号为永乐,郑和被提拔为内官监太监,赐姓郑,成为永乐皇帝朱棣最信任的宦官之一。

出海背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经过数十年的励精图治,至洪武末年已经是仓癝充实、天下太平。

朱棣继位后,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为明朝定下了明亮的基调,经济增长、文化繁荣,朱棣似乎是一个天生喜欢宏大计划的人,他编纂了大部头的古代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疏浚了大运河,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紫禁城,并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正是永乐皇帝宏大叙事中浓墨重彩的一部分。

下西洋的原因对于下西洋的原因,《明史》中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通过郑和船队开展海外贸易是朱棣的另一种想法,在后代历史学家看来,赴海外寻找疑似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是永乐皇帝派遣郑和多次下西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目的。

下西洋的准备出使计划朱棣登上皇位当年也曾派遣多个使团出使一些西洋国家,然而小规模的航海不符合这位帝国之君的性格,他要派遣一支规模空前的庞大使团出使西洋各国。

朱棣计划船队不仅要到达爪哇、苏门答腊、暹罗、占城、真腊、满剌加等今天东南亚一带的国家和地区,还要穿过印度洋,向西出使更远的国家。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品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

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

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

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

《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

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17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17集

第17集秦国崛起主要内容:讲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秦国的崛起历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的混战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大国,自此中国以一个长期整合的政治体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秦国历史公元前9世纪末,赢姓族长非子因擅长养马得到周孝王的重用,封为附庸,在今甘肃东南渭河上游秦地建造城邑,从此称作秦。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从镐京迁都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赐予今陕西岐山至丰水之间的土地,秦国从此正式跻身于东周诸侯之列。

但周平王其实只给秦襄公一张空头支票,此时的秦国封地实际上处在游牧民族西戎的控制之下,秦经过几代人的浴血奋战,才夺回这块土地。

此后在西戎的包围下,秦国艰难地寻求着生存与发展,也正是这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秦人崇武尚勇的个性,秦国独特的发展史和封闭落后的状态使一向以文明开化自居的中原各国长期以来一直不把秦视为同类,而看成蛮夷之国。

秦穆公于公元前659年即位,以知人善任著称,在百里傒、骞叔等贤臣的辅佐下,秦国在对其东部强大的邻国晋国的外交与军事上取得一系列胜利,第一次将疆域东扩至黄河以西,秦穆公还成功地将西戎的使臣由余招致麾下大败西戎。

但秦穆公去世后的三百年里,秦国曾一度陷入混乱之中,经历了厉公、躁公、简公、出子四代乱政,国力衰弱。

公元前5世纪初,魏国从秦国手中夺回河西之地,让秦人有了强烈的危机感。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登上君位,他立誓要收复穆公之故地,夺回河西之地,改变诸侯卑秦的局面。

为改变秦国混乱落后的局面,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开出了最优厚的待遇: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出身卫国公族,所以也被称为卫鞅,后来因秦孝公将商邑封给他才被称为商鞅或商君。

商鞅自幼喜欢刑名之学,他曾去当时强大的魏国学习《法经》,希望能大展宏图,但他并未得到魏王的青睐,所以当商鞅听到秦孝公的求贤令后毅然携带《法经》来到秦国。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50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50集

第50集唐朝的对外关系主要内容:讲述唐王朝时期与多国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发展历程。

今天,在世界各地移居海外的华人仍被当地人称为“唐人”,唐是中国富有魅力的别称,唐朝文明给世界历史、世界文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时代。

唐朝发展作为当时世界上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唐朝的声威超过了同期的世界强国法兰克王国、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盛唐诗人王维的诗句描绘了各国使节到大明宫朝拜唐朝皇帝的盛况。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唐朝以博大的胸怀包容这一切。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在唐朝正式形成,在这个文化圈中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共同的文化要素,如汉字、儒学、律令制度、汉传佛教、科学技术等,朝鲜半岛和日本都是这个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外关系朝鲜半岛朝鲜半岛是除中国本土之外,儒家思想影响最深远的地区,在韩国,直到今天仍然保持着对孔子隆重的祭祀仪式。

位于首尔的成均馆是韩国著名的儒学研究教育中心,它是由朝鲜皇家支持建造的一所国家最高教育机构,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东亚最古老的学府之一,从这里毕业的学生大多成为贵族领袖或学者,他们对朝鲜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数百年来,人们每年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释奠礼,祭祀孔子等古圣先贤。

中国与朝鲜半岛交往历史悠久,公元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唐王朝与新罗形成册封与朝贡的关系,新罗开始全面仿照唐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并不断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以研究和吸收中国文化。

唐太宗曾表示,对本国人和外国人要一视同仁,并准许外国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功名。

在新罗留学生的心目中,能够在唐朝科举及第是极其荣耀的事,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崔致远,他12岁入唐,临行前父亲激励他说:十年之内如果不能考取进士,则不要再称是我的儿子,由此可见新罗人对唐朝科举考试的重视。

崔致远终于在18岁那年进士及第,在中国生活16年后回到新罗,他被韩国学界尊为汉文学鼻祖,他用汉文所写的著作流传至今。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6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6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通用16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

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

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宏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那么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

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2 中国——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

它拥有五千年远流长的历史。

读了《中国通史》,我深深感受到我美丽的祖国——中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深远与美丽,它让我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你们,是否也为自己美丽的祖国的深远的历史感到骄傲与自豪呢?从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尧、舜、禹的传说到最后的帝国,经历了何等漫长的年代!还记得小学五年级时学过的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没错!这件简单单的四十二个字就说了我们伟大的祖国经历的远流长的历史年代。

《中国通史》的前言一开场就说到:“悠悠岁月,渊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

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

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

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将来,留芳百世。

”仅此____字,却意味深长,细细品味,这正是悠悠华夏文明的漫漫历程,这正是泱泱中华历史的这是写照,不是吗?由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写过史书,有多少人用笔墨来赞美历史!历史的每一瞬间都那么的冲动人心,让人震撼!历史将会让我们明白许多……难道身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的我们不应该将历史牢记在心,放眼将来吗?身为青少年的我们,身为祖国花朵的我们不更应这样吗?来吧!大家一起来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喝彩吧!炎黄子孙们!华夏儿女们!《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3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0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40集

第40集再造统一主要内容:讲述南北朝时期后期,杨坚建立隋朝再造统一的历程。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王朝更迭最频繁的时期。

在北方,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之前,期间五胡十六国你方唱罢我登场,最短的政权只存在过八年;在南方,朝代更迭也同样频繁,南北朝后期的长江不仅成为割据政权的断裂带,更是中华民族难以愈合的伤痕。

然而统一是历史的趋势、政治的需要、经济的要求、文化的向往、人民的渴望,但此时的南朝由于政治腐朽昏庸,无心统一,北朝则受游牧民族的牵制,无力统一。

六镇起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的武川镇遗址曾是北魏的军事要塞,后人感慨武川镇乃王气所聚,在这个区区弹丸之地先后走出了北周、隋、唐三朝皇室,左右了中国近三百多年的历史。

背景公元398年,北魏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这个由游牧民族拓跋鲜卑建立起来的政权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

为了抵抗北部游牧民族柔然的攻击、拱卫平城,北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一系列军镇,其中有六个最为重要,除武川镇外,另外五个分别是沃野、怀朔、抚冥、柔玄、怀荒,这就是著名的北方六镇,北魏抵抗柔然的军事主力集中在北方六镇。

六镇军将多由拓跋氏贵戚贤臣充任,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虽然远离政治核心,却不影响仕途,常被特别提拔,因此当时人物忻慕为而之。

然而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至洛阳后,北方六镇地位一落千丈。

镇守边疆的勇士们逐渐被遗忘,成为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弃儿,当时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在镇者,便为清途所隔。

六镇的军将们不但失去了往日的荣耀,镇兵镇民们甚至被归入了贱民的行列。

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牢固的家族关系再加上积聚已久的怨气,使北方六镇这片重要的卫戍之地逐渐演变为北魏最不安全的地区。

经过公元524年三月,因沃野镇下辖的一个高阙戍戍主对下属苛刻,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起义,杀戌主,很快就占据了沃野镇,揭开了六镇起义的序幕。

很快战火席卷了北方六镇,六镇军人集团乘势起兵。

结果经过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之后,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和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这两位并世枭雄最终将北魏分割为东魏和西魏两个相互对峙的政权。

《中国通史》纪录片近代史部分,整理知识笔记

《中国通史》纪录片近代史部分,整理知识笔记

《中国通史》纪录片近代史部分,整理知识笔记第一集:中华道路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百家争鸣的时代。

墨子,各种鬼斧神工的发明,宣传兼爱、非攻主张。

兼爱,没有任何亲疏贵的爱,非攻,就是反对战争。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政治思想。

那个时代,还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和学派,诞生了主张将世界万物变化归结于阴阳五行的阴阳家,以法治世的法学,游说各国的纵横家,可谓百家争鸣。

而这些思想都跟儒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

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为基本内容。

孔子的主张成为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思想。

那个时代孔子的思想并不能为各诸侯国所用。

孔子逝世后一百多年,孟子再次行走在宣扬儒学的道路上,还是不为君王接受。

荀子的得意门生李斯主导焚书坑儒,儒家学说更是坠入深谷。

焚书坑儒十八年后,刘邦祭拜孔子,依然没有采用儒学的思想治世。

刘邦采用的道家思想。

随后汉朝建立六十年后的汉武帝采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开始真正的复兴。

这个时候,大儒董仲舒应运而出,董仲舒最为世人所熟知是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汲取了阴阳家、法家、墨家等众多思想的精华,成为经过改良后的新儒学。

此时的儒学在秉持仁、义、礼、乐的基础上主张维护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强调尊卑有序的王权等级观念,儒学一跃而为经学,儒家思想由此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统治思想。

中国的传统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流,儒、法、释、道各种思想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演变,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这些思想广泛影响着人们的行为举礼仪道政治观念,影响着诸多政权的成败兴亡。

王朝的衰亡悲剧曾不断上演,有分裂,有统一,但是最终还是要走向统一。

第二集:中华先祖人类进化分三个阶段,一个是猿人(直立人),古人(智人),新人(现代人)三个阶段。

后来又加一个阶段-南方古猿,所以等于四个阶段。

在五十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北京猿人就已经开始使用火了。

猿人在经历了大约几十万的漫长岁月后,又逐渐发展到了古人阶段。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23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23集

第23集两汉经学主要内容:讲述两汉经学的传承和发展。

经学简介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现存北京孔庙的十三经碑林有189块,包含着《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经文,是当时朝廷提供的科举考试的标准文本。

乾隆石经碑文书法遒劲,是清代书法家蒋衡历时十二年才完成的作品。

在中国历史上,将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是一种传统,最早从汉朝开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汉石经的经文是历代朝廷选士的必读文本,勒石刻经、树碑垂范,拥有不可比拟的尊崇的政治地位,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从孔子到儒学再到经学,这一切均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命运,而提起经学,就必须从两汉说起。

经学发展汉高祖时期刘邦祀孔公元前195年冬季的一天,汉高祖刘邦来到山东曲阜的孔子墓地,此时刘邦已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执掌着汉王朝的最高权力,这令孔墓的看守者非常担心。

早在刘邦还未成为皇帝时,他就十分鄙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他认为儒家是陈腐的,骂儒生为腐儒,甚至把儒生的帽子摘下来当尿罐使用,以此折辱儒生。

山东曲阜文物局档案馆珍藏的明朝成化弘治(公元1465-1505)年间彩绘绢本《孔子圣迹图》36幅,这些彩绘绢本展现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一幅描绘刘邦祭孔场面的彩绘还原着历史的真实图景。

从《汉高祀鲁》图中可以看出汉高祖刘邦到达孔墓时以最隆重的方式祭奠孔子,献上太牢厚礼(太牢礼指的是全牛、全猪、全羊,是规格比较高的一种祭祀礼)。

这是史料记载中最高统治者第一次公开祭拜孔子,刘邦祀孔开启了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先河,汉高祖刘邦还专门下诏旨:诸侯、公卿、将相先谒孔庙,然后再去地方上任。

重视儒学刘邦对儒家态度的改变与儒生叔孙通有很大的关系。

刘邦以一介布衣起家,当皇帝以后,他身边的将相也多不懂礼仪,在朝堂饮酒争功,刘邦为此心烦意乱却又无可奈何。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18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18集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主要内容:讲述千古一帝秦始皇赢政统一六国及秦王朝由统一走向覆灭的历程。

秦始皇贏政结束了中华大地列国纷争数百年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他因完成统一大业而名垂青史,又因实施暴政遭千古骂名,秦王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而他所主持设计的皇帝制度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赢政公元前3世纪中叶,在赵国首都邯郸,秦国公子异人在此充当人质。

公元前259年,异人的长子出生,即后来的秦始皇赢政。

公元前250年,异人继承秦国王位,称秦庄襄王。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薨,13岁的赢政继位,因为年幼,朝政大事控制在相国吕不韦手中。

公元前238年,22岁的贏政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仪式,这不仅意味着他已成人,而且将亲理朝政。

亲政过程此前秦国内形势发生变化,朝政大权从相国吕不韦转移到了长信侯嫪毐手中,嫪毐被吕不韦送入宫,与赵太后私通,嫪毐仗着太后的势力日益嚣张,曾对人自称秦王继父,蠃政亲政让嫪毐感觉莫名恐惧,他盗用秦王玉玺及太后玺发动叛乱,率兵进攻蕲年宫。

赢政迅速组织兵力,平定叛乱,将嫪毐车裂,随后罢免举荐嫪毐的相国吕不韦,将其放逐到巴蜀,吕不韦畏罪自杀,赢政顺利铲除两大权力集团,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秦国发展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相互攻伐、战争不断,经济破坏、民不聊生,天下百姓都渴望和平,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在战国七雄的角逐中,经过商鞅变法的秦国实力逐渐超迈关东六国。

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朗。

军事方面:秦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顶峰,秦国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兵工厂,与军事装备的先进相呼应,在军队建设方面秦国继续大力推行军功爵制,士兵们为了立功封爵授田而奋勇作战,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实力。

内政方面:秦国坚定不移地发展经济,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对外政策:积极采取各种军事和外交活动,不断兼并周围弱小国家,扩张领土,秦军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国,活埋赵国四十万士卒。

修建水渠、延揽人才:秦国所在的关中平原土地贫瘠,降雨量稀少,粮食产量不高,这极大地影响了秦国的国力。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77集

历史记录片《中国通史》学习笔记  第77集

第77集:永乐迁都主要内容:讲述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历程。

历次迁都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迁都事件。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力排众议,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开启了商朝此后二百多年的灿烂文明;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从栎阳迁都咸阳,加快了秦国崛起的步伐;公元494年,北魏孝文帝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赢得了中原文化的认同;公元1272年,元世祖忽必烈从上都开平府(在北京以北约三百公里处)迁都燕京(今北京),并改称大都,从此绘就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阔的版图。

朱棣上位公元1402年是明太祖之孙建文帝朱允炆在位的第四个年头,也是他的叔父燕王朱棣从北平起兵的第四年。

因为担心分封在外的叔父们兵权太重,建文帝即位后即着手削藩,这立即引起了势力最为强大的燕王朱棣的反抗。

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起兵,四年后,燕王军队在谷王朱橞、曹国公李景隆等人的内应下攻下都城南京,建文帝在一场大火中不知所终,这一事件史称靖难之役,43岁的朱棣即将成为明王朝新的主宰者。

就在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燕王朱棣在谒拜朱元璋孝陵归来的途中导演了一场“黄袍加身”的劝进闹剧,一番装模作样后,朱棣即皇帝位,从此皇位正式易主。

公元1403年,明王朝的年号被更改为永乐,明朝历史进入了永乐时代。

提议迁都永乐元年正月,朱棣在南京郊区隆重祭祀天地后回到奉天殿,群臣行礼之后,善于揣摩上意的礼部尚书李至刚向朱棣提出了一个建议:建议以北平为北京,这开启而来明朝迁都的序幕。

然而,大明王朝的国都由南京迁至北平不仅要举全国之力,而且后来花了整整十九年才得以实现。

李至刚恰恰说出了朱棣的心意,应该说这不仅是朱棣的心意,也是朱元璋的遗愿,在大明王朝最初的几十年时间里,都城定在哪里似乎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早在洪武初年,朱元璋就曾对汴梁、洛阳、西安等城市做过考察,他还在家乡凤阳建中都皇城,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中途停建,转而修缮南京城,但是南京似乎也并非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都城,晚年的朱元璋曾特意派出太子朱标北巡,考察迁都之事,遗憾的是太子朱标不幸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迁都之事就此搁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磨石器,南稻北粟
手工制陶
母系族外婚,对偶婚
组织定居村落
母权制
图腾:象征,族徽,母系盛行,需求保护。
1铜器发明
经济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
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
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
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
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
猿人(旧早) 杂交 京谋田
原始群古人(旧中) 血缘婚(同辈婚) 马丁长大
原始社会新人 母系(旧晚) 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 河畔羊
如果说《枪炮、病菌和钢铁》主要是解释为什么某些大陆上的民族没能更好地发展起来并被其他大陆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征服的话,本书就是解释为什么在同一起跑线甚至在起点处于落后位置的西方国家(民族)反倒在后段赶超、引领并迫使东方世界进入新的时代。两书依次读完,感觉相互契合,
历史考研笔记
中国古代史
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
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 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 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
特点:1族外婚
2血亲关系
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
对偶婚(主夫主妻)
父系 一夫一妻制 家住纹龙
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