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地理2讲稿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精品教学课件(共144页)
问题2 (区域认知)烟台市与青岛市地域相邻,两个区域之间的 界线有何特点?
提示:青岛市与烟台市之间的界线是非常明确的。
问题3 (综合思维)从区域层级来看,济南、青岛、烟台三个片 区的关系是什么?
提示:这三个片区的层级是相同的,都是山东自贸试验区的组 成部分。
问题4 (综合思维)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上,青岛与济南两个片区 的发展条件和方向相同吗?为什么?
(3)客观存在,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认知的区域:如中 国野生稻分布区、低硒地区等。
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__低__。 (1)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_较_大__尺__度__对应。 (2)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_较__小_尺__度__的区域。 2.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可以_相_互__促__进__。 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_地__理_位__置__的差异,具有 不同的_发_展__条__件__和不同的_发_展__方__向__。
维)
一、不同类型的区域
1.区域的含义: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_地_域__差__异__的基础上按 照一定的目__的__和标__准__划定的空间单元。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__围__、形状和_边__界_。 (2)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_相__对_一__致__。
(3)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的区域类 型也不同。
3.豫州:涉及今河南、山东 徐州:涉及今山东、江苏、安徽 冀州:涉及今山西、河北、河南等省部分地区 兖州:涉及今河北、河南、山东 青州:涉及今河北、山东半岛 扬州:涉及今江苏、安徽、江西及其以南的地方 荆州:涉及今湖北、湖南 梁州:涉及今陕西、四川、甘肃、青海 雍州:涉及今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
(必修二)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模板)
(必修二)人教版高中地理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模板)一、教学内容简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高中地理必修二中的某一部分(具体内容可以写在这里)。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能够掌握(写明学生的研究目标)。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重要概念和知识点。
2. 理解地理学中的相关理论和模型。
3. 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信息搜集和数据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介绍本节课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通过提问、引用实例或观察现象等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问题。
2. 知识讲解与讨论教师通过讲解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 拓展研究与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拓展研究和实际操作,例如进行实地考察、小组讨论或实践活动等。
4. 总结与评价学生和教师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研究成果,评价学生的表现,并给予正面的鼓励和建议。
五、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过程,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 地理课本和教辅材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3. 实地考察的相关材料和工具。
六、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为了检验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提升。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1. 笔试或口试形式的考核。
2. 实践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
3. 学生参与度和团队合作评价。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说课稿,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备课工作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范文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范文篇一: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全套说课稿高中地理必修2全套说课稿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人口的空间变化说课稿城市化说课稿农业的区位选择说课稿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说课稿工业地域的形成说课稿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1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2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3 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说课稿41高中地理必修2所有课时的说课稿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程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的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
下面我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教学程序等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目前人类最为关注的四大热点问题。
不难发现,在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关键因素,人口问题是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人口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都会引发包括资源、经济及社会等在内的一系列变化。
因此,教材把人口的变化作为全书的开篇。
这也正符合了高中地理课标总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的要求。
第一节教材内容的课标要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首先从数量这样一个最直观的角度来探讨人口的变化,因为目前我国和世界上的人口问题,正是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引起的。
并且,这一部分的基础知识,初中已有涉及,由此引入,更显得顺理成章,有助于学生对该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树立起人地关系的思想理念。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概念,能据图说出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的地区差异,了解人口基数对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绝对数量的影响。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教给学生读图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提高从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附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全套高中地理说课稿模板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高中地理说课模板(标准格式)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
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与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步骤向大家详细地讲解我对这节课的安排。
一、说教材分析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
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
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二节《城镇化》。
工业革命以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全球的潮流,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但是,集生产中心和消费中心于一体的城镇,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讲述回答了城镇的五个问题: 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的意义有哪些?城镇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面对城市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城镇化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内容标准2.4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11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探究有关人文地理的问题。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城镇化的含义入手,进而讲述城镇化的意义,接下来讲述了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然后分析城镇化带来的问题;最后讲述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管理城市。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城镇化的意义”“世界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四个标题。
为了让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第二、三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第二、四个标题内容里安排了探究活动,教材最后设计了“自学窗”,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的意义。
2.运用实例或资料,说明世界各国城镇化进程及其特点。
3.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学校所在地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料,绘制图表,分析该区域城镇化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课程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二主要围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主题展开,涵盖了地球与地图、地球上的大气、水文循环、地貌的形成、人口与城市化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这些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环境的基本认识,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将从“地球与地图”这一章节开始。
在这一部分,我们会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并掌握它们对季节变化、昼夜更替等自然现象的影响。
同时,我们还会讲解地图的基本概念、种类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图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接下来,我们会进入到“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节。
这里,我们将深入探讨大气的组成、大气层的结构以及大气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学生将会学习到气候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此外,我们还会讨论气候变化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
在“水文循环”这一章节中,我们将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径流等环节。
通过对水文循环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和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还会探讨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和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以及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地貌的形成”是另一个重要的章节。
在这里,我们会介绍不同类型地貌的形成原因和特点,如山脉、平原、沙漠、河流等。
通过对地貌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地表形态的多样性和动态变化。
此外,我们还会讨论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地貌环境。
在“人口与城市化”这一章节,我们将关注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进程等社会现象。
学生将会学习到人口分布的地理特征,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全册说课稿(2)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地理下全册说课稿(2)说课稿课件第二节首都北京一、基本概况: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二、城市职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三、历史悠久的古城:长城、故宫、天坛四、未来发展方向:现代化的大都市(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杨壮仁)市巴州区第六章认识不同的区域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江流域的位置、范围,了解长江流域丰富的自然资源,明确长江流域水能资源的综合开发及意义,明确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状况,能结合长江流域相关经济数据解释长江流域为何被称为__的“黄金腰带”。
认识长江流域四大城市群,学会分析长江流域上下游地区在城市密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掌握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优势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
认识长江流域工业发展条件及其在全国的地位。
认识长江流域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能提出主要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和数据资料,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学习并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和互利的意识;渗透正确的资源利用观念、环境观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长江流域地区的经济教学难点结合地图、图表数据资料对长江流域地区的资源、经济、环境问题等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和归纳。
教学时间4课时教学过程师:____年7月23日出现了5____年一遇的日全食,在我国观测日全食的最佳地区是哪里呢?生:长江流域地区。
(多媒体展示长江流域一些省区,如:四川、重庆、安徽等省区日全食的照片,让学生对长江流域的大致范围有个了解。
)师:长江流域地区的具体范围在哪里呢?主要包括哪些省区呢?(投影__政区图、__地形图和长江流域地区范围图,让学生探究认识长江流域地区在__的位置和大致范围,及其范围内主要包括的省级行政区和地形区。
)生:通过观察地图,小结归纳长江流域的范围。
①长江流域是指整个长江水系的流域范围,为180万平方千米,占__陆地面积的18.8%.②长江流域横跨__东部、中部和西部,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新教材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课件第二章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 解析:(1)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各种功能 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可能兼有其他功能。
• (2)从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在城市规模较小时,城区狭 小,各功能区往往混杂布局,没有形成明显(míngxiǎn)的 功能分异。
• (3)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是城市的主要功能区,为各 类城市所共有。
• (4)现代城市主要是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下而发展 起来的,因此经济因素对其城市功能区分化影响显著。
• 散漫型乡村,房屋和院落零星分布,其间距大小因地而 异。
第十八页,共50页。
必修第二册·人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 我国不同地区受地形(dìxíng)影响的聚落分布特点
地区
分布特点
西北干旱地区
多分布在沙漠边缘的山麓绿洲地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带
云贵高原
多分布在山间盆地(坝子)
北方平原地区 一般规模较大,呈团块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 城镇(chéngzhèn)主要功能分区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呈点状或条 商业区
状
占地面积小,人员 流量大,地价高, 土地利用集约,是 城镇的核心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 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 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第二十四页,共50页。
必修第二册·人教地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专业化程度高,竞争协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集聚性强,作强,导致集聚,又因
工业区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污染;②交通便
成片分布 环保、地租、交通等因
利,降低运输成本
新课程地理2讲稿
大数据在地理分析中的应用
大数据概念
指无法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 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大数据在地理分析中的应用领域
05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食物网 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维
持生态平衡。
气候调节
植被通过吸收二氧化碳、释放 氧气,调节大气成分,同时影 响降水、气温等气候条件。
水源涵养
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能够涵 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洪涝 灾害。
生物多样性维护
生态系统为各种生物提供栖息 地,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珍
地理信息系统(GIS)基本原理
GIS概念
一种以地理空间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适 时提供多种空间和动态的地理信息,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 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GIS基本功能
包括数据采集与编辑、数据存储与管理、数据处理和变换、 空间分析和统计、产品制作与演示、二次开发和编程等。
GIS在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应对高考要求
本课程针对高考地理科目的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考 试所需的知识点和解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社 会经济和文化遗产等方面的问题,拓宽视野,促进 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与结构
01
02
03
04
自然地理
包括地球运动、大气环境、水 体环境、地貌与土壤等基础知 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现 象和过程。
新教材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课件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章末综合提升
1.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定的空间 单元。
2.区域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 的边界具有过渡性。
3.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有的区域按照自然特征划分,有的 按照人文特征划分,有的则综合多种因素划分。
4.区域的空间尺度不同,较大尺度区域可包含较小尺度区域; 同一尺度区域,面积、位置等存在差异,并影响区域发展。
谢谢您的观看
请在此输入您的副标题
答案:(1)分布特点:(多呈条带状)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原因:河谷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较充足),降水较多,可 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靠近河流,水源丰富。
(2)甲农业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光照 强且光照时间较长,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合成和积累。
(3)印度洋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受到(喜马拉雅山)山地阻挡, 气流抬升,形成大量降水。纬度较低,河谷地势相对较低,气温高。
3.区域特征分析 (1)自然地理特征分析 可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自然资源 等方面分析。 (2)人文地理特征分析 可从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方面分析。 (3)结合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分析区域内的自然灾害和环 境问题,分析原因,找出措施。 4.区域差异比较 在区域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出两区域 的差异。
9.因地制宜的区域发展,既要根据自身的地理条件,合理安 排人类活动,又要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区域关联的发展变化,及时 调整人类的活动方式。
区域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区域图是高考命题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图像,主要 有宏观区域图和微观区域图,都侧重考查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 人文地理特征、自然灾害、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高中地理新课程人教版必修2
人教版地理必修Ⅱ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及教学目标的设定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本“课标”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
即在城市分布图上,会指出城市分布的状况,并归纳出城市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基于以上理解:对本条标准进行细化,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1、能运用城市地图,辨析其空间形态类型。
2、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空间形态与地形、水系和交通线等因素的关系,理解其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原因。
3、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出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
4、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运用地图,分析其功能分区的结构及各个功能分区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点。
5、能说出地租与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根据各类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说明城市功能分区形成原因。
6、能以某个具体城市为例,说明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
二、教学内容解析在平时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对城市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这种对城市的感性认识是零乱的、非系统的。
为了更进一步感知城市,激发学习热情,也为了顺理成章、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
所以教材在编排上是按由外到内、由整体到局部、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来逐步认识城市个体,其内容分成三个部分:①城市形态;②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③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其中,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内容。
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各功能区没有明显的分界线;二是在一个功能区中,只是该项功能所占的比重较大或该项功能地位突出而已。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这一部分的内容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个部分的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承,弄清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就不难理解。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说课稿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说课稿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说课稿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
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
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
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
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
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
为什幺这幺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
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第。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3.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 (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 自然规律 ,谋求人地和谐,如水利工程都江堰。 (2)如果人类活动 违背 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 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如美国大平原地区在20世纪30年代大面积开垦中 部大平原,破坏了草原植被,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而出现了“黑风暴”。
提示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和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
活动提示 教材第21页活动提示: 1.山西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煤炭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煤炭工业是山西省 的支柱产业,煤炭资源的数量极大地影响着山西省的经济发展。 2.为保护环境,保护大气,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我国对煤炭资源的使用进行一 定限制,对能源消费结构进行调整。其中受自然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 素等影响,煤炭开采量与需求量减少,从而限制了山西省煤炭工业的发展。
(3)自然资源的 种类和储量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
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区域发展的关键 (1)有的区域尽管矿产资源丰富,但 过度依赖 矿产资源,也会
制约 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点一 自然环境与区域发展
情境探究 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指古巴比 伦、古埃及、古印度和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实际上对应着世 界四大文明发源地,分别是两河 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 这四个大型人类文明最早诞生 的地区。下图是世界四大文明 古国位置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 (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区域分布的共同点是什么? 提示 都位于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都位于北温带。 (2)自然条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条件,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都对 区域发展有重要影响,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3)人类改造自然条件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 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 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说课稿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二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第三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问题研究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问题研究煤城焦作出路何在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的布局第二节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问题研究北京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问题研究绿色食品知多少第一单元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说课稿一.说教材教材分析: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知识内容】: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从时空两个角度阐述人口的发展要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
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的基础,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是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进一步具体化。
对于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长,教师应使学生明确人口的自然增长与自然增长率及人口基数的关系,以及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
并通过人口曲线图及统计图来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的时空特点。
该部分内容还要求学生探讨影响人口自然增长产生时空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第二部分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我们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进行比较,获得对各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认识,并可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上的分布情况。
在分析每一类人口增长模式特点的过程中,注意联系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等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进而综合分析区域发展与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
地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第2章第3节同步课件37张说课设计
第八页,共38页。
五、学法(xué fǎ)分析
课前学习(xuéxí)、分组学习(xuéxí)和探 究学习(xuéxí)
第九页,共38页。
六、 教学(jiāo xué)过
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 (三()xu课éx堂í) (kètáng)小结与板 (书四设)课计堂练习 巩固提高
化?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第二十六页,共38页。
归纳(guīnà):英国的城市化 之路?
近20年来 再城市化
20世纪下半叶 逆城市化
20世纪上半叶
城市化起 19世纪 步(qǐbù)
阶段
郊区 ( jiāoqū) 城市化
第二十七页,共38页。
合作探究:什么是郊区城市化?什么是逆城市化? 发达国家(fā dá ɡuó jiā)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现
第三十六页,共38页。
第三十七页,共38页。
内容(nèiróng)总结
第三节 城市化。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1、通 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一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
No 一。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现象,成为本节教学的一个难。课前学习、分组学习和探究学习。城市化:
驻马店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金融 生态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卫生城市等称 号。
第二十一页,共38页。
材料 (cáiliào) 5
华源光伏 企业(qǐyè)
车间
第二十二页,共38页。
步行街一角
第二十三页,共38页。
案例(àn lì)分 析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改培训 内容回顾
(一)内容体系
1。地理2与原教材相比的变化
第一是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色
第二是新课程更贴近了学生的生活 第三是加强了国情的教育
此外,新课程特别好地体现了学生要学习对自己终身有用 的地理,像一些原理性的东西或者是特别强的规律性的东 西可能不是地理2的重点,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人 文地理的社会现象,然后把这些现象展示出来,使学生知 道我们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东西,而具体的比较深层次的原 因不需要现在高中学生它去重点研究。
6.如何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将其转化 为学生可以学习和探究的内容? 第一、要落实基本概念
第二、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分析要到位
第三、对课标的理解,还表现在对行为的理解
特别注意行为动词 :分析、说明、运用、解释、联系、 了解、归纳、概述、领悟、认识等。
(内容标准中的行为动词是针对学生说的,而不是针对教师的 要求。)
(1) 图中表示2005年亚洲人口柱长与人口数不呈正比,该柱中有断开,表示 未将所有柱长绘出。 2005年亚洲人口数大,如严格按正比例关系绘,将占据过多图幅空间,整幅图 也将显得不够美观、协调。 (2) 亚洲 亚洲 非洲 (3)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已经保持在较低水平,人口增长缓慢,发展中国 家人口增长很快。 (4)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 下降,因而人口增长很快。
资料运用型的学习,可以达到不同的目标,但一 般的以综合目的学习为主。应该充分利用已经准 备的资料,而且能够充分利用资料也和学习活动 的主题是否恰当有关。在资料运用型为主的学习 中,应注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 让资料的运用成为确定学习主题的一个重要的环 节。在资料运用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工具、 资料运用,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我们要做到因材 施教,利用当地资源组织教学,是资料运用的一 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以上两案例反映了许多教师在课改中或在平 时教学中都重视了尽量挖掘身边的材料和资 源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在熟悉的环境中, 找到有利于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 自己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事例。让学生从熟 视无睹到有心观察身边的地理现象。做到学 习以致用,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案例三
重视影视资料和图片和教学效果
阅读教材第四页“阅读”材料,讨论回答:
(1)读表1.1,比较中国、印度与俄罗斯、日本的人口增长有何不同? (2)日本政府为什么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3)请你谈谈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与原因。 (4)为实现人口与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或各地区 能否采取相同的的表述为: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 分布。 活动建议为: 运用本地人口资料,绘制图表探究本地人 口的发展模式和人口迁移的特点。
该学案的最大特点是把课文内容与课标分解 为问题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回答和解决 问题。 在问题的设计中注意了让学生对课本中材料或 图表分析的一般过程,即
3。人文地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是人文现象在空间上,他们 彼此的空间关系。
二是人文事物和人文现象与自 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4.我国人文地理学在21世纪的新趋 势是: 第一 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 第二 注重研究方法多元化。
5.人文地理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意 义。 在人文地理教学过程当中,老师 可以用很多现实例子引导学生进行 学习。
案例二: 教案一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部分)
【教学目标】 1、挖掘乡土教材,以家乡滨州市滨城区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与城市功能 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之间关系。 2、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运用实例说出某 城市的空间结构,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3、以自己美丽家乡滨州市为例,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待城市发展及其内部 空间结构的变化。 【课前准备】将学案、滨州市老城区地图发给学生,并将学分成多个学习 小组。在正式上课前3-5分钟内就开始播放滨州市风光宣传片,提示学生观 看并欣赏(目的:抓住学生注意力,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新课开 始做好准备): 通衢,一条条通衢大道,像舒展的手臂,托起新滨州的敞亮和心的广袤; 灵水,梦中的江南,吟唱在新滨州的臂湾,有了水,这片土地就有了灵气; 家园,宽敞明亮的居所,与阳光绿树和清新的空气,和谐成一幅幅画卷; 梦境,安详的夜,彩色的夜,舞蹈的夜,仙境的飘逸,童话的梦幻……
①阅读(材料、图表)、获取有效信息; ②对信息加工处理、总结出规律或发现问题;
③最后对规律或发现的问题进行解释。
该学案使用时可能会加大教师的教学难度, 但利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利于学生思维 的发展,特别是利于学生思维发散的提高, 同时有利于师生在课堂上的平等交流。
该学案的使用前提是: ①相信学生学习能力 ②要求学生合作学习 ③理解学生离题探索 ④教师参与探讨解惑
地理课堂探究学习建议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 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 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 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 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 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 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 以替代的解释。”
原则1
原则2 原则3 原则4 原则5
应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及其相互促进。
应在多样化的科目中开展探究式学习。 应强调探究式学习的多样化设计模式。 探究式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并关照个别差异。 应给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提供足够的支持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最能引起学生兴趣,学生 最乐意接受,课堂气氛最轻松,教学效果 比较好的,同是也是最直观的是在课件中 放映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片(或 视频剪辑)和图片。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美国农业
美国农业大观
美国农业大观 2
日本水稻栽培
鲁尔工业区兴衰
鲁尔工业区的改造
课堂探究学习 的思考
(1)中国、印度比俄罗斯、日本的人口基数大,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高,每年增长 人口要多。 (2)因为目前日本人口出生率低,老年化严重,劳动力相对缺乏,劳动力负担重。 所以,现在日本政府在全国大力推广鼓励生育的政策。 (3)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人口死亡率下降;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出生率任然保持较高水平,所以自然 增长率较高。加上我国人口基数大,以至人口增长过快,已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 发展,同时对环境和资源造成的压力过大。在此背景下,我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 以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缓解对环境和资 源的压力。 (4)不能。因为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国情,各国或各地区应根据各自的情况采 取不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
案例一:学生导学案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课程内容一:关注世界人口的增长 [互动探究] 阅读教材“世界60亿人口日”,讨论回答: (1)有人说“人多力量大,人越多越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国家”,请你 谈谈对该观点的看法。 (2)人口过度增长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吗? (3)请你谈谈为什么世界60亿人口日备受重视?
2。人文地理的主题
新课标没有拘泥于地理学系统划分,而是精炼地从 人文地理学当中,选出了若干个内容,提炼出三个 主题。这三个主题是
① 人口与城市 ②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③ 人类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协调(人类与地理
环境的协调发展)。
这样的选择贴近了学生生活的体验,也简化了中学 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知道地理学涉及的方面是非常 广阔的。课程标准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出发,提 炼出以上三个主题。
课程内容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
读图1.4,回答: (1)在柱状图中柱长与所表示要素的值一般呈正比,图1.4中有无特殊者,绘 图人为什么如此处理? (2)目前人口最多的大洲是 ,1950~2005年人口增长最多的大洲 是 ,1950~2005年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 (3)二战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有何不同?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学科概念和价值观概念
学科概念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核心。
价值观概念 如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甚至比较 大的概念,叫可持续发展 学科概念 如工业区位,农业区位,中心地理论,
在考试评价当中,要避免单纯考察学生对某个概念 的记忆。要求老师们能够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引导 学生加深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10。依据课程标准,合理的选择教学 内容 第一,对课程标准所需要的知识点和 能力要求,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和过程与方法,这四个方面做出合理 的分析。 第二,在以上基础上对教材进行解读, 依据知识点,能力要求,以及过程与 方法,来寻找教材当中的落脚点。
7.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
第一、注意对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特 别是基本概念和行为要求的把握
第二、重视活动建议,让学生充分活动
(二)组织教学
8.把握人文地理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生 产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处理人文地 理各部分教学内容和它们之间关系。
9。学科概念是人文地理教学的核心
人文地理中的概念可以分为
课程内容二: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口增长特点
读图1.2、图1.3,回答: (1)研究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分析人口总数的变化,怎样衡量 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 (2)比较图1.2、图1.3的横坐标和纵坐标有何不同? (3)在图1.2中,农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曲线与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时期的人口增长曲线有何不同?反映出人口增长有何差异? (4)完成第3页“活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