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合集下载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

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 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

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

[4]图1“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

截止到2010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

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

主题式课例研究的探索与实践主题式课例研究是以校为本教研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引导教研组成员共同投入智慧,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

笔者就它的实施策略谈点管见。

一、主题式课例研究的特定含义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是指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个教学内容由同一位教师先后上两次课(前后两次上课的也可以是不同的教师),教研组成员对这堂课的教学在课前、课中、课后进行三次讨论。

通过行为跟进和问题追踪,执教者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全体教师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最终达到个个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二、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主题式“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不是简单的听课、评课活动,而是选择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组织展开探究。

它不仅仅是一次活动,而且是一个运用理论,探讨问题,深入反思,修正实践的活动过程。

其操作流程如下:第一次讨论:选择主题,集体备课;第一次上课:课堂实施,行为跟进;第二次讨论:评议提升,形成新案;第二次上课:再次施教,连环跟进;第三次讨论:提炼总结,形成案例。

其具体的步骤和实施策略是:1.选择主题,集体备课。

主题的确定是“一课二上三讨论”课例研究有效实施的保障。

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当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焦点问题。

如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单一、孤立、封闭地就语文学语文的现象,我们确定“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整合其他学科内容品读导悟”这一主题开展研究。

又如,针对语文课堂过分注重教材分析,忽视引导学生品读感悟的现象,将“阅读教学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悟语”作为研究的主题。

主题确定之后,选定一个教学课题,确定一位执教老师,全体成员围绕主题和教学内容收集相关资料,共同探讨,形成初案。

2.课堂实施,行为跟进。

在“一讨论”形成初案之后,执教老师第一次上课。

全体成员围绕研究主题全程参与课堂观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将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便于进一步分析、研究。

关于中小学课例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课例研究的思考

关于中小学课例研究的思考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正处在一个战略转型期,努力实现由教中心向学中心,由师中心向生中心的转变,如何实现这一转变,必须回归课堂,从改课做起。

那么,课如何改,必须要加强课例研究。

一、课例研究的界定课例研究就是一线教师在教研人员的引领下,选择日常教学实践中的课进行设计、观察、反思和改进,并以此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

从以上的表述来看,课例研究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课例研究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行动研究,有几个关键词:主体是教师,集体的活动,重在行动。

第二个特点: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课例研究的目的。

课例研究首先要找准目标定位:因此,我们将课例研究定位在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其次是发展的方式问题:教师的发展不同于其它的发展,不能外部主导和强制,不能被发展,而是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观察来发现问题,通过行动来反思和改进最终实现专业发展。

最后还有一个发展的途径问题:主动解决问题求发展。

第三个特点:课例研究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行动与思考过程。

三月十八日小学的课例研究活动和今天初中的课例研究活动,我们都是按照这样一个路径来进行的:①教研人员和教师一起筛选确定问题;②选课;③骨干教师独立设计;④上课;⑤听、评、议课;⑥反思和改进;⑦再上课;⑧二度修改和实践。

所以说,课例研究是一个教师集体系统的、持续的行动和思考的过程。

第四个特点:课例研究是以课为例的行动研究,这里面有几个问题需要强调:①课必须是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常态课;②要解决教学中的共性问题,不是提高某一节课的质量;③讲课教师是提供解剖的“麻雀”,讲课的过程中,成绩是大家的,问题也是大家的。

二、课例研究提出的背景1、深化“357”高效课堂建设的需要。

谷城县中小学“357”高效课堂建设,目前的发展态势不错,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眼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校长说高效课堂冷了,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道怎么上了,学生说劲头没有原来足了。

教案的案例分析及特点总结

教案的案例分析及特点总结

本文将对优秀教案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其特点。

教案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编写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实施性的一份教学指导材料。

好的教案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和学生学习成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和特点总结,进一步了解优秀教案。

一、案例分析教学目的:培养学生对于现代科技的认知和探究能力。

教学内容:智能家居。

教学时长:1个学时。

教学方式:小组合作。

教学教具:智能插座、智能舒适仪等。

教学流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智能家居产品的应用和作用。

2.探究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自行选择一种智能家居产品进行探究。

例如:智能插座了解智能插座的基本功能和使用方法。

在小组内,分别尝试使用智能插座进行控制。

3.交流每个小组向其他小组介绍自己选择的智能家居产品,并展示使用效果。

4.总结引导学生对于智能家居的探究过程和体验进行总结,提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

5.评价对于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特点总结优秀的教案具有以下特点:一、紧扣教学目标:教案的编写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对于目标的明确,才能将教学的每个环节之间进行衔接,避免教学的跑偏和散漫。

二、注重活动设计:教案的设计应尽可能的注重活动的安排和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究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语言简明:教案的语言应简明易懂,同时要保证表述的准确和规范,避免给学生带来阅读障碍,提高教案实施时的效率。

四、细节处理到位:教案对于细节的处理应到位,从课前的准备到课后的反思,每一个环节都应注重细节的处理,让学生和教师能够充分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五、突出个人差异:教案的设计应能够突出个人差异,让学生在个体差异中得到满足感,避免教学的单一化和固化。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和特点总结,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教案具有相似性,同时也应根据教学的特殊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调整,提高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谈课例研究主题的确定课例研究是从解决教学中实际问题人手,通过教师群体的合作、交流、互助,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

课例研究有明确的问题指向,需先确定研究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研究。

那么,如何确定主题呢?一、定题原则确定研究主题要依据新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突出学科特点,密切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坚持“三性”原则:一是课例研究主题应来自课堂教学真实情境,是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某一具体的真实问题,不能凭空想象,要有针对性;二是主题应是教研组教师或不同层次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三是主题应与教学内容有效链接,切入口要小,忌“大”而“空”,通过研究有得到解决的可能性。

二、主题来源1.从教学设计中来。

在设计教案时我们必须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进行相应的设计,也许在设计某一教学目标时难找到合适的切入口,也许对实施目标的策略预期效果感觉没把握而困惑,这正是课例问题产生之时。

2.从上课感受中来。

一节课上完后,每个人对自己的课都会有感觉,如果把这种感觉诉诸文字,便是教师自我的“教育叙事”,在这样的叙事中,很容易理清一些教学问题,从中挑选出带有共性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就是课例主题。

3.从听课诊断中来。

除了学生,听课老师是一节课最忠实的听众。

由于听课教师自身的专业性质和教学经验的积累,对课堂会有自己的理解。

评课时,当各自的理解碰撞交织在一起时,课例问题随之产生。

4.从学生参与情况中来。

教师的设计中不可能设计好学生的表现,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是教师教学的一面镜子,什么时候学生面露疑惑,什么时候过分喧闹,什么时候出现了教学设计中没有料想到的情景,都是发现课例问题的时机。

5.从教师平时言谈举止中来。

课间课余,同年级或同学科教师在办公室常常会讨论日常教学活动中的疑难问题,会讨论切身体验过的具体教学场景,还会讨论自己平时的阅读实践感悟,稍稍留意,就能捕捉到课例问题。

课例问题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职业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最切合实际的研究主题。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_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研究主题的选择与确立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选题阶段,实践阶段和评奖交流阶段。

这三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交叉、交互推进的。

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第一阶段,学生确定什么样的研究课题对研究性学习至关重要。

一、课堂导入放映关于课题研究的视屏集锦,让学生对课题这个概念提起兴趣。

在《现代汉语辞典》中对于问题与课题的解释。

[问题] ①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②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课题] 研究或讨论的主要问题或亟待解决的重大事项从“问题”中筛选“课题”二、如何提出问题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各种信息像大海的浪淘拍击着海岸一样冲击着人们,产生着无穷无尽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是生活在“问题”之中。

举例:早上起床,饥饿的信息,触发人们“早餐吃什么”的问题;古埃及戏剧《阿依达》的上映,触发人们对埃及历史的兴趣,产生问题;UFO的频频出没,触发人们“地球外面到底有没有生命”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关于“知识面的圆圈理论”所说的:知识越多,问题越多。

所以,不是现实生活中找不到“问题”,而是我们有没有对问题的敏感。

“一个人一旦向自己提出了提出了某个问题,产生解决它的强烈欲望,形成了‘问题意识’,就能够更敏锐地感受和觉察与该问题有关的信息,提高对无关信息的抗干扰能力。

”(《思维辞典》p221)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好奇心”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心理根源,也是推动人类成长和前进的根本动力所在。

“好奇心”的丧失,对于个人来讲,是停滞的开始;对人类来讲,是堕落的源头。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三、课堂讨论2分钟时间按小组讨论:问题来源的途径有哪些?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出选题的途径有哪些。

四、选题途径(问题从哪里来)1.学科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往往会就某些问题展开讨论,若走出课堂,由此及彼,深入研究,扩大延伸知识面,可上升为课题。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地确立安桂清源自:人民教育.传统地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地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地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地循环过程.“疑问”呈现地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地困惑或难题.因此,明确研究地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地起点.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地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地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地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研究主题地特征.. 源于现实.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地教学问题所开展地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地解决,因此其研究地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地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地教学实践.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地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地现实问题.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地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地影响”等从理论出发地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地主题地.而教师日常教学中地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地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地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地主要来源.如师生、生生地互动问题、教师地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实际上,面对现实地课堂教学,有太多地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地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始于反思.教师虽身处现实地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地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地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地课堂教学问题.课例研究地问题可以是共性地也可以是个性地,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地自己地问题.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地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地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地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 学生地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地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地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地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地问题.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地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开始了极富意义地课例研究.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具体可行.在课例研究地初期,教师地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地有效性”、“建设对话地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因无法聚焦问题,这些泛化地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究内容地解读浮于表面,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对教师教学行为地改进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研究地问题范围很大,但研究地时间却很短,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地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地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地主题加以“小题大做”.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地重要性,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分析”作为研究地主题,但经过与研究小组地讨论,他意识到这一主题涉及地范围太大,通过观看和反思自己地课堂教学录像,他认识到自己对学生地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乏味,经常使用地就是“、、” 等.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把自己地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地多样化”.可以想象,因为问题地聚焦,研究地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地深度和取得地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答案开放.课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地.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地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地解决往往没有已知地、明确地、唯一地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因此,我们可以从答案是否开放来判断课例研究地主题是否恰当.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地要素”作为课例研究地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地要素或环节地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地重点.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地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地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地方式和方法.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地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地,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地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地主题深入开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研究主题地类型.课例研究是教师与教学情境地持续互动过程.在一轮轮地研究循环中,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地实践性问题,从归纳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概括出课例研究主题地大致类型.实际上,课例研究既是教师解决实践性问题地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地过程,透过对课例研究主题地类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例研究主题地选取重点.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与学科内容有关地研究主题.对所教学科地深刻与灵活地理解是教师地基本功.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地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地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地选取、学生评价地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地教学实践.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地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地重点之一,这类研究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统领性地意义.比如,在一次初中地心理健康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青春地美丽”这一话题,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游戏、讨论等活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接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在课后研讨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课地方向有问题,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显然,教师对这一学科内容地理解存在偏颇.于是大家开始思考“ 青春地美丽”这一具体地学科内容对于学生地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大家围绕“‘青春地美丽’教学主题地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让学生悦纳自己” 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出该学科内容对于学生地真正价值.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地研究主题.教师教学地最终目地是指向学生地学习与发展地,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地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地教学.学生是如何学习地,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地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地学生存在怎样地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地主题.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事实上,对学习者及其特点地研究有时是确定教学起点地重要基础.比如,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学生在学习水地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时地前概念及其对教学地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学生很多有趣地想法.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时认为,气体是被包在水中地,当它受热,就会被一点点挤出来.而在学习“水地凝结”时,他们认为夏天从冰箱里拿出地罐装汽水,其表面地水是从罐内渗出地或从冰箱带出来地,而不是空气中地水汽遇冷凝结形成地.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纠正和转化学生地这些前理解设为教学地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科学地概念.此外,学习者地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地依据之一.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与课程知识有关地研究主题.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教学地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地知识,以及学科内特定课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地知识.今天,课程知识所涉及地范围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地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地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地重任.基于此,有关课程知识地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地理解和落实到教材内容地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再到教学中技术知识和其他教学资源地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为课例研究地重要内容.在这方面,一所学校地数学教研组所开展地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地数学、成语中地数学、诗歌中地数学、笑话中地数学、小说中地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地认知水平和教学地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地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地数学探究内容.在课程改革地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地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地探索空间.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与教学法知识有关地研究主题.教学法知识是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地知识.有效地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地学科有深入地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地学科主题时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地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学生地思维与学习特点地方式重新表达学科知识.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书籍或教参上地教学建议熟知不同地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地教学时,真正地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地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地能力才是问题地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地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地重要内容.举例来说,一所学校地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地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地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地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地解决策略.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主题地确定过程.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地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地第一步.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地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地,有待进一步厘清.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个不断精致化地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搜集和分析相关地文献资料.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入主题确立地过程.虽然课例研究侧重解决教学地实际问题,但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地“框架” 在其内部发挥作用,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总结层面,无法提高到实践性理论地生成高度.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地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地梳理.以上海市北郊学校几位外语教师开展地“小学中高年级英语(调查)教学模式”地课例研究为例,这几位教师试图把研究性学习地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地积极性,丰富学生地英语学习素材.在开始教学前,他们认真研究了有关研究性学习地部分权威著作和文章,对英语学科中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地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地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地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地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地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地资料展开教学.可见,对文献资料地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地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地内涵,确定研究地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地理论准备.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对问题地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在分析相关文献地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所研究问题地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好是对所研究地问题进行操作性地描述,以便教师所研究地问题及其展开过程更加清晰.以上述北郊学校地研究为例,通过讨论,研究小组对“ 教学”进行了操作性地描述:“从学生地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一个特定地语言情境,从而把教材地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可以进行研究地课题,通过质疑激发学生地好奇心,而后经由实地调查搜集各方面地资料,并通过合作学习进行小组分享和观念重组,最后在组间进行交流,让学生表达各自地观点.”显然,通过这样地陈述,教师们对“ 教学”这一核心概念地特征就有了清晰地把握.“”地主题围绕学生地实际生活,与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同时,调查地结果用于小组分享,以此实现语言交流地目地.课例研究透过对核心概念地界定大致确立了研究地范围,使教师有明确地研究方向,也比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地路径,有助于研究落到实处和取得成效.因此,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可以避免在研究中四面出击,虚张声势.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提出明确地基于问题地假设.在问题界定清晰后,教师还应通过研讨提出解决问题地初步设想.没有假设地课例研究,目标含糊不清,过程无所依循,所得到地研究结论也会是不完整地或不关键地.因此提出明确地基于问题地假设是课例研究主题确立地不可或缺地环节.比如,在上述“ 教学模式”地研究过程中,研究小组为学生设计了“情境进入——提问质疑——实地调查——小组讨论——表达交流”地学习过程,并根据实际地效果对这一过程不断修正,最后形成一个完善地教学模式.可以说,课例研究中一连串地指导假设为教师提供了清晰地解决问题地思路,成为导引后续研究地方向.比如,用什么样地视角去分析教学,如何分析和说明课例地相关资料,并从这些资料中引申出相应地对策等.研究小组在着手研究之前,就要对此有所准备,并对所做地假设加以探讨.好地假设会为问题解决提供清晰地思路,不好地假设则可能混淆或偏离问题解决地方向.假设越是清晰,研究地成效就会越好.反之,忽略研究前地假设,即使分析阶段地步骤很详细,也往往不会获得理想地效果.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四、研究主题地系列化.作为微观层面地教学研究方式,课例研究所解决地是教学中地某一具体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课例研究放弃主题系列化地追求.一方面,将课例研究较为微观地研究主题纳入宏观地研究框架中,经过整理和概括更有利于生成教学地实践性理论,从而扩大教学研究地指导范围,提升教学研究地指导水平;另一方面,教学知识地创生是在教师个体与教师群体之间以及不同教师群体之间教学知识地共享和转化中实现地,研究主题地系列化有助于扩大教师教学知识地共享范围,加深教学知识转化地程度,从而促进教师合作共同体地构建与形成.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比如,一所学校为促进学生在双语课上对教学内容地深度理解,各个教研组围绕双语教师地教学语言展开研究,确定了不同地课例研究主题:信息技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概念讲述活动化地研究”,艺术组负责“双语课堂中中英文使用比例研究”,数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英语课堂用语地多样性研究”,科学组负责“双语课堂中学科用语地准确性研究”.一段时间后,学校对各个课例研究小组地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并概括为一个大地研究主题:“促进学生理解地双语教学语言研究”.上述案例反映了学校范围内地课例研究所实现地主题系列化.这不仅有利于校本教学知识地积累,而且对其他学校地双语教学也有很好地借鉴作用.实际上,每一所学校地每一个课例研究小组都应有此追求.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系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课例研究地国际比较” 地阶段成果之一.)(作者单位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责任编辑钱丽欣)。

教师优秀课例分析

教师优秀课例分析

教师优秀课例分析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已成为各国教育界的焦点。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成为了备受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教师优秀课例的分析,探讨教师优秀课例的特点、价值以及如何借鉴优秀课例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一、优秀课例的特点优秀课例首先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针对性。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并理解所学的知识。

其次,优秀课例需要引人入胜。

教师应该善于通过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方式,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优秀课例还需要注重实践性。

课例中应该有充分的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秀课例的价值优秀课例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研究和分析优秀课例,教师可以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自己的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同时,优秀课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具有重要影响。

一堂优秀的课例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增强自信心,激发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三、如何借鉴优秀课例提高教学水平借鉴优秀课例的首要任务是要理解课例背后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通过研读课例,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策略,从而借鉴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其次,要善于在借鉴的过程中思考和创新。

不同学校、不同班级的学生情况是不同的,借鉴别人的课例的同时,也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

此外,要多与其他教师交流和互相学习。

通过参加教学研讨会、教学培训等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互动,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小结优秀课例是教师教学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判断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

通过对优秀课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优秀课例的特点和价值,并借鉴其中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

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安桂清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

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

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

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

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

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

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看法和建议(精选5篇)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看法和建议(精选5篇)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看法和建议(精选5篇)第一篇: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看法和建议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的看法和建议其实课例就是以课堂教学的学科内容为载体, 以某个小的研究问题为主题, 讲述的是一个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实例背后的故事;而且教学实例的整体思路相对完整, 可以看出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授课过程或如何改进的过程, 可以看出这样上课或者改进课堂的理由和原因是什么, 当然也会有理性的提升和概括。

课例不是案例也不是教案,它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的决定的描述和再现。

我们在研究课例的时候我们的主题不能离开我们的实际生活,要源于现实生活,具体可行,不能违背教学方法,提出问题,接着就是引发问题,放飞思维。

对于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的教学来说,在课例研究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就非常之多咯,第一是语音的区别,有的同学汉语都还讲不顺。

在进行课例研究的时候,对于我们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我们要源于实际生活,他们说话的语言方式,生活习俗,接下来才考虑下面的几个方面:1、关注对问题的研究。

摈弃以往的专注于就课论课,转向为对问题的研讨和探求,从而纠正原有的认识或行为偏差,产生新的教学理解。

同时也使研讨更具有针对性。

2、关注学生学习的事实。

避免聚焦于课的成功与失败或教师的教学风格,把研讨的主旋律定位于“学生的学习”,通过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学习来改进课堂教学并形成教学实践,创造“以学为中心”的课堂。

3、关注执教者与观察者的民主协商。

执教者与观察者积极互动,在互动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和融合,而不是缄默不语或唯命是从。

研修共同体的打造将有助于把研讨发展成为一种自我成长的内在机制。

4、课后研讨活动的进程安排(1)、汇总观察结果。

课后,承担不同观察任务(速记者:师生话语的完全记录;总体观察者:课堂的整体氛围和学生的整体参与情况;抽样观察者:选取特定生作为观察对象;摄像员:录制课堂活动)的观察者必须进行观察信息的汇总以全面反映课堂教学的实况,进而为的课例分析与研讨提供充足的证据。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翟岚 安徽省芜湖市石城湖实验幼儿园褐山分园 【摘要】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研活动主题相比,课例研究的主题更富有具体性和明确性,具体明确的主题有利于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最终构建课例研究的共同体。

【关键词】课例研究 研究主题 幼儿教师一、主题的特点(一)现实性课例研究是一种研究活动,指的是以平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优化和改进,从而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

[1]课例研究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时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与探究,目的在于真正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研究主题并不是基于某个已经存在的理论,而是基于平时的教学过程。

换句话来讲,课例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比如,小班的老师考虑到新学期有很多新生刚入园,新生对新环境充满了畏惧感和不适应感,所以新入园的幼儿情绪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新生在刚入园的那几天常常能哭上大半天,有的甚至过了一个月都还没有习惯。

于是根据新学期幼儿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的主题研究活动,并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极富奇幻色彩与幽默性的魔术表演活动。

通过教师变化莫测的魔术表演,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到魔术的神奇魅力,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最终达到了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很快地融入神奇又快乐的魔术表演中来。

(二)反思性课例研究指的是以课堂教学场景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完善,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教师是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之中,但是教师是否拥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能否准确地抓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的可行度。

课例研究的问题不仅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可以是充满共性特点的,不管是哪种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找出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所以,课例研究主题一定要具备可以将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及反思精神激发出来的能力。

设计思路:课程教案中设计主题与分析课程特点的方法探究

设计思路:课程教案中设计主题与分析课程特点的方法探究

一、引言在教育教学中,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详细规划和指导书,是教师教授特定课程的基本工具,也是教学质量的体现。

一个好的教案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

设计一个合理、科学、有针对性的教案是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进行设计的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

二、设计思路对于一个教学活动来说,设计一个合适的主题是必不可少的。

在设计课程教案的时候,需要明确并确定教学主题。

针对课程特点进行主题设计的方法又有哪些呢?(一)分析课程特点,并进行主题设计在进行主题设计之前,需要对所教授的课程进行充分地了解和分析,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把握学科特点。

只有充分了解和分析所教授的课程,才能够确定一个恰当的教学主题。

如果教师不了解所教授的课程,很难针对性地进行主题设计,教学效果也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二)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主题设计在课程教案的设计过程中,还需要明确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通常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

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可以根据目标要求进行教学主题的设计和设置,让主题能够与目标相符合,更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

(三)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进行主题设计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进行课程教案的主题设计时,需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系统性。

通常,一个主题包含着多个知识点和技能要素,教师需要将它们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为了加强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入一些案例或实际问题,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四)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主题设计除了需要考虑课程特点和教学目标以外,教学主题的设计还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进行。

教学主题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认知方式等因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同时,教学主题也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界定

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界定

一、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界定(一)朗读的内涵朗读:朗,明亮的意思。

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课文念出来。

它是一种创造性的读书方式,是有声语言的艺术化,同时也是对普通话声、韵、调和音变的综合运用、综合检验的一种形式。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意义。

首先,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叶圣陶和朱自清认为:“要亲切地体会白话与文言的种种方面,就必须花一番功夫去吟诵白话与文言。

”其次,朗读对于体会和感受文章的形式美,语言美也有重要作用。

汉语的音乐美在朗读中才能更好体现。

第三,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发展语感,得到精神的洗礼。

(二)朗读教学的多种方法朗读教学朗读的教学方法有:1.情景朗读法(利用插图、音画辅助、补充资料);2比较法(重音比较、句型转换比较、添词比较); 3体验法; 4变式朗读法(变序朗读、变文为诗、择点朗读); 5品词揣读法; 6.想象法; 7.引读法(提示引读、插叙引读);设疑法(题眼处设疑、矛盾处设疑、反复处设疑); 8表演法(分角色表演、动作表演)等。

(三)研修主题教学目标的认知和制定过程教学目标是教学之魂。

教学目标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筛选的结果,也是教师预设教学方案的理想境界。

经过前两轮课的教学,我们从教师授课和学生活动的课堂观察中,发现老师的课堂用于朗读的时间很少,经过对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在为时40分钟的课堂上,包括教师范读的时间在内才五分多一点,仅占一节课的八分之一,而且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

而第二轮课用于朗读的时间虽然明显要多并且对学生的朗读有明确实效的指导,但朗读方法明显单一。

显然,主题理解是不到位的。

在第三轮议课备课时,专业导师指出问题的所在。

至此,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从第一次的“用普通话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到“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最终表述为:1. 揣摩重点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 通过多种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浓浓母爱。

我对课例研究的理解与思考

我对课例研究的理解与思考

我对课例研究的理解与思考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例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远程研修活动中,而且贯穿于日常教学研究中。

那么课例研究是什么?课例研究应该注意什么?都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那么,课例研究应该是怎样的?我理解课例研究首先是集体教学研究活动。

是把我们日常教学中成功的、不成功的、有缺陷的、需改进的、值得借鉴的某些授课环节展现出来,大家一起来探讨,得出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模式。

课例研究中应注意什么?
一、课例研究并不追求通过一节课试图解决很多个问题,而是追求通过一个课例认识一个小的研究问题——这就是研究的主题,“小”才有可能“深”。

问题应该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惑、来自教学中常见的困扰难点、来自课改中的核心理念的践行等。

二、课例研究应确立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

对所教学科的深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

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的选取、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

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点。

三、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四、对于课例的研究应该是归纳型的、内容紧紧扣在描述的课堂教学和讨论过程上,不宜夸大和跳得太高。

实际上就是交代对于课例研究中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是如何理解和处理的、包括课堂教学为何如此改进等的原因,也就是要讲出课堂教学“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的理由,使读者明白这“背后的故事”。

课例主题研讨[权威资料]

课例主题研讨[权威资料]

课例主题研讨校本教研课例主题研讨,即以发生在课堂的典型教育教学实例为载体而展开的教育教学研究和讨论。

它是不少一线教师和教育科研工作者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种新的教研模式。

正是因为具有贴近大众、即时方便、交互性强、实效显著等优点,课例研讨这一教研模式正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推广,并越来越受到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青睐。

课例研讨的方法多种多样,梳理一下,较为普遍使用且具有相当实效的大概有以下几种:一、确立鲜明的主题,围绕主题展开研讨。

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共同的课题或者普遍性的困惑,面对同样的课题或困惑,单凭个人的能力也许难以解决,“众人拾柴火焰高”,依靠群体的智慧和力量,堡垒也较易攻克。

例如,新课程较注重课堂教学的生成,为了帮助大家搞清“生成”的内涵,明晰“生成”的策略,我们就可以确定“课堂教学的生成”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又如,作文教学是一个困扰大家的难题,语文组就可以围绕“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趣味性”这一主题组织课例研讨;数学概念的教学往往比较抽象、不易操作,数学教研组就不妨选定“如何搞好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课例研讨。

二、选取典型的个案,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研讨。

一粒沙里可能藏着一个世界,一朵野花也许包蕴着整个春天,研讨个案的价值在于,我们不仅能够发现它自身独特的个性,还能发现它隐含着同类事物的共性。

课例研讨的优势在于:①克服了以往课例研究的盲目性。

以主题为中心,围绕课题进行研讨。

②课例研讨为教研活动提供了一个展示研讨过程的平台,教师共同探讨,交流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积极参与的一种互助互学过程。

收益是多方面的:参与者不仅可以依葫芦画瓢地把它移植于自己的课堂,还可以依凭它作为发散的原点,延伸出复习课的创新教法,甚至类推开去,演绎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更为宏观的话题。

研讨过程中,同一备课组的教师呼唤角色质疑问难,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使说与研紧密结合,以实现教师群体智慧的共享。

课例研究文档

课例研究文档

课例研究1. 引言课例研究是一种教育研究方法,旨在通过对实际课堂中的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并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课例研究对于改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课例研究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2. 课例研究的定义课例研究是指对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调查和分析,帮助教师深入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推动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课例研究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记录等方法收集数据,并通过数据分析和解释来提供对教学实践的深入理解。

3. 课例研究的特点课例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真实性:课例研究通过对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能够提供真实的教学实践情境,使研究结果具有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实践性:课例研究关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强调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

•深入性:课例研究通过深入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细节,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反思性:课例研究鼓励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以改进教学实践。

通过研究课例,教师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专业素养。

4. 课例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课例研究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可以用于以下方面:4.1 提供教学案例课例研究可以提供真实的教学案例,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参考和借鉴。

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他人的教学案例,了解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4.2 分析教学问题课例研究可以深入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

通过对教学案例的研究,可以揭示问题的本质和原因,帮助教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4.3 促进教学改革课例研究可以促进教学改革。

通过研究不同的教学案例,可以发现教学中的创新点和改进空间,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借鉴。

4.4 提高教学质量课例研究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研究他人的教学案例,教师可以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研究

教学课例研究一、研究背景教学课例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

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制定和使用优质的教学课例十分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以及如何制定和运用优质的教学课例。

二、优秀教学课例的特点1.符合教育规律: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符合教育规律,即符合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理论。

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

2.具有针对性: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以便更好地切入到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内容中。

3.注重实践性: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注重实践性,即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4.富有启发性: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富有启发性,即通过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5.具有趣味性:优秀的教学课例应该具有趣味性,即通过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方式来传递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三、如何制定优质教学课例1.确定教育目标:在制定教学课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育目标。

只有明确了教育目标,才能更好地制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根据不同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在确定了教育目标之后,需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程度、不同兴趣爱好等因素进行针对性设计。

这样才能更好地切入到学生感兴趣且易于接受的内容中。

3.注重实践性: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注重实践性。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4.富有启发性:在设计教学方法时,需要注重启发性。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思考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自主探究、自主学习。

5.具有趣味性:在设计教学形式时,需要注重趣味性。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游戏竞赛等方式来传递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四、如何运用优质教学课例1.灵活运用:在使用教学课例时,需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运用。

主题式教研活动的特点与主题确定策略---教师假期培训资料

主题式教研活动的特点与主题确定策略---教师假期培训资料
“行动导向”教 学法、项目教学
法、 模拟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
三、主题教研活动中主题确定的策略
(二)微观性主题—学科类主题
形式:涉及个性化主题、临时性主题 、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 生随机教研话题 。
微观性主题形成的方法:
1. 献丑 • “丑”就是工作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 发现了“薄弱环节”,就找准了教学成绩的
增长点、找准了教学工作的生长点、找准了 自身发展的突破点。
----应围绕教学中、课堂上某一层面的具体问题,以问 题解决为主线。 ----一次活动只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微观性主题形成的方法:
2. 张扬 有意识地以其自身的特长为主题进行研讨 。
----学会从理性思考问题,学会从实践捕捉智慧, 学会用自己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来呈现教研成果。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 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
校本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 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
二、主题教研活动及特点
(三)主题教研的特点
(1)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鲜明的针对性; (2)强调参与的过程; (3)突出团队的拉动作用; (4)教学、教研与科研三结合。
2. 整合 • 源于教学问题。 •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教学问题时就会产生随机 教研话题,当随机教研话题沉淀到一定数量后, 对这些话题进行归类分析就可产生教研主题。 • 主题的形成通过整理、归类,交集、共性,然后 再分散。
---- 问题要有潜在的价值,解决后能有效提高教 学效率,改进教学行为。
宏观性主题形成的方法:
(二)原因与思考 1. 教研活动的设计没有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 2. 活动设计的目的性、针对性不强。 3. 教师自身缺乏动力。 •不够重视理论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课例研究主题的特征与确立
作者:翟岚
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1年第04期
【摘要】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是一个精细化的过程。

与传统的教研活动主题相比,课例研究的主题更富有具体性和明确性,具体明确的主题有利于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最终构建课例研究的共同体。

【关键词】课例研究研究主题幼儿教师
一、主题的特点
(一)现实性
课例研究是一种研究活动,指的是以平时开展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优化和改进,从而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的方式。

[1]课例研究指的是教师围绕教学时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与探究,目的在于真正地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所以研究主题并不是基于某个已经存在的理论,而是基于平时的教学过程。

换句话来讲,课例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难题。

比如,小班的老师考虑到新学期有很多新生刚入园,新生对新环境充满了畏惧感和不适应感,所以新入园的幼儿情绪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新生在刚入园的那几天常常能哭上大半天,有的甚至过了一个月都还没有习惯。

于是根据新学期幼儿的现实状况,我们确立了“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的主题研究活动,并设计了一节生动、有趣、极富奇幻色彩与幽默性的魔术表演活动。

通过教师变化莫测的魔术表演,让幼儿深切地感受到魔术的神奇魅力,使幼儿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进而对教师产生一种敬佩之情,最终达到了转移幼儿想家的情绪,很快地融入神奇又快乐的魔术表演中来。

(二)反思性
课例研究指的是以课堂教学场景为基础,通过实践逐步完善,从而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虽然教师是在真实的教学场景之中,但是教师是否拥有较强的反思能力、能否准确地抓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将会直接影响到研究主题的可行度。

课例研究的问题不仅可以是个性化的,也可以是充满共性特点的,不管是哪种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地反思教学过程,找出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所以,课例研究主题一定要具备可以将教师的问题意识以及反思精神激发出来的能力。

没有困惑就不会带来成长,如果教师觉得困惑、迷茫时,不要焦虑,这刚好体现出教师正在反思自己,这也是教学研究过程需要具备的状态。

幼儿园教师教学练兵时,我作为拥有20年教龄的老教师可谓经验丰富,教态自然,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强,但是在活动过程中涉及的一些细致的问题也并没有做得恰到好处。

如:在给幼儿示范操作时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只是朝向左侧的幼儿而忽视了右侧的幼儿,导致右侧幼儿对教师的示范看不见。

再如对整节活动下来各
个环节时间的进度把握能力有待提高,导入和示范讲解占用了较长时间,而幼儿动手操作阶段的时间不够等问题。

通过全体教师的听课、评课后,我进行了活动反思,在教学活动细节方面提出了“如何引导幼儿教师关注教学细节”的问题,并反复授课,在不断的反思中自身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三)可行性
课例研究之初,教师选择的题材通常比较宽泛,例如“怎样使幼儿阅读教学资源变得开放化”“怎样增强幼儿教师的教学能力”等,由于不能真正地把问题聚焦起来,宽泛的问题使得教师对问题的研究停留在表面上,无法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因此很难得出更高效的改进方法。

甚至会出现研究问题大而空洞,但研究时长非常短的现象,得到的研究结果也只能不了了之。

所以,在选择课例研究主题时,一定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情况,从细微之处去发现问题,选择可操作性相对更高且值得研究的问题展开分析,即“小题做大”。

当教师能够彻底把问题解决完毕之后,再去逐步解决其他问题。

再以“稳定新入园幼儿情绪”的主题研究活动为例,通过设计具有魔幻神奇色彩的魔术表演活动大大地吸引了新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受到了幼儿园浓浓的快乐氛围,并让他们喜欢上幼儿园。

可以想象,因为问题的聚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二、如何确立主题
实际上,所有的研究都需要先发现问题,这是确立主题最需要做的一件事。

如果没找到问题在哪,就不会产生研究的想法,更无法涉及确立主题的问题。

但是不具备研究主题,那么课例研究就失去了航标,变得泛泛而谈就像一盘散沙永远也集中不到一起,也就失去了研究的意义。

研究主题的确立是课例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

[2]研究的主题来源于现实,来源于我们教师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这教学实践中一步步地确立主题呢?就好比同专业研究人员对于基础理论的问题展开研究时,主要是基于目前已有的理论基础,而幼儿教师的教学研究需要结合平时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来展开研究,找出问题然后根据具体从而确立具有可行性的研究主题。

其中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下列几点:
(一)从教育教育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而确立主题
当新课改逐步推行,幼儿群体以及个体逐渐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在开展教学时经常会遇到很多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主要遇到下列几种问题:第一,教师的想法、计划和真正落实情况之间有着明显不同。

例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幼儿的主体性,要让幼儿在游戏和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互动中成长,引发幼儿兴趣,唤起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但是很多教师在真正实施之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有时反而事倍功半。

第二,教学过程中,幼儿和幼儿、教师和幼儿之间出现了冲突甚至是对立的价值取向。

例如,教师为了“培养幼儿创新精神”,会
在教学过程中设定充满挑战性的活动,然而这却使得很多幼儿无法跟上活动进程,导致幼儿内心产生挫败感。

第三,不一样的人群对于相同教学行为的看法存在差异,例如,一些教师觉得教学过程中应该做一些大胆的、新颖的尝试,从而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很多家长却不认可这一观点,家长觉得教师的这种行为是在出风头,会对幼儿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

上述这些难题,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而且并没有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因此要把这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解决这些疑难困境为目标,确定相关的研究主题,使主题研究具有有用性。

(二)从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而确立主题
幼儿教师和专业研究者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始终处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亲身体会到教育的过程,从而形成的教育理念。

从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找出教育问题,教师在教育环境中做的所有研究与分析,都会产生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

此外,教师必须深刻地意识到,需要研究的问题并不是源于现有的理论材料,而是源于教学实践。

因此,对问题的研究需要基于教学实践,这也是找出问题的重要场景。

在正式的教育场景中,存在着很多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从浩瀚无边的教育场景中发现问题、捕捉问题、总结问题,从而确立主题。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从而确立研究主题
从本质上来讲,教育研究是一种行动研究,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需要彻底放弃理论资料的占有,抛开任何理论基础展开研究。

事实上,具备一定的研究成果,学习业内一些理论作品将会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非常有帮助,和行动研究之间并不会产生任何矛盾。

最重要的就是教师阅读理论研究成果时,必须充分结合平时的工作经历,把理论的学习转变为工作问题的分析与解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時候问题的解决就是发生在这样的思考和解读中,思路会逐渐变得清晰。

采用课例研究的办法来改进课堂教学、增强教研品质,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学研究需要迈向的新进程,这在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是一项新的突破与创举。

[3]课例研究主题的现实性、反思性、可行性决定了我们在确立主题时必须围绕它的这几个特征,以此为确立主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其次,研究主题的确定过程是一个不断精细化的过程,我们应善于从现实中发现问题,通过有效的课例研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课例研究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庆芳.课例研究,我们一起来[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6.
【2】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5.
【3】胡庆芳.以课例研究的方式提升教研品质,优化课堂教学[J].上海教育科研,2008(6):38-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