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课例研究主题如何确定

合集下载

课例研究范文

课例研究范文

课例研究范文(注,以下范文为创作,不是网上下载的原创文章)。

课例研究范文。

一、引言。

课例研究是教育研究中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特定课程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为教学改进和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本文将以一节高中数学课为例,展开课例研究,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观察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二、课例描述。

本次课例研究的对象是一节高中数学课,教学内容为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教师在上课前准备了充分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设计,包括PPT课件、教学案例和练习题等。

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知识讲解和练习。

在导入环节,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引出了二次函数的概念,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接着,教师进行了知识讲解,通过PPT课件和板书,详细介绍了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包括顶点、对称轴、图像特征等内容。

最后,教师安排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例分析。

通过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发现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引入的例子虽然生动有趣,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联系不够紧密,导致部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刻。

其次,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虽然使用了PPT课件和板书,但内容安排有些繁琐,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部分学生对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理解不够透彻。

最后,在练习环节,教师布置的练习题难度不够适中,部分学生无法顺利完成,影响了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课例改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选取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

在知识讲解环节,教师可以简化PPT课件和板书的内容安排,突出重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布置一些巩固性和拓展性的练习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提高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3篇)

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3篇)

第1篇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渐成为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

学校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优化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

本文将探讨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方法及实施策略。

一、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研活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教研活动,教师可以不断学习、交流、反思,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科素养和教育教学理念。

2. 优化教育教学质量教研活动有助于教师深入探讨教育教学问题,分析教育教学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优化教育教学质量。

3. 促进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学校共同体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4. 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增进教师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教师之间的凝聚力。

二、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具体方法1. 专题研讨专题研讨是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针对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具体操作如下:(1)确定研讨主题:根据教育教学实际,确定研讨主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

(2)组织研讨活动: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引导教师参与研讨。

(3)整理研讨成果:对研讨过程中形成的共识、观点进行整理,形成研讨报告。

2. 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另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对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具体操作如下:(1)选取课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堂教学案例,如优秀课例、创新课例等。

(2)分析课例:组织教师对课例进行深入分析,找出课例中的亮点、不足和改进措施。

(3)改进教学:根据课例分析结果,改进自身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3. 教学观摩教学观摩是学校共同体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

什么是优秀的教学课例(课例与课例研究)一、教学课例及其特点什么是“教学课例”,目前教育界的看法也不一致。

有学者认为,“课例”即课堂教学案例,是“案例”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过程中的故事。

这就是说,“课例”即等同于“教学案例”。

也有学者认为:“与专业研究工作者不同,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节节具体的课,他们研究的也正是这一节节具体的课,这种以一节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余文森,2003)应该说,后一种类型的教学课例,是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研实践中,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形成的一种成果表达方式,也是校本研究的一种实践形式。

虽然有人认为这种表达方式缺乏独立价值,但由于课堂是中小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主要研究对象,完全有必要把这种“教学课例”视为一种有实践意义的研究载体,使课例研究成为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手段。

“教学课例”反映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从“设计”到“实施”的过程,它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提出对某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和个人反思,以便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改进、优化和提高。

通常,教学课例的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围绕教学问题解决的“教学设计”、“教学实录”和“教学反思”。

其中,其中,“教学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学预期);“教学实录”是解决问题的做法(教学生成);“教学反思”则描述了“教学预期”的实现程度,即问题解决的效果,也就是对教学的评价。

教学课例涉及的问题主要包括了学科问题、教学法问题、认知水平问题、情感态度问题与背景问题等。

为了给教师在课例研究中的讨论与反思搭建平台,能否提出针对性强的问题,也是课例撰写成功的关键。

教学课例的各部分内容,正好对应了当前各地中小学教研活动中最常用的几种形式——“集体备课”与“说课”(共同拟定教学设计方案、说明教学意图和教学策略)、“听课”(相互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评课”(授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对课的讨论与评价)。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

教师如何做课例研作为一名教研员,我们经常进行的教研活动大概就是观课、议课、了。

在教研中,我们常常带领教师反观课堂现象,追忆课堂环节,回望学生的学习状况,从而和教师们一起提出对本节课的看法和建议。

仔细想想,由于我们听课时间比较随机,听哪位同志的课也常常受制于学校的安排。

这样,我们的教研活动大多就变成了“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显得不够明确。

那么,怎样引导教师借助课例开展校本研究,使我们的工作效益倍增呢?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话题,分别是:《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纸上得来终觉浅——怎样进行课例研究》《绿阴不减来时路——怎样撰写课例》第一个话题《似曾相识燕归来——走近课例》一、什么是课例“课例”是一个实际的教学例子, 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和描述, 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1.课例与教案、课堂实录的区别课例与教案的显著区别是,教案是预案,借用英语中的说法是“将来时”;课例是已经发生过的,是“过去时”。

课堂实录是对实际发生的课堂进行客观地、逐字逐句地文本记录,是真实的课堂再现。

课例不仅仅是最后的课堂教学实录, 还要交代之所以这样教学的思路、想法、理由和认识, 要有研究的成分在其中。

2.课例与案例的区别课例仅是教育案例的一种。

课例和教育案例有一个相同点——均有一个研究的“主题”。

课例是以学科教学的内容为载体、具有某个研究主题的教学实例,而非一般性的教育问题。

其中“主题”正是课例所要表达的灵魂( 研究的成分) ,“载体”正是课例表达观点和思想的媒介。

3.课例与思辨或经验论文的区别这一种情况很容易甄别。

需要说明的是, 课堂实录片段配以点评类型的文章不是课例。

对同一节课的不同片段做出点评时, 往往对每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评析, 如果从全盘来看, 则发现这类文章分析课堂的视野比较宽泛、点评比较发散。

还有的文章是具有一个大的研究观点, 但选取了不同的课堂片段每次从一个更小的视角加以剖析, 就每个片段而言, 读者无法了解这个片段对应的原课究竟具有怎样的一个整体授课思路。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五篇模版)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五篇模版)

如何进行课例研究(五篇模版)第一篇:如何进行课例研究如何进行课例研究课例研究1、课例研究概述(1)课例研究的概念课例是一个实际的、典型的教学例子,是对一个教学问题和教学决策的再现和描述。

课例展示的是完整的一堂课或围绕一节课的系列教学活动。

课例研究,简单理解,就是以典型的课堂教学作为例证所进行的研究。

它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分析和提炼等过程,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

课例研究从本质上说是教育行动研究的一种方式。

课例研究既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又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课例研究追求的是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

(2)课例研究的特点①课例研究的性质状态:课例研究是一种改善教学行为的实践性研究。

课例研究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研究。

②研究内容:课例研究以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

③研究过程:课例研究是一个连续的、不断提高的研究过程。

④研究的主体:教师是课例研究的主体。

(3)课例研究的意义①课例研究是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②课例研究是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③课例研究是提升常规教研活动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措施课例研究有研究的主题教学研究(公开课)主题不明确;或泛化严格意义上的选课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着眼于研究的探讨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反思,强调行为跟进选课随意,或从评课出发选课写教案着眼于评课的讨论缺少显性化的实践反思往往是低水平重复④课例研究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4)课例研究兴起的背景①国外课例研究的兴起日本小学数学和科学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课例研究”以提高教学水准。

②我国课例研究的来胧去脉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编过《优秀师课堂教学实录》, 优秀教师教学实录开始流行。

后来出现了一系列其它课堂教学实录集。

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上课方法,吸取他们的经验。

80年代前期教案集,由有经验的教师将上得比较成功的课的教案拿出来,供大家模仿、学习。

新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

新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

课例研究范文(推荐九篇)5课例研究范文(篇一)本次课题研讨我从一开始就充分利用教学剩余时间,认真听课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认真聆听了很多专家的精彩讲座,认真做好学习笔记,积极完成作业。

专家们精湛的教艺,先进的理念和独特的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堂成功的课必有一个气氛和谐的课堂。

师生、生生互动,学习热情高涨。

我努力将专家经验和自身所学有机结合起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现将我这阶段学习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通过这次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教学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

在培训过程当中,我收获很大,学习了专家们的先进经验和理论知识,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认识,认真学习典型课例,开阔了自己的视野,通过学习,让我从优秀教师的课堂中领略了他们的执教标准,以及驾御课堂的能力,可以说重新让我坚定了课堂教学的信念。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定势,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与帮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勇于实践的能力。

通过观看培训的课例,,它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重新提升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与把握。

这次学习我抱着一种积极、乐观和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因为我认为,保持乐观的心态对每个人的学习、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一名新课改的实施者,无论是从教学课件还是教学思维上,我们都应该抢先一步,成为新课标实施的引领者,与大家共同致力于新课标的研究与探索中,共同寻求适应现代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积极以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投入教学,以适应现代教学改革需要,切实发挥新课标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的科学性和引领性,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作用,使学生在新课改中获得能力的提高。

总之,这次培训学习使我专业成长有着极其重要意义的培训。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会给我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将认真领会到让自己学有所学,学有所得,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课例研究范文(篇二)20**年度我校科研工作依据区研究中心工作目标,紧扣学校工作思路,结合*期课改的推行,立足教育教学,边研究边学习,边学习边研究,努力构建学校科研交流平台,加强过程管理,努力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促进学校发展。

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安排

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安排

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安排引言:教育科研课题是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本文将就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申报的安排进行细致的探讨。

一、确定研究主题教师教育科研课题的申报首先要确定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主题。

教师可以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学科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选择一个与教育教学紧密相关的课题。

二、明确研究目标在确定研究主题后,教师需要明确研究目标。

研究目标应该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能够指导后续的研究过程和行动计划。

三、细化研究内容在明确研究目标后,教师需要对研究内容进行细化。

这包括确定研究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等。

细化研究内容有助于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四、梳理研究文献在进行科研课题申报之前,教师应该进行研究文献的梳理。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以了解到已有研究成果、研究现状以及研究存在的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五、组织团队合作教育科研课题申报通常需要组建一个研究团队来完成。

教师可以寻找相关领域的专家、教研组成员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参与科研课题的申报和研究。

六、编写研究计划教师需要编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包括研究的时间安排、研究方法、数据收集和分析计划等。

研究计划要全面、细致,能够反映出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七、论证科研价值教师在申报科研课题时,需要论证该课题的科研价值。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教育实践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前沿等方面来说明该课题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八、规划研究流程在论证科研价值之后,教师需要进一步规划研究的具体流程。

包括确定研究任务的分工、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和开展研究活动等。

九、征求意见反馈教师在科研课题申报之前,可以向他人征求意见和反馈。

可以找同行评议、专家点评或组织项目预评审等方式,获取有关科研课题申报的意见和建议,对课题进行改进和完善。

十、完善申报材料教师需要按照规定的样式和格式完善申报材料。

课例式精准校本研修,为教师共同体发展赋能

课例式精准校本研修,为教师共同体发展赋能

新一轮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对教师的专业情怀、学科素养、研究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加人员多,深度参与少”“布置任务多,深度思考少”“教研时间多,有价值的策略少”“研究如何‘教’的多,关注学生怎么‘学’的少”,这是校本研修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校依托学科团队,直面课程改革中的教学问题,顶层系统设计校本研修的完整体系,提高教师共同体的专业能力,推动学校教育内涵式发展。

借船出海,内部挖潜借船出海,学校主动预约教研员定期来校视导。

各学科教研组围绕研修主题,先自行开展研究活动,初步形成教学策略,并进行教学实践。

随后,教研员对课例进行观察,多角度为研修活动科学把脉,指导教学策略的调整与优化,并对后续实践成效进行追踪。

教研员前瞻的教育理念、独特的观察视角、高站位的思想引领,助推学校形成了科学完整的研究链条,有目的、有准备、有主题、有思考、真研究的教研视导,不仅促使教师专业能力快速成长,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校将主动预约教研员视导这一行为制度化、常态化,从而形成教师自我反思、团队合作互助和专家智慧引领的强大合力,提升了教师的判断力与研究力,增强了教师的思维力与执行力。

学校深化主题式校本研修,构建特色化科学研修体系,确定校本研修的模式为“一课两讲”式课例研究。

学校以课堂实战为载体,以课例研究为主线,以“一课两讲”为形式,以“让学习真正发生”为核心问题开展研究。

在系列化校本研修中,学校侧重动态课堂的研究过程,努力实现学科团队共同研课、共同上课、共同磨课、共同拓课的动态研究样态,从而激活教师团队的研究力,使个体经验凝练上升为群体教学智慧。

“课例研究”是教师课堂教学“轨迹”的真实反映,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对象、以互动对话为特征、以行为改变为目的的教学研究。

“课例研究”能够实现“教学与研究一体化”,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科学确定主题,为课例研究立“魂”“课例研究”应该做到“有主题、有目标、有方法、有拓展”。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范本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范本

主题教研活动方案范本<主题教研活动方案>一、活动目标和背景:主题教研活动是教育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旨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本次主题教研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深入探讨和研讨特定的教学主题,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内容及安排:1. 主题确定与分工:在教师中征集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以及研讨意愿,根据教师的意愿和学科特点,确定本次主题为“有效的评价与反馈策略”,并进行分组安排,确定每组的负责人。

2. 资料收集和整理:各小组成员针对主题进行详细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在活动开始前,将整理好的资料提交给负责人,为之后的研讨做好准备。

3. 研讨讲座:由相关学科专家或优秀教师进行研讨讲座,分享他们在相关主题上的经验和教学实践,为教师提供参考和启发。

讲座内容包括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分享等。

4. 研讨交流:在讲座结束后,进行研讨交流环节,各小组负责人带领成员对主题进行深入交流和研讨,分享资料和经验,提出问题和解决方案。

5. 教学设计展示:每个小组根据主题设计一节教学课程,并进行展示。

其他教师通过观摩课程,进行点评和提问,共同提高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

6. 结题总结:活动结束后,各小组负责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并撰写活动总结报告。

学校行政领导将对活动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实施步骤:1. 确定主题和分组负责人,明确活动目标和内容。

2. 设计详细的活动计划,确定每个环节的时间和人员安排。

3. 通知教师,邀请专家和优秀教师进行讲座和展示。

4. 整理和收集相关资料,为研讨做好准备。

5. 举办讲座和展示活动,进行研讨和交流。

6. 撰写活动总结报告,进行活动评估和改进。

四、活动预期效果:1. 提高教师在特定主题上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增强教学能力和水平。

2.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广泛的学术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

3.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安桂清《课例研究》

安桂清《课例研究》

读安桂清《课例研究》有感——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是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对课例研究所隶属的教学研究范式的考察,可以帮助教师确立课例研究的基本信念。

今天,教学与研究的关系逐渐走出二元论的思路,成为一个活动的方面,也即“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教研相长。

应当说,这一趋势使过往教学研究的历史所助长的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的对立逐渐消解,教师的专业自主权及教学研究的信心逐渐得到恢复。

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课例研究”的兴盛。

因为,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意味着每一节课对教师来说都是一次探究,课例研究本身与教学是融为一体的,研究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相伴相生,贯穿始终。

从某种意义上说,课例研究重塑了教学的本质——教学即研究,教学不是传授预定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从事研究的过程。

当代教学理论一再证明,教学是建立在经验、反思基础上的智慧性实践,而非运用现成原理的技术性实践。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教学研究”或“授业研究”,从宽泛意义上讲是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改革经验表明,以课例研究作为学校运营的中心是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教学变革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为什么?课例研究是一个对教和学有着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领域。

首先,以学为中心是当代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批判传统教育的声浪中,杜威及其所创立的芝加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就开始了“学习共同体”的学校设计。

随后在诸多革新主义的教育改革中这一设计得到传承,并于今日被描述为21世纪新型学校的建设愿景。

这一愿景是为学校再生为如下场所而设计的:亦即使学校成为儿童合作学习的场所;教师作为专家相互学习的场所;家长与市民参与学校教育并相互学习的场所。

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作为实现上述愿景的核心举措而存在的。

借助这一举措,不仅教师合作研究的“同僚性”得以构筑,而且教学研究围绕学生的学习得以展开。

可以说,以学为中心的课例研究是对当代学校改革哲学的践行,倘若以之作为学校运营的中心,“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愿景便不再遥远。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主题选择与展开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主题选择与展开

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主题选择与展开引言:幼儿教育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幼儿园教师的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主题选择与展开是教案设计中的重要环节之一。

本文将从幼儿活动教案设计中的主题选择与展开两个方面探讨其重要性及方法。

一、主题选择主题选择是教案设计的起点,它决定了教案的整体方向和内容。

因此,在主题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1 幼儿兴趣与经验幼儿阶段的孩子们天真活泼,对新奇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

他们对不同的领域都有特定的兴趣,比如动物、植物、音乐等等。

因此,在主题选择时应考虑到幼儿的兴趣和经验,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1.2 跨学科综合幼儿教育的特点是综合性强,因此在主题选择时可以尽量选择一些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如语言、数学、科学等。

例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植物”为主题,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导幼儿探索植物的形态特征、气候环境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等。

1.3 实际应用主题选择应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出发,关联他们身边的实际应用场景。

这样可以帮助幼儿建立思维联系,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农场主题中,可以让幼儿亲自体验耕作、播种的过程,从而理解农业的基本原理。

二、主题展开主题展开是教案设计的核心环节,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以下是主题展开中需要考虑的几个关键点。

2.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既不能过于简单,又不能过于复杂。

通过主题选择,我们可以确定一到两个核心目标,帮助幼儿建立相关的基本概念。

2.2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应根据主题的特点和幼儿的能力水平进行选择。

我们可以设置丰富多样的活动任务,比如观察、游戏、实验等,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学内容,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2.3 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主题,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植物主题中,我们可以引导幼儿亲自种植,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在音乐主题中,我们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音乐天赋。

课例及其撰写资料

课例及其撰写资料

课例及其撰写研究课例,撰写课例的主要作用有三点:第一,积累教学资料;第二,反思教学得失;第三,改进教学行为。

一、什么是课例1、课例的定义课例又叫教学课例。

以一节具体的课为对象的研究,我们称之为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的文本性材料叫做“课例”。

如果写得较为完整,还可以叫做“课例研究报告”。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课例”等同于“课例研究报告”的说法,也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

规范一点说,课例是什么:以某一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课例通常意义上是关于一节课的研究,即以一节课的全程或片段为例,进行解剖分析,找到成功之处或是不足之处,或者说是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特定教学问题的深刻反思及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的过程。

例如: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教学方案才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课堂探究活动如何组织才有效?各种类型的课如何上效果最佳?不同类型特征的教学班课堂教学如何组织?……2、课例与几种常见教育文体的比较第一、课例与论文的比较。

在写作方式上,论文的写作通常采用严密推理和事实论证来支撑个人的论点,强调理性思辩和论述,一般运用演绎推理;课例则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叙述、议论、说明等)客观描述课堂中发生的教育事实,提出疑问,引发思考,通常采用归纳方式,从具体到抽象。

从目标上讲,论文以建立某种理论观点为指向,追求教育理论上的贡献;课例以事实陈述为主,旨在解决某种问题,改善教育实践。

事实上,课例和论文常常联系在一起,为了论证某些论点成立,作者也常常利用具有某种明确倾向的课例作论据,而课例的撰写,特别是教师研究和反思时经常运用论文的手法。

课例可以成为论文的一部分,而论文并不一定包含课例。

第二、课例与教学设计的比较。

从内涵上讲,教学设计都是事先构想的教学思路和具体的教学措施、步骤,写在“教”之前,涉及到“做什么”,“如何做”等问题;而课例是对已发生的教育过程或事件的记录和反思,写在“教”之后,包括“做了什么”、“做得怎样”、“如何才能做得更好”等。

以课例为支点的教科研“介入式管理初探

以课例为支点的教科研“介入式管理初探

以课例为支点的教科研“介入式管理初探课题管理是做实做强教育科研的必然要求,也是各级教科研部门关注的重点和难点。

从当前国内教育科研管理的状况看,教科研管理的主体是各级教科规划部门,包括从中央教科院到市、县各级教科院等各级业务部门。

这些机构制定了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和手册,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内容的选择(通过课题指南和立项审批管理)、开题和中期论证管理、结题验收鉴定(包括课题档案检查)、课题评奖和推广等环节。

各级科研部门课题管理的特点是以评审为杠杆、以档案验收为主要手段,指导与管理相结合。

这种管理体制对引导研究方向、规范研究行为、提升研究水平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各级科研部门的课题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课题单位的工作,因而主要是侧重于课题的两端管理,而不是过程管理。

一、“介入式”管理:学校教科研过程管理的内在要求在课题过程管理中,中小学校的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尤其是教科室才是课题的直接管理者,是过程管理的有效实施者。

学校教科室在课题的过程管理中有三大优势。

1.直接性2.全程性从课题的选题、立项,到结题、推广,包括课题选择、方案确定、操作策略、中期调整、报告撰写等每个环节,学校教科室都可以全程管理。

3.指导性科研院所的专家也可以深入到学校进行课题指导,但常常只限于某一项课题,而且往往是学校层面的全局性课题,而学校教科室却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介入全校各课题组的研究,在指导中进行课题管理。

虽然学校教科室作为课题过程管理的主要承担者具有上述优势,但是,由于学校教科室作为课题研究承担单位的代表,在学校教科研管理中,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常常更关注能否立项、能否获奖等“科研成果”,而对教育科研多大程度上改变教育教学工作和教师本身却关注不够,导致了教科室在课题过程管理上的不作为。

因此,目前多数学校的教科室在课题管理中还缺乏一种行之有效的过程管理策略,“管理多,指导少”、“两头管理多,中间管理少;宏观指导多,具体指导少”。

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

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

课题研究方案怎么写一、引言。

课题研究方案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研究工作的计划和指南,也是研究工作的起点。

一个好的课题研究方案能够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因此,如何撰写一份科学合理的课题研究方案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课题背景。

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的第一部分,需要明确课题的背景。

这包括对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分析,阐明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同时,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指出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三、研究目的。

在确定了课题的背景之后,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部分内容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具体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对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意义。

同时,还需要说明研究的创新点和预期成果,为研究工作的开展和结果的评价奠定基础。

四、研究内容和方法。

在确定了研究的目的之后,需要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这包括对研究内容进行详细的描述和分解,明确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子课题。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研究的设计方案、实验方法、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等。

五、研究进度和安排。

在确定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之后,需要明确研究的进度和安排。

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研究工作的时间节点和进度安排进行详细的规划,确保研究工作能够按时按质完成。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工作的预期风险和对策进行分析和规划,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六、预期成果和社会效益。

在确定了研究的进度和安排之后,需要明确研究的预期成果和社会效益。

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研究工作的预期成果进行具体的描述,包括学术成果和实际应用价值。

同时,还需要对研究工作的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为研究工作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

七、参考文献。

在撰写课题研究方案的最后,需要列出研究工作所依据的参考文献。

这包括对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引用和分析,为研究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提供支持。

教师主题研究方案

教师主题研究方案

教师主题研究方案引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希望能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制定一个有针对性的教师主题研究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如何制定一份优秀的教师主题研究方案。

一、确定研究主题在制定教师主题研究方案时,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研究价值的主题。

可以通过调研现有的教育理论与实践,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或者关注教育的热点问题等,确定一个能够引起自己兴趣并且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主题。

二、背景调研在确定研究主题之后,需要进行充分的背景调研,深入了解该主题在学术界和实践中的研究情况。

可以阅读相关的学术论文、教育资讯、教育政策文件等,了解国内外学者对该主题的研究成果和观点,以及相关实践案例。

三、研究目标与问题在背景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研究目标和问题。

研究目标应该是可行和具体的,既要符合学校的需求和教学实际,也要能够推动自己的教育教学发展。

研究问题应该是明确的,能够通过数据收集和分析来回答。

四、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确定研究目标和问题之后,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来收集数据。

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观察、访谈、案例研究等。

选择合适的方法后,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和数据收集方案。

要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同时也要注意保护被调查对象的隐私权。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解读在完成数据收集后,需要进行数据分析和结果解读。

可以使用统计软件或者手动计算,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清洗和分析,并将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

分析的结果应该能够回答研究问题,并对之前的研究问题和假设进行检验。

六、研究成果与实施建议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研究报告,阐述研究成果和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研究成果应该能够为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施建议应该是具体可行的,能够落地实施并且能够产生实际效果的。

七、评估和反思完成研究后,需要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

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与实施步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王松摘要: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是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主导通过集体合作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与反思以及分享成果等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循环过程,其本质是一种行动研究。

其主要特征包括研究性、合作性、情境性和间接性。

课例研究的步骤主要包括确立主题、设计教案、上课和观课、评价和反思、分享成果等至少五个步骤。

关键词:课例研究;课例研究概念;课例研究特征;课例研究步骤课例研究起源于日本的授业研究(jugyokenkyn或じゅぎょけんきゅう),最早可追溯到明治时期[1],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Jugyokenkyn由两个词组成:一个是jugyo,意思是“课”;另一个是kenkyn,意思是“研究”。

“授业研究”在国际范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始于1995年和1999年的TIMSS(第三次数学与科学课程国际研究)[2],斯蒂格勒和黑波特(Stigler&Hiebert)对比了日本、美国和德国的课堂教学录像之后,认为日本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与日本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相关,即课例研究(Lesson Study)。

[3]随后,斯蒂格勒和黑波特对课例研究进一步展开了研究,并于1999年出版了二人的著作《教学的差距》。

至此,课例研究才引起人们对的普遍兴趣。

[4]图1 “课例研究”检索论文的时间分布笔者以“课例研究”为主题词对中国期刊网上的论文进行了统计。

截止到2021年5月共搜集到149篇标题中包括“课例研究”的论文,其中146篇为期刊论文和3篇为硕士学位论文。

如图1所示,国内自2002年起,标题中包含“课例研究”一词的论文数量逐年呈稳步递增的趋势,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课例研究正逐渐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在文献阅读和整理中笔者发现国内外对课例研究的概念、特征以及步骤等缺乏统一的定义,这种众说纷纭的局面导致许多研究者和教师难以与其他概念相区别,难以实践操作等问题。

基于主题意义的网上课程课例研究

基于主题意义的网上课程课例研究

基于主题意义的网上课程课例研究作者:王爱卿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12期一、理论依据《2017版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2017版英语课标》)将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定位为“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内容”,它会“直接影响学生语篇理解的程度、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8)。

程晓堂(2018)指出,“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课堂就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活动。

”由此看出,确定主题是开展主题意义探究的逻辑起点。

但到底什么是主题,主题与话题、标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如何确定适切的主题等,都是一线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难题。

主题决定语篇的语境范围;语篇是由语言构成的,并通过语言传递一个完整信息,以此阐释主题意义;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方面的语言知识;语言传递的信息就是各种文化知识。

所以主题、语篇、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是一体。

要学习一门语言,自然需要进行听、说、读、看、写等学习行为,掌握行为背后的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

如何将基于主题意义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呢?张金秀(2019)提出将主题转化为问题,创设探究情境任何知识的学习,本质上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冀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Lesson 23的教材分析和课堂设计(一)本单元教学内容1. 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主题语境:人与自我。

After-school Activities是属于人与自我的主题,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课外活动交朋友,通过周末与朋友、家人一起活动体验友情和亲情。

话题:学生课外活动、认识自己的兴趣类型和周末活动安排。

2.语篇类型:对话,属于口语交际课Lesson 23 A Weekend with Grandma文本分析(二)以冀教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第23课A Weekend with Grandma例诠释本研究的课例1.教材分析:What本课是一篇以“A Weekend with Grandma”为话题的对话课,七年级学生Zhao Hanyu周末主动给Grandma打电话要去看望奶奶,并询问奶奶需要什么可以给奶奶买回去。

怎样拟定的课题题目

怎样拟定的课题题目

就是课题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研究内容)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

课题名称要和研究内容一致,用一个适当的切入口,把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比如下面两个课题名称:例如1:《中学化学教学中情景素材的开发和应用的实践研究》关键字:“中学化学教学”——研究的对象有了;“情景素材的开发和应用”——教学问题很多,选择情景素材的开发和应用作为突破口。

例如2:《新教材中花絮材料的研究与应用》“花絮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是研究这些材料本身是否科学?还是这些材料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用?这些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

如果改为《巧用花絮材料,拓展数学思维——新教材花絮材料课堂应用的课例研究》是否更可取?二、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规范、科学,所以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方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能用。

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准备进行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例如:《语文教学中优化作业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研究》我们知道作者是要通过作业设计的改进,通过作业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基础抓起,加强英语写作能力,提高英语学习质量》这个标题就有明显的口号嫌疑。

而且给人的感觉更像是对某地教改成果的报道。

从语言上来看,基础一词过于空泛:哪方面的基础?语法还是词汇?书写还是句型训练?写作能力和学习质量有何关系?何为学习质量—考试分数还是写封求职信的能力?我们无从得知作者准备做什么样的尝试。

三、简洁就是名称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例如:《以新课程改革、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型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这个标题用了37个字,接近一个语段的长度,作为标题是不合适的。

其中“以新课程改革……指导”大可不用,因为“主体”“探究”“渗透”本来就是新课程理念中的关键词。

四、醒目就是课题研究的切口适宜、新颖,使人一看就对课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提高中学作文批改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作为一项小课题,这个选点应该说是有新意的。

课例研究职教论文【论文】

课例研究职教论文【论文】

课例研究职教论文一、课例追踪,助推校本教研个人的反思有局限性。

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就无法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不会取长补短。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同伴对个人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我校语文组通过“视频观摩”、“教研组磨课”、“同课异构”等集体活动,加强了语文组成员之间互通有无的沟通交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起到了优势互补的作用,也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教师个人进步了,团队的战斗力增强了。

这些改变对学校语文教研环境的创设和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1.课例研究,互补互惠课例研究的举措主要分两头:一是新教师的汇报课,二是骨干教师的示范课。

对新教师的课例,也不是专找漏洞,实行“批判主义”,他们的课青涩中又有创新,少一些经验主义,多一些灵气和灵动。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新教师不拘一格,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

不足之处也很明显,课堂上捉襟见肘,格局狭窄,不够大气,一堂课不能做到圆润酣畅。

对新教师来说,主要还是引导他们如何走向成熟。

骨干教师起示范作用,这些课例的优点很明显,底蕴深厚,新教师的不足就是这些成熟型课例的长处。

但骨干教师课例就像老于世故的中年人,中规中矩,缺少一种不可预测的随时可能出点“意外”的新鲜感与刺激。

2.集体备课,完善课例教研组集体备课算是语文教研组的常态化活动,当然不是所有课都集体参与,那样在调剂时间上有些困难。

一个学期的教材,往往选四分之一左右、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章准备。

例如选文言文1,小说1,散文1,说明文1,诗歌1,写作指导课一。

当然,这样的安排只是一个大概。

在教研时间里,组里教师进行集体讨论,执教者阐述观点,具体目标、教学构想等,其他教师质疑并提出修改建议。

课上教师整合相关建议,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调整。

备好课后,执教者选择班级试教,教研组成员听课后评课,执教者再上提高课。

在活动中,一些教师评课尖锐,见解独到,对上课的老师有很大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上两个材料提交至教研数据—校级公开课材料提交—2016-2017,以开课教师名字命名建立文件夹教师如何做课例研究”之一——课例研究主题的确立(标签:杂谈安桂清(源自:人民教育2010.21)传统的教研活动多是‚就课论课‛,研讨的主题往往并不明确,甚至极为泛化。

与之不同,课例研究作为一种分享的研究方式,旨在通过研究化解教学难题,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通常要经过疑问—规划—行动—观察—反思的循环过程。

‚疑问‛呈现的是大家在教学活动中共同面对的困惑或难题。

因此,明确研究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起点。

实践表明,围绕某个主题所开展的课例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研究的效果和品质,而且共同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愿更有利于课例研究小组结成研究共同体。

一、研究主题的特征。

1.源于现实。

课例研究是教师对真实的教学问题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它专注于教学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其研究的主题不是来自某种现成的理论,而是来源于教师的教学实践。

也就是说,课例研究致力于以科学的研究手段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由此,诸如‚个体建构主义与社会建构主义的关系如何‛、‚脑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影响‛等从理论出发的问题是不适合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的。

而教师日常教学中的言行举止、具体教学场景中的切身体会、教师与同伴对教学疑难问题的真诚讨论等就成为课例研究中问题的主要来源。

如师生、生生的互动问题、教师的提问艺术、如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或探究学习,等等。

实际上,面对现实的课堂教学,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教师去思考,进而通过研究来提升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

2.始于反思。

教师虽身处现实的教学情境,但能否确定切实可行的研究主题还取决于其是否具备深刻的反思能力,是否善于捕捉和提炼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

课例研究的问题可以是共性的也可以是个性的,但无论如何都是教师基于教学反思所发现的自己的问题。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必须能唤起教师的反思精神和问题意识。

没有困惑就没有成长,当教师处于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顿的状态时不必感到焦虑,这证明自己正处于反思状态,这种状态恰恰是教学研究所需要的。

比如在一堂语文课上,授课教师按照惯常的方式问学生:‚读了文章标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但这些问题显然通过阅读课文就可以回答。

正在此时,一个学生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认为同学们是明知故问,因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早自习预习课文时都已经知道了。

这个问题对教师触动很大,他对这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产生了怀疑:是否不应该再用了呢?经过反思,他认识到方法没有问题,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于是他以‚如何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研究主题,开始了极富意义的课例研究。

3.具体可行。

在课例研究的初期,教师的选题往往过于宽泛,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建设对话的课堂‛、‚开发语文教学资源‛等。

因无法聚焦问题,这些泛化的研究主题必然导致教师对研究内容的解读浮于表面,而且这些问题无法引导教师深入探究,对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收效甚微。

更有甚者,研究的问题范围很大,但研究的时间却很短,结果只能是浮光掠影,不了了之。

因此,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必须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从小处、细处、实处捕捉问题,选取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并具备研究条件的主题加以‚小题大做‛。

待教师全面、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后,再研究其他问题。

例如一位英语教师有感于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试图以‚课堂教学言语分析‛作为研究的主题,但经过与研究小组的讨论,他意识到这一主题涉及的范围太大,通过观看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他认识到自己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乏味,经常使用的就是‚good、verygood、excellent‛等。

为改善这一状况,他把自己的研究聚焦于‚课堂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的多样化‛。

可以想象,因为问题的聚焦,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这一研究所能达到的深度和取得的实际价值将会大大增加。

4.答案开放。

课例研究是通过深入反思课堂现象与总结教学经验来实现教学改进的。

由于实践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纷繁复杂,研究问题的解决往往没有已知的、明确的、唯一的答案,很可能存在多种解决方案,而且只能从归纳中生发。

因此,我们可以从答案是否开放来判断课例研究的主题是否恰当。

比如,一位数学教师试图以‚数学探究学习的要素‛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然而有关探究学习的要素或环节的探讨已有共识,如何在实践中加以组织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

之后,该教师确定研究的主题为‚数学探究情境的创设‛,探讨把学科内容转化为探究情境的方式和方法。

因为探究情境是与具体的学科内容联系在一起的,其创设方式必然具有多样化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值得作为课例研究的主题深入开掘。

二、研究主题的类型。

课例研究是教师与教学情境的持续互动过程。

在一轮轮的研究循环中,教师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实践性问题,从归纳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可以概括出课例研究主题的大致类型。

实际上,课例研究既是教师解决实践性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积累实践性知识的过程,透过对课例研究主题的类型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课例研究主题的选取重点。

1.与学科内容有关的研究主题。

对所教学科的深刻与灵活的理解是教师的基本功。

学科内容涉及对学科本质的理解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哪些重要内容等,它决定着教学目标的取舍、教材及教学策略的选取、学生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

因此,理解并抓住学科的本质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点之一,这类研究对学科教学而言具有统领性的意义。

比如,在一次初中的心理健康课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青春的美丽‛这一话题,通过讲解和组织学生游戏、讨论等活动,教师不断强化学生接受‚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这一观念。

在课后研讨时,听课教师大都感到课的方向有问题,似乎把一堂心理健康课上成了思想品德课。

显然,教师对这一学科内容的理解存在偏颇。

于是大家开始思考‚青春的美丽‛这一具体的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价值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这一价值。

大家围绕‚‘青春的美丽’教学主题的意图及设计‛进行课例研究,重新确定将‚让学生悦纳自己‛作为教学目标,从而彰显出该学科内容对于学生的真正价值。

2.与学习者及其特点有关的研究主题。

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的,课例研究应重视对学习者的研究,不了解学习者及其特点,便不会有好的教学。

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对某一课题他们有着怎样的理解和误解,不同个性或水平的学生存在怎样的相互影响,等等,这些都是课例研究所应关注的主题。

事实上,对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研究有时是确定教学起点的重要基础。

比如,一个课例研究小组围绕‚学生在学习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转化时的前概念及其对教学的影响‛这一主题进行研究,从而发现了学生很多有趣的想法。

许多学生在学习‚水变成水蒸气‛时认为,气体是被包在水中的,当它受热,就会被一点点挤出来。

而在学习‚水的凝结‛时,他们认为夏天从冰箱里拿出的罐装汽水,其表面的水是从罐内渗出的或从冰箱带出来的,而不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的。

基于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把纠正和转化学生的这些前理解设为教学的关键环节,从而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概念。

此外,学习者的具体表现有时也可以作为教师检讨教学成效的依据之一。

3.与课程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传统意义上,课程知识主要是关于教材和其他可用于特定教学的各种教学媒体和材料的知识,以及学科内特定课题如何在横向和纵向上组织和结构的知识。

今天,课程知识所涉及的范围更加广泛,教师不再是课程方案的简单执行者,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承担课程设计和实施的重任。

基于此,有关课程知识的实践课题,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落实到教材内容的调整、充实、改造和创生,再到教学中技术知识和其他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等,都可以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方面,一所学校的数学教研组所开展的课例研究给人以深刻印象。

这个教研组为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民族特色,先后开发了对联中的数学、成语中的数学、诗歌中的数学、笑话中的数学、小说中的数学等主题,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的实际效果对上述主题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精心编排,最后形成了一系列颇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学探究内容。

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诸如此类有关课程知识的课例研究必然有着很大的探索空间。

4.与教学法知识有关的研究主题。

教学法知识是特定主题教学策略和表征的知识。

有效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有深入的理解,而且需要教师在面对特定的学科主题时能够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最佳方式表达出来,即以适合学生的思维与学习特点的方式重新表达学科知识。

尽管我们可以通过理论书籍或教参上的教学建议熟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面对具体内容的教学时,真正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则是教师个人独一无二的教学经验,是否具有在不同教学方法之间转换的能力才是问题的关键,而这一点可以通过教学研究在实践中获得积累。

因此,有关教学法方面的主题就成为课例研究的重要内容。

举例来说,一所学校的英语教研组一直强调在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但是在实施中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头疼的现象,那就是个别优秀学生经常掌握话语权,以致小组内的其他成员只是被动接受。

于是他们开展了以‚分散话语权,促进组内平等‛为主题的课例研究,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策略。

三、主题的确定过程。

实际上,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只是课例研究主题确定的第一步。

在发现问题之初,教师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模糊的,有待进一步厘清。

因此,从问题发现到主题确立还有一个不断精致化的过程。

1.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

在课例研究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理论学习融入主题确立的过程。

虽然课例研究侧重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但没有理论作为教师思考与行动的‚框架‛在其内部发挥作用,课例研究只能限于经验总结层面,无法提高到实践性理论的生成高度。

通过搜集和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教师可以对教学实践问题作进一步的梳理。

以上海市北郊学校几位外语教师开展的‚小学中高年级英语survey(调查)教学模式‛的课例研究为例,这几位教师试图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方法引入英语课堂,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英语学习素材。

在开始教学前,他们认真研究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部分权威著作和文章,对英语学科中运用这一方式进行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而后在充分考虑可行性的基础上,找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点与难点——如何把教材的相关主题转化为学生进行研究的课题,而后再通过搜集和分享这方面的资料展开教学。

可见,对文献资料的搜集有助于我们明晰已有的研究成果,从而在此基础上明确核心概念的内涵,确定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为后续研究作好充分的理论准备。

2.对问题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最好是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操作性的描述,以便教师所研究的问题及其展开过程更加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