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26f9fbc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3.png)
• 神经元 • 突触 • 神经网络 • 大脑区域 •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
01
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
01
02
03
细胞体
神经元的中心部分,包含 细胞核和核糖体等细胞器。
树突
从细胞体延伸出来的多个 短突起,负责接收信号。
轴突
从细胞体延伸出来的长突 起,负责传递信号。
神经元的种类
感觉神经元
THANKS
感谢观看
情绪的神经生理基础
情绪的产生
情绪的产生与大脑的多个区域相关,包括杏仁核、下丘脑、脑干和中脑等。这些区域通过与丘脑和皮 层下区域的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
情绪的调节
情绪调节涉及多个脑区的协同作用,包括前额叶、下丘脑、杏仁核和前扣带回等。这些区域通过神经 递质和荷尔蒙等物质的调节,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
意识的神经生理基础
意识的神经机制
意识是大脑对内外环境的觉知和感知。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大 脑皮层的多个区域,包括枕叶、顶叶、颞叶和额叶等。这些 区域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连接,实现信息的整合和意识的产 生。
意识的神经元活动
意识的神经元活动表现为特定的电位变化和神经脉冲信号。 在意识状态下,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表现出特定的同步性 和节律性,这些特征与意识的产生和维持密切相关。
突触的分类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末梢与胞体形成的突触。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末梢与树突形成的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轴突末梢与另一个轴突形成的突触。
突触传递的过程
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存储
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内合成,并存储在囊泡 中。
神经递质的扩散与受体结合
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突触后膜上的 受体结合。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https://img.taocdn.com/s3/m/591c946f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5.png)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间脑位于脑干上部,在中脑与大脑半球之间,是人脑中最复杂最重要的神经中枢,属于人脑的高层部分。 间脑的主要结构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下丘脑的结构与功能
下丘脑的结构与功能
下丘脑位于丘脑下方,也叫丘脑下部,体积虽小,但功能极大。 功能: 是植物性神经的较高级中枢,与内脏活动有密切联系 主管内分泌系统,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调节体温 与饥饿、渴、性等生理性动机密切相关,在情绪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快乐、痛苦)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C、社会现实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客观现实是人心理内容的源泉 D、机体状态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反映是心理存在的形式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 主观性 能动性
活动是人心理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皮亚杰:智慧来源于动作。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兴奋的传导也叫电传导,即生物电的传导。特点: 遵守“全或无”法则 兴奋在单个神经纤维是双向传导,在神经系统内是单向传导 神经纤维具有相对不疲劳性 多条神经纤维同时传导不同兴奋,互不干扰,具有绝缘性,对准确传递信息意义重大
第二节 神经系统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由许多神经元共同完成。 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靠彼此接触的部位——突触。 突触是信息传递和整合的关键部位。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广泛联系,形成复杂的神经网络。
人类心理的实质 神经系统 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及其新发展 第四节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科学心理观: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第一节 人类心理的实质
生理心理学的神经解剖基础
![生理心理学的神经解剖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47229cbd0912a216147929cf.png)
皮层小脑 大脑皮质 →脑桥核
齿状核
丘脑→ 调节随 大脑皮质 意运动
脑室系统与脑脊液循环
脑室组成:
– 侧脑室(室间孔) – 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 – 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
脑脊液的功能
– 保护脑组织,维持颅内压,物质代谢
脑脊液的循环
中脑导水管 第四脑室 中央管
•位置: 脑室系统、脊髓中 央管、蛛网膜下隙
主要结构
大脑皮质 基底神经节
丘脑 下丘脑
顶盖/被盖
小脑/脑桥
延髓
一、前脑
脑最前凸部分
由端脑及间脑 组成
大脑皮层
端脑 基底神经节
间脑
与间脑中下丘脑共同构成的边缘系统
丘脑 下丘脑
端脑 telencephalon (大脑 cerebrum)
大脑纵裂
cerebral longitudinal fissure
皮层功能柱
垂直的组织学结构 共同完成相同的生理功能 躯体感觉区
– 眼优势功能柱 – 眼定向功能柱
功能系统学说
❖ 鲁利亚通过长期对大量脑损伤病人的深入 分析而创立的,认为人们心理过程是个复 杂的功能系统,它是由三个基本的功能系 统构成。
❖ 每一个功能系统都有着分层次的结构,至 少是由彼此重叠的三种类型的皮层区组成。
与脑桥相连,经内耳门入颞骨内的面神 经管,出茎乳孔,支配面部表情肌。
脊神经
共31对:颈神经神经1对
功能: 躯干和四肢的运动、感觉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是调节内脏功能的神经装 置,也称植物神经或内脏神经,通常专 指传出神经(内脏运动神经)
特点:
丘脑:
所有感觉的中转站(嗅觉除外) 初步整合(分析综合)
[医学]普通心理学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医学]普通心理学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e0d9448787c24028905fc31f.png)
一、 神经元与胶质细胞
3.功能:
接受刺激:把刺激的物理、化学能量转化为神经能,即神经冲动 传递信息:沿着神经纤维传递神经冲动,或从感觉器官传到神经中
枢,或从神经中枢传至效应器官
整合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4.类型:
感觉神经元(内导神经元)
收集和传导身体内外刺激,到达脊髓和大脑
2020/11/22
普通心理学
11
第二章第二节 神经系统
➢ 周围神经系统 ➢ 中枢神经系统 ➢ 大脑的结构和机能 ➢ 神经系统的发育
2020/11/22
普通心理学
12
人体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大脑
脊髓
躯体神经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脑干 间脑 小脑 端脑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2020/11/22
2020/11/22
普通心理学
7
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
2.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动作电位产生时,内正外负;而未受刺激部分处于静 息状态,即为内负外正;兴奋部分与静息部分之间出现 电位差,就产生了由未兴奋部分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 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也产生了电位差,产生相反 方向电流,构成了一个电流的回路,称局部电流。局部 电流使邻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产 生了动作电流,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神经冲动的 这种传导称为电传导。
脑神经(面部肌肉、粘膜、腺体等)12对 嗅、视、动眼、滑车、外展、三叉、面、位听、舌咽、 迷走(内脏血管和腺体)、舌下、副神经(咽、肩部)
脊神经(颈部以下身体的感觉和运动)31对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
心理问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心理问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30ef97b5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87.png)
心理问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理问题并不罕见。
焦虑、抑郁、精神分裂等心理障碍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困扰。
那么,这些心理问题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其背后的神经生物学基础又是什么呢?要理解心理问题的神经生物学基础,首先得从我们的大脑说起。
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精密的器官,由数十亿个神经元组成。
这些神经元通过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相互交流,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从而实现各种心理和生理功能。
神经递质在心理问题的产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例如,血清素是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
当血清素水平过低时,人们可能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多巴胺则与奖赏机制和动机有关,其失衡可能导致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精神分裂症等问题。
神经回路的异常也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焦虑症为例,大脑中的杏仁核是处理恐惧和焦虑情绪的关键区域。
当面临威胁时,杏仁核会被激活,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紧张不安等。
然而,在焦虑症患者中,杏仁核可能过度活跃,或者与其他大脑区域之间的连接出现异常,导致对正常的刺激也产生过度的焦虑反应。
再来说说基因的影响。
许多心理问题都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会增加个体患心理疾病的风险。
例如,特定基因的突变可能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合成、转运或受体功能,从而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并不是决定心理问题的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如何与神经生物学相互作用呢?长期的压力、童年创伤、不良的生活环境等都可能对大脑的发育和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童年时期的虐待可能会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影响应激反应系统的正常调节,从而增加成年后患上心理疾病的可能性。
大脑结构的变化也是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现代影像学技术,如磁共振成像(MRI),我们发现抑郁症患者的海马体可能会缩小,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可能会减少。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3d00f855ff00bed5b8f31d2f.png)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基础第一节脑的进化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物质,它由100亿以上的神经细胞和1000亿以上的神经胶质细胞,每个神经细胞又可能与其他神经细胞存在1万个以上的联系,形成了复杂的神经网络。
一、神经系统的发生(一)结构特点:有专门负责接受刺激的细胞,开始出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神经系统。
分化出感觉细胞、运动细胞、神经细胞三类细胞。
形成了网状神经系统,神经元之间没有突触联系,联系是原浆的,没有神经节和中枢。
1、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原生动物。
如:变形虫,单细胞可执行感受器、神经系统、效应器多种功能。
功能特点:趋向有利刺激,避开有害刺激;对刺激有适应性的反应。
2、原始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如:水螅,海蛰,水母,多细胞(二)功能特点:能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
神经元的兴奋不具方向性,而是向任何方向传导,刺激任何一点将引发全身性反应。
二、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一)环节动物:如,蚯蚓,身体有许多节构成,每个节体中央有一个神经节,由神经节发出的神经分布身体各部,将全身联合成一个整体。
出现头部现象,为脑产生准备了条件。
头神经节以后是纵贯身体的腹神经索,呈链状,称链状神经系统。
(二)节肢动物:如,昆虫。
分三部分:头、胸、腹部,头部有敏锐的感受器,胸部有足、翅,形成三大神经节,头部神经节是脑的雏形,胸和腹部各有一个神经节,形成一条神经索,称为节状神经系统。
(三)功能特点:处于感觉阶段,有大量本能行为:①营生,②筑巢,③照顾后代,④种内交际。
三、低等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脊椎动物大约出现在5亿年以前,是动物进化史上一大进步。
(一)结构特点:左右对称;身体分为头部、躯干、尾部;体内有一根脊柱骨,称脊椎。
脊柱骨内有一根神经管,称管状神经系统。
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神经形状:链状,节状管状位置:腹部背部空间面积:实心(小)空心(大)管状神经系统为脑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在脊椎动物神经管的前段,首先形成脑泡,随后分化成为相对独立的5个脑泡:前脑、间脑、中脑、小脑和延脑。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圣才出品】
![叶奕乾《普通心理学》(第4版)(章节题库 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dda0685852ea551811a68711.png)
第2章心理活动的神经生理基础一、单项选择题1.突触小泡(synaptkvesicle)的功能主要是()。
A.控制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B.修复髓鞘C.存贮神经递质D.为神经元活动提供能量【答案】C【解析】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发生传递的接口,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化学过程,依靠的是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
在突触前膜中包含许多突触小泡,用来储存传递信息的神经递质。
2.剑刺穿某人头部导致立即死亡。
在这种情况下剑很有可能刺中了()。
A.小脑B.大脑基底部C.延髓D.桥脑【答案】C【解析】延脑(延髓)支配着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又称为“生命中枢”。
这里受伤会引起立即死亡。
3.损伤大脑颞叶(temporallobe)最有可能使伤者不能从事的职业是()。
A.音乐家B.演员C.建筑师D.画家【答案】A【解析】听觉区位于颞叶的颞横回处,若大脑两半球的听觉区受破坏,即使双耳的功能正常,人也将完全丧失听觉而成为全聋。
4.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是()。
A.社会环境B.神经系统C.家庭环境D.学校教育【答案】B【解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所以神经系统被认为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5.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部位、人的心理活动控制与调节的中心是()。
A.小脑B.脑干C.大脑半球D.间脑【答案】C【解析】大脑分左右两个半球,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高级、最重要的部位,负责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
A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平衡与协调动作。
B项,脑干是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
D项,间脑主要包括丘脑和下丘脑,丘脑是感觉的中继站,下丘脑在情绪调节中有重要作用。
6.下列不属于脑干部分的是()。
A.延脑B.脑桥C.中脑D.间脑【答案】D【解析】通常把延脑、桥脑、中脑称为脑干。
桥脑有时也被称为脑桥。
7.()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A.神经细胞B.脑C.脊髓D.大脑皮层【答案】A【解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心理的生理基础
![心理的生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a98715b0daef5ef7ba0d3c92.png)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第一节神经系统一、神经元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典型的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3.轴突通常又称为神经纤维。
4.神经元根据其功能特性,可以分为感觉(传入)神经元、运动(传出)神经元和联络神经元。
5.突触——两个神经元接触的部位,是控制信息传递的关键部位。
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6.神经细胞的膜有一定的通透性,在一般情况下,它不让正离子进入,也不让负离子出去,保持膜内外的电位差,叫做极化状态。
二、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1.人的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通常把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
网状结构在脑干中占很大比例,它由灰质和白质相混杂而成。
3.间脑被称为在脑的中间,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4.人的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和协调人的随意运动的能力。
5.人的大脑的两个半球表面覆盖着面积很大的灰质,称为大脑皮层。
6.大脑中枢——人的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最大结构,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大脑半球表面有三条重要的沟裂:外侧裂、中央沟、顶枕裂,这三条沟裂将大脑皮层划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四个大区。
7.听觉中枢——位于颞叶。
视觉中枢位于枕叶。
第二节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和反射弧——反射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最基本的方式。
2.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一般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3.反射有同时进行的两条渠道:反射弧的特殊通路和非特殊通路。
非特殊通路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来实现的。
心理学基本
![心理学基本](https://img.taocdn.com/s3/m/4e4f0e56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c3.png)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通过研究来理解和解释人类思维、情感、知觉、认知、发展、个性、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则:
1. 心理活动:指人类在感觉、知觉、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意识等。
2. 行为:指人类的动作和活动,可以是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也可以是内在的心理行为。
3. 神经生理基础:心理活动和行为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有密切关系,心理学研究人类心理活动的神经机制。
4.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熟的心理发展过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5. 个体差异:人们在认知、情感、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个体差异对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产生影响。
6. 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智力等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7.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以及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心理学分支。
8.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9. 实验方法:心理学研究常使用实验方法,通过控制变量和随机分组的方式来研究因果关系。
10. 心理测量:使用各种问卷、测试和观察等方法来评估个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并进行量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条件反射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机体的生理过程,使机体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并与环境保持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平衡。
一、反射和反射弧(一)什么是反射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
例如手遇火时即刻缩回,物体刺激眼睛角膜时产生眨眼,驾车时遇到红灯立即停车等都是反射活动。
(二)反射弧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特定神经结构,是执行反射活动的生理基础。
典型的反射弧包括五个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当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传入神经纤维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整合加工后,再由传出神经把神经冲动传至效应器,做出反应。
任何复杂的反射活动都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每次反射活动都不是一次完成的单方向传导过程,而是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之间多次返回传递与联系的过程。
以人的反射活动来说,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后,神经兴奋沿着传入神经传递到神经中枢,再沿传出神经至效应器引发活动,此时反射活动并不停止,效应器的反应又作为新的刺激返回作用于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中枢的调节影响效应器的活动,再次引起神经兴奋并传向神经中枢,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联系(或称返回联系)。
反馈联系具有两种作用:反馈信息产生并增强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正反馈、抑制或减弱中枢神经活动的输出称为负反馈。
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反馈作用将学习结果及时提供给学习者以增进学习效果。
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并非仅是反射弧,而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环路,这样有机体的活动才能准确与完整。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入通路有两条:特异性传入通路和非特异性传入通路。
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特定感受器与特定传导路径传递某种特定信息,并将神经兴奋传至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非特异性传入通路是指神经兴奋弥漫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使有机体处于清醒状态。
反射弧的神经兴奋传出通道也有两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
锥体系由大脑皮层调节和控制有机体精确、复杂的运动,锥体外系参与调节有机体的肌肉紧张与协调肌肉的运动等。
二、反射的类型按照反射的不同发生方式,把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一)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
本能就是无条件反射,如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
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称为无条件刺激,由无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称为无条件反应,如狗吃肉会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射,其中“肉”是无条件刺激,“流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针刺手,手即缩回,“针”是无条件刺激,“手缩回”是无条件反应。
有机体的无条件反射主要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内脏反射、朝向反射和性反射。
无条件反射对个体来说是不学而能的,其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主要由神经系统的低级中枢部位实现,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它对维持有机体的生存、延续种系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人的无条件反射受到高级神经中枢的调节。
由于无条件反射具有刻板的性质,使有机体不能适应极其复杂和频繁变化的现实情境。
因此,有机体在客观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条件反射。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习得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神经联系是暂时的。
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由条件刺激引起的行为叫条件反应。
条件反射具有概括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它可以随着外部环境和机体内部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而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1.经典性条件反射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例如,在经典条件反射作用中,人们学会了把两个刺激联系起来,从而期待某种事件的出现。
如当闪电后会有霹雳雷声,于是,当闪电一出现就开始对雷声感到紧张。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Ivan Pavlov,1849-1936)用经典性条串反射实验来探讨条件反射形成的机制,他用狗做实验进行食物性条件反射的研究,见图2-16图2-16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狗吃食物(肉)时会分泌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
食物(肉)是狗分泌唾液的无条件刺激,当不给食物(肉)而只给铃声时,狗并不分泌唾液,因为铃声对狗来说是中性刺激物,与唾液分泌无关。
但如果每次在给狗吃食物(肉)以前出现铃声,多次以后,铃声一响,尽管食物(肉)尚未出现,狗也会出现唾液分泌。
这样,原本铃声与唾液分泌无关,只是由于多次与食物(肉)结合,才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成为进食的信号,此时,铃声成为分泌唾液的条件刺激,即中性刺激成为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从而形成了条件反射,图2-17是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
第一,在条件反射形成前,作为无条件刺激(US)的食物,引起了无条件反应(UR),即流唾液。
但作为条件刺激(CS)的铃声,并不能引起条件反射,只引起定向反射(OR)。
第二,在条件反射形成中,使铃声与食物同时出现,使铃声(CS)与流唾液(UR)相联系。
第三,已联系了的条件反射已经形成。
因此,不再需要食物( US),仅有铃声即会引起唾液分泌,有机体形成了条件反射。
图2-17条件反射形成模式图巴甫洛夫用条件反射的方法对动物大脑活动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条件反射的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接通。
在大脑皮层上,有两个分别由无条件刺激(食物)和中性刺激(铃声)形成的兴奋灶,当两个刺激多次结合后,它们之间形成功能上的暂时接通,此时中性刺激变成了条件刺激。
当中性刺激单独作用时,所引起的兴奋沿着暂时神经联系并激起无条件反射皮层区的兴奋,从而引起相应的条件反射,如图2-18所示。
条件反射的形成对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社会实践中,如果一个人稳定地从事某种活动,客观刺激按先后与强弱作用于有机体,由于大脑皮层具有系统性机能,把这些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图2-18 条件反射形成示意图条件反射链索系统,称为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建立后,只要开头刺激出现,后面的一连串反应就自动依次出现,如做早操就是动力定型的范例。
动力定型形成后,可以节省时间和精力,减轻负担。
人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养成的习惯、技能和方式等,在生理机制上都是动力定型。
动力定型建立后一般比较稳固,既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也可以在新的条件下得到改造与发展。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技能训练,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动力定型,以促进智慧技能的获得和动作技能的掌握。
动力定型后一般很难消退,因此,一旦形成不良的动力定型,就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予以矫正才能消除。
2.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 20世纪30年代在经典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创立的,见图2-19。
斯金纳认为,个体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学习:一类是由刺激情境引发的反应,即刺激一反应的应答性反应,这种学习与图2-19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经典条件反射相似;另一类是操作条件作用,这类学习不是由刺激情境引起的,而是由个体的自发行为所致。
在日常生活中,绝大多数人的行为是操作条件反射行为。
影响行为巩固或再次出现的关键因素是个体的行为结果。
斯金纳以其著名的“斯金纳箱”为基础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
“斯金纳箱”的主要构造包括按压杠杆和食物盘,当白鼠或鸽子由于饥饿乱走动时,偶然碰到杠杆而得到食物的强化,以后会越来越多地去按或啄这个杠杆。
经过多次“自发地”按或啄杠杆的操作与食物的结合,学会了用杠杆得到食物的操作性条件反应,见图2-20。
在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动物的行为作为获得奖赏(食物)或躲避惩罚(如电击等)的手段或工具,因此又把它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图2-20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建立的方式上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有相同之处,即都是暂时神经联结形成。
所不同的是,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第一个事件不是环境刺激,而是个体自己的行为结果。
在个体行为之后所跟随的也不是一个条件刺激,而是无条件刺激,如食物等。
这种无条件刺激对个体行为具有加强作用,称为强化物,它是随时间的推移能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任何刺激。
为此,个体可以把行为及其结果联系起来,并会反复表现被奖励(强化)的行为,而不会表现出受到惩罚的行为。
强化是在个体反应之后呈现强化物,即任何能增加先前反应频率的事件。
一个积极的强化物可以是某种物质,也可以是表扬或关注。
环境中的某种能增加行为反应出现频率,或引起愉悦的刺激为正强化,如甘甜的食物对饥饿者是正强化物。
像关注、称赞、表扬、金钱等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积极强化物。
环境中的某种能减弱行为反应出现频率的、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为负强化,如按静音键使令人讨厌的警报器复归安静。
负强化一般是个体不喜欢的、厌恶和力图回避的刺激,像伤害性刺激、强光和电击等。
与正强化和负强化相对应的是惩罚。
强化可以增行为反应的频次,而惩罚则会减少行为反应的频次。
惩罚是个体在一种行为发生后随即出现厌恶事件而导致该行为出现率下降的现象。
惩罚有两种类型:在行为之后施加厌恶刺激,在行为之后取消正强化。
惩罚可以抑制某些不想要的行为,但却无法引导个体朝向某种想要的行为。
惩罚仅告诉个体不要做什么,而强化告诉个体要做什么。
因此,惩罚与强化的结合,通常比单一的惩罚更有效。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规律是相同的,即都要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条件反射,共同点是需要强化。
强化是个体学习的基础,但两种条件反射仍存在差别。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个体是通过自己主动的操作活动而得到强化。
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个体则是被动地接受条件刺激而得到强化。
应该指出,这种主动操作和被动接受而形成的条件反射只具有相对意义。
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的差异,见表2-2。
表2-2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比较三、两种信号系统(一)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客观环境中的刺激可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信号刺激物,与此相应存在着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指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
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例如,让人闭上眼睛,在他嘴里放入一颗酸梅子,就会流唾液,这是无条件反射。
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它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是指人类所使用的言语、文字,这种言语和文字是抽象事物或刺激的信号,对第二信号发生反应的大脑皮层机能为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不仅能够对具体刺激物,即第一信号作出反应,而且也能对抽象概括的言语和文字,即第二信号发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