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模式”的改革

合集下载

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典型坐标

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的典型坐标
优势。
今年 7月 1 4到 1 8日,张 仁寿教授 受邀 参加 了在 美 国芝加 哥 大 学 举 办的 “ 中国经济 转 型 3 0年研 讨会 ” 。在这 次 研讨会上 ,大 家对温州模式的普遍 关注
张 仁 寿 , 浙 江 工 商 大 学 副 校 长 、教 授 ,主 要 从 事 区域 经 济、 产 业 经 济和 农 是技术含量不高、 规模不大的 “ 假外资” 虽 然 也 是 从 劳 动 密集 性 的 小 商 品 起 家 , , “ 州 经 济 在 发 展 动 力 上 ,主 要 依 对 温 州 的 技 术 进 步 和 产业 结 构 升 级 几 乎 但 现 在 已 经逐 步 转 向制 造 汽 车 、 托 车 、 温 摩 船舶、医药化 工等重化工业产品了。
德 ・科 斯 ( RONAL H.C D OAS 、 看法 , 争议 的焦点不是针对改革方 向, “ 、孰优孰劣的争论 ,更是持续 了近 E) 但 资” 道 格 拉 斯 -诺 斯 ( OUGL S C. 而是 由于大家对温州 经济改革 历史和现 2 。在 19 D AS 0年 9 2年 中共十 四大 以后 ,随 NO TH) 罗伯特 ・福格尔 ( R 、 ROB R 实情况 了解 程度不一而导 致得 出不 同的 着两种 模式不断的 创新 和发展 ,人们认 E T W .F G L) 和 罗 伯 特 ・蒙 代 尔 结 论 。 O E 为两种模式 不再是简单 的较 量 ,更不是
的 温 州 模 式 ,张 仁 寿 对 其 基 本 的 界 定
是六个 “ 民营化 、市场化 ” 。他 认为 , 温州 模 式 既是 经 济 体制 改 革 模式 ,又
是 经济 发展 模 式 ,二者 紧密 结 合 在一 起。其 核 心 的竞 争 力 主要 是 由于 产权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温州模式是指温州市在改革开放初期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以家族企业为核心,以民营经济为特色并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

下面将对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1985年)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迅速兴起。

当时的家族企业多以传统手工业为主,如鞋业、服装业、眼镜业等,并以家族经营和手工业程度低的特点为主要特征。

由于经济系统的改革和市场的逐步放开,家族企业遇到了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家族企业开始转型升级,引入新的技术和管理模式。

第二阶段:市场经济时期(1985年-2000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政府大力推动市场化改革,温州家族企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温州家族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外贸出口等方式,逐渐与国内外企业建立起了合作关系和贸易往来。

同时,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支持和鼓励温州家族企业发展,例如允许个体私营经济合理发展、减税优惠等,这进一步推动了温州家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

第三阶段:以富商企业为主体(2000年至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温州的家族企业开始加快企业的转型与升级,由传统手工业向现代产业转型。

家族企业开始探索与国家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走品牌和市场化经营道路。

其中,互联网和电商的发展为温州家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平台。

此外,温州模式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私营经济体制管理不完善,缺乏法制环境影响了企业发展的规范性;金融体系不健全,企业融资难成为制约温州企业发展的瓶颈等。

为应对这些问题,温州的家族企业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转型升级,加强品牌建设、探索多元化经营、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等。

总之,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初期的家族手工业到现代产业发展的过程。

通过探索、转型和升级,温州的家族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对温州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

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又有新活力改革开放40年,“温州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之一,温州在1978年开始就以自发的创业精神和民营经济的发展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温州模式”。

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温州人的勤劳、实干和创新精神,以及他们面对困难时的乐观和坚持。

温州人通过个体户、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等多种形式,大胆创新、奋发图强,逐步打造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温州的经济主要依靠农村家庭经营的小作坊、个体工商户和农村企业发展。

当时,温州人通过外出打工、借贷等方式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和生产经验,逐渐在当地建立了起伏的工业产业链。

温州人的身体力行和艰苦奋斗精神成为了他们创业的强大动力,也促进了温州模式的独特性和全面性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经济逐渐增长,民营企业之间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温州的经济特点也从往日的农村企业转变为多元化的产业布局,涵盖了鞋业、服装、机械等领域。

尤其是在鞋业方面,温州人在九十年代初以来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迅速崛起为中国鞋业的中心,形成了一个世界级的鞋业集散地。

温州的鞋业企业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除了经济领域,温州模式还在其他方面表现出了新的活力。

在城市建设方面,温州创造性地引入了海外建筑设计师和国内建筑公司,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提升城市形象。

他们注意到城市环境的整体布局和建筑风格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致力于打造一个宜居、宜商、宜游的城市。

此外,温州还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服务,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好的创业环境和资源。

温州创新创业的精神也得以传承和发扬,在年青人中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企业家和创新创业的实践者。

然而,尽管温州模式在过去的40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温州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资源约束和革命传统的制约,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创新能力有限。

温州模式的局限及当前的任务

温州模式的局限及当前的任务

素。 笔者说这些 话并 小是想打击温州人的 自信心 , 也不
是想 l 定温州模式 , 温州要继续发展 ,顺利地转 型升 否 级, 就需要摆止对 白 的位置 和心 念 , 实事求是地认 识到 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最重要 的是 , 温州需要冉 有一 模式迷信 的解放思想 。
经济过程特有的二元性和探索性 ,以及温州地方 J 土文 x l 化特性 。 因此 , 没有 必要把温州模式作为 巾国改革开放的
好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发展 ,而不看好苏南模式 和苏州 经济发展 ,冈为他们认为温州模式和温州经济 发展 似乎 更吻合两方经济学理论或者市场经济理论 。但后 来的现
标杆模式 。有学者 曾说温州模 式是 欧洲早期资本主 义经
济发展浓缩 版, 新 占典模式 的浓缩版” 他研究 了英 足“ 。 经济和欧 1 - I ' 经济 , 发现 l 9世纪的欧洲也是 r小企业 的天 f 1 下, 和现在的温州有点类似 , 于是就有此说 。但真理总是 具体的 , 是以具体的时间 、 地点和条件不 同而不同的。
实证 明, 似乎并不是这样 。 温州和苏州发展 的差距不仅没
经济学教科 书讲 的那么简单 。 往往是多个凶素起作用的。 在区域经济学 中 ,区域经济发展 的一个重要凶素是 位 条件 。一个地方 的经济发展 的状 况和它所处的空间位置 有相当大的关 系 , 在一定条件下 , 区位条件甚至可 以成为 这一地 区的核心竞争力 。 温州从总体上讲 , 或许有 一些可 以称之 为核心优势 的东西 , 譬如制度创新能力 、 民营经济 发达等 。但是这些其他地区很容易模仿 , 且一学就学会 , 过去没有学习可能是因为胆子小 , 思想没解放 , 只要想 但 通 了, 如发展 民营企业这样 的门槛是很容易跨过去的。 但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温州模式,是指中国温州市较早出现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民营经济发展模式。

温州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模式的初期形成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开放政策,民营经济开始兴起。

温州作为我国较早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民间资本,尤其是当时许多海外侨胞回国投资。

同时,温州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简化办事流程、减少税费负担等,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州模式开始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模式的迅速发展阶段。

80年代初期,温州模式逐渐显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温州人民热衷于创业,大量的个体户和民营企业迅速兴起。

其次,温州模式强调风险投资,温州人民习惯于通过借贷、互助等方式进行资金的筹集,使得民营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而与此同时,温州人民勤劳踏实,善于实干,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90年代,温州模式取得了更大的发展。

温州模式的一大特点是“两头打”,既在国内市场开展经营,又积极向国外市场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产业链。

典型的例子就是温州鞋业,逐渐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

这一切都使得温州模式获得了更大的影响力。

进入21世纪,温州模式进入了新的阶段。

面临新的挑战,温州模式开始进行转型升级。

首先,温州模式注重技术创新。

温州科技企业集群相继成立,投入大量资金进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其次,温州模式积极拓展新的产业领域。

除了传统的制造业,温州开始涉足金融、投资、地产等领域,形成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再次,温州模式注重品牌建设。

温州企业开始不断加大品牌建设力度,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些转型举措使得温州模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仍然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表明了温州人民敢为人先、敢闯敢拼的进取精神,表明了温州人民追求卓越、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温州模式的成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一种成功的经验,适应我国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推动了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

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温州模式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

市场化程度高
温州模式注重市场经济的发 展,通过市场机制来配置资 源,这使得温州地区的经济 活动更加规范、有序,提高 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 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
地域特色鲜明
温州模式在发展过程中,形 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这种 地域特色不仅增强了温州地 区的经济竞争力,也为其他 地区提供了差异化发展的思 路和方向。
、法律、会计、咨询等多个领域。这些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了全方位的
支持和帮助,推动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温州模式的优势
灵活性强
温州模式以个体私营经济为 主导,这种经济形式具有较 强的灵活性,能够快速适应 市场变化,调整经营策略。
创新能力强
温州企业家具有较强的创新 意识和创新能力,他们敢于 尝试新事物,不断推动技术 进步和产业升级。这种创新 精神成为温州模式发展的重 要动力。
政策建议与发展策略
优化营商环境
政府应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流 程,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打造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
环境。
强化金融支持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加大对民 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降低 企业融资成本,助力民营企业 健康发展。
推动产学研结合
鼓励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 构开展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 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应 用。
温州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探 索。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温州模式提供了广阔空间
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温州模式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和更大的市场空间中发 挥作用。
02
温州模式的特点与优势
温州模式的特点
01
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
温州模式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导,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是其主要形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温州模式”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地方发展模式。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那个时候,温州市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之一。

“温州模式”并非一开始就被广泛认可和理解,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才逐渐被推广和引起关注。

《解放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重大政策和改革措施的积极宣传者和推动者。

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正值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温州的地方经济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宣传这一有益于全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学者和政府官员希望通过媒体渠道进行推广。

1992年6月,一篇名为《温州模式引领民营经济发展浪潮》的文章在《解放日报》上发表。

这篇文章详细介绍了温州模式的发展经过和特点。

文章提到,温州市民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崛起,通过小型企业的发展壮大,形成了以民营经济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灵活机动、自主经营、开拓创新”,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了快速发展。

文章还提到了温州市的多元经济发展特点。

除了传统的制鞋业,温州市还涉足了汽车制造、电机、化工、电子、纺织等多个领域。

这种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温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独树一帜。

这篇文章的发表引起了广泛的反响。

各大媒体纷纷转载这篇文章,将温州模式推向全国,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

各地的政府和经济学界也纷纷前往温州进行考察和学习,希望能够借鉴这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州模式逐渐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9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发展第三产业、培育小城镇”的指导方针,这与温州模式的经济发展理念相契合。

这也是温州模式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标志。

通过《解放日报》的报道,温州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推广。

它不仅成为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案例,也为中国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温州模式”的改革——基于新结构主义的视角

“温州模式”的改革——基于新结构主义的视角
( 2)“ 小狗经济 ” 。小商 品大市场的 “ 小狗经济 ”是 “ 温州 势 ,同时其一贯 的封 闭式经营既限制 了专业经理人的进 入也阻 模 式” 的又一特 征。温州企业 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 明确 碍了与其 它企业合并共赢 的机会 ,不利于企业 的发展 ,致使温 的分工与专业 化生产并 以市场 交易取代企业 内部 的产权 与管理 州企业 的辉煌 成为昨 日黄花。其次 ,“ 温州 模式” 自下 而上 的
模 式 ”既 是一 种新 古典 区域工 业化 模式 ,同时 也是 一种 经济
存量 的增加还会催生更多促 进企业发展 的诱导性制度变迁 ,由
各个方面均获得了长足发展 。 3 . 温州模式的困境
社会 发展模式 ,代表了温州地 区经济制 度的发展变迁 。姚锋平 此就实现 了循环累计效应 ,在这种演 化模式下温州 经济社会 的 ( 2 0 0 7 )认为 ,“ 温 州模 式 ”是 中国 改革 开放后 ,在具 体 发展 过程 中形的一种 以粗 放经济为主 ,注重数量增长 的劳动密集型 发 展模式 。综上 ,本文认 为 ,“ 温州模式 ”是一 种依靠 民间力 量 、以民营经济为载体形成 的 自下而上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制 。
第 二 ,资 金矛盾 显著 。民 间借 贷一直 是温 州企 业主要 的 资金来源 ,但这种融资方式并不稳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波动极 大 ,最 高时 曾超过 1 0 0 %,而 同期 中小企业 的毛 利润率却 只有 3 %一 5 %,致使企业经 营的系统性风险骤增极 易将其逼入绝境 。
此外 ,中小企 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缺乏对 外资的吸引力令 流动 民间资本 总额 已超过6 0 0 0 亿元 , 并 且这一数字还 以极 高的 引资步伐缓慢 。同时伴 随经济的发展 , 产业 内部竞 争愈加激烈 速率逐年递增 。上述因素 的共 同作 用下 ,温州 民间投资发 展迅 导致 利润 率下 降 ,于是 “ 温州炒团”随即产生 ,他们将 过剩的 速 。据 统计 ,2 0 1 1 年 温州 民间固定资产 投资高达 1 0 7 7 . 1 8 亿元, 产业 资本 大量 投入 了生产之外的邻域以追逐更 高的 回报 ,加剧 占金社会总量 的6 1 . 5 %,投资增速高达 1 1 2 . 9 %。 了企业 的萧条 ,因此融资 困难扼住 了温州经济发展 的咽喉 。 ( 4)诱导 性制度变迁 。2 0 世纪8 O 年代 中期 ,以家庭工业 为 第三 ,产业结构 问题 突出。随着 内外 经济形 势的转变 ,温

温州模式的转型、创新与发展研究

温州模式的转型、创新与发展研究

District economy | 区域经济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08温州模式的转型、创新与发展研究胡一凡 高文君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摘要:温州模式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她充分体现了民营企业的作用及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

近年来,温州地区出现实体经济衰落、资本泡沫化严重、民营企业外迁、产业空心化等现状,导致温州经济社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温州模式也遭到了专家学者们的质疑。

由此可见温州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转型并创新发展,温州应该利用其雄厚的原始资本积累,挖掘其历史积淀下来的传统人文精神,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打造现代服务型政府,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组织,以实现温州模式的新发展。

关键词:温州模式;困境;创新发展;路径温州模式作为我国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典型模式,其发展路程经历了各种风雨,也承受着不同的评价。

由于温州模式存在着诸如资源瓶颈、区位劣势、趋利式意识形态与市场行为短期化、族群型组织形式与民营企业封闭化以及需求诱致型政府行为与公共产品滞后化等内在缺陷,因此对温州模式的再研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论证与评价,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的总结和反思,更是温州模式创新与发展的需要。

一、温州模式面临的困境(一)实体经济衰落与资本泡沫化虚拟经济高利润高回报,与实体经济形成反差。

近年来,随着新《劳动法》的实施加上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以及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不够,温州企业的用工成本逐年上涨,而企业利润逐年下降。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全国包括温州在内的房地产价格不断攀升,房开公司及炒房大军赚得盆满钵满。

受资本逐利的驱动,温州原来一些靠实体经济和制造业为主体的企业开始逐步脱实向虚,把资金大量转向房地产、资源投机、金融借贷等领域。

温州的企业以中小为主,在银行金融支持不力的情况下,加上温州经济仍未摆脱传统路径依,因此民间借贷或者“抬会”成为温州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且利率水平不断升高,如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平均利率达25-30%,个别短期利率甚至超过50%。

从“温州模式”的兴衰回望改革开放40年

从“温州模式”的兴衰回望改革开放40年

从“温州模式”的兴衰回望改革开放40年*傅 守 祥 魏 丽 娜提 要:温州是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和前沿阵地,曾以其敢闯敢拼的草根创业精神和独特的“温州模式”名震全国。

温州的先行先试与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不仅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样板,更重要的在于其“敢为人先”与“活力民间”的文化意义的确认。

新世纪以来,温州经济出现疲态甚至滑坡;当前,必须正视已有发展模式中的短板与陷阱,关注“新常态”下的提质增效与品质发展,助力温州走出暂时的困境,以文化力量推动“温州模式”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关键词:温州模式 回望 改革开放作者傅守祥,男,温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温州 325035);魏丽娜,女,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山东大学文学博士后(杭州 310018)。

温州,是中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民营经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缩影和前沿阵地。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温州人勤行天下、商行天下、智行天下,铺展了新时期温州商人成长成功的生动画卷。

在外温州人的奋斗崛起,不仅为所在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更重要的是向全国和世界各地输出了温州地域文化,输出了当代温州精神,输出了温州人率先进行市场化探索的成果,从而为全国各地提供了制度创新的榜样,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先行先试的“温州模式”。

早在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曾在访俄时提出要求:“我希望温州要总结经验,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不但成为‘本土的温州’、‘全国的温州’,更要发展成为‘世界的温州’。

”①新时代的温州人,主动走出温州、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已有68.8万人在世界131个国家和地区经商创业,其中38万温商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57个国家。

②过去40年取得的巨大发展成绩,是中国加大内部治理力度、营造良好政商环境并不断扩大开放、以开阔的胸怀迎接世界的结果。

正是有了改革开放40年的坚实积累,党的十九大豪迈宣示继往开来的*本文系浙江省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项目“文化产业的演化机制、政策优化与创新战略研究”(2016GH015)的阶段性成果。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温州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的城市之一。

其独特的“温州模式”吸引了广泛关注,而解放日报是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媒体之一。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解放日报》最早报道“温州模式”的经过。

1980年代初期,中国刚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新路子。

温州作为浙江省的一座小城市,却在这个时期崭露头角,以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迅速崛起。

这个发展模式后来被称为“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最早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984年,《解放日报》是当时第一批以国内农村经济、基层建设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报纸。

而温州的农村经济发展又是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故而这两者的结合也给了《解放日报》报道“温州模式”的契机。

《解放日报》最早对“温州模式”的报道是基于一篇关于温州民间经济发展的报道,当时,温州的民间经济蓬勃发展,以小作坊、家庭工业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乡村工业不断壮大,成为当地经济的新动力。

在这篇报道中,《解放日报》对温州特色的民间经济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报道,准确地反映了温州模式的特点和优势。

《解放日报》的报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重视。

随着媒体的报道,温州模式成为当时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亮点。

温州模式的发展经验也得到了全国各地的认可和借鉴。

各地纷纷派出代表团到温州考察学习,学习温州的管理经验和创新精神。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推动了中国乃至全球的市场经济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成功典范。

而《解放日报》的报道也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大经典报道之一。

它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温州模式的独特之处,也为其他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温州模式的成功实践,对于全国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温州模式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当地特色的发展道路。

从此刻起,《解放日报》以其独到的视角和深入的报道,成功地记录了温州模式的崛起和成功。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

温州模式发展历程温州模式发展历程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

当时,温州作为一个沿海城市,经济相对滞后,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迅速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

第一阶段是改革初期的探索和积累阶段。

在这个阶段,温州开始解放思想,鼓励民间投资和私营经济的发展。

大量的温州商人开始涌入各个行业,尤其是轻工业和制造业,并通过承包、租赁和招租等方式扩大产业规模。

与此同时,温州人的创业精神和勤劳肯干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第二阶段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阶段。

当中国逐渐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后,温州迅速适应了市场竞争的环境。

温州商人开始关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并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

同时,温州还注重培养人才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是温州模式逐渐形成的阶段。

温州商人在与市场的艰苦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

这个模式的核心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民营企业为主体,以个体经济为基础,以创新为动力。

温州企业家们形成了自己的商业网络和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互帮互助的方式实现了资源整合和风险共担,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四阶段是温州模式的持续发展和升级阶段。

随着市场环境和国家政策的不断变化,温州模式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

温州商人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海外业务,并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发展。

同时,温州模式也开始涉及到金融、投资、房地产等领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商业生态系统。

总的来说,温州模式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温州人民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积累,他们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商业模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

“温州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当下改革的现实意义一、温州模式简介温州模式是指浙江省东南部的温州地区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从而形成小商品、大市场的发展格局。

小商品是指生产规模、技术含量和运输成本都较低的商品;大市场是指温州人在全国建立的市场网络。

二、“温州模式”产生历史背景改革开放前,温州的情况可以概括为“三少一差”:可利用自然资源少,除了矾矿外,没有更多可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人均耕地在浙江最少,当时不到半亩,现在只有0.31亩;国家投入少,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国家对温州累计投资只有5.95亿元;交通条件差,当时没有机场、没有铁路,只有一条通上海的水路和一条路况很差的104国道与外界相接。

1.人多地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力要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民要发展非农产业致富;2.温州农村过去生产力发展缓慢,集体经济虽由人民公社扶持,但一直没有得到巩固,反而使家庭经济和自发经济在资本主义泛滥的批判声中酝蕴成长;3.历史上,温州人除务农外,兼营家庭手工业或外出经商做手艺。

为此,一方面自办了各种非农经营的经济实体,另一方面建立起了流通信息网络,为其后来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4.虽然具有传统手工业优势,但因温州交通运输的不便,又距城市较远,难以接收城市工业辐射,只有顺其自然。

在家庭、联户企业手工和半机械化支持下,以生产技术简单的小型产品为主,缓慢自发地向现代工业迈进;5.温州人独有的开拓精神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政策,使他们能在大胆试验中积极发展,快速壮大。

三、当下改革的借鉴意义1.推进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改革中,我们需要注重以中小企业为核心,通过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提供优惠财税政策等方式,完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金融扶持,进而以此吸引和推进制造业中小企业的集群发展。

在此基础上,政府需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与竞争进行引导,注重维护产业集群发展的秩序并提升产业集群的内部合作能力,更好的发挥资源整合优势的作用促进国家制造业综合竞争力的改进。

锐意改革

锐意改革

锐意改革、抢抓机遇,推动温州模式再创新为实现“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战略目标,必须锐意改革、抢抓机遇,以超常规的方式推进政府、社会、经济三大转型,推动温州模式再创新,一.历史回顾、现状及制约因素和面临的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率先进行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新世纪以来,温州全面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新世纪以来,温州全面进入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

但由于土地、金融环境、半城市化问题延缓了经济的转型升级。

去年下半年,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和温州部分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引发了局部金融风波,温州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当前,“两海两改”国家战略实施又给温州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必须抓住当前有利时期,以超常规的手段、措施和力度,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形成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热潮,推动温州模式再创新。

二,推动转型发展、温州模式再创新的对策和建议以政府转型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以社会转型发展促进经济转型。

(一)以公共服务为取向推进政府转型。

1.加强审批制度改革,通过五个“凡是”,推进权力下放、重心下移。

做到“凡是老百姓要办的事都在社区办理、凡是企业要办的事都在功能区(中心镇)办理、凡是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没有权限办理的全部由社区和功能区(中心镇)代办、凡是哪一级政府出资的就由哪一级政府审批”。

建设公正清廉高效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2.加强机关作风建设。

开展“五型机关”(效率型、责任型、服务型、廉洁型、学习型)创建,全面实施即办制。

建立“六督联查”机制(党内效能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府行政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媒体舆论监督和群众民意监督),促进机关和基层工作提速提效。

3.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公车改革,拍卖政府机关事业团体单位的公车、规范“三公”消费行为,廉政风险防控等机制,切实解决发生腐败的源头性问题。

4.加强组织保证。

出台实施考绩法,优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实绩考核评定机制。

大力开展领导干部预备人选公开选拔。

地域文化:温州模式的支撑与革新

地域文化:温州模式的支撑与革新

地域文化:温州模式的支撑与革新温州地域文化是成就“温州模式”的不可缺少的“遗传因子”,但在温州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些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需要吸收与融合外来先进文化,培育出符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地域文化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特定文化(新教)是培养资本主义精神,促进资本主义产生和现代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班菲尔德通过对意大利南部社会的深入考察,认为南部的贫穷与专制源于文化;唐芒斯认为市场参与者的利益意识、利润意识、工作意识、工资意识、地租意识和职业意识等都受到文化习俗的影响。

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明显地表现出区域文化的支撑。

一、温州地域文化的作用温州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人多地少,地理位置远离政治中心,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

为了生存,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温州人强烈的商业意识和商业头脑。

早在南宋时期,温州即形成了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

“永嘉学派”讲究实效,主张义利并举;自始至终追求一种价值取向:知之则必用,用之则必尽。

这种讲究实效,注重功利的思想及其价值取向和西方商品经济意识形态的冲撞与融合,经过温州人的历史实践,塑造和强化了温州这一地方的地域文化传统,构成了温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遗传因子”,渗透在温州人骨髓里。

重商文化对温州经济发展产生着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变迁中,温州人的开拓进取,追逐商业利润的行为充分地爆发出来。

在个私经济被禁锢的计划经济时期,温州人就开始通过各种变相的方式从事个体经济,如磨剪刀、养蜜蜂、修鞋。

改革开放之初,个体私营经济被允许在一定程度发展时,温州人就从经营一颗钮扣、一枚徽章、一只开关等开始跑遍全国各地,不会放弃任何一个赚钱的机会。

不论是投资还是办实业,只要能赚钱,温州人都会去干,敢于为经济利益做出常人不能做的努力。

从办钱庄到“抬会”、从炒房到炒煤炒金等,无一例外地表明温州人的商业文化,利之所在,就是行之所向。

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泱泱大潮。

温州模式锐变

温州模式锐变

温州模式的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产生了一些具有鲜明地区特点和时代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其中典型的有“珠江三角洲模式”,“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是以发展外向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是以发展乡镇集体所有经济为主的,而温州模式是以民营经济发展为主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苏南地区实施“三外(外资、外贸、外经)齐上、以外养内”的战略,苏南的工业化模式开始向珠江三角洲模式转化,发展成为“新苏南模式”;而从1997年开始的以产权明晰为核心内容的苏南地区乡镇企业二次改制浪潮,使得苏南的改革模式又趋向于温州模式。

同样,珠江三角洲模式、温州模式也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发生了相应的发展变化。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山多田少,区位条件较差,自然资源也无明显的优势。

于是温州人很早就外出打工,通过人力资本的外移来获取比在当地打工更高的回报(即所谓的超额收益),这与如今规模越来越庞大的民工潮在动因上并无区别。

因此,温州人最初的资本积累总体上是通过谋求人力资本投入上的超额利润来实现的。

近年来,温州尝试改变“温州模式”这种资本内源性和封闭性的特征,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了“以民引外、民外合璧”的经济发展战略。

该战略试图借用外力驱动内力,着力推动温州民营企业与国外资本嫁接,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来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经济结构的转换,提高温州民营企业和温州制造业的竞争力,使温州经济走上“民外合璧”发展的新轨道。

“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的提出,是“温州模式”迎接新的经济发展环境挑战的需要。

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作为私营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模式——温州模式呈现出四大新特点:一是资本流动跨区域化。

二是家族企业现代化。

三是企业发展国际化。

四是经济发展自律化。

“以民引外,民外合璧”战略给独具特色的温州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新的内涵。

虽然现在我们还无法判断将来是否会产生一种“新温州模式”,但是温州模式从此将踏上转型与提升之路是必然的。

小议“温州模式”

小议“温州模式”
伤 ,所 以说 它 是 影 响 企 业 发 展 的 头
的悬念 ,引无数 国人 为其注 目,令 人深思 ,方震 先生前 不久去 温州参
观 学 习 ,短 短 的几 日,给 他 留 下难
保障制度改革……。敢于吃螃蟹 、 敢于 创 新 ,使温 州 人在 中 华大 地 上 ,被 誉为 “ 中国的犹太人 ”。仅
有 7 0 万 人 口 的 温 帅 , 却 有 近 0余 『 2 0 的 浩 荡 大 军 ,在 中 国 的 各 个 0万 角 落 乃至 世界 上 的 一 些 发达 国 家 内 创 业 。 2 0 年 1 月 1 日 ,温 州 市 03 0 1
号 障碍 。而温 州人 不是这样 ,他们 认 为该谁赚 的钱就 由谁赚 ,从不在 背后捣鬼 ,也从 不说 别人 的坏话 。
中所 创 造 的辉 煌 业 绩 。温 州 人 为什
分田”的说 法 ,而温州人均耕地
么可 以在这么短时间 内,可 以在 中
国 大 地 上 , 乃 至 世 界 上 名 扬 四 方 呢 7 几 何 时 “ 州 制 造 ” 几 乎 是 曾 温
仅 有O3 ,生 存环 境十 分恶劣 , .亩 从 山中走 出来 ,白手起 家 ,穷则思
改革 ;第一个制定私营政策 ;第一 个建立股份合作制 ;第一个实行 国
有土地有偿转让 ;第一个开展社会
刀( 修理 业) ,是如何 以如 此快 的速
度 达 到 腾 飞 的 7 大 的 变 化 ,不 解 巨
部就 是 “ 部斗 争 ” , “ 内 内部 斗 争 ”是企业 资源耗 费的最可怕的杀 手 。斗 来 斗 去是 企 业 内 部 元气 大
所 以 ,他 们 就 能 得 到 长 期 友 好 合
忘的深刻记忆。使他不断地 思索 , 在纷杂的线头 中,理 出了一 些初浅 的认识—— 小议 “ 温州模式 ”。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特征—从“温州模式”到“新温州模式”

温州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新特征—从“温州模式”到“新温州模式”
年 ,则 增 加 到 近 1 万 户 。 1
术 、引入 新工 艺 、促 进商 品流通 、开拓 新市 场 、传 播市 场 信息 以及组 织生 产和 经营管 理等 方面起 到 了带头作 用 ,他
们 所 进 行 的 各 种 创 新 活 动 ,有 效 地 提 高 了 劳 动 效 率 和 企 业
活力 。
综上所述温州民营企业的发展已逐渐突破了原有温州模式那种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的限制走向了企业联合兼并重组优化的集团化规模发展的道路调整了单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方式走向了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综合发展道路改变了单纯以小城镇为依托的营销方式走向了网络营销的道路以农村能人为骨干的企业经营者普遍提高了素质逐渐造就了一批具有现代智慧的理性思考的企业家
温 州模式 的形 成 ,使 温 州摆脱 了长 期 以来 由于历史 、
交 通 、地 理 、资 源 等 方 面 所 存 在 的 劣 势 而 造 成 的 极 度 贫 困 落 后 的 面 貌 , 国 民 经 济 得 以 高 速 增 长 , 商 品 经 济 繁 荣 , 工
随 着 家 庭 经 营 的 蓬 勃 兴 起 .商 品 流 通 领 域 中 各 种 专 业 市 场 逐 渐 兴 旺 发 达 。 由 于 温 州 生 产 的 小 商 品 几 乎 是 远 购 远 销 型 的 , 独 立 的 小 商 品 生 产 ,不 仅 与 农 业 的 联 系 不 紧 密 , 而 且 与 地 方 经 营 的 联 系 也 不 紧 密 。 小 商 品 生 产 通 过 专 业 市 场 起 了 集 中 的 作 用 。 专 业 市 场 成 为 小 商 品 流 通 的 依 托 ,温 州 的 小 商 品 市 场 几 乎 是 与 农 村 家 庭 工 业 的 发 展 同 时 起 步 的。到 18 94年 ,全 市 专 业 市 场 发 展 到 15个 。 闻 名 全 国 的 3 苍 南 宜 山 再 生 晴 纶 市 场 .金 乡标 牌 徽 章 市 场 、永 嘉 桥 头 纽 扣 市 场 、乐 清 柳 市 低 压 电 器 市 场 等 十 大 专 业 市 场 的 形 成 与 发 展 ,将 温 州 农 村 商 品 经 济 推 向 第 一 个 高 潮 ,形 成 了别 具

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1

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1

本科生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教学单位 _____ 经济学院_______姓名 _____ 蔡际宾_______学号____ 200430202148____年级 _____ 2004级_ ______专业 ____国际经济与贸易___指导教师 ___ 安果职称 ___ 教授2008年 5 月 1 日目录文献综述…………………………………………………………………………………1 温州城市概况以及“温州模式〞的产生……………………………………1.1 温州城市概况…………………………………………………………………1.2 温州模式的开展史……………………………………………………………第一阶段:以社队工业及农村街办工业为主要形式的孕育阶段……第二阶段:以家庭企业为根本形式的初始阶段………………………第三阶段:以“股份合作制〞为典型形式的试验阶段……………第四阶段:以公司制为代表形式的成熟壮大阶段…………………第五阶段: 现代企业制度为代表、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特点的飞跃式开展阶段…………………………………………………………………………………………2 温州模式的现状及特点…………………………………………………………2.1 温州模式的现状………………………………………………………………2.2 温州模式的特点………………………………………………………………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市场机制的培育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劳动力的大进大出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块状经济〞的开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小城镇开展结合在一起………………………温州民营经济的开展与温州独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在一起………3 温州模式存在的问题……………………………………………………………3.1 企业技术水平低,产业升级难………………………………………………3.2 家族经营管理制度落后………………………………………………………3.3 外乡资金外流现象严重………………………………………………………3.4 人才引进困难,高级人才留不住……………………………………………3.5 投资环境比拟差,外资严重短腿……………………………………………3.6 上市企业少,企业缺乏向公众融资的意识…………………………………4 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如何建立“新温州模式〞……………………4.1 政府篇………………………………………………………………………….政府宏观调控引导民间资金正确运转………………………………政府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大量引进外资…………………………………积极引导企业上市,为企业上市导航开路…………………………4.2 企业篇…………………………………………………………………………提高企业层次,提升管理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提高生产技术,不断推进技术创新………………………………走品牌国际化战略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建立科学的人才管理制度,以优厚条件吸引高级人才……………5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浅析温州模式的变革之路Brief Analysis on the way of Reformation of 'WenZhou pattern'【摘要】:温州模式在1992年之后就开始在全国声名大噪,与“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并称为中国的三大经济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模式”的改革“温州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模式之一,但现阶段其发展却陷入了瓶颈期。

本文全面分析了“温州模式”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后从新结构主义理论出发,指出通过内部升级,政府引导及金融改革将使“温州模式”再现辉煌。

标签:温州模式新结构主义改革一、“温州模式”概述1.“温州模式”的定义“温州模式”一词最早由费孝通提出,他从个体所有制及家庭所有制的角度将“温州模式”定义为一种家庭工业与专业市场的结合体,是继“苏南模式”之后又一特色鲜明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此后,伴随学者们对“温州模式”研究的不断深化,其定义也更加精准。

张一力(2006)指出,“温州模式”既是一种新古典区域工业化模式,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代表了温州地区经济制度的发展变迁。

姚锋平(2007)认为,“温州模式”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形的一种以粗放经济为主,注重数量增长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

综上,本文认为,“温州模式”是一种依靠民间力量、以民营经济为载体形成的自下而上发展的区域经济体制。

2.“温州模式”的特点作为一种典型的发展模式,“温州模式”独到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1)社会资本发达。

社会资本指人们彼此间的联系以及在一定范围内人们为维护共同利益而普遍认同并接受的规范。

“温州模式”的首要特征便是社会资本发达,更够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会资源并依靠传统社会关系网络掌握丰裕的社会资本是温州商人驰骋天下的重要保证。

(2)“小狗经济”。

小商品大市场的“小狗经济”是“温州模式”的又一特征。

温州企业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之上通过明确的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并以市场交易取代企业内部的产权与管理关系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产业集群,有效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了规模经济的形成。

此外,“小狗经济”充分发挥了温州企业家族化经营的优势,节约了管理成本,保证了经营效率同时还使其创富精神常青,避免了“大企业病”的出现。

(3)民间投资为主。

在温州民间投资早已成为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途径,而这一现象的产生也并非偶然。

首先,温州的产业构成以启动资金少技术要求低同时外部资金可获得性差的轻工业为主,因此区域内部投资成为了温州企业生产运营的主要资金来源。

其次,温州市内存在庞大的民间资本存量为内部的民间投资提供了资金保障。

以2010年为例,当年温州市内的流动民间资本总额已超过6000亿元,并且这一数字还以极高的速率逐年递增。

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温州民间投资发展迅速。

据统计,2011年温州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高达1077.18亿元,占全社会总量的61.5%,投资增速高达112.9%。

(4)诱导性制度变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家庭工业为主体的温州经济陷入了第一次发展困境,当时亟需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制度打破原有的制度均衡从而帮助温州经济走出困境,否则扩大再生产就将成为空想。

基于此,温州企业创造性的建立了所有权归公同时又符合自身利益的股份合作制,这种自上而下从个别到整体由不规范到规范的制度转变堪称为诱导性制度变迁的代表,温州企业的发展困局顺势得以化解。

此外,这一制度强调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投资,而随着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还会催生更多促进企业发展的诱导性制度变迁,由此就实现了循环累计效应,在这种演化模式下温州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均获得了长足发展。

3.温州模式的困境回顾温州经济的发展,其经历了一个并不平稳的过程。

温州的GDP增长曾一路高歌猛进,然而在1993年达到峰值之后便急转直下,此后开始缓慢回升。

但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温州GDP总量虽有增长但增长率却逐年大幅下滑,最低时仅为8.2%。

就经济排名而言,尽管温州经济表现活跃,但其经济排名却位于浙江省的末流,人均GDP等指标甚至落后于台州和金华,“温州模式”的发展困境由此显现。

第一,原发性缺陷暴露。

伴随发展的深入,“温州模式”的一些原发性缺陷开始显现。

首先,传统家族式经营模式出现危机,家族成员的管理经验与技能有限无法帮助企业扭转颓势,同时其一贯的封闭式经营既限制了专业经理人的进入也阻碍了与其它企业合并共赢的机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致使温州企业的辉煌成为昨日黄花。

其次,“温州模式”自下而上的改革进程为其初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较少的管制给与了温州企业自由的发展空间。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种自由放任的制度也催生了政府的“惰性”,导致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政策优化等方面的作为不尽人意,继而弱化了制度优势,限制了经济的发展。

第二,资金矛盾显著。

民间借贷一直是温州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但这种融资方式并不稳定。

民间借贷的利率波动极大,最高时曾超过100%,而同期中小企业的毛利润率却只有3%-5%,致使企业经营的系统性风险骤增极易将其逼入绝境。

此外,中小企占据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缺乏对外资的吸引力令引资步伐缓慢。

同时伴随经济的发展,产业内部竞争愈加激烈导致利润率下降,于是“温州炒团”随即产生,他们将过剩的产业资本大量投入了生产之外的邻域以追逐更高的回报,加剧了企业的萧条,因此融资困难扼住了温州经济发展的咽喉。

第三,产业结构问题突出。

随着内外经济形势的转变,温州的产业结构问题日益突出。

首先以生产廉价劳动力制造业产品为主的低下的生产结构难以获得规模效应,进一步地规模效应缺失,便使其研发能力处于劣势并最终因为缺乏与中心国相匹敌的竞争力被逐渐边缘化。

其次,产业结构低下导致产品结构低下,使得温州在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一些地区出现分化,产品联系的差异将温州企业压制在价值链的底端,这种不利地位严重挤压了温州企业的利润空间,阻碍了其向发达产业的趋同。

第四,外部问题设置阻碍。

温州长期粗放式发展所导致的环境问题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污染事件报道曾出不穷环境污染与经济进步齐头并进的问题,既危害了当地百姓的生活同时也成为了温州经济前进中的“绊脚石”。

另外,社会资本严重阻碍了技术创新。

温州的企业大多集中于轻工业,其实现利润增长的主要途径便是成本最小化,即降低生产和交易费用。

当不存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时,企业就只能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生产及交易费用的降低;而一旦存在可利用的社会资本时,企业则会首先考虑使用社会资本以节约交易费用,继而就会忽略技术创新的作用,导致温州企业缺乏自我突破的动力。

二、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温州模式”改革1.新结构主义概况上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理论在解决拉美问题上表现乏力,因此学者们开始探究结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结合,他们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了分析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

1990年拉美经委会发布《变革生产模式,实现社会公正》报告标志着新结构主义的正式形成。

其后至90年代末拉美国家悬而不决的发展问题为新结构主义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使其理论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许多对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极具借鉴意义的理论。

2.新结构主义视角下的温州模式改革方向纵观现今“温州模式”的发展困境,其与当年拉美国家的经历极其相似,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温州模式”的脱困之道,可以从新结构主义理论中找到答案。

(1)内部升级产业结构问题是“温州模式”发展一大瓶颈,解决这一问题,新结构主义提出了“内生发展”战略与建立系统竞争力的建议。

“内生发展”战略指出,企业应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促进制度发展,提升社会凝聚,积累人力资本和技术能力从内部推动自身进步与产业升级并在具有发展潜力的国内外市场中建立参与其中的相对优势,实现自我的持续发展。

而建立系统竞争力则关注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作用,主张以技术升级为起点将企业纳入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并强化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同时加强企业经营模式的变革,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推进企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实现整个生产系统的现代化与一体化,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政府引导新结构主义强调制度的重要性指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应发挥积极作用,主张建立一种积极有为的政府,以克服市场失灵。

自下而上的发展进程使温州政府在其中的角色经历了从不愿干预到无暇干预最终至无力干预的变换,在此之下,政府指导的缺失令温州产业链的延伸代价高昂且进度迟缓产生了严重的X-低效率问题。

如何化解这一难题?新结构主义指出,政府应在如下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强化基本职能并提升辅助职能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软件与硬件设施,帮助企业加快新要素禀赋的形成;其次,坚持选择性干预与有效干预并重的原则,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以金融危机为例,其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伤害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调整经济运行,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机会,并且有效规避流动性陷阱的出现,加速经济的复苏,因此政府以本次金融危机为契机,为当地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再次,政府应充分发挥“内生发展”推动者的作用优化干预,通过建立干预平衡机制明确需要优先干预的领域,理清政策目标的先后次序。

(3)金融改革新结构主义理论揭示了中小企业偏好地方融资渠道的原因,即金融交易具有规模经济的特征,因此企业规模大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融资决策。

从融资成本来看,受企业规模限制中小企业所需资本往往较少,因而其单位融资所需的交易费用远高于大企业。

此外,从融资方式来看,受规模所限中小企业通常缺乏规范的财务报表,加之金融历史短、透明度低以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致使小企业在正式的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活动受阻,于是对于发展中地区的中小企业而言,地方性的融资渠道就成为了比金融市场或银行更佳的选择。

因此结合这一理论与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实际可见,民间融资成为温州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并非偶然,对此其未来的金融改革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温州民间融资的火爆凸显了利率双轨制的弊端,因此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削减利率双轨制的影响,其次,以开放的姿态降低金融市场进入门槛,打破主流融资方式的垄断,为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开辟渠道,从根本上化解民间融资的风险。

最后,“国进民退”为民间资本进入各领域扫除制度障碍创造良好的运作环境同时鼓励并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相关领域,以促进其发展。

三、结论“温州模式”经历了试探期,黄金发展期和现今的问题期三个阶段,其发展过程中展现了众多独有的特点,同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

此中优点应得到肯定,而相对的问题也应予以重视,新结构主义在拉美经济转型过程中所提出的极具建设性的观点对于解决当前“温州模式”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颇具借鉴性,通过内部升级,政府引导及金融改革的有效落实,“温州模式”在未来定能重现辉煌。

参考文献:[1]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1):1-32[2]高鸿鹰.新结构主义经济发展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11(2):111-116[3]姚锋平.温州模式的发展及困境分析—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温州大学学报,2007(1):53-58[4]陈恺,王继青.新结构主义学派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反思及启示[J].中州学刊,2000(2):28-32[5]张一力.温州模式与苏南模式人力资本结构比较[J].财贸经济,2006(2):83-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