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标准课程名称:无机化学适用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学时数: 7 2学分: 32010 年 4 月《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无机化学》课程是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通过研究单质和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反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周期律、分子结构、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热力学等初步知识,并在原理的指导下,理解化学变化中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初步从宏观和微观不同的角度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掌握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酸碱性、氧化还原性、溶解性、热稳定性、配位能力及典型反应,熟知元素周期表中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本课程为职业能力课,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分析化学技术》《化工安全技术》等课程。
二、设计思路本课程的构建以“化工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教学工作项目设置为指导,并结合了中山市及珠三角地区化工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和学院专业教学标准。
它基于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密切结合专业生产的需要,精选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深广度及科学性,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
本着宽基础、多方向的就业思路,根据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从而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内容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其中,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和离子平衡、氧化和还原、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配位化学和元素、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等几个部分,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化学实验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数据表达与处理、玻璃管加工及塞子的打孔、台秤与分析天平的使用、酒精灯的使用、电导率仪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水合硫酸铜结晶水的测定、二氧化碳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等。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专业最基础的一门专业课程,它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
化学无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南
化学无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南在学习无机化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惑和挑战。
无机化学作为化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到大量的元素、反应和化合物,对于初学者来说尤为复杂。
因此,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有效的无机化学学习方法指南,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学习前的准备工作1.建立学习计划: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每天的学习目标和安排,将学习分解成小步骤,逐步攻克难点。
2.掌握基础知识:了解无机化学基础知识是学习的前提。
可以通过课本、参考书等多种途径掌握基础概念、元素周期表、离子反应等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培养学习兴趣和动力1.建立联系: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了解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这有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2.探索实验室:参与实验室活动可以亲身体验无机化学的实践操作,加深对学科内涵的理解,并激发对无机化学的热爱之情。
三、理论学习方法1.系统学习: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学习,逐步扩大学习的范围。
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含义和实质,注意总结规律和结构性的东西。
2.重视理解:不要只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多种方法理解无机化学的原理和概念。
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实验模拟等方式加深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
3.积累例题: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分析,理解解题思路。
积累例题和解题经验,对于提高解题能力和应对考试非常有帮助。
四、实践学习方法1.创造条件:尽量参与实验室实验和相关实践活动,通过亲自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这可以帮助我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加深对学科内涵的认识。
2.做实验记录:在实验中要认真记录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数据,并做好实验报告。
这有助于巩固实验内容,培养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五、合理利用学习资源1.教师指导:及时向老师请教学习中的问题,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解答,加深对学科的理解。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学习指导12
第12 章s 区元素一、教学基本要求1. 了解s区元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解释碱金属与水、醇和液氨反应的不同;2. 了解主要元素的矿物资源及单质的制备方法,特别注意钾和钠制备方法的不同;3. 了解s区元素的氢化物、氧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特别注意氢氧化物的碱性变化规律;4. 了解s区元素的重要盐类化合物,特别注意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解释;5. 会用离子极化理论解释碳酸盐分解规律;6. 了解对角线规则和锂、铍的特殊性。
二、要点1. 汞齐(amalgam )又称汞合金,汞的特性之一是能溶解除铁以外的许多金属而生成汞齐。
汞与一种或几种金属形成汞齐时,含汞少时是固体,含汞多时是液体。
天然的有金汞齐,银汞齐,人工制备的有:钠汞齐、钾汞齐、锌汞齐、锡汞齐、铅汞齐等。
2. 熔盐电解法(Molten-salt electrolysis)指以熔融态盐类为原料的电解方法,常用于制备不能由水溶液中制备的金属,如碱金属、碱土金属以及钍、钽混合稀土金属的生产。
有时为降低熔体的熔点,节省电能,须加入一定量的助熔剂。
3. 热还原法(Thermo-deoxidization)用化学活性较强的金属,将被还原的金属从其化合物中置换出来,以制备金属或其合金的方法。
4. 冠醚(Crown ether)分子结构类似皇冠的“大环多醚”。
最常用的有18-冠-6 (如下图中的a)、二环己基-18-冠-6及二苯基18-冠-6等。
冠醚对K+、Na+及其他阳离子有很强的选择性络合,F- ),提K + X- 表示( X=MnO4高了裸阴离子的活性。
冠醚在有机合成中常用作“相转移反应的催化剂”。
5.穴醚(Cryptant)分子结构类似地穴的“大环多醚”。
穴醚几乎能够实现对K+和Na+离子的完全分离,选择性可高达105:1。
如下图中的(b) (c)所示。
(a) (b) (c)6. 钠的主要化学反应提要:7. 由氢氧化铍可以制成金属铍及其它化合物:8. 钙的主要化学反应提要:9. 由硫酸钡可制取各种化合物:Ca 33)2Ca(ClO)2BaSO 4CBaCl 22O NaCO 333BaO 2Ba(OH)23H 2O23)2C加热加热·Ba BeSO 44H 2O H 2SO 42Be(NO)34H 2O (NH 42410002Be于蒸发至干·CCl4800BeCl ·NH 4HF 2oo NaO 2+CO+HO 3电解10. 对角线规则(diagonal rule)在周期表的二、三周期中,某一元素的性质和它左上方或右下方的元素性质的相似性,称为对角线规则。
化学考研常用书籍
2、吉林大学和武汉大学合编的《无机化学》
辅导书:1、《无机化学考研攻略》,黄孟健编
2、《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王志林、黄孟健编,科学出版社的
二、有机化学
参考教材:1、《有机化学》,胡宏纹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
考试虫《考研英语阅读专项训练》
翻译系列
新东方《考研英语拆分与组合翻译法》
新航道《英译汉四步定位翻译法》
新航道《考研英语高分作文》
1号英语《写作160篇》
考试虫《万能作文》
五、结构化学
参考教材:1、周公度的《结构化学基础》
2、江元生的《结构化学》
辅导书:周公度的《结构化学基础》配套的习题册
词汇书系列
星火《2013考研英语词汇巧记速记》
新东方《考研英语词汇词根+联想记忆法》
新航道《读真题记单词》
长难句系列
考试虫《阅读基本功难句过关》
新航道《真题长难句突破》
三、仪器分析
参考教材:《仪器分析》,方惠群等编,科学出版社
辅导书:《仪器分析学习指导》,方惠群,余晓冬,史坚编,科学出版社
四、物理化学
参考教材:《物理化学》,傅献彩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辅导书:1《物理化学解题指导》,沈文霞,孙德坤和姚天扬编,江苏教育出版社。
2《物理化学考研攻略》
辅导书:《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冯俊材、裴伟伟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有机化学习题精解》,冯俊材、吴琳等编,科学出版社,大家最好看看。想串知识点的话可以看的《有机化学学习指导》冯俊材编,科学出版社
《有机人名反应及机理》JIE JACK LI原著,荣国斌译,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写的还不错,拣一点重要的出来就行了。反复把这些反应和机理背熟以后做写反应和写机理的题目是没有问题的。有机合成我看的最好的书是《有机合成切断法探讨》(英)斯图尔特.沃伦著,丁新腾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与它配套的有一本《有机合成设计(合成子法的习题解答式教程)》(英)斯图尔特.沃伦著。这两本书主要介绍的是切断法,逆推法,写得非常不错,仔细看完后合成是绝对没有问题的,特别是《习题解答式教程》,写的非常好,很薄的一本书,如果大家没时间看《有机合成切断法探讨》,《习题解答式教程》最好抽时间看看!!
无机化学专业课大纲南京理工 (1)
南京理工大学813无机化学参考教材: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无机化学》第五版配套指导书: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主编《无机化学学习指导》教材大纲说明:此份大纲并非学校所给,而是本人根据半年来的复习总结所得,结合历年真题自己划定的一些考点与重点,目的是方便大家学习,重点复习考试内容,对于不考的知识点仅作了解即可,这样可以节约大量时间,提高效率,以便取得高分。
第一章气体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注意公式中每个参量的单位,气体的密度和摩尔质量公式要能自己推倒出来。
两个例题都要看1.2 气体混合物分压定律和分体积定律,三个例题都要看课后习题2.3.9第二章热化学2.1 热力学的术语和基本概念仅作了解,虽然不考,必须要看2.2 热力学第一定律也属于基本知识,都要重点关注2.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所有内容都要重点对待,特别是标准摩尔生成焓,常考的选择题2.4 Hess定律 2.5 反应热的求算往年计算题常考内容两个例题都要看懂。
课后习题2.8.9.14第三章化学动力学基础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仅作了解3.2 速率方程重点放在3.2.1上,各级反应的单位要记清楚 3.2.2和3.2.3仅作了解,但是半衰期要看。
3.3 Arrhenius方程重点放在3.3.2方程其应用上3.4 反应速率理论和反应机理简介只用看P58中间部分3-12与下面的图3-8 图3-9,其他有兴趣就看,没时间不用看3.5催化剂与催化作用只用看3.5.1课后习题不用做,这一章考的少,只考选择题和填空题。
大家记下那些考点即可。
第四章化学平衡熵和Gibbs函数计算题必考章节,一定要重点关注4.1 标准平衡常数基础知识,必须了解,三个例题都要看4.2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重点章节,必须搞懂例题4-4重点关注,要明白为什么那么设置x的原因是简化计算,并掌握此种方法4.3 化学平衡的移动重点章节,记住结论即可,例题可不用看4.4 自发变化和熵重点放在4.4.2和4.4.3上,一定要明白其含义,选择题常考。
《无机与分析化学》—教学教案
电化学反应
许多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上发生,通过 电子流动产生电流。
配位化合物概念
定义
配位化合物是指由中心金属离子与周围的配体通过配位键结 合而成的化合物。配位键是由配体的孤对电子与中心金属离 子的空轨道形成的。
特点
配位化合物通常具有特殊的颜色、磁性和光学性质。它们在 催化、医药、染料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4 4. 案例分析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讨
结合实际案例,将理论知识
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
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
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用能力。
课堂互动环节
小组讨论
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促进互动学 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课堂提问
通过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情况,并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激发学习 兴趣。
实验数据处理
数据记录
实验过程中,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条件、测量值、时间等。
数据分析
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平均值、标准偏差、误差等指标。
结果呈现
将分析结果以图表、表格等形式呈现,并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解释。
数据保存
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整理归档,以便日后查阅和参考。
实验安全准则
个人防护
实验时必须穿戴实验服、安全眼镜和手套,防止化学品接触皮肤 和眼睛。
pH值概念
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 数值越 低, 溶液酸性越强, 数值越高, 溶液碱性 越强。
酸碱滴定
酸碱滴定是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利用已 知浓度的酸或碱溶液来测定未知浓度的 酸或碱溶液。
氧化还原反应理论
电子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原子或离子之间电子 的转移,导致氧化态的变化。
氧化剂与还原剂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一、课程说明二、课程性质与任务1. 课程在专业人才培育方案中的定位本课程是化工类化学专业〔专科〕的一门必修根底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把握一般化学的根本原理,及对化学人才的有关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组成和构造。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在中学化学学习的根底上较系统地把握无机化学根底理论、根本学问、重要化合物的性质、试验技能和独立工作的力量,以期为学生今后的工作、科研和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根底。
2. 课程设计本课程遵照教高[2023]14 号、教高[2023]16 号、教高厅函[2023]47 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育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全面提上升职高专教学理念,明确高职教育的特色内涵、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明确人才培育模式的根本特征;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切实加强试验实训基地建设,树立全的教育教学质量观,大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体应遵循以下原则:在课程设计上,坚持以力量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角色转换为提倡者;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肯定要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我提高的思想贯彻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而教师更多的是发挥教练与导演的引导、启发和沟通的作用。
在课程内容上,依据高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要求编写而成,表达“必需”、“够用” 的原则。
全书分为理论和试验两局部。
理论局部包括:绪论,化学根本量和化学计算,碱金属和碱土金属,卤素,原子构造和元素周期律,分子构造,化学反响速率和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硼族元素和碳族元素,氧化复原反响和电化学根底,氮和磷,氧和硫,配位化合物, 过渡元素。
试验局部包括:无机化学试验须知,无机化学试验及其根本操作。
个别章节还附有阅读材料,以拓宽学生的学问面。
在课程教学组织设计上,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组织教学,乐观推广探究 教学做一体化、情境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现工作过程系统化,学问技能体系系统化的目的。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
第十章配位化合物本章总目标:1: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配位键的本质2:掌握配合物的价键理论的主要论点,并能用此解释一些实例3:配离子稳定常数的意义和应用4:配合物形成时性质的变化。
各小节目标:第一节: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1:掌握中心原子、配体、配位原子、配位键、配位数、螯合物等概念,配位单元:由中心原子(或离子)和几个配位分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向结合而形成的复杂分子或离子。
配位化合物:含有配位单元的化合物。
配位原子:配体中给出孤电子对与中心直接形成配位键的原子。
配位数:配位单元中与中心直接成键的配位原子的个数。
2:学会命名部分配合物,重点掌握命名配体的先后顺序:(1)先无机配体后有机配体(2)先阴离子配体,后分子类配体(3)同类配体中,先后顺序按配位原子的元素符号在英文字母表中的次序(4)配位原子相同时,配体中原子个数少的在前(5)配体中原子个数相同,则按和配位原子直接相连的其它原子的元素符号的英文字母表次序;3:了解配合物的结构异构和立体异构现象第二节: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1:熟悉直线形、三角形、正方形、四面体、三角双锥、正八面体构型的中心杂化类型。
2:会分辨内轨型和外轨型配合物。
可以通过测定物质的磁矩来计算单电子数。
3:通过学习羰基配合物、氰配合物以及烯烃配合物的配键来熟悉价键理论中的能量问题。
第三节: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1:掌握配合物的分裂能、稳定化能概念2:掌握配合物的晶体场理论。
3;了解影响分裂能大小的因素)晶体场的对称性中心离子的电荷数,中心离子的电荷高,与配体作用强,大。
中心原子所在的周期数,对于相同的配体,作为中心的过渡元素所在的周期数大,相对大些。
(4)配体的影响,配体中配位原子的电负性越小,给电子能力强,配体的配位能力强,分裂能大。
4:重点掌握(1)配合物颜色的原因之一——d-d跃迁以及颜色与分裂能大小的关系;(2)高自旋与低自旋以及与磁矩的大小的关系。
第五节:配位化合物的稳定性1:熟悉影响配位化合物稳定性的因素(1)中心与配体的关系(2)螯合效应(3)中心的影响(4)配体的影响(5)反位效应(6)18电子规则。
2024年《无机化学》电子教案
《无机化学》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化学实践打下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培养学生对无机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潜能。
二、教学内容1.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等。
3.无机化合物:包括元素及其化合物、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等。
4.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无机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4.实验法:指导学生进行无机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素养。
四、教学安排1.总学时:64学时。
2.理论教学:48学时。
3.实验教学:16学时。
4.课外实践:根据实际情况安排。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40%。
2.期中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3.期末考试:笔试,占总成绩的30%。
六、教学资源1.教材:《无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参考文献:《无机化学实验教程》、《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等。
3.网络资源:无机化学相关网站、在线课程、教学视频等。
七、教学进度安排1.第一周:无机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离子、化学键、化合物等)。
2.第二周: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
3.第三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
4.第四周:化学平衡、酸碱平衡。
5.第五周: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
6.第六周:无机酸碱盐、金属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
7.第七周:无机化学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实验方法等)。
8.第八周:无机化学实验(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等)。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
精品课程建设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专业:化学三明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绪论一、教学目的使学生对化学科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初步了解化学在科学技术乃至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无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趋势及其在化学学科中的地位。
使学生热爱化学、会学化学。
二、主要内容1.化学科学的内涵2.化学与社会3.化学的主要分支4.怎样学习化学三、参考文献1.[美]布里斯罗,《化学的今天和明天》,科学出版社,19982.《走近化学丛书》湖南教育出版社3.《无机化学》(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科学出版社,19934.徐光宪,21世纪的化学是研究泛分子的科学,《中国科学基金》,2002年2期第一部分化学基础理论第一章原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要求理解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2.理解近似能级图的意义,能够运用核外电子排布的三个原则,写出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3.学会利用电离势、原子半径等数据,讨论各种元素的某些性质与电子层结构的关系。
4.重点掌握原子结构与元素同期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1道尔顿原子论1-2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1、氢原子光谱2、玻尔理论3、波粒二象性4、德布罗意关系式5、海森堡不确定原理6、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7、核外电子空间运动状态的描述8、电子云1-3基态原子的电子组态(电子排布)1、多电子能级2、构造原理1-4元素周期系1-5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1、原子半径2、电离能3、电子亲和能4、电负性5、氧化态三、重点和难点:1.核外电子运动的描述2.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与电子云的钻穿效应3.元素周期系与元素周期性的关系四、思考题1.原子轨道与玻尔轨道有什么区别?2.如何解释原子光谱的量子化特征?3.波函数与电子云区别何在?4.四个量子数的含义是什么?5.如何用量子数表示波函数?6.如何计算过程Li2+→Li3+ + e- 的能量.?7.为什么N的电离能反常大于O?8.如何解释第二主族元素在同一周期中的反常现象?第二章分子结构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基本特性以及它们的区别;2.了解物质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和键参数的关系;3.定性了解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理论;4.掌握分子间力和氢键的概念,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区别。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学习指南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学习指南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授课教师的引领或辅助下,强调自主学习、研究,是学习的更高阶段,本课程的学习指南更多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进入、如何开展、如何消化、如何拓展,重点在于培养专业兴趣和思维,通过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和基本技能的练就,拓宽知识视野,为更高阶段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以下将从课程背景出发,按照知识条块,逐块叙及学习方面的心得和体会。
课程背景简介从1998年开始,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大一化学课程组,以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启祯教授和博士生导师高胜利教授及王尧宇教授为主体,进行了应用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践。
该课程2007年批准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课程建设成果2007年获陕西省人民政府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教材获得2007年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一等奖。
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特色是,既具有基础化学人才的一般特点,又具有鲜明的知识、技术创新特色,因而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和科学思维活跃成为本课程创新改革的指导思想。
为此,本课程进行了两大方面的积极探索:一是将基础无机化学和化学分析内容有机结合组成新的课程,既较好解决了原有课程知识点相互交叉、重复多的弊病,又便于无机元素教学中渗透定性分析、实验中引入“量”的概念,扩展了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是在教材中,努力实践“教材个性化”理念,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正篇和副篇两部分,既保证了基本内容的讲授,又有可能满足个性化教育思想,拓宽融入新知识、新概念和新成果,真正起到了化学导论的作用和目的。
在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化学专业和近化学专业教学改革中,率先提出组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组,史启祯教授主编了第一部将普通化学与化学分析合并的教材,在理科化学系进行新的教学体系和课程教学实践。
本课程设置“正课”和“副课”。
“正课”指以教材“主篇”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包括三个知识模块,见图1。
副篇按“化学原理”和“化学应用”两部分编排,内容上大量吸收了国外一流教材的精彩内容,写法上则顾及中国学生的阅读习惯,条目精短、文字活泼。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
《无机化学》课程标准课程代码:B0000111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授课系(部):药品与环境工程学院学分学时: 96学时一、课程定位与作用1.课程的定位本课程是我院化学化工类、制药类、工业分析类、食品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培养合格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提供必备的无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运算、基本实验技能,并能将其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在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工作思路,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课程的作用《无机化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基础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以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工生产、分析检验、药品生产、食品检测等工作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遵循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人才定位,突出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做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的认知规律,实施“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训练、拓展能力形成”的职业能力递进教学模式。
3.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门课程是为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开设的,前导课程有中学化学,但是大部分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后续课程有《有机化学》、《化学分析技术》、《工业分析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的开设能很好地服务于专业课程的学习,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和技能基础。
二、课程目标通过《无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满足职业技能要求、专业课程必需的无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够把无机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检测技术、化工生产技术等应用相结合,用无机化学的知识分析、认识专业技术中的相关问题。
高职无机化学教案
PART 05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基 础
REPORTING
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和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定义
通过电子转移实现的化学反应,其中物质失去电子被氧化,物质 获得电子被还原。
氧化数概念
表示元素在化合物中的氧化状态,通过计算元素化合价确定。
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包括氧化剂、还原剂的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等。
电动势概念
表示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本领大小,与原电池反应的吉布 斯自由能变化有关。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应用
包括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强弱,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分析电解 过程中的电极反应等。
PART 06
无机物性质及变化规律
REPORTING
卤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和应用
卤素单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包括颜色、气味、密度、熔沸点、电负性等。
无机化学课程简介
无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无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以 及应用。
本课程将介绍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原子结构、化学键合、分子结构、晶 体结构、化学反应热力学和动力学、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合物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 下坚实基础。
原电池和电解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工作原理
01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
电解池工作原理
02
外加电源下,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电解质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
过程。
原电池与电解池比较
03
从能量转化、电极反应、电子流向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电极电势和电动势应用
电极电势概念
《无机化学》教案完整版
谢谢聆听
了解无机化学在日常生活、 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等领 域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 性思维,为后续学习和职业 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与参考资料
01
教材
《无机化学》(第X版),XXX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
02
参考资料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无机化学学习指导与习题 解析》等。
03
网络资源
中国大学MOOC、爱课程等在线课程平台的相关课程资 源。
常见无机化合物制备方法演示
氧化物制备
通过加热金属与氧气反应制备氧化物,如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 铁。
利用金属氧化物之间的置换反应制备其他氧化物,如铝热反应制备铁氧 化物。
常见无机化合物制备方法演示
01
酸制备
02
通过非金属元素与氢气反应制备气态氢化物,再与水反应制备
酸,如硫化氢与水反应生成氢硫酸。
掌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理解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掌握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及计算方法,理解 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及判断方法。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及性质,理解分 子极性、分子间作用力等概念。
酸碱反应与沉淀溶解平衡
了解酸碱质子理论,掌握酸碱反应的计算方 法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
利用强酸制弱酸的原理,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酸,如盐酸与碳
03
酸钙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氯化钙。
常见无机化合物制备方法演示
盐制备
通过金属与酸反应制备盐,如锌与稀硫酸反应生 成硫酸锌和氢气。
利用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制备盐,如氧化铜与稀 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机化学学习指导第一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学习指导]1.“物质的量”(n)用于计量指定的微观基本单元或其特定组合的物理量,其单位名称为摩[尔],单位符号为mol。
2.摩尔质量(M) M = m/n3.摩尔体积(V m)V m = V/n4.物质的量浓度(c B)c B = n B/V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 = nRT6.理想气体分压定律p= Σp B ;p B = (n B/n)p7.化学计量式和化学计量数O = ΣνB B ;νB B8.反应进度(ξ)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程度的物理量,符号为ξ,单位为mol。
随着反应的进行,任一化学反应各反应物及产物的改变量:Δn B = νBξ9.状态函数状态函数的改变量只与体系的始、终态有关,而与状态变化的途径无关。
10.热和功体系和环境之间因温差而传递的热量称为热。
除热以外,其它各种形式被传递的能量称为功。
11.热力学能(U)体系部所含的总能量。
12.能量守恒定律孤立体系中能量是不会自生自灭的,它可以变换形式,但总值不变。
13.热力学第一定律封闭体系热力学能的变化:ΔU = Q + WQ > 0, W > 0, ΔU > 0;Q < 0, W < 0, ΔU < 0。
14.恒压反应热(Q p)和反应焓变(Δr H m)H(焓) ≡U + pV, Q p = Δr H m15.赫斯定律Q p = ∑Q B , Δr H m = ∑Δr H m(B)B B16.标准状况:p = 101.325kPa, T = 273.15 K标准(状)态:pθ= 100kPa下气体:纯气体物质液体、固体:最稳定的纯液体、纯固体物质。
溶液中的溶质:摩尔浓度为1mol·L-117.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态下最稳定的单质─────—→单位物质的量的某物质=18.标准摩尔反应焓变()一般反应cC + dD = yY + zZ=[y(Y) + z(Z)] - [c(C)+ d(D)]=Σνi(生成物) + Σνi(反应物)第二章化学反应的方向、速率和限度[学习指导]1.反应速率:单位体积反应进行程度随时间的变化率,即:2.活化分子:具有等于或超过E c能量(分子发生有效碰撞所必须具备的最低能量)的分子。
3.活化能(1)经验活化能:活化分子具有的平均能量()与反应物分子的平均能量()之差称为反应活化能(E a)。
(2)过渡状态理论中的势能垒:反应进行所必须克服的势能垒(E b)。
4.反应物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质量作用定律cC + dD —→ yY + zZ 对于基元反应υ= k{c(C)}c·{c(D)}d5.熵变、吉布斯自由能变计算式:=Σνi(生成物) + Σνi(反应物)=Σνi(生成物) + Σνi(反应物)6.吉布斯公式:Δr G m =Δr H m - TΔr S m(T)≈(T)-T(T)7.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8.Δr G m与的关系:Δr G m =+ RT ln J9.实验平衡常数表达式:例cC(g) + dD(g) yY(g) + zZ(g),10.标准平衡常数关系式:11.转化率(α):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又可表示为:12.平衡移动原理:当体系达平衡后,若改变平衡状态的任一条件(如浓度、压力、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减弱其改变的方向移动。
第三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学习指导1. 水的离子积2. pH值3. 弱酸(HA)的解离常数:4. 解离度和稀释定律α为表征弱电解质解离程度大小的特征常数5. 弱酸、弱碱溶液pH值的计算6. 同离子效应: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强电解质而使弱电解质解离度降低的效应。
7. 缓冲溶液:具有保持pH值相对稳定作用的溶液。
8. 盐类水解反应:盐的组分离子与水解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
9. 水解常数:一元弱酸强碱盐一元弱碱强酸盐一元弱酸弱碱盐10. 影响水解度的因素:一般来说,水解产物的解离度越小、溶解度越小;盐溶液的浓度越小,温度越高,盐的水解度越大。
11. 溶度积: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各组分离子浓度幂的乘积为一常数。
溶解A m B n(s) mA n+ + nB m-沉淀12. 溶度积与溶解度的换算:13. 溶度积规则:14. 离子沉淀完全的要求:c(M n+) < 10-5mol·L-115. 分步沉淀:离子积(J)首先超过溶度积的难溶电解质先沉出。
16. 溶解难溶电解质的常用方法:生成弱电解质;氧化还原法;生成配离子。
17. 沉淀转化:相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度积较大的易转化为溶度积较小的。
不同类型的难溶电解质,溶解度较大的易转化为溶解度较小的。
第四章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指导]1.氧化还原反应: 参加反应的物质之间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2. 氧化数(氧化值):某一元素原子在其化合态中的形式电荷数。
3.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方法:氧化值法;离子-电子法。
4. 原电池:能使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流的装置。
5. 氧化还原电对:电极反应中氧化型和相应的还原型物质组成的电极。
6. 标准电极电势:标准状态下,以标准氢电极为比较标准测出的某电极的相对电势。
7.电池的标准电动势:Eθ = Eθ(+) - Eθ(-)8.能斯特方程式:9. 影响电极电势的因素:(1) 电极的本性;(2) 离子的浓度或气体分压;(3) 温度;(4) 溶液酸碱性;(5) 沉淀或弱电解质的生成。
10.电极电势的应用(1) 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2) 判断氧化剂、还原剂的相对强弱;(3) 计算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4) 计算难溶电解质的溶度积;(5) 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和限度;11.原电池的电动势和电池反应的Δr G m与原电池的电动势与电极电势的关系:Δr G m = -Z'FE == Z'F[E(+)-E(-)]= -Z'FEθ == Z'F[Eθ(+)- Eθ(-)]12.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判据: E > 0, 氧化还原反应能自发进行。
13.氧化还原反应限度可以用其化学平衡常数Kθ来衡量。
Kθ的计算公式为:14. 元素标准电极电势图的应用:(1) 计算电对的标准电极电势:(2) 发生歧化反应的判据: 电势图中, Eθ(右) > Eθ(左)(3) 解释元素的氧化还原特性。
第五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性[学习指导]1. 原子和元素:原子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由一个原子核和若干个核外电子组成。
元素是具有一类单核粒子的总称。
2. 核素、同位素、同量素:具有确定原子数和中子数的单核粒子称为核素。
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等的同一种元素的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质量数相同而原子序数不同的元素称为同量素。
3. 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
4. 波函数与原子轨道:波函数是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数学表达式,其空间图像称“原子轨道”。
5. 概率密度与电子云: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出现的概率称为概率密度(│ψ│2),用小黑点代替其分布所得的空间图象称为电子云。
6. s.p.d原子轨道的空间图象。
7. 量子数:描述原子中个电子状态的四个参数(主、副、磁、自旋量子数)。
8. 基态原子中电子分布原理:泡利不相容和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
9. 鲍林近似能级图和核外电子填入轨道顺序:→n s → (n-2)f →(n-1)d →n p10.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区、族),由该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布所决定。
11. 原子性质的周期性:┌│┤│└共价半径:两个相同原子形成共价键时,其核间距离的一半。
原子半径(r) 金属半径:金属单质晶体中,两个相邻元素原子间距离之半。
德华半径:单质分子晶体中,相邻分子距离最近的两个原子核间距之半。
第一电离能(I1):基态的气态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变为氧化数加一的气态阳离子所需的能量。
第一电自亲合能(E A1):基态的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氧化值-1的气态阴离子所释放的能量。
电负性(χ):分子中元素原子吸到电子的能力。
第六章分子的结构与性质[学习指导]1.化学键:分子或晶体相邻原子(或离子)间强烈的相互吸引作用。
2.共价键(1) 定义:原子间由于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形成的化学键。
(2) 特征: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3) 分类:按极性分按原子轨道重叠部分的对称性分(4) 配位共价键:共用电子由一个原子单方面提供形成的共价键。
3.价键理论要点(1) 两原子接近时,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对的价电子可以配对成键;(2) 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重叠越多,所成共价键越稳定。
4.离子键:阳、阴离子间的静电引力。
无方向性、无饱和性。
5.s-p杂化与分子几何构型的关系(见表6-4)。
6.运用n=2的同核双原子分子轨道能级图推测一、二周期元素同核双原子分子的存在并阐明其结构;预言分子的顺磁性与反磁性。
7.分子的极性与变形性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称极性分子。
分子极性大小以分子偶极矩(μ=q×d)大小来量度。
μ=0的则为非极性分子。
衡量分子变形性大小的标度为分子极化率(α)。
8.分子间力取向力--固有偶极之间的吸引力。
诱导力--固有偶极与诱导偶极之间的吸引力。
色散力--瞬时偶极之间的吸引力。
结构相似的同系列物质,分子间力越大,物质熔点、沸点越高,硬度越大。
溶质与溶剂分子间力越大,互溶度越大。
9.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1) 分子间形成氢键,物质的熔、沸点升高,分子形成氢键,熔、沸点降低。
(2) 溶质与溶剂分子间形成氢键,互溶度越大。
(3) 分子间有氢键的液体,一般粘度较大,分子易缔合。
第七章固体的结构与性质[学习指导]1.晶体的特征:有一定几何外形;有固定的熔点;各向异性。
2.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特征及性质(见表7-2)。
3.三种典型的A-B型离子晶体类型:NaCl型、CsCl型、ZnS型。
4. 晶格能(U)越大,该离子晶体越稳定。
5.金属键: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间的结合力。
6.应用能带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阐明导体、半导体及绝缘体的特性。
7.混合型晶体:层状、链状。
8.实际晶体点缺陷类型:空穴、置换、间充。
9.实际晶体的键型变异。
10. 离子的电子构型:2e、8e、(9~17e)、18e、(18+2)e 。
11.离子极化(1) 离子极化力:阳离子的电荷越多、半径越小,极化力越强;不同电子构型离子的极化力18e、(18+2)e、2e > (9~17e) > 8e。
(2) 离子变形性:离子半径越大,变形性越大。
电子构型相同:阴离子> 阳离子离子电荷相同、半径相近:(18+2)e、18e、(9~17e) >> 8e 电场强度(E)一定,极化率(α)越大,变形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