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政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科学发展观
定义: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
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总结了我国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概括了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举措: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狠抓落实,努力实现五大转变:
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二、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进一步转变经济体质;
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五、进一步转变各级干部的工作作风。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着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绝不动摇。
二、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四、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本质: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名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明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具体表现为农村与城市和谐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政治与经济和谐发展,社会与经济和谐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原则:
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的五个方面:
一、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三、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四、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五、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3.服务型政府
定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能够公平、透明、高效的为公众和全社会提供优质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其核心理念是政府必须提供服务,政府服务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一、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理念
二、强化公共服务职能
三、形成有效制度安排
四、改进政府管理手段和行为方式
服务型政府的特征:
一、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民主和负责的政府
三、服务型政府是一个法制和有效的政府
四、服务型政府是一个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政府
五、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实现了合理分权的政府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原因: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服务型政府,从根本原因上说是由人民政府的性质决定的。
我们的政府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和本质特性。
党的宗旨和政府的性质决定了政府所做的一切,必须也只能是为人民谋利,为人民服务。
在改革开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加快政府改革,
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
一、政府要转变观念,把管理的观念转变为服务的观念
二、政府权力归位,抑制部门权力扩张
三、坚持政务公开,打造透明政府
4.法治政府
定义:法治政府是政府的决策到执行及监督的整个过程都纳入法制化轨道,权利与责任紧密相联,集阳光政府、有限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于一身,并用法律加以固定,关键是要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监督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
建设法治政府的必要性: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政企职责不分,政府职责“错位”、“缺失”的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地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比较严重,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和纠正,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不够健全,权利与利益挂钩、与责任脱钩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行政机关法制观念淡薄、不依法办事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
建设法治政府的战略意义: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要求国家是法治国家,社会是法治社会,政府是法治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
建设法治政府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发展经济、推动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更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因此,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有一套完备而又得到良好实施的法制,而且这种法制能够真正的规范和约束公共权力的取得和运作。
建设法治政府的措施:
一、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府的立法工作
二、加强和改善行政执法,确保法律规范正确实施
三、完善监督机制,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
四、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
五、政府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5.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是国家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改变现有的经济结构状况,使之合理化、完善化,进一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
一、经济结构调整是进一步摆脱国际经融危机影响,巩固和发展经济良好势头的当务之急。
二、经济结构调整是保证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的长远措施。
三、经济结构调整是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挑战,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潜力的战略
措施。
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决定性意义。
调整经济结构既是着眼于解决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是为了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的长期动力,使经济增长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持续性得到增强。
调整经济结构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抗风险能力、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赢得国际经济竞争主动权的根本途径。
调整经济结构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效保证。
我们进行的经济结构调整是有保有压、有促有控的。
这种调整是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是实现有后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有利于发展的调整。
要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从解决对国民经济影响较大的结构性问题入手,既为当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支撑,又为实现未来发展目标创造条件。
调整经济结构的举措
首先,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
其次,推进城镇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最后,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
6.反腐倡廉
反腐倡廉的内容:要以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制度为重点,以制约和监督权力为核心,以提高制度执行力为抓手,加强整体规划,抓紧重点突破,逐步建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体系,切实提高制度执行力、增强制度实效。
反腐倡廉建设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进步一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度建设,加强和改进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和改进反腐
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腐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
二、要进一步加强监督制度建设,认真执行和不断完善各项监督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
监督体制,健全权力运行监控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增强监督合力,加大监督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有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
三、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制度建设,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建立健全预防腐败信息
系统,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形成有效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四、要进一步加强惩治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腐败案件及时揭露、发现、查处机制,建立
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领域调查分析和专项治理制度,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其配套制度。
反腐倡廉建设的意义: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适当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保障,是新时期从
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正确行使权力、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
反腐倡廉的原则:
一、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
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三、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抓住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反腐倡廉必须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
反腐倡廉的方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防预
7.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原则: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意义:
一、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形成若干个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关系我国发展的大局;
二、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但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
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第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第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8.统筹城乡发展
概念:统筹城乡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是党中央根据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和主要矛盾,致力于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突破“三农”难题,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统筹城乡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从根本上讲,就是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公平对待农民,使农民获得平等教育、就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权益,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让农民平等地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统筹城乡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分布,这是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前提。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环节。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全面提高财政,保障农村公共事业水平,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这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保障。
四是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逐步实现农民工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生产安全,扩大农民工工伤、医疗、养老保险覆盖面,尽快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这是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条件。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这是促进城乡经社会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基础。
统筹城乡发展的举措
首先,要按照城乡统筹战略部署,彻底转变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歧视甚至剥夺农业农村农民的政策。
其次,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再次,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最后,以民主与法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和民主建设。
9.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就是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
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的财富增长中起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紧迫性:21世纪仍将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
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与人们的“好奇心”与“创造欲”仍是推动科技创新的两大动力。
由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量依靠进口,在国际竞争中面临日益苛刻的技术壁垒,并带来日益严峻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军事安全问题。
一些西方发达国
家从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和国家战略出发,对转让技术持谨慎态度,尤其对那些关系国家安全或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更是实行重重限制乃至封锁。
同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我国的特定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资源型和依附型的发展模式,而必须走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我们只有努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具备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安全。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加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的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举措
第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壮大创新主体。
第二,发挥政府制度保障作用,营造创新环境。
第三,强化中介组织的联动集成,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第四,推进教育创新,培育创新人才。
第五,提升高新区发展水平,优化创新载体。
第六,培养创业创新精神。
10.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当前看,是中国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好势头的紧迫任务。
从长远看,是中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抉择。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在于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即主要通过科技进步和创新,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耗能、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延伸,标志着执政党执政理念实现了向人本主义价值观的回归创新。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
在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最终消费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二是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重点地培育一批综合承载能力强、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使其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增长极。
四是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区域结构。
促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承接能力,鼓励东部地区制造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
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保障。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文化和谐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战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一是坚持马克思指导思想。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二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2.弘扬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概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
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弘扬民族文化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