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习型教学案(部编版)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说教材《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教材八年级语文上册指定必读书目,它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经典名著。

原名《西行漫记》,作为第一部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历程的图书,它在世界获得了轰动性影响,是一部文笔优美、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

学生通过研读和探究,感知那段历史,学习红军的可贵精神。

2.说学情经过的一年多的初中语文学习,大多学生对新课标教材的知识内容与体系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能认识到名著阅读是语文教与学中的一部分,但由于学习压力和时间的限制,学生们很少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这些名著作品,这本书属于纪实性作品,又是以前的革命时期,学生相对的兴趣不浓,所以就不能系统的去阅读,更谈不上仔细欣赏了。

所以教师有针对性的导读分析至关重要,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说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的内容与特点及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依据语文新课程标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跳读作品中关于人物的重点章节,通过品读关键词句 ,理解纪实作品真实性、文学性兼有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把握纪实作品的基本特点,总结阅读纪实作品的方法,学会用客观、理性的态度阅读纪实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了解经典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历程、信仰追求、精神品质、感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4、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纪实作品中的真实性与文学性。

教学难点:拉近学生与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距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红色经典纪实作品的价值。

二、教法、学法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语文阅读教学更要如此,《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重点章节精读
-精读书中关于长征、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
-分析书中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生动描绘。
4.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
-探讨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所运用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5.思想内涵与现实意义
-挖掘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探讨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6.名著阅读方法指导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外国记者的视角记录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历史和革命斗争。这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物风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斯诺对长征的描述,展示了他在实际中如何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以及这些记录如何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探讨作品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命运、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
4.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提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拓展阅读中,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在分享成果时能够较好地结合作品内容和个人思考,但有时候他们的观点较为零散,缺乏逻辑性。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考虑在下一堂课中加入一些逻辑训练的小练习,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此外,我也注意到,对于作品中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的鉴赏,学生们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经验还不够丰富。在今后的教学中,我打算引入更多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通过对比阅读,逐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与学习要素1.了解纪实作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

2.通过专题探究,感知书中内容,了解作者观点。

纪实作品的阅读方法--利用序言、目录进行整体把握,梳理作品中的事实,读懂作者的观点与态度,指导读者的生活。

二、教学建议《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

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他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即后来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对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予以报道。

该作品从多个方面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

斯诺通过对领导人和普通民众的观察和描述,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让读者读起来感到亲切生动的文字。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费正清评价该书:“《红星照耀中国》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它不仅是一份历史记录,而且阐明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作为一部纪实作品,指导阅读时,最基本的要求是让学生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学习作者用事实来表明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方法,最终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三、教学过程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红星照耀中国》就是一部纪实作品,它不像一些文学艺术作品,要么有曲折跌宕的情节,要么有华丽隽永的语言或丰富神奇的想象,但它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

我们该如何来阅读此类作品呢?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话方法1.归纳。

●利用序言、目录,获取整体印象●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读懂作者用事实表达的观点及持有的态度●结合实际,指导学习与生活2.读序言,了解相关背景信息。

作者是谁?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完成的作品?作品有什么影响?题目是什么意思?3.根据目录制订阅读计划。

方法的归纳,是指导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重要教学手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著导读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历史背景和现实生活,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长征精神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困难面前保持乐观、团结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扮演红军战士,模拟长征途中的某个场景,体验长征的艰辛。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红星照耀中国》的名著导读教学过程中,我深感学生对长征这段历史的兴趣和好奇心被充分激发。通过导入新课环节的问题,我发现学生们能够迅速投入到对长征精神的探讨中。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授过程中,对于长征精神的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运用案例分析、重点难点解析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些方法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理解不够透彻。为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增加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力。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学生们在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角色扮演活动,他们更能体会到长征的艰辛。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时过于依赖教材,缺乏独立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学生们在讨论长征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时,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这表明学生们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和实践意识。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多组织一些口语表达训练,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识记并理解作品中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及象征意义,如长征、毛泽东、周恩来等。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部编版语文八上《红星照耀中国》中期导读课教学设计“红小鬼”的故事一、学情分析(1)学生对书中描述的这段红色历史有所接触但了解得并不细致、清晰,更不深入;面对繁杂的内容有些无所适从。

(2)学生喜欢生动的故事,平实的叙述会让学生感到枯燥。

二、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八上“名著导读”的书目,借由它我们将进行纪实作品的阅读。

对于喜欢曲折情节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这很可能是他们接触的第一本纪实类作品。

在这本书中,作者斯诺以时间为序,以走访行踪为线索,以一个中立者的角度,忠实记录了他自1936年6月至10月“探寻红色中国”的过程。

这本书中所记录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活经历和革命精神,不仅解开了斯诺心中的谜团,更是让全世界全面了解到了彼时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实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自出版之日起,无论从政治、历史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均意义非凡。

《“红小鬼”》是《红星照耀中国》第十章“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篇,选择它作为中期导读的切入点是因其内容的适切性。

这个专门记录红军小战士面貌的章节,不仅将前面散落在各章节中的“红小鬼”集合在了一起,更是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这一“红色中国”中特殊的群体。

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同龄人的故事,可以让今天的学生在了解书中真实记录的见闻外,清晰地了解到第二个层面的事实:“红色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红小鬼”这一群体不仅极好地诠释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亦是我们研究本书写作手法,感受、传承红军战士高尚精神品质的一个媒介——他们是中国的未来!选取他们为“分析阅读”的媒介,可以唤起学生更多的共鸣和共情。

三、教学目标(1)从内容、写法、主题三个角度研读《“红小鬼”》,感受“红小鬼们”的理想信念、胸襟气度、高贵纯净的心灵,进而获得对此篇的整体认知。

(2)带读本章的其他三篇:《再谈西北四马》《实践中的统一战线》《关于朱德》,明确此四篇纳于“战争与和平”一章之下的目的,进一步明确“红星”的确切含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教案)
-把握作品中的情感态度,体会作者对红军长征的敬意和对中国革命的期待。
-将长征精神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小组讨论和分享心得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克服羞涩、紧张等心理障碍。
举例解释:
-在分析纪实作品时,指导学生如何从字里行间分辨事实与观点,例如作者在描述红军长征时,哪些是客观记录的事实,哪些是带有主观情感的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纪实文学作品的基本概念。《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它以真实事件为基础,客观生动地记录了红军长征的历程。纪实文学作品是传承历史、启迪思想的重要载体。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一个具体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纪实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真实事件展现长征精神,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理解历史、汲取力量。
-识记并运用作品中的生僻字词、成语典故,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举例解释:
-通过讲解斯诺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价值,例如斯诺作为外国记者,客观记录了中国革命的情况,为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提供了真实资料。
-通过对红军长征过程的深入学习,让学生感受长征精神的伟大,例如爬雪山、过草地等艰难困苦的历程,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品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坚持信念、勇敢面对困难的情况?”(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长征精神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奥秘。
其次,关于教学方法的运用,我采用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些方法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互动性。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依赖心理,未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习型教学案(部编版)

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习型教学案(部编版)

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部编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知识梳理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内容概述《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2.作品的意义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研究课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研究课 教案
活动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教师带学生回顾《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推进过程。
倾听、回顾
回顾一个月的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成果。
话剧展演
1.斯诺采访毛泽东。
2.斯诺采访红军战士。
3.斯诺采访苏区的农民和女工。
4.西安事变
表演、欣赏、
思考
展现学生阅读成果,培养读写说的能力,领略红军领袖风采,探究红军日益壮大的原因,激发学习兴趣。
课题
《红星照耀中国》
活动
目标
能够理解、感悟、积累名著中的重点内容,在生活实际中加以运用。
2.通过话剧展演,展示名著阅读的成果,提高读写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3.领略红军领袖人物的风采,感受红军的伟大精神。
重点难点
把握好原著精髓,准确表演出对人物的理解,反映出红军不断壮大的根源。
活动过程
《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总结
学生谈读名著,编剧本和演话剧的感受
思考、总结
培养学生反思总结的习惯。
布置作业
探究《红星照耀中国》作为长篇纪实文学,如何体现材料的真实和客观。
结合本学期新闻文体的学习,进一步了解长篇纪实文学的特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红星照耀中国》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这部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较为复杂,学生们在把握上有所欠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作品背景的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形象的人物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分析作品中的重点难点时,往往难以抓住核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堂上采用了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考问题的引导,提高他们的思维概括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是如何克服的?”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红军长征精神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红星照耀中国》的奥秘。
3.阅读作品选段,品味作者斯诺的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结合课本内容,探讨《红星照耀中国》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5.拓展思考:如何从名著中汲取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本节课将紧密围绕课本内容,通过深入剖析《红星照耀中国》,使学生在了解名著的基础上,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提炼精神品质,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这些品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案
最后,通过对本节课的总结回顾,我发现学生在掌握《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内容和革命精神方面有所收获。但在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方面,他们仍然需要更多的启发和引导。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他们从身边小事做起,将革命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举例:分析长征过程中红军所面临的艰难困苦,以及他们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3)感悟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联系实际,讨论革命精神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举例:通过讨论红军长征精神在当代青少年中的传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2.教学难点
(1)对斯诺纪实文学创作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斯诺如何将客观、真实的写作态度融入到作品之中。
其次,关于红军长征历史意义的讲解,虽然我尽力结合历史资料和图片进行详细讲解,但部分学生仍然难以体会到长征的艰苦和伟大。我意识到,单纯的理论讲授可能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未来我计划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感人的长征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革命先辈的英勇精神,从而加深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理解。
此外,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我发现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他们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进行交流。但同时,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因此,我认识到在组织讨论活动时,既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做好引导工作,确保讨论能够围绕主题进行,提高课堂效果。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红星照耀中国》的基本内容、斯诺的纪实文学创作手法以及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发扬革命精神。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斯诺的纪实文学创作手法和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

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纪实作品的阅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红星照耀中国》是部编版八年级初二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读,本单元主要学习纪实作品的阅读。

纪实作品要求客观地记述人和事,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其内容,把握其纪实特点,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初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历史知识也有一定的积累。

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可能对《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和纪实特点。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激发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理解作品所传达的精神。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讨论分析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阅读纪实作品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红星照耀中国》的封面和简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纪实特点。

3.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分析作品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成果展示:每个小组选取一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展示分享,其他小组成员和老师进行评价。

5.总结提升: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激发爱国情怀。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跟着斯诺云研学教学目标:1. 学生通过老师的点播引导,由浅入深地认识纪实文学作品用事实说话的基本特点。

2. 学生通过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纪实作品中人物的成长经历、信仰追求和精神品质,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学生通过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锻炼自己的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难点:1.感悟作品中蕴含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学生自己去感受、质疑、发现、创造的能力,充分锻炼思维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教学过程:一.激疑设思,情境导入有这样一本书,它是研究毛泽东前半生最权威的传记,它是第一个向世界报道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作品,它是第一本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著作。

大家知道这本书叫什么名字吗?《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纪实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这类作品,或记录历史,或叙写事实,其内容必须是真实的,不能凭空虚构。

这本书就是斯诺通过采访、对话和实地考察得来的“事实”,是当时“红色中国”正在发生着的“现实”,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正确打开这本纪实文学作品。

初一下学期,我们去了泰安研学,看到了地下大裂谷的美妙神奇,感受了《铁道游击队》抗日的激扬澎湃。

这学期,我们换一种方式继续研学。

这节课,老师和各位导游带大家追随斯诺的脚步,一起去陕北,来一场别开生面的云研学。

去革命圣地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去见证苏区军民的精神风貌,去触摸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受那种惊涛拍岸的震撼。

我们先来看一下斯诺的采访路线图。

1936年 6月,斯诺带着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在北平坐上了来往西安的慢车。

途径郑州,到达西安。

冒着生命危险,路过洛川、延安、安塞,终于到达当时苏区的临时首都保安,在这里进行了大量采访。

后又去吴起镇参观了工业中心。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不足之处: 1、对于教材的发掘不够。 2、对于学生的了解不够。个别时候存在着教师包办,不敢放 手的偏向。
总之,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觉得自己应加强的是自己的语 文素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止一次感叹个别学生的语文 素养之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更合适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一、说教材
《照耀中国》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名著导 读的内容。本书通过一个外国人的所见所闻,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共 产党领导、红军高级将领、普通老百姓、士兵以及红小鬼的故事;从作 者四个月的采访中,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 国,照耀全世界。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个外国人,冲破国民党周密的封锁线,经过四个多月的实地 考察,用了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和30卷胶卷,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 军长征的消息,并且写成这样一本书,以至于中国的万千青年走上革命 之路,连加拿大白求恩也毅然奔赴抗日前线。这个人就是埃德加·斯诺, 这本书便是《照耀中国》。(揭示课题)
(二)读目录,了解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 1.学生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主要写了 哪几方面的内容? 【方法指点】 读目录,可以对作品的内容要点和篇章结构有所了解,迅速查阅到所 需要的部分。
明确:《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 者按照事件产生的自然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 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 作者采访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 及许多红军领导、红军将领的情况。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明确:乐于吃苦,不惧艰巨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 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 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红军精神,是中 华民族百折不挠、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 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师教案2(第1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名师教案2(第1课时)

《红星照耀中国》名师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浏览序言和目录”的阅读策略,了解文章结构安排,体会纪实作品真实性的特点及文学品质。

2.运用“批注法” “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和角色扮演等学习策略,了解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坚韧不拔、英勇卓绝的伟大斗争,深入领悟共产党领袖人物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读方法介绍1.导语设计:一个特殊的年代,铜墙铁壁,新闻封锁,未解之谜。

有这样一个人,冲破国民党严密的封锁线,四个多月的实地考察,14本密密麻麻的笔记本,30卷胶卷。

第一个向世界报道了红军长征的消息……2.解题:提问:《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经典的新闻纪实作品。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屏显:二、读序言和目录,了解文章结构安排导读策略1——浏览序言屏显:1.学生活动一:用5分钟时间浏览一篇序言(译者序和作者序任挑一篇),根据下表提示,运用“跳读法”采集信息点,记录在便利贴上。

2.互动交流。

在投影仪上展示学生答案。

表格中“采访内容”和“采访感想”这两项,学生的答案有可能五花八门,只要不出明显错误,教师不要轻易否定。

可引导学生读两篇序言重合片段,找出答案。

教师顺势评点并生成板书:深入前线,追寻真相;由点到面,人物访谈;追溯过去,探询未来。

.:设计意图:读序言,可以了解内容概要、写作缘由和过程,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和阅读重点。

过渡:序言告知我们,《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在中国及世界局势即将发生大转变的关键一年,冒险来到西北红色区域采访。

那么,他在苏区见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让我们把视线焦点集中到目录。

导读策略2—-浏览目录1.浏览目录,说一说,这本书的写作顺序是怎么样的?屏显明确: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2. 教师追问:浏览目录,我们了解了整本书的大概内容和写作顺序,我们发现第一篇和第二篇分别是一预测学生回答:第一篇是新闻,第二篇是人物传记……3. 教师追问:通过浏览目录,我们可以确定:第一篇是新闻,第二篇是人物传记,基于这两个文章的阅读,结合序言,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十么?预测学生回答:用事实说话、写实性、写的都是事实……纪实作品,是记录人与事真实情况的作品,其基本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

大安区初中语文集体研备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上学期年级八年级单元三单元课题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阅读探究课)课时数三课时主备人执教人教学目标1.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制订阅读任务和目标。

3.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

4.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培养读名著的兴趣。

5.活动展示,撰写读书报告。

教学重点读法指导,把握纪实作品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1.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2.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案、名著《红星照耀中国》课时二课时课时目标1.梳理历史事件,初步了解作品所写事实及人物形象2.体悟长征精神和革命信仰。

预习单阅读全书,思考以下专题。

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

专题二:关于长征专题三:信仰与精神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导入毛泽东《七律·长征》生读谈对长征的了解生在朗读和谈看法中引入新课学习,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和阅读状态。

重点研习长征1.长征知多少?2.为什么要长征呢?3.你知道长征的路线及里程吗?红军长征首先向西,然后向北,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了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

红军长征总里程约为二万五千里。

4.长征途中面临的困难?5.列举长征途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6.长征的历史价值?简介自己了解的相关资料思考、讨论中梳理情节,感悟长征精神。

生列举事件,分享精彩情节。

讨论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梳理情节,感悟长征精神。

生在分享精彩情节中,调动学生的兴趣,对红色人物及事迹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进一步感悟长征精神。

合作探究质疑1.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信仰是怎样的?2.根据文段归纳长征精神?屏幕展示文段列句因为成千上万的农民赤卫队和游击队在少数正规人员领导下仍继续坚决抵抗到底。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红星照耀中国》导读课教案教学目标:1、浏览目录,了解作品的写作顺序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2、了解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阅读人物故事。

初步感受红军的精神。

3、选读书中报道彭德怀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特点和精神。

4、激发学生学习长征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

课前准备1.预习《红星照耀中国》第一篇《探寻红色中国》,第五篇《长征》。

2.教师准备埃德加-斯诺采访路线图。

3.教师准备长征途中发生主要事件图片及红军人数卡片。

4.教学 PPT准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播放视频:湖南卫视《红星照耀中国》埃德加-斯诺宣传片。

这就是今天我们将要探讨的内容。

二、作者简介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9--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前言中写到:(课件显示)“中华天朝的红军在地球上人口最多的国度的腹地进行着战斗,九年以来一直遭到铜墙铁壁一样严密的新闻封锁而与世隔绝。

千千万万敌军所组成的一道活动长城时刻包围着他们。

”中国共产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不可动摇的力量推动他们豁出性命去拥护这种政见?他们运动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希望,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理想,使他们成为顽强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战士?共产党怎样穿衣?怎样吃饭?怎样娱乐?怎样恋爱?怎样工作?……师:伟大的埃德加-斯诺将给我们揭开了红军神秘的面纱,让我们认识了一群人物,知晓了一段历史,并振奋一种精神,更给我们播下一颗将发芽开花的种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习型教学案
(部编版)
XX八年级语文上册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导学案(部编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名著导读
《红星照耀中国》
知识梳理
埃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

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

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

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内容概述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

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斯诺同毛泽东、周恩来等进行了多次长时间的谈话,搜集了二万五
千里长征第一手资料。

此外,他还实地考察,深入红军战士和老百姓当中,口问手
写,对苏区军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风俗习惯等作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四个月的采访,他密密麻麻写满了14个笔记本。

当年10月底,斯诺带着他的采访资料、胶卷和照片,从陕北回到北平,经过几个月的埋头写作,英文名《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名为《西行漫记》的报告文学终于诞生。

2.作品的意义
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斯诺探求了中国革命发生的背景、发展的原因。

他判断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宣传和具体行动,使穷人和受压迫者对国家、社会和个人有了新的理念,有了必须行动起来的新的信念。

他首次向全世界全面报道了长征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对长征表达了钦佩之情,断言长征实际上是一场战略撤退,称赞长征是一部英雄史诗,是现代史上的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

斯诺用毋庸置疑的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