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的定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感的定义
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通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东西。

可事实上并非如此!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它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更何况其中涉及到生活哲学、心理美学等方面的知识。

因此要想真正理解通感的含义,必须具备相当水平才行。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似曾相识”“举目无亲”“熟悉的陌生人”等都属于通感范畴。

所谓通感,指的是对某些抽象的概念和情感进行转化与延伸,使其表达出来。

从某种程度上讲,通感能够更加贴近于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

就像“天涯共此时”、“故园情”等词汇,其本身只能用形容词或动词描绘,却被运用了通感的手法,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就是所谓的“以有限的语言传递无限的思想”。

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生活积累,我国的诗歌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审美体系,虽然早已有“诗家有眼泪,不是哭秋风”的说法,可是谁又敢肯定自己没有过“似曾相识”的体验呢?
就这样,随着诗歌领域的日益开放,通感已逐渐成为一个特殊的专门术语,不断地被写入各类诗集之中,甚至不少考试题目也在向考生传授通感的基础知识。

例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中,第16题《古诗四首》阅读理解选择题便考查了其中两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根据材料作答即可。

此题看似简单,只需将前后诗句结合起来,找出其共同点——物候变迁,引发丰富联想即可;可是偏偏有考生在回答这道题目时,把整首诗描述得晦涩难懂,最终只拿下2分。

再如2011年北京市高考英语卷阅读理解第二篇(任务型阅读)也给出了两则短小精悍的材料,并附上了两幅画。

然后要求
考生依次判断画中人物的职业。

从以往经验来看,这种题型一般被归为细节题。

但很明显,两位考生的做法违背了通感题目“熟悉的陌生人”的原则,他们几乎全部忽略了画中的背景环境,直接根据人物的衣服颜色进行推测,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也导致失分。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答这类问题呢?
就在大家还在苦恼之时,广州外国语学校八年级班主任陈虹老师在课堂上给出了十分巧妙且恰当的答案——“忘记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之所以没有去掉“敝”字,就是希望读者能够借助已有信息进行推断,避免空洞的泛谈。

而这正好吻合了通感的核心——熟悉的陌生人。

“昨夜西风凋敝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你别说,他们这么一改,意境瞬间提升了 N 个档次,连平时课堂严肃的陈老师都忍俊不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