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行道树、第一次真好》课文原文及赏析课文原文:行道树每天,每天,我都看见它们,它们是已经生了根的——在一片不适于生根的土地上。
有一天,一个炎热而忧郁的下午,我沿着人行道走着,在穿梭般的人群中,听自己寂寞的足音。
忽然间,我又看到它们,忽然发现它们长得竟是如此繁盛,如此葱茏。
它们不再孤单了。
沿着人行道的黄砖一路延伸,间隔着挺立着的这许多高一脚的矮一脚的树,它们不仅为着我们所吸进的空气而忙碌着,同时也在为离它们很近的我们——我们的生命——增添着很需要的绿色。
在它们的生命里,也许早就知悉了未来的路,不然,风里带着泥土的气息,它们的叶子怎么会绿得这样鲜活和明亮呢?我走近一棵行道树,仰望它们的时候,我看见了它们的眼神。
几百年的岁月在它们身上留下了痕迹,一圈又一圈的年轮里,是沧桑的痕迹。
可是,它们没有因此变得衰老和疲惫。
相反,它们因此而更加骄傲和自豪。
它们骄傲地生长着,面对着我们人类的世界,用自己挺拔的身躯来守护着这片土地。
第一次真好路过人家的墙下,偶一抬头,看见一棵结实累累的柚子树。
一颗颗硕大的黄绿色柚子,沉甸甸垂在枝头。
这景色不见得很美,却是一幅秋日风情画。
我是个生长在都市,从来不曾享受过田园生活的俗子。
除了木瓜树以外,所有结实累累的果树,都只能够在图画、照片、电视和电影中看到。
今天第一次看到这棵果实如此丰硕的柚子树,霎时间,心头充满了喜悦与新奇。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
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忽然听到鸟笼里传出“啾啾”的叫声,十姊妹居然破壳而出了!我们欣喜万分,一会儿打开鸟笼喂它们吃奶,一会儿又用树枝逗它们玩。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
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八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人教版
《短文两篇》《听潮》《湖心亭看雪》阅读分析(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解答:.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解答:“美”字。
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解答:..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解答:写山:高峰入云、两岸石壁、青林翠竹;写水:清澈见底,沉鳞竞跃。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解答:..……共谈‖高峰……仙都‖……①层:引子,引出写景②层:具体写景③层:议论、抒情,点明中心。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解答: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解答.月色美,触景生情。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解答.“庭下如积水空明”发挥奇特想像,用了新奇的比喻。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解答.月色皎洁。
空灵。
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解答:.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答: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______,再______,最后______。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5课《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语文课件
板块二、走进培根小档案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Francis Bacon, 1561-1626) 英国著名的唯 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 科学的始祖,作家。出身 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 后又学习法律。开创英国 “随笔”这一特有体裁。 著有《随笔》《新工具》 等。
《随笔》共58篇,风格 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 言警辟。其中很多句子被 人当作名言 。
语文课件
板块三、个性阅读理文思
请大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认真的读课文, 拿起笔来,把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勾画出来。看看 作者围绕着“读书”做了哪些论述?
关键语句
1、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 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 简约,生动形象。
语文课件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训 练,已经初步具有了一定的 分 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 能力。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在 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让 学生自主探究、自主质疑,加 强合作交流,是教师最好的选 择。
语文课件
三、教学理念
1、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 位,强调学生阅读的 自主性和独立性,让 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同时激励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进步。
2、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 励每一个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
3、发挥教师的优势,给学生提供一 些未知的知识背景和拓展的 空间,组织好 阅读活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
文学流派与特点分析
鲁迅的作品属于现实主义文学 流派,注重揭示社会现实和人 性弱点。
其作品语言犀利、讽刺辛辣, 善于运用象征、隐喻等手法, 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 力。
鲁迅的作品还体现了强烈的民 族精神和爱国情怀,对后世的 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风筝》一文中,风筝作为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不仅代表了童年的
欢乐和纯真,也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和追求。这种象征手法的
运用,使文章更具含蓄美和意蕴。
03
人物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秋夜》中“我”的形象塑造
孤独而坚韧的斗士
通过描述“我”在寒冷秋夜中的孤独和坚韧,展现 了一个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斗士形象。
写作手法与技巧探讨
01
细腻入微的描写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细腻入微的描写手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读者
仿佛置身于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之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可读性。
02
情景交融
两篇文章都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手法,
将作者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使文章更具深度和内涵。
03
象征手法的运用
80%
象征手法的运用
通过“枣树”、“小粉红花”等 象征性意象,进一步强化了孤独 感和抗争精神的表达。
《风筝》中的童年回忆和亲情观念
童年回忆的呈现
通过描述“我”和小兄弟在春 天放风筝的情景,展现了作者 童年时期的美好回忆。
亲情观念的体现
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我”和 小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 解,体现了亲情的温暖和珍贵 。
极践行。
THANK YOU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活板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林规模地推行它。
)[活板:就是活字版。
板印:用雕版印刷。
尚:副词,还。
盛:盛大,这里是大规模的意思。
为:动词,做,此处可随语意译作“推行”。
之:代词,它。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五代的时候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
)[五代:指唐以后的后粱、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始:副词,才。
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
已后:即“以后”,“已”同“以”。
典籍:指国家重要文献,这里泛指重要书籍。
为:是。
](①文章要讲的是活版印刷术,为什么一开始却先讲雕版印刷术?)【段析】一个“盛”字说明雕版印刷在唐代还没有广泛应用。
第一部分:说明活字版印刷发明前我国雕版印刷发展的历史。
在介绍活字版之前,先介绍雕版印刷的历史概况,既表明活字版印刷对于雕版印刷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字版印刷术作铺垫。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庆历年间,有一平民比昇,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
)[庆历:宁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
布衣: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
后用“布衣”指平民。
为:发明。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它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印,(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一个)字刻成一(个)字模,用火烧(它)使它坚固。
)[其:代词,它,指活字版印刷。
一印:一个字模。
火: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用火”。
令坚:即“令之坚”,“之”省略,代字模。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首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好。
)[设:设置。
其:指铁板。
以:用,拿。
和:混合。
冒:蒙,盖。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想要印刷,就拿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于是在铁板上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刷版,再把它拿到火上去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平得像磨刀石一样。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部编本)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文解读(1)时代背景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从此跟波大建立起终生的关系。
1955年升任副教授。
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
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1965年,应大学莫加纪念图书馆(Mugar Memorial Library)馆长霍华•戈特利布(Howard Gottlieb)之请,阿西莫夫捐赠出他的私人文件。
一共464箱,放满71格的收藏架。
阿西莫夫治学有方,他的科普著作多以史学手法阐述科学概念,尽可能细数从头,理性分析科学脉络。
提及某个科学家时,也会一并附上详细的背景资料,诸如国籍、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以语源学和发音方式介绍科技名词。
这些特点在他的《科学指南》(Guide to Science)、三大卷的《认识物理学》(Understanding Physics)和《阿西莫夫的科学探索史纲》(Asimov'sChronology of Science and Discovery)里处处可见。
(2)文题诠释《恐龙无处不有》“恐龙无处不在”,初看标题,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
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答:没有离题;不好;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3)主旨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短文两篇教案_短文两篇翻译赏析
短文两篇教案_短文两篇翻译赏析课文《短文两篇》出自九年级上册语文作业本练习册答案,其原文如下:【原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非好学深思者莫属。
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orG观察得之。
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
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
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
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前言】《谈读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弗朗西斯·培根(Franci Bacon ,1561—1626)所写的著作《培根随笔》中的一篇文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知识点+图文解读+同步练习
(1)蕃(
)
(2)濯(
)
(3)蔓(
)
(4)益(
)
(5)植(
)
(6)鲜(
)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①取: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 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而名之不可(
)
(2)莫能肖也(
)
19.《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逼”字有以下几个义项。根据上下文,“非可逼而取也”中“逼”最恰当的解 释是(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仙则名(
)
(2)惟吾德馨(
)
(3)往来无白丁(
)
(4)无案牍之劳形(
)
(5)濯清涟而不妖(
)
(6)不可亵玩(
)
(7)宜乎众矣 (
)
(8)亭亭净植 (
)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下列语句中的“之”与“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一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无丝竹之乱耳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何陋之有
D.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5.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短文两篇》课文简析
《短文》课文简析《短文两篇》课文简析下面是由小编收集的短文两篇的课文简析,希望能帮到广大的同学老师们!《陋室铭》铭,是古代文体名,用于述功纪行或警戒劝勉,文辞精练,有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本文虽只有81字,却是铭辞中的长者。
陋室,这里指作者任和州(今安徽省和县)刺史期间(824~826)在当地构筑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主要是为了表述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但字里行间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
一般的铭辞因为目的在于使人知所警戒,所以往往只提观点,不作论证;本文则夹叙夹议,不但有观点,有论证,而且在论证过程中还简要而生动地描述了这间“陋室”内外的情景。
全文分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概括全文主旨。
类比即指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
仙之于山、龙之于水既如此,则人之于室亦当如此,是以室虽陋而有德者居之,则不陋矣。
如此立论,颇有一锤定音之势。
其次说到“陋室”,先以“苔痕”二句写“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以“谈笑”四句写室内生活情趣之高雅;再由此反跌出“无丝竹”二句,使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更洞若观火。
最后,奇峰突起,连举三位古人来证明“陋室”不陋。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是例证,联系上文还看见出作者有自况之意;再引孔子的话作结,更具有雄辩的力量。
按:孔子的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作者省略了上句而只引下句,是因为上句的意思已经包含在“南阳”二句之中。
这样来引述既巧妙地回应了开头“惟吾德馨”一句,又显得含蓄无穷,发人深思。
《爱莲说》说,是一种议论性的古代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有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作者周敦颐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人品极高,胸怀洒落。
曾任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省星子县,“军”是宋代行政区的名称)地方行政长官,命人在官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又托物言志,写下了这篇文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整体把握《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
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一、整体把握《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及赏析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课文原文:恐龙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化石。
这些巨大的爬行动物在地球上生存了约1.5亿年,但在6500万年前突然灭绝。
它们的化石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这表明它们曾经广泛分布。
那么,为什么恐龙会在地球上如此广泛地分布呢?一个普遍接受的观点是,恐龙因为体型巨大,需要在洞中筑巢,持续不断的降雨可以淹没洞穴,杀死恐龙。
但是,这种假说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在南极也有发现。
难道恐龙能够穿越冰雪覆盖的大陆,抵达南极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大陆漂移导致了恐龙的广泛分布。
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曾经只有一块巨大的陆地,称为“泛大陆”。
后来,这块大陆分裂开来,漂移到了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今天的大陆。
恐龙在泛大陆上广泛分布,随后因为大陆漂移,它们的化石也出现在了各个大陆。
被压扁的沙子如果你在沙滩上行走,你可能会发现一些被压扁的沙子。
这些沙子曾经是圆润的,但现在被压得扁平。
这是为什么呢?这些被压扁的沙子,其实是沉积岩的一种。
当沙子被沉积在海底或湖底时,上面的沉积物不断堆积,对下面的沙子产生巨大的压力。
这种压力会把沙子压扁,使其失去原有的形状。
这些被压扁的沙子,也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地球历史的重要信息。
通过对这些沙子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诞生的。
赏析:阿西莫夫的这两篇短文,语言简洁明了,内容深入浅出,为我们展现了恐龙和沙子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话题背后的科学原理。
通过阅读这两篇文章,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恐龙为何无处不在,以及沙子为何会被压扁,更可以领略到科学的魅力所在。
在《恐龙无处不在》中,阿西莫夫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方式,引导我们思考恐龙广泛分布的原因。
他运用了大陆漂移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使我们对这一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这篇文章也展示了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认识到科学是需要不断提出假设并验证的过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篇课文内容是《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文言短文。
“陋室”意思就是简陋的屋子。
“铭”是记载的意思,在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陋室铭”即作者给陋室作的铭。
“爱莲”即喜爱莲花。
“说”是一种文体,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又可以发表言论。
“爱莲说”就是说一说对莲花的喜爱。
二、作者简介和背诵提示《陋室铭》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此篇需背诵。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此篇需背诵。
知识重点一、全文展示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主题概述《陋室铭》:本文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赞美简陋的居室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爱莲说》:本文通过将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的风气与自己独爱莲进行对比,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委婉地批评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表达了作者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情怀。
三、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惟吾德馨古义:德行美好;今义:散布得远的香气。
2.无案牍之劳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3.亭亭净植古义:树立;今义:植物,种植。
4.宜乎众矣古义:应当;今义:合适。
(二)一词多义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香远益清(清芬)2.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远处)(三)词类活用1.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2.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神异)3.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延到)4.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扰乱)5.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劳累)6.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藤蔓)7.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8.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四)重要虚词1.之①无丝竹之乱耳(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②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③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④水陆草木之花(助词,的)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⑥花之隐逸者也(助词,的)2.而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连词,表转折,却)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连词,表转折,却)(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斯是陋室。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解析版)
11.短文两篇——群文阅读四个切入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篇文言短文,都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记承天寺夜游》,通过描写庭院清幽澄澈的月下美景,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仍乐观、旷达的复杂感情。
【考点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自己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文言文的一项主要任务,也是中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题型:01.××段或××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02.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技法点拨】01.抓住主要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是通过文章内容表现出来的,因而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就能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内容是描写山川美景,通过写景可体会出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02.把握感情基调:有些文章往往在开头就定下感情基调,因此通过分析开头,可帮助我们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开头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就奠定了作者歌咏山川之美的感情基调03.关注议论、抒情句:文中的一些议论,抒情句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态度或情感,阅读时要细细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答谢中书书》中“实是欲界之仙都”一句,从“仙都”一词的评价,可体会到作者对所描绘的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04.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和自身的处境,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因此,只有知人论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景况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记承天寺夜游》,可通过了解作者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进而体会作者赏月的复杂心情【真题演练】(一)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以下各题。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居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注释】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有名、著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灵,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
【注释】斯:这。
惟:这里是“只”的意思。
吾:我。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注释】苔:苔藓类植物,常贴地面生长,根、茎、叶不明显。
上:长上。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注释】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注释】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既)没有(嘈杂的)乐声来扰乱两耳,也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注释】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身体劳累。
形。
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蜀扬子云的亭子。
【注释】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省。
子云:扬雄,西汉时文学家,字子云。
这里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第11课 短文两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把握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2.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
(素养)《答谢中书书》文题解读“答谢中书书”中“答”是“回复”的意思,第二个“书”即书信,是古时一种应用性文体。
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故称“谢中书”。
题目点明了文章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写作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课文主题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林的高洁志趣。
《记承天寺夜游》文题解读题目中的“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南,点明了“游”的地点;“夜”点明了“游”的时间。
题目“记承天寺夜游”的意思是记录在夜晚游览承天寺的经历,简洁明了,概括性强,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宋词豪放派创始人。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在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
《短文两篇》课文说明两小儿辩日这是选自《列子·汤问》的一则传说故事。
文中记叙古时候两个小孩儿,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人的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故事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故事分三部分。
一、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两小儿对于同一自然现象,各抒己见,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第一至第三段)。
二、写两小儿各自申述所持看法的根据,反驳对方的看法。
一小儿是根据视觉来判断,认为距离近的物体形状大,距离远的物体形状小;另一小儿则根据感觉来推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便感到凉(第四、五段)。
三、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不能判明谁是谁非,受到讥笑(末尾两段)。
全文仅一百多字,语言文字简洁,层次分明。
文章主要是通过对话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的。
在这则故事里,孔子的态度比较实事求是,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因此,讲授时不要把两小儿对孔子的讥笑作为故事的主旨去理解,也不宜把课文的重点放在孔子被讥笑上。
乐羊子妻这是一篇人物传记,记叙的是乐羊子的妻子为人方正,品行高洁,规劝丈夫改过从善的故事。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段为一部分,第二、三段为另一部分。
一、概述故事的主要人物及身份。
乐羊子妻是古代一个不知姓氏的普通妇女。
乐羊子的“乐”读yuè。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写在姓氏之后,表示尊称。
二、写乐羊子妻品行高洁,才识过人,婉言规劝丈夫改过从善。
这一部分又分两层。
1.乐羊子妻批评乐羊子行路拾遗的错误。
乐羊子妻拒收丈夫拾到的金子,用“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典故和“拾遗求利”的危害加以规劝,使乐羊子不苟取贪得,知错改过,励志洁行。
说明乐羊子妻洁身自爱,厌恶贪财好利的思想行为。
第11课《短文两篇》-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讲义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文全解第三单元 第十一课 短文两篇本单元的文章多是写山川美景。
本单元 4篇文言文,5首古诗,数量之多,实为罕见,目的是培 养阅读一类文体的能力,关注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山水的情感。
倡导要将文言文当成一 篇文章进行教学,首先要对它进行整体把握。
其次,阅读任务布 置更加明确具体,如“思考探究”中的问题多是如此。
教材设置了不少的比较阅读题。
有整篇文章的比较,如《短 文二篇》中: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用词等方面的不同之 处,说说它们分别给你带来什么样的美感。
有一词多义的比较, 如《三峡》:“自”“绝”“素”。
拓展阅读范围更广,有时突破了 一般意义上的语言、语法、语文教学类知识的范围,提供了文学、 文化领域里的重要知识。
如《唐诗五首》后面的通过品读诗句, 猜出其是描绘春天的哪个阶段。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材重视从阅读中归纳写作的策略,如 从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中总结出写景的方法,归纳很细致,从面到 点。
布置作文题目后,都会跟着三个提示,从审题、选材、布局 等方面讲的细致入微,是一个很好的作前指导。
课文题目文体作者/出处整体感知每课一得《三峡》山水散文郦道元本文布局自然,思路清晰,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雄奇险拔、清豳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假字 《答谢中书书) 书信陶弘景本文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作者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以及酷爱自然、乐在林泉的志趣。
文言句子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小品文苏轼本文记述了作者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文言文断句 《与朱元思书》 小品文吴均本文描绘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
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重点内容 (野望》五言律王绩诗歌描写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孤独、彷徨、理解型默写概览元单诗苦闷的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导读:巴金是一个热情的作家,热情的作家都有流畅的文笔。
但是流畅有的是一种艺术的功夫,是文字上久经修炼的结果;有的却与作家的性格,气质紧紧联系在一起,是生命内在气韵的贯注。
巴金散文诗的流畅显然属于后一种情况,它们让你留意的不是文字、技巧,不是个别描写、比喻的鹤立鸡群,而是抒情主人公的心境和情怀,那种对于光明的奋不顾身的追求,那种对人生之谜的执著的探询和求索。
你读《日》,从对飞蛾的描写和赞美中,你感动最深的是与其寒冷、寂寞地生,不如轰轰烈烈地死的悲壮激越的情怀。
而读《月》,你会从抒情主人公矛盾重重的心思中,看到与《日》同样的热情和追求。
化作烟灰也罢,步入冷宫也罢,只要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抒情主人公都会毫不迟疑地奔跑过去。
透过它们,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思想倾向和人格因素,为作者反抗黑暗,追求真善美的斗争精神所感动。
然而,热情流畅得让我们忽略了技巧、文字的作品,却不一定是重质轻文的作品,相反,它也可能是自然天成的佳作,像传统批评所说的“浑然一体”:它使用了技巧却隐去了技巧,表现了独创却不显得奇诡。
巴金的这两章散文诗便有这样的特色。
有心的读者不妨注意这两点:一是对两个神话颇有新意的形象诠释;二是根据“日”“月”不同美感对艺术情境所作的不同处理。
在艺术中,内容和技巧浑然一体的标准是什么呢?一方面,它须有独立的个性,所表现的意思和情感必须有新意;另一方面,造境须合乎描写对象的基本特点,合乎我
们经验中的基本形态。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