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备课资料【练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

合集下载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上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了解大意。

2、查找陶弘景、苏轼的有关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中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2:第27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学案2:第27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字词,把握文意,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自主预习案〗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性文体。

多记事陈情,具有()和()相结合的特点。

2、《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的得意之感。

3、《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沉鳞.()仙都.()与.其奇者()荇.()相与.步于中庭()寝.()颓.()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2)水中藻,荇交横()(3)如吾两人者耳()(4)月色入户()(5)但少闲人()(6)晓雾将歇( ) (7)沉鳞竞跃()(8)答谢中书书()(9)四时俱备() (10)夕日欲颓()(11)与其奇者()(12)五色交辉()(13)相与()(14)积水空明()第一课时〖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能够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句子的节奏,轻重音等,初步感知课文。

2、自由朗读课文两三遍,进一步感知课文。

(二)研读,合作探究。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一)“书”文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二)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及答案(2)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课前练习题班别: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鳞.()遂.()寝.()庭.()藻.()荇.()柏.()2、文言字词解释(1)古来共.谈()(2)高峰入.云( ) (3)五色交.辉()(4)四时俱.备()(5)晓雾将歇.()(6)夕日欲颓.()(7)实.是欲界之仙都()(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0)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11)怀民亦未寝.()(12)相与..步于中庭()(13)盖.竹柏影也()(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15)欣然..()..起行()(16)月色入户.()(17)积水空明4、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5、《答谢中书书》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陶弘景放弃宰相这样的高官,选择隐居山林的生活,到底是什么在吸引着他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写出描山绘水的词语——8、翻译下列句子(1)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课课练之八年级语文上册 专题27 短文两篇 人教新课标版

27.短文两篇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与.( )其奇者藻.( )荇.( )2.根据拼音写汉字。

沉lín ( ) jìnɡ( )跃竹bǎi( )交huī( ) xīn( )然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沉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少闲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使每个句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完整。

(1)高峰_____云,清流___ 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夕日_______,沉鳞_________。

(3)庭下如积水________,水中藻、荇_______,盖竹柏影也5.《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_,字通明,号__________。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___________”。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宋朝的________,字______,号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1)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 短文两篇练习 新人教版(1)

27.短文两篇一、积累与运用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水中藻荇..交横()()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⑤夕日欲颓..()()⑥沉鳞.竞跃()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步于.中庭()()⑨积水空明..()⑩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二、阅读(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4.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5.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6.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再,最后。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

八上语文27课课堂作业本答案:短文两篇篇一: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八上语文课堂作业本第27课答案积累运用一:1:职业 2:憎恶 3:兴起4:这二:B三: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男有分,女有归3:外户而不闭阅读理解四:矜寡孤独闭而不兴五:1:通“举”,推举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六:1:因此人们不仅仅奉养自己的父母,不仅仅抚养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七:人人能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能安居乐业,能够“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嘟24 大道之行也1.(1)职业、职守(2)憎恶(3)兴起(4)这 2.B3.(1)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男有分,女有归。

(3)外户而不闭。

4.鳏寡孤独谋闭不兴5.(1)通“举”,选拔(2)通“鳏”,老而无妻的人 6.(1)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

(2)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

7.有三个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8.有。

《桃花源记》其实就是“大同”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就体现出本文中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91.信 2.高兴 3.假如4.难道10 1.齐王派使者访问赵威后2.我奉使命出使赵威后11 本指平民百姓,末指贵族12她是一个关心百姓疾苦的人篇二:语文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答案27课《短文两篇》梯度练习的答案一、基础达标1.给加点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tuí )②与奇者(yù )③藻、荇交横(zǎo)(xìng)....④怀民亦未寝(qín )⑤念无与为乐者( yǔ ) .2.解释加点字。

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 形容水的澄澈⑨ 争相跳⑩(窗户)3.文学常识填空。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习题1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
1.给加粗字注音。

①夕日欲颓②未复有能与奇者③藻、荇交横
2.解释加粗字。

①五色交辉: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④沉鳞竞跃:
⑤念无与为乐者: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⑦相与步于中庭:⑧庭下如积水空明:
3.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__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_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_所写,他与其父、其弟合称为“____________”。

4.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在写景抒情上的异同。

(一)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参考答案
1.①tuí②yù③xìng
2.①交相辉映②消散③坠落④潜游在水中的鱼⑤考虑、想到⑥参与,这里指欣赏⑦共同,一起⑧形容水的澄澈
3.①陶弘景②宋苏轼三苏
4.写景上都写令人赏心悦目之景,但前者是融天下美景于一文,而后者是洞庭湖一处之景。

抒情上都抒发欣喜之情,但前者表达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后者则表达迁客骚人宠辱皆忘的愉悦之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2:第27课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2:第27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游虎丘小记〖明〗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万钟于我何加焉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3.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译文:4.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二)阅读下列文字,做文后的题(20分)楚人养狙(刘基)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注:部置、分派)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棰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注:借用他的名义)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注:关动物的栏圈),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5. 试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加点的字(每题1分,共6分)①赋.十一以自奉()②或.不给()③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④公所树.与()⑤言未既.()⑥狙公卒馁.而死()6. 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分,4分)①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②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③非公不得而取与?④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
无此好湖山。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 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 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 生活,身处逆境,也能发 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 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 载歌载舞的一生。
元丰( ),解衣( ), 月色( ),( )起行。念 ( ),遂( )。( )亦 ( ),相与( )。庭下 ( ),水中( ),盖 ( )。何夜( )?何处 ( )?但( )。
记 承天寺夜游
[北宋]苏轼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
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 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 的朋友,一个大文豪, 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 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 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 含的思想感情。
赏奇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我知道哪句更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竹 柏影似水中藻、荇交横。
话奇人
月是空明之月, 人是 之人。
悟奇情
元丰二年七月,苏轼因“乌
台诗案”,被贬黄州,那是一个 荒凉的小镇,在黄州他没有薪俸, 生活困难,没有住所,就租了50 亩地,种植粮食当农夫,还给自 己取了一个新的名号叫“苏东 坡”。
何夜无月?何处 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1岁中进士,“奋力有当世 志”。
38岁任密州太守:扫灭蝗虫, 赈贫救孤。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 力挽狂澜。
44岁至48岁任黄州团练副使。
53岁任杭州太守,疏浚西湖, 修建苏堤。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27 短文两篇(1)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 和张怀民一起在承天寺的庭院中赏月。
结合课本注释,疏通文意(积累词语):
打算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门 高兴的样子 考虑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
于是

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休息 共同,一起
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 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照进门里,于是 我高兴地起床出了房门。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 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寺院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 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 作者感慨深微而又自解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 境。
贬谪中的感慨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 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发挥想象,将课文改写成白话散文。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 (xìng)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读课文,知叙事:
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用 一 句话概括,说清楚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 2、疏通文意,识记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 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我国北宋著名的文 学家,出生于四川眉山,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为“三苏”,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 。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上)

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文章字词的梳理。

2、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3、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4、朗读训练。

教学难点:1、了解《答谢中书书》中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

2、体会《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这两篇文章极其短小精悍,而所蕴涵思想深度却比较深刻。

要让学生真正意义上从作者个人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等来领悟文章对中学生来说显得过于苛刻,所以教学上准备以读为方法,以品为重点,以练习为手段。

教学课时:1—2课时《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分析:文章第一句起了引言的作用,看似平常,却给人一种启示:被世人誉为“山中宰相”的作者,对山川之美定有一番独到的见解。

作者所写的是其隐居地——句曲山。

可以想见,这里的山水,作者早已熟谙心中,而凝聚于笔端的定是反复观赏、饱览胜景后的精辟之见。

分析:这三句是写静景,写得形色俱备,精彩纷呈。

作者先以“入云”表示山之高峻与雄伟,以“见底”表示水之清澈与透明,一仰一俯,视野开阔,山水尽收眼底。

接着移步换景,由清流而写两边的景物。

可写之景物必定多不胜数,但作者抓住其色彩给人以具体的视感:五彩缤纷的石壁,郁郁葱葱的树林,碧绿青翠的竹园。

一年四季,景物之茂盛,色彩之斑斓,足以让人大饱眼福。

以此突出江南景物特点。

分析:这一句是动态描写。

所写之动态,时有朝暮之分,地有山林水泉之别,可谓多姿多彩,丰富无比。

这里有晨雾将散时的山猿啼叫,林鸟相鸣;有夕阳斜照下清流中的游鱼出没,竞相跳跃。

表现了万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这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分析:最后,作者以感慨收束,自己置身于此景——高峰、清流、石壁、翠竹、晓雾、夕阳、猿鸟、沉鳞等景物之中,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吗?难怪作者以“人间仙境”誉之。

八上人教版语文 第六单元27课 短文两篇复习

八上人教版语文 第六单元27课  短文两篇复习
课文 文章结构 景物的写作方法 表达情感
《答谢 中书书》 一.议论总领 二.多角度描写 三.抒怀总结 《记承 天寺夜 一.记叙入题 游》 二.生动描写 三.议论/ 抒情
正面描写:视角变化、 沉醉山水的愉悦 动静结合、色彩搭配、 与知音比肩的得意 多感官描写 贬谪的悲凉, 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人生的感慨, 赏月的欣喜, 漫步的悠闲

让我们擦亮双眸,再来诵 读这“清丽的山水画,流动的 山水诗”吧!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
苏轼

1.核对提纲上空白内容。 2.两人互查《答谢中书书》知识点。 3.两篇短文在写景方面各有什么特色? 4.两篇短文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译一译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共同赞叹的啊。
•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
• 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天堂啊。 •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品一品
意境美
《答谢中书书》是如何描绘“山川之美” 的?
有 青林翠竹

感官冲击:有

视觉(高峰入云)
听觉(猿鸟乱鸣)


视听结合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 么写作手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练习题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1、默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清流见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

2、解释下列词句五色交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能与.其奇者()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3、翻译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3)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其奇者:4、填空(1)《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本文作者__ __,___ __朝人。

他隐居句曲山中。

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他为“___ _______”。

(3)文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4)文中由静景转入动景的描写的句子是:。

(5)文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静的句子是:。

(6)文中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表现出绚烂辉煌的景象的句子是:。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1、选文的作者 __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

3、解释加点的词①念.无与为乐者()②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者()③怀民亦.未寝.()④盖.竹柏影也()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

②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从文中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7、此文共分三层:8、贯穿全文线索的是,描写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句?9、本文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怎样理解作者这种心情?10、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27.短文两篇

27 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4.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5.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颓.()能与其奇.者()遂.()藻.()荇.()2.解释加点的词语(1)晓雾将歇.:3.(2)四时俱.备:(3)五色交辉..:(4)(4)夕日欲颓.:(5)沉鳞竞.跃:(5)(6)解.衣欲.睡:(7)欣然..起行:(6) (8)步.于中庭:3.作者及文体简介(1)《答谢中书书》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 ,号_________________。

“书”的意思是_ 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 _》,作者____________ 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

北宋______ 家,_______ 家。

和父亲_____ 、弟弟_______ 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_”。

学习研讨4.课文《答谢中书书》的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5.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该如何理解?6.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慨是:7.试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拓展学习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课文导读】这两篇短文,《答谢中书书》是作者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语言精练而生动。

阅读本文要由景入情,去体验作者与自然相融洽的生命愉悦,领会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态趣。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

【学习重点】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从优美的语言中欣赏文中所描绘的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并想象课文景象。

3.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学法指导】这两篇山水游记应该运用诵读学习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景色优美,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月夜静谧,语言朴素,诗情画意。

在朗读时,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这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学习中可对比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同时要结合自己脑海中对这类美景的积累,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这些景物的感受,从中也学一点山水游记的写法。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日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C.藻荇.交横(xìng)D.何处无松柏.(bǎi)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拼音写词语,然后有感情地朗读。

水之韵,既风姿绰约,妩媚动人,又刚烈piāo hàn(),不惧一切;既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又落拓不羁,极具个性;既沉稳含蓄,静若处女,又气宇xuān áng(),满腔豪情;既婉约如诗,豪放如词,严厉起来又如一篇气势恢宏的战斗檄文……3. 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2)晓雾将():(3)()竞跃:(4)夕日欲():4.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自.康乐以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A. B.自.三峡七百里中晓.雾将歇,夕日欲颓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未复有能与.其奇者C. D.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念无与.为乐者5.文学常识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南北朝时南朝的。

(2)《记承天寺夜游》是代诗人的作品,他字子瞻,号,与其父、其弟合称为。

6.经典语句默写。

(1)两岸石壁,。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

(3)《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色的名句是:,,。

二、精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甲乙二文,完成后面7—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元丰六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7.将原文补充完整。

8.解释加点的词。

(1)陶后鲜.有闻鲜:(2)濯.清涟而不妖濯:(3)亭亭净植.植:(4)相与步.于庭中步:9.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 晋陶渊明/独爱菊B.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念无/与为乐者D. 庭下/如积水空明10.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11.甲文运用了的表现手法,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乙文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抒发了心情。

12. 下面对乙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是苏轼写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他贬官黄州时期。

B.文中作者自称“闲人”,充满自豪与庆幸,庆幸自己做官清闲,才得以饱览这样美的月色。

C.“欣然”与“念无与为乐者”都是心理描写,前者写出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后者写出他遭贬后的寂寞之感。

D.最后三句是借景抒情,寥寥数语,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三、拓展训练(一)阅读下面的咏月名篇,完成后面13—18题。

观月记张孝祥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

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

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①盖有之矣:假如有这样的地方;②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要么……要么……”;③蕲:通“祈”;④纤云:一丝云彩;⑤却:退去。

13.给文中划线句子点上标点符号。

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观中秋之月,临水胜.()(2)去.人远者又胜也()(3)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4)尽.却童隶而登焉()15.解释下面语句的大意。

(1)安得皆临水?(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16.下列加点的“之”字与“中秋之月”中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盖有之.矣B.今余之.游金沙滩C.盖余八月之.望过洞庭D.邑人奇之.17.作者认为在什么条件下观月景最美?(摘录原文词语作答)18.展开联想与想像,将“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一句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景物描写,要写出事物的神韵。

字数10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2题。

游虎丘小记【明】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①,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⑤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钩月矶:在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⑤无际、仲和,作者的友人。

19.下列划线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月色人户木兰当户织B.然终不若山空人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C.时闻风铎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道不通,度已失期20.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和“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中的“于”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于中庭 B.万钟于我何加焉C.霜叶红于二月花 D.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21.用斜线(/)为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并用现代汉语翻译。

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译文:22.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是怎样描写承天寺夜色的?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答:参考答案1.A(颓应读tuí故选A)2.剽悍、轩昂3. (1)交辉:交相辉映。

(2)歇:消散。

(3)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4)颓:坠落4. D(A项两个“自”均为“从、由”之意;B项“朝”“晓”均为“早晨”之意;C项“至”“到”均为“到达”之意;D项第一个“与”意思为“欣赏”,第二个“与”意思为“和”,故选D)5. (1)陶弘景;(2)宋,苏轼,东坡居士,“三苏”6. (1)五色交辉;(2)猿鸟乱鸣,夕日欲颓;(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8.(1)少(2)洗涤(3)竖立(4)走9.C10.(1)我惟独喜爱莲花,莲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

(2)庭院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中有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

11.托物言志壮志未酬的苦闷12. B(作者自称“闲人”也包含了对自己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13.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14.(1)(景色)美好;(2)距离;(3)阴历每月十五;(4)全,都。

15.(1)哪里能全都靠近水?(2)中秋的月亮,临水的景观,独自一人前往且远离人迹,在这里完备、齐全了。

16.C(题干与C项中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项中“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B、项中“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D项中的“之”是代词,故选C)17.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

18.略(提示:不要写成原文的翻译,要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19. D20. A21.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翻译:(我们)既不饮酒,也不交谈,只静静地对坐着,便觉得悠然之心与周围之清景同在了。

22.用比喻来描写夜色。

积水喻月光,藻荇交横喻月下竹柏影。

共同点:月色美好;幽静。

(意思对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