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上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上

27、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把握课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内涵,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中体味文章的意境。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超越时空,与古代作者对话,领会他们的思想感情。

2、学习文中的写景状物的方法记寓景于情的写作手法。

课前准备:
学生:1、预习字词,了解大意。

2、查找陶弘景、苏轼的有关资料。

老师:准备磁带、幻灯片。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中书》。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付恩福【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2.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及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品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教学要点:赏读背诵《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道出了其壮观豪放的气魄;杜甫笔下的泰山“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了其雄伟神奇的景观;郦道元笔下的三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尽现了其雄奇险拔的奇景……这些美景,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地感受一番。

(板书课题:答谢中书书)2.解题:题目中的第二个“书”,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信。

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二、读课文1.初读通文句。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准节奏。

教师巡回指导,注意聆听学生的朗读,及时纠正学生读不到位之处,指导学生的疑难之处。

(2)检查朗读。

选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教师强调朗读节奏: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根据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

(4)全班齐读课文。

2.再读明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提出认为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班级交流时解决。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出示:理解下列句子意思,并解释加点词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默写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思。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炼,布局的匠心所在。

3、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热爱山水的思想感情。

《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1.导语:同学们,我们刚刚学过《三峡》,见识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现在我们再去欣赏一下江南另一种如诗如画的美景,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2.作者介绍: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解说:教师优美的导入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他们的成果可让学生有成就感,有学到自己没有找到的知识。

)3.解题答谢中书书①答:回复。

②谢中书:见课文注解①。

③书:书信,是一种应用文体。

我国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

二、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陶弘(hóng)景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与(yù)其奇者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疏通文意,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班级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三、品味探究1.文章是怎样描绘秀美山川的?(参考《三峡》的各种描写角度)2.本文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1.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反复诵读,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2、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

2、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教学重点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具准备Ppt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由歌曲《水调歌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

他的诗浪漫瑰丽,气势不凡;他的词境界高远,开启宋词豪放一派;他的书法大气淋漓,并列“宋四家”之一;他的绘画也自成一家,为后人所称道。

在散文方面,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官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断章取义。

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几次都差点丢了性命。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自此障碍。

1、课文视频2、疏导字词遂至 ( ) 亦未寝 ( )藻荇 ( ) 竹柏( )3、指导朗诵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本文主要讲述的是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材中的第六单元第27课《短文两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两篇短文的基本内容和要点;2.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阅读习惯,提高语言综合能力;3.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写好一篇好的短文。

二、教学重点1. 短文的基本结构和内容;2. 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和记忆两篇短文的内容和要点;2. 如何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方法1. 问答法,引导学生发表言论;2. 集体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创造;3. 组内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读书”的看法,进而引发整堂课的内容。

2. 学习新课1)阅读两篇短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2)分析两篇短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掌握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3)学习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 巩固练习1)组内练习,让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小组练习;2)课堂演讲,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短文进行演讲,表达自己对阅读的看法。

4. 课堂总结老师进行总结,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强调短文写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好的文章来展示自己。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问答法、集体讨论、组内合作等,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同时更好地吸收和掌握知识。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中,也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应享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好地学会写好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了如何理解和分析短文,掌握了短文写作的基本要素,更重要的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表达和思考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2.理解《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作者,背诵课文。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背诵并赏析《答谢中书书》。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苏轼(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卒后追谥“文忠”,北宋杰出文学家、诗人、散文家、词人、书画家。

与其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称“三苏”,唐宋八大家(苏辙、苏轼、苏洵、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柳宗元、韩愈)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此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近乎流放,心情忧郁;但是他豪放旷达,很快调整了心境,于是写了这篇短文,通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者:……的人。

遂:于是,就。

寝:睡,卧。

相与:共同,一同。

中庭:庭院里。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但:只是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二、整体理解划分层次,概括大意:第一段:月夜访张,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大意、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识记实词、背诵2、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大自然是崇高的、卓越而美丽的。

它煞费心机,创造了世界。

我们无不为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曾引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走进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多媒体显示: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

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1、背景链接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7 短文两篇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X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27《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难点: 理解作品意境, 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齐背郦道元的《山峡》2.教师充满感情的导言同学们,我们无不为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色所陶醉。

其实,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们伟大的祖国哪儿不是神奇如画呢?不信,就请你细细品读陶弘景的写景小品文《答谢中书书》,读完后你一定会觉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呢!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生齐读目标。

2.教师解读目标。

三、前提测评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学生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3.检查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三、学习《答谢中书书》(一)学生交流所查到的资料, 教师补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 描绘山川秀美, 清新简淡, 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 陶弘景远离尘世, 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 他"礼聘不出"。

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 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 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

每当轻风吹拂松枝, 发出"沙沙"的声响时, 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 他竟一人进山, 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 人又称之"仙人"。

(二)整体感知1.根据画面, 读课文, 领会图画美。

2.以同座为单位交流自学情况, 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

3. 班级交流, 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4.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积存文言辞汇,能正确明白得、翻译课文。

(2)把握文中重点字文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验从独特的角度观看所描述的景物,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刻画已经并运用归纳的方式赏析描述景物。

(2 )看似浅显的文字表达作者复杂情感,体会作者在逆境中乐观向上的精神。

难点:仿写。

借景抒情和容情于景的写作技术,将所学的方式在实际中取得运用。

学情分析:(1)到目前为止,学生从七年级至今已经学了20篇文言文,具有了必然的知识基础,借助工具书明白得课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可是要学习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古代汉语,要像阅读现代汉语那样明白得文章的内容和技术,关于初二的学生来讲,是有比较大的难度。

(2)文本和学生之间有必然的距离。

(3)学生和作者之间的经历距离比较大。

(4)用散文化的语言品析景物,用借景抒情的方式描述景物,难度较大。

教学进程:一、导入新课一、导语:月亮是中国古代文人喜爱歌咏的意象之一。

同窗们依照自己的积存,列举古诗文句。

(找生答)他们借助月亮表达各类情感,如爱国、思乡、想念亲人等,可见月亮是多情的,下面学习苏轼笔下的月儿。

二、出示课题、作者,同时板书课题、作者。

3、出示学习目标:(生齐读)(1)积存文言辞汇,能正确明白得、翻译课文。

(2)把握文中重点字文句的含义。

(3)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会作者的人一辈子态度。

4、出示作者简介(找生读)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散文与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伙儿”。

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拍,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听录音,学朗诵(师放录音)二、检查生字读音(找生答)3、检查句子节拍(找生答)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7《短文两篇》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

27 短文两篇文结合到对文章的赏析当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3.指导朗读,熟读成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新课讲解内容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请同学们搜索自己的记忆库,背诵一些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文。

(《望岳》、《沁园春雪》、《与朱元思书》、《湖心亭看雪》等)今天我们又将一起欣赏一篇六朝山水小品名作《答谢中书书》。

二、课前预习利用5分钟时间,自主预习,要求结合注释,先疏通课文内容,理解文意。

三、资料助读(一)“书”文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其写为审美的作品。

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益强化,有些尺牍刻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

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比如吴均的《与宋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

尺牍和其他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

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二)作者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江宁县)人。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

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德育目标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描绘了优美的山川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描绘了一幅庭院月夜小景,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教师应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在诵读中仔细品味文章的语言,深入作品意境,获得美的享受。

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

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

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赏读《答谢中书书》。

指导朗读,力求美读课文;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文意;激发学生想像,再现画面,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诗情画意;背诵课文;深入研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学案

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相与:①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②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有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凉。

: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现代汉语。

2019-2020学年八上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对下列各组词语中两个加点字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和谐——和煦解说:两个“和”字意思相同,都是“温暖”的意思。

B.精通——精致解说:两个“精”字意思不同,“精通”的“精”是“透彻通晓”的意思;“精致”的“精”是“仔细深入”的意思。

C.满载而归——载歌载舞解说:两个“载”字意思相同,都是“装载”的意思。

D.莫名其妙——名正言顺解说:两个“名”字意思不同,“莫名其妙”的“名”是“说出”的意思;“名正言顺”的“名”是“名义”的意思。

2.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手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崭新的世界。

读艾青的诗歌,我坚定了不断前行的信念;读史铁生的散文,我鼓起了直面人生的勇气;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我充满了对精神家园的憧憬……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让人欣喜,让人着迷。

还有什么比读书更能产生令人陶醉的内心体验呢?A.文段开头运用设问,自问自答,强调了书对人的思想的启迪和引领作用,有助于启发读者的思考。

B.文段中运用“读……,我……”的排比句式,语势强烈,意在突出读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有更高的追求。

C.文段中“读书,就像用麦管吮吸甘露”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阅读给人带来的惬意感受。

D.文段结尾运用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了阅读能使人内心世界更丰富、精神境界更高尚的原因。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7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新人教版

第27课《记承天寺夜游》教与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背诵课文。

2、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教与学重难点:感知景物描写方法,体验归隐情趣。

教与学过程:一、检查预习成果,疏通文意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朗读课文,借助页下注释,读准字音。

2、反馈预习情况。

向大家推荐认为值得积累或要引起注意的字词。

提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请求帮助。

学习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遂:于是,便至: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盖: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2、请学生翻译全文,要求其余学生能做出中肯评价。

3、.全班齐读短文,要求字音准确,句读恰当。

(考虑到本文篇幅不长且难于理解的字词不多,因此本文对于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以交流预习成果的形式展开,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于诵读,体会作者情感,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兴趣及能力。

)4、介绍作者,了解写作背景(1).请同学说说对苏轼的了解。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2).教师补充对苏轼的看法。

师:关于苏轼,刚才大家都说了,苏轼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而我们很多人平平常常地过日子,却说人生无趣。

看来他们真的该好好地学一学苏轼,问问他为什么能过得如此快乐。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希望下课的时候大家能从苏轼这里获得使人生快乐的真谛。

(这一环节花了较多时间让学生了解苏轼,一方面是便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本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多些介绍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他们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1.文中哪一个词可以让我们看出苏轼此时的处境?如何理解“闲人”一词的含义?苏轼心情如何?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7课《短文两篇》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年级语⽂上册第27课《短⽂两篇》教案(新版)新⼈教版27 短⽂两篇知识与技能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的主体作⽤,学⽣通过注释和⼯具书,对⽂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的⽂⾔⽂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法1.诵读,体味语⾔的⾃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度⽐较两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的胸襟。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之美。

诵读法、课外资料延伸法。

1.预习课⽂,扫清⽂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陶弘景及苏轼的⽣平,了解《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2课时对于祖国的秀美⼭川,⽆数位⽂⼈在赞羡的同时,也作了⼤量的描写,但⽤书信这⼀⽂体进⾏描摹并且成为名篇的却并不多。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书信⽂体写的《答谢中书书》,从中感受他所描绘的⼭川之美。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

幼有异慧,年四五岁即以荻为笔在灰中学书,读书万卷,未及弱冠,齐⾼帝即引为诸王侍读。

后隐居于句容茅⼭,⾃号华阳隐居。

因梁武帝早年与之游,即位后,逢有朝廷吉凶征兆等⼤事,常前去征询他的意见,时⼈称他为“⼭中宰相”。

好神仙之术,爱⼭⽔。

著作甚多,⼤都亡佚,诗⽂今传《陶隐居集》辑本⼀卷。

陶弘景⽣活在南北朝时期,因政局动荡,社会混浊,他遁逊⼭林,从⼤⾃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所以他在《答谢中书书》中以描画⼭⽔昭⽰⾃⼰所好,并作为对友⼈的安慰。

1.明确学习⽬标。

2.范读课⽂。

(1)学⽣听读课⽂,注意句⼦的节奏、轻重⾳等,初步感知课⽂。

(2)⾃由朗读两三遍课⽂,进⼀步感知课⽂,做到流利地朗读。

3.疏通⽂意。

(1)学⽣借助注释和⼯具书疏通⽂意。

如遇问题,先在四⼈⼩组内讨论解决。

(2)教师明确重点词语。

五⾊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欲颓.:坠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短文两篇中国的文人似乎与山水、自然有着特别的情结,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好像永远无法割断的情愫。

人生得意时,他们走向自然,向山山水水、一花一草笑谈自己心中的万丈豪情;仕途失意时,他们退隐江湖,大自然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倾诉对象。

多情文人与美丽山水结合的结果就是那一篇篇传诵千古的至情至性的美文,景以人名,人以景传。

今天学习的两篇美文,一篇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一篇绘就一幅淡雅的月夜图,都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清纯美好。

语言朴素自然,富有诗情画意。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学习《答谢中书书》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不让你心动神摇。

今天我们学习的《答谢中书书》就是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分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大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重点实词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②四时..俱备(四季)③晓雾将歇.(消散)④夕日欲颓.(坠落)⑤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2)一词多义欲:①夕日欲颓(将要)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③相与步于中庭(一起)自:①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自康乐以来(从)(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②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4.作者链接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

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

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

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

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

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5.背景链接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任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陶弘景给谢徵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

再俯瞰“清流见底”。

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三)文本研读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交流点拨】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山的峻峭,水的明丽。

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

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

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古诗词中的山和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⑦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⑧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第二课时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

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在咏月诗文中别具一格,让我们一起欣赏。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解.衣(jiě) 藻荇.(xìng)遂.至(suì) 未寝.(qǐn)2.听老师范读课文,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①寻:寻张怀民(寻找)未果,寻病终(不久)②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2)古今异义①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罢了;今义:耳朵)②相与步于中庭..(古义:院子里;今义:庭子中间)4.作者链接苏轼,北宋(朝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5.背景链接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闭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一)疏通文意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

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文本研读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交流点拨】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交流点拨】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交流点拨】清闲的人。

4.“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交流点拨】“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

(三)语言赏析1.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交流点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

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

“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心无尘俗的生活态度。

描绘——庭中月色贬官↓谪居追求——美好事物↓人生观热爱生活、旷达处世古诗词中的月亮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③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⑤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⑦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⑧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⑨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