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单元分析 单元备课 课程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教材针对低年段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引导学生扩展视野将自我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中,为学生公共意识的养成奠定基础,也为学习中高段的相关内容打下基础。
这里的“共有”除指传统所有权意义上的公共财物的拥有外,还指人人都有共同享用的生活时间、空间和事件一一这是人的共通性的一种体现。
本册教材的内容设计,以儿童的生活为经,内在发展为纬,内含两条线索。
即教材的明线是随着学生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展,体现为各册单元的安排逻辑是沿着学生与自我、自然、家庭、学校、社区、国家的关系不断展开,同时与儿童的现实生活时间相契合(如有关节假日的内容安排在第一单元);教材的暗线是学生的道德成长,表现为学生生活和成长中遇到的重要生活事件或者问题。
本册教材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维,进入不断扩大的公共视野,从家庭到学校再到社区和国家,并愿意主动承担和遵守在这些领域生活的责任与规则。
循着学生生活的时间和逐步扩大的空间这两条线索,二年级上册教材由4个单元构成《共有与共享》《我们的节假日》《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教材编排注重图文结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坚持以学生品行教育为主线,切实抓好学生品行教育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两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情分析:
本教材针对二年级学生特点设置游戏较多,通过游戏和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本教材面向二年级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教学目标:
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关注身边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浓浓的亲情,而且还通过延伸、拓展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节日,关注祖国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承接的精神链条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有意义地度过闲暇时光,了解节假日的文化意义。
以暑假生活和周末生活为契机,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安排节假日,积极度过较长时段的假日生过和较短时段的周末生活。
教学难点:认知我国的重要节日—国家意义上的“国庆节”、文化意义上的“中秋节”和其他民族的节日文化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自己生活中节日的不同风俗及其文化含义,以文化之光点亮他们的生活世界。
教学课时:
12课时
二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我们的班级”由《我爱我们班》《班级生活有规则》《我是班级值生》《装扮我们的教室》4个主题组成教材通过一幅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
本单元编写意图是帮助学生认识与了解自己的新校园了解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学校空间布局以及各个空间的功能;知道校园中的相关设施与使用方法以活动的方式寻找自己在学校的特殊空间。
“校园探秘”是个通栏是以学生校园活动的视角设计的。
教学的第一个层次是引导学生对教学楼、操场、宣传栏甚至厕所这些常用空间进行越来越细致的发现了解这些空间的方位、功能。
通过对这些常用空间以及设施的了解尽快熟悉校园环境适应校园生活。
第二个层次是在进步熟悉校园环境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未来校园生活的向往,增进对校园新环境、新生活的亲近感。
教师执教时不能忽视对这条情感暗线的关注。
如通过对少先队队室、实验室的参观学生会向往挂上红领巾的时刻期盼自己动手做实验探索科学奥秘的课程通过参观食堂的工作间、教师的办公室,使学生理解食堂工作人员和教师为保证每天正常的午餐、每节有趣的课在看不到地方、看不见的时候默默工作从而理解教师和员工的辛苦产生感激之情。
学情分析:
一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对家庭的概念已经逐步清晰,能感知家庭中的亲情。
但他们对父母的爱的认知更多停留在“父母为我”做了什么”的层面,很容易忽略父母为承担家庭责任所付出的辛劳,不明白其实这也是父母对家庭、对孩子的爱。
这就需要通过对本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让他们对父母的生活和工作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另一方面,学生懂得“听父母的话”“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爱父母、为父母分忧的体现,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缺乏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这就造成认知与行为的矛盾。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难题,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帮助他们树立家务劳动观念,提升家务能力。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热爱同学、老师和班集体,有集体荣誉感和班级主人翁识。
2、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懂得学校的生活离不开规则。
3、知道在集体生活就要遵守集体的规则,要为班级做贡献,有集体意识。
4、喜欢在集体生活中,并在参与集体劳动中,体会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教学重点:
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等。
教学难点:
能遵守集体的规则,有集体意识,能体会到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能力。
教学课时: 13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由四个主题活动组成:《这些是大家的》《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干净整洁的美好环境给人带来愉悦,并通过发现身边不讲公共卫生的不良行为及其引发的不良影响,引导学生初步树立保持公共场所卫生的意识,愿意自觉维护公共环境,用自己的行动保护美好家园。
学情分析:
年级孩子已经初步懂得公共环境卫生需要共同维护,知道爱护公共环境卫生是文明的表现。
但是孩子自控力不足,在教室、校园等监督力度较强的公共场所,能自觉爱护并遵守,但在其他公共场所,就会随意一些。
因此,教学中需加强保持公共环境卫生的意识,帮助他们解决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重点是促使他们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教学目标:
1、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树立自信心和上进心
2、树立对二年级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乐于挑战新生活。
3、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的欢乐,体验融洽的同伴关系的师生关系,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乱扔垃圾、保护公共卫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初步了解垃圾分类。
教学课时:
8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课程标准》“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中的第10条明确提出:“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是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党的政策的指引下,几十年来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人的家乡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不仅基础设施走向现代化,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人们的生活观念、文明素养也在发生着变化,处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教材引导学生感受这些变化,增强对家乡建设的信心,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了解家乡变化,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公民意识、法治意识的养成。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指出培养学生的国家概念、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目标。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对比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与责任感,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的情感;另一方面提升了学生认识社会、主动参与社会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与公民、法治意识的初步养成。
学情分析:
对家乡的认识和了解需建立在环境和人两个综合的维度上。
对家乡人的认同是帮助学生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内容之一。
家乡人是学生在家乡这个生活圈中共同生活的群体。
帮助学生建立对家乡人的认同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家乡人的了解及对他们的劳动的认同;二是对家乡人身上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认同。
低年级学生对自己所属群体的认同尚处于感知与体察阶段,为此我们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意识引导,促使他们主动感知、体察,在人格上对家乡人表示尊重,在心理上对家乡人表示认同,由此树立对家乡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调查寻访、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家乡人的生活;体验家乡人与自己生活的联系;感受家乡人的可爱,知道家乡的名人,学习他们的精神和优良品质;激发对家乡人的钦佩、感激与热爱之情;学会与他们友好交往。
2、树立对二年级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乐于挑战新生活。
3、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的欢乐,体验融洽的同伴关系的师生关系,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通过寻访、探究等多种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自然、人文环境,了解家乡的故事;感受家乡的美好,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在生活中爱护家乡环境。
教学难点:
在集体活动中感受共同学习、劳动、游戏的欢乐,体验融洽的同伴关系的师生关系,增强对集体的责任感。
教学课时:
15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