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辅导:腹痛的概述

合集下载

诊断学腹痛

诊断学腹痛
第六节 腹 痛
主要内容
Title 1.腹痛的概念 Title 2.腹痛发生机制 Title 3.腹痛的问诊要点 Title 4.临床意义
一、腹痛(abdominal pain):
是指腹部出现难以形容的不适感,俗称“肚子痛”, 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也是促使病人就诊的原因。
腹痛不仅是腹腔内脏器质性病变或功能紊乱的主要 症状,亦可为腹腔外或全身性疾病的常见表现。
二、腹痛的发病机制
1. 内脏性腹痛
牵拉、扩张 痉挛、梗阻 组织缺血、坏死 缺氧、炎症
腹腔脏器
感觉深
腹痛 特 定位差 点 疼痛较钝
2. 躯体性腹痛
又称腹膜皮肤反射痛,主要是指由脊神经支配的腹部皮肤、 腹肌、前后壁腹膜、部分肠系膜根部和隔肌末梢感受器所 传导的痛觉信息,通过体神经传至脊髓背根,可在相应脊 髓神经所分布的皮区产生疼痛感觉,称为躯体性腹痛。
2 休克 3 呕吐
+ 贫血者,常提示腹腔脏器破裂,如肝破裂。 - 无贫血,多见于胃肠穿孔、绞窄性肠梗阻。
见于腹腔脏器炎症,如胃炎、胃肠道梗阻。
4 反酸、暖气多提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
5 排便异常
腹痛而不伴排便、排气者,多为肠梗阻。 腹痛伴腹泻者,常提示肠道炎症、胰腺疾病。
6 消化道出血
柏油便或呕血者,常提示上消化道出血, 见于消化性溃疡。
柏油便或暴呕血饮者,暴常食提示后上消常化引道出起血,急性胃扩张或溃疡穿孔。
躯体前倾时,剑突下烧灼痛加重,立位则减轻常提示反流性食管炎。
③实①由可质于胆有 脏 牵道压器涉或进痛破痛隔、裂的下食反:关疾跳肝系刺病痛、,可激和脾一引肌破些起性紧裂部右张位食肩。。病或物变肩引脚上起下的腹疼疼痛痛痛。常加放射重到,固定服的区碱域性。 药物疼痛减轻者,常提示性消化溃疡。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最新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内科学》必考内容——腹痛细目一:概述一、腹痛的概念及源流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的源流《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并认为腹痛由寒、热邪气客于胃肠引起。

《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论治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诸病源候论》始将腹痛独立辨证,对其病因、证候进行详细表述,“凡腹急痛,此里之有病。

”“由腑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金元时期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治疗原则上提出“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

清代王清任指出对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

二、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三、腹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腹痛常见于西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血管病变、腹型癫痫、腹型过敏性紫癜、血紫质病、泌尿系结石、内疝、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疾病。

细目二:病因病机一、腹痛发生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内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

外因:外感时邪。

二、腹痛病机寒热虚实的内涵腹痛寒热虚实病机:寒邪凝滞,阳气不运;湿热内结,气机阻滞;食滞中焦,升降失司;肝气横逆,气滞血瘀为实。

中阳不足,气血亏虚,内失温养,不荣则痛为虚。

三、腹痛的基本病机及其转化基本病机为腹中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四者往往相互错杂。

病理演变: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蛔虫内扰,或术后气滞血瘀,可造成腑气不通,腹痛拒按之阳明腑实证;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腹痛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内科辩证论治:腹痛腹痛腹痛多数由腹部脏器疾病所引起,但胸部疾病及全身疾病亦可引起腹痛。

临床上将腹痛分为急性与慢性腹痛。

其中发生急性腹痛需外科手术者,称为外科急腹症,一般出现下述情况时应考虑急腹症:急骤发生,多无前驱症状; 先有腹痛,后有发热 ; 压痛明确而固定 ; 有腹膜刺激征 ; 肝浊音界消失 ; 以往无腹水而突发移动性浊音阳性;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 腹痛持续 6 小时以上不缓解 ; 伴有休克。

腹痛的常见症状:( 一) 急性腹痛1.腹膜炎症:多由胃肠穿孔引起,少部分为自发性腹膜炎。

2.腹腔脏器急性炎症:如急性胃炎、急性肠炎、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胆囊炎等。

3.空腔脏器阻塞或扩张:如肠梗阻、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症、泌尿系结石梗死等。

4.脏器扭转或破裂:如肠扭转、肠绞窄、肠系膜或大网膜扭转、卵巢扭转、肝破裂、脾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

5.腹腔内血管阻塞:如缺血性肠病、夹层腹主动脉瘤等。

6. 腹壁疾病:如腹壁挫伤、腹壁脓肿及腹壁带状疱疹医学教| 育网整理。

7.胸腔疾病所致的腹部牵涉性痛:如肺炎、肺梗死、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心包炎、胸膜炎、食管裂孔疝等。

8.全身性疾病所致的腹痛:如腹型过敏性紫癜、腹型风湿热、尿毒症、铅中毒、血卟啉病等。

( 二) 慢性腹痛1.腹腔内脏器的慢性炎症:如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慢性胆囊炎及胆道感染、慢性胰腺炎、结核性腹膜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 (Crohn) 病。

2.胃、十二指肠溃疡。

3.腹腔内脏器的扭转或梗阻如慢性胃扭转、肠扭转。

4.包膜张力增加:如肝淤血、肝炎、肝脓肿、肝癌等。

5.中毒或代谢障碍:如铅中毒、尿毒症等。

6.肿瘤压迫及浸润。

7.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胃神经官能症、肠易激综合征、胆道运动功能障碍等。

淋证的中医病因病机1.膀胱湿热多食辛热肥甘之品,或嗜酒过度,酿成湿热,下注膀胱,或下阴不洁,湿热秽浊毒邪侵入膀胱,酿成湿热,或肝胆湿热下注皆可使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发为热淋; 若灼伤脉络,迫血妄行,血随尿出,则发为血淋 ; 若湿热久蕴,煎熬尿液,日积月累,结成砂石,则发为石淋 ; 若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不能分清别浊,脂液随小便而出,则发为膏淋。

腹痛

腹痛

⑤因饮食不慎,脘腹胀痛,嗳气频作,嗳后稍舒, 痛甚欲便,便后痛减。 ⑥暴痛多实,伴腹胀,呕逆、拒按等;久痛多虚, 痛势缠绵,喜揉喜按。 2、腹痛部位:胁腹、少腹痛多属肝经病证; 脐以上大腹疼痛,多为脾胃病证;脐以下小腹 痛多属膀胱及大小肠病证。


『治疗原则』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治腹痛以“通” 为法。但具体治法随虚实寒热、在气在血不 同。 “通”之法,《医学真传· 心腹痛》“夫通者不 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 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 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 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 泄为通,则妄矣”。 『分证论治』


1、寒邪内阻证
症 主症:腹痛急暴,得温痛减,遇寒痛增。 里寒征: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 便清稀或秘结。 舌、脉:舌苔白腻,脉沉紧。 理 寒邪凝滞,中阳被遏,脉络痹阻。 法 散寒温里,理气止痛。 方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药 正气天香散(香苏散+乌药、干姜)。
寒盛,手足逆冷:附子、肉桂等辛热通阳,散寒止痛。 少腹冷痛:吴茱萸、沉香、小茴香等暖肝散寒。 腹中冷痛兼便秘:温脾汤 寒湿在表:藿朴夏苓汤

4、肝郁气滞证
症 主症:实痛、气滞痛 肝郁征:随情志变化而变化。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理 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疏泄失司。 法 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 柴胡疏肝散加减。 药
气滞较重,胸胁胀重:金铃子散。 痛引少腹,或阴囊寒疝:天台乌药散。 气滞腹泻:痛泻要方。 肝郁化热:加丹皮、栀子、川楝子清肝泄热。

二、病因病机
• “不通则痛”;还有“不荣而痛”。
不通则痛 邪气阻滞 外感之邪----六淫
内伤之邪----饮食与情志 气滞血瘀

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内科学-腹痛

肝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胁肋部, 可伴有口苦、咽干等症
状。
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中央 或左侧,可伴有便溏、
乏力等症状。
肾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腹部两侧 或腰部,可伴有腰膝酸
软、尿频等症状。
胃经循行腹痛
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 剑突下,可伴有恶心、
呕吐等症状。
脏腑辨证施治方法在腹痛中应用
疏肝理气法
临床表现
腹痛可表现为隐痛、胀痛、灼痛 、冷痛、绞痛、刺痛等,可伴有 腹胀、恶心、呕吐、腹泻、便秘 、发热等症状。
腹痛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 体阳虚等,导致气机阻滞、脉络痹阻 或经脉失养。
发病机制
腹痛的发病涉及脏腑气血、阴阳失调 ,以及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 倦等因素导致的气机不畅、脉络痹阻 。
适用于肝气郁结所致 的腹痛,常用柴胡疏 肝散加减治疗。
健脾和胃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所致 的腹痛,常用香砂六 君子汤加减治疗。
补肾温阳法
适用于肾气亏虚所致 的腹痛,常用金匮肾 气丸加减治疗。
清热利湿法
适用于湿热壅滞所致 的腹痛,常用龙胆泻 肝汤加减治疗。
活血化瘀法
适用于气滞血瘀所致 的腹痛,常用少腹逐 瘀汤加减治疗。
03 常见类型腹痛辨证施治
寒凝气滞型腹痛特点及治法
腹痛特点
腹痛急骤,喜温喜按,得温痛 减,遇寒加剧,肠鸣腹泻,苔
白腻,脉沉紧。
治法
散寒行气,温中止痛。常用方 剂如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
针灸治疗
可选取中脘、天枢、关元、足 三里等穴位进行温针灸,以温 经散寒,行气止痛。
饮食调养
宜食温热性食物,如姜、葱、 蒜、山楂等,忌食生冷寒凉之

中医学专业知识:腹痛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腹痛的病因病症

中医学专业知识:腹痛的病因病症一、腹痛的概述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的疼痛。

二、腹痛的病因(一)六淫侵袭感受寒邪内侵腹中,伤及中阳,凝滞气机,经脉气血运行受阻,络脉绌急,不通而痛;夏月酷暑,外感暑热之邪,暑热夹湿,内结于腹中肠间,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不通而痛。

(二)情志因素七情过极,脏腑气机逆乱,气化失常,使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利;或气病及血,血行不畅,血瘀络脉闭阻不通而痛。

(三)劳逸失度劳力、劳神、房劳过度,日久则阴血不足,精气衰少,腹部经络血脉失养,不荣而发生疼痛。

三、腹痛的症状急性腹痛起病急骤,疼痛剧烈,病程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需紧急处理;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疼痛缠绵,或痛势不甚,病程长,可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常反复发作。

四、腹痛的治疗(一)寒凝腹痛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常用方附子理中汤加减。

药用炮附子、干姜、人参、白术、砂仁、木香、甘草。

(二)热结腹痛治法:清热通腑。

方药:常用方调胃承气汤加减。

药用大黄、芒硝、炙甘草。

五、腹痛的预防和护理(一)腹痛剧烈病人宜禁食,诊断明确腹痛缓解后可以进食流质,逐渐转为半流质、软食,食物以清淡、易消化、营养足够为原则,忌油煎厚味及辛辣刺激食品。

(二)保持乐观情绪,心情舒畅,注意平素尽量减少情绪波动,防止七情内伤。

(三)注意气候寒暖变化,避免六淫外袭。

平时生活起居有规律。

(四)饮食有节,禁烟酒,勿恣食辛辣、油腻、肥腥等,以免湿从内生,以有营养、易消化、无刺激食物为宜。

应减少动物脂肪及含胆固醇丰富的饮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食用植物油。

(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切勿延误病情。

(六)注意个人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酗酒。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腹痛的中医辨证病机分析

腹痛的中医辨证病机分析

3、辨证施护(1)虚寒证:①在腹痛遇寒⽽发,故病室庆温暖向阳,多加⾐被。

尤需注意腹部保暖,可⽤腹带,护腹保健品或在腹部放置热⽔袋。

②注意体温情况,因正⽓虚弱,机体反应能⼒低下,即使体温不⾼,也可能是病情危重,若体温突然升⾼,是为病情恶化,应及时诊治。

③针灸⽌痛常⽤⽳位有:⾜三⾥、合⾕、内关、天枢、中脘。

本证患者多⽤温热疗法,如艾灸神阙、关元、中极等⽳,或腹部热敷、葱熨法、盐熨法,及⼝服⽣姜红糖⽔等,以温中散寒⽌痛。

④患者以绵绵作痛为主要表现,多喜拥被俯卧,故被服宜柔软。

⑤若饥饿时疼痛者,可令其稍进热⾷或热饮,能缓解疼痛。

⑥饮⾷以温热为宜,忌⾷⽣冷与烈性酒浆,可适当选⽤姜、葱、芥末、胡椒、⼤蒜、⾲菜等作调料。

应指导患者注意饮⾷调养、多选⽤温中益⽓之品,如⽺⾁、⽜⾁、南⽠、扁⾖、⼭药、莲⼦、胡桃、龙眼、⼤枣、栗⼦、⾖制品、乳类、蛋类等。

⑦脊柱两侧⽤梅花叩打,有促进脾胃功能的作⽤。

(2)⽓滞证:①⽓滞多由情志波动⽽致⽓机郁滞。

应向患者说明,保持⼼情舒畅可以减轻疼痛,烦躁恼怒能加重病情的重要性,使其配合医疗护理,保持稳定情绪。

②⽓遇寒则凝,得热则⾏。

故应注意保温,勿使受凉,使⽓⾏⽽痛减。

③病室温湿度适宜,患者易急躁恼怒,不愿受打扰,故应注意室内安静,治疗和各种操作尽量集中进⾏。

④中药和饮⾷宜偏热服⽤,或可缓痛。

⑤⽓滞腹痛或腹胀者,应忌⾷南⽠、⼟⾖及过甜之品等易壅阻⽓机的⾷物,可⽤⽩萝⼘、⼤蒜、⾲菜、⾹菇、柑橘等有⾏⽓温中作⽤之品作为⾷疗。

(3)⾎瘀证:①观察腹部有⽆肿块,以及肿块的部位、形状、有⽆压痛和肿块同腹部的关系等,⼀般⽓属⽆形,⾎属有形,故⾎瘀者多有肿块,且固定不移。

若肿块变化⽆常,时⼤时⼩,时有时⽆,可能由⽓滞引起,需当鉴别。

②腹部多刺痛,患者多喜仰卧,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触动患处。

③如见腹痛呈进⾏性加剧,疼痛不⽌,全腹硬满拒按,并伴寒战、⾼热、或突然⾯⾊苍⽩、出冷汗、⾎压下降、四肢逆冷,脉微欲绝者,是为危险重症。

中医内科学关于腹痛的知识点

中医内科学关于腹痛的知识点

中医内科学关于腹痛的知识点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医师考试中常考的科目,阿虎医考小编整理了一些中医内科学关于腹痛的知识点,感兴趣的朋友们也可以阅读下。

一、概述1、概念:腹痛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二、病因病机1、病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阳虚、跌仆损伤、络脉瘀阻、腹部手术。

2、病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络失养,“不荣则痛”。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三、诊断和类证鉴别1、诊断要点(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症,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与胃痛的鉴别四、辩证论治1、辩证要点(1)首辨腹痛之缓急(2)次辨腹痛性质(3)再辨腹痛部位2、治疗原则:以“通”立法。

属实证者,重在法邪疏导,所谓“痛随利减”:对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

对于久痛人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辛润活血通络之法。

3、寒邪内阻、湿热壅滞、肝郁气滞、瘀血内停、中虚脏寒等证的主症、治法和方剂(1)寒邪内阻证[主症] 腹痛拘急,遇寒痛甚,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清稀或秘结,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 温里散寒,理气止痛。

[方剂] 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医学基础知识:腹痛的鉴别

医学基础知识:腹痛的鉴别

医学基础知识: 腹痛的鉴别在事业单位医学基础的考试中, 病理学有时涉及到腹痛的鉴别的相关知识点, 相信这是令很多学员头疼的一个知识点, 现为大家做了总结, 希望对广大学员有所帮助。

1、消化性溃疡穿孔首先患者多有溃疡病史, 穿孔时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腹痛, 疼痛为持续性, 刀割样或撕裂样, 常起始于右上腹或中上腹, 迅速蔓延至脐周以至全腹。

体检发现压痛、反跳痛、腹肌高度紧张, 甚至呈板状腹, 提示有急性腹膜炎;叩诊肝浊音界缩小或消失则提示有气腹存在, 这是胃肠穿孔的经典体征。

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腔穿刺可抽出胃肠内容物。

2、急性胰腺炎胰腺炎引起的肚子疼常常出现在吃过大量油腻的食物后, 或者大量饮酒后, 疼痛一般位于肚子的上腹部, 有时候会向腰部、背部放射着疼。

疼痛程度因人而异, 病情轻的就是钝痛, 病情重的就会有持续性的绞痛。

轻症的胰腺炎没有什么并发症, 重症的胰腺炎会造成胰腺脓肿, 还可能造成腹腔的感染、多器官的衰竭。

需要注意的是, 重症胰腺炎的死亡率很高, 如果不早期控制住, 死亡率甚至可以达到40% 50%。

3、急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病, 居各种急腹症的首位。

转移性右下腹痛及阑尾点压痛、反跳痛为其常见临床表现, 但是急性阑尾炎的病情变化多端。

其临床表现为持续伴阵发性加剧的右下腹痛、恶心、呕吐, 多数病人白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增高。

右下腹阑尾区(麦氏点)压痛, 则是该病重要体征。

而且多数患者都会发低烧, 即使是化脓性阑尾炎也不会超过38℃, 如果是高热, 很有可能是发生了阑尾炎穿孔, 甚至是腹膜炎。

4、急性胆囊炎急性胆囊炎引起的疼痛, 一般是进食油腻后诱发, 位置是在右上腹, 患者会感觉像刀割一样绞着疼, 一阵一阵发作, 发作时也没有预兆, 剧烈的疼痛经常打得患者措手不及, 可能还会伴随着恶心呕吐和发热, 一般热度在38.5度以下, 有的患者还会有右肩膀的放射疼;另外还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中医内科学-22腹痛
方中当归、枸杞温养肝肾,肉桂、茴香温经散寒,沉香、乌药温经行气,茯苓甘淡通阳,加花椒散寒行气,温通肝脉。
谢谢
202X
汇报人姓名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治法:泄热通腑。
03
01
02
04
食积腹痛
1
主症特点:腹痛胀满,嗳腐吞酸,厌食泛呕,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2
治法:消食导滞。
3
方药: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
4
01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瘀血腹痛
主症特点:腹痛较剧,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腹 痛
202X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演讲人姓名
定义
01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02
腹部又可分为大腹、小腹、少腹、脐腹。
01
大腹是指歧骨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小腹是指脐下正中的部位。少腹为小腹左右两侧。亦有将小腹与少腹统称为小腹者。脐腹为肚脐周围的部位。
辨腹痛性质 寒痛:痛多拘急、腹鸣切痛,遇冷痛剧,得热痛减。寒实者坚满急痛而拒按,虚寒者痛势绵绵而喜温喜按。 热痛:多痛在脐腹,痛处灼热,或伴有便秘,喜冷饮等症。
01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故见大便溏薄
02
心脾两虚,脏腑失养,故见头晕乏力,神疲气短,怕冷,舌淡脉细等症
03
六、素体阳虚,心脾失养
不通则痛
病机特点
有虚有实
病理性质
01
02
病理因素
寒凝、湿热、瘀血、积食
腹痛与胃脘痛
类证鉴别
类证鉴别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

腹痛的中医辨证论治腹痛是泛指胃院、两胁以下,耻骨以上的范围内发生疼痛而言。

本病涉及范围较广,凡内、外、妇产等科的多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表现以腹痛为主症者,均可参此辨证施治。

就内科疾病的腹痛而论,还应与胃痛、泄泻、痢疾、虫病、胁痛、积聚、淋证等有关病篇对照互参,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辨证必须区别其脏腑经络所属,在气在血、属寒属热,从虚实两纲进行治疗。

实证腹痛,重在祛邪疏导;虚寒腹痛,治宜温补阳气。

按语:(1)腹腔内藏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胞官等脏器,若因外感内伤诸因导致上述脏腑、经络病变时,均可产生腹痛。

故临证除详询起病原因外,还应根据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与饮食的关系,以及其他伴发症状进行体格检查和必要的理化检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分清寒热、气血、虚实,结合辨病,作出相宜诊治。

(2)凡急性腹痛,或慢性腹痛急性发作,痛势急剧持续加重,腹部有明显压痛,痛点固定,腹肌紧张或反跳痛,或触及包块,甚至腹式呼吸消失者,应当考虑到外科急腹症疾病,多为腹内脏器发炎穿孔、梗阻、破裂所引起。

若女性患者,更须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

(3)本证亦可采用针灸止痛。

一般实证腹痛,可针刺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上腹痛加中脘,脐腹痛加天枢,下腹痛加气海等。

若属慢性久痛,可灸关元、气海或针灸并举。

腹痛的辨证分型治疗:(1)寒邪内阻证病机:寒邪伤中,气机阻滞。

症状:痛势急暴,遇冷则甚,得温较舒。

怕冷,踡卧,口不渴,大便或溏或秘,小便清长。

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

例方:正气天香散。

常用药物:香附、乌药、干姜、紫苏、陈皮、高良姜、草豆蔻、木香、元胡。

加减:寒重加附子、肉桂。

腑气不通,加黑附子、大黄。

肝经寒凝气滞者,加吴茱萸、小茴香。

夏月感受寒湿者,酌加藿香、苍术、川朴、白蔻仁、半夏、茯苓。

(2)中虚脏寒证病机:脾阳不振,阴寒内盛。

症状:腹痛绵绵,时作时止,或感挛急,痛处喜热喜按。

饥饿或疲劳后痛势加重,大便稀溏,神倦气短,怯寒、四肢不温。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

2012年执业中医师笔试考试大纲-诊断学基础考试大纲,医学全在线搜集整理,祝您顺利通过2012年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

第一单元症状学细目一:发热要点:1.发热的病因2.发热的临床表现3.发热的伴随症状细目二:胸痛要点:1.胸痛的病因2.胸痛的问诊要点细目三:腹痛要点:1.腹痛的病因2.腹痛的问诊要点细目四:咳嗽与咯痰要点:1.咳嗽的病因2.咳嗽与咯痰的问诊要点细目五:咯血要点:1.咯血的概念2.咯血的病因3.咯血的问诊要点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细目六:呼吸困难要点:1.呼吸困难的概念2.呼吸困难的病因3.呼吸困难的临床表现4.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细目七:恶心与呕吐要点:1.恶心与呕吐的病因2.恶心与呕吐的问诊要点细目八:呕血与黑便要点:1.呕血与黑便的概念2.呕血与黑便的病因3.呕血与黑便的问诊要点细目九:黄疸要点:1.黄疸的概念2.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检查特点细目十:抽搐要点:1.抽搐的病因2.抽搐的问诊要点细目十一:意识障碍要点:1.意识障碍的病因2.嗜睡、昏睡、昏迷、意识模糊、谵妄的临床表现3.意识障碍的伴随症状第二单元问诊要点:问诊的内容第三单元检体诊断细目一:基本检查法要点:1.视诊的适用范围2.触诊的方法,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3.叩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4.各种叩诊音的特点及出现部位5.听诊的注意事项6.嗅诊时常见异常气味的临床意义细目二:全身状态检查要点:1.体温测量的方法、正常值2.脉搏检查法、脉率的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3.血压的测量方法、正常值及变异的临床意义4.发育与体型的确定及临床意义5.营养状态的分级及常见营养异常的原因6.意识状态检查法及常见意识障碍类型7.常见异常面容的特点及临床意义8.常见异常体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常见异常步态的特点及临床意义细目三:皮肤检查要点:1.皮肤弹性、颜色、湿度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皮疹、出血点与紫癜、蜘蛛痣、水肿、皮下气肿、皮下结节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细目四:淋巴结检查要点:1.浅表淋巴结的检查方法2.局部和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意义细目五:头部检查要点:1.头颅与颜面异常的临床意义2.眼睑、结膜、巩膜、角膜的一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3.眼球外形和运动的一般检查法与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4.瞳孔及瞳孔反射的一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5.外耳、乳突的一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6.鼻外形及鼻窦的一般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7.唇、口腔黏膜、齿及牙龈、舌、咽、扁桃体及腮腺的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六:颈部检查要点:1.颈部血管的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甲状腺、气管位置的检查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细目七:胸壁及胸廓检查要点:医学全在线网站1.胸部体表标志(骨骼标志、体表标志线)及分区2.常见异常胸廓的类型及临床意义3.胸壁静脉曲张、胸壁及胸骨压痛的临床意义4.乳房检查法及乳房常见病变表现细目八:肺和胸膜检查要点:1.正常呼吸类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2.正常呼吸频率、深度、节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3.触觉语颤和胸膜摩擦感的检查方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4.肺部叩诊方法及正常叩诊音5.肺下界及肺下界移动度的检查法、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6.肺部病理性叩诊音的临床意义7.正常三种呼吸音的听诊特点及听诊部位8.病理性呼吸音、啰音、胸膜摩擦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9.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10.肺实变、肺气肿、胸腔积液及气胸的典型体征细目九:心脏、血管检查要点:1.心前区隆起的临床意义2.正常心尖搏动的位置、范围、强度及其改变的临床意义3.心脏触诊时震颤、心包摩擦感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4.心脏叩诊法、正常心脏浊音界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5.心脏瓣膜听诊区及听诊内容6.正常心率、心律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7.正常心音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8.奔马律与开瓣音的特点及临床意义9.心脏杂音的产生机制,杂音的特征,各瓣膜区常见杂音的临床意义10.心包摩擦音的听诊特点、部位及临床意义11.血管检查的内容、方法及临床意义12.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的体征细目十:腹部检查要点:1.腹部体表划区法及各区脏器分布2.腹部外形、腹壁静脉曲张和蠕动波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3.腹壁紧张度、压痛和反跳痛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4.肝、胆、脾和肾脏的触诊法及临床意义5.肝、脾和膀胱的叩诊法及临床意义6.肠蠕动音和振水音的听诊法及临床意义,常见腹部血管杂音的临床意义7.腹水的检查法及临床意义8.腹部常见疾病的体征细目十一:肛门、直肠检查要点:医.学.全.在.线网站肛门、直肠视诊及指诊检查的内容细目十二:脊柱与四肢检查要点:1.脊柱常用检查法及临床意义2.四肢、关节检查内容和临床意义细目十三:神经系统检查要点:1.中枢性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鉴别2.临床常见感觉障碍的类型3.运动功能检查及临床意义4.中枢性与周围性瘫痪的鉴别5.常用神经反射检查法、内容和临床意义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细目一:血液的一般检查要点:1.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网织红细胞、红细胞沉降率检查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二:血栓与止血检查要点:出血时间、血小板粘附试验、凝血时间的正常参考值及临床意义细目三:骨髓检查要点:骨髓细胞学检查的临床意义细目四: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要点:1.蛋白质、胆红素代谢实验室检查的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2.常用血清酶检查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3.甲、乙、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五:肾功能检查要点:1.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肌酐、尿素氮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的意义、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浓缩稀释试验的临床意义细目六:常用生化检查要点:1.血清钾、钠、氯、钙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血糖、血脂测定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七:酶学检查要点:血清淀粉酶、心肌酶检测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八:免疫学检查要点:1.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测定的临床意义2.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肥达反应、梅毒血清学检查及艾滋病病毒抗体测定的临床意义3.肿瘤标志物检测的临床意义细目九:尿液检查要点:常用尿液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十:粪便检查要点:粪便检查的内容、正常值和异常的临床意义细目十一:痰液检查要点:1.痰液标本的收集方法2.痰液检查的内容及临床意义细目十二:浆膜腔穿刺液检查要点:1.浆膜腔穿刺液检验内容2.渗出液与漏出液的鉴别细目十三:脑脊液检查要点: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脑脊液特点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要点:1.常用心电图导联2.心电图各波段及心电轴的正常范围,异常变化的临床意义3.房室肥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过早搏动、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及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表现医学全.在.线4.心电图的临床应用价值第六单元影像诊断细目一:超声诊断要点: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细目二:放射诊断要点:1.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2.X线检查方法3.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的临床应用4.磁共振成像(MRI)的临床应用5.呼吸系统病变的基本X线表现6.常见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7.心脏增大的X线表现8.常见循环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9.消化系统疾病影像学检查方法10.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11.常见泌尿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12.骨与关节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13.常见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细目三:放射性核素诊断要点:1.甲状腺吸131碘功能测定及肾图分析的临床意义2.血清总甲状腺素(TT4)、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游离T3、游离T4、促甲状腺激素测定的临床意义第七单元病历与诊断方法要点:1.病历书写的格式与内容2.诊断内容。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中医师-中医内科学-腹痛

第十三单元至第十六单元合并讲解第十三单元腹痛1.腹痛的概念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2.腹痛与脏腑经络的关系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

病因病机1.腹痛的常见内因与外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及素体阳虚等可导致本病。

此外,跌仆损伤,络脉瘀阻,及腹部术后也可致腹痛。

2.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则痛”。

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及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

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病理性质不外寒、热、虚、实四端。

诊断和类证鉴别1.腹痛的诊断要点(1)凡是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者,即为腹痛。

其疼痛性质各异,若病因外感,突然剧痛,伴发症状明显者,属于急性腹痛;病因内伤,起病缓慢,痛势缠绵者,则为慢性腹痛。

临床可据此进一步辨病。

(2)注意与腹痛相关病因,脏腑经络相关的症状。

如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寒凝肝脉痛在少腹,常牵引睾丸疼痛;膀胱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沥,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常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3)根据性别、年龄、婚况,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关系,起病经过,其他伴发症状,以鉴别何脏何腑受病,明确病理性质。

2.腹痛与胃痛的鉴别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有腹痛的表现,常需鉴别。

胃痛部位在心下胃脘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见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上述症状在腹痛中较少见。

辨证论治1.腹痛的寒热虚实辨证要点腹痛之证首辨腹痛之缓急,次辨腹痛性质,再辨腹痛部位。

突然起病,腹痛剧烈,常有明显诱发因素,或伴有发热,或伴有呕吐,嗳腐酸臭等症状者,属急性腹痛,多因外感时邪、饮食不节、虫积内扰所致;起病缓慢,病程迁延,腹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经久缠绵,属慢性腹痛,多由情志内伤,脏腑虚弱,气血不足引起。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中医(专长)-中医内科学-腹 痛

腹痛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部分大腹、小腹和少腹。

脐以上为大腹,属脾胃,为足太阴、足阳明经脉所主;脐以下为小腹,属肾、大小肠、膀胱、胞宫,为足少阴、手阳明、手足太阳经脉及冲、任、带脉所主;小腹两侧为少腹,属肝、胆,为足厥阴、足少阳经脉所过。

要点一概述《内经》最早提出腹痛的病名,《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

”并提出腹痛由寒热之邪所致。

《仁斋直指方》对不同腹痛提出分类鉴别,为寒热、死血、食积、痰饮、虫积等。

李东垣将腹痛按三阴经及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强调“痛则不通”的论点。

王清任、唐容川对腹痛有进一步的认识,唐氏在《血证论》中曰:“血家腹痛,多是瘀血。

”并指出瘀血在中焦,可用血府逐瘀汤,瘀血在下焦,应以膈下逐瘀汤治疗,对腹痛辨治提出新的创见。

腹痛是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个症状,内科腹痛常见于现代医学的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腹型过敏性紫癜、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施治。

凡外科、妇科疾病及内科疾病中的痢疾、积聚等出现的腹痛应参考相关科目及本书有关章节。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腹痛的病因1.外感时邪风、寒、暑、湿、热→内舍于中焦→脾胃失调,气机受阻→不通则痛风寒——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暑热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湿热壅滞,气机阻滞,腑气不通→不通则痛2.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损伤脾胃过食肥甘厚腻或辛辣→湿热内生→损伤脾胃,气机失于调畅→腑气通降不利过食生冷→寒湿内停,损伤脾胃3.情志失调情志怫郁,恼怒伤肝→肝失条达→气血郁滞肝气横逆,克伐脾胃→脾胃不和,气机不畅→不通则痛4.阳气素虚素体脾阳不振过服寒凉,损伤脾阳→寒湿内停→脾阳衰惫,气血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病肾阳不足→脏腑失于温煦→腹痛久延不愈(二)腹痛的基本病机及转化腹中有肝、胆、脾、肾、大小肠、膀胱、胞宫等脏腑,并为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上述诸病因,皆可导致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郁滞,脉络痹阻,不通则痛。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

《中医内科学》_第三节腹痛_中医世家第三节腹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大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腹内有肝、胆、脾、肾、大肠、小肠、膀胱等诸多脏腑,并是足三阴、足少阳、手阳明、足阳明、冲、任、带等诸多经脉循行之处,因此,腹痛的病因病机也比较复杂。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中医内科学之腹痛

问诊:了解患者 的饮食、生活习
惯、情绪等
切诊:通过脉象 来判断患者的腹
痛类型和病因
论治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 患者的症状、体 征、舌象、脉象 等综合分析,确 定病因、病机, 制定治疗方案。
2
3
整体观念:注重 脏腑、气血、经 络、阴阳的平衡, 治疗上注重整体 调节,而非局部 治疗。
治病求本:针对 病因、病机进行 治疗,而非单纯 缓解症状。
中 医 内 科 学 之 腹演

痛人
目录
01. 腹痛概述 02. 腹痛的辨证论治 03.
腹痛是指腹部的疼痛,包括胃、肠、肝、 胆、胰等器官的疼痛。
2
腹痛的性质和程度因个体差异和疾病类型 而异。
3
腹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消化 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肥肉、冷饮等
宜多食富含纤维素 的食物,如蔬菜、
水果等
忌暴饮暴食,宜少 食多餐,保持饮食
规律
谢 谢
4
腹痛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需 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腹痛的分类
01
急性腹痛:突然 发作,持续时间 较短,通常由急
性疾病引起
02
慢性腹痛:持续 时间较长,通常 由慢性疾病引起
03
04
功能性腹痛:无 明显器质性病变, 可能与精神心理
因素有关
器质性腹痛:由 器质性病变引起, 如消化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疾病等
腹痛的病因
01
内科疾病:如 胃炎、肠炎、 胆囊炎等
02
外科疾病:如 阑尾炎、疝气、 肠梗阻等
03
妇科疾病:如 痛经、子宫肌 瘤、卵巢囊肿 等
04
其他原因:如 饮食不当、精 神紧张、药物 副作用等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腹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腹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012年中医执业医师测试辅导:腹痛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临床表现】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

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

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胀,嗳气,矢气,以及饮食、大便异常等脾胃症状。

【诊断】1.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2.常伴有腹胀,矢气,以及饮食、大便的异常等脾胃症状。

3.起病多缓慢,腹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

4.腹部X线、B超、结肠镜、大便常规等有关实验室检查有腹部相关脏腑的异常。

能排除外科、妇科腹痛,以及其他内科病证中出现的腹痛症状。

【鉴别诊断】1.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

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

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

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

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

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

12年临床医师实践技能测试辅导:腹痛临床的特点

12年临床医师实践技能测试辅导:腹痛临床的特点

12年临床医师实践技能测试辅导:腹痛临床
的特点
2012年临床医师实践技能考试辅导:腹痛临床的特点导读:腹痛(abdominal pain,abdominalgi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

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

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特点:
1.部位多与腹腔内脏器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致。

如急性胰腺炎多在中上腹;急性阑尾炎在右下腹麦氏点;小肠疾病多在脐周;胆囊炎、胆石症、肝脓肿等多在右上腹;结肠疾病多在左下腹。

2.性质和程度
突发中上腹刀割样疼痛→胃十二指肠穿孔;中上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胰腺炎;阵发性绞痛→胆石症、泌尿系结石;阵发性剑突下钻顶样疼痛→胆道蛔虫症;广泛腹痛伴腹肌紧张→腹膜炎;隐痛→内脏性疼痛;胀痛→实质脏器包膜牵张
3.诱发因素
油腻食物→胆囊疾病;酗酒或暴饮暴食史→胰腺炎;外部暴力作用→脾破裂
4.发作时间与体位的关系
餐后痛→胆囊、胰腺疾病;周期性节律性痛→溃疡病;痛时辗转不安→胃肠痉挛;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卵泡破裂;左侧卧位痛减轻→胃黏膜脱垂;膝胸或俯卧位痛减轻→十二指肠壅滞;前屈位痛明显、直立位时减轻→反流性食管炎;仰卧位痛明显、前倾或俯卧位减轻→胰腺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脾胃肠病证。

多种原因导致脏腑气机不利,经脉气血阻滞,脏腑经络失养,皆可引起腹痛。

文献中的“脐腹痛”、“小腹痛”、“少腹痛”、“环脐而痛”、“绕脐痛”等,均属本病范畴。

腹痛为临床常见的病证,各地皆有,四季皆可发生。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于肠胃可引起腹痛,如《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

……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等脏腑有关。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对腹痛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论述颇详,并提出了虚证和实证的辨证要点,如谓:“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

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

”前条还明确指出了攻下后“黄苔”消退与否是验证肠胃积滞是否清除的标志。

同时还创立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治法方剂,如治疗“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的附子粳米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的大建中汤等。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首次将腹痛作为单独证候进行论述,并有急慢腹痛之论。

《医学发明·泻可去闭葶苈大黄之属》篇,明确提出了“痛则不通”的病理学说,并在治疗上确立了“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矣”的治疗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内科腹痛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可见于西医学的许多疾病当中,如急慢性胰腺炎、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腹型过敏性紫癜、肠易激综合征、消化不良性腹痛等,当这些疾病以腹痛为主要表现,并能排除外科、妇科疾病时,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