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公共心理学第六章 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
第六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研究和掌握学生品德发展的规律,将有利于我们在品德教育中提出恰当的教育措施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本章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品德的心理实质,品德的形成过程及其规律,阐明品德教育途径和措施的心理学依据。
第一节品德概述一、品德的涵义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在我国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
它是指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例如,某个学生一贯诚实友爱、热爱集体、乐于助人、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我们则认为这个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
与品德密切相关的是道德,道德是指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个人内在信念系统驱使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人们按照这些行为规范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并以此来要求和评价他人的举止。
品德和道德固然都受社会发展规律所制约,但是却不能相互等同,它们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品德与道德的区别1.品德与道德所属的范畴不同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行为规范和准则。
人们依据规范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指导或调节行为。
遵守它们会受到舆论的赞许并感到心安理得;否则,会受到舆论的谴责并感到内疚。
它是以行为规范的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的产生、发展和变化服从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规律,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
而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头脑中的主观映象,其形成、发展和变化既受社会规律制约,又受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规律制约。
品德支配和调节着个体的道德行为,属于个体意识形态范畴。
2.品德与道德所反映的内容不同道德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总体要求,是对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它是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完整体系。
而品德的内容则是社会道德规范局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道德要求的部分反映。
可见,从反映内容上看,道德反映的内容比品德反映的内容广阔得多,概括得多。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
习题四——习题七习题四一、名词解释1. 婴儿知觉发展的充实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儿童头脑中具有某些认知模式或图示,他们可以为从外部输入的各种模糊的刺激赋予特定的意义。
有时候统一幅图(刺激),人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事物,又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种事物,这决定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认知图示)。
简言之,婴儿已有的认知或观念“充实了”感官的经验。
2.婴儿知觉发展的分化理论与充实理论相反,Gibson所代表的分化理论则认为,个体的知觉来源于各种感官刺激,当儿童能够分化出不同刺激间的不同之处时,就能将不同刺激区分开来,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知觉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发现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过程。
3.偏好法给婴儿呈现两种以上的刺激,然后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一项刺激的注意多于其他刺激。
这种方法用来确定婴儿能否辨别不同的刺激。
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乃至停止的一种现象。
在习惯化之后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对新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5.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特定的刺激,记录其脑电波的变化,以确定儿童能否辨别这个刺激。
这是运用生理指标研究婴儿心理的办法。
6.应答性环境一种能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动作做出及时的回应,能与儿童进行相互作用的刺激丰富的环境。
1二、简答题1. 新生儿具有哪些基本状态?①有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②不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③瞌睡状态:每天持续0.5-3小时。
④警觉的非活动状态:每天持续2-3小时。
⑤觉醒的活动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⑥啼哭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2.结合已有的研究,列举几种有效的婴儿安抚技术或方法。
一、看护人的安抚:把婴儿抱在肩头;当婴儿哭声响亮,面部潮红出汗时,可能是因为热,可选择解开包裹,或擦汗换衣;当婴儿突然啼哭,急促,面部涨红,并伴有双臂举起做拥抱状时可能由害怕引起,此时拥抱,抚摸,轻声说话较为有效。
第一章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
课程性质:
本课程的宗旨在于揭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个性 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特点,探索学生掌握知识和技 能、形成态度和品德、激发动机和兴趣等心理规 律。从而使教育工作建立在心理科学的基础上, 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性,促进教育事业的发 展。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主要有:《心理学》、《教育 学》。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青少年生理发育的一般特征 1、身体形态的发展变化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发展变化 3、性的发育与成熟
年龄与大脑重量关系平面图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过渡性 2、封闭性 3、动荡性 4、社会性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2、家庭因素 3、学校因素 4、同伴关系 5、大众传媒与社会文化因素
青少年发展心理学:研究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特点 与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基础科学之一;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变化和 发展规律的科学,属于心理学的应用科学;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青少年心理发展特 点以及学习与教育规律的科学,既具有基础学科的 色彩,也具有应用学科的特征。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内容:
一、青少年发展与教学心理学概述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理论 三、青少年学习心理的理论 四、认知发展与学习 五、个性社会性发展与德育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 揭示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以及学习 过程与规律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二、应用任务 1、帮助教师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与学习规律 有效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提高工作质量。 2、给教师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解 决实际课堂问题。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课件之2青少年发展与教育
新闻评论
• 异地高考政策 • 校车上牌难 • 课桌午休 • 背着桌椅上学 • “黄金大米〞
2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概述 •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开展与教育 • 第三节 青少年的人格开展与教育 •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3
学习目的
28
①集中化倾向
• 指儿童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只凭知觉所及,集中 注意事物的单一维度,而忽略事物的其他维度。 顾此失彼。
• 液体守恒,物质守恒,数量守恒 • “守恒〞实验:倒牛奶
29
问题:哪一串更多?
30
②不可逆性
• 只能向一个方向推理,难以反方向进展推理 • 举例: • 问:你有兄弟吗? • 答:有。 • 问:他叫什么名字? • 答:叫吉姆。 • 问:吉姆有兄弟吗? • 答:没有
青少年心理 开展个体差异 〔第四节〕
22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概述 •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开展与教育 •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 维果斯基的认知开展理论 • 第三节 青少年的人格开展与教育 •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23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 瑞士心理学家 • 最具影响力的开展心理学家之一
可以根据问题条件提出假设,然后一方面孤立某 些因素,一方面组合另外一些因素,从而经过假 38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对教育的启发
• 教学活动应遵循学生的思维开展阶段和特点 • 针对个体差异施行个别化教学。 • 数个儿童对同一问题的答复都是错
39
本章内容
•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概述 •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开展与教育 • 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 • 维果斯基的认知开展理论 • 第三节 青少年的人格开展与教育 • 第四节 青少年心理开展的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
871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大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之间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教育如何促进个体心理发展。
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概述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个体心理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其研究任务包括揭示心理发展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促进个体心理发展等。
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等。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心理发展实质是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的变化。
心理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生物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
三、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包括感觉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形式运算期等。
认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适应个体认知发展的阶段特点,以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四、情绪与社会性发展情绪发展和社會性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另一方面。
情绪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斯宾塞的依恋理论等。
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米德的社会化理论、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理论等。
情绪与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情绪发展和社会性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五、个性与性格发展个性是个体在心理特征上的总体表现。
个性的基本概念包括性格、气质、智力等。
性格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等。
个性与性格发展与教育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教育要关注个体个性和性格发展,培养个体良好的性格特征。
六、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包括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评价理论。
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
教学理论包括传统的教学理论、现代的教学理论等。
评价理论包括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课程评价理论等。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个人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对于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关注也越来越多。
本文将探讨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及教育心理学如何应用于青少年的教育实践中。
青少年发展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期逐渐过渡到成人期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发展都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化。
身体发展青少年时期,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们经历了青春期,体重增加、身高快速增长,性腺发育成熟等。
这些身体的变化常常导致青少年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和外貌产生不安和困惑。
心理发展青少年时期,心理发展是一个关键的方面。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自我意识。
他们开始独立思考,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理想。
然而,由于身份认同的不确定性,青少年也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和同伴的压力和影响。
社会发展青少年时期,社会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开始与同伴建立更紧密的关系,发展自己的社交技能和交往能力。
同时,他们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角色。
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理和应用的学科。
在青少年教育中,教育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青少年学习教育心理学研究了青少年学习的规律和原理,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方法。
通过了解青少年学习的特点和需求,教育心理学家可以设计出符合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提高学习效果。
青少年行为问题青少年时期,他们的行为和情绪常常受到影响,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教育心理学通过研究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行为等,可以为教育者提供深入了解和有效的干预措施。
青少年心理健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影响,如自尊、自我调节能力、抗挫折能力等。
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的教育和支持。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摘要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是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教育的重要课题。
本文通过分析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在青少年教育中的应用,旨在为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引言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经历身体、心理、认知和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给教育带来了独特的挑战,因此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青少年心理发展经历了许多重要的阶段。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主要包括青春期前期、青春期中期和青春期后期三个阶段。
2.1 青春期前期青春期前期通常发生在10至13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经历身体上的变化,性格和兴趣也逐渐形成。
他们更加关注自我身份的建立,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期望。
2.2 青春期中期青春期中期通常发生在14至16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更多的身份探索和自我认同问题。
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增加,他们开始尝试独立和自主的决策。
2.3 青春期后期青春期后期通常发生在17至19岁之间。
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
他们开始面临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学会有效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3.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社会和文化等。
3.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可能与基因有关。
例如,个体的性格特征和智力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遗传方式传递。
3.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家庭、学校和社区等环境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家庭环境的温暖与和谐、学校的教育质量和自由度以及社区的安全与资源等都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感悟5篇
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感悟5篇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一)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格教育,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所谓人格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等方面所实施的指导和教育。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渗透健全人格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形成崇尚健全人格,注重健康心理的学生主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首先,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健全人格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首先是做人的教育。
至于做什么样的人,需要我们去引导。
人格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
其次,健全人格教育渗透于教学内容中。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面向百百的学生,应该把爱的种子撒向每一个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爱的阳光雨露中,既爱金凤凰,也爱丑小鸭。
爱一个好学生并不难,因为他本身就讨人喜爱。
爱一个‘‘问题学生’’正是教师的天职。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个性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个性。
心理素质教育是教学方法上的渗透。
第一,尊重学生独立的人格。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肆意辱骂,更不能体罚。
一个孩子一旦失去自尊心,就会影响他一辈子。
我们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进行创造学习和活动的.氛围,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作为一二独立个体所具有的能够成为一个最好的学生的潜在能力。
第二,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人格分析。
第三,可以帮助学生完善健全人格。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格教育并不是短期奏效的,不可能朝夕就获成功的。
它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我们教师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碰撞每个学生的心灵,直至生产出灿烂的火花。
学习青少年儿童心理发展与心理需要心得(二)为期_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即将结束,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给了我很多的改变,尤其是对学生的看法与视角上。
教育心理学与学生发展培训资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教育 心理学也逐渐从普通心理学中分离出来,并形成了自己的 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近年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包括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 、情感、认知过程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同时强调跨文化 、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坚韧性
意志的坚韧性是指在意 志行动中能否坚持决定 ,百折不挠地克服困难 和障碍,完成既定目的
方面的意志品质。
意志过程的影响因素
01
遗传因素
个体的遗传基因可能对意志过程产生影响,例如某些基因可能与个体的
冲动控制、决策制定等意志过程相关。
02 03
环境因素
个体的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对意志过程产生影响。例如,教育 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文化价值观等都可能塑造个体的意志品质和决策 风格。
记忆保持与复习策略
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和方法,利用间隔复习、交叉复习等 技巧,增强记忆保持的效果。
记忆提取与应用策略
训练学生在需要时能够快速准确地提取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问 题解决的能力。
思维过程与教学策略
分析性思维培养
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决等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识别关 键信息和提出解决方案。
家庭因素
家庭背景、父母期望、家庭氛围等对学生学习动 机也有显著影响。
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价值观、教育制度、社会舆论等也会对 学生学习动机产生影响。
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成功体验
通过创设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和难度,让学生获 得成功体验,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心理学第七章青少年品德发展与教育教材
第二节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品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论 •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 • 这一阶段的儿童开始接受外界的准则,
但不顾准则的规定,按照自己的想象在
执行规则。
(2)权威阶段(6~7、8岁) • 又称他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对外
在权威表现出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3)可逆性阶段(8~10岁) • 又称自律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已不把
规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把它看作是同 伴间的共同约定,是可以改变的。
(二)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1、品德是道德的具体化 品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头脑中的
反映和在个体实践活动中的具体体现。 2、社会道德风气影响着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3、个体的品德对社会道德状况有一定的反作用 即众多的个人品德能构成和影响着社会的道
德面貌和风气。从某种意义上说,品德是道 德的基础 总之,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一)品德的心理成分 1、道德认识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规范及
其履行意义的认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道德 关系及处理这些关系的原则、规范的认识。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 体验。这种情感既反映了人们的道德需要,又 表现出人们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 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
第四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 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但 把规范看成是固定不变的。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4-7章习题与答案
习题四——习题七习题四一、名词解释1. 婴儿知觉发展的充实理论以皮亚杰为代表,认为儿童头脑中具有某些认知模式或图示,他们可以为从外部输入的各种模糊的刺激赋予特定的意义。
有时候统一幅图(刺激),人们既可以把它看作一种事物,又可以把它看作另一种事物,这决定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观念(认知图示)。
简言之,婴儿已有的认知或观念“充实了”感官的经验。
2.婴儿知觉发展的分化理论与充实理论相反,Gibson所代表的分化理论则认为,个体的知觉来源于各种感官刺激,当儿童能够分化出不同刺激间的不同之处时,就能将不同刺激区分开来,儿童对各种事物的知觉的发展实际上是不断发现事物的区别性特征的过程。
3.偏好法给婴儿呈现两种以上的刺激,然后观察婴儿是否对其中一项刺激的注意多于其他刺激。
这种方法用来确定婴儿能否辨别不同的刺激。
4.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是指个体不断地或重复地受到某种刺激而对该刺激的反应减少乃至停止的一种现象。
在习惯化之后呈现一种新的刺激,婴儿对新刺激恢复和增加反应的现象叫做去习惯化。
5.诱发电位法给婴儿呈现特定的刺激,记录其脑电波的变化,以确定儿童能否辨别这个刺激。
这是运用生理指标研究婴儿心理的办法。
6.应答性环境一种能对儿童发出的信号和动作做出及时的回应,能与儿童进行相互作用的刺激丰富的环境。
1二、简答题1. 新生儿具有哪些基本状态?①有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②不规则的睡眠状态:每天持续时间为8-9小时。
③瞌睡状态:每天持续0.5-3小时。
④警觉的非活动状态:每天持续2-3小时。
⑤觉醒的活动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⑥啼哭状态:每天持续1-3小时。
2.结合已有的研究,列举几种有效的婴儿安抚技术或方法。
一、看护人的安抚:把婴儿抱在肩头;当婴儿哭声响亮,面部潮红出汗时,可能是因为热,可选择解开包裹,或擦汗换衣;当婴儿突然啼哭,急促,面部涨红,并伴有双臂举起做拥抱状时可能由害怕引起,此时拥抱,抚摸,轻声说话较为有效。
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
⼉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理学8-12章习题与答案习题⼋——习题⼗⼆习题⼋⼀、名词解释1. 道德感关于⼈的⾔论、⾏动、思想或意图是否符合⼈的道德需要⽽产⽣的情感验。
2. 理智感⼈对认知活动产⽣的情感体验。
3. 繁殖感指中年⼈在完成对下⼀代的引导与奠基、承诺与关怀,在⼯作和家庭中⾃我实现的基础上所产⽣的成就感或⽣命延续感。
4. 停滞感中年⼈因不能完成“繁殖感任务”⽽产⽣的⾃私⾃利、在⼯作中⽆所作为⽽感到⽣活缺乏活⼒的感受。
5. 中年期危机个体进⼊中年期后,随着⾝体机能的衰退⽽在⽣理、⼼理和社会等层⾯的适应危机。
16.依恋依恋是⼀种主体对另⼀个特定个体产⽣了持久情感联系的社会关系。
7. 陌⽣情境测验由安斯沃斯提出的⼀种评价⼉童依恋的⽅法。
考察⼉童在以下三种情境下的依恋表现:①⾃然情景②暂时与看护者分离③与看护者重聚。
8. 安全型依恋约有7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婴⼉在母亲在场时独⾃探索,母亲离开会产⽣明显焦虑和不安;母亲回来时表现⾼兴,与母亲有⾝体接触。
9. 反抗型依恋约有1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婴⼉会紧紧靠在母亲⾝边,少有探索⾏为,母亲离开事变表现出焦虑和痛苦;母亲回来时,表现出既想靠近⼜抗拒母亲的的⽭盾⾏为。
10.回避型依恋约有20%婴⼉属于这种依恋类型。
与母亲分离是很少表现出焦虑和紧张;母亲回来时也不予理睬,回避与母亲的接触。
11.内部⼯作模型由鲍尔贝提出的概念。
指⼀个⼈在早年与其照看者相互作⽤的过程中形成的认知或⼼理表征,其中包括了对⾃⾝与环境相互作⽤的认知、对⾃⼰和他⼈的情绪反应及情绪调节的认知。
12.成⼈依恋2成⼈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会议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13.社会参照指通过观察或参照别⼈的情绪反应,推断⼀种意义模糊的情境的过程或能⼒。
⼆、简答题1.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微笑的?婴⼉的微笑⼜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微笑出现的很早,在新⽣⼉时期甚⾄就已出现,。
最早的微笑是“⾃发性的”或“反射性的”,到3-8周时,出现社会性微笑,即对于特定的⾯孔和社会刺激才做出微笑反应。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青少年心理发展概述(2)
唉,因为脸上 有小痘痘,同 学们都叫我 “美丽豆”!
教育心理学
②高中生的价值观初步确立
• 对理论问题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热衷于哲学探讨。 • 高中生价值观的核心是人生意义问题。 • 在高中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其个性色彩。 • 高中生的价值观尚缺乏稳定性
教育心理学
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文分解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①感知活动的精确性、概括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②意义识记开始占优势;
③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的优势:初中二年级是个体 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④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
教育心理学
(2)情绪情感的发展特点 ①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②情绪的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
③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 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性成熟的开始
教育心理学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在2至3年内就能完成身体各方 面的生长发育任务并达到成熟水平。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 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这样,初 中生的身心就处在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
教育心理学
高中生的生理发育特点 ①身体的迅速变化与成熟:身 体发育增速减慢,体态体型发
生较大变化;
②体内器官的成熟与机能的发 育: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发
育基本成熟;
③性生理成熟
教育心理学
(三)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1.认知活动的发展特点 • 认识结构的完整体系基本形成 • 认知活动的直接性明显增强 • 认知与情感、意志和个性因素 协同发展
发展的基本特征 • 不平衡性:高中生的生理发展迅速 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 后于生理的发展。 • 动荡性:高中生身心发展的不平 衡性,以及生理和某些心理发展 同道德或其他社会意识发展之间 的不平衡性,造成了高中生心理 过程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表现出 一种成熟前的动荡性。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
发展和教育心理学发展和教育心理学是对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智力、情感和行为发展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认知、社会、情感、语言和性别等方面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关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儿童的出生到青春期末期,以及青春期后的成年发展。
它提供了解释人类行为变化的框架,并指导实践工作,例如儿童保护和儿童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则关注学习和教育行为。
它帮助教师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也提供指导课程和教育策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
以下是发展和教育心理学的几个方面。
1. 人的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研究人类思维和信息加工如何发展的领域。
它关注的主要是孩子的认知过程和能力,如注意力、记忆、思考、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等。
这些能力在童年时期发展迅速,但在成年后趋于稳定。
在认知发展理论中,许多研究提出了关于思维和行为发展的模型。
其中,许多模型都以建设性学说为基础。
例如,许多模型认为,儿童从早期的感性认知到逻辑认知的发展是渐进的,而不是突变的。
他们添加并逐渐扩展其对世界的认知模式。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不同岁数下的儿童都面临着独特的认知挑战。
2. 社会发展社会发展是研究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分支领域。
这个领域主要关注儿童如何与社会进行交互和沟通,例如如何与同龄人交往以及如何与成年人协作。
社会发展的很多理论都与同伴关系和互动有关。
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了解社会沟通和合作的不同方面如友谊和合作等。
这方面的研究有助于帮助学校、家庭和社区创造健康的环境,促进青少年的行为和发展。
3. 情感发展情感发展研究人类情感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
主题包括儿童心理健康、自我观念、情绪、动机和性格等。
情感发展也包括了解如何调节情绪以及与其他人的情感互动。
儿童情感发展是一项长期的学习过程,情感是人际关系的基础。
研究了解情感发展如何通过认知发展、社会开发和早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来实现。
此外,情感管理技能也有助于帮助社会群体做出有益的决策。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答题、论述题)1.1横断研究设计的优点:①持续时间短,易于控制有关因素,且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了解到不同年龄儿童心理的发展水平②成本低、费用低,省时省力③避免研究结果受到社会文化所带来的影响1.2纵向研究设计的优点:①比较系统地、详细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的量变质变的规律②可以揭示出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中与家庭、社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③对于那些在短期内不能很好地看出学生发展结果的问题,只有通过纵向研究设计,才能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
1.3聚合式交叉设计的优点:①在短时间内既能了解各个年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总体状况,又可以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识学生心理特征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变化②可以探讨社会历史因素对学生心理发展产生的影响1.4怎样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客观性原则:①坚持实事求是地揭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为研究的目的②在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时,要确立客观的指标1.5怎样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发展性原则:①要在思想上树立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点②要坚持教育是促进一个人心理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1.6怎样在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贯彻教育性原则:①始终牢记所研究的对象是人,要考虑所施加的实验条件对其心理发展的当前和长期影响,特别是要主注意这些条件会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那些不利影响②明确教育研究对学生心理发展锁起的主导作用,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不能为研究而损害学生的身心发展③尽量控制实验研究中一些意外事件对学生的不良影响1.7为什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①检验理论的适当性和可应用性水平②克服实验室研究过程中的精确性、严密性与自然性、应用性之间的矛盾③让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直接为社会发展服务1.8研究发展与教育心理学问题时,坚持伦理性原则这主要表现在:①研究必须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②研究者在事先或事后又让学生(被试)知情的义务,即向学生解释实验的目的③研究者不能强迫学生(被试)完成实验或参与研究的全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氏综合症:又叫先天愚。即出生时带 有3个21号染色体,正常人只有2个。 在20—24岁为1∕1490;40 岁为1 ∕106;49岁为1∕11。
患者特征:脸型圆满,两眼间距较一般人宽,
塌鼻梁,口小舌大,常流口水,精神发育迟 缓,智商很少超过60,脑部过小\过轻。 小脑、脑干、脑前回也比正常人小。 易伴随传染病、心脏病、弱视、弱听等 问题。青年期后因压力容易引发抑郁症,4 0岁后患阿兹海默病比率高。
一、青少年时期:人生发展的重要阶 段
——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身心发展基本特征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adolescence)一词源于拉丁语 “adolescere”,其含义是“发育、成长、成 为成年人。” 青年期就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儿童 走向成人的过渡期。
——身高:处在第二高峰期(10—20岁)。 第一次高峰为:出生后1岁左右—生长陡增, 1—2倍。 男高峰:13.5岁,增7—9或10—12厘米。 女高峰:11.5岁,增6—7或9—10厘米 ——体重:变化幅度也很大。
(2)脑与神经系统的发育
脑重:接近成人。新生儿:390克,成人的 1∕3;9个月:660克,2.5—3岁:900— 1011克,成人的2∕3;7岁:1280 克;9岁:1350克;12岁:1400 克,达到成人的脑重。(脑与智力——爱因 斯坦、列宁)
#对个体智能的影响
高尔顿的调查:977位名人中后代有3 32人是名人。 詹森的调查:人的血缘关系越密切,其I Q分数越接近。
唐氏综合症:又叫先天愚。即出生时带 有3个21号染色体,正常人只有2个。 在20—24岁为1∕1490;40 岁为1 ∕106;49又叫先天愚。即出生时带 有3个21号染色体,正常人只有2个。 在20—24岁为1∕1490;40 岁为1 ∕106;49岁为1∕11。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自我意识、成人感、独立性增强。
(1)过渡性:童年的幼稚向成年的成熟过度。 前期:半幼稚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
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的时期。 后期:逐步趋于成熟时期,走向社会生活的 准备期。
(2)封闭性 与智力活动内化和意志的发展有关。 (3)动荡性 面临四种矛盾冲突: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 矛盾;新的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新的独 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新的独立需要与心理 成熟的矛盾。 容易走“极端”。 (4)社会性 家庭、学校、社会。
发生的生理变化(是生物学概念——第二性 征出现到性器官发育成熟) ——青年期(youth):18——22岁或16— —26岁。
(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1 、青少年生理发育的一般特征 2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青少年生理发育的一般特征
(1)身体发育
#遗传、环境与教育究竟是什么关系?
简单说:遗传为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环 境和教育为心理发展提供现实性。 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 生物前提,而环境和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 的决定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下代。脱氧 核糖核酸(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遗 传物质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 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 征。主要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性 别、身高、体重、肤色、血型等。
青春期所处的年龄阶段: 中国:11、12——17、18岁(中学阶段) 少年期(青春期): 11、12——14、15岁 青年初期: 14、15——17、18岁 西方: 11、12 ——21、22岁(青春发育 期——大学毕业,人生第二个十年)
青少年期与青春期、青年期的区别: ——青春期(puberty):个体在青少年期所
什么叫第一性征?影响生殖能力身体变化 成为第一性征,即由遗传决定的生殖器官和 性腺上的差异,如男性的睾丸与阴茎,女性 的卵巢与子宫。
什么叫第二性征?又叫副性征,指那些 能够区分男女性别特征但对生殖能力无本质 影响的身体外部形态特征。
男性表现:喉头突起,音调变低,长出胡须、阴 毛与腋毛,睾丸与阴茎变大,肌肉、骨骼发育坚实, 体格健壮。12岁开始出现遗精现象。 女性表现:乳房隆起,音调变尖,长出阴毛、腋 毛,骨盆变宽,臀部变大,皮下脂肪增多,形成女 性体态。10岁左右开始月经初潮。 青春期个体生理发育存在个别差异,有“早熟” 与“晚熟”现象。
阿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简称 AD),或称脑退化症(旧译为阿尔茨海默病、 老人失智症/老年痴呆症,英语:Senile Dementia of the Alzheimer Type,简称 SDAT),是一种持续性神经功能障碍,也是 失智症中最普遍的成因。 )
该疾病的成因未明,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 ,大约10%患有该病,全世界约有2,400万病 患,目前没有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方法。 早期最显著的症状为健忘,通常表现为逐渐 增加的短期记忆缺失,而长期记忆则相对不 受病情的影响。
3、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存在遗传与环境,天性与教养之争。 #遗传决定论——方向、进程或速度。 桑代克:“人的智慧80%决定于基因,17 %决定于训练,3 %决定于偶然因素。” 霍 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
#环境决定论——强调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决定。 把教育和环境说成是“万能药”。 华生:“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我可以用特殊的 方法任意地加以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 师„„,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盗贼„„” 斯金纳:“个体的行为是其所受到的强化的结 果。”
皮层细胞机能:(1)皮质细胞震荡达到a波
范围;(2) a波频率基本达到成人水平; (3)“重脉搏”与“复脉搏”的呈现百分值基 本接近成人水平。 枕叶:9岁基本成熟;颞叶:11岁基本成 熟;全皮质:13岁左右基本成熟,此后到 20岁左右细胞内部结构和机能不断复杂分化。
(3)第二性征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