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同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篇一
一、设计思想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不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倾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满热情地、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

所以,对本课的设计,我重点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对课文的理解和鉴赏,让学生去搜集信息、自由讨论、踊跃发言、概括归纳;老师则宏观调控、穿针引线、补充完善。

本诗是李白诗歌成就的代表作。

对本诗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的“读、写、论”来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3)正确理解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
(1)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转换能力;
(2)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
(3)锻炼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
品味心灵的自由,感受生命的坚持。

(二)教学重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想象力、审美力、语言表现力、自主阅读能力的锻炼。

(三)教学难点
1、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人呐喊的历史意义;
3、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语言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
情景描绘法、研讨法、比较法、诵读法。

(五)教学安排
两课时
二、教学的实施
第一课时
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创作背景,通过诵读,初步感知作品,欣赏诗
人笔下天姥山的美景。

(一)教学过程
1、布置预习任务
要求在正式上课前,读熟作品,形成自己对作品的认识;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搜集诗词中关于“留别”和李白的诗篇名句。

2、导入
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什么事竟惹得诗人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回答了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作者;教师朗读全诗)
3、作者介绍及创作背景
由学生自己说出李白的生平思想以及本诗的创作背景,教师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

明确: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与杜甫并称“李杜”。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

)李白即诞生于此。

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
省安陆县)。

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

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

不久,因权贵的谗诬,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白下山入幕府。

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

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诞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李白豪放不羁,从小接受的就不是严格正统的儒家教育,又有习剑任侠、学道求仙的经历,所以他的思想极其驳杂矛盾:“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

”(龚自珍《最录李白集》)这在历代诗人中,也是极为突出的。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

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

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

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

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

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

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

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这的一种体裁。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

梦游是虚,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志向是真。

本诗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5、研习课文
全班朗读课文,然后分组讨论,各组提出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归纳,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完成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

要求学生做到提问言之有物,回答言之成理。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却大谈“瀛洲”等仙岛众山?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开篇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作者使用起兴、夸张、烘托等手法来表现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入梦缘由)
(2)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各组可选择其中一景,调动自己的想象,作一段情景描写。

(评出描写出色的作品,现场朗读点评)
明确:(板书:梦游历程)
月夜——剡溪清幽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碧波荡漾,偶尔传来几声猿猴凄清的啼声。

(可以自由添加各种意象,只要符合“清幽“的特点即可)
白昼——山中壮美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冉冉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传来的天
鸡响亮的鸣啼。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却总是柳暗花明。

山上的奇花异草真是迷人啦,(我)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这是,就听见熊在怒吼,龙在长吟,雷鸣般的声音在岩石和泉水中间震响,使深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震惊。

(重点品味飞、送、殷、栗、惊等:“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从听觉上表现天姥山景致的壮美)
(板书:仙境出现)
傍晚——洞外恐怖
黑云沉沉,狂风怒起,暴雨将至,水波摇动,烟雾升腾,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一定要表现出大自然令人惊心动魄的伟力)夜晚——洞中极乐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深不见底,日月光华夺目,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楼阁。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猛虎鼓瑟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纷纷嚷嚷,难以计数。

(重点表现仙境的“神奇”)
(板书:梦醒时分)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却发现不过是美梦一场,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第二课时
探究本诗的主旨;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总结本课所学知识。

(一)教学过程
1、导入
唐诗常常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表现主旨。

本诗也不例外,诗人用夸张的想象向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而美丽的天姥仙境。

那么,诗人想通过“景”来抒写什么“情”呢?
2、研习课文
(1)从情感这一角度,说一说本诗和其他一些留别诗的不同。

明确: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同,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很多留别诗,虽然表现手法各异,但在情感上,往往是忧愁的。

诗人送别友人,黯然魂销,心中满是离愁别绪,所以离别之语往往也是低沉忧郁的。

但李白的这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却一扫离人心头之愁云惨雾,愤然长啸,唱出了千百年来压抑在读书人心头,想说有不敢说的激越与风骨。

(2)谈一谈本诗的主旨。

明确:本诗的主旨,前人的结论概括起来大体有四种:第一种是“世事虚幻”说,如明唐汝询“托言寄梦,以见世事皆虚幻也”;第二种是“光明象征”说,认为梦中仙境是光明的象征,是诗人追求的
理想境界。

这种说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地多;第三种是“神仙世界”说:“诗中表现对神仙世界的热烈向往与追求”;第四种是“回首宫殿”说:“太白被放以后,回首蓬莱宫殿,有若梦游,故借天姥以寄意”。

“世间行乐亦如此”,这个“此”字,就应当体会为上面所表现的梦境美丽空虚。

人生也是梦一场,古往今来的名利权势兴亡荣枯,都象流水一样空空荡荡流逝。

与其空度流年,何如及时行乐!那青崖间的白鹿是我最忠实的伴侣,何不骑上它去寻访名山大川!此生宁愿与山水为伴,清白一生,快乐一生,也不能折腰侍奉污浊的权贵!
(一说)这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对人生社会的态度是虚无主义的,表达了作者归隐山林放情山水之情。

(二说)这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诗人觉得人生就应该去追求这样自由自在的极乐之境,何必在俗世的名利争斗中沉沉浮浮。

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弃俗世,在青山绿水间品味生命的至真至善至美。

根据李白的思想性格以及李白的生平,我们倾向于将本诗的主旨理解为第二说,也就是(板书:本诗的主旨)诗人借梦游天姥的奇特际遇来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权贵的永不妥协和自己对自由生活的肯定与生命至真至善至美境界的追求。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个艺术概括在李白诗歌中的意义,正如同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在杜诗中一样重要。

在天宝末日益恶化的政治形势下,李白又把反权贵和广泛的社会
批判联系起来。

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轻蔑: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在《书情赠蔡舍人雄》、《古风》第五十一、《登高丘望远海》等诗中,李白甚至借古讽今,对玄宗本人提出了尖锐的斥责。

总之,可以说他把唐诗中反权贵的主题发挥到了淋漓酣畅的地步。

任华说李白“数十年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杂言寄李白》)这种在权贵面前毫不屈服、为维护自我尊严而勇于反抗的意识,是魏晋以来重视个人价值和重气骨传统的重要内容,李白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而成为诗坛巨星的。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板书)
A、想象丰富瑰丽
诗人从实处落笔,虚处展开,通过梦境,描绘理想,他写景不事雕琢,想落天外。

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一经诗人点化,便变得熠熠生辉;我们想象不到的景象,诗人则以生花之笔信手绘出,其超人的语言表现力与天才的想象力,令人击节赞叹。

B、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C、表现手法多样
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

吸取了《楚辞》
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

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以七言为主,兼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节拍有缓有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

3、总结
(1)全班朗读课文;
(2)由学生对本课所学进行归纳,教师补充。

(重点是对本诗的理解认识和鉴赏评价)
4、引申扩展
(1)李白诗歌名句摘录(由学生回答):
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难》)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山流。

杳如星河上,但觉云林幽——(《江行寄崔员外宗之》);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西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西楼月下吟》)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肆留别》)
西辉逐流水,荡漾游子情——(《阳清泠泉》)
(2)李白诗歌的风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有清新明快的特点,语言直率自然,音节和谐流畅,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民歌的气息。

杜甫《春日忆李白》诗称誉李白诗“清新”、“俊逸”。

我们可以用“清新飘逸”来概括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板书:清新飘逸)
5、结束语
李白的诗歌是我国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他的诗是盛唐气象的折射,是个性光辉的闪光,是横溢才华的外化,是崇高追求的心声。

希望大家课下选读李白的其他诗作,用心感受这课伟大心灵的跳动!
概括大意篇二
有这样一副对联: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

请问:这幅这联写的是谁?(李白)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专题》。

李白是我们陌生的老朋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人称“诗圣”的杜甫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三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明确文体)
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
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
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

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

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

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