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文化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文学文化常识
1、《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先秦时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作《诗经》。
2、根据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是两周十五个地区的土风歌谣;雅是朝廷朝会时演唱之音乐,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颂是宗庙祭祀时所用歌曲。
《诗经》奠定了汉语言“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赋:铺排,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
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内容作铺垫。
内在的情感受到外物的触发。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诗六义”。
3、《诗经》题材十分广泛,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精神风貌及风俗习尚等,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韵、人伦情感和人本意识,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特色的基本传统,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4、《诗经》还树立了诗歌干预时政的创作传统。
《诗经》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为中国诗歌树立了以天下苍生为怀的典范。
5、重章叠句是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诗歌中各章或其中一些章节的句法结构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甚或章句结构字辞完全相同,产生反复回旋,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举例)
6、继《诗经》之后,《楚辞》这一新的诗歌体裁于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兴起,其奠基者和代表作家为楚国伟大的诗人屈原。
“楚辞”即楚地歌辞的意思,其主要特点是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楚辞——新诗体)
7、楚辞产生的原因:①楚地巫风盛行,重视祭祀,神秘色彩;②楚地方言,词语和音调;③楚国的地方音乐“楚歌”“楚声”。
8、楚地很多歌辞每隔一句的末尾用一个语助词,如“兮”“思”之类,成为楚辞的形式特征。
9、楚辞的香草美人传统、托物言志手法,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托物言志也称咏物述志,是指作者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表面上是在歌颂某物的性质、特点或某些属性,实质上是借此抒发作者自我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委婉曲折的特征。
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如以诗人自比女子,由此出发,以男女关系喻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以求媒比喻求通楚王的人,以婚约比喻君臣遇合,这种系统性的比喻,与《诗经》中仅仅作为片段的比兴,已大为进步。
此外,以规矩、绳墨比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假恶丑,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格品质,加深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使作品绚烂多
彩,产生出一种寄托幽远,耐人寻味的意境,这一手法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香草美人、托物言志的传统。
10、《楚辞》标志着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11、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庄。
12、老子的著作是《老子》,又称《道德经》。
13、老子主张顺天应物,清净无为,道法自然。
老子将“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
“道”是宇宙、社会和人生之总根源和总根据的象征符号,万物皆得道而生,是道的具体表现。
事物所以生的原理名曰“德”,“德”即“得”的意思。
14、在政治主张上,老子反对统治者肆意妄为,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让老百姓自我发展,自我完成,亦就无为而无不为。
15、“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价值观,是“道”所体现的最高价值原则。
此处之“自然”并非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而是形容一种不加强制力量、自然而然的状态。
“无为”则是实现“自然”这一价值的原则性方法,也就是顺其自然,舍弃不必要的作为。
“无为而无不为”是说如果不乱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可见,“无不为”是“无为”产生的效果。
16、老子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17、老子认为事物变化的最大公律是物极必反,这是一种辩证思维。
18、《庄子》文风恢诡孟浪,汪洋恣肆,意旨玄远,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来说理。
(“恢诡孟浪,汪洋恣肆”指的是庄子善用寓言,想象力丰富,富有跳跃性,文章风格荒诞怪异,气势宏大,思想高深。
)
19、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主张齐祸福,等死生,主张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以已身为追逐外物的工具,并提出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追求超然物外,与万化冥合之自由境界。
(忘怀死生、祸福、功名利禄,放下对是非、对错、善恶的争论)
20、寓言就是通过虚构人物和故事情节来寄托自己的见解。
《轮扁斫轮》说明语言只能表述粗显的道理,无法传达精微复杂的思想。
精微的思想只能像轮扁制作轮子那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自己在反复练习中慢慢体会,磨炼技巧,揣摩诀窍,最后才能得心应手。
21、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孟。
孟子与孔子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22、《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属于语录体。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
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政治上强调“为政以德”,以礼治国。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孔子注重人格的修养,主张为人要有真性情和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即所谓“直”“仁”“忠”“恕”。
23、孔子的出仕思想:
①儒家认为士人应当以仕宦为职业,一方面,以仕宦所得俸禄谋生,另一方面,臣子入仕尽君臣之义,并不是贪图优厚的俸禄,也不是由于某位君子容易事奉,而是谋求在治国理念上君臣达成共识,共同为国家社稷谋福利。
②出仕做官有条件性,君臣之间人格平等,君主应该尊重臣下的人格尊严,以礼相待,相对的,臣下对君主尽忠。
③出仕做官,施行仁政,将自己对父母兄长的敬爱,扩展至爱其他人,乃至爱天下之人。
24、孟子学术上继承孔子的思想,政治上提倡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反对“霸道”,要求君主“保民而王”“与民同乐”,并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
在伦理学上提出了“性善论”,人们生来具有仁义的善良本性,但在后天环境的诱惑下,逐渐丧失了良知,应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扩充、培养善性,时常反省,严格要求自己不做错事,不说错话,做到凡事无愧于心,便会产生浩然正气,形成良好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人格精神,成为无惧权势、舍生取义的大丈夫。
25、《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
《春秋》仅是简括的历史大事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书对《春秋》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合称“春秋三传”。
《公羊传》《谷梁传》偏重解释词义和发挥道理,《左传》则详载历史事件的本末及有关遗闻轶事。
26、《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记述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叙事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具有文学色彩,善于描写战争和外交辞令。
27、谈谈孟子“养气说”对后世韩愈、苏轼及谭嗣同、闻一多等人的影响,在当今的语境下,我们又当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