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

合集下载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大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愁”,“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是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就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导语: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作于与丈夫远离之后,寄托着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一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 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声声慢李清照《声声慢》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翻译:我到处寻找,寻到的只有冷清,十分凄惨。

乍暖还寒的季节,最难忍受。

两杯淡酒,怎能压住心头的悲伤?大雁飞过,我正伤心,却发现它正是我在故乡认识的那只满地黄花堆积著,十分憔悴,有谁忍心去摘?我守着窗,独自一人,一个人怎么才能熬到天黑?细雨敲打着梧桐,此正是黄昏,一点一滴落著。

这种场景,这种愁又怎是一句话能说得清的呢?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论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和抒情艺术于书亚 开封市第二十五中学摘 要:李清照词的字里行间中透露着真情实感,语句委婉细腻,在对“愁”情的表达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愁”情随着他的人生历程和宋朝的没落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但是抒情艺术都极为高超。

在她女性化视角下的“愁”情和卓尔不凡的抒情手法结合之下,她的词中包含着一种空灵的意境和淡远的情怀,既饱含缠绵细柔之美感,又不超然洒脱之韵味,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和表达让李清照当之无愧地成为 宋词史上的“婉约正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千古流传。

关键词:李清照;宋词;愁情;抒情手法[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3-109-01掀起中华文化的尘烟纱鳗,细品古往今来的愁情悲怀。

我国三千多年的古代文学艺术长河之中涌现过无数浪花,在这一朵朵浪花中,风格鲜明又登峰造极的沧海愁肠莫过于宋代诗人李清照。

李清照的一腔愁情通过她对各种抒情手法巧妙地运用而表达得淋漓尽致,她的“愁”一言难尽,在易安人生不同的时期里分别充斥着闺愁、离愁和国愁,三缕愁丝贯穿了这位伟大词人的一生。

一、李清照词中的“愁”情分析(一)淡淡伤感,闺阁之愁1.李清照的活泼纯情从小接受各类书籍熏陶的李清照从小天资聪颖、爱好广泛,再加上她的博闻强识和勤奋好学,使她具备的深厚的文学功底和艺术气质,不仅擅长写字画画,还通晓音乐,精于鉴赏。

这些文学素质让李清照有了一颗善于观察生活眼睛和敏感的心,此时青春年少的李清照对生活充满了向往,也由此表现出了她对生活极大的热情,从中能看到热爱生活、活泼纯真的李清照。

2.李清照的淡淡春愁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清照逐渐变得 成熟而感性。

原本热爱自然的李清照开始变得 多愁善感,贯穿她一生的愁绪第一次出现在她的世界中,花草枯荣、云卷云舒,这些正常的四季更替在李清照眼里有了青春和人生等别样的意义,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她浅浅闲愁。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

李清照词艺术特色(2)李清照词艺术特色在委婉含蓄中,李清照的词也不乏直率,利用白描的手法直抒胸臆,吐露内心的真实情感。

如:《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词的下阕,直接抒写自身的离别情绪和相思之苦,这也体现了李清照抒情大胆,强烈,直率。

李清照也写了很多来抒发国破的哀伤之情。

她的词《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认取长安道。

”长安是故国的象征,词人认为“空梦长安”而永夜欢意少,一个“空”字,领起全梦,将女词人思念故国的满腹情愁抒发得淋漓尽致。

而在她的诗作《夏日绝句》中,通过诗句“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词大胆而直率地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李清照的作品中,诗作占少数,但是多数流露豪壮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她的词被后人视为“绝似苏辛派”“无一毫脂粉气,自是北宋风格。

”这首词可以说正是李词人远大的理想,不凡的抱负,勃勃的雄心,炽烈的爱国情怀的自然流露与抒发。

李清照在抒情方面,无论是抒发自己的身世凄苦之情还是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都是在委婉中带着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抒情方式更能让读者通俗易懂。

二、自然清新的语言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是平易清新的自然美,委婉曲折的含蓄美,和谐流转的音乐美,浓淡相宜的绘画美,而清新的自然美是李清照词最突出的语言艺术特色。

李清照以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承“花间”之婉约去“花间”之俗媚,用清新自然的俗语,口语化甚至方言入词,使词语代“俗”而来的清新的,自然的清词真语,清新浅俗,浑成大雅。

李词人在语言方面善于用叠字,口语化。

如她的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的开始用了叠字来达到语言上的音韵美,而且用叠字,更加强了语言的口语化,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鲜明的节奏感。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

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李清照前后期诗词分析李清照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女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风别具特色,“易安体”词风给后人留下了独特的印象。

前后期词风以靖康之难为分界点。

前期词风悠闲风雅,后期词风悲怆婉约。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

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

这里没有丝毫的造作和粉饰,作者捕捉了闺阁生活中一次荡舟的活动,形象地描绘出塑造了一个天真无邪,娇态可人的纯真少女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封建礼教十分森严的宋朝,一个闺中女子酒醉晚归,可视为有伤风化,大逆不道,深闺中的女子多是纤弱,没有自由,而词人并非这样。

李清照_《声声慢》分析

李清照_《声声慢》分析

飞。——《归雁》杜甫
结论: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过雁象征离愁、
——李清照《一剪梅》 怀乡之思。
黄花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 花阴》
结论:
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细雨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1、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徐再思《水仙子 夜雨》)
南渡之后的岁月
1127年:金灭北宋,夫妇所存的十余屋书画 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 十八日去世。 1132年: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 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孑然一 身,寄人篱下,悲苦的离开人世。无人知道 死于何地何处。
2、“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结论:
梧桐本就牵愁恨,是 孤独忧愁的象征。
雨哀伤、愁丝的象征。
总结:意象-意境-情感
意象:淡酒、晚风、过雁 黄花、梧桐、细雨
添愁、助愁
意境:冷清、凄苦之境
情感:孤寂愁苦
(三)思考:作者为何而 生愁?
--李白 酒入愁肠,
酒是“愁”的象征
化作相思泪。
风,渲染愁情。
--范仲淹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
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 相识。
1、雁声凄惨 2、传递信息的使者(亡 夫之痛) 3、北雁南飞,词人也是 从北方流落南方(国破家 亡之苦)
春来万里客,乱定几年回?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李清照《一剪梅》诗词对照赏析引导语:《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红藕香残玉簟秋”,这是一首千古名词,下面我们来对照赏析一下这首词。

一剪梅作者: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诗词对照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

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

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

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

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大主题

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大主题

李清照词创作的三大主题[内容摘要]: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名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视觉和心理来观察她身处的时代。

她的词具有独辟蹊径,敢于流露真感情的言情特色。

李清照词的创作主要分为青春少女时欢快无忧、少妇时期的幽怨多愁和对家破国亡的担忧三种题材。

将相思情爱、婚恋心情、鹏举之志、思乡忧国之苦和个人对自然人生、社会现实的观感及珍惜之情融入词作之中。

深刻显示了她独有的审美心理和内心痛苦的审美体验。

不同的情感取向使她的情绪、心态具有了不同以往的意义。

李清照独特的创作题材,表现了她词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①李清照;②词;③创作主题Abstract:LiQingzhao as Chinese literature's most famous female poet, with its unique visual and psychological time to observe her live. Her poetry with inventive, dare to reveal true feelings of romance features. Ci of creation consists of young girls worry when the lively, young woman during the Grievance Duo Chou and family concerns three kinds of death broken country theme. Acacia will love, love heart, Pengju ambition, obsession with suffering homesickness and personal nature of life, perception of social reality and value the feelings into words for being. Depth shows unique aesthetic of her inner suffering psychological and aesthetic experience. Different emotionalapproach to her mood, attitude has a meaning different from the past. LiQingzhao unique creative themes, word of her unique performance style.Key words: LiQingzhao; poetry; Creative theme李清照(约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因为那首凄绝千古、惊艳四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而被众人熟知。

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她的词作清新绝美、意蕴深长,更重要的是,她还是公认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学成就最高的女性。

她的作品中充斥着挥之不去的离愁别绪、索然寂寥,能够很轻易地深入读者心里,牢牢钳住那个最隐幽的自我。

女词人,宛然化身千秋忧郁的代言人。

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李清照《一剪梅》赏析,希望你喜欢。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历史背景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

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秋思深处的相思与愁绪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一首情感细腻、意境深远的别情佳作。

全词通过女词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揭示了中华民族女子多愁善感的心理共性,展现了她精湛的审美传达技巧。

一、作品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粉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飘零,水独自流淌。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2、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三、创作背景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

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

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内容与风格李清照:中国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在南渡前后词风变化很大:1、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描写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及情趣,词风活泼明快、清新自然;2、南渡后,生活的苦难使她的词风由婉约趋于含蓄深沉又贴激情豪迈,作品变成多写家国之痛、身世之幽,情调低沉。

李清照前期的词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二首,活泼清新,语意隽秀。

[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描绘了孤寂的生活,抒发了对丈夫的相思之情,曲折宛转,清俊疏朗,表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憧憬美好的爱情生活,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南宋时,李清照的作品与前期相比变化较大,表现出关心国家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表达了自己坚持民族气节的决心。

如《咏史》、《上枢密韩公诗》、《夏日绝句》等,诗文的思想性都提高了,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南渡后的词也与前期风格迥异,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沉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

如[菩萨蛮]、[蝶恋花]以及慢词[永遇乐]等,寄托了强烈的故国之思。

她在词中充分地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

如[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将亡国之痛与个人孤苦凄惨的生活晚景融为一体,悲伤愁绪渲染极致,可以说这是时代的苦难与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很高,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词具有浓厚的抒情性,能运用巧妙的构思,选取一些生活片断写入词中,具体细致地展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她又善于用白描手法摹写具体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含蓄委婉,朴实自然。

清照词风以婉约为主,但也偶有豪放之作,如[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被称为“浑成大雅,无一毫钗粉气”。

清照词的语言优美精巧,独具特色,如她笔下的花树是“绿肥红瘦”,天气是“浓烟暗雨”、“风柔日薄”。

声声慢李清照文学短评400字

声声慢李清照文学短评400字

声声慢李清照文学短评400字《声声慢》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这首词意境深远,婉约动人,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与回味。

以400字进行文学短评,首先需要介绍词的主题、内容和情感,并对其艺术特点和深意进行分析和评价。

《声声慢》是李清照最为著名的词之一,以婉约、清丽的风格而闻名。

词以叙述恋人分离之情为主题,通过描绘恋人之间的离别和思念,抒发出作者对爱情的眷恋和无尽的思念。

在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描绘了作者离别之时的无尽寂寞和凄凉。

而后面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则以“声声慢”的氛围渐次推进情节,增强了离别之情的沉重和无尽。

词的精彩之处在于运用了反复叠加的手法,使得词中的思念愈加浓烈。

词曲中“别时容易见时难”的句子,表达了分离之后的思念之情和痛苦,词曲曲中抒发的情感也愈加婉约。

整首词在情感层面极为饱满,文字简练,句句动人,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这首词的艺术特点在于其音乐性和意境的构建。

在音乐性方面,通过重复运用“此时”、“声声慢”等字眼,使得整篇词的节奏感强烈,增加了情感层次;在意境上,通过寥寥几句文字,词曲之间的转换,展现出离别之情的悲凉和思念的无尽,引发读者对爱情和生活的思考。

整个词篇情感真挚,意境优美,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李清照对情感的深沉理解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声声慢》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给人以深深的印象。

其美丽的词曲和婉约动人的意境,使得这首词成为了古代女词人的代表之作,也成为了受到广泛欢迎和赞誉的经典之作。

总的来说,《声声慢》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细腻的描绘,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与感慨。

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将爱情、生活的短暂和无尽的思念凝聚于简短的文字之中,令人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这首词是李清照不朽的艺术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

李清照词风的变化原因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地位,李清照的词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词风格清新而自然,后期的词风格凄婉而深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相关内容。

李清照《蝶恋花》全词翻译及赏析1[译文] 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出自] 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注释:柳眼梅腮:初生柳叶如人眼,盛开的红梅如人腮,这里又写物,又拟人。

花钿(diàn),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

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以红色为最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

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指枕头。

欹qī,倾斜,歪向一边;通"倚",斜倚,斜靠。

译文1:暖暖的雨,暖暖的风,送走了些许冬天的寒意。

柳叶长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经来了。

端庄的少妇,也被这春意撩拨起了愁怀。

爱侣不在身边,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少妇的泪水流下脸颊,弄残了搽在她脸上的香粉。

少妇试穿金丝逢成的夹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

她无情无绪的斜靠在枕头上,把她头上的钗儿压坏了,她也茫然不顾。

她孤单的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着灯花,心里想着爱侣!译文2: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

柳叶欲开还闭,春天已经到来。

借着酒意抒发的深情谁来和我共鸣?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我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

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原作】点绛唇——[清] 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注释】点绛唇:词牌名,因南北朝时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来。

明·杨慎《升庵词品》曰:“《点绛唇》取梁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以为名。

”李清照《点绛唇》赏析(李清照)闺:过去年轻女子居住的内室。

柔:一作“愁”。

崔花雨:这里指崔花调落的雨。

无情绪:心怀抑郁惆怅,没有兴趣。

人何处:所思念的人在哪里?此处的“人”,当与《凤凰台上忆吹箫》的“武陵人”及《满庭芳》的“无人到”中的两个“人”字同意,皆喻指作者的丈夫赵明诚。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化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意,以表达亟待良人归来之望。

望断,即望尽,以极多次数凝望,一直望到看不见。

【古诗今译】一个人独处深院闺房,心中总是积郁着千丝万缕的愁绪。

怜惜春天,可春天已经匆匆离去了,就在这原本令人落寞难捱的暮春时节偏偏又下起了几点令人懊恼的雨。

倚着栏杆,眺望远方,无论怎样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忧烦愁苦。

心上的人儿,你现在何方?在这枯草连天的季节,望断天涯,何处才是你回家的路啊!【赏析】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婉约派女作家。

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

她的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闺情相思,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风格顿变。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

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

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李清照是中国宋代女词人,也是一位才情出众的文学家。

她的词作多以婉约之风著称,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便是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为您介绍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并探讨其背后的含义与美学价值。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脍炙人口的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青天无片云,佳节与君闲。

故人情素远,相思愁寂寥。

红叶舞秋风,明月照乾坤。

花好月圆夜,愿君长寿安。

这首诗共有八句,以七言绝句的格律为基础构建。

李清照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中秋节的景象,以及她对离别故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质朴的意象,展现了作者对中秋节的美好祝愿与对故人的深深思念。

在这首古诗中,李清照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描绘中秋节的景象。

首句“青天无片云”以青天作为背景,形容了一个晴朗的夜晚,没有任何遮挡物,犹如素净的心境。

接着,她描绘了在这样的晴朗夜空下,故人与她共度佳节的闲适情景。

“故人情素远,相思愁寂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愁绪和寂寥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诗“红叶舞秋风,明月照乾坤”,通过描述红叶在秋风中飘舞和明亮的月光照耀大地,将读者带入了中秋节的浪漫氛围之中。

这两句诗也同时呼应了古代汉族传统的中秋民俗,红叶象征着丰收的季节,明亮的月光则代表着团圆与吉祥。

最后的两句诗“花好月圆夜,愿君长寿安”是李清照表达对故人的美好祝愿。

诗人希望故人能够长寿安康,得到良好的福祉。

除了美丽的意象,这首古诗还展现了李清照深沉的情感和对自然景物的感悟。

李清照在这首古诗中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她对故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团圆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种深入人心的情感表达,使得李清照的诗作在后世广受赞赏和传颂。

李清照以她的才情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化符号和艺术永恒之美的代表。

她的诗作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总结起来,李清照中秋节的古诗以其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和深情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好的中秋节夜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作者:齐海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女作家之一。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融合在诗歌创作之中,词人的理想与李清照性格的豪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个性,带有婉中见直、柔中见刚的特点。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平与诗词作品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思想、情感及生活,从而更深刻地阐释李清照独特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生平文学思想豪情引言长久以来,诸多作家都推崇李清照为婉约词派,那曲“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还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会让人把李清照想象成为一天到晚以泪洗面、悲悲凄凄、个性软弱不堪一柔弱的闺房里的小女子。

李清照的创作确实使人感受到清爽婉约与“儿女情长”的阅读体验,含蓄的思念、绵长思绪时常环绕于其作品当中,堪称婉约流派的杰出大家。

然而她的词还兼有直率、练达的开阔情怀与坚强、豪迈的个性,这些词绵长婉约又不纤巧柔弱,实际还有着潜藏的豪杰气魄。

能理解为,她用女性的视角来感受、体味生活以及当前局势,用特别敏锐的触角以及沧桑体悟把相思情绪、家国之思、生活感慨融会贯通在创作当中,众多杰出的作品都表达了她个性以及思维里面可以称之为“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开放豪迈的气节。

[1]诗人沈培植曾经评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菌阁琐语》)以下笔者根据她的个性等角度说明其词作里面的婉约之中显现豪迈的特色。

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美,作家之理想美以及个性之阳刚美融汇成一个整体,构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婉约里可见直率,柔美中可见阳刚。

此篇从她的词作含义、内心感受等角度解析她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一、清新婉约里的豪放率真从明朝将词定义成婉约、豪放派以来,后来的研究者多用这套说辞来解构词作,研究者认为李清照可称为婉约派的杰出人物。

这个说法是准确的,可是大家对“婉约”的领会逐渐变得狭窄起来,认为她创作的词仅仅呈现缱绻凄怆、幽幽怨怨的一面,不得不说是一叶蔽目。

李清照原来就是通才,而从宋朝往后的专家转变为重词轻诗文的钻研思路,同时李清照的诗词有很多都在历史的演变中失传,导致很多专家心里的李清照成了“非全人”、也“离真实”了。

她的作品确实含有清爽婉约、“儿女情长”的方面,含蓄的情思、绵长悱恻的思绪时不时出现于她的创作当中,是当之无愧婉约派的杰出人物。

可是这些词绵长温婉却而纤巧柔弱,使她又具隐含着潜藏的需深究才能看到的飒爽豪迈之气。

[2]李清照叙写的离愁别绪的诗词如此凄怆感人,与其这一世崎岖的生活历程息息相关。

她生活的朝代正是北宋南宋交替的年代,那个时期的人们有很多都喜好诗词文章以及书画,社会的文化气息十分浓厚,外部环境非常适合词人在创作上的发展。

而且,她之成为词人,其家族的人文环境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个学富五车的人,当时的人们对他的才华尤为推崇。

李清照的母亲是宋朝状元王拱臣之孙女,文学素养也很高。

家族环境对李清照在文艺领域的陶染,使得她能更加深入地感受人生、体会语言的韵味,对其文学修养的栽培,对其理念、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建成有着极大的作用。

开通的家族成长氛围,使其有爽朗伶俐的性格。

她喜欢自然,追求自由自在。

李清照不似其他的名门女子,将所有的活动范围限制在闺房绣楼里面。

她经常离开深宅大院,亲近生活,游山玩水,抒发情感,展现了其朝气蓬勃的年轻活力。

例如她创作于16岁时的作品《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该词体现了李清照对大自然以及出游生活的强烈喜爱之情。

从上面的描述大家能够清晰地看出她少女时代爽朗伶俐的个性。

她自由自在、无牵无挂,好似一粒自在的种子,只要播种就可以顺顺利利开花结果。

在李清照那里我们几乎观察不出任何封建闺阁以及礼教教条束缚的情形。

她所接触到的种种自然界的景物在李清照的心里烙下了天真、朴素以及自在的痕迹。

在这部作品当中,我们看不出被封建礼教约束出来的谦虚内敛。

恰恰相悖,她身体里充满了反叛的元素,不仅是“沉醉”、“兴尽”,而且还能“晚回”,可谓“随心所欲,纵情山水”,体验着无与伦比的快乐。

不同于常规情况中对女性言谈举止的看法,她表达了女性对感情、生活非常特别的感受。

《点绛唇·蹴罢秋千》透过描写主人公别具一格的行为特点,把小姑娘纯真无邪带着一些俏皮的个性描摹得跃然纸上、活灵活现。

李清照词中“丈夫之风”指的是隐含在作品里面浓郁强烈的情绪流动,而不是仪表雄伟、气宇不凡的关西汉子。

李清照严谨地遵从诗词之间的区别——“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因此她的词作里豪迈的气节表现得委婉而迂回。

二、词作里的情感和别离之愁离愁别绪长期以来都是词人们展现才华和笔力常常出现的内容。

五代时期,在词的创作上,华丽婉约的风气初见弥端。

不管是花间派,还是南唐派,很多书写的都是个人离别伤感之情,为大众所不屑。

宋代初期柳永等文人词作家的离别词传承五代的词作风格,构思中虽然得到进步,可是取材和风格还是属于五代遗风。

李清照的词作虽然也传承了五代的词作风格,同时也受到柳永等词作大家的陶染,却没有止步不前,李清照擅长归纳前辈的经验,勇于弃用其他人的缺点,长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以为词别是一家。

她勇敢地打破礼教规范的羁绊,表达出她对爱情的渴求,在作品里勇敢吐露对另一半的思念,对离别的怅恨。

后期透过关于家乡念念不忘的描写,表现出不满当时朝政的思想。

李清照的词作意境俊逸美好,倾向清疏旖旎、精妙委婉的风格,语句构造纤巧优雅,在宋朝词坛上别具一格,被称之为“易安体”。

离愁别绪在李清照的词作中有着很大的比重,而且她的词作不仅恰当地舍弃五代以来婉约词的劣势,还可以在这个基础之上偏重于清疏婉丽的特色,深深领悟“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格调,所以可以独树一帜,所以被人推崇为婉约派的宗主。

对爱情的坦率描述以及热情颂扬更加体现出她在理学统治之下的感性思考。

她勇敢地表达心里真切感情,某种意义上摆脱传统的规范制约,凭借独特的品格、积极外放的性格,抒写了爱情中的自在情境。

艺术起源于真实体验,其词作乃对自身经验的艺术加工。

词作即人品,大家自李清照的个性的率真里面也可以领悟到其写作的格调。

《庆清朝慢·禁幄低张》写的是新婚以后“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的人生惬意时候的情况。

《减字花木兰》里面将与夫婿间浓厚感情、陶醉于蜜恋里面的纤细的体悟表达得淋漓尽致。

天真女孩最喜欢漂亮的花。

这个时候她精于装扮,也是为了希望得到夫婿喜爱和欣赏,因此买花、戴花的行为里面还有着追寻幸福之意。

[3]一心一意期望得到夫婿所有关注的女孩对待旁边所有比本人漂亮的事物都会产生无缘无故的妒忌。

所以买到鲜花后她忽地产生某个心思:不知道夫婿是更加喜欢和欣赏这一支梅花,还是更喜欢自己,所谓“奴面不如花面好”。

对本人的年轻美貌饱含自信的李清照,非要和梅花一较高下,故意“云鬓斜簪”,令夫婿详细观察,到底哪个最美丽。

透过这些行为。

展现了伉俪之间的温存以及亲密。

他们成婚以后,心心相印,原本过得开心且快乐。

可是夫婿经常需要离家当官,不得不时常分离。

他们俩分离的时候“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蝶恋花》)。

赵明诚离家之后,她只能独守空房,时不时回想起过往种种,思念起丈夫来:“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夫婿久未回家,她只能望穿秋水:“倚遍栏杆,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

在经历延绵不绝的离愁别绪对她的纠缠后,李清照写道:“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以上词句,每一句都表达了独自在家的孤单、离别的苦闷和相思的情深。

[4]果敢直率的情感表述,使得当时的人无法接受。

其对幸福勇敢追寻引发出卫道士强烈批判,而这种批判也是她面对传统封建礼教观念的勇敢叛逆。

除以上表达和夫婿别离的思念愁苦的婚后独居凄怆词作之外,还有部分词作表达了李清照在南渡以后挥别家乡、痛失夫婿的忧伤。

这些词作风格更加低落。

这些作品从主观上映射了作者对挥别家乡、痛失夫婿的幽怨和惆怅,客观上则映射了宋代南迁以后局势动荡带给百姓的灾难。

南渡之后,李清照连连遭遇崎岖的人生经历。

从这个时期的作品里面,我们可以看出她的刚毅不屈和与命运斗争到底的精神。

夫婿离世之后,她担当了保护金石器物、整理《金石录》的责任。

李清照用刚强的意志打败缠绵不休的悲痛,身处“事势日迫”的时候,依然没有仓皇无措,而是坚持镇定、井井有条地为金石文物的保存以及转移付出努力。

结语李清照的整个人生不能不称为曲折离奇,其苦难来源偏偏是因为身处传统环境下,她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女性。

身为女性,她只能是那个朝代的最卑微的人物,但身为区别于普通百姓的有文学素养的女性诗人,她却是那个朝代文化环境中的巅峰人物。

她能超越历史环境,追寻女性的自我追求,个人思想境界具有一定高度,于是她有了超出时间空间范畴的孤寂以及没有办法逃脱的悲痛。

李清照利用天赐的才能,书写了一系列珍贵的词作。

她的词作独特吸引力就在于其作品如人品,在缱绻幽怨里又有坚忍不拔的豪迈气节,这使得她的词作能够流芳百世、经久不衰。

语参考文献[1]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蔡义江.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赏析[J].语文建设,2011(12).[3]陈晓敏.一种黄花两样愁——李清照《醉花阴》《声声慢》“黄花”意象赏析[J].语文建设,2015(15).[4]白旭辉.豪放刚劲与婉约柔美相结合——李清照词艺术风格之我见[J].语文建设,2014(2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