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对照赏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婉约派诗词赏析5篇_婉约派诗词代表作鉴赏

李清照婉约派诗词赏析5篇_婉约派诗词代表作鉴赏

李清照婉约派诗词赏析5篇_婉约派诗词代表作鉴赏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叹身世,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以表达她的爱国思想。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婉约派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牌名:声声慢|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作者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词牌名:醉花阴|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唐宋词鉴赏:李清照与苏轼的爱情与人生观

唐宋词鉴赏:李清照与苏轼的爱情与人生观

唐宋词鉴赏:李清照与苏轼的爱情与人生观引言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而唐宋词则是这一时期最著名和重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在这个时期,许多杰出的词人催生了无数经典的作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两位词人之一是李清照和苏轼。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如今依然被广泛诵读和欣赏。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李清照和苏轼的作品,探讨他们的爱情观和人生观,以及这些观念对他们词作的影响。

李清照:爱情与才情并存李清照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之一。

她生活在北宋时期,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的词作以爱情为主题,表达了对婚姻和爱情的不同层次和亲身经历的思考。

她的作品充满了情感和深度,同时展现了她的才华和洞察力。

爱情的痛苦和无奈李清照的词作经常描述爱情的苦痛和无奈。

她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对失去爱人的痛苦,随着细雨飘散的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了她的孤独和无助。

李清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感受展现了她的情感世界。

对婚姻的思考作为一个聪明才女,李清照对婚姻和女性地位的思考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

《汉宫秋》中写道:“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这句词表达了女子渴望真挚爱情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束缚。

李清照的作品中不乏对婚姻和爱情的反思,她试图通过自己的词作传达女性的内心感受。

才情的闪耀除了爱情主题,李清照的词作还展现了她的才情和文学造诣。

她的作品经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示了她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在《如梦令》中,她描写了细雨和海棠花,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这种巧妙的写景手法和流畅的词牌使她的词作独树一帜,不仅表达了她的情感,也凸显了她的才华。

苏轼:浪漫主义与人生哲学苏轼是北宋时期最杰出的文化名人之一。

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词人、画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词作被誉为“豪放派词”。

苏轼的作品不仅表达了他对爱情的热情,也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浪漫主义的倾向与李清照不同,苏轼的词作更加浪漫主义。

婉约派诗词李清照婉约词有赏析

婉约派诗词李清照婉约词有赏析

婉约派诗词李清照婉约词有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词歌赋、教学资料、作文大全、总结计划、党团报告、活动方案、制度手册、名言警句、祝福语、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ms and song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summary plans, party reports, activity plans, system manuals, famous sayings, blessing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婉约派诗词李清照婉约词有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李 清照和苏 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

李 清照和苏 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

李清照和苏轼的创作风格有何共通之处李清照和苏轼,一位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一位是豪放派的大家,看似风格迥异,但深入探究他们的作品,却能发现一些共通之处。

首先,两人皆善于借景抒情。

苏轼的《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中“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通过描绘秋夜的景象,抒发了人生如梦、时光易逝的感慨。

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里“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借满地黄花、梧桐细雨等秋景,烘托出自己内心的愁苦和寂寞。

他们都能敏锐地捕捉到自然景物中的细微变化,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合,使读者能感同身受。

其次,在表现手法上,他们都擅长用对比。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将过去夫妻间的恩爱与如今的生死相隔相对比,凸显了对亡妻的深切思念。

李清照的《永遇乐·落日熔金》“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把往昔汴京的繁华与如今的孤独凄凉进行对比,抒发了对故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慨。

这种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

再者,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在作品中均有体现。

苏轼一生坎坷,多次遭贬,但他在《定风波》中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表达了对人生挫折的坦然和豁达。

李清照经历了北宋的灭亡和家庭的变故,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展现了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以及对困境的不屈服。

他们都在作品中传达了一种积极面对人生起伏的态度。

此外,两人的词作都具有真挚的情感。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苏轼经典词赏析《当豪放遇上婉约》

李清照、苏轼经典词赏析《当豪放遇上婉约》

豪放鼻祖 苏轼
课堂总结
1.回扣目标 总结收获 2.评出优秀小组和个人。
• 孟子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意犹未尽
• 如果你觉得,只是欣赏古人的作品还 不够过瘾,那此时此刻,是你绽放光 彩的时候了!
• 1.选择词牌(词调、词谱) • 2.选择内Βιβλιοθήκη :有感而发 • 3.遣词造句:空灵含蓄
• • • •
她的人生,是一场绚烂的花事,孤独而灿烂。 她的词,是一段美丽的诉说,华丽而优雅。 她用一生的爱恨浮沉,浇灌了词的灵魂,也染了千百年的愁。 当芳草老去,愿她在下一个渡口,还能遇见明诚。 • • • • 大海淘尽的,有一位千古风流人物; 把酒问天的,有一句人间悲欢离合; 相顾无言的,有一种无处话凄凉。 他是一个充满智慧的晴朗词人,他以其精 彩的人格与旷世的才情无限地拓展一位诗 人生命的宽度,影响着每一个后来人。 • 这人,你知,我知,是东坡。
当豪放遇上婉约
学习目标
• 1.走近苏轼和李清照。 • 2.赏析豪放词和婉约词的风格之美。
缓高 声声 慢诵 读读 以以 玩昌 其其 味气
吟 咏 心 思
共话词情
预设:
• 你喜欢豪放词还是婉约词,能说出你喜欢的原 因吗? • 请自主选择角度,赏析你喜欢的词。
• 指导: • 1.组长负责,人人参与,高效讨论。 2.合作交流,智慧碰撞,主动展示,主动分享,共同 提升。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

宋词醉美之境: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1. 引言1.1 概述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被誉为"妇孺皆知,无人不晓"的文化瑰宝。

其中,苏轼与李清照是宋代文坛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位词人。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才华,创作了许多传世佳作,给后世留下了浓墨重彩的艺术遗产。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行详细剖析和欣赏。

首先,介绍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人的背景和生平事迹;其次,分别阐述他们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赏析;最后,在总结两位词人之美的基础上,探讨他们对今人的启示和意义。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欣赏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宋代文学艺术,并借此感受他们所表达出来的情感、意境与审美价值。

同时,通过比较和分析苏轼与李清照的不同艺术风格,探究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并从中汲取启示,提升我们自己的审美修养和创作水平。

以上是文章引言部分的详细内容。

2. 正文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其中苏轼和李清照是两位备受赞誉的词人。

他们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蜚声中外。

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并分析其醉美之境。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卓有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被誉为“领军人物”。

苏轼的词作不仅多样而丰富,还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他通过自己强烈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来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并借此表达对时事、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苏轼的词作,曲折含蓄但意蕴深远,给人以扑面而来的艺术震撼。

相比之下,李清照(1084年-1151年)是一位以婉约风格著称的女性词人。

她的词作充满了深情和细腻的表达,反映了她对生活和爱情的感悟。

李清照的词作通常表现出一种柔美、含蓄和浪漫的氛围,使人回味无穷。

她擅于捕捉瞬间的美丽,并将其转化为文字来传达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李清照《孤雁儿》苏轼《西江月》及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清照《孤雁儿》苏轼《西江月》及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李清照《孤雁儿》苏轼《西江月》及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李清照《孤雁儿》苏轼《西江月》及其阅读答案对比赏析西江月苏轼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常嫌粉涴①,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孤雁儿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

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

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涴:污,弄脏。

简要分析两首词描写梅花时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苏轼的词正面描写梅花的风姿、神韵等,表现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描写梅花时使用了拟人手法,用“梅心惊破”来表现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表现了词人情感上的波澜;用“一枝折得”表达折梅无人寄达的悲凉之情。

解析:苏轼的`词是正面描写梅花的各个特点,以此塑造梅花的形象,表达对梅花的喜爱之情;李清照的词涉及梅花的仅有两句“梅心惊破”“一枝折得”,第一句写了梅花听到笛声后急于开放的状态,第二句写词人折梅无人寄的悲凉。

对比赏析《西江月·梅花》也题作《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梅》。

这是苏轼被贬惠州时所作。

上阕通过赞扬岭南梅花的高风亮节来歌赞朝云不惧“瘴雾”而与词人一道来到岭南瘴疠之地。

下阕通过赞美梅花的艳丽多姿来写朝云天生丽质,进而感谢朝云对自己纯真高尚的感情一往而深,互为知己的情谊。

并点明悼亡之旨。

全词咏梅,又怀人,立意脱俗,境象朦胧虚幻,寓意扑朔迷离。

格调哀婉,情韵悠长,为苏轼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孤雁儿,词牌名,这首词明为咏梅,暗为悼亡,寄托了词人对于朝廷南迁后不久不幸病故的爱侣赵明诚的深挚感情和凄楚哀思。

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取得了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词调原名《御街行》,后变格为《孤雁亡》,专写离别悼亡等悲伤之情。

词人取后者,盖以自况。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诗词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的经典诗词赏析篇1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惟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赏析这首词写于李清照生活的后期。

一题作“秋情”,赋秋就是赋愁,但这里的愁已不是女词人闺中生活的淡淡哀愁,词人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金石书画全部散失,自己流落在逃难的队伍中,饱经离乱,所以这里的愁是深愁,浓愁,无尽的愁。

词一开头就用了十四个叠字。

“寻寻觅觅,”词人好象有所寻求,但又不知道要寻求什么,这时她已经历了国破、家亡、夫逝的沉重打击,生活中美好的东西都已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没有什么可寻觅,也没有什么需要寻觅的了,但词人还是希望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空虚寂寞的情怀,支撑自己孤苦无助的人生,但寻觅的结果只能是“冷冷清清”,周围的环境是一片凄清冷落,更让人感到现实的孤苦无援。

“凄凄惨惨戚戚”,写词人内心的凄凉、悲苦、惨戚的情绪。

这三句都在表现女主人的愁苦无聊,寂寞哀伤,但各有侧重,第一句写神态,第二句写环境,第三句写心情,第二、三句又是第一句“寻寻觅觅”的结果,“冷冷清清,先感于外;凄凄惨惨戚戚,后感于心,进入愁境”(吴熊和《唐宋词通论》)。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变冷了,这是秋天的时令特征。

“将息”,调养。

人在天气多变化时,是很难适应的,更何况是年岁已大,身体衰弱,又遭遇了如此不幸的人,就更是对天气的变化特别敏感,更觉得难以将养适应了。

为了适应这多变的秋天时节,词人企图以酒御寒,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是“三杯两盏”,量少,又是“淡酒”,怎么能抵挡黄昏时的阵阵秋风呢?淡酒不敌风寒,饮酒也不能排遣忧愁。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推荐下载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推荐下载

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也融入词中。

“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

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

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

”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

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

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

“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

“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

总之,仕途坎坷失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

《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宋词选读苏 轼的豁达与李 清照的婉约

宋词选读苏 轼的豁达与李 清照的婉约

宋词选读苏轼的豁达与李清照的婉约《宋词选读苏轼的豁达与李清照的婉约》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词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明珠之一。

而苏轼和李清照,这两位词坛巨匠,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轼的豁达,如同一股豪迈的清风,吹散了人生的阴霾;李清照的婉约,则似一缕细腻的幽梦,触动着心灵的深处。

苏轼,这位文学巨擘,一生历经风雨,却始终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

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的坦然接受。

在《定风波》中,苏轼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他毫不畏惧,反而以一种从容洒脱的姿态前行。

“谁怕?”二字,尽显其无畏的勇气和豁达的胸怀。

“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表达了他对人生坎坷的淡然处之,将一切的不如意都视作寻常,这种豁达的境界令人钦佩。

再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由中秋赏月的感慨,联想到人生的离合无常,却又以一种理性和超脱的态度看待这一切。

他明白世间之事难以完美,于是转而寄托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这种在困境中仍能保持积极乐观的精神,正是他豁达人生观的体现。

苏轼的豁达还体现在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上。

《赤壁赋》中,“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他感慨大自然的恩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能从中获得无尽的快乐。

这种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珍惜之情,使他在困境中依然能发现生活的乐趣,保持豁达的心境。

与苏轼的豁达不同,李清照的词则充满了婉约细腻的情感。

她以女性特有的敏锐和细腻,描绘出了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

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多描绘少女时期的天真烂漫和婚后生活的甜蜜温馨。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宋词的艺术表达:苏轼与李清照的情感风格

宋词的艺术表达:苏轼与李清照的情感风格

宋词的艺术表达:苏轼与李清照的情感风格引言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而精致的诗歌形式,它以凝练的语言和丰富的意境深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喜爱。

在宋代,有许多杰出的词人,其中两位备受赞誉且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就是苏轼和李清照。

他们各自拥有独特而鲜明的情感风格,在宋词创作中留下了浓郁而深沉的印记。

1. 苏轼:豪放派写意与超脱淡泊苏轼被誉为文学巨匠,被称为"东坡先生"。

他在创作宋词时,倾向于运用豪放派写意风格,通过奔放自由、开放大气的笔触来表达自己对世态人情、自然景物以及个人心境等方面的感悟。

他常常以咏史抒怀或揭示社会现象为主题,将自己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生动活泼、具象形容的语言呈现出来。

苏轼的词作情感表达充满激情和豪放,字里行间流露出他真挚而坦率的个性。

2. 李清照:婉约派细腻与哀怨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之一,她以“千秋万载,一片冰心”而闻名于世。

她的词作以婉约派风格为主要特征,细腻而含蓄地表达她对生活、爱情和家国等方面的思考。

李清照的词作多以弦外之音、含有若即若离的语言看似平淡,但读者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深深的哀怨与忧伤,这使得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具有浓郁忧愁色彩的代表性词人之一。

3. 对比与共通点尽管苏轼与李清照在情感风格上有所区别,但他们也存在许多共通点。

首先,两位都对生活、社会以及命运展开了深入思考,并将这些思考通过文字寄托在自己的词作中。

其次,无论是苏轼还是李清照,他们的词作都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和痛苦的表达。

最后,他们的词作不仅展示了自己个人的情感体验,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现实和时代背景的抒发。

结论苏轼与李清照分别以豪放派写意风格和婉约派细腻风格在宋词创作上彰显了各自独特而深刻的情感表达能力。

他们以鲜明而且互补的方式推动和拓展了宋词形式与内涵的发展,无论是豪放派还是婉约派都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宝贵而难忘的财富。

注意: 这篇文章使用Markdown语言进行格式化,并根据主题填充相关内容,避免复制粘贴。

浅议李清照的婉约词

浅议李清照的婉约词

浅议李清照的婉约词浅谈李清照的婉约词【摘要】李清照的婉约词具有单纯的抒情性,发自内心的情感总是居于词的中心。

她喜欢把典雅的语言用得自然,把俚语的语言用得雅致,两者相融,别有风致。

她善于通过生动的别出心裁的细节来传达情感的状态。

读李清照的词,我们可以看出词中多层次的起伏转折所表现出的情感的微妙变化,也可以了解那一代的人性世俗。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派;词;爱国主义。

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李清照婉约词诞生及其代表作(一)、李清照的前期创作李清照出身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由于家庭的原因,特别是受父亲李格非的影响,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李清照的成长,与她所处的自然环境也是分不开的。

李清照的幼年,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的。

大约在她五六岁时,因父亲李格非做了京官,她便也随父亲迁居东京汴梁,她是在东京长大的。

那时候,北宋统治阶级享乐成风,东京表面上仍极繁荣。

李清照作为一个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不可能像男子一样走出家门,接触整个社会。

但她毕竟出身城市,不像乡村地主家里的女子那样闭塞。

她不仅可以划着小船,嬉戏于藕花深处,而且可以跟着家人到东京街头,观赏奇巧的花灯和繁华的街景。

这一切,陶冶了她的性情,丰富了她的精神生活。

李清照爱好自然的性格和描摹自然的能力,说明了她曾经受过故乡山东的涵育。

而她在爱情描写上的“毫无顾忌”,显示了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对她的熏染。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两人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李清照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渐成熟。

可以说李清照的前半身还是挺幸福美满的。

她的前期创作多写其悠闲生活、爱情生活、自然景物。

韵调优美,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等。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

豪放派与婉约派:苏轼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对比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中,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尤其以词为代表。

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代词人中两个重要的流派,其中苏轼和李清照被誉为两位最著名的代表。

虽然他们共同生活在宋代,但他们的词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分析和比较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探讨他们在豪放派与婉约派之间的差异。

一、苏轼:豪放派词人1.1 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 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

他擅长写诗、散文和词。

1.2 苏轼的创作特点•情感奔放:苏轼在写作中表现出强烈自由奔放与豪迈开阔的情感态度。

他对于爱情、友情、家国等各个方面的情感表达都极为激烈而直接。

•丰富变化:苏轼的词作风格多样性很强,他能够写出豪放慷慨的词,也能够写出柔婉细腻的作品。

他常常以天地自然为借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抒发社会思考:苏轼不仅在词中表达个人情感,还经常将社会时事和对社会现象的理解融入到词作之中,展示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二、李清照:婉约派词人2.1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 - 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中国北宋时期女词人。

她是唐宋两朝最重要的女性文学创作家之一。

2.2 李清照的创作特点•柔婉细腻: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以柔婉细腻见长。

她善于运用含蓄委婉、间接暗示等手法来表达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抒发私人感受:李清照的词多以个人所经历的情感为主题,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内心感受来描绘女性在情感方面的世界。

•追求浪漫与爱情:李清照的词作中常常表现出对浪漫与爱情的追求,她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至今流传广泛的爱情词作品。

三、苏轼和李清照风格比较3.1 情感表达方式苏轼喜欢通过直接而激烈的语言表达他对于爱情、友情和社会现实等方面的触动。

相比之下,李清照更倾向于用委婉含蓄、微妙间接的方式来表达她对于个人情感和世间万事的感悟。

3.2 描述角度不同苏轼以天地自然为背景来描绘他内心世界中雄壮豪放或哀怨伤感的情感。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苏轼和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两位重要的词人,他们对词学的观点和贡献不可忽视。

苏轼注重对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的追求,而李清照则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他们各自的词学观展示了不同的艺术追求和审美理念。

苏轼的词学观强调了艺术性和表达力。

他认为词应该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

在他的词中,常常运用夸张、对比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使词意更加生动有力。

在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运用了对比手法来表达自己对江城的思念之情:“落日熔金,满天飞絮,北风吹却雁声低。

”这种对比的手法使词中的情感更加饱满,引起读者共鸣。

苏轼还注重对词的表达力的追求。

他认为词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他通过对明月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之情:“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这种准确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相比之下,李清照的词学观更加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

她主张词应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不做作、不虚伪。

在她的词中,常常流露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在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表达对逝去时光的思念:“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种真实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真挚,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李清照还注重个人的表达。

她认为词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思想,不同于他人。

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她以自己的追寻为主题,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种个人的表达使词中的情感更加独特,给人以强烈的个人感受。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追求。

苏轼注重词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追求词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而李清照注重情感的真实和个人的表达,追求词的真实感和个人特色。

他们的词学观对中国古代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作者:董鑫波来源:《读书文摘(下半月)》2017年第02期摘要:由于对婉约词的热爱,我在课后阅读了大量相关宋词后发现,苏轼作为一代名家,其写作风格虽已豪放派出名,但是经课后学习发现其所做的婉约词甚至更甚于豪放词之作品,只是缺少对其婉约词的欣赏和发掘。

细品苏轼婉约词之写风可与史上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相媲美。

但由于二位作者所处时代的跨度、生活经历的不同以及性格的差异,致使二者风格又有些许不同之处。

下面我就基于高中生的视角来赏析比较二者精美的婉约词。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婉约词1 苏轼与李清照婉约词的分析1.1 苏轼所作婉约词赏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之为苏仙。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他,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歌。

他主张“以诗为词”,这相较以往的词的内容可谓是有了极大的开拓之举,让词的内容活起来了。

并且这种主张让词从内容上也就是根本上解脱以往朝代对词体裁的格套限制,更为灵活多变。

他还开创了豪放词风,堪称豪放派之祖。

但当你深入了解苏轼所遗名作,你会发现其所作豪放词的数量不及他所有名作的十分之一,更多的是凝重、洗练、抒怀的婉约词。

其中《江城子》可谓是婉约词代表之作,以此篇先来欣赏下他的婉约词之美。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诗中刻写了苏轼与亡妻梦里相会,文笔极尽细腻缠绵、凄婉哀伤、以情动人。

与李清照那般凄凄惨惨戚戚,可谓是同病相怜,但他的字里行间又透着一股孤绝的男性阳刚之气。

即使苏轼所作《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巅峰豪迈之精绝,但其中仍透着婉约的情韵。

因此他的婉约词就如同细水绵绵不息般沁人心脾、深入骨髓。

1.2 李清照所作婉约词赏析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最为著名的女词人。

同苏轼一样,她所作诗歌多为婉约词风,是婉约派典型代表人物。

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苏轼《蝶恋花》李清照《渔家傲》比较阅读答案及赏析蝶恋花苏轼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①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②去。

注:①谩有,意思是“空有”或“徒有”。

②三山,指传说渤海中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从词的风格来看,前一首属于________派,后一首属于________派;从词的结构来看,苏词下片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这主要是运用了__________修辞格,李词上、下两片一气呵成、关联紧密,主要是__________这一修辞格运用得当。

对苏词“枝上柳絮吹又少”句中“又”字的运用,评论家向来赞赏有加;对李清照这首《渔家傲》,人们极为欣赏它于尺幅之中多处用典而又能做到“简净自然,浑化无迹”。

请于上述两个方面选其一作出具体解释。

答案婉约豪放顶真设问解释前一点:着一“又”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容易撩人愁绪的飞絮越吹越少的情景,更精妙婉曲的是,“又”字还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正自然流露于这“又”一次的观看之中。

解释后一点:①李词中“我报路长嗟日暮”一句从屈原《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化用而来,表达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

②“九万里风鹏正举”是化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之语,既照应上片乘船渡海所见的海天相接之景,又铺垫了后二句借风力游三山的述怀。

③“三山”之典既抒发胸中怀才不遇的愤懑,又表现了对黑暗现实不满,还表现了对没有战乱、杀戮、欺诈、孤独、寂寞的生活的强烈向往。

苏轼《蝶恋花》赏析这首词将伤春之情表达得既深情缠绵又空灵蕴藉,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

苏轼和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对比作者:赵星柯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对文学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苏轼是豪放词的典型代表,历代词论家以及研究苏轼的学者大都研究苏轼的豪放词来概括其文学成就。

但是笔者通过整理发现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中,婉约词所占比例颇丰,并且在这众多的婉约词中有一百八十多篇涉及女性。

苏轼在词中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是词史中崭新的形象,他以独特的视角,书写了各式各样的女性形象。

在他的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为女性而写,甚至有一部分是直接以女性的口吻而写的。

而作为婉约词代表人物的李清照,在她的词集《漱玉词》中也有不少关于女性形象的刻画。

本文首先对苏轼和李清照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简要的概述,其次对两者进行简单的比较,最后对他们塑造的女性形象的时代意义进行小结。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女性形象少女思妇歌妓一、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一)歌妓形象(1)清雅高洁的歌妓形象绣帘高卷倾城出,灯前潋滟横波溢。

皓齿发清歌,春愁入翠蛾。

凄音休怨乱,我已先肠断。

遗响下清虚,累累一串珠。

——《菩萨蛮歌妓》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

轻盈红脸小腰身。

叠鼓忽催花拍、斗精神。

空阔轻红歇,风和约柳春。

蓬山才调最清新。

胜似缠头千锦、共藏珍。

——《南歌子》小莲初上琵琶弦。

弹破碧云天。

分明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

绮窗前。

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诉衷情·琵琶女》通过分析以上几首词我们可以把苏轼笔下的歌妓形象的特点概括为以下几点:1.身材容貌无可挑剔《南歌子》中写道:“轻盈红脸小腰身”。

这句话把歌妓美妙的身材鲜明地描绘了出来,顿时间一位身姿绰约、体态曼妙的歌妓就浮现在了我们面前。

2.衣饰装扮细腻讲究如《南歌子》中“绀绾双蟠髻,云欹小偃巾”以及《诉衷情·琵琶女》中“肤莹玉,鬓梳蝉”都写出了歌妓装扮的讲究和别致。

苏轼通过对衣饰的着重刻画为我们展示了一位打扮秀丽讲究、艳丽照人的歌妓,凸显了歌妓的装扮之盛。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苏轼和李清照,一个是豪放派的代表,一个是婉约派的翘楚,他们的词学观有着天壤之别,却又各自精彩。

苏轼的词学观是豁达而大气的。

他的词就像是广阔的大海,能容纳下世间万象。

苏轼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他却能把这些经历融入到词中,让词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境。

他认为词不应该只是用来抒发儿女情长,更应该表达人生的哲理、对生活的感悟。

就像他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写的是赤壁之战的壮阔场景,可背后又何尝不是对历史兴衰、人生无常的深深叹息呢?他在词中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哲学思考,词在他的手中就像是一把万能的钥匙,可以打开任何一扇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大门。

苏轼的词学观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让词不再局限于小情小爱。

李清照则不同,她的词学观是细腻而温婉的。

她的词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

李清照的生活经历了从幸福到困苦的巨大转变,她前期的词多写少女的纯真情怀和婚后的甜蜜生活,像“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把少女的活泼俏皮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期则更多的是表达国破家亡后的悲痛和孤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滴苦涩的泪。

她的词学观注重情感的细腻表达,用词精准而生动,在婉约词中独树一帜。

她把女性的情感世界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词中,让人们看到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内心。

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学观,虽然差别很大,但都是词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

苏轼的豪放大气,让词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为后来者开辟了新的道路。

李清照的婉约细腻,则让词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深入,她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和笔触,丰富了词的内涵。

他们就像两颗璀璨的星星,在词学的天空中交相辉映。

我们欣赏苏轼的词,能感受到一种豪迈的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有勇气去超越。

我们品味李清照的词,能体会到那种深入骨髓的情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身边的美好和温暖。

他们的词学观,不管是豪放还是婉约,都能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让我们在不同的情感体验中,领略到词的无穷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三、语言特色上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也融入词中。

“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

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

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

”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

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

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

“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

“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

总之,仕途坎坷失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

《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欲寄相似千点泪,流不利,楚江东。

”一个“寄”字,道出了词人虽远离徐州,却深切怀念的深情。

苏轼婉约词中的虚词运用得也很恰切。

如《沁园春》(情若连环)中的“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连用两个虚词“也”领起,铺排叙说出相思的程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连用三个虚词,笔势摇曳跌宕,愈见感情真挚。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的“既相逢,却匆匆,一“既”一“却”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 ``这些虚词的运用,对词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独特的辅助作用。

评论词作的语言,也不该忽视词中的价句。

有一些词人的词作,仅仅有一两句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增强了词的价值。

苏轼的婉约词中这样的句子很多。

如“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概上所述,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可以用“幽、洁、真、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幽”是因为苏轼婉约词中环境幽俏冷静、结构回环幽致、感情深挚幽婉,所谓“洁”是因为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高洁贞静,寓于词中的感情纯洁淳厚;所谓“真”是由于苏轼婉约词抒发的都是真性情,毫无矫情,所谓“切”是指苏轼寓于词中的感情至深至浓。

在语言上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也很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她主张词应分五言、六律、清浊、轻重、铺叙、典雅,一句话词要严守“协音律”,应提高“气格”“主情致”“尚故实”的笔法,基于此点,李清照的在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而又流转如珠,富于声韵美。

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

往往寥寥几笔,就能极概括、准确、贴切地壮难壮之景,达难达之情。

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梦令》词,仅仅用“绿肥红瘦”四个最普通的字,就能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晚春时节经过一夜风雨吹打后叶茂花少的景物图,并深深地表达出少女惜春伤势的微妙情感。

李清照语言艺术的成熟,还表现在她的锤炼而不见痕迹。

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剪梅》词中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这里,语言清新流畅,音节优美圆转,句式属对工整,应该说是经过一番锤炼推敲的。

但现在我们读着却只见自然,不见工巧,只见清新,不见雕饰。

可以说李清照运用和创造文学语言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娴熟程度。

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更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富于声韵美。

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要数《声声慢》了。

词的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一气贯下,后面还有“点点滴滴”四个叠字与之相接。

这些叠字所造成的强烈的音乐效果,真可谓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历来文人所欣赏。

然而李清照却信手拈来,毫无堆砌斧凿之痕迹。

另外,李清照词的语言成就还表现在运用口语上。

她非常注意吸取和提炼民间口语入词。

如《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行香子》中的“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等等句子。

都是成功运用口语入词的范例。

口语的运用,使她的词呈现出一种朴素的新鲜的色彩。

在语言上,苏轼和李清照都可谓是语言大家,虽然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们有所区别,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都很精妙和独到。

苏轼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生动形象,李清照用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词里格外注意音律美,她觉得词只有赋予音律美才能成为真正的词,否则就与诗相同了。

李清照在语言的运用上,口语的运用也是相当的成功,她能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字眼运用的及至、高超。

他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苏轼和李清照同是婉约词的大家,由于性别的不同,经历的各异,作品也是各具特色。

同是塑造女性形象,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丰富多样,包括自己的爱妻、小妾、歌妓、舞妓、贵妇、少女等等。

清照的女性形象相对单一,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她们活泼、热情、具有知性的气质。

因为苏轼是一位男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苏轼能够接触到很多女性,所以题材广泛是他的写作特征。

清照是位长在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自己的真实写照。

题材虽单一,但是描写细致生动,把一类女性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典型的手法比兴,是因为他本身是仕途中人,托物言志是我国古代一些文人惯用的表现手法,苏轼也是如此。

他们借一些高雅、明洁的女性表现自己高洁的理想和政治情怀。

而作为女性的清照她作为女性的代表,她所关注的大都是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周围的环境,所以她们只须用自己的眼睛把自己所看到的描绘出来。

白描就成为其惯用的手法。

在语言上,苏轼为了体现自己对词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诗为词”,在语言和题材上则要大胆的创新,而清照以女性的审美角度,提出对词原有音律的重视态度。

认为只有音律的东西才能体现词美丽婉约的本质。

这是因为苏轼是出仕的文人,他提出的“以诗为词”体现了他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这与他的政治理想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一些文人也是借他们的文学思想来体现政治理想。

而作为长居深闺的清照她的文学理想是纯粹的,完全代表着她的主观理解,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李清照的文学理想是纯文学的,而苏轼的文学理想则或多或少代表了他的政治思想。

这是她们在婉约词上最大的不同。

也融入词中。

“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

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

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

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

”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

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

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

“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

“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

《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

总之,仕途坎坷失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

《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欲寄相似千点泪,流不利,楚江东。

”一个“寄”字,道出了词人虽远离徐州,却深切怀念的深情。

苏轼婉约词中的虚词运用得也很恰切。

如《沁园春》(情若连环)中的“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

连用两个虚词“也”领起,铺排叙说出相思的程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连用三个虚词,笔势摇曳跌宕,愈见感情真挚。

《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的“既相逢,却匆匆,一“既”一“却”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 ``这些虚词的运用,对词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独特的辅助作用。

评论词作的语言,也不该忽视词中的价句。

有一些词人的词作,仅仅有一两句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增强了词的价值。

苏轼的婉约词中这样的句子很多。

如“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概上所述,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可以用“幽、洁、真、切”四个字来概括。

所谓“幽”是因为苏轼婉约词中环境幽俏冷静、结构回环幽致、感情深挚幽婉,所谓“洁”是因为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高洁贞静,寓于词中的感情纯洁淳厚;所谓“真”是由于苏轼婉约词抒发的都是真性情,毫无矫情,所谓“切”是指苏轼寓于词中的感情至深至浓。

在语言上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也很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她主张词应分五言、六律、清浊、轻重、铺叙、典雅,一句话词要严守“协音律”,应提高“气格”“主情致”“尚故实”的笔法,基于此点,李清照的在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而又流转如珠,富于声韵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