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中国传播史研究回顾

合集下载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

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现在新闻传播学在中国列为一级学科,下设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五个二级学科。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新闻传播学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新闻学的介绍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中国新闻史的整体综合研究取得了学科内公认的完善的成果,这便是三卷本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1996-1999年陆续出版,共计3600多页。

中国新闻史的个案和时段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质量较高的成果。

世界新闻史的研究有所进展。

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90年代以来取得了较为完善的成果,已出版的数本专著,基本上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各个时期的新闻传播思想的研究。

世纪之交,各主要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出版或重新出版了成套的新闻传播学教材,这些教材注入了较新的材料和思想,基本适应了传媒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世纪新闻教育的需要。

新世纪的到来还刺激了对百年新闻传播研究的回顾,出版了一些成套的历史性研究著作,其中一些水平较高(例如2001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丛书),这对于总结过去,继往开来,无疑是有意义的。

传媒科技迅速发展、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新闻学较多地涉及到应用性的选题,而基础理论的选题因得不到现行课题申报体制的支持和现行成果评估体系的保障,研究力量的投入较少且分散。

但已发表的关于新闻学基本理论研究的论文,虽然不多,却显示出相对高的水平。

传播学的简介从90年代后期起,连续几年出版了数套传播学的译丛(数十本),对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新生代影响广泛。

这些新翻译的传播学书籍,尚以较新的外国教材为主,还有一些与传播学相关的边缘性研究专著,例如大众文化、传媒形态、传播科技方面的;少量传播学经典著作的译本已有面市,成套的这类译著自2003年起将陆续问世。

与此同时,关于传播学的学术会议和交流增多,论文数量明显上升,质量也所有提高。

除了及时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亦开始讨论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论著。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论文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内地学界对“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历经三十年,在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媒介和内容三个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在史料梳理、理论建设和成果的实践应用方面存在不足,未来仍具备较大的拓展空间。

“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课题。

尽管历史学、社会学甚至文学研究者对于文化传播的相关现象早已有所关注,但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西方传播学被引内地以来,大陆学者才开始尝试以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固有文化传播的历程,历经三十年已取得一定成果,为这一课题开辟了新的天地。

作为传播学研究的分支,文化传播研究有自己的边界。

所谓“文化”,指的是以观念形态为核心形成的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文明体系,即钱穆所谓:“文化”是关乎人类群体生活的精神层面,由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的东西川。

“传播”则是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按照施拉姆的定义,指的是信息经过社会信息系统运行而实现的交流及其影响。

传播学视域下的“文化传播”研究把社会信息的传递视为文化保存、传承、蜕变、增殖的过程,关注文化通过社会信息系统得以传承的问题。

事实上,“文化”与“传播”关系密切,有文化则必有传播,传播是文化得以存在的首要条件,有传播则必有文化要素的交流互动,人类正是通过文化的代代相传,构建自己赖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文化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型。

按照传播学的观点,完整的传播活动需要五个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媒介、传播内容和反馈,其中传播者(主动进行信息传递的人)和受传者(接受信息并作出反映的人)是传播活动的主体,传播媒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和渠道,传播内容指的是传播活动具体传递了什么性质的社会信息,它们涵盖了传播活动的基本方面,传播学者在文化传播史领域的研究也可以这三个维度来概括。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对新时期以来大陆学者的研究情况作一总结,并例举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化传播史”研究综述——从传播学的视域试论
从 传 播 学的视 域 试论
雷 晓彤
( 西师范大学 , 西 南昌 302) 江 江 30 2
[ 摘 要]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 , 内地学界对“ 中国文化 传播 史” 研究历 经三十年 , 传统 文化 传播 的主体 、 在 媒介 和 内容 三个方面 已经取得一定成果 , 但在 史料梳理 、 理论 建设和成果的 实践应 用方 面存在不足 , 未来仍具备较 大的拓展 空间。 [ 关键词] 文化传播 ; 传播 主体 ; 媒介 ; 传播 内容 [ 中图分类号]G 0 [ 26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4 5 (0 0 o -0 7 _ o 0 8- 0 3 2 1 )7 _ 1 1 _3 . - - 其 中, 文化传播 活动主体的社 会身份及其 方式研究 可谓 关注者众 , 成果 也较多 , 不乏有 意义 的创见 。1 8 9 8年 出版 的 吴予敏 的《 形 的 网 络一 一 从 传 播 学 角 度 看 中 国 传 统 文 无 化》 一书堪称 内地最早从传播学角度进行这一课题研究 的 固有文化传播的历程 , 历经 三 十年 已取 得一定成 果 , 为这 一 尝试之一。该书在运 用西方 传播学 理论 分析 中国传 统文 化 课 题 开 辟 了 新 的 天地 。 上作出 了开拓性的 贡献 , 例如作 者指 出不 同于西 方 , 为 古 作 老 的农 业 文 明 , 千 年 来 中 国社 会 特 有 的社 会 组 织 如 家 族 、 几 作为传播学研 究 的分支 , 文化 传播 研究 有 自己 的边 界 。 乡社 、 职业社 团 、 仰团体等 等通过 家教 、 信 社祭 、 乡帮行 会 的 所 谓 “ 化 ” 指 的 是 以 观 念 形态 为 核 心 形 成 的 一 整 套 与 之 相 活动一直在 以自己的方式 传播 和维系 着传统 文化 。李 彬 的 文 , 适应的文明体系, 即钱穆所 谓 : 文 化” “ 是关乎 人类群 体生 活 《 唐代文 明与新 闻传 播》 成 书 时 间亦较 早 , 作者 将 目标 聚 的精神层 面, 由群 体 内部 精 神 累 积 而 产 生 的东 西 … 。“ 传 焦于唐代 , 出其时 的社会 信息 传播分 为官 方 、 指 民间 和士人 播” 则是传播学最基本的概念 , 按照施 拉姆 的定 义 , 指的是信 三个层 面 , 与它们密 切相关 的官 方主导 文化 、 大众 民间文化 息经过社 会信息 系统运 行而 实现 的交 流及其 影响 。传 播学 和士人经典 文化由此形成 。毛峰 的《 文明传播的秩序— — 中 视域下 的“ 文化 传播 ” 研究把社会信息 的传递视为文化保 存 、 国人 的智慧 》 o 5年出版 , 中华文化 独有 的精 神 内核 与传 对 传承、 变 、 蜕 增殖的过程 , 注文 化通过社 会信息系 统得 以传 播 方式进行 了深入辨析 , 关 例如作者总结传统 中 国的特 色之一 承的问题 。事实上 , 文化” “ “ 与 传播 ” 系密切 , 关 有文化 则必 即在制度 中特设 纳 言之 官主 管 审查政 令 , 礼之 官 总掌 祭 三 有传播 , 传播 是文化 得 以存 在 的首要 条 件 , 传播 则必 有文 祀 , 有 典乐之官主管全 国教育学 术文化 , 司徒之 官负 责敦风 化 化要素的交流互动 , 人类 正是通 过文 化 的代代 相传 , 构建 自 俗协调人际关系 , 四官” “ 不但 负责实 际事务 , 时都 担 负着 同 己赖 以生存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 文化 传播是人 类传播活 动 中 传播文化 , 在精神上 引领 民众 的作 用。九 十年代以后大 陆出 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类 型。 版 了数部 中国传播史 , 如李敬 一的 《 中国传播史》( 先秦两 汉 按照传播学 的观 点 , 完整 的传播 活 动需 要 五个 基 本 要 卷 ) 及《 中国传播 史论 》 、 月亮 的《 国古 代文 化传播 周 中 素: 传播者 、 受传者 、 媒介 、 播 内容和反 馈 , 中传播 者 ( 传 其 主 史》 、 王醒的《 中国古代 传播史 》 、 J 赫朴 宁与 陈路 等合 著 动进行 信息 传递 的人 ) 受 传者 ( 受 信 息并 作 出反 映 的 的《 和 接 中国传播 史论》 , 管在 侧重 点上 与前 几部 专 著不尽 J尽 人) 是传播活动的主体 , 传播媒 介是承载信息的载体 和渠道 , 相同 , 但大 多史论结 合 , 不但 向读者 介绍 了不 同历史 时期文 传播 内容指 的是传播 活动具体 传递 了什 么性质 的社会 信息 , 化传播的现象 , 还对它们进行 了一定 的总结 。其 中在关于传 它们涵盖 了传播活动 的基本方 面 , 传播学 者在文化 传播史领 播者的身份研究方面 , 能对 中国古代 社会特有 现象加 以特 多 域 的研 究 也 可 以这 三 个 维 度来 概 括 。 别 关 注 , 如 李 敬 一 特 别 指 出 , 国 社 会 向来 重 史 , 官 制 度 例 中 史 完备 , 史官记事对于 纪录 和传承文 化具 有特别 的 意义 ; 王醒 由于篇幅所限 , 本文仅对 新时期 以来 大陆学者 的研 究情 亦 提醒读 者 , 中国的 邮驿官员及其系统 自夏商周 时代 即 已有 况 作 一 总 结 , 例举 较具 代表 性 的 研 究 成 果 。 并 之, 作为官方所建立 的社会信息系统一直 在社会生活 中发挥 ( ) 播 主体 研 究 方 面 , 陆学 者 关 注在 中 国 传统 社 会 着重 要 的作 用 。 一 传 大 中较 具 特 色 的 文 化 传 播 活 动 , 别 是 活 动 者 的 身 份 、 何 种 特 在 另一 方 面 , 播 者 如 何 进 行 文 化 传 播 活 动 由其 传 播 思 想 传 传 播 思 想 的 指 导 下 如 何 进 行 , 成 何 种 社 会 影 响 , 图 以 此 决 定 。就 文 化 传 播 而言 , 造 试 先秦 阶 段 的 中 国文 化 轴 心 时 代 辉 煌 另辟 蹊径 , 中国传统文化 的形成 和特点重新评估。 对 灿烂 , 、 、 儒 道 法等诸 家不但 创立 了诸 多原创 性的思 想学 派 ,

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质量检测试题(一模)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质量检测试题(一模)含答案

2024届江苏省常州市中考历史质量检测试题(一模)说明:1.考试形式为开卷书面考试。

可查阅所带教材、资料,但不得相互讨论和互借资料。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纸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1.5分,共21分。

1.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

”按照该标准,下列各项为研究史前时期提供原始史料的是A.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B.传说中炎帝教民种植五谷C.电视纪录片《解密甲骨》D.《史记》中记载的大禹治水2.“食肉饮酪”是草原游牧民族的饮食特征。

秦汉时期,中原地区鲜有饮酪者。

但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乳酪生产加工技术,民间饮酪风气兴起。

这一变化说明A.北方民族交融进一步加深B.游牧民族的饮食习惯不断汉化C.中原畜牧业发展十分迅速D.《齐民要术》是北朝畜牧业专著3.当面对严峻的社会现实时,古代文人纷纷吟出悲壮之音,唱出慷慨之声,将个体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

与以上所述主旨相符的宋词是A.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B.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C.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4.明朝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有超过二分之一篇目的故事主角为市井人物,与市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铺、酱铺、街头巷尾、市场码头等成为小说主要描写的场景。

出现该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明朝A.文学创作题材丰富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君主专制达到顶峰5.1861年,被称为“中兴之臣”的胡林翼看见当时清军精锐湘军水师驾驶的木制帆船被英国的蒸汽轮船激起的波浪掀翻,感叹道“天要变了”。

此后,“天变”首先表现为A.太平天国运动B.洋务运动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6.观察下列两幅图片,这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A.新式交通工具较为普遍B.仍处于封建社会时期C.生活面貌的变化不平衡D.已实现了经济近代化7.人民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深入解放区的村庄,在每个村子都设了党支部、村委会、民兵武委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方案-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没有理论就没有历史科学———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和思考'在漫长的中国史学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这是因为,中国传统史学出现了从不曾有过的深刻变化:封建主义史学衰败,并被资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所代替;在激烈的革命、社会变革,以及科学进步和学科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史学经受了锻炼和考验,历经艰难曲折,不断成长壮大,得到迅速的发展。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不仅结束了一个时代,开辟了一个时代,而且还以其丰硕的成果作为珍贵的学术遗产,直接影响到新世纪中国史学的走向。

回顾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历程,可清楚地看到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建设,是中国史学发展不可替代的前提;而史学的发展,又不断提出新的理论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对历史进程或历史学自身一系列理论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回顾和思考20世纪我国史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之一,就是没有史学理论的不断进步,就没有历史科学的发展。

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首先是一部史学理论发展的历史。

明确这一点,并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对新世纪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处在剧变的前夜。

中国封建主义史学,同样孕育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无论是社会的巨变,还是史学的变革,从本质上说,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都是时代的呼唤。

然而,这一切又都不是自发进行的,首先需要理论的支持和指导。

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出现,是这一时期以进化史观为核心的史学发展的直接成果。

正是进化论、进化史观的广泛传播,才为20世纪初中国新史学的问世开辟了现实道路。

20世纪初,进化论和进化历史观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封建史学的基础,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史学领域思想解放、破旧立新的锐利武器。

而它们的出现,首先是和包括史学在内的外国学术思潮在国内的广泛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

20世纪初,严复的《群学肄言》、《天演进化论》系统阐释了斯宾塞的普遍进化论原理,大力宣扬赫胥黎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

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共3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随着现代中国新闻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新闻传播事业也在不断的进步。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小编整理的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中国新闻传播史现代化手段教学漫议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必要性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距今已有几万年。

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唐代的进奏院状)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讲解清楚。

而采用多媒体课件,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就可以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既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

其中,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

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

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再配以视频资料,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可行性首先,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不放过任何机会。

比如,外出学习、参观旅游,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

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就拍了近万张照片。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

中国传染病历史事件中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历史上不可避免地经历过各种传染病的爆发与传播。

这些传染病事件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回顾并探讨中国传染病历史中的几起重要事件。

一、鼠疫(1894年)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传播方式主要通过鼠类与跳蚤。

1894年,中国东北地区的沈阳市爆发了一起严重的鼠疫疫情。

由于当时对于传染病的认识较少,加之疫病防控手段不完善,鼠疫在数月内蔓延至沈阳周边地区,造成大量感染和死亡。

这一事件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利用该次爆发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建立了国内的传染病监测与防控机构,加强了病原体的研究与防范措施。

此后,中国对于传染病的控制水平明显提升。

二、天花(1960-1970年代)天花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感染病,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皮肤发疹等。

在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经历了一系列天花爆发的事件。

当时,中国农村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对于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较低,天花在部分地区迅速传播,造成了大量感染和死亡。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病例报告和隔离治疗措施,以及迅速推行全国范围的疫苗接种计划,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疫情。

此次事件也促使中国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与防控体系,为今后的传染病防控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非典型肺炎(2003年)2003年,中国爆发了一起极具破坏性的非典型肺炎疫情,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非典型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病情严重且扩散迅速,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这次事件中,中国政府迅速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关闭了病源地的市场,加强了医疗救治和疫情监测体系。

通过政府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最终成功控制了这一次的疫情,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总结与展望中国作为传染病历史事件的幸存者,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建立了成熟的疫病预防和控制体系。

无论是通过强化机构的建设、提高医疗水平,还是通过加强疫苗接种与传染病监测,中国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华人社会传播研究概览

华人社会传播研究概览
究所 覆 盖 的 层 面也 已不仅 是 上 文 提 及 的传 播 新 技
作 为一 门实 践性很 强 的新兴 学科 , 传播 学 的发展
及传 播研 究 白诞生 之 日起 ,就 没有 停止 过剥社 会
车 第
1 0 1
现宴 f 照, 没有停 I过 列传播 实 务最新 态势 的关 关 L 往 。20 年 年会仍 然保 持着 这 一优 良的传 统 众所 01
利亚等地的 2 0 0 多位专家和学者汇聚一堂,就 当前
华人 社会传 播研 究所 涵盖 的各种 论题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本次年 会 收到 了论文 30多篇 , 筛选 , 接受 0 经 被
鹌 会 议上 发表 的 论文 有近 2 0篇 ,分 9个 场 次举行 0
了4 5场研 讨 。 如此 大规 模 的国际 学术研 讨会在近 年 来华 人社会 的传 播研 究 中实不 多见 。从 参加会 议 的 人 员构成 来看 ,在 年会上 发表 文 的作者 大都 来 自 仑 两岸三 地 , 中既 肯 期 专 门从事传 播研 究 、 其 教育 工
闵此可 以算得 上是 当前 华 人社会传 播研 究 最新成 果 的一次集 中展 示 。 过这 次年会 , 们可 以对 当前 华 通 我
人社会 怕传播 研 究有 个基本 了解


的传 统 ,但 今天 的传 播 学与传播 研 究 绝 非传 统 的 传 播学 和传播研 究所 能比 。当今华 人 社会 的传播研
毫 不夸张地 说 ,传 播 实务 中任何 的风 吹草 动都 无法 逃 脱传播研 究者 的锐 目,都 已作 为一 个研 究 的课题 或子题被 纳入 了华 人社会 的传 播研 究 当中 。
尽 管传播学 的发展和传 播研 究依 然 保 留着 既有

医学试题整合 - 2

医学试题整合 - 2

试题整合1、2023年9月20日起将猴痘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B)的传染病进行管理A 甲类B 乙类C 丙类D 丁类E 其他2、呼吸道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不包括下列哪一项(D)A 流行速度快B 传播广C 传播途径多D 最易控制E 传染性强3、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病原体从人体的(A)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一类疾病A 呼吸道B 消化道C 皮肤D 泌尿道E 其他4、在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如设置负压病室,病室的气压宜为(A)A -30PaB -20PaC -15PaD -10PaE -5Pa5、HIV感染者慢性炎症的形成机制包含(A)A HIV病毒复制、合并感染、肠道微生物移位、免疫失调和免疫衰老B HIV病毒复制、合并感染、肠道微生物移位C 合并感染、肠道微生物移位、免疫失调和免疫衰老D HIV病毒复制、肠道微生物移位、免疫失调和免疫衰老6、以下描述不正确的是(B)A 相比换用二联方案,维持三联方案或更有利于免疫重建B 相比换用二联方案,维持三联方案不利于减轻炎症程度C 从三联方案转换至二联方案后,患者炎症指标变化或无特定规律D 三联方案中,基于INSTI的方案对免疫重建的益处最为显著7、有利于长期免疫重建、控制炎症程度的ART方案应具备怎样的特点以下描述中正确的是(D)A 耐药屏障高,可快速启动B 病毒抑制力强C 患者满意度高,容易依从,且服药宽容度高D 3个选项均正确8、以下对于HIV感染者慢性炎症的临床危害描述错误的是(D)A HIV相关慢性炎症可增加非AIDS相关合并症风险,进而增加死亡风险B 低CD4/CD8比值与非AIDS定义性疾病发生风险和死亡风险上升相关C 较高的炎症标志物水平与严重非AIDS相关事件或死亡风险上升相关D HIV感染者慢性炎症增加合并症风险,但对生活质量影响很小9、关于HIV,UNAIDS2025年目标是(A)A 95%知晓自身感染状态;95%确诊者获得治疗;95% 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90%拥有良好的HRQoL与幸福感B 95%知晓自身感染状态;95%确诊者获得治疗;90%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95%拥有良好的HRQoL与幸福感C 95%知晓自身感染状态;90%确诊者获得治疗;95%治疗者达到病毒学抑制;90%拥有良好的HRQoL与幸福感10、关于HIV急性期感染抗病毒治疗的启动时机,属于中国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推荐的是(C)A 确诊后尽快进行其他STI(性传播疾病)及HBVHCV,结核感染等的筛查,待筛查结果确认后启动ARTB确诊后进行CD4细胞计数,CD4/CD8检测,如CD4细胞计数<350个/微升,则应尽快启动治疗C 但凡诊断急性期HIV感染,应尽快启动ART 治疗D 确诊后尽快进行耐药检测,根据耐药检测结果选择ART治疗方案后启动11、中国指南对HIV急性期感染定义描述错误是(B)A 感染HIV的6个月内B 部分感染者会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相关的临床表现,大多数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4周后自行缓解C 血液中可检测到HIVRNA和p24抗原D CD4+T淋巴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倒置12、对HIV急性期尽早治疗的临床获益描述全面的是(D)A HIV急性期尽早治疗的临床获益、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IV传播风险、缩小病毒储存库、改善炎症,或能降低合并症风险B HIV急性期尽早治疗的临床获益、改善炎症,或能降低合并症风险、改变病程,或能提升治愈潜能C 缩小病毒储存库、改善炎症,或能降低合并症风险、改变病程,或能提升治愈潜能D HIV急性期尽早治疗的临床获益、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IV传播风险、缩小病毒储存库、改善炎症,或能降低合并症风险、改变病程,或能提升治愈潜能13、中国HIV急性感染期诊疗管理专家共识(2022)推荐在以下有6个月内明确哪些流行性病史的重点人群进行HIV筛查(D)A 患有性病或有性病史,有同性和异性不安全性行为B 有共用注射器吸毒史,有医源性暴露史,有职业暴露史C 有HIV/AIDS患者配偶或性伴侣,HIV/AIDS 母亲所生子女D 以上选项均正确14、HIV急性期感染者传播HIV的风险高,一项美国模型研究中显示(C)的HIV传播发生于HIV感染后()年内A 44.5%,1年B 44.7%,半年C 44.7%,1年D 53.7%,1年15、关于ART和抗HCV治疗的启动顺序,中国2021指南建议:CD4+T细胞计数<(B)推荐先启动ART,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后再适时开始抗HCV治疗A 300个/μLB 200个/μLC 150个/μLD 180个/μL16、中国回顾性队列研究(2010–2018年):HIV/HCV合并感染者vs.HIV单一感染者,合并HCV感染死亡风险增加(D)A 70%B 93%C 184%D 65%17、以下说法描述不正确的是(C)A 中国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指出:使用F/TAF为基础的方案联合SOF/VEL在HCV初治、HIV经治的合并感染者中疗效良好、耐受性和安全性佳B 2018年一项文献综述:HIV/HCV合并感染者接受DAA治疗后总体SVR12达到90%以上C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和DHHS指南2022建议:HIV/HBV/HCV三重感染者可在抗HCV 治疗稳定后,选择包含抗HBV活性药物的ART方案_x000b_进行治疗D 中国2021指南建议:CD4+T细胞计数<200个/μL推荐先启动ART,待免疫功能得到一定程度恢复后再适时开始抗HCV治疗18、系统性文献综述与荟萃分析:HIV感染者中(C)合并HCV感染率最高A异性恋/孕妇B MSMC PWIDD输血者19、DAA治疗可有效降低HIV/HCV合并感染者的疾病负担,改善预后,以下描述全面的是(A)A 恢复免疫、改善肝纤维化、降低HCC风险、提高生存率B 改善肝纤维化、降低HCC风险、提高生存率C恢复免疫、降低HCC风险、提高生存率D恢复免疫、改善肝纤维化、降低HCC风险20、SMART临床试验:HIV/HBV合并感染者的CKD患病率是HIV单一感染者的(A)A 6B 5C 4D 321、坦桑尼亚横断面研究中,HIV/HBV合并感染初治患者肝纤维化发生风险是HIV单一感染者的(B)倍A 5B 3.78C 6D 2.6122、中国HIV感染者中HBV合并感染率达(A)A 11.3%B 10.7%C 14.2%D 6.4%23、以下哪个不是同时具有抗HBV和抗HIV双重疗效的药物(B)A TAFB DTGC 3TCD TDF24、HIV/HBV合并感染抗病毒治疗的其他重要考量包含全面的是(A)A 肝脏安全性、骨肾安全性、耐药、HBV再激活、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B 骨肾安全性、耐药、HBV再激活、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C 肝脏安全性、骨肾安全性、HBV再激活、免疫重建炎性反应综合征(IRIS)25、呼吸系统mNGS检测解读不正确的是(E)A 若痰液或BALF报出上呼吸道常见定植微生物考虑定植B 若痰液或BALF报出很少存在或不存在口腔的病原体需考虑致病C 若呼吸道标本检出结核分析杆菌复合群需考虑致病D 若呼吸道标本检出NTM需结合物种排名以及类别来考虑致病E 若呼吸道标本检出真菌,需考虑致病26、mNGS检测的优势是(D)A 价格便宜B 操作简单C 直接指导临床诊断D 检测罕见病原E 检测时间长27、结核院感防控不正确的是(D)A加强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B加强手术器械等医疗用品的消毒灭菌工作C规范使用医疗用水、无菌液体及液体化学消毒剂D发现感染优先治疗,不着急上报E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28、结核病的诊断原则错误的是(C)A结核的诊断是以病原学(包括细菌学、分子生物学)检查为主B需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胸部影像、相关的辅助检查及鉴别诊断C以mNGS检测结果作为确诊依据D以病原学、病理学结果作为确诊依据E综合病原学检测和临床检查来诊断29、以下哪一项不是结核实验室检测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的是(A)A mNGSB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C 线性探针分析D 恒温扩增技术E 基因芯片检测30、制定初始经验性治疗的方案需要考虑测因素不包括(D)A宿主特点B当地流行病学C感染部位D患者性别E药物PK/PD31、抗感染治疗疗效欠理想时需要考虑因素不包括(B)A诊断是否正确B患者心理健康C病原体培养结果是否可靠D给药方案是否合理32、药物热是各类抗菌药物均可引起的,潜伏期多为(C )天A 3~5B 5~7C 7~12D 9~1433、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C )A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B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34、下列选项中,属于更换抗菌药物的理由是(E)A覆盖原来未覆盖病原体B增强抗菌活性C提高组织浓度D改进耐受性E以上都是35、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除血管导管后(B )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A 12小时内B 24小时内C 48小时内D 3天内E 1周内36、单独输注静脉内脂肪剂(IVFE)时,应每隔(D)更换输液装置A 4 小时B 6小时C 8 小时D 12小时E 24 小时37、新生儿PICC置管后预防感染的措施,不正确的是(B )A 推荐使用无菌透明敷料或纱布敷料覆盖置管处B 定时更换敷料C 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有关要求执行手卫生D 中心静脉导管及PICC,尽量减少三通等附加装置的使用E 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38、新生儿PICC置管部位首选(D)A 颈内静脉B 贵要静脉C 肘正中静脉D 大隐静脉E 头静脉39、考虑到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凝血功能尚未成熟,推荐使用(A)的肝素溶液封管以保证安全A 1 IU/mLB 2 IU/mLC 3 IU/mLD 4 IU/mLE 5 IU/mL40、下列关于猴痘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中,错误的是(C )A卧床休息,注意补充营养及水分B体温高者,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予解热镇痛药退热C调高室内温度,促排汗,出汗越多恢复越快D保持皮肤、口腔、眼及鼻等部位清洁及湿润E皮疹部位疼痛严重时可予镇痛药物41、下列对猴痘并发症的治疗方法中,错误的是(E )A继发皮肤细菌感染时给予有效抗菌药物治疗B根据病原菌培养分离鉴定和药敏结果加以调整C出现角膜病变时,可应用滴眼液,辅以维生素A等治疗D出现脑炎时予镇静、脱水降颅压、保护气道等治疗E建议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42、猴痘的皮损期更集中在(B)A口腔黏膜B面部和四肢C角膜D生殖器E胸前43、下列有关猴痘病原学特点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A耐湿润和高温B病毒颗粒呈砖形或椭圆形C大小为200×250nm,有包膜D基因组为双链DNAE分为西非分支和中非(刚果盆地)分支两个分支44、下述(A)属于猴痘的临床表现A发热、淋巴结肿痛,皮肤离心性分布,第1-3天斑、丘疹,4-5天疱,6-7天脓疱B高热少见,无淋巴结肿痛,皮疹向心性分布,疱疹壁薄,四期皮疹同存C疱疹单侧、可有低热、斑丘疹数小时后即可至疱疹D单一疱疹。

《中国新闻史发展综述报告3900字》

《中国新闻史发展综述报告3900字》

中国新闻史发展综述报告目录引言 (1)一、文字载体技术:传播的缘起 (1)二、印刷术:新闻传播发轫的助力 (2)三、电子技术:大众传播发展的支撑 (3)(一)广播传播时期 (3)(二)电视传播时期 (3)四、互联网技术:传统新闻传播更新的基点 (4)(一)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方式 (4)(二)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过程 (4)(三)新技术颠覆了传统新闻的传播理念 (5)总结 (5)参考文献 (5)引言“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

”科技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新闻传播的不同阶段,科技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科技的推动下,传播媒介经历了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阶段,与之相应的,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经历了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4个阶段。

自有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开始,科学技术就在其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于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现有研究多侧重于探究现代技术对电子传播、互联网传播两个阶段的影响。

本文拟系统分析探究科技在纸质媒介、电子媒介(广播与电视)、互联网媒介等发展过程中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对新闻和新闻媒介的定义学界也存在着不同看法,现采用一般意义上的定义:新闻是人们通过传播媒介而传播的具有社会认知价值的最新发生的事实信息。

[1]传播媒介是指传递信息的手段、方式或载体,如语言、文字、报纸、书刊、广播、电视、电脑、电话、电报等。

[2]一、文字载体技术:传播的缘起文字传播时期对应的时间大概是文字产生之后,至印刷术流行以前,严格来说这段时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主要是信息传播,是新闻传播的早期阶段。

技术演进表现为文字载体的不断优化,文字逐步由记事向传播过渡。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陶器上的。

[3]陶器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石头、木棒,已经需要人类的技术加工,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技术发展的产物,陶器上的文字多是符号表象,反映了原始人类审美的精神世界。

我国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我国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我国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一、概述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登革热疫情逐年上升,已成为影响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本文旨在分析我国登革热的流行特征,以期为预防和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从地理分布上看,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省份。

这些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蚊子的繁殖生长,加之人口密度较高,使得登革热疫情在该地区尤为严重。

此外部分内陆省份如云南、贵州等地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疫情,但总体上较东南沿海地区要轻。

其次从季节性变化来看,我国登革热疫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

这是因为在这段时间内,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蚊子的繁殖生长。

同时夏秋季节人们外出活动增多,容易受到蚊子叮咬,从而增加了感染风险。

因此夏秋季节应加强登革热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再者从人群分布来看,我国登革热患者以青壮年为主。

其中儿童感染率较低,主要原因是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相对较弱;而成人由于免疫力逐渐下降,且常有慢性病史等因素,感染后病情较重。

因此加强对成人的健康教育和疫苗接种工作至关重要。

从疫情监测与应对策略来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疫情监测网络和应急预案。

然而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疫情信息发布不及时、疫苗接种率偏低等。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防控措施,提高公众对登革热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1. 登革热的概述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登革热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更为严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登革热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是世界上登革热疫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病例发生。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皮疹等。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出血性症状,如皮肤、黏膜、内脏出血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此外登革热还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如休克、急性肾功能损害、脑炎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精炼版绪论一、新闻传播史的含义新闻史是一门科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事业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的科学。

它和新闻理论、新闻业务一样,都是新闻学的组成部分。

二、新闻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宏观的角度来说,需要研究的是整个人类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特别是阶级社会诞生以来,各个阶级和阶层,运用各种有效的新闻传播手段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

思考题:简述学习中国新闻史的意义。

第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国新闻传播发展的优良传统。

第二,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和参考历史上各种新闻传播媒介的工作经验。

第三,帮助我们更好地向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学习。

第四,帮助我们丰富有关新闻传播的历史知识。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唐--中国报纸的起源三种说法:周朝说;汉朝说;唐朝说唐朝说被公认。

中国古代报纸起始于唐朝。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713-742年)发行的开元杂报,是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已被较多的历史资料证实。

《敦煌进奏院状》(2份)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报纸:887年。

现藏伦敦不列颠图书馆的敦煌进奏院状(1983年方汉奇先生考证)唐代新闻传播活动的意义: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带有官报性质的新闻传发活动,揭开了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序幕,在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宋的新闻事业:一、邸报──官报到宋代开始叫邸报。

二、宋代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三、小报—非法民报小报产生背景与屡禁不止的原因:(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小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非官方报纸内容:未经发布的官员任免信息和臣僚奏章、时事性政治材料等。

产生原因:邸报的内容和发行受到严厉控制,民众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小报应运而生。

但一出生就受到查禁。

被禁原因:触犯了封建统治者议论朝政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有些内容涉及朝廷机密。

屡禁不止的原因:小报的新闻色彩远比邸报浓厚,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民意。

如宋高宗绍兴7年,御使胡铨写了一份奏疏,请求“斩秦桧以谢天下”,邸报不登,而小报全文照发。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新闻传播史追溯至古代,从这一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不仅是一次跨文化和跨时代的发展,也是一次国家发展与新闻传播之间相互尊重、互相促进的过程。

我国古代新闻传播,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至3世纪,其历史文献从汉唐以及先秦诸子演义中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公元前7世纪,洛阳西城的天文台修建了报晓鼓,标志着中国新闻传播史的开始。

公元前7世纪,齐国发明了特殊的信息传播系统,即“书信使”,它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通讯方式之一。

《淮南子》曾经提到,古代中国有“统一行政俱乐部书状”,每个人给另一个人派送书信,用以传播信息。

随着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中国新闻传播也进一步发展。

公元前3世纪,出现了第一批新闻报纸,以“阳光报”为代表,主要向人们传播朝廷、政府的令牌信息和公告,它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新闻报纸,它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开启了新闻传播的新纪元。

随后,宋朝出现了《竹书纪年》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著名的记录集。

它将所有重要的国家事件、神话传说、故事和社会现象等编纂成一部有记载价值的史料。

元朝时期,新闻传播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它推出了“报刊”和“书记”,报刊是由官方或各地文人编辑打印的新闻传播产物,而书记则是一种以歌词或诗歌性格的新闻。

此外,元朝也开展了大量的教育性活动,如《书目精要》、《旧史补遗补》以及《太平御览》等,在新闻传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朝时期,新闻传播进一步发展。

它推出了《学易通鉴》《续新闻》《外汇报》《内务府报》等一系列新闻刊物,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时事新闻和文化发展。

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新闻传播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有影响力的报纸杂志陆续问世,如《北京日报》《人民日报》等。

20世纪30年代,还出现了“民族传播”的概念,即给予社会底层群体更多的新闻传播权利。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香港,中国新闻传播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科技的发展,新闻传播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传媒与乡村社会_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_评价与思考

传媒与乡村社会_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_评价与思考

传媒与乡村社会:中国大陆20年研究的回顾、评价与思考Ξ■ 郭建斌【内容摘要】 本文回顾了中国大陆大众传播媒介与乡村社会相关研究的历史。

它把20年的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发表或出版的研究成果为蓝本,分别从研究的理论切入点、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评述,对这20年研究总的印象是从理论支点到研究方法都显得有些单一。

但是这20年研究的探索者们作为理论和方法的“早期试用者”,功不可没。

最后,作者就拓展现有的研究视野问题从“对已有的传播理论的追问”以及“朝‘传播社会学’方向努力”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 传媒;乡村社会;中国大陆;回顾;评价;思考 1980年以来的有关传媒与乡村社会的问题,有两道截然不同的景观;一是新兴的传播学学科的初涉研究人员对于传媒积极效果的乐观,其重点在传媒促进社会发展方面;二是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对于传媒给乡村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的担忧,。

现代传播媒介作为一种新兴的人类交往手段,从城市进入农村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传播学无论是作为一门学科还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field),仅仅停留在媒介形态的优劣的争执上并不能完成研究赋予的使命,惟有进行全面、深入的学理性探索,才是学界应该关注的重点。

本文仅对近20年来中国大陆所进行的传媒与乡村社会相关的研究历史作一个粗略的梳理,问史以便明势,推陈以期出新。

20年,三个阶段传媒与乡村社会作为一类研究问题在中国大陆被提出并开展实际的研究工作,至今不过20年的时间。

这类研究问题之所以能够成立,其重要的前提就是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在中国大陆被引入,并且获得了局部“合法身份”。

在传播学学科身份不断得到承认,其影响日益扩大的过程中,国内研究人员从对外国传播学理论译介到在本土开展实地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传媒与乡村社会方面的研究工作自然属于在本土开展实地研究的一方面内容。

自1982年开始的有关传播事业现状、受众与传播效果等诸多调查研究中,均涉及乡村地区的大众传播的问题(裘正义,1993年,第54页)。

中国新闻传播史

中国新闻传播史

演变过程
02
03
传播范围
邸报从手抄传播到印刷传播,逐 渐发展成具有新闻特点的报纸, 称为“邸报”。
邸报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从朝 廷内部传到地方,甚至传到国外 。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及特点
传播方式
古代新闻传播主要依靠人力进行,如驿站、信使等,速度较 慢。
传播特点
新闻报道内容较为简单,主要是皇帝的言行和朝廷政事;报 纸形式较为单一,主要是手抄或印刷的纸张。
03
现代新闻传播时期
现代报纸的繁荣与变革
报纸种类的增多
01
随着社会的变迁,报纸的种类逐渐增多,包括政治报纸、商业
报纸、专业报纸等,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
报纸发行量的增长
0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报纸的发行量大幅增长,成为人们获
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报纸内容的丰富
03
报纸内容逐渐丰富,包括新闻报道、评论、副刊、广告等,满
04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应运而生,对传 统新闻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全球化趋势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信息传播速度快捷,跨文化 交流成为常态。
社会化媒体兴起
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体形式不断涌现,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改 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
中国新闻传播史
2023-11-08
目录
• 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 近代新闻传播时期 • 现代新闻传播时期 •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 • 中国新闻传播的未来展望
01
古代新闻传播时期
古代报纸的起源与演变
01
古代报纸的起源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试论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新闻传播学中的女性主义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近年来逐渐崭露头角。

随着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和女性地位的提升,人们开始关注媒体中对女性的呈现和对性别议题的关注。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中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性别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对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和推动社会性别平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当时,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界开始兴起对于性别议题的关注,开始有学者开始关注女性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影响。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对于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的讨论逐渐升温,也促进了女性主义研究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萌芽。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女性主义研究逐渐在新闻传播学领域站稳脚跟。

学者们开始探讨女性在媒体报道中的形象塑造、话语权控制等议题,以及媒体对于性别角色和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方式。

更多的女性学者也加入到新闻传播学领域,为女性主义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视角。

通过对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起步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学术界的逐步认可和重视,也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相信女性主义研究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有更深远的影响力。

2.2 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女性主义研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中国开始兴起女性解放运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女性主义的声音逐渐在学术领域中崭露头角。

在中国新闻传播学领域,女性主义研究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女性主义理论逐渐被引入到新闻传播学的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主义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和成就,不断丰富和完善了女性主义理论体系。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邵培仁摘要 本文回顾和总结了20年来两岸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缘起、历程和实绩,分析和描述了本土化研究的目的、问题、特色、发展趋势和各种学术争论,对已取得的科研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本土化研究可使传播学真正融入中国的学术海洋,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关键词 两岸三地 传播学 本土研究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已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它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曾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传播学是舶来品,但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也不乏对传播现象和问题的精彩描述和深刻论析。

要客观、冷静、全面地看待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既不要自高自大,也不要妄自菲薄。

其实,在虚心吸收、消化西方传播学知识的同时,潜心探究祖国文化宝库中关于传播原理与理念的珍藏,向世界展示中国人特有的传播思想和智慧,进而开辟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新天地,已成为两岸传播学者20多年来的共同责任和追求。

一 缘起与发展中国传播研究起步较晚,而“传播学研究本土化”的提出则更晚。

在台湾地区,第一部传播学著作是徐佳士在1966年出版的《大众传播理论》。

在香港地区,余也鲁在1978年首次译述出版了宣伟伯的《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在1980年出版了《门内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代传播》。

在祖国大陆,虽然刘同舜、郑北渭、张隆栋早在1956年和1958年就分别翻译发表了介绍西方传播学的文章,但研究性的文章直到1978年才出现。

这一年7月,郑北渭发表了《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学》两篇文章,引起了新闻学界的兴趣。

1988年,戴元光、邵培仁、龚炜出版了大陆第一部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与应用》。

但是,这些还都不是本土化的传播学研究。

本土化研究有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

1 以中国传播研讨会为阵地的本土化探索传播学研究本土化,实际包括了“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和“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两种说法。

首先提出“传播学研究中国化”的人,可能是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的创立人兼中心主任余也鲁。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doc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doc

中国新闻传播史(理论框架梳理)年以前的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731-公元741)981年)999年),最晚在万历年间就已经是一项公开的社会行业了天启这一段时间,估计仍是手抄和雕版印刷两种方式并存,崇祯末年才出现了伙伴印刷的报纸中国古代、《天变邸钞》、《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原件)1580)就已经有民办雕印的报纸了1200多年的历史,小报有近千年的历史,民间报房出的邸钞、京报有近四百年的历史1823.7 巴达维亚麦都思1828 马六甲纪德散张编印1827-1828 澳门罗中英对照1833.8.1 广州郭士立1834.1《新闻纸略论》1838.10 广州麦都思1822.9.12 周刊境内第一家外文报纸1828 澳门第一份英文报纸1827.11.8 马地臣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1831月刊1835.9.12林则徐的“澳门新闻纸”译于此1831.7.28 伍德1835.5裨治文(在华外报)香港第一份外文报纸)1843、《中国邮报》)1845.2.20 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香港最早的英文报纸麦都思1855《布告篇》香港最早的中文铅印刊物1857.11.3 孜剌报馆1864-1865改为《香港中外新报》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1871.3.18 德臣报馆.溪安门上海第一份英文报刊字林洋行)1864.7.1 综合性日报90年代三足鼎立1874.9.5改名为《万国公报》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在华外报)上海最早的中文商报日报美查1882.8.10更名而来副刊之第一《消闲报》最早的中文晚报《夜报》与南方的《万国公报》一同成为当时在华外人主办的最有影响的政论性报刊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现《金山日新录》1854.4.22 旧金山《东涯新录》1855.1.4 美国教会报纸《沙架免度新录》1856.12 萨克拉门托司徒源(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报)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的初步展国人自办美《华美新报》1883 纽约第一家华文报纸国《檀山新报》1883.3.16 “隆记报”《叻报》1881.12.10 叶季允南洋第一报中报业的新(新加坡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出现最早、大发展北京强学会机关报冲破封建加寿命最长的华文日报)言禁坡《星报》1890 林衡南《日新报》1899 林文庆《天南新报》1898.5.26 邱菽园(维新派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份机关报和在海外的重要舆论阵地)年,兴中会在檀香山成立时期的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事业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形成(1906.9-1911.10.10)《中国女报》1907.1 秋瑾. 《楚报》1905 武汉最早的革命报纸《神州日报》1907.4.2 于右任创办的第一家日报武汉《商务报》1909.10.8上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大江报》1911.1.3《亡中国者和平也》1911.7.17 何海鸣海《民呼日报》1909.5.15 《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1911.7.26 黄侃《民呼日报》1909.10.3 “竖三民”报《伊犁白话报》新疆我国最早用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的报纸《民立报》1910.10.11 中兴通讯社1904.1.17 骆侠挺广州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通讯社武昌起义辛亥革命1912.1.1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新闻事业的短暂繁荣《民权报》戴季陶、何海鸣言论激烈“共和党-进步党”报系《中华民国》1912.7 “用户共和,防止专制复活”“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横三民”报《国民新闻》1912.7.20 “用户共和政体”新闻事业在逆境中发展民国初1912年底,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年的新“葵丑报灾”1913年闻事业《电信条例》1915.4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涉及无线电事业的发律东京通讯社1914. 邵飘萍东京新闻编译社1916.8 邵飘萍北京《京报》1918.10 邵飘萍北京大型日报报纸的企业化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申报》《新闻报》1915.9.15马义引入中国李大钊上海毛泽东周恩来三次论战闻事业中国最早的新闻教育机构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建党)广州瞿秋白上海团中央机关报团中央机关报恽、萧、李党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工人报刊国民党一大)毛泽东——“为了革命”办报大革命统一战线性质的报刊闻事业1924.2.1 巴黎周恩来瞿秋白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日报第一次国内战争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的一家五卅运动中的新闻斗争成舍我成舍我《世界话报》1925.10.1 北京成舍我大报动向《大公报》1926.9.1 新记公司接办复刊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不党、不私、不卖、不盲”——办报方针中国共产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1920.11.2党成立和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1923.1.23 奥斯邦(美)—最早外国人在中国设立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大革命时开洛公司广播电台1924.5 上海早期外商在上海开办的广播电台中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座中国广播事业诞生期的新闻哈尔滨广播电台1926.10.1 我国政府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事业上海新新公司广播电台1927.3.18 我国自办民营最早的一座广播电台国闻通讯社1921.9 上海胡政之通讯事业申时电讯社1928 《申报》加《时事新报》上海1927年4.12和7.15 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国统区革命根据地共产党的斗争. 《布尔塞维克》1927.10.24 上海瞿秋白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红旗》周刊1928.11.20南京. 《上海报》1929.4.12 上海人民政权下的新闻事业系统(1931.11.7—1934.9). 《红旗日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通讯社(“红中社”)1931.11.7 瑞金闻事业《红旗周报》1931.3.9 上海《红色中华》报1931.12.11 瑞金史量才. 《斗争》1932.1.21 上海《青年实话》1931.7.1 江西永丰《红星报》1931.11.7 瑞金邹革命文化运动沪杜重远. 创造社(1928—1929)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大众生活》1935.11.26上海邹太阳社(1928—1930)《红色中华》陕北版1935.11.25 瓦窑堡《生活日报》1936.6.7香港邹鲁迅支持的社团刊物:《朝花》《未名》十年内《生活星期刊》1936.8.23上海邹《奔流》《语丝》《萌芽月刊》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抗日救亡战时期《中国的西北角》1936.8 范长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1930.3.2 上海《红色中华》《新中华报》1937.1.29 延安的新闻《红星照耀中国》1937.10 斯诺中国新闻研究会1931.10.23 “红中社”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事业“左翼记联”)1932.3.20 《解放》1937.4.24 延安.《救国报》1935.5.15 巴黎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1939-1940)国统区的新闻事业.沦陷区的新闻事业新华通讯社的独立发展.上海“孤岛”延安与人民广播事业的创建郭沫若(1937.11.12—1941.12.8)新华通讯社1937.1 延安邹《译报》1937.12.9 上海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12.30 . 夏衍1937.11.8(“青记”):上海. 《全面抗战》1937.12.16 邹《华美晚报》延安汉《群众》周刊1937.12.11 中共《大美晚报》口《新华日报》1938.1.11 .《每日译报》1938.1.21国际新闻社1938.9(“国新社”)范长江《文汇报》1938.1.25《保卫中国同盟新闻通讯》1938.6 宋庆龄严宝礼香《星岛日报》1938.8.1 胡文虎.《申报》港《华商报》晚刊1941.4.8 .《新闻报》1942.4.1 《大众生活》周刊1941.5.17 邹《光明报》1941.9.18重庆“重庆各报联合版”1939.5.6澳门《救灾特刊》1937.9东南亚《南洋商报》1940.12.1 胡愈之、陈嘉庚《星洲日报》郁达夫、胡文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统区的新闻斗争解放区的新闻事业的发展《联合日报》《晋察冀日报》1945.9.12《联合晚报》《人民日报》1946.5.15 邯郸《救亡日报》《建国日报》1945.10.10 《抗战日报》《晋绥日报》上《文萃》周刊1945.10.9 《人民日报》1948.6.15 迁平山海《消息》半周刊1946.4.7 (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群众》周刊1946.6.3 迁回上海《人民日报》1949.3.15 迁北平(中共中央机关报)中联广播电台1946.3 .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949.9.27人民解《文汇报》1945.8.18放战争《新民报晚刊》1946.5.1时期的《解放报》1946.2.22 北平新闻事香《正报》1945.11.13 中共业港《华商报》1946.1.4 复刊“拒检运动”1945年8、9月间重庆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解放区新闻事业的收缩第二条战线《中国学生导报》重庆中的进步学《学生报上海生报刊北平时期事业事业事业(4)新闻理论与新闻业务研究复旦王中《新闻学原理大纲》(5)关于中国报纸的传统问题5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主要背景57年整风运动、反右斗争扩大化58年“大跃进”在曲折中发展59年庐山会议、反右倾运动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在摸索中前进60年到61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政治经济的息息相关60年到62年三年困难时期63年到66年经济调整时期、文化大革命爆发全面建社会主经济事业的发展与调整(总述:57—60)义时期的新闻报纸与期刊.新华社广播与电视新闻摄影与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事业《新民晚报》1958.4 北京电视台1958.5.1 .新闻纪录片北广1959.9 建立《天津晚报》1960 . (央视前身)《雨越大干劲越足》《中国现代报刊史讲义》1959 人大《羊城晚报》1957.10.1 广州. 《简明新闻》1959.11.2 1958.9 陈.勃《北京晚报》1958.3.15 北京. 沈力《团结报》1957.8.1 .《体育报》1958.9.1 .《科学报》1959.1.1 .《红旗》杂志1958.6.1 北京.60年以前,57—60)整风运动中的新闻事业.“大跃进”与新闻宣传全面建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57.3 北京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设社会主义时60年代初期新闻工作的主要经验和教训(60—66)期的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0—1961年闻事业全党办报、群众办报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燕山夜话》—《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邓拓“马南邨”《三家村札记》—《前线》半月刊邓拓、吴晗、廖沫沙“吴南星”《长短录》—《人民日报》夏衍、吴晗、孟超、廖沫沙、唐弢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展开报纸与期刊小报(1966年夏—1968年秋)广播电视及其它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文革时《人民日报》种类彩色电视北京试播1973.5.1期的新《解放军报》产生及消失的原因上海试播1973.8.1闻传播《红旗》杂志导致的问题北京、上海、天津彩色电视试播1973.10.1事业文革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宣传伎俩、经验教训年,国家重要领导人相继去世,10月“四人帮”垮台10年,终于一日。

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

回顾与前瞻: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

Review and Prospect: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Past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作者: 邓绍根[1]
作者机构: [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25-40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5期
主题词: 新中国成立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未来展望
摘要:新中国70年是百年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
史研究历经四个阶段,即曲折前行(1949-1977)、恢复展开(1978-1999)、反思创新(2000-2012)和繁荣发展(2013至今)等。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新闻传播史研究队伍日益壮大,思想不断解放,视野不断拓展,范式不断更新,内容不断丰富,方法不断创新,成果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升,学术地位和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新中国70年新闻传播史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巨大,是中国新闻传播史研究者砥砺前行,开拓创新的70年;也是新闻传播史研究受国家重视、国家社科资助力度最大、涌现成果最多、社会反响最好的7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难以将所有研究成果纳入到上述3个概念范围中分述$
有组织开展中国传播 史 研 究 的 序 幕 $ 会 后 出 版 了+ 从 零 开
本文集中于对中国大陆学者关于中国古代传播史研究 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 一书$ 这次会
的回顾#对近现代新闻事业史的研究不欲在此讨论$
议在学科建设上的重要意义在于# 第一次将中国传播史研
概 论 , %联 合 国 教 科 文 组 织 的 报 告+ 多 种 声 音 #一 个 世 界 , 于是多学科学者成果的汇集 # 缺乏一个统摄性的理论概念
等中译本出版为标志#传播学开始受到我国学术界的关注$ 系统$
当代传播 2006 年第 6 期
新闻传播史 COMMUNICATION S
这一阶段出版的个人专著有李敬一的 ! 中国传播史" 出版管理上%宋代制定各种法令’条例%进行严格的书报检
发论证了南宋临安出现的发达的新闻活动345%以及明代的邸 在传播效果上提出了) 难论+ ‘ab&
报和急选报6 7 8& 李彬对唐代的官方传播网络) 进奏院 + 以及
# 2$ 政治制度与传播的关系研究
进 奏 院 状 报 进 行 了 研 究 9:;%他 认 为 唐 代 的 传 播 发 展 为 后 来 的
色%身份%组织%制度%机制等#是传播制度层面的研究)’ 3( 计划的推进阶段$
!!
传播观念史#是对历史上人们关于传播的认识%理念%伦理%
经过香港传播学者余也鲁% 台湾学者徐佳士的大力倡
习惯等的研究$
导#1993年在厦 门 大 学 召 开 了 ! 首 届 海 峡 两 岸 中 国 传 统 文
物 质 %制 度 和 观 念 这3个 彼 此 关 联 %相 互 作 用 的 层 面 基 化中- 传. 的探索座谈会" $ 来自两岸四地的文学%哲学%历
# 2$ 在 传 播 制 度 研 究 中 %一 些 学 者 从 宏 观 上 概 括 了 中 者要养浩然之气QRS& 学者们指出%儒家的传播思想与实践的
国古代文化传播的特点%如秦志希所分析的) 定于一尊+ 的 核心是传播与现实政治紧密相连%掌握传播话语权%借助传
一元格局的传播体制%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凝结东方智慧 播实现对道德的规范%引导社会舆论TUV& 黄星民从传播过程
义比较出发探讨了中西方传播观的异同% 指出产生于现代 家等%既有专门研究%又有比较研究%研究中学者互有辩难&
工 业 社 会 的 西 方 传 播 观 具 有) 空 间 倾 向 + 性 %重 视 横 向 传 例如%余晓莉认为道家的传播思想不能简单地从) 愚民+ 的
!"
播 ,产 生 于 东 方 农 业 社 会 的 中 国 传 统 传 播 观 具 有) 时 间 倾 角度去理解%道家) 反传播+ 的观点不能成立Z[\& 张翅分析了
本能反映出我国传播史的主体内容$ 20多年来中国传播史 史 学 %语 言 学 %民 俗 学 %人 类 学 %经 济 学 %新 闻 传 播 学 等 领 域
的 研 究 #还 不 能 说 已 经 在 研 究 领 域 方 面 取 得 了 共 识 #因 此 # 的22位学者首次进行了跨学科的深入讨论#拉开了有计划%
C ONTEMP ORARY 新闻传播史
20年来中国传播史研究回顾
!王 琛
/ 中图分类号0 G206/ 文献标识码0 A/ 文章编号0 1009*5322’ 2006( 06*0044- 3
1 内容提要2 对中国古代传播史的研究#即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实#源自海内外华人学 者对传播学! 本土化" 的学术追求$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此研究大致经过了 3 个阶段#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规模逐渐扩大$ 本
沙莲香主编的 + 传播学* **以人为主体的图像之谜,
富 的 信 息 交 流 现 象#如 果 中 国 传 播 史 的 研 究 #包 罗 万 象 #无 ’ 1990( 中 #也 涉 及 到! 中 国 传 统 传 播 方 式 及 特 点 " 等 中 国
所不及#则学科界限不能统一#也就无从谈起专业领域和课 题进展$ 所以笔者将传播史的领域初步界定为&’ 1( 传播媒
最 终 成 为 封 建 社 会 老 百 姓 的 道 德 自 觉 %) 身* **家* ** 2005年 % 由 金 冠 军 ’ 戴 元 光 主 编 的 四 卷 本! 中 国 传 播 思 想
国* **天下+ 的社会生活传播结构因而被建立$& 马鸿盛分 史" 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采用编年史的体例%
# 先秦两汉卷$ % 该书在理论架构上还是传统史学模式%史 查等%用行政的’法律的以及纠察的手段进行EFG&
论多于对传播学的诠释!& 李敬一在2003年出版了! 中国传
3’新世纪以来%中国传播史研究向深度和广度拓展&
播史论" %对研究框架做了进一步探索%从史实论’人物论’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传播史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
思想论’技术论’发展论5个方面对古代传播进行了专题式 兴旺局面%显示了向深度和广度拓展的特点&
的 论 述%每 个 专 题 也 有 纵 向 的 历 史 描 述"%展 现 了 专 题 研 究
2001年%) 中国传播研究资助项目+) 五史六论+ 中的
的形态& 此外%周月亮的! 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 基本上是 ) 三论+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HIJ& 郑学檬的! 传在史中(中
事实上#这样做有相当的困难$ 检阅已出版的论著#会发现 社会组织及其传播方式% 政治领域的传播和传播理论观念
围绕中国历史上的! 传播" 现象所进行的研究庞杂多样#除 等进行了研究#进而归纳出反映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特征的3
了传播思想史%新闻史%媒介史等领域#还涉及到修辞史%广 种传播结构形态$ 该 书 从 传 播 学 角 度 对 中 国 文 化 进 行! 形
向+ 性%重视纵向传播-./& 关于古代新闻传播%比较显著的是 法家在传播的功能’内容’体制’策略等方面的创造性认识] ^ _&
尹韵公的系列研究% 他根据有关三国的古籍中的近百条史 黄星民比较了墨子与韩非子传播效果观% 认为墨子方法论
料 %对 该 时 期 的 新 闻 信 息 传 播 进 行 了 初 步 探 讨012,从 史 料 出 ) 兼+ %在传播效果上提出了) 染论+ ,韩非方法论) 矛盾+ %
想的研究& 陈力丹对吴予敏的! 无形的网络" 进行了回应和 与信息传播" 主要从) 汉字的哲学解析与信息传播+ 和) 汉
补充%他指出%孔子的传播思想以人伦为基础%将已存在的 字的艺术解析与信息传播+ 两大方面进行传播研究& 以汉
社会秩序赋予了合理的灵魂%实现了权力伦理化%通过灌输 字为基本传播符号% 从中解释独具特点的中国传播观念&
20世 纪80年 代 #以 美 国 学 者 施 拉 姆 等 所 著 的+ 传 播 学
第一次对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未来发展做了规划和部署$ 厦门会议之后# 孙旭培组织两岸28位多学科学者编写
了+ 华夏传播论,’ 1997( #$ 该书分为绪论%传播与媒介%各 领域的传播%传播的主体是人%传播体制%中外传播交流等6 章#学者们探索了中国传播史研究的广泛领域$ 这部著作由
# 1$ 先秦诸子的传播活动和传播思想研究
声武分析了先秦儒家卓有成效的传播方式%包括游说诸侯%
一些学者探讨孔子关于传播与政治’ 传播的内容与形
办学授徒%编辑整理古籍和著书立说等!"#& 值得注意的是邵 式’传播与反馈等的传播观念KLM& 还论 及 了 孔 子 的) 有 教 无
培 仁 研 究 了 中 国 古 代 受 众 的 信 息 接 受 特 色 % 认 为 ) 观 + ’ 类+ ’以) 仁+ 为核心 的 教 育 传 播 思 想 及 其 对 传 统 文 化 的 贡
的传播技巧以及独特神韵的传播媒体) 汉语 + ’()& 周月亮指 的角度讨论儒家的礼乐传播WXY%将礼乐文化制度和传播行为
出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根本性特征在于它的大一统体制所 规范联系起来的较为深入和独到的观察&
规定的自上而下的垄断性’封闭的开放性等*+,& 黄星民从词
关于其他诸子学派传播观念的研究遍及道家’墨家’法
专制政治是中国传统社会运转的杠杆% 传播的形态是
新闻史营造了历史氛围%进奏院状’笔记小说与讲唱活动这 直接表现着社会政治文化的活的机制& 吴予敏分析了帝制
告史%教育史%文学史%中外交流史%翻译史%旅游史%邮驿 史%印刷出版史等#再拓展一些#便涉及到民俗史%礼仪史%
式结构" 分析的尝试是独到的#它初步规划了传播媒介史% 传 播 制 度 史 和 传 播 观 念 史 的 基 本 雏 形 和 理 论 框 架 !$
社会史%政治史%宗教史等$ 几乎各个领域都涉及到无比丰
文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回顾$
1 关键词2 中国传播史)研究综述)传播学本土化
20世纪80年代我国传播学界提出传播 学! 本 土 化 " 的 一些学者运用传播学这一新视角来观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概念后# 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中发掘传播的理论观念与史 传统#从而开始了对于中国历史上传播现象和观念的研究$
实#成为努力的方向之一$ 20多年来#这一学术方向经历了 吴予敏 在1988年 出 版 了 专 著+ 无 形 的 网 络* **从 传 播 学 的
对 文 化 扩 散 的 中 国 史 研 究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