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
1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2木铎——中国古代的传播活动中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
3邸报: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管报到了宋代,开始出现在政府中枢部门统一管理下统一发布的正式官报——邸报—我国最古老的报纸(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机构是都进奏院)
4小报:始见于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
5黄皮京报:北京明间报房所出的报纸,通称京报。

同治以后,各朝民间报房所出的报纸普遍加上了封面,有了报头,大部分封面使用黄色连史纸,因而称为黄皮京报
1《申报》是上海的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创办的目的是为了挣钱
《申报》特点:在新闻业务上,《申报》将新闻报道放在首位;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申报》在国内报纸中最早使用了电报(最早发布号外),开辟了我国报纸利用电报在国内传递新闻的新路;《申报》不断拓宽新闻报道面,大量报道社会新闻;《申报》还很重视报纸言论工作。

重视发表副刊文字,是《申报》在新闻业务上的一大创造性举措;在广告、发行等报业经营上,《申报》也有不少成功经验,创刊之处采用廉价销售的营销策略,并且雇佣报童在街头叫卖;在经营业务上,申报馆除了出版《申报》外,还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从事其它出版行业;申报管还在国内率先出版了以图画为主的刊物(《寰瀛画报》
2在华外报的作用: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分类统计各类报纸
宗教性报刊:(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1815年8月5日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刊
意义: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2)《杂闻篇》是马礼逊于1833年4月29日在澳门创办的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3)《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创办人和主编为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
意义:宗教性中文报刊,旨在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征服中国人骄傲自大
的排外心里
(4)《万国公报》林乐知,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历史最长、发行最广、影响最大
商业性报刊:(1)《孖刺报》中文版的《香港船头货价报》1857年11月3日在香港创刊意义: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经济类报纸、最早的以单页
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

(2)《香港华字日报》1872年4月
意义:香港近代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申报》1872年4月30日美查旧中国最有影响的民间报
纸,我国商业报纸走向成熟的标志
《字林沪报》
(3)上海
《新闻报》
《上海新报》1861年11月19日上海最早的中文商业报纸,是国
内最先使用白报纸印刷的报纸
综合性的新闻报刊:(1)1853年8月1日,香港最早的中文刊物《遐迩贯珍》创刊,创办
人和首任主编是英国传教士麦都恩
(2)《字林西报》1864年7月1日,北华捷报馆出版的综合性日报
意义:上海影响最大、出版时间最长的英文报纸。

(3)《六合丛谈》1857年1月26日综合性新闻性期刊
意义:上海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其他报刊:(1)《蜜蜂华报》1822年澳门(中国最先有近代报刊的地方)
意义: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2)《传教者与中国杂报》马礼逊
意义:中国首份以中、英文两种文字合刊的报刊
(3)《广州记录与行情报》1827年11月8日
意义:中国境内第一份英文报纸
(4)《香港钞报》1841年5月1日
意义:第一份在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
(5)《徳臣报》又名《德臣西报》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6)《孖刺报》1857年10月1日创刊,为香港最早出版的英文日报
(7)《北华捷报》1850年8月3日
意义:上海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刊,被视为“英国官报”
1《循环日报》
1874年2月4日,《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王韬主笔。

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办报宗旨。

首创了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立场鲜明,短小精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而且富于感情,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我国第一批国人自办报纸中影响最大的,是我国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王韬在香港主编的《循环日报》
2《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打响了维新运动再度兴起的第一枪。

3维新派的其他报刊:《知新报》:是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在澳门创刊。

《国闻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湘学新报》和《湘报》:是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

4国人第一次办报活动的特点:报刊数量多;办报地区广;报刊种类多。

5“报章文体”:
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

特点: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唱带有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影响: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6维新派在海外报刊活动:
最具影响的是在日本出版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
《清议报》是戊戌变法后康、梁等人在海外创办的第一个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的机关报
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刊
1902年2月8日以《新民丛报》为名在横滨复刊。

其内容之丰富,编辑之严谨,印刷之精美,均为“中国报界前此未有”。

取意于《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1革命派与保皇派的大论战内容: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还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结果:以《民报》的大获全胜而告终,《民报》与《新民丛报》的大论战也促进了革命派报刊的发展。

2“苏报案”:
1903年5月章士钊出任《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又极力向读者推荐邹容所写的宣传革命的小册子《革命军》,为清政府所不容。

1903年6月30日,清政府对陈范、章太炎、邹容等7人实行拘捕,1904年5月1日会审公作出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苏报》永远停刊。

3“竖三民”
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和“竖三民”报在1907年后在上海相继问世。

《神州日报》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

由于《民呼日报》(1909年5月15日)《民吁日报》(1909年10月3日)和《民立报》(1910年10月11日)都是于右任创办,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史称“竖三民”。

4“大江报案”:
大江报案:1911年7月17日《大江报》发表何海鸣撰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
月26日发表黄侃撰写、署名“奇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被湖广总督瑞徵逮捕判刑
5《大清律报》:
《大清报律》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出版法,1908年1月制定公布,共42条,1910年修订,增为45条
6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梁启超的新闻思想在维新派新闻思想中最具典型,是维新派新闻思想的集大成者。

①戊戌变法时期,其思想主要集中在《论报馆有益国事》一文中,他把报刊比作耳目口舌,
指出其功能是“去塞求通”。

梁启超认为一个国家的强与弱,取决于国情的通与塞,开设报馆是最好的办法,提出四条要求“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和“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②第二时期为1899-1911年,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内容
一是报纸的功能。

提出报纸具有“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的“两大天职”。

二是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⑴“宗旨定而高”⑵“思想新而正”⑶“材料富而当”⑷“报事确而速”
三是健全舆论的主张。

⑴常识⑵真诚⑶直道⑷公心⑸节制
四是办报刊的两种方法,即浸润的方法和煽动的方法。

1、“癸丑革命”
“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宣布国民党为“乱党”,凡国民党系统的报纸一律扣以“乱党报纸”的罪名而查封。

非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只要有碍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也乘机被剿灭。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下20余家。

报刊减少三分之一,报人大批被捕被害,在中国新闻史上把“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对新闻界的大扫荡称为“癸丑报灾”。

2、黄远生
黄远生新闻通讯特点:①题材重大,内容翔实②分析深刻,见解独到③文笔生动,亦庄亦谐
四能:“脑筋能想(调查研究,有种种素质);腿脚能奔走(交游肆应,能深知各方面势力所在,以时访接);耳能听(闻一知十,闻此知彼,由显达隐,由旁得通);手能写(刻画叙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绅士之风度)。


3、《新青年》p162-164
《新青年》于1915年9月15日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刊。

《新青年》的创刊,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新青年》主要宣传内容
①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

大力介绍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博
爱等新思想、新道德,批判中国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道德,并针对当时尊孔复辟展开批孔孟之道的斗争。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倡导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
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

③发起文学革命运动。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为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为适应新的形势而创办的一份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以“输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为己任,“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

P168
5、新闻工作改革:
①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
②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
③新文风的出现
④副刊的革新:“四大副刊”⑴《学灯》⑵《觉悟》:后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一个阵地。

⑶《晨报》副刊⑷《京报》副刊
⑤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
6、新闻学研究与新闻教育:p179
1918年10月4日建立第一个新闻学研究机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将新闻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的开端。

由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版的《新闻周刊》为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

1919年12月徐宝璜的《新闻学》为中国学者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专著。

第七章
1、《热血日报》:p190
1925年6月4日,《热血日报》创刊,主编瞿秋白,它是迄今能看到的中共中央出版的第一家日报。

2、成舍我p193
1924年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增出《世界日报》和《世界画报》、1927年在南京办《民
生报》,1935年在上海办小型日报《立报》。

3、《大公报》:p194
《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后新记公司接办,吴鼎昌任社长,胡政之任总经理,张季鸾任总编辑。

1926年9月1日复刊,提出“不党(不结成一个小集体,是公民、国民的报纸,不是从私我出发)、不私(不为个人,各种欲望办报,一切是公民口舌)、不卖(不出卖,不为政治经济的好处出卖报权,坚持报纸的大众性,不出卖人格、报格)、不盲(对社会有犀利的观察,不随波逐流,不附和别人的观点,有自己的独立的观点看法)”的办报方针。

4、邵飘萍了解 p194
第八章
1、“一报一社一台”:
《中国日报》、“中央社”和“中央广播电台”
2、邹韬奋:p218-221
邹韬奋“六报一刊”:《抗战》《全民抗战》《大众生活》《生活》《生活星期刊》《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日报》
韬奋精神
①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

②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

③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

④文风要“明显畅快”。

⑤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的关系。

⑥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

3、范长江p221-223
作品:《西北近影》、《陕北之行》
通讯作品特色:以纪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富有感情。

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与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地位,其中有些已成为传世名篇。

4、戈公振和《中国报学史》了解 p224
第九章
1、《解放日报》的整风改版p233-237
改版时间:1942年4月1日—1944年
改版原因:①新闻报道重外轻内②对整风运动宣传既无深度又无广度③充斥大量“洋八股”改版意义:一方面总结以往共产党新闻实践的理论、经验、教训,形成一整套独立的、完整的新闻思想,这套思想及其精神又一直延续从战争到和平年代直至今天依然为主流媒体所追捧。

改版变化:改版前,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内容以刊载国际新闻为主。

改版后,第一版是反映各解放区情况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新闻版,第四版仍是副刊和各种专论,以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

2、中国青年记者协会:p241
1938年3月15日,中国青年记者协会(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

3、《新华日报》:p244-245
《新华日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反共顽固势力,是国统区人民心中的灯塔。

毛泽东说:“《新华日报》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领导下的又一个方面军。


第十章
1、“拒检运动:p266-268
1945年八九月间发生的“拒检运动”,是这一时期国统区新闻界发起的一次声势浩大的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8月7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机构的支持下不送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

9月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昆明等地,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

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10次常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经过为期两个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终于获得了巨大胜利。

2、“第三条道路”p276
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又反对共产党的人民政权,试图在中国实现英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是一条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的作品:《观察》(最具代表性)、《新路》、《大学评论》、《时与文》、《世纪评论》、《大公报》、《文汇报》
3、新华社:p280-281
新华社作用加强:使新华社同时肩负起党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不仅报道新闻,还代表党中央发表时事政治评论。

4、反“客里空”运动:p284-288
时间:1947年6月—1948年春
发起者:《晋绥日报》
目的: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
方式: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
过程:从晋绥解放区推广到其他解放区,运动自身也向纵深发展,由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的纠察深入到新闻工作者立场与作风的检查。

意义:①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②克服了土改宣传中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助长了左的错误。

毛泽东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了解 p287
1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进p305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采编合一制与总编负责制
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在新闻宣传报道方面,《人民日报》等报纸还进行通俗化改革,以期报纸更好地反映群众。

引导群众,从而与读者贴得更近。

广播收音网的普遍建立
2、战地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p317
《开国大典》、《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毛主席和我们在一起》、《东方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不朽的杨根思英雄排》、《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魏巍《谁
是最可爱的人》
3、《人民日报》改版:p322
195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改版:①扩大报道范围,无论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或者是资本主义国家②开展自由讨论③改进文风
1、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P335
2、杂文的大发展了解 p352—353
《燕山夜话》是《北京晚报》1961年3月19日在副刊《五色土》上开辟的一个杂文专栏,由著名报人邓拓执笔,署名马楠顿
《三家村札记》、《长短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