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中国新闻传播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
上升
(2)史量才、张竹平等与《申报》 《申报》在1912年时销量仅7千
多 份 , 至 1922 年 平 均 日 销 5 万份。 《申报》在企业化方面主要采取了 以下措施:一是大力开展广告 业务。聘请张竹平任经理。二 是加强报纸发行。除大力在本 市推广外,并向外埠发展。三 是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 术 设 备 。 用 70 万 两 白 银 于 1918年建起高五层、拥有百 余间房间的报馆大楼,从美国 购进最新式印报机等。
复刊号发表《本社同人之旨趣》一 文,提出“不党、不私、不卖、 不盲”的办报方针,大得当时 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欢心。
吴鼎昌(上) 胡政之(左) 张季鸾(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
一、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由于袁世凯和北洋军阀实行言禁政策,报纸、报人生怕因言论而 贾祸,各报在言论上已无所作为,转而把精力集中在新闻报 道上。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 向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
的上升
(1)概说 内因:袁世凯和各派反动军
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 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上海得天独厚:全国金融的 中心、租界的特殊环境, 使历史悠久的《申报》、 《新闻报》等资产阶级商 业性大报率先向现代企业 化报业方向迈步。
报纸上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一些重要的电讯还用大号字 排出,并在字旁加圈加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夹叙夹议的新 闻通讯这种新的报道体裁开始走向成熟,深受读者欢迎。一 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 片在报纸上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 的出现
1918年10月,申报馆大楼启用。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 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地位的上
升
(3)汪汉溪与《新闻报》
《新闻报》销量由1914年的2万份 增加到1921年的5万份。
资金短缺,总经理汪汉溪采取借款 购进大量纸张,伺机出售,从中 牟利。
1922年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 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 及时译出,用“本报国外专电” 电头,抢先刊发。
宋教仁案 《戒严法》等
《报纸条例》:1914 年4月2日,系以大总 统名义发布的教令。
《出版法》:1914年 12月5日发布,系法律 第十八号。
黎元洪(左) 段祺瑞(右)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一、政治性报刊的由盛转衰
“癸丑报灾”
1913年下半年,袁世凯乘镇压二 次革命之余威,大肆迫害与查 封革命派及其他异己报纸。据 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 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家,较 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300多 家,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只剩 下20余家。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 制的确立与扭曲
二、中华民国的创建与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 立
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 的新闻法制原则的 确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等法律、法令的颁 行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 制的确立与扭曲
一、北洋军阀政府对自 由新闻体制的扭曲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 记者的出现
二、名记者的出现
(2)邵飘萍 邵飘萍(1886—1926),原名振青,浙江金华
人。1911年后来到杭州先协办、后主办《汉 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被捕入狱。 1914年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讯社。 1916年春回国后受聘于上海《申报》、《时 报》和《时事新报》。1916年8月在北京创 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独力创办 大型日报《京报》,并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讲师。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是我 国最早的新闻采访学专著之一。1925年在北 京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4月26日 凌晨被奉系军阀枪杀于天桥刑场。
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名记者的出现
(1)黄远生:“报界之奇才” 黄远生(1885—1915),原名基,字远
庸,远生是他的笔名,江西九江人。 辛亥革命后全身心地从事新闻工作,先是
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后又编 辑过梁启超主办的《庸言》杂志,并担 任上海《时报》、《申报》、《东方日 报》驻京特约记者和北京《亚细亚日报》 的撰述。 在新闻业务上,擅长撰写新闻通讯,被誉 为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在新闻思想方面提出 “四能”说:“脑筋 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中国新闻传播史
黄瑚 博士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中国新闻传播史
本课程拟分为四编十六讲: 第一编 新闻事业在中国的出现与长足发展(1815-1895)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面发展(1895-1927) 第三编 两极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影响(1927-1949) 第四编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建立、发展与改革(1949-)
开拓广告、加强发行和更新技术设 备。
汪汉溪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 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 职业化
二、企业化与商业性报刊 地位的上升
(4)《大公报》新记公司
《大公报》在1926年由吴鼎昌、 胡政之、张季鸾3人组成的新 记 公 司 接 办 后 , 于 1926 年 9 月1日复刊。
吴鼎昌独自投资5万元并自任社长, 胡政之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 季鸾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第二编 民族新闻事业的勃兴与全 面发展(1895-1927)
第五讲 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及其时代背景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职业化 第七讲 新闻事业在民初的全面发展 第八讲 报业在新文化运动中发展与无产阶级新
闻事业的兴起
第六讲 自由新闻体制与民族报业的全 面发展
第一节 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 第二节 民族报业的走向职业化 第三节 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与名记者的出现